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脸的岁月

喜剧片其它1985

主演:安东·格兰泽柳斯,托马斯·冯·布罗姆森,安琪·丽登,梅琳达·金纳曼,基克基·伦德格伦,伦纳特·胡尔斯特罗姆,英格玛丽·卡尔松,莱夫·埃里克松,克里斯蒂娜·卡尔温德,拉夫·卡尔松,维韦卡·达伦,阿诺尔德·阿尔弗雷德松,Fritz Elofsson,Didrik Gustafsson,扬-菲利普·霍尔斯特伦

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

播放地址

 剧照

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2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3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4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5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6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3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4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5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6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7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8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19狗脸的岁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0

详细剧情

  20世纪50年代,小男孩英格玛(Anton Glanzelius 饰)和体弱多病的妈妈(Anki Lidén 饰)、经常欺负自己的哥哥以及心爱的小狗,住在瑞典某个平静的小镇上。他的父亲离家而去,母亲又长年为疾病所困扰。两个小男孩根本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在家里打得沸反盈天。 不堪其扰的母亲决定将他们分别送到亲戚家寄养。如小狗一样被赶出家的英格玛,却由此见到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本片荣获1987年丹麦影评人奖最佳欧洲影片奖、1988年波士顿影评人社团奖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87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6年瑞典金像奖最佳男主角(Anton Glanzelius)和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宇宙中的吉光片羽

童年是什么。
曾经看到这样的说法,小女孩是什么构成的?糖果,香料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小男孩是什么构成的?剪刀,蜗牛以及宠物小狗的尾巴。的确,小男孩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而对于英格玛而言,他的童年,是什么构成的呢?
一幕星际,缓缓拉开影片的大幕。星斗分布的宇宙,童年般感伤的钢琴曲,娓娓道来。接着就是金黄的沙滩,快乐的母子,还有不断的儿声独白。这景,便是贯穿始终的分割线。
对于瑞典,我不甚了解。但确因这部电影,开始在记忆中为其空出位置来。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仅仅出于初始的理解,我愿说,我感受到的影片氛围,还是令我舒心的。
尽管英格玛的童年如他的小狗般被人左右,不停地辗转各处,过早地意识到死亡,但顽皮如斯,他的童年仍然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他在舅舅家度过的假期,足以令他、令我,怀念良久。
屋顶上那个镇子里最好的瓦匠,每天叮叮当当,乐此不疲。那声音,吵烦了舅舅楼下的卧床不起的老人。英格玛的对于性的模糊的概念大概就在给老人读杂志中慢慢形成了,这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过程。
到舅舅的打铁厂帮忙,和小孩子们踢足球,打拳击。女扮男装的俊美女孩,让英格玛对异性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长的影子,在童年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却始终向前。
绿葱葱的树布满铁路两旁,夏天的火车给了英格玛一个完美的假期。然而,同样的火车,不同的季节,白雪皑皑的冬日时分,再次去往同样的终点站,此时的英格玛已经没有了母亲。我无法知晓他的心,但从他对小狗日益增加的思念中,我可以依稀感受到,他在寻找,一个寄托。
对这部片子的感觉很复杂,不太会分析影片的主旨了。只知道,当镜头掠过他或她,还有大人们的脸,我看到了很多个我,很多个小时后的我。
其实,很多次,在英格玛的独白中,在他每每想起奇怪事例证明着什么时,就感受的到,他其实不单单是个孩子。
这是个心里面住着大人的,孩子。

很喜欢很喜欢宇宙出现时那段音乐,四个相同的白键凑出的旋律,简单而纯净。很像《外婆的澎湖湾》,奇妙这也是描绘童年的歌。就单单享受些童年回忆的浪潮,不好么。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在电影中,处处都是永恒,然而我能抓住的,也只是宇宙中那些吉光片羽,那些醉人时光。

 2 ) 所有的人都孤独

《狗脸的岁月》,讲一个叫英格玛的小男孩的故事:他的爸爸不在了、妈妈病重、他去舅舅家寄住,与哥哥相处不好、有一个离离合合的朋友,他是个孤独的小男孩。

妈妈在病床上衰弱,英格玛向她说话的时间很短,他赞美妈妈的夹克和讲述自己的圣诞愿望,英格玛曾在相似的时刻用相似的方式挽回母亲:不合时宜地问妈妈晚餐想吃什么。面临死亡时,英格玛感受到极大的静默,直接的爱好像是无用的,他便以日常的、平凡的事来表达爱,因为这些是最稳定的、不会消失,有可能挡住死亡。

