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瑞秋·布罗斯纳安,艾利克斯·布诺斯町,迈克尔·泽根,托尼·夏尔赫布,玛琳·辛科,斯特林·K·布朗,简·林奇,扎克瑞·莱维,莉莎·维尔,卢克·柯比,安德鲁·波尔克,乔尔·约翰斯通,马蒂尔达·斯齐达吉斯,许玮伦,努齐奥·帕斯卡尔,马提欧·帕斯卡尔,凯文·波拉克,布赖恩·塔伦蒂诺,卡罗琳·阿隆,贝利·德·扬,辛西娅·达洛,贾斯汀·卢佩,威尔·伯瑞

导演:埃米·谢尔曼-帕拉迪诺,丹尼尔·艾提奥斯

 剧照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2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4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6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3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4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5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6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7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8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19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20:59

详细剧情

  巡演生活既令人心向往之也让人自惭形秽,米琪和苏西还学到了她们在演艺界里终生难忘的一课;乔尔在支持米琪和追逐梦想的同时苦苦挣扎;亚伯欣然接受新使命,而罗丝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天分。

 长篇影评

 1 )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生活像散场后的马戏团,总是有限温存,无限辛酸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回归了。

第一季,我们想买她所有的大衣,

第二季,我们想买她所有的裙子,

第三季,虽然我已经总结出了她配色和穿搭的规律,但每次她一出场,我都惊叹,衣服好美,怎么可以这么美,怎么可以这么美!!

亚马逊你们什么时候能推出同系列女装??我愿意贡献出我的荷包,我愿意!

剧组服、化、道一向格外精致和用心,第一季高饱和色、清新又复古的造型,让每个女人都想来一套复古优雅范儿裙子,第二季直接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巴黎街头复刻了下来,而第三季,进入六十年代,赌城拉斯维加斯流光溢彩的夜生活,配上六十年代糖果色LOOK,再遇到浪漫 、忧郁、才华横溢的兰尼 布鲁斯,我简值就象个丝毫无节制力的小孩一样,又是一口气追完。

这部剧就是如此让人上头。

第三季,剧情进入六十年代,无论是主角的米琪,还是父亲安比和母亲罗斯,都被生活夹裹着前行。甚至于她的闺蜜---娇小的女孩伊莫金,这个被苏西称为“她跟我说话,就像一朵花在叫”的女孩,也开始进入秘书学校学习,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即使丈夫深夜回家,也要提前补好妆的完美洋娃娃。

在轻松和幽默之下,剧中也不着痕迹的提取了60年代独特的要素:六十年代的女权兴起、黑人平权运动,还有避孕药---196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由塞尔制药公司生产的异炔诺酮Enovid。

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性的生育恐惧。

而这被认为是女权运动和文化战争的一个分水岭——允许女性享受性爱而不用担心怀孕,允许女性对于何时以及是否要组建家庭的问题上有了话语权。

避孕药的大型推广引发了一场关于性价值观的持久辩论。

而6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在剧中也有体现。

父亲安比在沙难上与老友的那段对话,老友作为前百老汇的著名作家,却因为在某部作品中被认为有亲共嫌疑而被百老汇圈子排斥在外,被生生断送了整个职业生涯。此前他曾是百老汇最富盛名的剧作家,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虽然他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断的被演出,但他却象是被流放了一样,在海边开一个售货亭为生,心灰意冷,再也不写剧本了。

犹太人,著名剧作家,曾获普利策奖,我几乎就认为这是在说阿瑟 米勒和他的《萨勒姆的女巫》了。《萨勒姆的女巫》正是阿瑟 米勒影射麦卡锡主义对于同情共产党人群的镇压而创作的,而阿瑟米勒正是犹太人,他的《推销员之死》曾获得普利策奖。

这剧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

而这一季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台词:

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是谁?

查理 卓别林。

世界上最伟大的悲剧演员是谁?

查理 卓别林。

所有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查理 卓别林曾经写过一首诗:

世界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

它让你兴奋/而让我惶恐

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

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这基本也是《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部剧的底色。

而关于剧情,这一季主要的核心词是“改变”。

人人都想改变,又都惧怕改变

当安比和罗斯住在乔尔父母家,被他们可怕的生活习惯和用餐逼得快要崩溃,逃难似的投奔正在赌城巡演的女儿,米琪将房间让给父母,自己睡在泳池边的躺椅一晚。

那时对于父母,米琪说了一句话:我的父母还没有适应失去公寓后的生活,他们年纪大了,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害怕改变。

他们真的害怕改变吗,事实上,米琪的父母还真的是非常富有激情,也非常爱她。

安比因为女儿在脱口秀上无意中提到了贝尔实验室,在与上司争论中,当那些人认为米琪也会是个危险分子时,一向懦雅的数学家被激怒了,他不允许有人敢威胁女儿,米琪只是个喜剧演员,在不入流的小酒吧里说段子,怎么就成了危险分子?!

他怒而辞职,回去却被老婆一顿数落,这才想起,原来自己的公寓也是哥大提供的,如果他真的辞职了,那么他们一家老小都要搬出去了。

安比没了收入,就意味着全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了,原来他们精致的大中产生活如此不堪一击,女佣的工钱、女儿、妻子的大额置装费,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水果蔬菜、下午茶的点心和鲜花,安比头开始疼了,因此他质问妻子: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需要五个房间的男人?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追求物质的男人?

