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激流

剧情片美国1984

主演:约翰·卡萨维蒂  吉娜·罗兰兹  西摩·卡塞尔  戴安娜·阿伯特  Jakob Shaw  

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播放地址

 剧照

爱的激流 剧照 NO.1爱的激流 剧照 NO.2爱的激流 剧照 NO.3爱的激流 剧照 NO.4爱的激流 剧照 NO.5爱的激流 剧照 NO.6爱的激流 剧照 NO.13爱的激流 剧照 NO.14爱的激流 剧照 NO.15爱的激流 剧照 NO.16爱的激流 剧照 NO.17爱的激流 剧照 NO.18爱的激流 剧照 NO.19爱的激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0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的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哈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

 长篇影评

 1 ) 无题

开头,男主人公逼问年轻女孩子“你人生快乐时光是什么?”的时候我体验到攻击性和压迫感,理解了男主人公是个很明显的自恋狂。

但是后来发现他给每一个人钱,其实非常慷慨的时候,我就改观了,我发现我愿意柔情蜜意地继续了解他绣花枕头之下的东西了。

反思到了我这种资本主义框架内“叛逆”工蚁的典型心态,对一个资本主义逻辑之外的东西是直觉怀疑的,但是看到这个东西被资本主义收编之后,反而觉得那我就冷静下来看看你有什么真本事,然后资本主义就靠我们这群工蚁去实现进一步的收编。

卡萨维茨塑造一个“在资本庇佑下”BUT“部分灵魂还没有被收编”的【上流阶级】【知识分子】【男性异类】形象,他的审美是“BUT”带来的张力,这个主角不能是个穷人,也不能是个文盲,他的“异类”已经建立在那么高的地基之上了。换句话来说,观众已经被前两个label筛选过一遍了。

在此之下当然,男主人公不是不跟别的阶级打交道,他收留年轻女孩,小孩子,和歌女的老母亲跳舞作乐。他说他认为男的无聊,他爱女人,他也爱穷人。可是好像大部分的原因似乎在于他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穷人。他真的是个男性异类么,这里【异】总觉得是他倒错出来的,和我要看看他的【真本事】也是同宗同源了。

如果从策略上看,卡萨维茨为了呈现“爱的纯粹”做了这么多无害的保护措施,把那么多会让观众感觉到冒犯的障碍抹平了。他的love stream好像是在冰原的生态系统里才能流淌,可能冰原的生态系统太脆弱了。

如果从他的实践来看,他却太体面了,就像男主人公的房子是他的堡垒,让他免于被暴雨袭击。他可以选择内观自己心灵某一处的那个孩子,他也可以放出这个孩子去别人的心灵里找伙伴。但是更大部分的他是个资本主义的爹,在孩子们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做游戏的时候,爹们在客厅用支票做交易。

最后想起《跟我走吧》的开头,男主人公搭讪一个老妓女,他说,我不支持肉体买卖,但是我想和你搭讪,我不想向你付钱,但是我想和你睡觉。

 2 ) 不加掩饰地快乐涌现于痛苦之中

纯粹的抽烟喝酒吸毒买性等等行为,为了迷惑心灵上从未停止过空虚黑洞的多愁善感浪漫想象力。看看他们还剩下什么,身体体力、时间、金钱,男女主角,兄妹相称,相互靠拢,共同感受着最为响亮的人生哀歌。

女主角,迷失于她的焦虑、满足的希望,以及一个梦想帮助所有人不可捉摸的陌生的自己。迷失于爱这字是动词还是名词的理解。在她充满母性般又稚气的话语中,一边宣称爱的现实胜过肉欲的现实,一边却无法找到一条自我出路。

男主角,让我想到几个认识的人,听说他们睡觉必须要身边有人,必须要吃药,不然睡不了觉。让我感到一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热烈。

 3 ) 《爱的激流》:人生何尝不是激流

1984年美国独立电影先驱约翰·卡萨维兹执导了他生前最后一部电影《爱的激流》。

他于1989年去世,享年六十岁。他在片中出演男主角罗伯特·哈默,从这部电影中,无论是角色还是他本人,都已看到他的身心俱疲。爱人罗兰丝出演女主角罗森。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是一对被爱情所伤的兄妹。

