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

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彼得·杰克逊

播放地址

 剧照

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3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4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5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6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7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8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19他们已不再变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16:59

详细剧情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长篇影评

 1 ) 不再有战争

当年轻的士兵好奇地笑脸面对镜头时,那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切感袭击了你。电影里演员面对镜头会让人出戏,所谓第三面墙不能打破,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他们在演戏。所以,不管我们看过多少部关于战争的影视剧,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战争,何况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战争片来搅局。一战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所以对于没有参加过的人是根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就算是亲人也无法完全理解。战争隔阂了退伍军人与其他人的距离。当我们看完这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100年前胶卷拍下的画面跟照片串成的纪录片,我们耳朵听到的是根据一战亲历者讲述回忆的经历跟感受,以及在前线那轰隆隆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我们看到战场真实的样子,也仅仅是窥得了战争的一隅。历经战争的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后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但是当他们有人说出,希望永远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知道那是真的。

 2 ) 《他们已不再变老》:活着,在技术中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2.html

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纪念——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只是当这部2018年的电影推后一年国内公映,101周年纪念日似乎在多出一个“1”字里显得有些尴尬,和时间尴尬的还有影院排片量——每天几乎只有一个场次。纪念日、排片量构筑的尴尬,似乎抽取了时间的在场性意义,当时间不在现在在场,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历史?

但,时间却以诡异的方式在场,第25分钟,起先黑白的画面忽然就在渐变中成为了彩色,军装、大地、野草,甚至天空,都在染色过程中还原为一种现实的场景,甚至在行军中抽着烟的士兵海说了一句:“跟我来。”然后走向镜头的方向,还抬起头看了看镜头。抽着烟、带着微笑、对着镜头,以及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影像,都已经从“纪录片”的属性中挣脱出来。在没有看过电影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疑心这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伪纪录片”,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彩色电影,当然更没有同期声这种对默片的根本性变革。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复原”:电影聚焦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日常,片中的大部分史料为首次公开,但是当彼得·杰克逊拿到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计划:运用最顶尖的修复、上色及3D技术,把黑白画面填上色彩,除去画面中的噪点和划痕,将早期16格的帧数调整至标准,再配上英国老兵上世纪60年代回忆时的采访录音和环境音效,如此,才会从25分钟开始,百年前的影像会变成彩色,才会说出“跟我来”,才会面对镜头微笑。

才会把时间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拉出来,让每一个人在场。但是,当画面在技术中“复原”,当一战不再是历史中的记录,当人物和场景鲜活起来,是不是真的会有“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彼得·杰克逊如此处理,似乎就是为了响应片名,这个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那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的片名,就是为了说明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人,却永远不在老去,他们构成了战争中的“现在”:抽烟、微笑、行军,以及对话,都让时间回到了过去,也正是这种复原时间的技术,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场距离我们已经100年的战争——甚至在101年的时候,依然如此,更可以预料的是,在时间再往前推而拉长的距离中,现在永远在场。

当然,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种时间在场更有其私人意义,在最后,字幕打出来的是:“纪念我的祖父。”彼得·杰克逊就是将这部电影个人化,以献给1910年-1919年在英国部队服役的祖父,纪念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英格兰战士——彼得·杰克逊没有见过祖父,他或许在被自己的技术复活的在场中看见了自己祖父的影子,“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时间被激活,历史被复原,人物不再老去,但是为什么片尾又变成了黑白的影像?祖父的那张照片以及那些战士的肖像,最后却回归了历史——如果让人物和场景一直复活,让祖父用动态的方式讲话,是不是不会在“纪念我的祖父”的黑白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100小时的原始影像,600小时的采访录音,最后让一战的战士“不再变老”,彼得·杰克逊让他们既要走出历史,又要走不出历史,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这本身的矛盾在技术的熟练运用中却成为一种悖论:为历史而记录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真正书写,并不是黑白的一定是真实,并不是无声的一定是还原,但是历史的影像保留在那里,是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存在,当改变了色彩,改变了声音,让他们毫无距离地走进观者的现实,是把历史祛魅化的同时又将其“赋魅化”,一方面将历史从神秘、隐秘中解救出来,使之具有现实性,但另一方面,用技术消除了真实感,拉近了和现实之后,影像又变成了技术主义下的产物,如一种科幻产品,陷入到新的、甚至是一种虚无感的伪历史中。