眼看丈夫不跟自己商量,说辞职就辞职,罗斯气归气,还是决定回娘家,要求支取她的信托基金来支撑生活。

回到家乡的罗斯,看到堂兄弟们所谓的工作就是享受来往的工人们问好,而家族会议她不能列席,只能旁听。甚至于一个几岁的小毛孩都能有一个席位,而她因为是女性,所以不被允许加入。哪怕家庭企业创始人是奶奶,一位女性。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罗丝生气的是这个家族根本不尊重女性,哪怕这位女性受过教育,已成年,已经当了外婆,只因为她是女性,就不能列席会议,并且这份家族基业还是一位女性创办的。

罗丝愤而放弃信托基金的样子,和安比真的好像。

他们已经当了外公、外婆,却不得不接受搬家的混乱,暂时借住在曾经是亲家的家中。

面对混乱的生活,安比会吐槽女儿衣服太多,罗斯会抱怨受了女儿独立思想的影响,她争取独立了,但是却贫穷了。

这个过程不好受。

但打破了以往的旧生活,才能迎来新生活,哪怕是过程很痛苦。

安比重拾年轻时的梦想,用文字改变世界。写剧评发表在报纸上,兴奋的见人都发。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终于接到了一份报纸的戏剧评论员邀请。

妈妈罗斯一向审美品位很高,看人眼光极准,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月老生涯。

父母只有完全拥有了自己的生活,才不会想要去操纵子女的人生。

在终于发现自己擅长且具备天份的领域里,最开始的露脸都是光芒四射的,但当真的要成为一种事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磨和波折,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渐渐懂得哪些禁忌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这一点,数学系教授很懂。他告诉女儿:当你有机会发声时,你要留心你的话。

米琪只听进去了一半。所以,她在脱口秀上先是爆了苏菲烈侬的底细被封杀,又后来提到了贝尔实验室,间接导致了老爸的失业,而这一次,她在紧张中说了过多关于夏尔的生活细节,又让她失去了如此重要的巡演机会。

演艺生涯再次被清零。

成长是释放激情,成熟是懂得控制。

米琪的即兴发挥极具个人特色,也非常流畅幽默。但即兴发挥的问题是常常会容易越界。

可能米琪自己都没有想过夏尔的性取向问题,但她在开场秀上说的话却极度容易引起误解。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女厕,夏尔在照镜子。”

“他只要用他的红宝石鞋子碰三下,他到回到家乡了。”

她没有多想,可这是在公众场合,会有很多人去解读这背后的意义。

希望这一次的教训,能让米琪和苏西记得制定一本边界和禁忌手册。

一样的教训,也在罗斯身上发生着,罗斯的月老天赋刚被激发出来,她兴奋的想到了本杰明这个潜在客户,因为手里正好有一个高个大龄女孩,急于求成,而忽视了本杰明的感受。

同样想要去改变自己的,除了学打字的伊莫金,还有喜剧皇后---苏菲列侬。

在上一季中,苏菲说过,她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读的是戏剧专业。但被经纪公司签下时,经纪人曾经和她谈过,如果她想要走一条小众、艰难的路,那么她就坚持梦想好了。如果想收获大众的青睐,收获名气、财富,那么还是走喜剧扮丑更好。

所以,她住高级社区,却要扮演一位皇后区的泼辣主妇苏菲。她甚至从来没有在皇后区住过一晚,只是开车路过那里,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在扮演着另一个人。并且经纪人告诉她,只要她保持住,她就能一直火下去。

她在台上粗鲁、泼辣,肥胖,台下她却精于饮食,严格控制体重,爱好高雅。她想要寻求改变,她想要演戏剧。

但当真的苏西为她争取到了剧本,争取到了角色,将一切都安排好了时,她害怕了。虽然在投资人出现的那场预演中,她演得超出众人的预期。但真到了上台这一天,她紧张、害怕,慌乱了。

在台上错乱的那一瞬间,她习惯性的开始皇后区的苏菲上身,将茉莉小姐演成了皇后区的底层大嗓门妇女。并且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她开始无视其他演员,生生在台上尬演成了大型灾难现场。

苏菲不缺眼光,不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判断力和规划力,但在改变职业走向这至关重要的一场演出中,她失败得很彻底。也许她太在意过去的光环,也许她不自信。

她带着皇后区底层苏菲的面具多年,当想取下那一刻时,才发现,皇后区的苏菲早已和她融为一体,无法分离。

乔尔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却忍不住找了前妻同款

这一季米琪的感情线让很多人着急。

弹幕上全是:米琪你为什么放着完美的本杰明不要呢?,又是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让你在关键时刻能刹住车,没有走进兰尼的房间,那可是兰尼啊?

因为米琪还是忘不了乔尔。

她遇到本杰明时,正处于事业低谷,遭遇封杀,没什么演出机会。那个时候,对于未来,她退缩了。即使眼再瞎,也知道本杰明是一个完美的丈夫人选。

她接受了本杰明的求婚。

之后,她接到了夏尔的巡演邀请,这也没什么,但她又一次遇到了兰尼。

兰尼在第二季的表演简值是神作,ALL ALONE是如此的打动人心。一对夫妻,分分合合,最后只有他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

在那个瞬间,米琪知道自己回不去了,她要去巡演,她一定无法做回那个完美妻子,而她相信本杰明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他看起来那么好,那么完美。

但她也不想一个人,至少在那个清冷的晚上。她说需要找一个爱她的人,她本能的去找了乔尔。

他们度过了那么多浪漫的时光,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都在乎对方,信任对方,但是曾经的背叛始终是心里的剌,米琪想要乔尔主动一些,所以她一直在给乔尔机会。