2个小时《爱的激流》的叙事手法,显然与主流的好莱坞电影风格大相径庭,非线性的故事演绎,看似没有一个主线的延伸,其实有着更令人揪心的情节,反而在表现爱情、友情和亲情上,更能契合观者的内心。

生活在洛杉矶的罗伯特·哈默,是一个生性不羁的作家,每天混迹于酒吧和女人中,回到大宅的空落与无依,又让他寂寞无比。有天前妻送来了他从未谋面的10岁儿子,让他带一夜。儿子惧怕这位冷峻的父亲,吓跑后被逮了回来。哈默对儿子说“我离开你妈时,并不知道有你”,以此来安慰儿子。

这时已离婚的妹妹罗森带着一大堆行李从芝加哥远道而来,哈默喜不自禁,让她永远住下去。他则带着儿子去拉斯维加斯度假。可儿子从未放开过身心。哈默在酒店客房对着儿子说“我是大人,大人的生活与孩子的生活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去外面找女人。回来时,孤独的儿子说想回到妈妈那里。哈默只好连夜载他回到家,还挨了儿子继父的一顿拳脚。皮开肉绽的他回到住处,妹妹罗森悄悄起来,看到他在擦拭伤口后正听着爵士乐扭着身子,罗森也跟着扭了起来。

实际上,妹妹罗森的生活更糟糕,13岁的女儿跟着前夫在芝加哥生活,她惦念女儿,还爱着前夫,只是因为歇斯底里的神经性情,让前夫无法接受。为此,她还住过几年医院治疗,虽然离婚后有所缓解,但经常性的昏迷与错乱,让她痛苦不已。

她在大宅无事可做,空虚无聊之时,她出外竟然买来小马、小羊、鹦鹉和狗,希借此带来快乐,这让哈默哭笑不得,兄妹为此闹得不愉快。罗森激动中晕厥,哈默在她耳边发誓要好好善待这些动物们。而罗森听不到,因为昏迷后的她一直在幻梦中与前夫和孩子相会。

狂风暴雨中,哈默不得不去外面拖回小马和小羊。当罗森醒来时,她却要执意返回芝加哥。她相信爱的激流,不进则退。目送妹妹离开后,哈默静静伫立在模糊的窗前,看着不歇的雨水,他在想:爱是激流,人生何尝不是激流。愈挫愈勇的人生,冷暖自知,对错谁又在乎呢。

一直难得的是,与后来的独立电影导演不同,约翰·卡萨维兹的电影并不过于生涩、混杂和诡谲,从他于1959年首导的《影子》到1973年震动影坛的《权势下的女人》,似乎都让我们看到卡萨维兹创作的清晰脉络。往往主人公在不堪的窘境中,总能找到突围的方向,且弥漫着绵绵的温情,给人感觉又是顺理成章,从不煽情和矫情。

这从他拍于1962年的电影《父母心》亦可了然。爱人罗兰丝出演一个好心做了坏事的母亲。即或拍于1980年的惊悚片《女煞葛罗莉》(由他爱人罗兰丝出演女主角葛罗莉),也是着力于葛罗莉与友人孩子在逃亡路的相处上,如何达至老小的默契与心灵上的交融,正因为此片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成功,才被《电影手册》列为1981年度十大影片。而《爱的激流》则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马丁·斯科塞斯早年拍片时,因喜欢卡萨维兹的电影,常求教于他。而他很喜欢斯科塞斯的《谁在敲我的门》,并鼓励马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问题是,斯科塞斯之后拍了商业片《大篷车博莎》,卡萨维兹对他说你如果再拍这样的片子会毁了自己,你还得拍你想拍的,就如同你以前做的那样。于是斯科塞斯拿着剧本《穷街陋巷》给他看,卡萨维兹说我非常喜欢,对,你就要拍这样的片子。1973年公映的《穷街陋巷》大获成功,为斯科塞斯赢得了真正的荣誉。