英格玛失去爸爸,他要怎么相信世界呢?他只能认为,世上的事都是必须的,该活者活着,该死者死了。英格玛怀念死去的小狗西卡,舅舅扮狗启发了他,他便时常也扮作西卡,如果人的复杂和生活的偶然超出了他能理解的范围,他便使用西卡的方法,吠叫,成为英格玛还给他人和生活的无解行为,以无解对抗无解,孩子天然的模仿成为一种让人伤感的才能。英格玛吠叫时,间隔着微笑,因为外界的失措意味着他的做法有效,孩子便是这样,往往不在意他人的悲喜,只关注环境是否因自己的触碰而改变,改变带给他成功的幻觉和希望。

英格玛不能抵抗哥哥,哪怕让他把鸡鸡塞入瓶子,他也不抵抗。他只因为妈妈而抵抗哥哥,甚至抢夺哥哥的武器(枪与刀)。英格玛不愿拒绝朋友莎嘉,却因为西卡而与她斗狠。他为自己所爱的受损而愤怒。保护自己爱的人就是保护自己的世界,这是英格玛在去舅舅家之前,作为一个孤独的男孩学会的方法。

英格玛喜欢比较,他认为比较是特别重要的。他总是望着星空,念叨太空狗莱卡的感受,太空多远啊,人们够不着也改变不了,那么远,要发生什么就一定会发生,他觉得近的东西也是一样,一比较就知道了。在去舅舅家寄住之后,他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其实都孤独:

永远钉钉子的修屋匠方松孤独,人人都觉得理解他的沉默和重复,却阻止了他的冬泳;绿头发的男孩孤独,而他的爸爸独身一人,沉默少语,严肃认真地为他制造太空飞船,谁知道那算不算是他的事业;雕塑家孤独,美国接受不了他暴露的艺术;莎嘉孤独,她想留住男孩的友情和尊重,却被发育的胸部困扰;卡雷凡孤独,他说绳子一定要绑紧,谁明白呢?妈妈孤独,不停地阅读和为孩子放弃摄影的爱好;舅舅孤独,他盖夏屋是为了好玩,反复听同一张唱片,关注女人的奶子,买了电视机却收不到信号;阿维森先生孤独,瘫睡在沙发床上偷偷看女性内衣杂志;哥哥孤独,责任和怯懦的矛盾流露在对英格玛的指责与对门口少年们的驱散上而无人理解。

修屋匠方松在雪河里游泳,人们围观他、发笑,嘲弄,并且要把他从河里救上来。

方松说:你们走开,不走我就不上来。
方松说:走开,让我静一静行吗。
方松说:我想逃,你们硬把我拖上来。
方松说:别管我。
方松说:我不想讲理,我想静一静。
方松说:别管我。
方松说:让我冻僵。

英格玛遍历这一切孤独,并且从不同角度做着比较。“想想其实没那么惨,也许会更糟的”,所以从太空飞船坠落的泥坑里爬上来,英格玛和小镇所有的人都笑了,就像第一次太空船在空中抛锚,他们在美丽的傍晚从竖梯上爬下来时,人们鼓掌欢迎他们回到地球一样,在瑞典夺冠的时刻,仿佛大家都不再孤独了。

除了同眠在收音机下的莎嘉和英格玛,以及,又回到屋顶上沉默敲打着的方松,你们看见了吗?他比字幕消失得还要晚。

我希望下一个冬天,修屋匠方松能安安静静地在雪河里游泳。
<图片1>

 3 ) 喜欢谈论死亡的英格玛

《My life as a dog》(1985年)

Directed by Lasse Hallström
Writing credits by Lasse Hallström / Reidar Jönsson (Novel)
Country :Sweden
Runtime :101 min

十二岁的英格玛总是喜欢谈论死亡,每当他独自面对星空,他会抱着冷静及同情的态度去谈论那些因意外而死去的人们。同时,他很注重比较,与看待事物的距离感,阿维森太太告诉他时间可以治愈一切,要懂得学会忘记,他很信服并且觉得她有智慧。同时,英格玛很善解人意,他从不抱怨因生病常年卧床的母亲,也不抱怨去赤道附近运香蕉的父亲,他总是想,如果父亲回来照顾他了,那那些香蕉谁去照看呢?海滩上,英格玛逗得母亲笑得前仰后合的景象成为了他臆想中最美好的部分,不断闪现,也许对待那些微小的赏赐,英格玛早就学会了感恩戴德。

英格玛总是会想到莱卡(一只被人类送上太空的狗),他耿耿于怀于人类只给它准备了五个月的狗粮以及那些会使它不舒服的天线,最后他断定,莱卡是被人类故意害死的。同样,当他知道西卡(因不能带到舅舅家而寄养在狗舍的狗)死了之后,他哭着说很想告诉西卡,他不是故意害死它的。