那天晚上的本能说明一切。

可乔尔呢,米琪的脱口秀事业越来越顺畅,他为她高兴,但是,他不想再重复过去,在某种意义上,重复过去,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那种感觉也很难受。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阿奇也开始想要逃避婚姻中的义务和责任时,他死命的拖着阿奇,哪怕把他打昏,也要把他送回家,送到伊莫金身边。

因为,他搞砸了自己的生活,他后悔又难过,而这一切重新回头又那么难。所以,他拼死也要让好友保住他美好的婚姻和家庭。

他在米琪面前始终是自卑的,他说他不想再借助任何女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

但可笑的是,当乔尔租下了酒吧,遇到了梅,虽然梅肤色、长相、学的专业和米琪都完全不一样。

可连阿奇都看得出来,梅和米琪是同一类型的女性。

乔尔总是会被同一种类型的女性吸引。他受不了米琪的能干和聪明,可他也试过了,小鸟依人的秘书虽然在开始给了他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但时间稍一长,和温顺的女子在一起,他开始觉得无聊。

只有和强大、幽默、聪明的女生在一起才能激发他的活力和热情。

可是,如果乔尔不能真正的变得有责任和有担当,不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真正从心理上尊重、认同和赞赏妻子或者女友的聪明能干,他和梅也不过是会重复过往的生活。

恋爱时米琪最吸引乔尔的优点,婚后也成为了他最讨厌,最想逃离的缺点。

恋爱总是短暂的,时间的闪回,仍是那家店,米琪和乔尔,从求婚的热烈,到得知米琪怀孕时的狂喜,再到两人貌合神离,彼此克制又不耐烦的讨论着孩子的择校,那疏离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无一不是在说明:他们其实已经结束了,只是他们还不舍得离开。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已经第三季了,对于这季米琪事业上的重新清零,让我有了种看《破产姐妹》的感觉,无论麦克斯和卡罗琳她们俩如何努力,最终都会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开小蛋糕店的基金总是会被意外清零。但查了下麦瑟尔夫人的原型,貌似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也是,六十年代那样保守的风气下,女性的脱口秀一定是打破了很多的禁忌,也会引发很多人的不适和不理解,甚至是反对和抵制。

这条路并不容易,所以麦瑟尔夫人才了不起。

她最先觉醒,她所带来的这种自由和追求自我的力量,感染了她的父亲,使得那个一丝不苟的哥大终身教授能够面对一堆否定和指责他的人,不再是忍气吞声,而是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是个激进份子,怀念那份热血和热情,面对不公,他愤然辞职,重新找回自己。

这股力量也影响到了她的妈妈,她妈妈再也无法忍受家族中,将她视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幼儿一样对待。她不想再成为事事都由别人替她安排好的那个女人。

而当米琪拿着合约和排得满满的日程单,向乔尔的父亲提出要买下公寓时,她自信满满又坚定的样子,前公公看她的目光中充满了认可和敬佩。

乔尔的父母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四点半起床工作,他们的家业全是他们勤苦换来的,所以他们欣赏米琪这样的姑娘,遇到变故不哭不闹,哪怕去化妆品柜台当店员,哪怕当接线生,哪怕在小酒馆里说段子,她活在当下,勇敢承担,她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也为父母负责。

这样的姑娘,是自己的儿子远远比不上的。

她就象是一个光源,在影响和带动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美好、真实而有力量。

 2 ) 了不起的麦瑟儿夫人 S03:人生就是一场近看是悲剧远观是喜剧的大戏

从第一季的生活重启,到第二季的找到方向,再到第三季的颇有名气,直到再次跌落谷底,轻喜舞台剧风格的“了不起的麦瑟儿夫人”用美轮美奂的高饱和服、化、道和外表诙谐幽默内里悲伤无奈的剧作生动地诠释着人生就是一场近看是悲剧远观是喜剧的大戏。没有了第一季强烈的黑白戏剧冲突,也没有了第二季励志的人物奋斗视角,零碎与繁琐、彷徨与迷茫的第三季让人多少感觉不如前两季璀璨夺目。但,这不暗合了生活的本身吗?!温吞、踯躅、浑浑噩噩、不好不坏,总是茶杯中的风波,又似打在海绵上的拳头。而在这一片氤氲之下,其实暗藏的是改变的狂澜。只是,改变很难!改变业已成功的事业很难,改变业已习惯的生活很难,改变业已融入骨血的风格很难,改变业已固化在头脑中的观念更难。于是,我们叹息于苏菲在最后公演时的功亏一篑,叹息于麦吉父母精致中产生活的终结,叹息于乔尔百般努力却又似乎旧路重走,更叹息于麦瑟儿错将雇佣与朋友混淆,踩了不应该踩的红线,生活事业再次被清零。

看美剧就是在看人生。“没事的!”“我们会没事的!”季末,苏西安慰着麦吉,屏幕外的我们也该抱紧自己,然后对自己说着:“It‘s ok”.

