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二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许知远,马东,克里斯托弗·诺兰,蔡国强,张艾嘉,西川,汪建,林志玲,罗大佑,李诞,许宏,王小川,刘畅,姜文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59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一档为许知远量身打造的节目。他“带着偏见出发”,对话罗振宇时“针锋相对”,探寻”二次元“时恐惧且焦虑,采访陈嘉映又“感到被碾压”,在一次次谈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

 长篇影评

 1 ) 许知远的尴尬,和马东的悲凉

过去的几天,验证了马东的“悲凉”。

初中开始,我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就是:找个残疾作家。他精神强大,足够我心甘情愿的仰望和配合;但在身体上,需要依赖我。这样的一段关系,可以让我既得到精神的滋养,又不至于因为自己过于一无是处而自卑。

十几年后,青春期的我所想象的那种作家,或者说知识分子,凤毛麟角了。如果积极一些,不妨相信马东的说法——那5%的人们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里。这大概是关于“隐”的一个解读角度。

以此为出发点,关于许知远这个敢于迈到圈外的人,除了“不合时宜”,我真的抛不出太多难听的词儿。

作为95%之一,第一遍看这期节目,肯定是尴尬发作浑身不自在的。许知远的那些问题怎么好意思问?那些骄傲怎么能那么堂皇?直到被朋友圈那些矛头直指许知远的文章刷屏,我终于没忍住,又把那节目拿出来看了一遍。意外的,看到哭。

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个不合格的采访者,我并没觉得这是一次多失败的采访。相反,它循序渐进,击破了一些东西。

首先,我坚信:回答越笃定,离真实就越远。“喜欢。喜欢。喜欢。”和“没有。没有。没有。”马东和罗振宇的区别大概在于,罗振宇经过了重塑,马东并没有。他从一开始就承认了自己的底色从未改变。没有经过重塑的马东会面临什么呢?如许知远所说,一些东西被“安放”。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相信,马东说“喜欢许知远”是真的。那个理由太充分了——因为许知远有颜色。而马东,为了能背着那个“安放”了自己的沉重包袱跟上时代的速度,介于媒体属性的工作,他早就成为了一面镜子。他反射出的那些颜色,没有一个属于他自己。他在后面。

毕竟,在这个95%占据主导——显然不是因为数量——的世界,带着颜色生活太危险了。

跟着许知远的采访脉络,我们知道了马东的来龙去脉。有那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父亲,八年澳洲留学经历带来的边缘感。他的悲凉底色大概来自于少时阅读《红楼梦》。他也曾雄心万丈,以为可以改变什么。于是做了《有话好说》,然而因为碰触同性恋话题,节目被迫停播。他的理想主义因此受挫,却并未被扑灭。后来他成为《挑战主持人》的主持人,在那档娱乐化的节目中,他一开始是极不适应的。然而那个他终于被打破了。再到后来,进入爱奇艺,做《奇葩说》……

在梳理上面的段落时,我突然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新闻。郭敬明上马东主持的《文化访谈录》愤然离席。

关于那期节目,网上只能找到完整版的文字记录。大概是2005年。郭敬明22岁。关于《梦里花落知道少》一书剽窃的事件正在走诉讼程序。上节目前郭敬明已和节目组沟通过,不谈抄袭事件;然而马东从头至尾一直在就此事刨根问底。发出这篇文字记录的网友是郭敬明的粉丝,他在最后说:“是,我承认自己带着很严重的主观色彩去看节目。可是那个所谓的主持人却抱着比我更严重的主观心态去‘主持’这个‘节目’。”

有没有点似曾相识?2005年的马东那些大同小异的反复追问似乎证明了——虽然这类比并不恰当——历史果然是重复的。

我读书少,是个没有态度或主见的人。所以我热爱许知远,一如热爱马东——彼时的,和现在的。其实破折号后面的解释略显多余,因为,正如前文所说,马东的底色从未改变。

可对于这期《十三邀》上线后的舆论走向,我几乎前所未有的想用“反感”这个词表达自己的心情。作为一档节目,自然需要接受各个角度的点评;但是当一方占据了碾压式的话语权,这对话……不,这不是对话。

悲壮的是:这结果,马东清楚,许知远也清楚。

如果这文有那么几个人能看到的话,拜托听一听许知远说了什么。马东说得精彩好听,许知远说的也不是言之无物。他太清楚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了。

你知道什么词儿最尴尬吗?就是“尴尬”。我们不知道怎么解释它的“不对”,只是觉得心理上不适了,便投机取巧的用了“尴尬”。让我们尴尬的是什么?