英格玛在舅舅家度过的那个夏天真的很美妙,美妙的着实让我羡慕了一把,我想那段故事被演绎的如此精彩,我们全要托英格玛母亲的福。当温暖的阳光照亮整个车厢,暖阳阳的车厢内,舅妈夸着英格玛说是他带来了好天气,舅舅提到小足球队,我真是替英格玛感到高兴。接着迎接他的是足球场上的小伙伴,“绿头发”与“假小子”,地下室的阿维森先生,修屋顶的方松,玻璃厂的波瑞,卡雷凡等形形色色有趣的人。英格玛是多么期望能看到母亲被那些好故事逗得咯咯的笑个不停,但海滩上的那个影像将永远成为泡影。

舅舅是一个乐天派,他不顾舅妈的反对,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夏屋”,一个供他回忆美好时光的好地方。他总是带着英格玛在里面翻看老照片,听音乐,讲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带着醋意打听着波瑞(玻璃厂的天使)与艺术家之间做雕塑的事情,同时,不忘吹嘘一下作为一名守门员,他所具备的头中有球的境界。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总是防不住球,时刻存在着被换掉的危机。不过,他带领少年队出征的时候却是一位出色的教练,并且得意于自己设计的桑巴舞步。

“绿头发”的家是孩子们的乐园,被称为仓库。楼下有一个大桶可以供孩子们踢完球后舒服的“打个水仗”,楼上是一个相当正式的拳击擂台,更掉人胃口的是“绿头发”的父亲给他做的橙色太空仓。太空仓第一次起航以停在半空中告终,“绿头发”和英格玛直到昏黄时分才被大人们营救下来,大家齐声欢迎他们回到地球。第二次则掉进了泥潭,但小小的起航事件能够得到了全镇人如此的重视,已经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了。

其实英格玛作为小伙子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他身边有两位不错的女伴儿,“金黄头发”与“假小子”。并且在她们之间没有交集的情况下,英格玛独自享受着与她们各自共建的好时光。“金黄头发”算是那种善解人意型的姑娘,她会在英格玛的母亲尖叫时,快速的关上窗户,防止儿童局的介入,她与英格玛共同拥有着火车道下面的洞穴,萌动时常伴着火车呼啸而来,有着西卡的陪伴(英格玛的狗),有着一次未遂的亲热,有着那次有些伤感的告别,哎,真不知道将来他们还能不能再相见。在英格玛没有到小镇之前,“假小子”是足球场及拳击台上的佼佼者,无敌且充满霸气。不过魅力十足的英格玛,没多久就征服了这位小霸主。“假小子”因怕自己胸部的发展无法继续呆在足球队,找来英格玛拿主意,英格玛很老练的教她如何用松紧带做围胸,他可是见过大事面的人,姑娘的小伎俩显然无效。好景不长,又有一位“水果糖”型的姑娘介入,英格玛回小条的小样儿真是叫我过目难望,像极了情场老手。一场拳击台上的对阵平息了这场风波,“假小子”换上了漂亮的布裙子,头一回安静的坐在英格玛的身旁,攻击性的火焰总算被熄灭了,看来英格玛将来的日子会很好过。

阿维森先生是一个常年躺在地下室的病人,他总是抱怨方松(小镇上唯一的屋顶修理师)时刻的敲打声会把他送上西天,对于他来说,即使是很小的声音,只要它是重复不断的就会被无限的扩大,扩大到崩溃的边缘。两人第一次见面,他就叫英格玛给他念杂志上关于紧身胸衣的广告,他紧闭着双眼,兴奋且陶醉的臆想着那些具挑逗性的字眼,但当有人突然进入时,他又会快速的抢回杂志藏起来。当英格玛第二次回到小镇时,阿维森先生已经去世了,取代他“位置”的是一家希腊人,地下室彻底变成了别人的地盘。后来,当英格玛搬去与阿维森太太同住,睡在阿维森先生的旧床上时,他翻开床铺寻找过那本杂志,却没有找到。

提到波瑞,那真是位善良的天使,她身材高大,健壮,典型的前挺后翘,是玻璃厂中所有男士们眼中的酸葡萄(想到时就会流口水),但她并不高傲,从不冷眼面对任何一位调情者,同时,她又很洁身自爱,当面对艺术家的邀请时(想以她为原型完成一幅题为“第一母亲”的雕塑作品),她因怕出现艺术外的事情而找来英格玛做小卫士。英格玛静静的坐在角落里,时常感觉自己有些碍手碍脚,但舅舅的好奇,激励了英格玛想爬上天窗看个究竟,当全祼的身体依稀可见时,他已经从天而降,朝着波瑞的正面直冲下来,这一切并未惹恼善良的姑娘,反倒是气坏了还要收拾残局的艺术家。最终,炒作火热的雕塑因太暴露没能在大广场上展出,而是当着大家的面儿被运了回来,惨白的雕塑就这样在大家的哄笑中惨淡收场。