 3 ) 第三季Marvelous Mrs. Maisel 全歌單/YouTube播放合集

12/14更新:第三季原声出来啦


另外,有墙的同学可以在以下网页内嵌Youtube播放大部分歌曲, 非原声,但免费。合集列表在此 //www.refinery29.com/en-us/2019/12/8985445/marvelous-mrs-maisel-season-3-every-song-soundtrack#slide-1 需要下一首点往右的箭头 看这里 ↓


第三季分集全歌單 Episode 1

  • "Praise The Lord And Pass The Ammunition" by Kay Kyser
  • "Bottle Of Pop" from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 "One Less Angel" from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 "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 by Darius de Haas
  • "Whit Christmas"
  • "Little White Lies" by Ella Fitzgerald
  • "Wiggle Wiggle" by The Accents
  • "The Diary" by Neil Sedaka
  • "Jailbreak" by Thin Lizzy

Episode 2

  • "Wail Street" by Barney Kessel
  • "Southern Fun" by Gerhard Trede
  • "Got To Move Your Baby" by Sam "Lightnin" Hopkins
  • "The Everlasting Hills Of Oklahoma" by Sons of the Pioneers
  • "Come On Back Jack" by Nina Simone
  • "Aurelia" by the Pelicans
  • "Love Nobody" by The Rockettes
  • "I Won't Last A Day Without You" by Paul Williams

Episode 3

  • "IV Finale Allegro Con Brio" by Kodaly Quartet
  • "Manhattan" by Blossom Dearie
  • "Fly Me Yo The Moon (In Other Words)" by Julie London and Gregory Porter
  • "Luck Be A Lady" by Frank Sinatra
  • "Cling A Ling" by Dee Clark
  • "They Say It's Wonderful" by Darius de Haas
  • "Is You Or Is You Ain't My Baby?" by Sterling K. Brown
  • "Runnin' Away" by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Episode 4

  • "They Say It's Wonderful" by Darius de Haas
  • "Hot Rod Lincoln" by Commander Cody and His Lost Planet Airmen
  • "It's A Lovely Day Today" by Ella Fitzgerald
  • "Tea-Plucking And Catching Butterflies" by Lily Chao
  • "I've Told Every Little Star" by Ray Conniff and His Orchestra
  • "Tequila" by The Champs
  • "Pennies From Heaven" by Louis Prima
  • "Where Evil Grows" The Poppy Family

Episode 5

  • "Beyond the Sea" by Bobby Darin
  • "Nani Koolau - Kuu Aloha Nui - Waikapu" by Benjamin Rogers
  • "Until The Real Thing Comes Along" by Dean Martin
  •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 by Helen Merrill
  • "Anything Goes" by Helen Merrill
  • "Nice N' Easy" by Frank Sinatra
  • "The Man I Used To Be" by William Johnson"
  • "Almost Like Being In Love" by Darius de Haas
  • "Loco Amor (Crazy Love)"
  • "Til There Was You" by Peggy Lee
  • "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 by The Mamas and the Papas

Episode 6

  • "Good Morning" from Singing in the Rain
  • "Please Don't Monkey With Broadway" by Fred Astaire and George Murphy
  •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by Kay Starr
  • "One Less Angel" from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 "No One Has To Know" by Darius de Haas
  • "I Found Out" by John Lennon

Episode 7

  • "Baby Count Ten (The Counting Song)" by The Bell Sisters
  • "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 by Helen Merrill
  • "So Long, Farewell" from The Sound of Music
  •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by Doris Day
  • "Sink To The Bottom" by Fountains of Wayne

Episode 8

  • "Mister Sandman" by The Chordettes
  • "Sh-Boom" by The Crew-Cuts
  • "Tiao Yi Ge Man Bo" by Chang Loo
  • "Tain't What You Do" by Jimmie Lunceford
  • "Feeling Good" by Nina Simone
  • "Love Is Here To Stay" by Blossom Dearie
  • "(What's So Funny 'Bout) Peace, Love, And Understanding" by Elvis Costello and The Attractions

 4 ) 成为不起眼的普通人,就已足够了不起

我在想,大概每个女孩的成长都经历着童话破碎的过程。

小女孩的天真,会让自己成为梦想中的小公主。

如果运气足够好,父母兄弟疼爱、一路顺遂、嫁给心爱的人、不愁吃穿的生活,似乎完美而幸福。

可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预料是否甜蜜的生活会在某一时刻突然被撕裂。

麦瑟尔夫人的生活,就是如此。

哪怕她出生在富裕且有学识的中产家庭,哪怕她美丽、自律又有趣,拥有一屋子的漂亮衣服,仍会遭遇丈夫出轨、被丈夫抛弃的窘况。

哪怕她有足够的喜剧天赋、放弃和高富帅结婚的机会、演出越来越顺遂,仍会因为说错话而失去和Shy一起巡演的机会。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我们看着麦瑟尔夫人一路打怪升级,但到第三季的最后,似乎一切都回归了原点。没有变得更好,只是走到了另一个出发点。

生活不是直线前进

去年12月,亚马逊一次性放出《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三季(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Season 3)。直到现在,豆瓣评分8.7,和第二季持平,比第一季低0.1分,却是我心中最好的一季。

第一季的剧情,像女频文,有着开挂的“爽感”。

六十年代的美国、犹太家庭,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是人生的失败者,更是会被边缘化的人群。

父亲催着米琪去把老公哄回来,母亲急着让米琪再婚。只是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孩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有喜剧天赋,除了当家庭主妇这条路,还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米琪以“麦瑟尔夫人”的艺名,开始了演艺生涯。从简陋低俗的小酒馆到电视台,争取每一次上台演出的机会。

第二季,米琪遇到了高富帅医生本杰明。这个近似完美、性格有些古怪而有趣的男人,看起来会是米琪的好归宿。

可就在这个时候,Shy邀请米琪加入巡演。

婚姻和事业,你选哪个?