“梦想”。

“爱”。

“知识分子”。

“这个世界会更好”。

那些词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童话,是我们在生命最初所接受的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也是我们曾经对文化对知识的笃信和崇拜。随着成长,你“理应”明白,它们是假的——至少没那么真。然后当有一天一个成年人理直气壮的告诉你“我的梦想是成为白雪公主一样善良的人”,你会尴尬,你甚至会涌起那么一点儿同情,但是你没法和他交流,甚至不知从何说起。

我的采访对象大多是文化艺术相关。最近的采访中,受访者越来越多的提及“商业”和“利益”。每当对方如此,我都立即忙不迭的点头,表示了解,表示站队。我当然没有任何立场去认为商业和利益有任何值得指摘之处,只是偶尔羞耻于自己这种趋之若鹜的配合。

前几天,因为跟访,我随一个团队去了个很落后的山村。遇到了一群孩子,形象一如你会在很多贫困相关的宣传照中看到的那样。大家给他们拍照、发糖。其中有个女孩儿,赤裸着上身。这触及了我的底线——在她的年纪,应该具有性别意识。可我不敢用如此的矫情去扫大家的兴,只能在大家拍得差不多尽兴了之后,偷偷给了女孩儿一件上衣穿。

然而这举动还是被发现了。对方大概以为我是被贫穷吓到了,很体贴的没有戳穿,只是暗示我他那些照片的力量绝对大于一件上衣。这足够让我尴尬了——因为我暴露了自己的不懂事和不合时宜。

我是真的羞愧于自己的目光短浅,真的觉得对方的格局比我广阔。

真的。真的。真的。

所以我是这样理解马东的笃定的:和我一样真。是让自己去相信的真。是跟自己讲道理的真。是无从反驳的真。是投靠大部队的真。

如果我是许知远,太想补问一个问题了:马东认为自己是那5%,还是95%?

看有几期《十三邀》的时候,我脑子里常常会出现那样的画面。许知远和一些人同行,走着走着有一些离开了。他困惑的看着他们的背影,很久很久之后经人提醒,他终于想起去追,他想追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走?这一追,就追到了圆周之外。然而,中间那个“很久很久”的时间差已经让那些他曾经的伙伴变得看起来和外面的人们一模一样。

他不傻。他知道换了那身衣服能得到什么。但是他不想换。他也知道95%的人们为什么要穿那身衣服,只是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伙伴也要穿。肯定有一些是真的换了的,但他也相信有一些,当被扒开外衣,底色从未改变。

他试图去了解来龙去脉,但是没什么耐心,也没什么技巧。他大喇喇的走上前去,当着所有穿着同样衣服的人的面儿问:“你为什么穿这个?你不觉得它丑吗?”

于是被问的人和旁观者都尴尬了。不是因为他们觉得那衣服丑,而是觉得提问者好可怜。这问题怎么答?!这不是明摆着呢吗?!我们都穿着,怎么会丑?!

其中的一部分,没见过美。还有一部分,真的觉得美。还有一部分,告诉自己那是美。

毫无疑问,马东和许知远,他们知道他们在聊什么。这对话至少不像咱们这95%所看到的那般,那么的言之无物。如果觉得其中存在某种错位感,那是因为:有些时候,那不是一场对话。

镜头前的许知远,他的谈话对象是马东。而马东的很多回答,包含那个被广泛传播的“许老师大学什么专业”的发问,对象是镜头。镜头的后面,是观众。

所以许知远是骄傲的。他自以为是的以为,观众要看的真的是场一对一的对话。

所以有了那些不好笑的大笑,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对话,真是让人越看越悲伤呢。

我总爱问采访对象:需要知道真相吗?

几乎每一个都毫不犹豫:需要!

“可是知道的越多就会越不快乐啊!”

“那也需要!”

很少有人能明确的告诉我,为什么即便不快乐也需要知道真相,那些甚至从未存在的真相。但是这个肯定的回答就已足够鼓舞人心。

值得心疼的不是许知远——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即便效果不如预期,他失望了也不会感到绝望;反倒是马东,那么敏感多情又悲凉的他,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喜欢”的他,同时与许知远和镜头前的95%对话的他,绝望又掐不灭希望的他,多么让人心疼啊。

这样一想,我的择偶标准,还是有戏。

 2 ) 你对《十三邀》中许知远最关心的时代命题有何看法?

