美国工厂

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曹德旺,王河,Junming 'Jimmy' Wang

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

 剧照

美国工厂 剧照 NO.1美国工厂 剧照 NO.2美国工厂 剧照 NO.3美国工厂 剧照 NO.4美国工厂 剧照 NO.5美国工厂 剧照 NO.6美国工厂 剧照 NO.13美国工厂 剧照 NO.14美国工厂 剧照 NO.15美国工厂 剧照 NO.16美国工厂 剧照 NO.17美国工厂 剧照 NO.18美国工厂 剧照 NO.19美国工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58

详细剧情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长篇影评

 1 ) 全球化与自动化下的个人

自08年全球债务爆炸之后,到现在为止,实际上都还没把经济恢复回去,主要原因是债务实际上并没有出清。各国央行相继放水,购买资产,膨胀资产负债表,把利率一直压低,中国在08年开始不断开始负债,又因为利率差的原因,吸引着各路资金的进入。这既带来了泡沫,也把中国企业推了上世界舞台。

我不想说这之中美国中国谁对谁错,因为这种历史进程,谁都没法相像。当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会想到自己突然落后了吗?会知道工业革命的威力吗?没有人想到。

正如现在的债务泡沫,以及债务泡沫下的全球化,和未来信息革命继续下的自动化。

在各国争相把利率推向负利率的同时,实体经济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资产的收益率不断推升,蚕食了实体的收益率。这本来是一个商业周期的问题,只是央妈通过各种膨胀的方法,把这个时间加长了很多,以至于实体的收益率一直上不去。收益率上不去,第一个受伤的,就是底层的人民。房租保险各种成本一直涨,但是工资收入一直没有变化,生活越来越难负担。而有用资产和用于负债去拥有资产的人,则接受者资产的收益,不断吃着穷人的血。

在美国人看来,福耀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安全的权利,也没有话语权。在国人看来,美国人慵懒要求高。但这是本质的原因吗?实体收益率被资本和竞争做得这么低,美国人可以选择不做吗?中国可以选择不降低成本竞争吗?生存的问题,不是什么权利和话语权可以解决的。与其说这是什么价值观的问题,不如说这是QE时代后的问题,是后QE时代,利率差下的全球化社会分工问题。

08年至15年,中美利差大的时候可以有十几个点。这7年时间,美股涨了8倍有余,房市飙升了n倍。但是做实体的人工资涨了多少呢?

一个农民耕了一辈子的田,然后因为农产品贱价而贫困,这真的是这个农民的错误吗?

纪录片处处在讲福耀这个不安全,那个不规范,这个没有人权,那个瓦解工会怎么怎么的。我其实是有点看不下去的,第一,这是老生常谈,凡是说到国内的,第一个讲的永远是这些问题,了无新意就算了,问题是谈这个不解决问题。这个类似童工的问题,似乎眼前不见童工就是进步,却看不到在某些穷地方有童工对本地是有好处的。第二,这种道德高地谁都会讲,安全的确是重要,但是企业死亡之后的风险到底如何呢?从来没有人说,比如欧洲也出了一堆关于电器的规范,开工厂的人或者做海外的人就会发现这很有问题,开个模的成本已经不低了,因为监管的问题,还得过一堆的规范,一次产品试错的成本非常高。但问题是,这种风险下死或者残了几个人呢?假设能给市场带来10个亿的收入,然后残一个人,这到底合适不合适?还是说,为了不残一个人,整个社会要为此付出潜在的10个亿?

这些问题,纪录片不会谈,工会也不会谈,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比如那个被裁的,住地下室的女士,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是什么,以及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风险,为了所谓道德高地去呼吁工会。但是问题是,成立工会的成本到底是谁出的?这些工会联盟的人的风险和这些工人是一致的吗?

资本是逐利的,在全球化下,哪里有套利空间,资本就去哪里。这些安全工会什么的,搞太高了,导致成本增加,风险增加,资本就挪去成本低的地方。作为工人,如果看不到这种趋势,以及在这种情况下非对称的风险的话,那简直是自己找死。比如那个议员,他说的话,他需要自己承担失业的风险吗?不需要。但是这些工人呢?需要。当年提出接收难民的政客,接受了风险了吗?但是普通人呢?

纪录片最后说到了自动化,我只能说自动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自动化的普及速度和深度是有问题的。过快的普及速度会使得失业的人更难找到技能匹配的工作,从而带来更长久的失业。一个做了一辈子玻璃检测的人,失业之后能做什么呢?自动化的深度一旦足够深,想培训到有这么深度的知识,再也不是几本小册子能解决的事情。

对个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反脆弱的活法。也就是学会在波动中成长,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工作上。影片中的工人,他们没有犯错,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年轻的时候不冒风险去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权力,年老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干更多的活了。在工作中不尝试副业,不去试小错,是没有办法发现机会的。既想有钱收,又不想冒风险,那么最大的风险就是你自己了。现代社会富足起来,也不过100年,这100年给了很多人一个错觉,就是这富足会持续,也给许多人一个错误的感觉,就是失业不会持久,饥饿不会来临,觉得一天浑浑噩噩过去也可以,这部影片的工人也是这样的,在这工厂有所谓的职业发展,到了管理层又如何呢?一个产业总有周期,甚至会消亡,需要的是怎么应对,不然老年是没有人对你的人生负责的。