玻璃厂是既“绿头发”家的仓库外,另一个叫人欢喜的场所,小镇上的人全部在这里粉墨登场。孩子们时常在这里帮工,认真且严肃。当英格玛第一次走进工厂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下那个后来出现在舅舅家餐桌上的“乳房奶杯”,他亲眼所见厂长因成品做得太猥琐而追着艺术家大骂,还把成品摔得粉碎。还有那个方松冬泳后被人们拖到火炉前取暖的下午,这是唯一一次方松没有趴在屋顶上敲敲打打,也许他真是想清松一下换个环境,但不解风情的人们扮演着英雄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

英格玛第一次看到卡雷凡的时候,是他在拥挤的车间内挤出一小块儿地方练习钢丝上骑自行车,接着是一场露天的表演,卡雷凡可是一个神人,他不但能在钢丝上骑自行车,还能同时说出美国历届总统的名字,并且头顶着木块儿,木块儿上还顶着斧头。不过,不让人省心的他还是叫大家虚惊了一场,但偶尔的差错决不会破坏他们耍宝的兴致。

美好的景象总是最先闪过脑海,以至于我忘记了提一下英格玛的家人。英格玛的母亲自始至终有些歇斯底里,她的出现时常伴着一种绝望的尖叫,以及那份因病痛而无法履行的母爱。除去海滩上的那个幻影,英格玛记忆中最真实且快乐的瞬间是母亲给他和西卡拍照,顺便他提到母亲曾是位摄影师,生了他们后就放弃了。也许真的是生活把她害成这样,也许是英格玛口中的那些书,他总是跟“金黄头发”谈起母亲看了太多的书,显然他很耿耿于怀,所以他才会时常找机会给母亲讲故事,因为他说母亲只有在听到好故事的时候,手中的书才会暂时放下来,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少看一些书,而多听听他讲的故事,多关心一下他的男孩们,而不是总伴着咳嗽声的一种敷衍。但他哪里能明白,书是母亲眼中比孩子还亲热的一种释放,带着强烈的感召力使她抽身于世外,我主观的很怕这种类型的母亲,孤芳自赏下揣着自私的心灵,好在,她的弟弟很温和,替她抹去了英格玛童年中的灰色。英格玛是个能让人哭中带笑的大孩子,他过早的学会了了解自己的母亲,学会了原谅她种种的过失,比起那些因没有母爱而自甘堕落的孩子,他乐观且积极向上。好在,母亲在去世前给了英格玛足够的关怀,以至于弥补了她所有的过失。我太喜欢英格玛去医院看望母亲的段落,作者很仁慈,没让它背负太多的感伤。母亲第一次关切的注视着她的小儿子,夸着他新买的夹克,夸着他的聪明,但这唯一的一次却是如此的短暂。临出病房大门前,英格玛问母亲想要什么做为圣诞节的礼物,母亲思来想去,明智的选择了给予儿子足够的信心与希望,她说我想你一定知道妈妈想要什么。英格玛笑着边脱夹克边重复着“我知道,我知道了!”,而在进病房前,他低着头掉着眼泪,不愿意脱下夹克。英格玛真的很聪明,他想到了自动烤面包片的机器,因为早晨母亲时常举着被他烤糊的面包片,虎着脸假装生气。虽然他想买一个新型的,但它必须符合小巧且能不使母亲紧张的条件。兴高采烈的举着面包机的英格玛,等到的却是桑柏先生(母亲的朋友)那严肃且忧伤表情。感谢导演没让我们直面英格玛因母亲去世而伤心的样子,因为在雪中快速行驶的火车要带着他回到充满温情的小镇。

英格玛的哥哥是剧中唯一一个不温情的角色,他不但时常欺负英格玛,还是个不能担负责任且没有勇气的人。但思前想后,他还是得到了我的谅解,必竟做为哥哥,他需要担负起一种莫名的责任,但大人强势的伪装下却是一颗未成熟且脆弱的心。他会怕母亲生气,而伪装一些捣蛋留下的痕迹,他会把再一次被迫“流放”的假期归罪到英格玛身上,他会生硬的驱赶那些围在救护车旁,看着母亲被送往医院的围观者,他会拿着枪朝他们射击,一个总是拿着玩具枪面对他人的少年,无疑是暴露了内心的恐慌。当英格玛看望母亲归来,跟哥哥商量着共同给她买一个自动烤面包机时,哥哥被英格玛口中的吝啬鬼激怒了,他冷酷的告诉英格玛妈妈快要死了,他真是过于再意英格玛的不懂事了,他哪里能明白,母亲临终前送给英格玛最好的礼物是一个跟圣诞节有关的希望。