对于许知远,我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从马东的那一期开始关注他的节目,一期期看下去,倒也不觉得他讨厌,也理解他对娱乐化的焦虑。他总是一遍遍地问嘉宾,“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这个时代是不是更加粗鄙了”“过去那个时代你怀念吗”等等。

而他的每一个嘉宾,似乎都比他现实。

如蔡澜、白先勇,过去俱往矣,只争朝夕。

如马东、罗胖子,怀抱科技与年轻人。

如西川,在文化道德和生存道德的选择下,承认自己俗人。

如诺兰,我不能评价。

如林志玲、李诞,人设不能塌。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许知远在这个讲求现实的社会,有点那么不现实。但也是这份不现实,让他有点固执地可爱。

大众更愿意去指责一个人贪图功利,而不会去指责注重时代命运和理想的那个人,哪怕那人的表达方式有一点笨拙和自负。所以不管许知远招了多少骂,问题问得多么偏颇,这档节目仍然有它的市场。

但是我对许知远仍然存在着一些抵触,刚刚在打开圆桌派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种抵触从哪里来了。

许知远总在说年轻人变得不向往崇高了,不爱看书了,不注重理想了,但他从来没说出为什么,而他的嘉宾要么不答,要么与他一样,感叹“是啊”。看完了两季《十三邀》,我既不知道时代为什么堕落,也不知道过去为什么崇高,所有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用几个专业词带过,留下那些"肤浅“”粗鄙“的指责。

但是看圆桌派的时候,谈到佛系青年的时候,他们会说现在的大学生脸上都很茫然,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不愿意听就逃课,他们逆来顺受,乖乖地听着,然后茫然地看着你。

这个时候,我心里一惊,这不就是我吗?!!

窦文涛的节目,总是以生活见哲学,锵锵也好,圆桌派也好,都是从当代年轻人的情境说起,然后通过嘉宾引出更深的哲理和学术讨论,所以他让我觉得他在观察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他不会单单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多么不好,他会问为什么,他会想哪里出了问题,他也会指点,表达他对年轻人的期许。

而许知远的节目,先不说节目的部分注水以及他反复的自我独白。很多时候,他似乎想说服嘉宾,得到嘉宾的认同,如同对待他的观众一样。他更像在做一档精英会谈,以大见大,但对于没有看过那些书、没有拥有那些情怀的人而言,是那么难以接近。

而当他在谈论对过去如何如何向往的时候,我甚至有些难过,因为“无知之幕”里说,在帘幕拉开之前你都不知道你是谁,也许你仍然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也许你生于贩夫走卒,也许你出生于战火连天。许知远好像是哪个大院出生,放到那个时代仍然殷实,而我大概都没机会读书,十几岁就嫁人了吧。

所以我敬重那个时代的知识与创造,但我绝对更喜欢现在的时代。我们当然应该去关心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时代的命运,但是当我们天赋平平,生于人世,又面临着新时代的诸多新问题时,也有权利选择先把自己的生活拎拎清。

所以有时候我又想,许知远大概和高晓松一样,他愤怒的是北大、清华的精英们都没有情怀了,而我大概都不能被划到他愤怒的对象当中去。我还在为找工作发愁,为不知所云的毕业论文发愁,我也没有那些知识分子家庭的情怀。

这样一来,听着许知远的责问,我就更难过了。

我大概喜欢文涛、马东那样的,温声细雨地对着你说,我知道你很难、我知道你很焦虑、我理解,但你看,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看,有空你还可以去看看XXX的书,我的见解就是从他那儿来的,也许对你有些启发。

 3 ) 马东与许知远,就像叶问与宫二

许知远邀请马东到他的视频节目里做了一期对话,结果被骂惨了。昨天我群就在讨论,有的朋友很反感他,后来听说某群里的小朋友们就许知远这个人就吵了一中午,我觉得这太可爱了,于是也去找了视频来看。不成文的随手写几点感想。想到哪写到哪了。

1、其实视频的内容真的还是挺有意思的,马东和许知远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因为许知远比较直接,所以马东也没客气。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不算是一次采访而确实是一次对话,如果采访的话,记者当然可以提出犀利的问题,但是不会像许知远这样直接抛观点。我们平时看的杨澜访谈,鲁豫有约什么的许多对话节目,只是以对话作为形式的访谈。我帮这样的知名访谈节目做过策划,提纲都是要跟对方事先做过沟通的,其实真正的对话,怎么可能是不允许另一方有观点的呢。

2、真的对话的话,想想我们朋友之间的对话,或者同行之间的对话,只要大家都认真的讨论,只要涉及到比较深入的问题,会因为观点不同互相争执起来,翻脸其实是经常的,还能保持一团和气,最后不会搞到互骂傻x的地步,可能只会出现在已经达成共识的老朋友之间。

如果和陌生人讨论问题,还能保持一团和气,要么就是回避有争议的问题,要么就是讨论得很浅,要么就是有人及时作出让步,反正就是这样的种种吧,社交嘛,大家都懂的。

3、我特别喜欢马东,整个对话看下来,他当然比许知远显得沉稳,松弛,表现得好得多。相比之下,许知远看上去很“急躁,轻飘,浮夸,自恋等等……”总之就是网上评价那些词儿,我觉得说得都对,不过我其实想到的其实是另外一点。