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的进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看这片子,随波逐流去批判什么资本主义什么剥削的,我只能说你还没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对个人来说,无论在什么主义下,被谁剥削也好,这都是确定的事情,没法反抗的,但是怎么去面对这些风险,却是可以选择的。举个例子,假设年轻时做了高速公路收费员,后期被自动化取代了,那么在年轻的时候该做什么呢?辞职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是选择在额外的时候经营自己的生意,比如淘宝、写作、进修各种课程和参加各种同学聚会看看有没有机会合作干点事,反而是最好的选择,既可以在有稳定收入的同时,也可以找到风险收入的来源。但是大部分人肯定不会这么想的,会抱怨这份工作的无聊,以及回家后不锻炼抱怨自己已经被工作干坏了身体,然后回家无所事事看看电视吃吃喝喝,打打游戏。可是,自动化的进程会管你死活吗?片中的工人们,在通用福特这么好的工作条件下,回家做啥了呢?oh, 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世界最大的谎言,对火鸡来说,圣诞节来临前,它们的生活也是工作生活平衡的。

这纪录片不好的地方在于,是仅仅把事情局限在美国工人和福耀之间,而并没有把视角放大到全球。什么安全之类的,都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到这n年间全球发生的问题,那实在太局限了。这n年间,欧债危机、英国脱欧、欧洲央行日本化、发达社会老龄化、美国的医保法案和特朗普获选,对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了社会资源和效率分配的事件,纪录片一个都不说。

就说美国的医保法案,这东西毁了多少公司,肥了多少保险公司,对工人有什么影响呢?不说,因为影片是奥巴马系列出的,自然不会说自己的问题。有问题的,一定都是别人的问题。

-------------------------------------------

这里的分界线是澄清一些事情。

1. 有人觉得影片里面的作为,是中国人特有的。我想说,你太乃以了,天下乌鸦一样黑,国外律所搞起这些来,比国内还厉害。链接: //www.zhihu.com/question/342016897/answer/803681602

2. 有人觉得这是中国作弊导致美国blabla的,然后其他国家都是不干这类事情都能做起来的,我想说,你又太乃以了。具体可以搜一下日本50-90年代的各种山寨美国的东西,和工厂文化对美国的冲击。

我之所以不谈这些,是这些谈来没意义。主义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多说几句,历史的巨轮是我们撼动不了的,生产关系也是,与其批判这些,不如换个活法。人在历史面前很渺小,历史的周期永远在各种财政增长与崩溃间往复,生在崩溃之年,活着最重要。识别各种风险,然后做自己的最优决策,是我这篇文章的主旨。如果你认为这片是用来价值观批判的,那么历史上的各种事件,也基本上是这片的重复,也够我们批判一辈子了。但是,没用,历史的改变需要时间,即使往好的方面走,也需要几十年,几十年一过,人生也差不多完了。

------------------------------------------

10年QE之后的不平等导致的问题,在最近的一系列骚乱中开始显现了。各位看众,很快就会看到我里面说的火鸡效应了。光扯什么不公平的,很快就会发现这东西由不得你,和什么主义都无关。

历史的很多问题,都是财政问题,而财政问题,大部分是债务问题,债务本身是分配问题,而分配问题,则是科技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局如何,拭目以待。

 2 ) 资本·工业·全球化

这种片子有一个好:批判起来看似酣畅淋漓,根本性的东西其实避而不谈,完全不触及实质问题。所以看过之后笑笑就算了,要是真的跟着片子节奏走下去你就输了。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很简单,你看片子里又是工会又是中国工人不重视劳动保护的,你有没有考虑过片子里这些美国工人的薪水是多少?

我女儿给人做美甲,一年能赚4万美元,而我(做工人)一年只能赚两万四千美元。

很显然,假如一个社会里做美甲的薪酬水平显著高于制造业薪酬水平的话,那么正常人都会选择去从事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逐渐下降,到了21世纪更是被服务业反超。

美国核心经济部门形成的时间趋势图1950-2010

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个东西,叫奥肯定律。这个定律认为就业得依赖于经济增长,也就是说GDP每增加2%,失业差不多就能减少1%。当然,经济学的东西你懂的,上下波动肯定是有的,但是大体来讲,产出增长率和劳动失业率之间呈现负向的关系,这个是比较稳的。

然而老美天才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打爆了奥肯定律,搞出了高失业下的经济增长。这个套路是这样的:上层搞金融,搞虚拟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少,资本增值快,于是钱蹭蹭的就过来了。那么资本向虚拟经济流动之后实业部门自然受到冲击,然后咱们双管齐下:

一方面大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把实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不在国内顶着巨大的人力成本跟严格的监管挣辛苦钱了;同时全球化程度越高、资本流动越自由也越有利于资本增值。

二是用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转移就业。

各个行业就业贡献的趋势图 1948-2010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所以假如咱们讲的粗糙一点,美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提高全球化程度和资本回报率,然后上层分账,下层靠上层漏下来的残渣喝汤。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只要美军还能吊打世界其他国家,这个模式就十分稳妥。而中产阶级要么搭上上层的班车,要么试着管理下层,但总体来讲,他们的生存空间是被挤压的。

这个模式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美元依靠自己的国际货币地位,拼命发行美元并依靠贸易逆差输出美元。82年之后美国的经常项目年年逆差,资本项目年年顺差——这个逻辑就是我花美元买你的实体货物,然后用债券跟股票这些东西回收美元。

1960—2010 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十亿美元)

这个模式咱们简化一些,最终可以这么来理解:资本不断扩大自己的收益率、同时想方设法地压低劳动回报率,最终达到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美国现在的GDP结构里,前三位分别是金融房地产、政府服务跟职商服务,2010年三者的人均GDP你猜是多少?金融地产是38.78万美元,政府服务是7.71万美元,而职业服务是10万刀,餐饮什么的更低,不到4万刀。

然后你猜猜人均GDP高的是谁?