列几乎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的,除了电影虚构的史诗场景之外,故事的思想性和开放性几乎无从谈起,而那些虚构的史诗场景靠的就是技术,所以彼得·杰克逊一直沉湎于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走向了偏执的技术主义,而在这部本应展示一战历史日常的纪录片里,用如此的方式来解读一战,来复原历史,无疑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25分钟的诡异时间里,登场的完全是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而不是那段让人思考的历史。毋庸置疑,在电影里,彼得·杰克逊的观点是明确的:“我奉献了青春的每一个部分,助力于一项工作:经历一场野蛮的战争。”所有的青春——一战时那些战士的青春,都献给了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最无聊、最无用,却是将生命视为一种游戏的战争。

“1914年离开的人,都不会承认是同一场战争。”这正是战争带来的缺失意义,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当初开战的时候,英国的年轻人像是对待生活本身一样,以为战争就是日常,“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他们“以为是第一次去看戏”,有的人甚至说:“我喜欢这种服役生活。”于是,很多还不满19岁这个服役年龄的孩子都纷纷要加入部队,有的17岁,有的是“3个月零16岁”,有的甚至只有15岁,但是,他们说:“15岁比14岁知道得更多。”于是,这种“更多”变成了投入战争的激情和斗志。参战的一大原因是爱国,但似乎那些老兵的声音里少了这一种爱国主义,“这是对无聊工作的一种解脱。”——当参战的孩子说着这样的话,当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彼得·杰克逊似乎要做的是凸显这场战争以及参战人本身的荒谬性,从而解构战争的神圣性意义。

但是,在这种解构里,历史的书写和技术主义膜拜下的复真一样,变成了一种对于历史的缺省。从加入部队到训练,从奔赴前线到激战,似乎整个过程中,无论色调还是谈话的语气,都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没有对于战争的非人质疑,而是像在游戏中一般,感觉到新鲜,感觉到刺激,感觉到轻松:训练6个星期后被派往海外,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入军队第一件事是:泡茶,用汽油罐盛水,然后加热,大家一起喝茶;在战壕里正在聊天的一个同伴头“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但是画面里是一张露出笑容的脸;战场上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却像对待朋友一样,在“我们与上帝同在”中和他们友好相处;在战争间隙时期,大家开始打拳击放松,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

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在战壕里安身,战士们看见了挂在铁丝网上的死尸,“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几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长出了跳蚤,他们用火烧跳蚤,喜欢听噼啪噼啪的声音;前线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死尸身上都是苍蝇和蛆虫,那些大老鼠吃着士兵的腐肉;当毒气飘过来,他们用面罩抵御,而眼前的天空变成了绿色和黄色,有些人没有面罩眼睛就瞎了;“大部分炮弹比声音还快”,当听到呼啸的炮弹,逃已经来不及了,一声爆炸刚刚鲜活的士兵便血肉横飞;最恐怖的是那场“试火”战,一个排准备冲出战壕迎接敌人,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想到的是:“我们迟早会阵亡,所以一点也不害怕死亡。”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漠然,所以出击之前要喝朗姆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当他们开始占领高地的战斗,一批批人在身边倒下,死亡变成了偶然和随机,而生存下来的人同样像活在死亡中,“人们说死的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可是我只有19岁,没有过去。”没有过去,就只有现在,只有现在的生和死,只有现在的偶然和随机:一个士兵受伤了,同伴向他开枪,是为了结束他的痛苦;那些死人被组成了肉体防御墙,在进攻中助力;一个德国士兵的肺露在了外面,他没有死,却没有了意识;在火焰喷射器的强大攻势下,23个士兵被烧伤,他们的喊叫被炸弹声所覆盖……

“空中是地狱,你的部队也是地狱。”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死亡处处的前线,每一个地方都是地狱的存在,但是当最后只剩下生和死,战争的意义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而当战争变得无意义,那曾经参战的激情又变成了讽刺:战争是令人恐惧的,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无用的。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当那些士兵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却感觉到“好像我们被解雇了”,战争结束,回家,然后吃妈妈做的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甚至有朋友问:“你最近去了哪里?”“我昨晚加班了。”无意义而取消了战争的意义,取消了英雄的存在,甚至取消了战争的时间——彼得·杰克逊用这样的方式消解战争,但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回归到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中,“他们已不再变老”也仿佛从纪念变成了嘲讽,而“历史终将会证明”也变成了历史什么也无法证明——不在场的历史,谁用历史的方式来书写?

