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犯罪片意大利,英国,南斯拉夫1988

主演:达沃尔·杜伊莫维奇,博拉·托德洛维奇,Ljubica Adzovic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播放地址

 剧照

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2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3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4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5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6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3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4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5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6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7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8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9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12:59

详细剧情

巴尔干某城市边缘的茨冈村落里,小伙子贝汉(Davor Dujmovic 饰)与外婆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嗜赌的舅舅梅尔桑每次输光后就开始怀念在德国的生活,妹妹的腿疾因无钱而得不到救治。贝汉与同村的阿兹娜相恋,但对方母亲嫌弃贝汉一家贫穷坚决回绝。长年在意大利赚钱的族长阿梅德回到村子,在赌桌上让梅尔桑输到丧失理智,毁掉了自家人的木屋。但外婆却用巫术救回了阿梅德的孩子,为表谢意,阿梅德答应带妹妹出国治病,并让身怀隔空移动小铁器特异功能的贝汉随行。贝汉很快发现阿梅德不过是利用儿童乞讨盗窃的团伙头子,但已无力摆脱只得随顺,不久阿梅德患病,将小团伙交予贝汉管理,贝汉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遂回乡将阿兹娜接到米兰,但阿兹娜腹中的骨肉让贝汉大为光火,坚持要将孩子卖掉……   本片获198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孤独和浪漫

流浪的民族有点像无脚鸟,他们的文化有一种特别的漂泊感。关于无脚鸟在《阿飞正传》里有提到:“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可以一直地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法外之徒也有一段描述了印第安的奇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对自我和自由始终地追寻,一边堕落一边升华,人生困境也是人生趣味。他们很失望,但是不在乎,他们很孤独,但是也不在乎。很反叛吧。 开头Perhan与Azra的一段蒙太奇挺好玩,Perhan:“你知道石灰粉怎么做吗巴拉巴拉...”Azra:“你知道怎么接吻吗?”Perhan:“石灰巴拉巴拉...” Azra:“你能接多长时间的吻?” 关于跳过自己的影子,刚刚好看到一个德国笑话:“没人能跳过自己的影子。” 主角的独白很多,记其中一段写给奶奶的信: “上帝只不过是只瞎了眼的猫,在我把财宝藏进水渠时,他看着我,把我的灵魂拿绳子困着,然后让洪水把一切都冲走了。他先给我财富,再把它们和我的灵魂一起拿走,我曾有那么多金子,奶奶,我可以建一个金币做的大房子,房顶能触到月亮。可残忍的命运降临了,我越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越迷惑,真相也离我越来越远。也许你诅咒过我,奶奶,当我告诉你我不再相信任何人的时候,你那时说,当你不再相信任何人,上帝也就不再保佑你了,现在我真的对别人没有什么好了,但是我被人骗了,一个我曾经比上帝还相信的人,艾哈迈德,我每天都在找他,这把我变成了风,而我的梦随烟消逝,我都不再做梦了,一个不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像没有房顶的教堂或没有文字的书。” 一个纯真少年的成长与堕落,是属于吉普赛人的流浪故事。他死了,他的儿子偷走金币在雨中逃走开始新的流浪,好像有一种隐隐的宿命感,循环往复,未曾断绝。 影片颇有一种《百年孤独》的感觉,至少很像脑海中百年孤独的画面气息。运动的镜头、嘈杂的背景音、黄黄的色调、混乱的场景、神奇的超现实与梦境、纷繁的意象,非常真实又非常魔幻。

电影还有一种溢出来的浪漫气息,如兰波的诗 感觉 蓝色的夏夜里,我将走上幽径, 麦芒轻轻刺痒,踏着青草前行, 在梦幻之地,感觉脚底的凉意, 我会让晚风,轻拂我的头顶。 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 但无尽的爱从我的灵魂深处涌起, 我将去流浪,像一个吉普赛人一样, 漫游自然天地,幸福如有佳人相伴。

 2 ) 火鸡 婚礼与手风琴


“你的妈妈美极了,像林中的仙女一样。她生下达尼拉后,肚子涨的厉害……她在我怀里死去,上帝给的,上帝又收回去。”

那个时候贝汗有火鸡,他一定没有忘记外婆送他时的惊喜。火鸡发情,贝汗也在恋爱。阿兹拉,那个一本正经的听他讲石灰的故事,问他会不会接吻,让他甘愿为之死去的少女。当然,他还有慈祥的外婆,酗酒的叔叔和残疾的妹妹。它本可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单纯的吉普赛男孩在杂乱的吉普赛村庄里,渴望着爱情,天真的活着。