公共服务业,人均GDP47.71万刀。

所以问题很明显了,掌握资本跟稀缺资源的上层人吃肉,然后下层人被大量填入服务业里喝汤——这汤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中产那里分过来的。然后上层努力从国外再捞一波钱回来,日子越过越好,下层挑动群众斗群众,每年几万人死于枪战,黑命贵你们撕逼去吧,不耽误老子挣钱就行。顶层压缩中产与底层的生存空间,这总体来看是个大的趋势——我这有个五等分的美国家庭收入分位数份额,大家可以看一下。

美国五等分的家庭收入分位数份额, 1967—2012 年

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拦不住的。所以到了2016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而且两极化极其严重——低端制造业,也就是片子里那种顺脖子汗流、机械重复劳动的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越来越低,低到比在麦当劳打工多不了多少的地步;高端制造业工人成本反而不低,因为制造业就业人口基数变小了,有经验的工人也少了,所以高端制造业倾向于多付点薪水,让这些人稳定工作。

起重机操作员是工厂里工资最高、最具技术含量的职位。——David Reese·波音埃弗雷特工厂观光体验运营主管

咱们回到两万四千刀这个数字上,两万四千美元,这个收入水平高吗?考虑到美国人2018年收入的中位数差不多是3万刀,两万四显然偏少——不过这是在铁锈带,我们可以认为这属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然而在中国,福耀基层的平均工资大概在400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将全国居民收入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高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2元;第二组是“中等偏上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你给我一个“中等偏下”的工资,然后指望我为你做牛做马?这现实吗?我想组建工会维护自身权益,不对吗?

反过来想想,你给了我一个“中等偏上”的工资,然后我“工会与工厂紧密结合”不合理吗?

资本想的事情都一样,那就是如何有效的剥削工人、压榨劳动力。只不过中国发展的比较慢、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所以现在富了一部分、还有很多人没富起来,工厂依旧可以用“比较高”的工资来吸引这些人流血流汗,搞军事化管理。而美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基本稳定了,资本的逐利性会慢慢侵蚀普通人的生活,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润。假如你拒绝这种侵蚀,那么好,我直接撤资,毁掉你的生活。一般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资本主义优越性”有多残酷:

领取救济金员工数量的排行榜

这是一份领取救济金的员工数量排行榜——美国的巨头们对人力成本的削减已经降低到了必须由社会负担一部分、否则一些员工就吃不饱饭的地步了,而就算是这样,大家也还在琢磨着怎么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用AI和自动化取代真人员工。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它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只要全球化与发展不均衡还存在一天,美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一定是缺乏竞争优势的,川普的贸易战可以阻止这种趋势,然而却没法阻止资本去寻觅利益。普通人在资本面前,只有一个下场:

 3 )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工业模式和历史阶段问题

原载公众号「虹膜」。

——————————

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美国工厂》选取了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去美国开设大型工厂,这个主题天然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简直可以立马联想起那些会因为刻板印象和文化壁垒而产生的矛盾,影片也的确为我们展示了大量这样的场景,有的你用奇观来称呼它们也不为过。

但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火,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关心汽车玻璃的生产,也不完全是因为它里面涉及到的那些冲突场景让人有猎奇的冲动,而是因为它本质上触及到了今天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终极危机和挑战。

美国、中国、欧洲,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是先照例简单讲一下背景,有着中国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在考察了多块场地之后,终于在2015年,于美国铁锈区、俄亥俄州的代顿市郊区的莫雷恩前通用汽车废弃厂房上,投资数亿美元,新建了福耀玻璃美国公司。

在通用汽车倒闭后,以该公司为当地支柱产业的代顿,一度进入非常萧条的状况,超过半数的当地人失去工作,政府也失去了大批税收来源,甚至没有钱修缮基础设施。而曹德旺的到来,将为当地带来20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

莫瑞恩政府承诺,只要曹德旺雇佣的美国员工超过1500人,政府就从2017年也即工厂开始运营的第三年开始,每年给福耀发20万美元补贴,五年至少100万。俄亥俄州政府更是承诺只要福耀解决1500人以上的就业,就在五年时间内补贴近1500万美元,再加上莫瑞恩政府免去了福耀办公楼15年近800万美元的的产权税,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

曹德旺在这里办厂基本没花钱。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选项,但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当工厂在当地投入运营以后,是带来了短暂的蜜月期,但问题很快出现了。中国人在美国开工厂,双方出现互不理解的冲突是预料之中的。有些是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片中最开始展现的,美国主管无法理解曹德旺关于风水的偏好。曹要改大门的朝向,美国主管一脸懵逼,已经签好合同了,说改就改?中国主管告诉他,我们得改。