为此,马丁·斯科塞斯特别感谢卡萨维兹这位他永远尊敬的前辈。事实上,斯科塞斯就是沿着这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走下来的。这与卡萨维兹一脉相承。稍后的吉姆·贾木许、昆汀·塔伦蒂诺和费拉拉等独立电影人,也一直遵循这位前辈走着属于自己的电影路,这在好莱坞独霸全球的美国电影界构成了一道风格迥异的独特风景。

2013、1、23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4 ) 《爱的激流(Love Streams)》:干涸的爱【第3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4/love-streams34.html

爱的激流 Love Streams (1984)

本片获得1984年第3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讲述一对兄妹的故事。哥哥是男主角,身为作家的他生活糜烂,时时需要女人陪伴,有时还会纠缠女人。一天,一个女人带着一个男主角从未见过的男孩出现,说是他的儿子,让他照顾。男主角一口答应,但他还是将男孩丢在酒店自己去找女人厮混。男孩无人陪伴非常想家,男主角回来后将他送回家中,之后就遭到孩子养父的毒打。随后,男主角来到一个他曾经纠缠的、有妇之夫的家中,可是他很快被撵出来。妹妹是女主角,她患有精神疾病。女主角与丈夫离婚,但她无法带走孩子时病情发作。治疗中女主角听从医生的建议去了欧洲,但很快回到美国来到哥哥家中。男女主角见面后的第二天,女主角就从外买回很多动物,有马、养、鸭子、鸡,以及一条狗。男主角看到后很生气正要发作,女主角突然昏倒。医生诊断后,认为女主角病情严重,但男主角不认同。之后,女主角与前夫和孩子见面后,打算离开哥哥家。最后,打保龄球时认识的朋友将女主角接走,离开了。

本片非常难看,我给它一个最差评价!为什么?因为它很烂,剧本烂、对白烂、人物烂,拍摄方面的节奏、画面一样烂!在我眼中,它一无是处。而且,这部影片是《女煞葛洛莉》的导演和主演班底拍摄的电影,所以更让我欣赏不来——John Cassavetes就是一个折磨人的庸才,电影能拍成这样还叫导演?还能获奖?全世界的人眼睛都瞎了。

简单说说电影让我不能忍受的地方。其一,节奏超慢,让人昏昏欲睡。在片中,睡觉啊、走路啊、吃饭啊、倒酒啊,事无巨细全在影片中,这让我很疼苦。虽然这些使影片很生活化,可我们并不需要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生活,看这些完全是浪费生命。其二,主题简单而俗套。堕落人生、非正常生活,这样的故事在银幕上上已经太多太多l了,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新鲜。换句话说,我能从开始猜到结尾,这样的电影看着有什么意思?其三,影片拍摄上很粗糙。这一点,从画面中的法国可见一斑——一个破机场就代表巴黎?糊弄傻子呢!以上三点,是这部金熊奖获奖影片让我难以忍受的主要原因。写到这里我真的想不明白,John Cassavetes何德何能,凭借这样的烂电影能成为名导演?

电影拍摄上刚才已经说过不提了。但是本片有着John Cassavetes独特的拍摄模式——纪录片似地真实,John Cassavetes的能力大概也就如此了吧,因为他拍不出好看的电影!

本片演员无话可说。男主角就是本片导演John Cassavetes,典型的花心男人形象,本色演出。女主角Gena Rowlands还是《女煞葛洛莉》的中年大妈,只是更老了,我对她还是无感。片中其他人全是龙套,而且男孩的扮演者还那么丑,我真的不想说什么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从头烂到尾大烂片,谁看谁后悔。通过本片我也感觉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金熊奖评委们的品味已经与现代完全脱节,让人无法接受。

序列:1024

2013-04-04

 5 ) 信仰爱

       “我唯一感兴趣的是爱,以及对爱的需求。”约翰•卡萨维茨如是说。

        要理解卡萨维茨的电影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反复在论述着关于爱的付出与索取,但通往爱之伊甸园的旅途却异常艰辛。卡萨维茨是人类情感最深邃的洞察者,他的电影有那种完全有悖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影像风格,在罗杰•艾伯特看来,卡萨维茨是那种屈指可数的拥有极其鲜明个人特色的导演,你会通过他影片中的任何一个镜头认出他来,因为卡萨维茨电影中的主人公总是在独自呓语、争吵、沉思或者伴随着音乐跳舞,他们渴望爱,却又不知道如何付出与接受爱,但是“上帝呀,他们为此又是多么地努力呀!”