但“活着“,本就是个简单却又残酷的命题。影片一开头,贝汗不过是个单身的吉普赛少年。生活带给他的残酷,或许就是阿兹拉的母亲因为他的贫穷而拒绝求婚,以及对于素未谋面的母亲的短暂回溯。而这恰恰是每个吉普赛人的生命困惑:贫穷与失根。与其说是酗酒与嗜赌导致了前者,不如说,后者是一切的悲剧内核。用漂泊彰显故乡,流浪是对“根“无休无止的追寻,也是困顿的来源,何以为家?何处停息?无尽的困顿最终化为精神的迷惘,只有用浓烈的酒精与短暂的快感去填补。

至少此时的贝汗还不用去考虑这些,火鸡,是村民感恩外婆的赠礼,带有自然的纯洁与简单,贝汗抱着火鸡同阿兹拉看电影,拉手风琴给火鸡听,就连一对小情人幽会时,火鸡也要捣乱从脚手架上跳下,扑到贝汗身边。火鸡是代表贝汗天真的意象。一种打量世界的天真视角,虔诚信仰着上帝,以爱情为生命。在吉普赛狂欢节时达到高潮,赤裸的贝汗与阿兹拉平躺在小木船中,在各自的身体上刻下姓名。不知是否是库斯图里卡有意为之,小小的木船像极了小小的白色棺材。悲剧在欢乐的极点中衍生开。暴风雨之夜,好赌的叔叔毁掉了房子,炖熟了火鸡,火鸡死了,贝汗纯洁的时光也结束了。一步一步走入艾哈曼德的花言巧语,天真的少年以为旅程指向的是财富,爱情与妹妹的健康,以为可以用双手挣来正当的钱财。铁便当跌落苹果糖,车窗之后渐渐模糊的吉普赛村庄,是天真世界抽离前最后的影像。


“好好照顾他们,爱护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们是我拥有的一切…我怎么能不哭,我的灵魂在流血。”

艾哈曼德的棚屋蜷缩在罗马的市郊,并不像他天花乱坠的说辞里那样美好,财富是靠犯罪得来的,充斥着斥骂,责打,虐待与人口贩卖。奶奶说,一个不会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像一座没有屋顶的教堂,在贝汗的梦境里,大火是“失去”的具象,家,积木教堂,火鸡,奶奶在广场上抛球,拉着手风琴好像就能回到奶奶身边……一切杂糅在灰烬与手风琴的声响中,这或许是贝汗潜意识里的挣扎,他以为自己有美好的理想,其实不过是为了金钱被迫流浪。以为自己在罪恶和谎言中学会了成长,却几乎把自己遗忘。他拒绝了同情与温柔,屈服在艾哈曼德的欺骗,最后的一丝天真在新房与婚礼的幻想中苟延残喘。

首当其冲的是自己幻想中的爱情,死亡从这里开始蔓延。回乡得知阿兹拉怀孕的事实,习惯了谎言的贝汗以为阿兹拉的的清白也不过是另一场欺骗。他想把孩子卖掉,用这样一种疯狂的方式去救赎与阿兹拉的爱情。于是与阿兹拉的婚礼不再是婚礼,更像是一场用音乐和贺礼粉饰的葬礼。在拒绝阿兹拉的恳求后,最后的一丝天真便枯萎死去。阿兹拉在夜晚时悬空生产 ,既是母亲也是新娘,仿佛重演了贝汗命运开启的时刻,呼啸而过的火车仿佛带着女人的生命远去。贝汗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以及他曾经一直追寻着的母亲。还有那个不被别人认同也不被自己认同的自己。变奏的手风琴,不知是对生命的礼赞还是死亡的悲歌 。阿兹拉的白纱,母亲的白纱,像梦里的鸟儿,飘飘荡荡。贝汗终于认识到了艾哈曼德对他编造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蒙骗,他失去了新娘,妹妹不知身在何方,所谓的新房更是子虚乌有。最后的信仰轰然倒塌。爱情,上帝与艾哈曼德,原始的信仰死去,宗教的信仰被遗忘,世俗的信仰和他苦苦积累的金钱一起,被意大利的洪水冲走。