 3 ) 我决定贡献自己第一篇豆瓣中长评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虎!虎!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NO WAR!PEACE&LOVE!!!

 4 ) 好悲伤...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5 ) 关于疫情的幻想一二三

因为不能发日记,我这篇故事是模仿/致敬这本电影的,所以发在影评里吧。

故事纯属虚构,谨以此文纪念、致敬、记录不该被遗忘的人。

第一部分:

镜头一:「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后悔参加了那场战役,因为……我活下来了。」代号A大笑地说道。

镜头二:「当时什么都没想,还隐瞒了我父母,我一直以来都很听他们的话……」代号B平歪了歪头,难以置信地说道 。

镜头三:「确实,当时确实想着可以受到大家的爱戴,毕竟本来我只会是一个普通人」代号C有点难为情地说道 。

镜头四:「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第二次这种战争,对吧。」代号D做了一个示意我喝咖啡的动作,好像是在寻求我的认同。

镜头五:「虽然我的脸留下了永久性疤痕,但我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号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镜头六:「我是医生,我必须去」。代号E很平静地说道。

镜头七:「谁不怕死啊,反正我怕」。代号F说完就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镜头八:「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一直等我回去结婚。我很幸运,没辜负她,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男人」

……

第二部分:

镜头九️:「去的路上,我很兴奋,我感觉自己要成为英雄了!」

镜头十:「我摸到防护服和KN95口罩了!有些领导都没有呢……」

镜头十一:「当时孩子老婆都隔离在家,没法送,来不及道别」某代号哽咽地说道

镜头十二:「我没打算活着回来。」

镜头十三「连夜出发的,车上睡着醒来好几次……」

镜头十四:「知道形式很严峻,但总觉得我们去,一切都会好的。」

镜头十五:「我没想这么多,又不是核武器,有什么好怕的。」

镜头十六:「我相信国家,相信人民,他们是我的靠山。」

……

第三部分:

镜头十七:「我到那里以后每天都哭,出发前我做了专业的培训,但是没有做心理上的培训……」

镜头十八:「我们戴的护目镜可以看出病毒的存在。它们像一颗颗海藻球,但是那里的病毒比我们培训室模拟看到的大很多,像卡夫卡写的那个甲虫那么大吧。说不慌是骗人的,我想逃,但是我的腿命令我站在那里,我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帮助病人插管。」

镜头十九:「我每天都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一个是累,一个是不透气,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感染了。」

镜头二十:「和战友休息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这里的病毒为什么会这么大。难道真的是实验室泄漏的?奋战一天后,我们发现了真相:并不是这里的病毒特别大,而是实在是太多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们像蝌蚪卵,一群一群地的聚在一起,怪恶心的。」

镜头二十一:「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我不停在空中挥手,赶走周围的病毒群,它们像香烟冒出来的烟,知道吧。但是散开了,就会围拢来更多,像冷暖空气交替那样流动,后来我习惯了,也就不管了,大概就是见怪不怪吧。」

镜头二十二:「说来也巧,就这场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是2019年,我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指环王导演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是关于一战的纪录片,聚焦于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战壕里备战,陪伴他们的除了战友,还有老鼠和身上的虱子,有时候用火烧头发可以听到劈啦啪啦的虱子烧焦的声音。虽然我的身上没有长虱子,但是每天的汗水会让我觉得自己,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吧,哈哈好可惜没长鱼鳞,人皮真的不耐泡……你看我现在的脸和手……」

镜头二十三:「再补充一点,电影里讲到一开始打仗的时候,两军交战会手下留情,比如快走,我假装没看到你。大家都不想打仗,在那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只想活命。病毒就不一样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繁殖,是具有繁殖癌的一种简单生物。为了繁殖,它们每天在病房里游来荡去,也不会对你放炮,不会用子弹打你,就是喜欢黏在人身上,然后进入呼吸道,去肺里。可以的话,我真想用手直接一把把捏死。」