再比如去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对那种中国式集体文化活动,表现出了看戏一般的惊叹反应。像是理发店&中介风的半军事化晨会,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美国主管回去以后尝试照搬这个管理模式,美国人根本不买账。又或者是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质感的年会,工人带着家属参加表演,女工们打着快板用红歌的气势唱着「智能精益是趋势,各行都得往上靠」,甚至还有职工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这种中国式奇观让美国主管震惊,年会过后的采访镜头中,他的话语之间有长久的停留,似乎在思考着怎么组织语言。最后他说:「我们是一个大星球,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这才刚刚只是开始。

如果这些差异,只是让美国人们感到不解和猎奇,那双方在之后所面临的冲突,则是更加直接的,那关系到作为工人群体的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加班、效率、安全、福利,以及整部影片贯穿始终都在讨论的……工会问题。

这是比文化和习惯更加不可调和的深层制度矛盾。

比如去到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无不惊讶于这里的工人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效率」,一个人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美国工人一天的活儿,流水线上的他们就像是机器,一个月只休息一两天,一年才回一次老家。这种几乎是永不停歇的密集劳动和不知疲倦追求效率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历史遗留产物。没有经历过那种热火朝天年代的美国人很难理解这种以效率为自豪感的集体主义心态,和中国人不能理解工会的抗争是同一个道理。那些在工厂年会上卖力演出的青年,穿着婚纱的新人们,也是这种集体主义心态的一部分。

美国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工人们开始抱怨时薪太低,工厂太过于追求生产效率,工作环境也不够安全。但也并非所有的美国人都站在美国模式的那一边。有非常了解中国工人工作状态、说着流利中文的美国主管评价自己人说:「美国员工就是太烂了……如果把胶带封在他们嘴巴上,我们的效率就会上来。」

这种关于工时、效率、集体主义等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关于工会的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美国工人对工时的要求直接和工会的保护挂钩,但不在乎加班的中国工人以此换来了中国效率,也根本不在乎工会这件事;美国人的散漫自由是他们的文化保护下的私人空间,但在中国这里,进入到集体主义里,能带来归属感、荣誉感和纪律性,从而间接提高效率,这是工会做不到的。

就像片中那位中国主管说的那样:「但在中国这是强制的,美国人要怎么想我不管,爱去告随便你,但是周六全部要滚进来上班」。所以,在这种复杂又多层次的不同面前,双方关于工会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成为了必然。

工厂剪彩仪式那天,一位议员上台表达了对工会的支持态度:「我知道这里有很多工人努力组成工会。」台下的曹德旺却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之后明确表示:「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关于是否建立工会的斗争,贯穿了整部影片,作为暗线的文化冲突也内化其中,《美国工厂》选中的这个切入点微妙而精准,我们和片中的人物一起产生疑惑,也被投入这种巨大的文化漩涡之中。

作为制造工业代表的福耀在片中所呈现出的种种水土不服,到它在片尾所实现的某种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导向的其实是一个疑问。

中国工业逻辑和美国工业逻辑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巨大差异?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回到历史之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是个相当成熟的前工业国家,制造业更是占据了最大比重的行业,二战之前全球制造业的71%都集中在英美德法四个核心国里,二战之后的美国更是依靠强势的工业达到了顶峰,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改变了这一切。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从这些核心国家向低收入国家的转移,在实现全球化分工的同时,让资本获取更高的生产利润。

在这样的去工业化大潮之下,美国产业向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转移,本土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外流,「产业空心化」成为严峻现实。从新英格兰向西绵延覆盖宾夕法尼亚州和五大湖区的美国老工业心脏地带成为了铁锈带,通用汽车也正是因为此,留下了大片废弃厂房。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是个拐点,这时的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弊端,于是开始号召「制造业回流」,福耀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去到了美国。

从这个进程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美国已经走过了非常漫长的工业化历史期,其资本主义逻辑已经相当成熟,而他们的工业逻辑,自然也是脱胎于这种成熟的资本逻辑。

美国的工会就跟他们的资本主义一样成熟,早就走过了那种充满血汗和黑暗,需要「天桥之战」的年代,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更是全美最为强势的工会之一。

所以有不少人因此视这场建立工会的战役为理所当然,就像片中负责谈判的工人说的那样:「我们70年前打过这些战役,我们70年前就拒绝了。」

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或许也会带来不公平,工会带来的也未必都是正面的影响,比如近来年频发的工会高层受贿丑闻。

就像片中也有美国工人说:「工会唯一会做的,就是留下烂员工,而我们这样的优秀员工只能随波逐流。」

工会带来的庞大支出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和UAW长达七十年的斗争已经说明这一点。

这三家公司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难以为继,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通用更是直接宣布破产,就被认为是由于工会力量过于强势导致的企业高支出所致。所以也会有媒体直接认为,整个汽车行业就是被UAW拖垮的,「它们是这个行业的活癌症。」

这绝不是说工会就不可取了。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我们必须明白,即便在有着工会悠久历史的美国体系里,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当然不能被简单直接地移植到福耀这个由中国人开办的「美国工厂」里来,也不能简单地用「文化冲突」来解释。

因为,中国人所秉承的,又完全是另外一套工业逻辑,其核心植根于我们的具体文化,正是我们上面说到的那部分对效率和成果的极致追求。

此外则是历史阶段的问题。

就像曹德旺说自己在1990年第一次出国卖玻璃时候的感受那样:「把福特汽车博物馆里的各项经济指标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经济,我发现我们跟美国差100年。」

抛开文化层面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这条大历史进程上,我们所处在的历史阶段,是美国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工业上升期,资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阶段。