上帝给了我财富,把它和灵魂绑在一起,然后一起拿走了。

所幸命运似乎演绎着守恒定律,被夺走的以另一种方式返还。贝汗找到了失散的妹妹,找回了阿兹拉在世上为他留下唯一的骨血,找回了家而生命也即将走向闭环,他选择以罪恶反击罪恶,用谎言安放自己漂泊的亲情,带有巴尔干半岛孤注一掷的野性与决绝,他在婚礼上杀死了艾哈曼德以完成对自己最后的救赎。死的时候,他仰面躺在火车上,重新看见梦里妻子诞下的白鸟,血液染红车厢里的白沙,吉普赛人认为,血液就是力量。而在流逝的鲜血中,他似乎找回了自己业已丢失的天真,却再也回不到开头那个简单的吉普赛男孩。婴儿出世时的啼哭,素未谋面的母亲,梦境里苍老的外婆。自己最珍爱的火鸡似乎就是临死前眼前的白鸟。吉普赛人嗜赌,而贝汗以生命为最后的筹码,输得一干二净,却最后从上帝那里赢回了自己曾有的天真。

影片多处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贝汗的外婆既像扶持着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高祖母乌尔苏拉,又像是未卜先知的加泰罗尼亚智者。阿兹拉身穿白纱飘起,仿佛再现了雷梅黛丝身着白袍飞天的景象。以及片尾的大雨,泥泞的世界,像是席卷马孔多的经年之雨,只是,雨里只有带着父亲最后金币去流浪,踏上命运循环的小贝汗。只是没有人拍一封电报说:马孔多在下雨。

 3 ) 流浪民族的节庆飞行

《流浪者之歌》中,库斯图里卡将吉普赛人流浪的悲凉和对土地的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夹杂着库斯图里卡式的幽默与讽刺、嘲弄与荒诞、魔幻与现实、象征与解构、夸张与真挚。他也凭借这部蕴藏着对民族和故土复杂情感的影片,获得198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20世纪80年代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分崩离析,库斯图里卡不知何去何从,只好移居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电影学期间,为了适应好莱坞电影环境,他用好莱坞的方式拍摄了《亚利桑那之梦(Arizona Dream)》(1993),以类似旅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青年的美国梦,同时也成为导演本人命运的一种暗喻。虽然这部影片在美国并不卖座,但是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世纪90年代初期,库斯图里卡的父亲因为在萨拉热窝的房子被摧毁,死于心脏病,家人们只能去黑山避难,库斯图里卡觉得有必要回到故乡,向世界讲述故乡的故事,于是毅然回国。

因此,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不乏对国家政治和吉普赛民族的观照。甚至在很多影片中,吉普赛人成为他电影中的主体。《黑猫,白猫》和《流浪者之歌》就写尽了作为吉普赛人民族性格的“流浪”。这种民族性格具有鲜明的两歧性:流浪一方面使吉普赛人个性鲜明、热情奔放、洒脱豪迈,从梅里美的《卡门》中很容易看到这种性格;另一方面,也使得吉普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边缘人,他们被排挤、被压迫、被蔑视,这种状态甚至持续到当代社会。

吉普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库斯图里卡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与后者生活在萨拉热窝的童年经验有关。更重要的是,早从十世纪便开始迁徙,且是最早移居西方的东方民族之一的吉普赛人,在西方虚构作品中提供了东方异教徒最根深蒂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塞尔维亚电影传统的表现。《流浪者之歌》中,库斯图里卡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吉普赛的宗教问题,即吉普赛人的反基督教信仰。比如片中的净身仪式,最早就来源于斯拉夫民族的异教信仰;影片结尾处十字架倒置的场景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也都为吉普赛人贴上了异教徒的民族标签。《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节庆仪式,在这个仪式上,音乐、舞蹈、醉酒及一切具有吉普赛风格的享乐,都呈现出吉普赛民族和文化的特征。

在对节庆的表现中,库斯图里卡常常使用马戏团等元素。马戏团表演中的特技和魔术等项目,给人以超现实的魔幻感。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很多桥段恰好与特技、魔术如出一辙:《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中的迪诺会催眠;《爸爸出差时》中的马尔克梦游过程中可以看见一切现实之外的事物;《黑猫,白猫》中吉普赛老人死而复生;《流浪者之歌》中男孩可以用意念操控餐具……这些超现实、甚至是反现实的设置,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后现代手法。

