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欧美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2022

主演:詹米·多南,达蒙·海瑞曼,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阿利克斯·迪米崔德斯,莎罗姆·布龙-富兰克,丹妮尔·麦克唐纳,达米恩·斯特劳索斯,斯蒂芬·亨特,戴维·科林斯,拉札勒斯·雷图勒,Mark Fantasia,吉娜维夫·莱蒙,珍妮特·克罗宁,Rhonda Doyle,Kamil Ellis,维多利亚·哈拉拉比多,娜塔莎·旺加尼恩,本尼迪克·哈迪,Peta Shannon,Shane Dundas

导演:克里斯·斯威尼

 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3游客 剧照 NO.14游客 剧照 NO.15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2:59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一名英国男子身处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心地带,他被一辆庞大的坦克车追赶,坦克车试图将他赶出公路,一场史诗般的猫鼠追逐战展开了。这个男人后来在医院醒来,虽然受伤了,但不知为何还活着,不过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过去无情对手的追捕下,这个男人在广阔而荒凉的内陆地区寻找答案。

 长篇影评

 1 ) 夫妻关系的崩塌及灾后重建

游客这部电影看起来节奏缓慢、叙情平淡普通,但对婚姻问题、家庭关系的深层次展露却好似暗流涌动、狂风暴雨、千钧一发、一触即发、一击即溃的程度。

整部电影都体现什么叫言不由衷。完整展现了相爱无隙的两夫妻怎样因一次意外变故,逐渐互相猜忌、审判、渐行渐远,以及拉动整个家庭关系也陷入岌岌可危、大厦将倾的局面。

在大难突变面前,多少人能面不改色、冷静处置?不得不说在雪崩来临的时候,男人和多数普通人一样犯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预判失误、装样托大,当雪崩近在眼前是也只是下意识地做了趋利避害的动作。生命面前,伦理不堪一击,这是本能,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不应一棒子打死。但妻子和孩子显然受到巨大冲击,比身体伤害还后劲十足的心理冲击。儿童毕竟应激反应快一些,当时就生了气,决定不和爸爸说话。妻子一时间难以接受和消化丈夫的举动,还试图压制自己的情绪,为丈夫开脱并缓解尴尬,于是俩人拥抱并掩饰性地笑了笑,孩子们当然不理解,还质问笑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笑的…

然而,能哭能喊出来的痛才好得快,埋藏的、掩盖的终究会变质、黑化、蔓延……果然第二天妻子回味当时的画面开始越来越生气,情绪在膨胀,和朋友相处时她忍不住给朋友描述丈夫的临阵脱逃。丈夫显然也不能接受和消化自己当时下意识的反应,只是一味机械地、苍白地、无力地反驳。剩下朋友两脸尴尬。

事件仍未停止和结束,在大的打击面前,未能正确面对、解释、梳理、描述和和解的体验都将变成暗疮,随时间推移不会愈合,只会更加发酵、腐烂、腐蚀、伤害当事人。两人试图想对话,显然没能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与对方达成共识,顾左右而言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不欢而散。第三天,妻子开始逃避并独行,孩子也感受到问题并没有解决消失,开始担心父母会不会离婚。一个性格开放自由洒脱的朋友劝妻子说俩人相处要保持合适距离、各负其责。

夫妻关系中没有边界的互相依附、寄托、期待,总要落空。正向看就是,只有感情越深的人,才会越想占有更多、得到更多,如果足够理智就说明不够爱;反向看就是,感情越浓越不容易分出边界感,不容易体谅和宽宥对方,在关系处理中越容易出问题自受伤。

晚上,有一对朋友来做客,妻子情绪再次失控,强行讲述雪崩的故事,俩朋友尴尬,丈夫无语,后来忍不住失声痛哭……妻子强行要求四人共同回顾雪崩现场视频,不顾丈夫和朋友的反对,想借此证明自己的情绪的客观性,这就好比对丈夫进行灵魂审判和精神凌迟,镜头前观众都如坐针毡。朋友为丈夫仓惶离场找的蹩脚理由,不是开脱更像是灾后修复的心理安慰。在这场无声的家庭意外中,妻子受到精神重创,丈夫又何尝不是。

朋友情侣回房后受到感染,也探讨起男性女性在突变意外发生时对爱人亲人的应急反应等问题,女孩预设两性对立立场让胡子男友感到激恼,但显然热恋期的情侣很快把这种深刻、沉重、莫须有的讨论终结在嬉闹玩笑声中。未发生的事就不能认真。

第四天,在妻子对丈夫“公开处刑”后,丈夫和胡子朋友单独去滑雪,压抑心情终于迸发,山顶嚎叫和酒店夜哭终于把多日的内疚、怀疑、自责、反思等情绪一股脑全部发泄出来。妻子从厌烦、质疑逐渐转变到同情,意识到丈夫也是受伤害的人,也需要情绪开解的出口。孩子感情是最单纯的,生气就是生气,爱就是爱,一码归一码,他们担心爸爸,一家人又拥抱在一起。