放到女性独立的风潮中,选择事业似乎是最正确的。毕竟就算在当下,仍然有大量的鸡汤会说:女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保障婚姻幸福。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到了第三季的结尾,米琪不仅没有收获婚姻与爱情、孓然一身,更失去了她本以为属于自己下半辈子的事业。

独立觉醒?亦或是生活真相

如果说前两季是披着糖衣的大女主理想剧,到了第三季,女性主创却赋予剧集更多的反思。

譬如——

放弃本杰明选择巡演的米琪,最终却因自己的失误被Shy终止合作。

一心想女儿再婚的mama,说出了“倚靠男人靠不住”的话,也开始操持自己的事业。只不过讽刺的是:她的事业是“媒婆”——促成不了女儿的婚事就去促成别人的婚姻。

曾经说着女秘书坏话的伊莫金,也去了秘书学校,和一屋子底层女性一起学打字。

而同米琪一样以为自己的经纪人事业顺利上升的苏西,迎来了索菲的自毁式表演,赌球输光米琪的佣金,只能靠烧毁母亲的房子来骗取保险金。

一个个,不是被生活打脸,就是被自己打脸。就连papa也没逃过。

有人说第三季的主题是“觉醒”,是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开始纷纷独立。但我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浅显而又一致的“独立”。

米琪和父母曾经的生活在象牙塔中。papa作为大学教授,享受着住房福利、可靠的收入和尊崇的社会地位;mama来自富裕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米琪所有的优雅高贵都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只是这个家庭中,最早被生活撕碎、从象牙塔中走入现实世界的,是曾经被保护得很好的女儿。

papa从学校离职,像个懵懂小孩似地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闹出笑话不管,更牵连着家庭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除了年龄的差异,在社会阅历上,papa和乔尔恐怕没什么差别。

mama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婚姻失败、“人生失败”无力挽救,却因机缘巧合下促成了别人的姻缘,而认为自己拥有做媒的天赋——而这就与当初的米琪一模一样。

米琪和mama都想能像男人那样掌控自己的人生。

只是,掌控自己的人生并不意味着真的能一切尽在掌握中,人生有太多事并非是自己能掌控的。

米琪自认为事业与婚姻不可兼得,却没有问一问本杰明,于是就这样错过了一个愿意支持太太搞事业的高富帅。

米琪买回自己的公寓,是用攒在苏西那的佣金来付首付、用Shy的巡演合约做担保;但她并不知道苏西输光了她的钱,更没想到Shy会取消合约。

“独立”,真的意味着万事大吉的结局吗?

恐怕并不是。

独立只是开端,是独自去面对万事,困境和挫折只会更多。那种掌控自己人生的快感,只发生在少数时刻。更多的情况下,意味着要穷尽全力去对抗未知。

能过上平凡生活已经足够了不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励志鸡汤、成功学风靡全球。不仅是中国,任何国家的书店里,这类书籍都会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但在这世界上,能够无病无灾、没有意外地过上平凡生活,已经是大多数人最幸福的模样了。

在《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人们的转变其实都不是主动的,都是在遭受到了某些“变故”后,才开始思变——如果不能回到先前的平凡生活,那只好努力去尝试新的生活。

对米琪来说,大学毕业找个家境相当的男人结婚,在母亲和佣人的看顾下,能把两个孩子和家里打点妥当,保持身材和美貌,再与同为家庭主妇的闺中好友喝喝茶、聊聊天,这就是属于她的平凡生活。

她并不是为了成为杰出的人而去当喜剧演员。

事实上是“失婚妇女”这个身份,让她失去了平凡生活。

哪怕在现在,离异的身份也算不上是普通人,仍是少数人,也依然会让生活发生重大转折。

虽然故事的背景是在60年代的美国,是充满女性平权、自由言论、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黑人平权、LGBTQ平权意识觉醒的各种思潮碰撞的年代。但故事讲的并不是“大女主”、“女权”、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在瞬息万变的人生故事里,敢于迎难而上、直面变化的成长。

并不是追求卓越才是了不起。

仅仅是追求幸福,保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去面对不可预期的变化,就足够了不起。

我喜欢第三季的故事,正是因为喜剧面具下隐藏的真实感——1960年代和2020年有很大的不同,可人生啊,一代复一代,却好像并未有什么不同。

可这不就是人生吗?

Tits Up!

最后,Shy演唱的歌曲太好听了。 推荐大家—— 《No one has to konw》

 5 ) 美国六十年代,不止有单口喜剧

连续两季爆红之后,集编导于一身的Amy Sherman-Palladino开始更为大胆的尝试。

新一季重心当然仍然放在米琪的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事业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女权主题,但主创对《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期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行业剧,又或者仅仅是所谓的“女权大作”。

从第三季内容来看,他们希望这部热门喜剧转变为年代剧,成为一个可以承载起六十年代美国/世界历史重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女性平权、自由言论、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黑人平权、LGBTQ平权意识的觉醒等。

正因为如此,较之前两季,新季才会有那么多看起来和米琪/单口喜剧关系疏离的内容,如大量的夏尔•鲍德温乐队巡演现场、劳军联合组织义演、萝丝(米琪母亲)家族的引入和新职业灵感、安比(米琪父亲)失业之后的新动向、伊莫金/阿奇的婚姻生活,当然还有乔的中国新女友。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Amy Sherman-Palladino有这个资本和实力去挑战:承担失败的成本,又或者享受成功之后的赞誉。

IMDb显示第三季目前均分是8.95分,远远超过第一季的8.53分和第二季的8.73分,共有4集评分超过9分,比第二季要多一集(但注意第二季可是有十集),而第一季只有季终集达到了9.1分。