此外,“飞行”也是库斯图里卡电影的标识之一。《爸爸出差时》的结尾处,马尔克似乎要飞向天边;《地下》的婚礼上,新娘在空中飞过;《流浪者之歌》中也有新娘飞行的桥段;《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中迪诺告诉多莉·贝尔,他梦见自己在城镇上空飞翔。飞行场景几乎出现在库斯图里卡的每一部影片中,创造了强烈的脱离感和惊异的体验。在谈及运用飞行场面的原因时,库斯图里卡自己说:“我在布拉格的一个老师告诉我,‘分辨好电影和坏电影的方法,在于好电影的每个角色仿佛都没有了重力。’于是我想,我为何不学夏卡尔,真的让人们都飘起来呢?”事实上,飞行场面的设置具有某种象征性。所有飞行的人有着共同的边缘身份,在生活上遭受放逐,为了逃离这种生活,他们只能选择“远走高飞”。甚至可以说,“飞行“似乎是库斯图里卡影片中的边缘人逃离恶劣生活处境的唯一方法。

在马戏表演的狂欢仪式中,其形式感可以使观众从日常生活走进另一个喧闹躁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获得另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现实的魔幻感、人物形体的扭曲、动物,往往同时出现,形成某种无秩序的状态,这种无秩序存在于库斯图里卡的多部影片中,构成了马戏团美学的内在逻辑理路。库斯图里卡总是将多种动态形象放置在同一个场景内,这些形象通常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当他们一起出现完成场面调度时,却又衍生出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了画面或场景的躁动和混乱。《流浪者之歌》的奇异梦境中大量看似混乱的元素,以及贯穿全片的手风琴、火鸡、婚纱即是如此。

正是通过这种狂欢化的手法,库斯图里卡在婚礼叙事中融入了巴赫金所谓狂欢节的全部特征,如全民性、仪式性、等级消失和插科打诨等。库斯图里卡电影中,几乎所有人物都会参加婚礼仪式,在仪式上任意嬉戏玩闹。事实上,在吉普赛人的世界里,婚姻本来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吉普赛法律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他们视婚礼为人生的首要大事,甚至有人认为普赛人热衷于旅行,往往是为了会见亲友和为儿女选择伴侣,可见婚姻对于吉普赛人的重要意义。因此,婚礼场景作为吉普赛文化的一部分,被库斯图里卡凸现出来的。库斯图里卡力图通过婚礼场面的那种失序和狂欢,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独特的感受。《流浪者之歌》中,婚礼之外的生活都是索然无味的;《地下》中的人们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度日如年,每天都重复着日常琐事,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几近扭曲,对婚礼所营造的另一种世界充满深深的期待;《生命是个奇迹》中卢卡修筑铁路的沙盘上也有一个模拟结婚的场面。

不仅如此,库斯图里卡影片中的宗教仪式,也发挥着与婚礼类似的效果。譬如《流浪者之歌》中的净身仪式发生在圣乔治日,这个节日对于吉普赛人来说意义重大。表现这种仪式,同库斯图里卡本人的南斯拉夫背景有关,同时,这些仪式也鲜明地反映了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风格。仪式大部分是无章无序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而更像是多种义素的交织错落。巴赫金认为起源于酒神仪式的狂欢节“脱离了自己常规的生活”;而库斯图里卡影片中的婚礼、宗教庆典、“向上飞行”,也确实体现出了对轻松感和自由感的追求。既然世界杂乱无章令人费解,毋宁带着个人的理想逃离这个世界,或者说去到另一个世界。

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库斯图里卡电影的表达方式:他尝试用一种看似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去理解这个世界。在这种失序、狂欢和非理性背后,隐藏着库斯图里卡深刻的理性逻辑和家国意识。正如库斯图里卡自己所说,“我们要带着理想拍电影,我们必须相信电影,所需要的只是从主导潮流中脱身而出”,即是说,以一种反秩序的理性来思考这个世界。