        卡萨维茨在1959年(几乎与当时的法国新浪潮同时期)拍摄了处女作《影子》,这部电影迄今都被认为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开山之作,卡萨维茨也被推崇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但在美国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制片体制下,独立电影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作为一位电影天才,卡萨维茨在30余年的导演生涯中只完成了大约12部长片,其中部分还从来没有公开发行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都属于美国电影史上最具作者特色的杰作。卡萨维茨的独立电影之路往往伴随着难以预料的挑战。因为拍片成本问题,卡萨维茨不得不连续出演主流影片获得片酬进行补贴,让自己的亲戚出演电影来节约成本,甚至将自己的家作为外景地。卡萨维茨对好莱坞主流制片体制的挑战如同希绪弗斯般英勇,“我在制片厂学到一件事:你不能同时满足他们和你自己。”因此很多人将卡萨维茨和好莱坞另一位不得志的电影天才奥森•威尔斯相提并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认识到美国电影的另一种不朽与伟大。

        卡萨维茨1984年的作品《爱的激流》被公认为他的晚期代表作,这部情感醇厚的动人经典也是卡萨维茨所有电影中在标题就直接出现“爱”这个字眼的。影片改编自卡萨维茨和他的表演小组创作的一个话剧,但和其他话剧改编的电影相比,《爱的激流》仍然出现了大量电影所特有的语言。在好莱坞之前的话剧改编经典中,如在《欲望号街车》、《长夜漫漫路迢迢》、《灵欲春宵》中,成功还是过多依靠剧本和表演,其中能发现大量话剧痕迹。《爱的激流》虽然也是室内戏为主,但卡萨维茨通过他天才的镜头移动和场景构造让影片变得异常生动。卡萨维茨电影中的镜头总是以一种极其细微的方式移动,让观众在不觉察到镜头运动的情况下感受到空间中的情感流动。如在莎拉离婚谈判那一段中,摄影机多次直接将镜头对准了倾听者,而不是说话的人,而镜头的上下左右的细微运动也暗示着人物此刻情绪的波动。在拍摄室内场景时,卡萨维茨又善于运用门、窗等制造景框效果,同时割裂人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现莎拉的梦境和罗伯特的幻觉,这些场景美好又残忍,它们大大扩展了电影的主题。

       影片虽名为《爱的激流》,但同卡萨维茨之前的作品一样都在诉说着爱之不可能。卡萨维茨的电影永远都是他自身的投射,在卡萨维茨过世前两周,他打电话给他的友人“我去世后如果有人问你我究竟是怎样的人?请你回答他,去看我的电影吧!”卡萨维茨的电影具有某种感人至深的魔力就在于这是导演真实心灵的投射,它的私人性质,不妥协的态度,铭刻着鲜明的卡萨维茨标签。卡萨维茨喜欢烟、酒和音乐,在这部《爱的激流》中这三种元素几乎贯穿了影片的每个场景。但这三者又是痛苦、孤独与迷茫的代名词,所以《爱的激流》始终被一种无法摆脱的忧伤所困扰,在冷峻的影像中暗涌着炽热的激流。