所以《美国工厂》的矛盾,并不仅仅是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更是一个过去的历史阶段,与当下的历史阶段发生碰撞之后产生的结果。

那必然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的最后,福耀似乎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寻找到了暂时的解决方案。

反对工会成立的一方以投票的压倒性优势取胜,作为交换,福耀给美国工人每小时增加两美元的薪水,算下来,美国工人一个月能多挣三百多美元。但是没有工会。福耀反复强调,我们能给你们那些工会所不能给你们的,比如薪水。

一面加薪,一面取消工会,有目的地「淘汰」掉那些支持工会的员工,解雇掉那些操作太慢的员工,留下的不得不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然,也有人因为能重新拥有一份工作而感恩。不过所有的一切的确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事实证明曹德旺的这种强劲手法有奏效之处,前期亏损的福耀,在2018年实现了盈利。

这是一种成功吗?或者说中国模式的胜利吗?我们想很多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包括曹德旺自己。

这场中美模式的冲突,在今天这个时代所反应出来的,并不单单是制造业的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而更多是整个国度、甚至更庞大的经济共同体处理自己产业结构的问题。

美国的铁锈带、失业潮,包括如今对制造业回流的号召,都是这种问题的体现。与之相对的,中国模式同样有着它的问题,那些奇观化的管理手段,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诸如《大都会》这样的电影。「福耀玻璃美国」其本身,或许也就是一个在妥协和融合中试图探索出居中道路的案例。

影片的最后,曹德旺视察车间,主管向他解释说,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里,某几段生产线上的工人将被拿掉,以机器取代。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美国农业人口在1900年代占41%,如今已经只有不到2%的变化。如今的制造业,不过是在走当年农业大批量自动化的路线罢了。

不管美国工人还是中国工人,不管你一天能工作几个小时,是勤快还是懒惰,将来都会被机器工人取代。

但自动化会是解决效率问题的手段吗?这就其实和福耀现在是否解决了中美模式矛盾冲突是同一个问题。自动化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成倍提升,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升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会部分解决前文提到的那些问题,反正都不用人了嘛。但并不是说人没有了,与人有关的问题就会随之消失。自动化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其实不远了),那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安置失业员工?我们又要如何面对新一波的失业浪潮?

下岗再就业培训?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被淘汰的工人基本很难找到收入和原来持平的工作。

从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来看,《美国工厂》所导向的某种暗示,已经超出了所谓美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谁更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谁又将最终取得胜利这些议题的范畴,转而指向了更深一层的忧虑。

影片之所以在中美两地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它以相当克制的姿态,尽量客观地展示了两种工业体系和文化习惯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它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但并不把答案指向这场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你只看到美国人遇到了困难等着我们去解救,从而产生虚妄的自豪感,那这部纪录片就白看了。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不得不暂时抛开民族本位立场,承认自己的体系存在某些结构性的缺陷;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得承认,即便固守原有阵地做再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也终将于事无补。

我们必须用更高的智慧去寻找世界的全新解药,因为这是任何历史经验都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4 ) 无论中美,都不能失去的“工厂”

昨天看了American Factory(美国工厂),概括来说,这是一个记录中国福建玻璃老板曹德旺去美国老工业基地俄亥俄州Dayton市投资办厂故事的片子。看完之后原本觉得朴实无华,但是刷豆瓣影评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批判的声音。所以我很想探索一下,在道德审判和自由与纪律的矛盾争辩之外,对于Dayton市来说,这个工厂(Fuyao Glass America,FGA)意味着什么。

第一,Dayton的经济发展到底怎么样?working class到底有多大的比例?失业率如何?

首先来看看Dayton所在州Ohio的经济表现数据,金融危机过后的十年,可以说是Ohio就业大跳水的十年,总的就业量从570万一路降至520万,要知道2017年Ohio的总人口才不到1200万。这50万的失业人口——带来的是50万人一夜之间还不起房贷车贷,丧失消费能力,本地的商店客流量的大幅减少。对于Dayton而言,2007-2010年的失业总人口是3.4万人,而这里的总人口接近80万——这样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就是许许多多普通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正如影片开头所采访的那位白人女士,她在失业之后立刻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我猜测是付不起租金或者房贷),搬进了自己姐妹的地下室。

作为比对,我查了一下沈阳的失业人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很难查证,只能看到2016年失业人口达到了10.2万人,失业率达到了3.12%。想象Dayton市的衰败可能有些抽象,但是想象一下沈阳和整个东三省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大概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影发生的背景。

2007-2018年Ohio的就业量变化趋势(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07-2018年Ohio的失业率变化趋势(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再来看Dayton市的收入水平,2017年这里有80万人口,平均家庭收入5.2万美元,而中位数仅为3万美元,低于全美平均水平6万元。从各个行业的就业规模来看,占比最高的是康养和社会援助行业,共有6万人;制造业有5万人;零售和贸易有3.7万人。也就是说,从事制造业的工人阶级是第二大的就业群体。(//datausa.io/profile/geo/dayton-oh-metro-area#economy

那么这里生活的人们收入水平怎么样呢?回到2007年,Dayton大都市区的平均周薪是918美元,而2017年的平均周薪降到了744美元(//www.daytondailynews.com/business/economy/things-know-about-dayton-economy/fm2ZXnQmjc1NBfhwCoCULK/)。如果按照FGA给的时薪计算的话,工人的周薪仅为480美元,确实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这一计算建立在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的基础上。所以对于影片中再就业的工人们来说,是的,他们一定会对FGA提供的收入不满。但这实在不能单纯怪罪与FGA压榨劳力,而是行情本就如此严峻。