当英格玛冬天再次回到小镇的时候,远不像夏天那般温暖明亮。母亲去世了,他又因舅舅家房间的减少,必须搬去跟阿维森太太一起住,虽然阿维森太太很和蔼,但必竟两个人凑在一起带着相依为命的宿愿。不久,他又在跟两个女孩的纠纷中得知了西卡的死讯。英格玛躲在“夏屋”中,哭着求得西卡的原谅,问着母亲为什么不要他,这是全片中唯一且最悲情的段落,不过,随后这一丝沉重就被方松(屋顶修理师)莫明其妙的冬泳打破了。接着,夏天又到来了,全镇的人因瑞典队得了冠军而欢呼雀跃,此时的英格玛正抱着“假小子”,伴着方松敲打屋顶的声响,安然睡去。

英格玛很有特点,他紧张的时候喝不了水,时常会洒一身。他喜欢学着西卡的样子,趴在地上大声的吼叫,宣泄着不同的情感。他在母亲尖叫的时候会捂着耳朵念一种自创的“咒语”,直到她的情绪平息。我想,英格玛是个乐观且豁达的人,他决不需要我们的同情,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决不轻松美妙多少。生活中只要有一两个值得不断闪现的瞬间,我们就应感到幸福,即使它是如此的虚幻。特别提一下英格玛的饰演者Anton Glanzelius(1974年11月,丹麦,哥本哈根),喜欢他赐予英格玛的那种笑容。

在IMDB上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没想到是如此有名气的人,像《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年),《Chocolate》(2000年),《The shipping news》(2001年)都出自他之手,,推荐《The cider house rules》,主演是“蜘蛛侠”Tobey Maguire。

 4 ) 作为狗的童年

很朴素,也很深的影片,50年代的瑞典小镇。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回忆拍成。孩子对性的探索,给予毫不掩饰地展现。自然,是在怀旧中放了点糖,但不做作,不廉价。
标题指示得很明确:孩子将自己投射为自己的宠物狗,来逃避外来的冲击,保护自己。但当明确知道那条宠物狗在寄养所死去后,他就告别了童年——作为狗的童年。那条会撒欢、会恶作剧的狗永远留在了迷宫的某处,孩子变成少年,继续迷宫的探索旅行。
最佳的儿童片,给成人看的儿童片。可以和特吕弗的Small Change(1976)媲美。

 5 ) 当我不再是宠物的时候――《狗脸的岁月》

看了许多关于成长的儿童片,大体能够分出几类来。
第一类是大环境下的孩子,这种故事一般来说我并喜欢归于儿童片范畴,因为多少有些沉重,即便影片可能十分搞笑,孩子的形象很是特立,但战争与国祸的背景多少令人有些神伤,为孩子过早的成熟而感到悲哀。这种片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小兵张嘎》。
第二种是美国的,象《小鬼当家》之类的,用孩子的思维游刃于大人的世界,客观上十分地好笑好玩,主观上反衬了大人世界的荒谬,这的确应该是儿童片,但多少有些闹剧的感觉,本人也就看个过程而已。
第三种是一些导演的童年往事,仿佛是一篇散文,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了大人的世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变成了大人,当然,这个变化过程多少有些苦涩,《狗脸的岁月》就属于这种类型的。
第四种儿童片比较特立独行,三五年前风靡了整个世界影坛,那就是以阿巴斯为首的伊朗儿童片。这种片有些过分现实,一个孩子往往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其实细想一下与年龄并没有,但里面由于细节把握极度真实所以当儿童的做法充分表现出来了。例如《小鞋子》等等。

回过头来说说《狗脸的岁月》,有人将这个片名译为《狗样年华》。显然,这是与狗有关的故事。
影片中有两条狗,一条是被送到太空最后饿死的莱卡。英格玛认为,没有征得狗的同意就把狗送到了太空,而且还没有给足够的狗粮,这仅仅是为了人类的进步。这种做法是极其荒谬的。
但很不幸,英格玛的命运正是如此,只是他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
母亲病了,父亲在赤道摘香蕉(导演这个喙头很是唬人)。但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令自己的母亲无法安心养病,没有办法,只能送他前往别处。
这点显然是具有强迫性的,尤其在被送走的瞬间,他失去了母爱,所以沙滩上的那个关于母爱的镜头成了他永远的记忆。