最后一天,在一系列折腾发泄后,雪崩带来的情感灾难终于找到出口,家庭的氛围终于回归平静祥和。一家人再次站在山顶滑雪,妻子“消失”时丈夫“勇敢”将她救回,此刻,丈夫的英雄形象再次树立起来,男人需要在孩子面前成为家庭的支柱和英雄。

 2 ) 婚姻中的非常突然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 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 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 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 是计划内项目, 但雪崩到了眼前时, 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 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 写一下吧, 不是什么评论, 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 第一时间内, 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 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 闭一只眼, 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 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 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 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 席间, 女主再次提起此事, 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 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 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 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 一定要个说法, 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 从观众的角度, 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 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 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 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 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 让得理的一方, 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 是多么正常, 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 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 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 这是非常突然事件,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 很多人看片的时候, 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 一脸的鄙夷, 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 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 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 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 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 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 因为他反应不过来, 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 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 或者有坏人在门外, 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 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 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 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 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 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 男主终于崩溃了, 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 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 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 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 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 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 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 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 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 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 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 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 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 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 男主不具备勇气, 两个都不退, 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 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 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 就只有天知道了。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 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 平时好好的, 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 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没有也不打紧。)

 3 ) 苟且的余生

    如果说,今年的奥斯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情况,唯一令人遗憾的可能就是评委会落下了这部《游客》。以任何标准去衡量,这部北欧影片都应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最终,它被悄无声息地忘掉了。或许,它更适合那些更注重艺术范儿和思辨性的电影节,而不是奥斯卡这样好看而热闹的堂会。
    《游客》是那种“拷问型”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胆量,最好就别去看了。谁说《消失的爱人》是2014年最易导致分手的电影?那只是因为你还没看过《游客》。北欧电影中的冷峻和内敛,以及自带的锋利都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极其聪明地从生活中一个极小的细节中生发出一连串逼问,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依靠一个个情节、一个个小故事推动事件发展和情绪变化的,但这部《游客》却勇敢地只使用了仅仅一个动机,就足以推动着全部情绪的堆积。
    这部电影的故事犹如它的发生地一样安静,一家人难得一起休假,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去滑雪。大家坐在雪山旁的户外餐厅吃饭。雪山发生了轻微的雪崩,原本人们都认为不会影响到自己,还纷纷掏出相机拍照。很快,崩塌的雪雾开始卷向餐厅的方向。这个时候,男主人公本能地逃离了餐厅,留下了惊慌失措的妈妈和两个孩子。一分钟后,大家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纷纷说说笑笑地回到餐桌旁。而主人公一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游客》的戏剧核心就是丈夫这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但它引爆了所有情绪,也引发出所有拷问。极少有电影能够仅仅依靠一个“动机”引发出的思辨就能与观众发生长久的共鸣,这一点,并不知名的年轻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表现得足以称得上惊艳。
    在此之前,那部北欧的高分佳作《狩猎》虽与此相仿,但那个故事中毕竟那还有一个事件,而且颇具社会话题性,而这一次的《游客》中,丈夫的这个动作完全只是出于人应激反应的本能,但它却抖落出人心与人性中无比微妙而深邃的细屑。
    导演聪明地将拷问递进了三个层次。首先,这个逃跑的动作引发了家庭内部的冷战和爆发。这个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偶然的下意识,还是标示着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根本不值得托付?这个逃生的行为到底是否应该与道德标准挂钩?随后,剧情延展至由两位处于热恋中的朋友来访,妻子忍不住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朋友在劝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被动的拷问之中。年轻女孩问自己的男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这个男人之前某些懒散的行为以及一次失败的婚姻,似乎都成为了缺乏责任感的佐证,由此,拷问从一个家庭内部渗透到第二个家庭。好了,电影最有趣的部分来了,第三层拷问从屏幕延伸出来,伸向观众。每个人都成为了被拷问者,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夫妻二人争吵的过程中,有各种拆解人性的桥段,男人的抵赖辩解,女人的坚持和哭泣,都让人越发绝望。你会发现看似稳定的关系中,早就布满细密的裂痕。
    除去精神上的拷问之外,对于镜头语言的严苛要求,也让这部电影足以睥睨这一整年的艺术片。那座奢华酒店里交错的拱粱,封闭的结构,对应着永远白雪皑皑的外景,以及夜间如同外星景象的雪地灯光,配合着故意安排出的、带有“做作感”的交响乐配乐,让每一个镜头极其憋闷又极其炸裂。导演还有意引入了一个酒店清洁工,担任旁观偷窥视角,看着这对夫妇因为这件无法言说的事情争吵、崩溃和解。这个陌生人视角配合着具有抽离感的雪夜外景,为影片添加了神秘的哲学意味。
    更加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它没有设定真正意义上和解的大团圆,也没有让家庭彻底分崩离析,而是使用了一幕巧妙的难辨真伪的戏剧。最终,一家四口再次一起滑雪,妈妈却在大雪中遇险,爸爸在孩子面前上演了一次犹如童话翻版般的英雄救美段落。没人知道这是父母排演出的一幕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它发生的实际凑巧得令人无法相信。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只能用一支虚假的弥合剂作为我们苟且生活的解药。
(by 杨时旸)