第二,Fuyao Glass America提供的薪水是否远低于当地其他工厂的同类岗位?是否无法支撑工人生活?除了FGA之外,工人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我查找了目前Dayton市一些制造业岗位的薪水,常见的工厂操作人员时薪大概是17美元,基本上要求应聘者具有高中学历并且有类似的工作经历;对于搬运工物流工等重体力岗位,时薪大约市20美元,稍高一些。FGA呢?影片末尾现实的时薪提升到了14美元,而招聘网站上应聘者自曝的薪水大概在13.5美元左右,最高的大概在19.5美元,所以FGA的工资水平确实低于当地平均。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选择,一定不会去FGA工作吧?既是外国老板开办的工厂,存在环境和语言不熟悉的问题;而且薪水还很低,工作环境也不够理想。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失业者,你应该选择一个“更好的”就业岗位,远离FGA这样的工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失业者是否有更优的选择呢?

根据Dayton Daily News一篇2018年的文章中的数据,2015-2018年Dayton新增的就业岗位为2.5万个,2018年就业总规模达到38万,从制造业工人的规模上来说,相较于最高峰的2000年,2018年的制造业岗位规模萎缩了43%。这是美国制造业大州失业狂潮背景下的一个“典型“城市,在Ohio和临近的Cincinnati,制造业岗位分别下降了20%和32%。并且,在全美收入水平逐渐恢复上涨的大背景下,Dayton再也没有出现过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平均收入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过去的几年基本没有增长。(//www.daytondailynews.com/business/dayton-metro-job-growth-rate-best-ohio/BgUwZIhzBTgLTTqfRcbkDJ/)前文曾经写到了Dayton的家庭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也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Dayton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郡县的对比(datausa.io)

所以,对于失业的工人们来说,FGA可能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什么可供他们选择的呢?

第三,FGA来到Dayton,到底带来了什么?

FGA的建设投资达到了7.68亿美元,是俄亥俄州近年来获得的最大投资项目之一,它获得了15%的税收减免,当然也有附加条件:必须雇佣800名以上的员工,年工资总额在2019年需达到3250万美元。2018年,它已经雇用了超过2300名员工,并且随着产量的提高,这一规模仍在不停增长。以Dayton制造业2015-2018年的增长数2.5万来计算,FGA贡献了近10%。对于Ohio政府,这一次“招商引资”,达到了它预期的目标。

从Fuyao公司的收入表现来看,2018年中国国内业务收入约115.72亿,同比微降0.01%;国外业务收入83.12亿,同比增长25.59%,增速高于国内,成为拉动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的主力。而FGA在2018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8.77%,至34.12亿元,约占到公司国外收入的41.05%。对于Fuyao,FGA无疑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环。(//finance.ifeng.com/c/7lCdZYmABXu

许多人在评论里面,批评FGA不人道的工作要求,不合规的工作环境,这些批评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过于轻易的。

如果中国国内业务保持常年稳定的高速增长,曹德旺可能不会选择去万里之外的美国收购一个GE的老厂房并斥巨资修缮改建,他在片中对管理人员说:“我已经老了,你们以为我喜欢每个月坐飞机来一次美国吗?我不喜欢,这很累的。”

对于美国的工人阶级来说,如果没有失去29美元时薪的工作,他们当然不会选择来一间中国老板开办的“血汗工厂”,和语言不通又拼命的中国工人们共事,挣得钱可能还不够自己租回曾经那栋体面的house。

对于远赴海外的中国工人来说,如果能选择在国内安稳的工作,能够赡养得起孩子老人,甚至有能力有时间把他们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一起生活,他们大概也不会选择一个月工作28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但是呢?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中国工人们拼命加班,不重视社保医保公积金,满心想着的都是早些攒到十万,二十万,五十万,就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回到家乡,盖一栋方圆几十里都艳羡的房子。他们目标明确,心无旁骛,“工厂”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熬过这段,才能抵达“真正的生活”。而这,是美国工人们无法感同身受的人生路径。

豆瓣上的影评里面,有人提到,曹德旺作为白手起家,赚尽了廉价劳动力红利的企业家,居然妄图在美国靠“劳动密集”产业获得盈利,真是让人无法理解。是啊,所以影片末尾,一条又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进入,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工厂的未来方向。那么,再次失业的工人们,他们能够获得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这不是道德审判能够解决的纷争,而是作为就业者的你和我,必须思考的现实危机。在很大一部分人口还未实现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之前,就全面实现“机器换人”的改造,带来的社会动荡,将是一代人的下沉。那些没有资本去使用高级机器的小工厂主,在苦苦坚持的同时,也撑起了很多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一些未列入文中的参考来源:

//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27/doc-ihtxyzsm0858714.shtml

//www.nytimes.com/2017/06/10/business/economy/ohio-factory-jobs-china.html

//datausa.io/profile/geo/dayton-oh/

 5 ) 几个跟经济文化有关的观后感

如果知道一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看这部片子会认识得更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有感触,有一些浅薄的认识。

1、雇员的薪资和其他待遇必定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国和美国的人均生产力确实有差距,所以中国工厂和美国工厂的工人生存现状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不能单纯地批判中国工人的休息时间和安全环境都得不到保障,这些都是我国生产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决定的。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工人的薪资待遇正在一步步提高,并且很多工厂经常招不到人。