       “爱就是奔流不息的激流”卡萨维茨在影片中让吉娜•罗兰茨饰演的莎拉两次说出这句话,对于莎拉来说,他刚刚经历了婚姻失败的打击,原本选择和她生活的女儿在最后时刻决定跟随父亲,虽然她已经不再爱自己的丈夫了,但她的感情全部转移到了女儿身上,她认为爱是一种强烈、汹涌的情感,但却得不到认同,她的爱是疯狂的,为了博得丈夫与女儿的好感,她甚至幻想自己变成一位蹩脚的魔术师,还表演跳板跳水。影片最后,在暴雨之夜,她选择和在打保龄球时认识的男人离开,去追求一种更加激烈的爱。但卡萨维茨饰演的弟弟罗伯特则完全不同(本来该角色是由乔•沃尔特饰演,但开拍前几天,他临时退出,才成就了卡萨维茨和罗兰茨夫妻俩的姐弟情),他早已对爱失去了信心,也许在他看来,爱的激流就像是海浪,来得快,去得也快。他沉迷于短暂的情爱关系,喜欢上一个黑人女歌手,甚至与她母亲相谈甚欢,可是到了另一个早晨,他还是选择回到另一堆女人中去。他不信任家庭与婚姻,不相信爱能靠婚姻的形式去维护,自己的儿子出生后就从来没见过他,后来带儿子去旅行,就把他一个人留在旅馆房间里,还纵容他抽烟、喝酒。莎拉内心充满了爱,却无处释放,最终内心崩溃;而罗伯特内心空虚,需要外部源源不断地填充。每个人对爱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却不被你所爱的人理解,这往往就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罗杰•艾伯特有个经典论断,他说在卡萨维茨的电影中永远是吉娜•罗兰茨而不是男主角在扮演卡萨维茨本人。顺着艾伯特的这个理论,我们能找到另一条通往卡萨维茨电影的路径。吉娜•罗兰茨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卡萨维茨的重要作品中,从《面孔》中被虚伪婚姻所累的妻子,到《权势下的女人》中想做好妻子而不得的女人,再到《夜无边》中产生自我怀疑的大明星,罗兰茨奉献了一次次精彩的表演,卡萨维茨说“表演就是表达很多的情感”,罗兰茨出现在卡萨维茨的电影中就代表了电影最核心的情感力量,金发与墨镜是她的标志(王家卫也在《重庆森林》中让林青霞致敬了罗兰茨),诠释孤独与痛苦则是她的任务。回顾罗兰茨的这些角色,她们痛苦、迷惑,往往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而选择了歇斯底里的发泄,这些女性形象独立于以往美国电影中善良(或者邪恶)的刻板定调,诠释出一种超越身份与性别的表达方式,她们就如同《邦尼与克莱德》、《不结婚的女人》、《五支歌》等好莱坞“另类”经典电影中的女性,逃离家庭教条的束缚,追求自我与自由的人生态度。在《爱的激流》中,罗兰茨饰演的莎拉住进弟弟的家,并给他带来的一大群动物,这绝对是影片的精彩一笔,突发奇想的莎拉选择让宠物来为罗伯特作伴,是想让他找到爱的寄托,她似乎明白,自己并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爱是私人的事,所以卡萨维茨选择了家庭录像式的即兴风格,但这看似随意的背后却是卡萨维茨精心排演的结果,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又总能扑捉到那最感人的一刻,再也没有谁的电影比卡萨维茨更加令人心碎了,那个暴雨的夜晚,姐弟告别,罗伯特面向摄影机和观众挥帽告别,谁又能想到,这部电影竟是卡萨维茨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此后他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你真的爱我吗?”、“你用什么来打赌?--爱!”当我再回忆起这些对白时,也明白了卡萨维茨仍然是怀有爱和勇气的,他对爱的信仰也从来没有消弭。

 6 ) 爱的激流

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

 短评

“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爆炸性的火花,惊了,爱哪是激流,卡索维茨+罗兰兹才是激流!【2017.09.28 @MoMA in 35mm】

5分钟前
  • TWY
  • 力荐

2019.6.16. 爱是激流。这一场 真是 惊心动魄。

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可能是今早刚好读完《斯通纳》的缘故,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回旋着有关密苏里大学的那些暗影。某程度上,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呢?你还在期待什么呢?我呢?阅读或观看一种孤寂,也不过以此为水分栽种自身的孤寂罢了。