 4 ) 流浪者之歌

抱着一个月前对于[地下]难以完全消食的惊叹,看了老库88年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不如前者的荒诞狂放,更没有前者的历史胸襟。这个吉普赛少年的故事远不如山河变迁中的南斯拉夫来得沉重与庞杂,却还是让人笑着眼含热泪。
看这样的电影,最大的缺憾必是对于东欧文化认识的缺失,尤其是对于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历史上几经辗转分裂的国度。影片的开场是荒野中的村落和一些面目俗旧的人们,我以为那是一个距离遥远的年代。后来见到少年到达的米兰,想起他离开的那个地方,便难以置信了,这其中还有心酸。几乎辨不清哪一处才是梦境,可我想那个昏黄的村落才是。尽管某一刻雨水无情浇灌,尽管那里的人们世代生于贫穷之中。
三次流泪。似梦的盛境中奶奶的泪让我有些不明所以。少年在那一刻成长。她看到了什么,又为何流泪。离乡的那刻,背驰人群而去的少年握着满满一盒苹果流泪。过去的一切还尽是面目夸张的欢愉,人生之路也在身后缓缓展开。最后是离别的车上男孩脸颊垂着的泪,少年已是父亲。曾经那般狂恋美好无忧的生活,如今却已站在不归的路口。
于是成为一场忧伤轮回。无父无母曾是少年的他,冰冷着身体回到故乡。不明所以的小儿取走他眼上的金币,钻进纸箱走进一片冰冷的天地,如他当年逃离了一场灾难。
眼泪才刚抹干,画面便已停住。冗长的电影,结束得却突然。也未让人轻易走出一种柔软的伤感。

2007.7.

 5 ) 流浪者之歌:库斯图里卡的哀伤

真是一部漫长的片子,花了两天时间看完。mtime网站关于这部片子的资料还是有些问题,比如这部片子叫Dom Za Vešanje而不是Dom Za Vesanje,还有片长,我看的版本是260分钟版本……要不怎么花两天?片子还是不错,然则确实太长了,长得有点发指。由此给了8分。

影片的风格要素很明确,Lomo风格。简言之,便是色彩饱和,质感偏旧,并且看着很是轻松随意。影片打的厂标是萨拉热窝电视台出品。在我的DVD目录里,就属库斯图里卡的片子最为复杂,国籍一变再变,从南斯拉夫到南联盟,到赛黑,终于到塞尔维亚(貌似塞尔维亚时期他还没有拍出来新片子)。世界杯上赛黑输给阿根廷的时候,体坛周报还是谁的评论说为了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而拼搏是可笑的,然则库斯图里卡的东西拍给谁看呢?这的确是一个我深爱的导演,他的搞笑功力不亚于周星驰,其实这个类比本来就很搞笑,好歹库斯图里卡这类眼瞅着就步安东尼奥尼后尘收全三大的人,周星驰怎么能比得上他一星半点……可是他们给我的感觉却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一种嘲讽之中无奈的苦笑,只是周星驰的后现代来自被解释,而库斯图里卡的后现代来自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和理解吧。从《你记得桃莉贝尔吗?》开始,库斯图里卡的忧患从来没有被他的搞笑掩盖过,哪怕是极度搞笑如《黑猫白猫》或是黑色电影如《Arizona Dream》,然而他再忧患的时候,也不曾忘了搞笑,严肃如《地下》或是《生命是个奇迹》,我从来不曾见到,也无法想象用这样一种饱含眼泪的笑容去面对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矛盾,哦,这是库斯图里卡啊,在他眼里,一切的正式叙述都变得可笑而又可笑,而一切的笑料却都隐含着他的深沉思考。看他的电影很少感到疲倦,因为你永远能通过库斯图里卡的眼睛看到生活中一切可笑的事情,但是如果看他的片子只是笑,那么你会错过当代欧洲最具个人化政治表述和艺术标志的导演。真的,如果只是搞笑,那么库斯图里卡跟周星驰没有区别;然而我们给周星驰赋予了无数的后现代意义,但库斯图里卡绝对绝对绝对不限于此。