2、福耀玻璃在美国想要生存下去并且盈利,必须是要遵守美国法律的,这点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比我们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的社会,我相信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定会促使FUYAO GLASS AMERICA成为更加成熟的企业,同时将来也能为中国福耀提供一些好的帮助。

3、资本是有逐利性的,不仅仅是福耀美国会和工会做抵抗,全世界的资本都会和工会相互协商相互谈判,工会和资本之间的微妙抗衡会使得工人权利有所保障的同时增加企业效率。

4、尽管目前中国工会已经沦为形式毫无保障工人权益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好的流动性也是保障雇员权益的隐藏方式。市场会给雇员的权益设置最低限度,虽然肯定比工会的差很多。

曹德旺是有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并不仅在于赚钱。此前我并不了解其人,只知道A股福耀玻璃涨势不错。福耀玻璃在美国设厂对中国文化的标杆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利润,通过影片我们真正能看到中国和美国普通人之间的淳朴交流。

曹一定知道此片会获得不小的争议,他敢于通过美国的影视制作方把这个现象这个过程展示给所有人,了不起。

片中有一位“希望强制美国人周六加班”的比较偏激的中国福耀员工,希望他能在美国工作的时间找到一些自我的含义。

另外一位Wong,认认真真工作、加班无怨无悔,同时又能与美国同事友好交流的那位,才是真正大多数勤勤恳恳工作又善良的中国人代表。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腾飞的基石,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有人说,片尾表达的机械自动化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是我们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推动力啊,正是因为不断的自动化推进使我们普通人能够获得更多个人时间、提升更多个人享受。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之下,我相信对于被辞退雇员或者无力生存的底层人民的保障也会越来越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世界更公平,但是很遗憾,利益至上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只能努力在利益和道德/人权之间寻找平衡。

2019.08.25

今天看见2016年的报道:曹说美国除了人力贵,税费、地、和能源都比中国便宜。真是唏嘘,完全想不到。

 6 ) 刷爆全网的《美国工厂》,你真的看懂了吗?

最近几天,流媒体巨头Netflix推出的一部名为《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的纪录片可谓火遍了中文网络世界。

这部纪录片由美国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Steven Bognar)和朱莉娅·赖克特(Julia Reichert)联合拍摄,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记录美国蓝领工人的生活。

而这次,这对搭档瞄准的却是他们的家乡俄亥俄州代顿市,他们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讲述了一个跨国合作下,反映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的故事。

《美国工厂》剧照

有趣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投资人并不是一般的影视制作者,其背后的支持者其实是美国白宫曾经的主人奥巴马夫妇

此前,他们曾牵头成立了一家名为“高地”(Higher Ground)的影视制作公司,而这部纪录片就是这家公司所出品的第一部作品。

奥巴马夫妇接受采访画面

此外,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掀起波澜,也是因为它所拍摄的主要人物是前几年被媒体炒得很热的福建巨贾——“玻璃大王”曹德旺,影片讲述的即为他所代表的福耀公司(Fuyao Glass)在美国建厂并引发劳资争议的事情。

这段秘闻在如今能以一部纪录片的形式被公布出来,确实有足够的噱头吸引到大众的关注。

福耀集团掌门人曹德旺

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夫妇及播出平台Netflix为这部纪录片所选取的上线时间(8月21日)也非常值得玩味。

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几天正是中美经济局势最为紧张的阶段,美国政府的税负大棒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升级,假若将这部作品纳入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去解读,或许它所折射出的意味亦会更加的复杂。

影片的故事始于2008年,彼时,整个美国社会都因为次贷危机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金融风暴,其间,美国汽车巨头通用公司(General Motors)就因此关闭了它在俄亥俄州的多家工厂,此举造成2400名当地工人失业,同时也使这他们陷入了数年的绝望挣扎之中。

通用公司工厂关闭时的情景

然而,直到2015年,希望才姗姗来迟。

但令当地人没想到的是,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并不是美国人自己,相反,来拯救他们困顿生活的却是一家中国企业——

在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福建商人曹德旺的带领下,为汽车生产玻璃的中国公司福耀决定在俄亥俄州建设工厂,并做出允诺可以雇佣1000名当地工人。

起初,这场中美之间的劳资融合还算进展顺利,不管是工厂的选址还是厂区的建设乃至企业落地开业,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对于中国资本的进入,绝大多数美国人也都抱以极大的期待,他们不仅对曹德旺的开业讲话给予热烈的欢迎,而且还将厂区主干道的路名更改为“福耀大道”,一名黑人员工甚至对曹德旺当面表达谢意。

能做出如此积极的回应,原因无他——对于处在传统工业衰退的铁锈地带(Rust Belt)的美国工人来说,能在失业多年后重新找到工作,这多少都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诚然,虽然福耀雇佣了一大批美国工人,但实际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每小时能拿到的工资只有12.84美元,这个标准似乎远低于他们在通用公司时的29美元

但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希望这个工厂能顺利发展下去,因为有大批员工,他们从失业后就跌出了中产阶级的圈层,有人甚至住到了地下室里,然而曹德旺与福耀公司的到来,却给了他们重回中产阶级家庭的希望。