10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膜拜卡神!生活就是不断的自我毁灭,而爱则是奔腾不息的激流,仍然是卡萨维茨家庭录像带式的风格,但其中每个画面每个片段都饱含深情,对情感的探讨如此地冷峻犀利醇厚又激烈,仿佛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暴风骤雨,镜头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架构,这般混乱又优雅,迷茫又迷人的电影只属于卡萨维茨

1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20190616@影城重看 4.5 片如其名,如激流湍急,放飞到近似狂妄放肆,人生是“自杀、离婚、破碎的誓言、酗酒的小孩”,无人陪伴无法入睡,只能相信对自己没有所求的上了年纪的女人,行李累赘堆积如山,日夜买醉,狂风暴雨般写尽时代的精神危机,我唯一的疑问是这位作家究竟在什么时候写作……

1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一些地方确实动人。虽然应该理解了想要表达、表现什么,但没办法,难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内心一直是一种小孩子般天真的状态,对这种沧桑、复杂和孤独,对无处释放的笨拙的激情和随波逐流的消极绝望都没法体会吧。相应地,拍法上我也偏好一种更加隐忍或者更加荒诞的表达,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还是太温吞了。

16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1一般来说梦境作为重头戏不回连着两次出现在电影里,一般来说重头戏不会集中出现在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大胆的叙事结构,宣言着卡索维茨电影的独立性。2而吉娜罗兰兹也不是以往好莱坞丰乳肥臀的金发美女,而是一种绝对的女王气场,冷酷,神秘,高贵,神经质。对,凯特·布兰切特是她的形象延续

19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纪录片的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能拍出这么郁闷电影的导演,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自嘲,还是深陷其中悲观厌世的泄愤。我觉得是前者,当你还能感觉到生活的负担和疼痛,说明你还活着,你的棱角还未被时间抹平,你的情感还能体味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22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9.0 爱的龃龉,欲望的激流。男女主角迷人的病态,描述“不酣畅”的文本,落实到影像上竟有种涌动的酣畅。且是越到后头越是喷薄而出,雷雨夜递进的两段超现实段落更是要将情感冲出屏幕。收尾太有力,戛然而止的挥帽告别,将观众推的更远。siff2019 二刷,8.5→9

27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Cassavetes为我挚爱导演,此一事实今生不变。Gena为我挚爱女伶,此一事实今生不变。

28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A+】不加修饰的好。基本前所未见。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直观粗暴的拉入戏剧之中,而冲突以及人物情绪同时也是琢磨不定的,摄影机与人物调度、仿佛一切都是如此随意散漫的,却偏偏一切在不经意间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甚至连色彩也是如此,看似混乱,却达到一种别样之美。卡萨维蒂究竟是怎么能做到的!戏剧效果和疯癫状态与《首演之夜》异曲同工,但并不像后者的过度放飞而完全失控,而是张弛有度,一切都被完美凌驾,这是多么惊人的掌控力。两段外部毫不相关的故事线的完美契合,通过姐弟两人(一般故事都会选择情侣)分别探讨男人女人对爱的需求、爱在银幕上如激流一样喷薄又克制。唯一的遗憾就是中段的自我反复略显冗长,应该再精简一下。可最后半小时的超现实梦境、外显的暴雨又如此有力。过于迷人。

30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约翰·卡萨维茨与妻子吉娜·罗兰兹合作的本片更是获得了除票房以外的所有肯定。本片结尾处,卡萨维茨看着小狗时的微笑,并非剧本安排,而是会心而露。非常崇拜卡萨维茨的日本导演青山真治说,“这个微笑是一抹神迹,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一个微笑。

35分钟前
  • 游坦
  • 推荐

激情而绝望,能量好强大。爱之谜和人的孤独本质是卡萨维茨最深的恐惧吗?他好悲观,却又好sentimental呀。室内戏大爱。[edit]后劲儿太足了,几天后改五星...【btw某热门短评真的笑pee,连卡萨维茨和卡索维茨都分不清楚,还一顿瞎几把给人家安排童年阴影嫌人家自怨自艾了,“我这个弱智理解不了的就是阴影和畸形,empathy玩儿蛋去吧” 傻逼】