可是我看《流浪者之歌》的时候确实疲倦了,确实长的吓人,260分钟……看长片子我真的缺乏勇气。比如《破浪》,150分钟已经看得崩溃了,一想到贝托鲁奇的《1900》,号称6个小时,我就心生绝望……可是这一部《流浪者之歌》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看的这个版本是5集,每集有差不多50分钟,有片头和下集预告。说回上一段的Lomo风格,真是怎么看怎么亲切,要么是胶片老了,要么是加了金黄色滤镜,要么……要么是他调了色。随手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很多评语对这部片子的评价都有“冗长”二字,瓦卡卡,正合我意。这部片子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天性纯朴的有特异功能的小正太跟黑道老大到意大利去混,最后成了老大,回家发现女朋友怀了别人的孩子,后来女朋友难产而死,孩子被黑道老大抢走准备卖掉,他追踪几年终于报了仇。听起来就是一个通俗情节剧的故事,的确如此,库斯图里卡运用桥段的能力相当娴熟,煽情都煽的恰到好处。可是库斯图里卡就是比好莱坞要旁逸斜出,经典结构的黑色电影都能拍成《Arizona Dream》那般,约翰尼·迪普都被他调教成那么一个疯疯傻傻的孩子,你就不要指望他能规规矩矩地拍一部片子。比如这个灵异的小正太,能用念力弯曲和移动勺子;比如那个好赌成性的叔叔,他为了找小正太的奶奶要钱甚至用汽车将房子吊了起来……想象一下雨夜里一栋看起来飘在天空中的房子,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故事不多讲了,处处写的是小正太,可是处处写的确是混乱不堪的南斯拉夫。那个时候南斯拉夫还是南斯拉夫,可是那个时候几个民族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库斯图里卡的镜头轻轻拂过破败的南斯拉夫故乡和混乱的意大利街头,可是小正太的梦里出现的确是意大利街道尽头的南斯拉夫车站。那一刻我感到库斯图里卡的哀伤,他那Lomo风格的影像,写出的却是塔可夫斯基《乡愁》的结尾那般的感动。所以是鸿篇巨制,所以是他的光影和流年——故乡在路的尽头,路程却如此漫长。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59751/

 6 ) 成人礼

这是一个吉普赛男人的史诗,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一个穷人变为富人的黑暗史,一个会超能力的人用超能力复仇的荒诞神话。私以为这是老库最悲情也最魔幻的作品。

影片开始便是贝汉的舅舅在村口不停赌博不停输钱,并且还搞大了村里一个女孩的肚子并不认账……这个是赌如命的舅舅为了找外婆和贝汉要钱用吊车将房顶和四面墙吊起来悬在空中的场面荒诞又喜感。贝汉的外婆拥有某种治愈疾病的超能力,而贝汉则拥有用意念控制金属物移动的超能力。这样的人物技能设定本身就自带了超现实主义魔幻色彩,也与吉普赛人的风格气质相匹配。这样一个没有国家,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载歌载舞的民族本身就是一种魔幻的存在。贝汉的妹妹有腿部疾病,无法正常行走,而外婆的超能力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是外婆内心最大的伤痕。贝汉与漂亮姑娘阿兹娜两情相悦,贝汉告诉阿兹娜如何烧出石灰时,阿兹娜却不停在问贝汉会不会接吻。两人看完电影后在草垛里接吻,贝汉向阿兹娜展示了自己隔空移物的技能,此时的两人如此浪漫美好。但阿兹娜的母亲却因贝汉的贫穷毫不留情的拒绝了这桩婚事。阿兹娜的父亲将愤怒的母亲挂在墙壁钩子上任由母亲悬空骂街的画面让人忍俊不止,老库的幽默感总是充满了卡通元素。失意的贝汉在村里的大钟下上吊自杀却被村口老大爷救下送回了家,没想到自己的自杀成全了外婆与村口老大爷的一夜情……那天晚上贝汉做了一个梦,梦里他飞在空中,随后降落在河里,河里有许多人,其中就有阿兹娜,他跟在阿兹娜身后,众人将贝汉与阿兹娜围住,仿佛在共同见证和祝福两人的爱情。而此时外婆站在岸上看着他,眼角湿润......

一次偶然的意外,外婆通过超能力挽救了族长阿梅德被食物噎住快死掉的儿子,阿梅德非常有钱,为了表示对外婆的感谢,阿梅德答应了外婆的请求带着贝汉残疾的妹妹去大医院治疗腿病并带上贝汉去意大利米兰淘金。贝汉渴望赚取金钱,这样才能实现与阿兹娜结婚的夙愿,才能让阿兹娜的母亲看得起自己。就这样,贝汉来到了米兰,结果发现在村里声望极高的阿梅德只是在米兰做着坑蒙拐骗这类肮脏勾当的不法者。贝汉起先拒绝为阿梅德做事,但阿梅德承诺一定治好妹妹腿病并且给贝汉在老家买一块地建一座房,最终贝汉加入了阿梅德的组织,并且得到了重用,能力也得到了认可。贝汉卫了躲避警察的抓捕躲进纸箱里逃走的桥段可以说是老库的招牌情节,比如《黑猫白猫》中婚礼上逃跑的新娘也是如此......