镜头二十四:「我会做逃兵吗?我不会,因为我根本无处可逃了。我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我们通常倒地就睡,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睡在病毒织的毯子里,又像在病毒组成的云朵里飘着。我一直想在云层里睡觉或者休息,没想到我梦想成真了,只不过云是绿色的罢了。真的如果这件事以后会拍成电影,我希望韦斯 安德森来拍:复古、梦幻、黑色幽默。我希望我的后代们看到不至于太害怕。」

镜头二十五:「当时,我们还用手机,不像现在这么高级,直接用芯片云联系就行了。每天休息的时候,打开微信一看,不是加油打气就是各种关心,心里真的很感动。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候流泪却是我唯一的解压方式。其实除了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我还渴望拥有一个小夹子,用来夹住眼皮,我给我的家人还有网友们报平安,全靠掐着腿才能醒着。」

镜头二十六:「我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负责两个病人,我正帮我的病人量体温时,突然我余光瞥到同事就地倒了下去,没一会儿,一层绿色的病毒就这样裹在了他身上。当时我的心有种灼烧的感觉,很像体育课跑800米前的那种心悸,你们现在可能不需要跑800米了,总之很难受,胸口到喉咙口就像堵着什么东西。……后来,同事过劳死了。我想他在生活中,通常是个很好的人,可能爱吃火锅或者爱睡懒觉什么的,和我一样,被困在防护服里。」

镜头二十七:「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对生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吧。对我来说,可能就像弗洛姆说的:精神得救。我平时喜欢看点哲学书,现在也看,心态完全不同了,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有了生命才能思考。害,我不太会说哈哈,总之我是幸存者。」

镜头二十八:「我们都知道那些逝去的人,绝不是数字,但是说实话,当时我们已经麻木了,我们只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在那样的环境里,已经不能用常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了。很残忍对吧,我到现在都会想到战友、病友的眼睛。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的,在眼睛里我能看到很多东西……」

第四部分:

镜头二十九:「当时这场战役持续了好久,我真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好在后来结束了,我一心想成为英雄,到后来被嘉奖为英雄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人是不是都这样,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直努力,真的得到了,也就释怀了。」

镜头三十:「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活下来回家的战士们,并没有受到父老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战士们经历了什么,看到那里我很心痛。好在我们的付出被看到了,我们被认可了,稍微减轻了我在这场战役中感受到的痛苦和绝望,那一刻我相信感同身受是存在的,如果我的战友**还活着,我相信他也会这样觉得吧。」

镜头三十一:「我不后悔做医生,但是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做医生,现在他是一名大学老师。」

镜头三十二:「等我到家,家里比以前冷清不少,我的父母在我救治别人的时候,因为感染不幸去世了。我是医生,却救不了自己的父母。不过,我家所在的小区很热闹,邻居们拉了横幅,专门欢迎我回家。」

镜头三十三:「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发生,谁都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经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要有敬畏心。」

镜头三十四:「经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誓等这件事过去了,就选择遗忘,因为实在是太苦了。现在,我并不惧怕去回忆,它已经成了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苦难一旦熬过去了,就会觉得当时这么苦竟然都能熬过来啊,多少竟有种胜利的欣喜感,也多了一份自信,还有什么苦熬不过来呢。我拥有了过来人的身份,过来人三个字分量还是挺重的。」

镜头三十五:「我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发现我这个容易多想的毛病也好了。人活着就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后悔就行。我父母有时候还是会唠叨我几句,不过我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了自豪。」

镜头三十六:「我原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那一年里的某个时刻,戛然而止。是不是真的不怕死,反而不会死啊?当时我连遗书都写好了,你看现在还珍藏我的抽屉里。回来以后,我去了战友和病友的墓地,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死去,而是他们已不再变老。」

End.

 6 )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 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 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 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短评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7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10分钟前
  • 苗斑
  • 力荐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11分钟前
  • D.M
  • 力荐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20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3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36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推荐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42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

46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50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主要依靠技術

1小时前
  • Die Katze
  • 还行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1小时前
  • 阿哲系
  • 力荐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1小时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