目前成绩可以算是对这种尝试一种比较正面的回应。

有人诟病新季里单口喜剧的内容比例严重下降,米琪的段子也没有以前好笑和走心,女主感情线事业线被突然增多的各个配角戏份(苏西、夏尔、安比、萝丝、乔、梅等)冲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重心失衡的感觉,有点零乱。

对于以单口喜剧为重心和出发点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来说,第三季确实对主次线内容处理做得不尽如人意。

但同时,它也更全面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美国六十年代横截面,那些我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情节内容和人物角色,背后都和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许,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部剧的态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1.反战思潮的前奏

USO劳军联合组织义演

这一季被诟病得最严重的冗余情节清单上,第一集前后超过半个小时的USO义演绝对是榜上有名(也有可能是因为首集,所以看得人最多)。

米琪的段子几乎让位给了数不清的美国大兵和夏尔的现场歌唱表演,被视为单口喜剧内容削弱的第一炮。

但若对六十年代美国/国际政治环境有过了解,你就会发现这一段设计得是多么的巧妙和具有讽刺意味。

剧里的那些欢庆画面,Mitchell Burns军士向苏西宣扬的那些参军福利和好处,最终都将成为美国军人和全美国土的噩梦,并引发了全国性的抵抗运动。

就这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开场用了一个简单的军士娱乐现场为美国未来十年的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苏西说,现在都没有战争。

确实,1960年不是战争年代,艾森豪威尔还是总统,但肯尼迪在当年11月就会赢下总统大选,并在次年下令派遣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南方,标志着越南特种战争的开始。

正如剧中的Mitchell Burns军士所说的,这些士兵当中,最终将会有10%的人死去。这一数据,和美国官方统计的在援越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士兵比例一致。而这些,都是当时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援越战争成为了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纪元的一个引爆点,也将会是后来兰尼•布鲁斯和安比大力抨击和讨论的内容之一。

2. 言论自由

匆匆出场的兰尼•布鲁斯

这个美国单口喜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早逝表演家,在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纪元和言论自由方面的贡献,我在第二季的时候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戳:Lenny Bruce: 虚构喜剧中的真实悲剧

安比爸爸的新动向

兰尼在“自由言论”主题中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在第三季过渡给了米琪的父亲安比。

50年代的美国,言论自由还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回事,米琪在第一季第一集就因为在酒吧公开谈论性(还露了奶)被警察以“公众场合猥琐行为”和“没有公众表演执照”为由拘留了。

第二季季终集的郁郁寡欢的兰尼也因为在公众演讲中提及淫秽词汇而被芝加哥政府驱逐,新一季中甚至都还没有开场,就已经有警察来候着抓他了。

安比在迈阿密叙旧的老友亚瑟Asher这个角色灵感也被认为是来自在40-60年代红极一时剧作家Arthur Asher Miller,后者曾被当时专门侦察亲共人士的政府组织HUAC(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于1953年定罪,并没收护照、入狱并禁止从事戏剧行业。

剧里亚瑟的设计和这位百老汇著名编剧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前者的首名和后者的中间名完全一样这个就不提了),同样写了多部大热赚钱的百老汇戏剧、获得过普利策奖、因作品被指亲共而被禁止从事戏剧行业。

真实的Arthur Asher Miller

但与事实稍有出入的是,Arthur Asher Miller在1958年指控被撤销,重新开始执笔后继续写出不多大热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激情年代》(The Crucible),后在1992年被电影改编,由三度摘得奥斯卡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薇诺娜•瑞德(《怪奇物语》)主演。

剧中则是由安比代为执笔,继续为自由言论而战,如果第四季(未续订)安比接受《乡村之声》影评人一职的话,应该还会和亚瑟这个角色有交集。

3. 种族歧视

被暴揍的夏尔•鲍德温

在第二季匆匆亮相之后的夏尔•鲍德温(Leroy McClain扮演),在新季里成为了绝对的第二配角,比起第二季的本杰明(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本杰明是沙赞演的),夏尔不仅成为米琪事业上的贵人,将她的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商业水平,也反映出了那个年代黑人群体的尴尬处境。

夏尔在这里的故事简直就是《绿皮书》的翻版,一个功成名就的黑人歌唱家收获了财富,但却享受不到一个普通白人视为最寻常不过的日常权利,在某些州甚至都只能住特定为黑人准备的酒店,而他的同性恋取向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

甚至连操管实际事务的经纪人雷吉Reggie都需要有一个“白人”来充门面,因为黑人在行业中并不受尊重。

在哈莱姆占主场地位的莫姆斯•马布利

虽然出场只是短短两三分钟,但莫姆斯•马布利Moms Mabley(原名Loretta Mary Aiken)这个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角色揉合了太多的主题,种族问题、女性歧视、LGBTQ在她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印记。

即使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清晰留名、获得商业成功的喜剧家,马布利在年幼时候曾被强奸过两次,一次是被同为黑人的年长男性,一次是白人警官。

在27岁的时候(也即是1921年)马布利就已经公开出柜。

相对之下,和在60年代仍然因为米琪几乎不能算是笑话而怕被出柜的夏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男性成为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同时,也相应地承受着极大社会压力。