今年入春的时候,在白先勇的生日聚会上,我和许知远是挨着坐的,说过几句,以前也在别的场合见过他。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他,真的没有节目里那种感觉,至少就是正常人范围内比较自恋的那种气质,真没觉得有大家说的那么夸张。所以我关注的点可能真的很奇葩,我想到的竟然是,摄像机真可怕。不是常年职业在镜头前的人,被无限放大的,可不仅仅是脸啊。

4、回到访谈内容来,是马东老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其实就是在活着。只是这95%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媒体的权力。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应该关注你那5%就足够了。

5、我觉得也许好多人听到这儿会在心里会选边站队吧。你是5%的还是95%的?我也想了下自己的立场,其实蛮精分的,就是又觉得自己是5%的又觉得是95%的,或者说一会5%,一会儿95%。全凭心情,没啥节操。

6、许知远肯定是坚定的站在5%的队伍里的,可是你说马东是95%的吗?我觉得马东其实也是5%那一边的,要知道,这世界上再也没所有什么比属于5%的人,站到95%的队伍里去说话更迷人的了。可是你让奇葩说现场上只有马东一个5%的人,他其实也会很寂寞的。蔡康永,高晓松就是5%嘛,奇葩说最初的魅力,就是5%的人,愿意去认真的聊95%的话题啊,所以迷人嘛。

7、回到第一条,我说这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对话。如果马东不是5%的人,他根本不会来和许知远对话。这种对话,只能发生在两个5%的人之间。才会这么严肃认真的讨论这些问题。而且也只会发生在两个中年人之间,大多数年轻人压根就不会有这种对话,因为年轻人根本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他们就是“新时代”本人。我需不需要用接受这个时代,这是典型的中年人要面临的问题。

8、其实许知远想谈的这个叫做“时代”的东西,是个很大而虚的命题,可以无伤大雅,但是马东直接具体化到人,就直接把他怼到了人民群众的对面去了,这招儿太狠了,马老师真不好惹哦。最近流行的那句话怎么说来者,“人总有一死,不是死于摩羯,就是死于天蝎。”

9、至于说许知远做得好不好,对不对,我觉得评判别人很容易,但不妨换个问题问自己吧。如果许知远邀请你去对谈,你去不去?那么多嘉宾,蔡澜,罗大佑,马东……干嘛去跟他对谈呢,像这种咖位的来说,肯定不是谁都能约得到吧,可以婉拒吧,许知远什么样的人,他节目什么样儿,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吧。可以要求对谈的提纲吧,要求这个能谈那个不能谈的吧。所有去对谈的嘉宾,其实都是那5%。虽然嘴上都劝许知远不要想太多,其实他们都是认真想过很多的人。

10、所以这件事然给我觉得有点可爱的就是,其实这就是两个属于5%的人在这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我朋友圈里各种刷屏,互相怼的人根本就是一类人,都是那5%嘛。真的是马东所说的95%的人,活着就好的,根本不在乎你们在这掰扯个啥,更不会为许知远吵一中午了。

11、马东说他的底色是悲凉的,所以他无可无不可,接受新时代,这不是勉强。相反,一直认为自己还是个少年的许知远反倒一直说自己觉得新时代太粗鄙,无法接受。

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在对待新时代,新事物的这个问题上,马东好像是一代宗师里的叶问,最后穿上西装,走进新时代,许知远反倒更像宫二,决定留在旧时代。这和我从前想得不一样,我从前以为选择走入新时代的叶问,是更新派的那一个,现在想,其实可能反倒是因为他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话说回来,王家卫也是人到中年后,才在他的电影里开始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问题的哦。他早期电影里是没这些的。

12、有个朋友说许知远不接纳新时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逻辑不能自洽。嗯……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不接纳,而且是出言直接批评,不接纳新时代到不需要逻辑自洽,如果像宫二那样人美话少有神秘感,也是没问题的。

13、另外还有一点,如前所述,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年人的话题,马东有一颗老灵魂,所以他面对这个问题,是百无禁忌的,许知远是一直要做年轻人的人,所以我猜,他可能感情上不愿意承认自己问的是一个中年人才问的问题。所以他在看在这个问题时,情感上更倾向于把它归结为时代的问题。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年危机。他谈起话来就不会那么放得开了,自然会在下风。

14、看完访谈,我第一时间其实是发了一条微博:听到后面,突然感到一阵悲伤。无论是许志远,还是马东,都让我觉得悲伤。感觉就像读《安娜·卡列尼娜》里,看托尔斯泰写两个地主在聊天时的那种悲伤,只能一笑而过,睡觉去。

14、早上起来,我把那一段找出来,又重新复习了一遍:

“是的,”列文怀着得意的满足心情回答。“是的,真有点古怪,”他接着说下去。“我们一无所得地过下去,好像注定了要守护火的灶神一样。”

——《安娜·卡列宁娜》

 4 ) 《十三邀》第二季中许知远跟哪位嘉宾的对谈令你收获最大?