 4 )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想写短评,140字竟然装不下。
作为女人,反而更能体会男人的无奈和抓狂“明明是生理本能,凭什么要怪到我头上?你们女人母爱爆发,就要我也母爱泛滥?”无辜,大喊和撒泼痛哭总算发泄了一大半。“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一定要严肃电影的一大半,这样真的好玩吗?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可是还能做什么弥补吗!什么都做不了!”终于,最后女人从大巴上嚷嚷着要下车,心理平衡了。
人生有很多不爽的时刻,明明很饿想吃很多,却被问说“这么多还吃不饱阿?”艹,就是吃不饱,就是想吃怎么样!小时候明明答应我要带我出去玩,接了一个电话就把我放一边。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还是无法改变那个事实“你就是食言了!”对别人还好,脾气有处可施,如果犯错是自己,真要阿弥陀佛了。
大胡子先生演得很好,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舒服,该调解的时候调解,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冲动的时候冲动,该温和有序的时候温和有序(帅极了最后他站出来维持秩序的样子,发誓下次遇上这种情况要向他学习。)

 5 ) 输给本能该咋办?

推荐这个剧,一开始我是犹豫的。不推荐的理由太多,故事发展不够跌宕起伏,没有神奇的翻转,没有血淋淋的撕扯,过程中快感不多。希望看一个不动脑子从头爽到尾的片子,可以关窗口了。没戏,有些闷。

可不推这个片,你会错过一场貌似平常却无比奇怪的遭遇。当着他老公的面,女主喝着酒向你倾诉:雪崩了,我护着娃,他拿起手机快速的从娃身边恬不知耻的逃开,最后幸亏没事,可他像没事人一样,还特么不承认自己逃跑了。你说日子咋过?先别回答,喝一口压一下,看完这片再回答。

再说个事情,有个日本女孩在东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很想救出被废墟压住腿的母亲,可是她觉得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就会被水冲走,她选择了对着向她说“不要走”的母亲说了“谢谢,我爱你”后,便游到附近的小学。四年里,每当想起家人的时候,她都会忍不住哭。先别回答,再喝一口压一下,看完这片再回答。

看完这个片,有种莫名的情绪,特别想问问别人的看法。就好像接种了一个病毒,很想传染给别人,看看别人的症状是否和自己一样。如果能遇到医生妙手回春,那就更好奇治疗的手段是什么样的。尤其是想问问夫妻双方,如果遭遇对方如此处理这样的事情,另外一方会做什么?关键是,你如何面对做出选择的自己?有N个更合理的办法对不对?关键不是面对别人,而是自己。

有一种电影,看的时候爽,当片尾曲响起了,就几乎把剧情忘光,只记得刚才沉浸其中,时间浪费的颇为愉快。有一种片,却会在体内酝酿,好像触及了什么很想表达的点,让你不得不面对下真实的自己。B站弹幕里有句话形容的很到位:尴尬的都癌变了。为啥会产生这么奇怪的感受?导演的方法是:只给你画面,不给你意见,思考属于你。

片子里有各种小小的细节,比如空空的大山,远处爆炸的声音,无边无际落下的雪,还有反复响起来的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好像充满着各种暗示,在这个沉默的时间里,给了你充分的时间去想,如果我遇到这个情况,或者对方是这样的人,我该咋办?

虽然你在屏幕外面,但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好像故事就发生在周围,通过屏幕形成的“安全距离”荡然无存,我特么该如何面对呢?超人满天飞、怪兽推大楼、床底下的女尸、精密的骗局。这些桥段不叫可怕,因为我们再傻也知道,这不可能发生在真正的生活里。男主说:我沦为了我本能的奴隶,我也是受害者啊。我们何尝不担心会深受其害?

这个获得获得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的电影,给了你好像置身事外的角度,又近又远。遇到这对普通的游客,看到这些片段,脑补着着对白,彷佛已经进入了这个情节,参与了这个讨论。可是电影却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他甚至不屑于引导你去做什么判断。就是让你自己去面对这安静的尴尬。

电影把表达给你,恰如其分,没谁的对错。

微信公众号:liaoliaopian

 6 ) 《游客》

一直还是对北欧此类影片倾爱有加,锡兰、萨金塞夫是自己发掘叙事之外的空镜当做语言留白,而北欧的大雪、极昼、人淡色调的虹膜自然而然都成为其辅佐的工具。

鲁本·奥斯特伦德 Ruben Östlund的《不由自主》是最早看到他的一部作品,当时也比较喜欢,但本片明显进步了。对两个主人公以及旁观者的性格特征与弱点都有一定挖掘。唯意志论的爱情、家庭都是靠不住的。而对于爱情、家庭等人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笼统的经验之谈也是决不可能的。

 短评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1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逗我

14分钟前
  • .
  • 较差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23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爸跑跑

25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26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3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3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3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37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4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43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4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4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54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5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1小时前
  • 乍暖
  • 较差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1小时前
  • 帕拉
  • 力荐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