影片中第二条狗是英格玛所养的西卡。在母亲病重的时候,英格玛与西卡共同完成了弑母的行为,当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事实上可以用不懂事来解释。但形影不离的西卡很显然便是英格玛的化身,直到他来到了一个新的小镇。

这个小镇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英格玛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最需要的是两种催化物,一是关于爱的解释,二是关于性的启蒙。
在这个充满了童话色彩的小镇上,英格玛接触最深的当然是性的启蒙。臆想患者躺在病床上看着女人的内衣,有着小镇最美胸部的女人当模特的过程,还有那个性别暂时错位的少女球员。
说到那个少女,影片很大部分在讲述了她与英格玛之间朦胧的感觉,但在我看来,她更象一个标尺,看着她的发育与成长,英格玛才会意识到自己也在成长。至于性的启蒙,那个模特已经足够了。

关于爱呢,英格玛在这个小镇上并没有直接领悟到。
虽然小镇中的每一个人仿佛生活在童话之中,叔叔是个蹩脚的门将,但却是夏屋的制造者,还有鼓捣航天飞船的怪老头,听女人内衣广告的病老头和那个整天修房的疯老头。人人都很朴实,人人都很善良,但所有这些人都不能给与英格玛爱。
英格玛虽然生活在这如童话般的世界里,虽然他十分的高兴,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他还是要寻找自己的爱。
母亲,再一次回到了英格玛的视线中。

但母爱还是仅仅残存在英格玛的记忆,因为母亲已经无法赋与他母爱了,就连他十分兴奋的那些小镇经历,母亲都不愿意听。
现实一下子冲破了童话。
母亲死了,其实并不残酷,但现实得令英格玛难以接受,虽然他知道这是事实。
不仅仅是母亲的死,关于现实的东西接踵而来。
回到了小镇上,那个病老头也死了,老太太也另择新居。
尤其叔叔要求英格玛与老太太合住去。爱,在这个瞬间完全丧失了,还好,老太太如智者般的劝慰令英格玛心绪暂时平复了。

但成长中不仅仅有爱,还有性的启蒙。英格玛的标尺作为一个女孩首先意识到了性,于是,在与英格玛的接触中,性被进一步夸大了。
但英格玛对性的意识还仅仅存在于好奇,这一步似乎有些突然,紧张可能也有羞涩令英格玛不知所措。
少女在这个时候残酷的告诉英格玛,西卡死了。
夏日小屋原打算做为狗舍的,但却成了英格玛对童年告别的场所。
莱卡死了,西卡死了,英格玛的童年也死了,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也是此刻,英格玛在狗舍中完成了自己的涅磐。他想起了妈妈。
这已经不是母爱了,而是对母亲的爱。作为儿童,享受母爱,但成长的人会表现成对母亲的爱。英格玛头一次自责。

世界并不想象中的那么冰冷,即便是疯老头也可以从冰冷的水中走出来,坐在玻璃厂火热的锅炉前。
怪老头的航天飞机再次启动,少女脱下了男装,这次的失败不再是空中阁楼,而是掉进了混浊的泥坑之中,但成长已经到来,这是勿庸置疑的。
英格玛的性启蒙者并没有因艺术家的雕像而成名。
所有的一切恢复到了当初的平静之中,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而且依然合协。
只是当英格玛与少女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知道,狗样年华已经一去不回了!

2006-9-13于通州
韩兮

 6 ) 小时候那些事

1957年10月4日,在哈萨克拜科努尔宇航基地,斯拉夫人发射了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同年11月3日,斯普特尼克2号再度升空,并载上宇宙第一个来自地球的生命体——莱卡狗。

不知道英格玛念叨的莱卡是不是这只莱卡,我百度来的。

我小时候也喜欢思考那一类悲惨的关于死亡的事情,比方说曾经传说过的1998年世界末日。我清晰地记得我从小姑姑那听来的这个骇人的消息后失眠了一整晚。当时我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爷爷划得来,爷爷到1998年已经很老了而我到1998年才11岁。这是我有印象以来的第一次失眠。

乡下的一切
华兹华斯说:嫩草萌动的春天的田野所告诉我们的教训比古今圣贤所说的法语指示我们更多的道理。

小时候回乡下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乐事,河里抓小鱼,看邻居家的蜂箱,乡下生活总是童年回忆中比较有乐趣的一部分。