左:真实的莫姆斯•马布利

哈莱姆区

让夏尔在最后一集回到老家哈莱姆区表演并不是编剧脑袋一拍(正如国内大多数电视剧编剧一样)决定的,而是延续夏尔所带出来的黑人歧视问题。

19世纪的哈莱姆区居民主要是犹太人和意大利后裔,但在20世纪的美国大迁移之后,慢慢变成了非裔美国人的集中区,在20-30年代,还产生过被称之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黑人文化艺术潮,大量的非裔艺术家冒起,夏尔应该也是在这种文化潮流和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然而,在电视剧时间线(1960年)四年之后,哈莱姆动乱爆发。

十五岁的非裔美国人James Powell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白人警官Thomas Gilligan枪杀致死,Powell所在学校超过300名学生得知消息后发起抗议,随后抗议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超过4000名纽约市民参与了这场长达六天的动乱,在此期间,警察局被袭击,商店被砸被抢,而警察也对这场动乱进行了暴力镇压。

4. 女性平权

菲利斯·施拉夫利:隐藏的反派

菲利斯•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就是那个被米琪现场拒绝的政治竞选电台广告。

她当时美国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的顽固保守派,反对堕胎合法化、反对女权运动、并极力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该法案想以法律形式赋予两性全面平等权利)。

她成立的政治团体Eagle Forum(美国之鹰论坛),影响了许多美国中产阶级,特别是天主教徒,使他们也和她一样认为一个自由化的国家是危险的,生前还支持川普排外的移民政策。

菲利斯•施拉夫利的立场和手段非常强硬,是美国七十年代行使分化作用的重要人物,这种反女性平等的保守态度,在米琪眼里可能仅仅是“一种白痴行为”,但正如安比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并不是一个白痴,这样才显得她特别的危险。坚守立场,明知反人权而为,这样的人才是最危险的。

米琪 & 萝丝 & 伊莫金

米琪、萝丝和伊莫金三人,所代表的正是以“冲突家庭束缚”为核心的第二次女权运动。

到今天为止历史上共有四次女权运动:

1. 第一次女权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主要集中在争取女性的投票权、已婚女性的产权和对后代的抚育权问题;

2. 第二次女权运动被认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称之为女性解放运动,在法律和社会层面追求更广泛的男女平等。

3. 第三次女权运动在90年代兴起,与个人主义和多元化相结合。

4. 2012开始的第四次女权运动是历史上所有女权运动最具攻击性的一次,大规模利用发达且成熟的社交媒体来狙击性骚扰、针对女性的暴力、还有长期存在的“强奸文化”,最集中体现在ME TOO运动。

比起第一次女权运动简单粗暴地要求一份更为公平的工作合约、在法律上给予妇女应有的家庭权力(比如对孩子的养育权、产权)等,第二次女权运动超越“丈夫”“妻子”的局限性(甚至将其作为重点攻击的对象),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追求社会男女平等。

和乔离婚、为了事业放弃本杰明的米琪、为表抗议放弃家族信托基金/为不让自己生活受丈夫影响而决定把做媒当事业经营的萝丝、男人夜不归家大着肚子决定去学一技之长的伊莫金,无一不是在逐渐清理和降低家庭aka丈夫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依附男性所带来的天然脆弱性。

正如萝丝所说的:

当女人的生活由男人的一时兴起决定时,它是多么的不确定。你父亲也毁了我的生活,他一瞬间就夺走了一切,现在轮到我把一切夺回来。

而这还是在安比深爱萝丝的前提下,想想那些丈夫把妻子当成佣人的女性们,她们的状况将会更加无助,这也是现在非常多家暴案例中女性无法抽身的重要原因,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他事情都无法独立。

米琪父母房子的新女主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为丈夫工作原因要搬走,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也不得不跟着离开,这种生活环境剧变的变动背后,是没有夫妻双方讨论空间的,单纯由男性一方而决定。

比起第一次女权运动,第二次女权运动变得更加聪明,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她们懂得了利用理论和支撑自己社会平权行为,平权模式也趋向更为多元化和丰富性,懂得纵横社会其他弱势群体的力量,慢慢地与黑人群体、LGBTQ群体建立起微妙的联盟关系,为第三阶段的女权运动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早在1949年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就已经写出《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书中所提及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从女性角度出发剖析社会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为后来兴起的政治/社会运动提供了一个哲学角度的思考基础。

196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贝蒂·弗里丹,她所写的《女性的奥秘》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我看不到自己结婚生孩子是什么样子,也许那时我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我的母亲像是一块被海浪磨平了的礁石,就像是一处真空。她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家庭中去了,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由于她没有得到足够的报答,她对我们也有不满的情绪。有时候看上去什么都没有意思,除了打扫房间,她什么事情都好像漫无目的。她自己不幸福,也不能使父亲幸福。如果她根本不管我们几个小孩子。其结果会跟溺爱我们是一样的。这使得你想反其道而行之。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小时候,有一次激动万分地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我学会倒立了。她根本连听都不听。
后来,我常常照镜子,我害怕变得像母亲一样,如果发现我自己在言行举止或其他方面像我母亲,我就会十分害怕。我在许多方面都不像她,但是哪怕在一个方面像她,或许最终我也必然会像她。这使我非常害怕。

她将家庭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描绘了女性面临的“无形的困扰”,号召妇女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结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第二次女权运动并没有随着第三波运动的兴起而落幕,它的影响甚至广及到现在第四次运动,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也超越了男女性别在生理性上的不同,而与社会学相结合,从根本上对既有男女角色提出质疑之余,还进一步,为其他少数群体争取同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季终集开头米琪和乔婚前婚后在同一家咖啡店关于小孩的谈话场景就特别有意思。