在阿梅德病重之时,甚至提拔贝汉为掌权者,至此,贝汉开始过上了西装革履的体面生活。他瞒着阿梅德回到家乡,将钱砸在阿兹娜母亲面前,母亲立刻,迅速,斩钉截铁的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但怀孕的阿兹娜却让贝汉心生疑虑,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最终贝汉还是与阿兹娜结了婚,并一起来到了米兰。但贝汉打算卖掉阿兹娜肚子里的孩子,他已经在环境的侵染下变得冷血和麻木。阿兹娜为了保护孩子,独自离开住处,无助的在黑夜中行走,最终她飘在空中,身旁火车疾驰而过,她在铁轨旁生下了孩子并死去……这样超现实的生产画面让人难忘。结果阿梅德带走了贝汉的儿子消失在米兰,答应建造的房子和治疗妹妹腿病的承诺也都是谎言,贝汉除了钱,妻离子散,一无所有。

多年后,他找到了为阿梅德工作的妹妹,通过妹妹找到了自己的儿子。他离开儿子去找阿梅德报仇时,儿子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留下眼泪的脸庞让人心碎。贝汉最终用意念控制叉子杀死了婚礼上的新郎阿梅德,但贝汉也被新娘开枪打死......

葬礼上,儿子拿走了放在父亲双眼上的金币,躲进纸箱里逃走了。他对父亲的情感是疏离陌生的,他的父亲也曾纯真过,但人的成长往往都是如此的不尽人意,努力有时会让结果背道而驰。有太多不可测的元素和不可知的人心让努力付诸东流。这是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即便一开始你是戴着眼镜逗火鸡展翅的懵懂少年,你是“恬不知耻”表白求婚的屌丝青年,你是自杀未遂的失败者,终究抵不过环境对你成长的影响。一个从小地方,从贫困之地来到大城市渴望改变一切的懵懂少年何尝不是如此。各大商业街区游走的社会边缘青少年何尝不是如此。偷拐抢骗,人人喊打。他们的人生故事也许比贝汉还要曲折戏剧化。现实中人人唾弃,电影中让人反思,这便是艺术的力量。

 短评

奠定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之作,而且在平衡性上算是做得最好的一部。既有表象的疯癫与魔障,也有深沉的悲悯与忧伤,库斯图里卡将自己对于吉普赛民族的全部挚爱倾注其中,并顺着电影的各个毛孔流淌出来。

7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不开心的时候我喜欢弹手风琴,听的人满心欢喜,而我的心却在哭泣。

12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一个不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像没有屋顶的教堂,没有文字的书。

13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火鸡的戏份虽然少得可怜,但它的献身演出却相当惊艳,值得一座最佳男配的嘉奖,或者,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如果锅里的不是替身的话),也再次证明库斯图里卡挑选动物演员的眼光以及调教它们的功力(所以他凭借此片拿到了第4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都说老卡的電影是经典,我守着DVD都不敢打开,这个也是看见网盘有下载看看新鲜,真的止步不前。散文诗一样的電影高分未必有人都叫好,反正我不以为然。『加长版就不看了』

1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在窗外隐约的广场舞(村里每晚都有几个人跳)音乐声中看完了这部。对比太鲜明:吉普赛人的村子里,生活虽然也困苦,但好歹能抱作一团跳跳舞唱唱歌。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汉族如此缺乏音乐和舞蹈,以至于大家只能像原子一样彼此孤立。奇怪的是,从大家对广场舞的痴迷来看,汉人是渴望音乐和舞蹈的。

20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十年前看的,只记得一些恍恍惚惚的片段,重温亦感动,就像看一部崭新的片子,被一种谜一样的气场紧紧包裹,东欧、拉美电影的气质来自纯天然的血统,无法模仿和学习。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CD1:t7eb3ac08f / CD2:t726a61bdfOST:f2b44ee35d

30分钟前
  • 皮埃
  • 还行

我猜,姜文一定是老库的粉丝。

32分钟前
  • I I 7
  • 力荐

库斯图里卡绝对是外星人!