英格玛坐火车到乡下叔叔家时候正是春天,伴随轻快的音乐,窗外满眼清新的绿色铺展开来。阳光撒在英格玛的脸上肩膀上。春天的乡村散发诱人的生命的气息,英格玛加入了球队,在玻璃厂打小工,和假小子拳击,甚至还脱离地球磁场,去外太空玩了半圈,可惜最后迷航了,狼狈的返回地球。
《冬冬的假期》中也有类似情节,冬冬的母亲生病,于是到乡下爷爷家过暑假,冬冬在乡下用电动玩具交换乌龟,和当地的野孩子一块儿在河里游泳。

令人身心愉悦的大自然,才是小孩子真正的天堂呀。

小时候遇到的“怪人”
同样叙说童年的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在破院里结识了行踪诡秘的新朋友,新朋友虽然有些神秘可英子却很喜欢他,即使最后知道新朋友是小偷但是英子也不认为他是坏人。事实上新朋友偷东西是因为要供弟弟念书。

《冬冬的假期》中那个寒子是不是也令人印象深刻呢?寒子在那帮小孩子看来是很怪的吧,但是正是疯疯癫癫的寒子在火车呼啸而过的一霎那救下了冬冬的妹妹。而冬冬和一群孩子却在门缝中偷窥到了寒子的秘密,而那样的秘密多么令人心酸。

而英格玛似乎遇到的怪人更为神奇,有一天到晚在屋顶上钉钉子的方松,躺在病床上还意淫女人身体的阿维森,不放弃艺术追求的雕塑家``````

小时候遇到的怪人其实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可能为其他的大人所嘲笑所歧视,却赢得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当小孩子长大某一天深切地怀想起当日的那些“怪人”,或许会由衷地理解他们吧。

性的事情
童年总是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不过描写这个方面的电影多以小男孩为主。英格玛在家时的玩伴,一个扎着两个辫子的小女孩就狡猾地趁着火车呼啸而过的瞬间将英格玛揽在自己身上,毫不惧色,倒是英格玛慌了手脚。同样的英格玛在乡下时遇到的假小子更是大胆地把衣服脱了给英格玛看微微隆起的乳房。
英格玛对于性模糊的理解来自于在病榻上的阿维森,来自于在婶婶裙下装作小狗的叔叔,更加来自于玻璃工厂丰满的女工。

似乎每个小男孩的成长过程都有这么一个丰满的女人,她浑然不知的成为了那幼小心灵对于性的幻想对象。例如《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


问题小孩
英格玛的父亲在赤道运香蕉,母亲长期卧病不起,缺乏家庭温暖的英格玛会给母亲添无数的乱子,甚至烧了河边的一大片草地。当母亲在医院住院,英格玛和哥哥寄人篱下在亲戚家的时候,亲戚的冷言冷语让年幼的英格玛感伤到更多的人情冷暖。英格玛常常念叨的西卡和总在脑中浮现的关于母亲的影像表明英格玛,这个孩子,需要的只是爱。

同样的问题小孩,还有《丑八怪》。莲娜被脱掉连衣裙被众多小孩围观着然后被点火,像施行极刑一样的场景相信每一个人都被震惊了。你会发现其实人性中的恶比我们想象中更早的出现。跟那些伪善的“正常小孩”相比,所谓的问题小孩的心底才真正具备可贵的善良纯真。

大家更加念念不忘的是《四百击》中的安托万,当安托万跑过漫长的一段路来到海边茫然的回望的时候,很多人都从那样一个惊慌失措的眼神中多多少少看见自己当年的影子。

 短评

岁月它长了一张狗脸说翻就翻。

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瑞典电影像那里的天气一样内敛

8分钟前
  • 西小疯™
  • 力荐

我要离开这个无聊的岛 地球的那边有个富丽的群岛 美丽新世界没有我们这种狗脸 狗脸的岁月啊 没有人可以停止成长 单纯的阿呆心里很不明白 年轻的身躯为何要有这么大的梦想 狗脸的岁月啊 属于我们的梦都要飞翔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我喜欢看星星,边看星星,边想心事。我想让妈妈的病快点儿好起来,那样的话,我就能让我的小狗莉佳在屋子里到处跑了,那样也不会打扰到天天躺在床上看书的妈妈。妈妈总是需要安静。所以每当我想跟妈妈说说话的时候,她都会用一本厚厚的书把自己的脸给遮起来,那些书太厚了……

16分钟前
  • ╯^╰
  • 推荐

我想给六星!!!!温情路线的电影里 这个片子的小故事 和小情节 真的是我看过最充满爱 最生动 最亲切的了 ! 无限美好的治愈系啊 我梦想着的自己想要去拍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故事。