但是,毕竟福耀公司一直深耕的领域是玻璃制造产业,俄亥俄州的汽车工人们必须得接受新的培训才能掌握制作玻璃的相应技能。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随着福耀公司的进入,曹德旺所代表的中方管理团队试图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也都在此地应用起来,然而美国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一切劳资关系永远会有工会的参与,该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在影片中,这样的矛盾对立面几乎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例如当工厂举行开幕式时,一位俄亥俄州的议员就在剪彩仪式前的演讲中说到,希望中方管理者能在工厂内部成立工会组织,以此保障美国工人的利益。

又如当曹德旺来视察开工情况时,面对数百名中国工人,他向这些同胞强调的却是一套爱国主义原则,“中国人到美国来办企业,我们最关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以及对中国的看法。”

再比如这里其实实行着两种完全迥异的工作模式——美国工人每天只工作8小时,并享受着假期和福利;但福耀管理层已经习惯了让中国员工12小时轮班,每月休息一天,而且住的还是合租宿舍式的公寓。

尤其是当几名美国工人被邀请到福耀的中国总部接受培训时,他们见到的情况更令其匪夷所思。

因为在那里,中国工人不仅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而且在生产作业时还几乎不佩戴安全保护器具,长时间的加班更是一种得到所有人默认的标配工作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一名中国工头还对前来取经的美国工头展开了一场说服教育,“你们一天只上八个小时,一个月还有八天假,这已经很爽了,但是也要对得起那份工资嘛。”美国工头若有所思地回应到,“美国员工就是太烂了。”

当然,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建构这种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他们的镜头也会适时地去捕捉一些感人的瞬间

比如一名叫Rob的美国工人就在感恩节时邀请了十几名福耀的中国员工来他家吃晚餐,而且还让他们骑自己的马和哈雷。在他眼里,这些中国员工就和他的兄弟一样。

同时,就在去中国总部培训的美国员工中,也有一名美国工头在目睹了中国人庆祝年会时所表现的团结和热情后,由衷地被感动,“我们是一体的,”他用这句话向中国员工表达谢意。

不过,影片在后半程的叙事重心还是回归到了表现福耀公司在美国工厂中的工会争议上。

因为曹德旺毕竟是一个商人,他在美国建厂可不是为了搞慈善,盈利才是他的目的,但代顿市的工厂在最初阶段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曹德旺看来,美国人的低效以及工会的阻碍正是导致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美国蓝领阶层的工人们来说,中方管理人员的要求又太过严苛,不仅每个工种都必须得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数额指标,而且工人们相应的福利保障和安全保障也都是缺位的。

这时候他们就强烈地要求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汽车产业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UAW)能进驻福耀公司,以此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

可想而知,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就会引发较为激进的结果。

而且像美国这种国家,他们所主张的工会文化几乎在4、50年代就已经存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后,这种文化早已成为美国工业社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当中国资本进入美国体制,工会的作用只会被无限放大。

因此,美国工会给福耀公司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然而,就在这部纪录片快要结束时,导演并没有向观众交代福耀公司与美国工会之间的斗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但镜头瞬忽一转,当曹德旺再次来到工厂视察,我们才知道,福耀已经开始引进更高效率的机械化作业方式——这也意味着,一些工人的岗位会直接被机器所代替,他们这次面临的或许将是永久性的失业。

很明显,《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是那种典型的观察式纪录片,虽然它的创作者是美国人,但在整部影片中,两位导演并没有刻意地去引发某种类似于迈克尔·摩尔式(《华氏911》)的论战,实际上,他们是用镜头尽量地接触事实,多方位地呈现问题,至于剩下的思考和评论交给观众即可。

而且尤为珍贵的是,这两位导演显然是同情所有工人们的遭遇的,因为就在影片结束时,他们把镜头分别对准了从福耀公司进出的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联系之前的信息,这样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

也许在中美两国之间,真正的角力并不是所谓的经济对抗,面对迅猛发展的机械化革命,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都可能会被机器所打败。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的是,这部影片除了给观众呈现的内容本身外,其背后还可能承载着一部分时代意义。

因为这家代顿市的福耀工厂是于2016年10月开业的,而就在那几周前,特朗普才刚刚当选美国总统。

但众所周知的是,奥巴马早就和特朗普很不对付,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分属于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阵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所代表的国家意识和阶层利益都是完全迥异的。

试想一下,这部纪录片开拍于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宫以后,而它上线播放的时间又是特朗普政府肆意与中国进行贸易对抗之时,但影片讲述的却是中美两国如何谋求共存的故事。

这样的特殊性也正与特朗普所宣称的“很容易打赢”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同时,就在奥巴马接受外界采访时他也曾表示,“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没有呈现一种黑白分明的观点,这样一个好故事有助于我们所有人感到彼此之间的某种团结。”

不过,就是不知道现在的特朗普有没有看过这部片子,或许当其阅毕,这个起床气颇重的美国大爷又会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抨击一番奥巴马吧。

 短评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5分钟前
  • 柯西莫
  • 推荐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7分钟前
  • 伶仃兽
  • 推荐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10分钟前
  • 鸭博士
  • 力荐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12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17分钟前
  • 墨玉
  • 推荐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2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2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

27分钟前
  • QQ的汤包
  • 推荐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32分钟前
  • 知心二叔么么哒
  • 力荐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37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38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4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43分钟前
  • Warszawiacy
  • 推荐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46分钟前
  • such
  • 力荐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5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59分钟前
  • 芬芬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