36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老库调度动物的功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也是他唯一一部没有与政治沾边的电影。

37分钟前
  • 天予
  • 推荐

8/10。开场持续哭泣的女人由背影缓慢转身面对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转换到撑着破伞的秃子,讲述飞翔的传说,结尾被新娘射杀的贝汉掉进归途列车,望向天空幻化为白鸟,渴望飞回故乡。库氏非常重视场面布置的丰富,叔叔从赌徒中走出,洗脸、怒骂、祷告和输掉最后的赌资,背景展现了小镇全貌,为逼奶奶替他还钱用拖车吊起整座房子,吊起的房子象征吉普赛人居无定所的脆弱。史诗气质的符号融化到民族的精神中,在弥撒祭典,水中木筏承载着巨大人偶,舟中半裸的男女主角消失于薄雾之中,阿兹娜在怀疑中难产而死,婚纱飘在空中带着命运的荒诞无情,婚礼上贝汉用意念控制叉子杀死阿默德的长镜头跟拍,生动传达贝汉失去一切的绝望。庆典中漂流的火鸡被叔叔炖汤,是贝汉堕落为罪犯的起点。结尾儿子拿掉贝汉尸体遮眼的金币、躲入箱中冒雨逃跑,父子命运又开始轮回。

3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南斯拉夫,这块半岛与大陆割裂、漂离,就像Perhan,像车队,像所有漂泊的人,住在米兰和罗马边缘的废墟。讲故事的奶奶是茨冈人的白女巫,家里摆满瓶瓶罐罐,治愈疾病;金色的晨晖里她用红线一圈圈缠满米兰大教堂。看哭了两次,第一次是河流里茨冈人的盛大仪式,火焰和烟雾升腾在水面,衣裙潮湿赤裸乳房的Azra把爱人的名字刻到乳房下,Perhan则把她的名字刻在胸口。第二次,Azra升到半空,产下孩子死去。配乐Goran Brengovic,Le temps des gitans。水、火、土、风,库斯图里卡是炼金术师,操纵着宇宙间的一切元素,调制糅合成这部茨冈人的电影。Perhan和Azra相爱的那刻,Perhan正在讲述石灰——大地养育了它,河水给它洗礼,火哺育了它。“绝对的浪漫啊。绝对的浪漫。” 已经不叫扎比特的扎比特这么说着。因为他永远跳不过自己的影子。

40分钟前
  • Nin
  • 力荐

無限接近滿分的電影。全片四場婚禮,沒辦成的倆場讓新娘抱怨,辦成了的倆場則導致新郎慘死,彷彿游牧生活與走入家庭注定不能合一、現實生活與幸福未來必然有一者得是夢境。

44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1.被挂起的房屋;2.河流里的祭典;3.飘渺的白纱,死去的母亲和远离的妻子;4.悬浮在空中生孩子;5.手风琴永远有着一抹哀伤;6.火鸡、鹅和白鸟;7.我以为那是一场梦,白昼一般清晰的梦。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很可惜,我没有看到260的完整版本,而是140的剪辑版,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这片子带给我的强烈震感,虽然四个多小时的叙述更使人荡气回肠。老库这回把焦点放在了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之上:吉普赛人(罗姆人),描绘了在时代变迁中的他们生存现实的概况,流浪的本性与浪漫主义人格,使人笑中带泪。

48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少年的堕落史和自救史,最妙的是在葬礼上,那个仪式性的置于双眼的钱币——被金钱蒙住了双眼,更妙的是,他的儿子打破玻璃,偷走这两块金币,躲在纸箱子里在大雨中遁走——腐坏的道德在循环。另外一条信仰之路随着倒塌的耶稣十字也消失了。在道德堕落的严肃主题面前,老库也落泪了。

50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离开"南斯拉夫"的特定背景或魔幻现实意象,《流》即一部关乎成长仪式的"男性传记",首先,它创造了一个主体空间,作为定义"他者空间"之根基,因此,得以作为流转中的"吉普赛":飘忽不定的母亲幻景与前往意大利的仪式(待延展的主体空间)。多年后,《生命是个奇迹》呈现了相似故事的另一面

5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太强了,妥妥入选年度前五,库斯图里卡最佳,再看五十遍270分钟版也不算多!吉卜赛人能有这么一部描述民族命运的片子(如果还能称为“民族”的话),不枉受了几千年的气!传统层面的野种,生子,十字架,现实层面的贩卖人口,金钱至上,魔幻层面的叉子,婚纱,高级得不能再高级,完美得不能再完美!P.S. 至少一定要看142分钟版,HDTV那版是坑爹的,尤其结尾

5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久没给五星级评价了。。。

5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