绝对是李诞。

比起完全不相信精神世界的汪健,以悲凉为底色彻底娱乐化的马东,许知远和李诞其实算是惺惺相惜了。

虽然他两也不用同一个语言体系交流,但李诞的语言体系是包含了许的,李诞的知识量也不亚于许,李诞太懂他了。

而比起罗振宇以“鼠目寸光”、“反跑”等说教方式劝许,李诞是这么多嘉宾以来第一个说羡慕许的。

许知远曾经无数次怀疑,无数次发问:世俗,为什么俘获你们如此容易?

马东用了“底色悲凉”且不承认文化有粗鄙与精致之分,罗振宇讲“行为和趋势认知可以不同”,更多的人则是从开始就排斥或者敷衍一些形而上的讨论。

只有李诞,最真诚地讲出了“艺术有高低级之分”。讲出了“人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讲出了“王朔是作家,您是知识分子,而我是艺人,我得赚钱,我在您这里走心了,对我无益。”

李诞和许知远相似的地方有很多,而这些相似的地方,可以说是文艺青年的共同“心结”。

比如“道德洁癖”,比如“语言洁癖”,比如“他人即地狱”。

李诞的方法论就是,加入这个世界,一起快速运行。他说“他人不是地狱,他人就是全部,人是为他人而活的。”意思是,如果让他活成自己,他就会找一个地方天天宿醉,直至喝死。

李诞早就想清楚了,活于表面,不讨论深刻,成为烟消云散的一部分。

李诞的真诚,让我想起梁实秋的那句话: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

所以李诞理解大众需要“快手短视频”。而许知远追求的精致,早已和大众形成了审美隔离。

本质上来讲,许知远和李诞,其实就是两个文艺青年的不同生活方式。

如果要向外追求事功,那只能“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如果要向内追求深沉的情怀,那就保持赤诚之心坚守净土。但如果还想以心中法则来改变世界,从李诞这期看来,我觉得文艺青年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有一个因为奶奶庙火起来叫“徐腾”的清华建筑师。他谈到写奶奶庙这篇文章的初衷时这样说:希望人们看到野生世界里荒唐的趣味、谬误的智慧和低俗的情义。

用罗素的话讲就是“参差百态乃幸福的本源。”

那么,如果《十三邀》定义为“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引发人们对时代的思考。”从许知远采访李诞这期看来,无疑是成功的。

 5 ) 其实怼这个世界,一点都不来劲

公众号:xuyi_bpz

《十三邀》是一个我坚持收看的节目。有时候,暗自思量,这节目的好处,恐怕也就是目睹许知远面对这个当下是如何的窘迫。从他身上,其实看到自我。

最近几期都有可谈的的地方,但最冲击的一次,便是这次采访李诞。我倒是没有看到那个拉仇恨的所谓剪辑版,直接看的是三个小时的饭局和差不多时间的 书店。两个访谈完全不同,饭局那个,录完节目刚下来,、陪许知远喝着酒的李诞,呈现这个晚辈对与长者的尊重,甚至打算挽救的心态,是真诚的。而书店那次,则充满懈怠,甚至流露出一点点作为艺人的恶习,是的,一点点,有点拿乔了。反而许知远,倒也甚是恭敬,比较放的正主宾关系。书店这场谈的比较融洽。却远不及酒局那样有冲突感——但是真诚!

当然,这还无关内容,只是态度的部分。

许知远与李诞的酒谈。充满了相互的着想与着急。许起初就有那么一点点慢待!一个节目,开口便是我觉得自己不大想说话——这话还真叫受访者不知道怎么接。但许知远还是捧场了《吐槽大会》。说真这个节目是唯一看的下去的。乃至觉得这小孩是希望的。

但李诞觉得,许老师其实蛮可以不这么做。他的那些笨拙和被世界的误解都是有药可救的。他确实真诚的跟许知远讲,我教你啊。——这恐怕已经让好为时代师的许老师很不自在了。于是氛围中满满你算哪根葱的镜头感。

但下半段的时候,许知远终于按捺不住,有点生气了半天不说话。任由李诞反复讨好。最后拿起酒杯敬酒,说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话。敬你,厂矿子弟。

这话讨厌在什么地方呢。讨厌在当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掏心掏肺,结果话说到最后,你拿人家掏心掏肺的话反过奚落他一下。不但失礼,连所谓的分寸也不讲了。我看到这里,对许知远的恶感大增!

我爱这个节目,爱一个知识分子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样性,但看到最后,实际上,所谓的左派知识分子,只是呈现了另外一种恶而已。他们心中有根深蒂固的阶级观,所以他们出来喊世人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阶级感!