男女平等的口号叫起来确实容易,但一旦落到实际,利益冲突之下,已婚女性的独立之路几乎就被堵死。

作出同一个决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对子女的养育责任仍然停留在男在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中,社会不理解也不愿意去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人类后代的养育问题,乔已经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角色设定,这样的人物,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育有子女的女性再想要追求独立事业,任何事情都还没有发生,社会就已经将后代可能出现的问题先行归咎在女性这个决定上,这样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带有法律效力的强制力),就已经把很多想要追求独立的女性拦在起跑线之外了。

期待第四季(如果能把段子质量再提高一些那就完美了)。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6 ) 。

麦瑟尔和兰尼之间无厘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渊源是本季最大的亮点。感情是一场临时起意又声势浩大的化学反应。兰尼无厘头的临时起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心动不已。不仅仅是麦瑟尔,那一瞬间作为观众,强烈地希望能发生点什么,但最后二人不动声色地转身离去,这场景却更值得玩味。这段感情戏太棒了…剧中的兰尼像是某个符号,某个“存在”的符号,这一季中,恰如其分的情感戏也牵出了本季的主题“情感是需要界限的”。任何自我情感的投射和泛滥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爱需要约束,打8分,一如既往。

 短评

好喜欢Lenny Bruce,智慧、幽默、帅气,偏偏还带着忧伤。歌手Shy让人想起《绿皮书》里的钢琴家,Rachel这点的确越界了,怎么开玩笑都ok,但是out别人的性取向有点过分。整季笑点都在爸爸身上,而Rachel有点停步不前,没有找到事业突破点。前夫不想提,也不想看到。

7分钟前
  • 小宗
  • 推荐

为什么又和前夫睡了,男人那么多,干嘛每一季都和前夫缠缠绵绵,一个爽剧搞这么粘糊的剧情

11分钟前
  • LindSay
  • 推荐

兰尼布鲁斯那段太lalaland了,一脚把我踢去站兰尼布鲁斯

13分钟前
  • 推荐

一觉醒来上线了。第三季虽然内容丰富,但进展其实不快,路演走了一半就被犯错强行结束,折腾一季又基本打回原点,前夫兼老公还是在不停找女友,房子买了还不知道付得付不起,总是让观众悬着心,第四季要为这季闯的各种祸解套,再离婚、事业重启、还房贷,最后,Vegas是结婚圣地真是神来之笔(想起friends),和Lenny的关系就停在没有实质发生之处吧,心疼本杰明,至少应该努力试一次而不是写封信逃跑。。。

1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在我死之前”,给爷迷晕了

19分钟前
  • 23:33
  • 力荐

第三季扩大视野,加入政治/种族/LGBT元素,米琪的衣服永远都那么美,最后本杰明为什么出来了!编剧,你为什么要故意塑造一个完美角色!那一大段心碎咆哮真是虚幻而令人心疼= =

22分钟前
  • 满月娜
  • 推荐

本杰明是拿了达西人设的剧本了吗

23分钟前
  • Soleilll_F
  • 推荐

奇了怪了你們都在看什麼東西?這劇的服化道、場面調度、鏡頭運用、色彩都是一流水平,加上密集的台詞帶來的巨大的信息量配合演員的表演分明是一場盛宴。這季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爸爸要用“文字改變世界”,媽媽開始做紅娘,前夫哥開起夜總會,蘇西更有責任感,麥瑟爾夫人從不知名的酒吧站到了有三層樓滿滿觀眾的大劇院!最後兩集真是要哭出來了,這季好溫暖啊。

27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本杰明,就决定是你了!!第四季下注本杰明不亏!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32分钟前
  • Lois
  • 力荐

我很肤浅 我只想看到米琪无忧无虑的生活

35分钟前
  • 谁家那小谁
  • 还行

虽说要根据历史,但是女主真的不能跟兰尼吗???就差临门一脚了!!!!!

39分钟前
  • 奢求一个梦
  • 力荐

我太喜欢萝丝了!!她回家那段真的绝了,性别意识的觉醒BTW一口气看完真的爽

43分钟前
  • 神经蛙
  • 力荐

简直要变成破产姐妹了

47分钟前
  • 季呵_呵
  • 推荐

无语了。现在美剧都是在我考前播吗。这次月考继续追剧~

49分钟前
  • 野生动物
  • 力荐

不会又是一次性放出来吧卧槽!我就知道会这样。我的数学题型整理妈妈的呀!

51分钟前
  • 棕毛巨贵二大爷
  • 推荐

你前夫哥还是你前夫哥。

56分钟前
  • 王食欲
  • 力荐

看到本杰明对米琪说出最后一句话时,我一个鱼跃从吊床上蹦起来,大声的喊出了世界上最卑微的话:求求你们在一起吧!!!

58分钟前
  • RoseDiLibertà
  • 力荐

不必纠结她应该和哪个男人在一起或者是不是胖了这些根本不是重点,从家庭主妇到单口喜剧表演、从布鲁克林的小酒吧到Shy Baldwin的开场嘉宾这些你们都看不到吗? 妈妈那段话“我不需要性别平等或为自己挺身而出,我以前很好,一辈子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我很爱我之前的生活,是你让我变得激情又独立还身无分文。”←这才是Mrs. Maisel真正marvellous 的地方

60分钟前
  • 兔11
  • 力荐

我太讨厌片头的林俊杰了!无法忍受!

1小时前
  • 兮仔
  • 推荐

LennyBruce这种带点斯拉夫血统感觉的实在是太帅啦!!睡他!!以及,林俊杰请你小声一点我都要聋了!!

1小时前
  • ASK TAN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