17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非常温暖的片子,久仰大名,但由于汉化的电影名实在缺乏吸引力,让我到今天才终于遇见了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到演员的呈现而言,都是一部佳作。英格玛调皮的性格,柔软的内心,传递着一个纯真的童年。父母缺席的人生,他如何用小小的身躯对抗世界的孤独。我喜欢电影中英格玛对宇宙的畅想,他心中对狗至始至终的爱,以及他不断强调“比较是很重要的”,用比较来突出“本来还会更差的”,以此来劝慰自己面对人生,这是小小英格玛的哲学。影片中亲情和友情都是亮点,舅舅一家给英格玛带来了家的温暖,足球队的伙伴们一起拳击、一起坐宇宙飞船,平淡的生活,在四季的轮换中被感情包围。此外,故事中也讨论了爱与成长,男孩对成熟女性的好奇与情愫,青春期懵懂的生理改变。最后,永远在房顶上敲钉子的方松,只要他一直敲下去,生活就永不停歇,不是吗?

22分钟前
  • teabeforesleep
  • 力荐

成长来得太猛,谁也无法逃避。美好的小镇,眼眶很湿润

23分钟前
  • IVAN
  • 力荐

童年就是这样似曾相识模糊不清,充满奇思异想喃喃自语。

2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狗脸的岁月》是瑞典电影,在中国东北人常被嘲讽为瑞典人,这部电影倒的确勾起了我这个“瑞典人”的童年记忆。电影很灵光,像孩子一样轻盈,有幻想中流浪的气质。孩子梦想的飞船总是在他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刻出现,这是对他长大成人方式的一剂推动力。有人迫切成长,有人逃避成长,但成长不会因为你的态度就姗姗来迟。后来他再也没有家,所有的爱都是寄人篱下。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伤感的一段童年回忆。

3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实事求是的说,如若我有个很吵的会烧掉一棵大树的儿子,我也会头疼。然而英玛始终是个很有爱的孩子,逃避妈妈病重的事实,会买圣诞节礼物给妈妈。都是因为他对妈妈的爱。会在夏屋里哭泣,说要对妈妈说不是他害死她的,说明其内心有这样的内疚。本片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在说这个会被大多数人排成惨兮兮的悲剧的故事。中间很多地方会让人发自内心的笑。那个足球女孩是真的很帅气诶。

36分钟前
  • 小4
  • 推荐

能够让人心融化的儿童成长片。明明童年很苦,明明失去很多,他却依然过得很快乐,观众也看得很快乐。童心啊,真的就像那只被送上太空的狗...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的焦点一直在小男孩前额的头发上怎么办!还有后面像小狗一样,萌死了!

3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举重若轻的会意,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献给成长的礼赞。痛楚、疑惑、孤独,释放得晶莹剔透;差点被小男孩追忆的那幕无声慢镜杀死,似乎伤口与温情从来未曾站在河的两侧。

40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小孩的眼睛就像浩瀚的宇宙般清澈而玄妙,长大的过程更像是把自己往越来越窄的空间里塞。北欧的冰雪、玻璃工厂、夏屋、足球、以及悠扬的民歌,让整部电影像一部真实的童话。

42分钟前
  • 北冥有鱼
  • 力荐

本片荣获1987年丹麦影评人奖最佳欧洲影片奖、1988年波士顿影评人社团奖最佳外语片奖、1988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87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6年瑞典金像奖最佳男主角(Anton Glanzelius)和最佳影片

4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成长就是从小JJ卡在瓶子里再拔出来,用布束慢慢长大的乳房那一刻开始

50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非常好的儿童、成长题材电影。有温馨,有温情,有残酷,有悲伤。也有性和喜剧、爱与真情。不虚伪不做作,儿童视角非常出色。虽然男主角长了一张不可爱甚至有些欠扁的脸,但还是成功塑造了小男孩的角色。买面包机和听球赛的情节都很动人。对比自己的童年,顿时有种"我那些年都TM干了啥"的感觉…强烈推荐

5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8.1分 影片有些地方看着让人眼泪打转,但不是落泪的那种悲伤,这种淡淡的点到为止的悲伤感或许就是导演所追求的。看着一点也不无聊,一儿童天真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这个世界,观点独特。

52分钟前
  • 尊驰
  • 推荐

那香蕉怎么办 总得有人运香蕉吧

54分钟前
  • 六哥
  • 力荐

后悔这么晚才看到这部片。用不一样的角度讲童年、童真、童趣。离开母亲和失去最爱的小狗后,本应是灰暗的童年却展现出更加有趣的另一面,小男主仰望星空时的内心独白,以及几次与母亲在沙滩边嬉戏的画面,仿佛看到了《四百击》的影子,小男主笑起来的嘴角像极了梁先生,以及,喜欢里面的舅舅和小女主

56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