有人说李诞和马东很像,但这两人毕竟还是两个时代的人。是的,时代越进步,人们越失去所谓的厚重。马东可以把妥协的事情说的非常的圆满,甚至文艺。以致在话语层面,许知远都无法反驳,陷入尴尬。而李诞则远不及马东那样说到四平八稳,老神在在。他毕竟是年轻人,他有热心,他用坦白到没有任何歧义的大白话说到许知远无法反驳的时候,还是真诚热烈的试图赢取许知远的理解或者体谅。而许知远的反应,已经不是尴尬了,而是愤怒。下半局喝酒不语的愤怒——一度使话题难以为继。李诞圆场式的没话找话自讨无趣,让场面一度变得极为难看。作为一个看冲突,但不是为看难堪的观众而言,突然也觉得甚感无趣。

有一段落,许知远自语归宿,说希望死在女人身上。李诞先自我解释了一下,这是知识分子与艺人的差异,因为作为艺人,是不适合说这样的话。即便要说,也说,我最终死在女人身上——是被她打死的。其次,他说到,作为公共传播,说女人这样的词汇严重不讨喜。显得油腻!许知远说我就说了怎么了,我不感到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会对你造成什么伤害。李诞说,会损失很多钱。

是的,很多钱。

有人说,现在最好的犬儒主义象征,应该找李诞,而不是马东。实际上,马东还是有点士大夫样子。李诞不是。李诞说他就是做个谐星,而他的理想,就是人们一见他就笑。这就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这话我是同意的,比如我看到周星驰,按说这个长的还不错的男人,确实只要在电影里一出现我们就按捺不住爆笑。

许知远的毛病,是一遇见但凡读过一点书的人,就要引为同类——最后为他毕竟不是同类而感愤怒。他的访谈中,仿佛只有采访西川的那集,才看出他是真正的自在。但李诞,不但不是,作为小几岁晚辈,他还有一套不是的自洽理论。让许知远上下左右前后都没有下嘴的地方。

小兄弟,我看你骨骼清奇,是块练武的好材料。

不!,我练的是街舞。我不要匡扶正义最后一文不名,我要出名要赚钱。我要堕落你别管我。

好吧,最后说一点结论

李诞怼许知远的地方,便是忧伤一点都不牛逼。

而许知远觉得忧伤是最高层次的欢乐。

实际上,许知远心怀人群,却在实际层面上躲避着人群。

而李诞这样的人,一张手,便拥抱这个世界。但内心恐怕一点也不以苍生为念。

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人,深怕自己不是个体,生怕自己不能替这个时代代言。

而当下,大家都知道,只有赚到足够不屌这个世界的财富以后,必定躲得远远的去了。即是彼此都是罪孽深重,但在其中,必然选择忽视。即刻脱身而去,更是一声去你妈的。

说到最后,还是要讲李诞不及许知远洒脱的地方是,李诞自己也说看上去你许知远看上去很愤怒,但其实你是真正的享乐主义者。而李诞,他的公司估值也是十几个亿了,他最大的乐趣喝酒。他却说自己在戒酒。他说听 王思聪在KTV唱一句“谁又能摆脱这人世间的悲哀”特别唏嘘!

太在乎现实的人,确实没有理想主义者想得开。

忽然感觉得,马云也真是不容易的。他穿着雷锋装唱红歌的一刻。我宁可祝愿他乐在其中。

(以上所有许李两人的言论都是根据胖子印象归纳,出入请各位观看视频自行修正)

 6 ) 关于佛系青年的社会形成猜想

知道许知远要访谈李诞,从上周等到这周,一直很期待。18号晚上一整晚都未上线有些失望,昨晚一回家就打开了视频。我很期待这两人的碰撞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李诞做的事恰是许知远最看不上的大众娱乐行业,许知远的生活姿态也恰是李诞想要解构的某种崇高的“英雄主义”。这两人本就选择站在生活方式的对立面上,以轻蔑的眼光远远望着彼此。

我在看视频之前做了些功课,看了吐槽大会,也去翻了李诞的微博,他内心其实是一个宁静的充满才华的青年,写书写诗,看看佛学,抄些乍一听上去不那么容易理解的“台词”,这与他平时表现出的戏谑的外表截然不同。诚如李诞在访谈中所说,他曾经也有理想做过文艺青年,在南方报系工作过,南方报系在一些人眼里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存在。事情的转折点在于,他排长队去买了过年回家的火车票,却偶然听到自己跑春运的同事可以轻而易举从内部搞到,于是他对这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存在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怀疑,对情怀产生了怀疑。他说自己其实当时也能想明白这件事,只是那一瞬间就觉得太扯了…我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可是知道人性“黑暗面”的存在和亲眼看到人性的“黑暗面”就赤裸裸地呈现在面前,那种冲击,从感官上讲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许知远问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打击到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社会规训了?李诞没有正面回答,我想作为一个九零年生的人,因为阅历、经验、眼光等等方面的局限性,有些事情还没办法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以一种历史的眼光习惯性地去质疑。而许知远七十年代生人,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也看到了八零年代,看到了九零年代,也许他就会情不自禁去对比。其实人总是不自觉地跟比自己年轻的人对比,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年轻人的经历,而难以看到年长的人的经历,于是难免以“过来人”的姿态质疑某种意义上“年轻的自己”。