36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力荐

2019-6-15重看;4.5;孤独的狂欢,无爱的绝望,如此虚张声势,如此高昂我高贵的头颅,如此销蚀生命的热力,不过是苦苦哀求爱的降临,而我们永恒的命运不过是被困在彼此孤绝的天地里大声疾呼。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激流,爱是一门艺术。吉娜·罗兰兹太适合神经质演绎。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爱是什么?如此宏大的问题,没有人有可能给出终极答案。但在所有勇于尝试的人之中,卡萨维蒂走得最远。他的男角色看上去滥情、放荡、愤世嫉俗,他的女角色好像十分敏感、神经质、戏剧化。但他们其实都是最纯的最真挚的爱的力量,都在追求最纯的最真挚的爱,不肯接受一丁点的折扣和妥协。在他最后的这部杰作《爱的激流》里,爱延申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卡萨维蒂不给他的主人公们任何团圆或解决的机会。她风尘仆仆地来找他,他就要带着头次见面的儿子飞去维加斯;他终于照顾起动物来,她却要去拥抱爱情转移后的另一个胸膛。最终在宇宙量级的爱的激流里,有的人要奋不顾身地冲进雨幕,有的人则孤独地隔窗看雨。一切都还没结束,这部爱的悲喜剧依然在继续。

3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你本就不曾拥有,又何谈失去?爱是溪流,涓涓流淌永不停,但爱强到如洪水就会让人窒息。。。电影的音乐那么好,风格是那么的即兴而写实。。。

42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这片倒是让人更全面地看待到处留情的人以及没有自我的爱,那种绝望感真切啊,爱如果以无所求为定义,也只有孩子和老人了,要爱的话就会受伤,要爱的话就会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要爱的话就会有触碰不到的秘境,总会陷入你觉得这是爱,我觉得那是爱,我没法按你的需求给爱,给的明明是爱,但你却不在乎、收不到,那种双向流通、双方受用的lovestream太难得了,多少都会像场没人捧场的独角戏,兄妹俩一个想要自由,但对方要的是依赖,一个想要相伴,但对方要的是自由,虽然两个人生活一团糟,但并非完全没有闪光点,互补的两人在一起对爱进行了反思,但最终又似乎回到了原样,再度让人慨叹爱有多不可能,妹妹因一个美梦而想要破镜重圆,哥哥刚想学着照顾妹妹,但妹妹的离开则让他体验到了他曾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我需要你,但你不是我的唯一~

44分钟前
  • stillme820
  • 推荐

角色太自恋,尤其是卡萨维茨本人的演出,受不了。卡萨维茨是表现化的自然主义,骨子里有种做作。2.5

45分钟前
  • LOOK
  • 较差

通过自毁来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卑微的存在,残酷的电影,集真实与幻觉于一体... 卡萨维茨和罗兰兹真是太棒了,太棒了!T_T

4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勉强及格。能明显感到卡萨维茨扔出了一些情景,让演员沉浸、发挥。在屋里纠集一堆女人同居、临时照顾从未谋面的儿子时又令后者崩溃的浪荡兄长,和他离婚时遭遇丈夫、女儿双重抛弃引发精神障碍的妹妹重逢了,两个爱无能的孤寂人物,并未让彼此生活有好转,倒是引发了哥哥一些似有似无的顿悟(其实这也可能让哥哥面临之后的失控,毕竟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才是他的正常态)。卡萨维茨依旧不循章法无法预判,这也是他的电影自有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而在一些外景或者大群演场面上,其实完成的都是毫不含糊,作为导演他有真正的对风格的掌控力,不过这片子令角色始终纠结对“爱的激流”的执念,可这套说辞在全片内容上并未得到什么支撑,也没得到阐述,更多是依附人物状态的障眼法,脱不了无病呻吟的意思。另外那只红狗总在罗兰兹身边鬼头鬼脑的偷窥挺有趣了

4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