我想试着回答一下许知远的问题,为什么这一代人这么容易就被打击到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社会规训了。

因为这个社会在人力和技术的催生下变得更加强壮,于是个人的声音变弱了。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袭来,一切都是新的,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外来事物充满了热情和新鲜感,国家经过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大学生正是用武之地,国家需要他们,时代需要他们,一个新的体制等待着他们重建,这些声音不断地涌进年轻人的耳朵,让他们知道他们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这是创造的一代,对理想有渴望有动力并且有实现的位置。新世纪以来,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教育成果与社会现实割裂严重,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发现整个社会现实与校园脱轨,社会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庞大的、强壮的,对眼前这个庞然大物,年轻人其实无能为力。我一个大学老师曾这样写道,“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一个新进入者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也许在刚开始时充满激情,要改革目前的体制,但很快他就会发现:这没有用,一个人面对一个强大的团体,不会有获胜的可能。……新进入者总是被体制所俘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结果都一样。”我觉得这不是政府的错,而是时代发展到这一步,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背景下就会诞生这样的一代人。

国内社会结构和阶层逐渐固化,从整个世界来看,泛娱乐化和平民化的浪潮也汹涌而来。马未都曾在一个节目里说,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萨特的书刚被翻译成中文引进,在北京新华书店出售,年轻人排着长队,每人限购两本,抢购一空,现在谁还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在技术的催生下,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如《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所描述的,出版业逐渐凋零,人的思想和内涵随着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被逐渐忽视。现在又加入了互联网。业余时间年轻人对于一个连续的、深刻的甚至需要太多时间来揣摩的观念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快餐式、娱乐化的消费品。进一步,年轻人也没有精力再与“人”做任何周旋,因为电子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我想起电影《她》中,男主角最终爱上自己的OS,因为跟一款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人工智能谈恋爱简直毫不费力。技术让更多普通人的声音被听到,大众的声音逐渐成为各领域中无法忽视的力量,流量在行业内占据了优势。有人说这是一个粗糙的时代,我们精致过吗?没有,其实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用波伏娃的话说,个别精英和大多数普通人,只是以前被在意的都是精英的声音,而在这个时代,大众的声音也变得重要起来。这意味着,话语权逐渐从金字塔顶端导向了底端。这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群体往往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一个群体的声音过大,个体的声音就更加微弱。具体来说,过去虽然群体声音微弱,但因为每个人都不能通过媒介知道大多数人的想法,那么即便自己比较小众,也依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小众。但今天的群体对某些事物过分明显的态度和倾向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政治正确”,这可能直接导致了个体自我的软弱。我觉得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正如许知远说,每个人虽然以奇葩的姿态出现,但其实本质上都差不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这本应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然而结果却不如人意地似乎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另一面。

我们成长地太脆弱,打击却来得太快。

在如此大的喧嚣与压力中,我们选择了随缘,选择了看你,选择了你开心就好,选择了取悦多数人,选择了规训于社会…这可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某种宿命……

 短评

许老板一直喝水(还是啤酒)来缓解尴尬,这尴尬来自于一个中年知识分子落魄的清高,科技的进步把他的话语权淹没在茫茫的自媒体海洋,而马老板已经看穿一切,自始自终从容淡定,文人的关怀和商人的运筹帷幄奇妙地重叠在他割了眼袋的脸上,个子不高但令人高山仰止。

8分钟前
  • 林久久
  • 力荐

许知远的牢骚里有一股天真,一种热爱生活的劲头,对改变抱有期待,就像爹妈念叨不争气的儿女,想把他认为最好的给你,虽然会不接受,也觉得固执烦人,但其中有热乎乎的关切。而真正的绝望,是心平气和的,是马东说的悲凉的底色,不批评当然很礼貌,也很高级,但本质上就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了。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不足以支撑起他的所谓清高和优越感,那真的是一场灾难之前的感觉吧现在的感觉是,尤其看了李诞这一集我觉得,鄙夷崇高,其实是对自我实现没有达成的迁怒,解构确实也是一种无奈。从这两个人我看到一些时代的特质。

16分钟前
  • 柚子桑
  • 力荐

《十三邀》最合适的访谈对象应该就是罗振宇马东这些在文化领域创业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奇,也认同他们是同一类人。而采访艺术家明星等人就会失去观点的交锋,沦为普通的访谈节目。

18分钟前
  • 马扎罗
  • 推荐

反对许知远这样的老清新,但把他骂到墙角以后发现崛起的是一群马东,是不是也挺悲哀的?

19分钟前
  • goodfella
  • 还行

最近好像好多人骂许知远 我看了一期反而觉得他很有意思 马东在做95%的大众文化 许知远作为5%也在坚持

20分钟前
  • 一生热爱
  • 推荐

对许知远的好感大概来自被问及是否能干这么一件能挣钱又有巨大成就的事时,许知远沉思一会给出很肯定又小小委屈的回答:我干不好,就干一下,出于诱惑或者自我证明的渴望。因为他对我没有真正的驱动力,我大概很快就会厌倦。是很较真又可爱的清高了。

22分钟前
  • 云岫
  • 力荐

概括而言,许知远想问马东的是,这本应是个聪明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为什么选择去做赚浅层快感的傻事?马东回答许知远,这本是个愚蠢的世界,你也是个聪明人,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还不如去赚个快感,带着一群人一起傻乐也是一件聪明事。

27分钟前
  • 贝克街卢平🏃
  • 推荐

这是两个都很痛苦的人,只是应对命运和内心的手段同,表达方式也不同。相比较而言许知远的表达方式致使他更加痛苦,马东的方式更加圆润。我们应该庆幸还有少数人在用许知远的方式来应对世界,虽然不喜欢许知远这人,但他的这种对内心的坦诚是很有价值的,而且有勇气去讨论这种坦诚,而我辈之流只能藏匿

31分钟前
  • 不码字
  • 推荐

许知远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别较真,较真到一种不自知的程度。他是那种智商上没有优势,情商不高且非常笨拙的人,这样的人很不适合做采访人。再加上他对整个社会的愤怒和自己理想主义的期待导致很多时候他都是在跟人尬聊,受访者对他的否定和质疑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马东这期也是极致了

35分钟前
  • Cecilia
  • 推荐

对谈成了辩论,强烈的戏剧性是第一季没有的。争起来,文人总是要被商人包容的,这是情商的差异。许知远还真是典型的心念大众的老派精英,他的历史观的确过时了。马东苍凉底色论可作为所有商人妥协的借口。唉,马东又成功,又被崇拜,又能忍受不完美的世界,多让傲娇清高又愤怒的知识分子嫉妒啊。

36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要求马东创造多么悠远的文化价值 就和要求郭德纲反三俗一样驴唇不对马嘴 不是现今时代的文化变得鄙俗了 而是技术革新推翻了精英的话语统治 马东利用这一点赚钱 许知远面对它内心焦灼 我始终认为 社会的进步在于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容许有禀赋的人成为精英 而非直接去改变大众的趣味

37分钟前
  • 躺倒斋主人
  • 力荐

昨天终于看了传说中的“马东那期”,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许知远真是可爱啊。他的问题更接近“真”问题,所以容易让人错愕。而马东的回答,听着好像更通达,其实就是更懂得怎么让那95%的人高兴而已。那句“底色悲凉”真是引起了严重不适,他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包装。反而是许知远,尽管喜欢掉书袋,喜欢拽名词,可每一句都来自真实的困惑。跟这些人相比,许知远的言辞才是真正的奇葩说吧。这一季最喜欢蔡国强的那期,比较受不了的是马东和好评度最高的李诞一期。。可能我也比较奇葩吧。

38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看完许知远对话马东,为什么完全没感觉到尴尬!深度交流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很流畅没有冲突的聊天…叫做寒暄吧。

4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我站许知远,终于看到一个和我一样,觉得奇葩说是垃圾的人了。

44分钟前
  • 培疯
  • 力荐

思想需要融合吗?

46分钟前
  • 豆汁儿大爷
  • 力荐

许知远对庸人忧虑,马东对庸人悲观。实际上人们崇拜的应该的是许知远,但是因为理解水平的问题,他们只崇拜马东。

51分钟前
  • 预则立
  • 力荐

该节目详细记录了一位正宗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心理治疗过程。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臭老九的气味。

56分钟前
  • 爆爆
  • 还行

马东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只有真正的意识到世界的虚无,意识到社会的悲凉,才能从偶得的美好中得到似乎惊喜的快乐。

60分钟前
  • 刘大壮
  • 推荐

妈的,越来越想看许知远对话tfboys 许:在这个日益粗鄙化的时代,你们是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你们如何看待粉丝的狂热,你们难道没有身份焦虑自我怀疑过吗tfboys:???说实话其实我觉得tfboys的底色也是悲凉的。。

1小时前
  • jumptige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