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宁桓宇,于湉,张阳阳,饶威,左立,贾盛强,于朦胧,范世錡,居来提·库提来

导演:范立欣

 剧照

我就是我 剧照 NO.1我就是我 剧照 NO.2我就是我 剧照 NO.3我就是我 剧照 NO.4我就是我 剧照 NO.5我就是我 剧照 NO.6我就是我 剧照 NO.13我就是我 剧照 NO.14我就是我 剧照 NO.15我就是我 剧照 NO.16我就是我 剧照 NO.17我就是我 剧照 NO.18我就是我 剧照 NO.19我就是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1

详细剧情

  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中国,那是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那一年,我们记住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一年,见证了我们最年轻最放肆的时光,那一年,竟已悄悄过了十年。2013年,12个年轻人怀揣梦想踏上这个舞台,他们曾和我们一样曾经历这十年,如今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电影讲述的正是选秀舞台背后这一群年轻人最真实的故事,他们不再是被包装的“偶像”,他们会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否定、会愤怒、会叛逆、会疯玩、会打闹、会想要获得别人认可,他们只是一群平凡而真实的年轻人。  如果你正年轻,它是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  如果你年轻过,它是一个时间机器,能让你回到那个放肆“ZUO”、放肆哭、放肆笑、放肆犯错、放肆沸腾的年纪。

 长篇影评

 1 ) 我正青春,而你们的青春,却永不回来

从来没有想到,这部并没有致力于煽情的电影,最后却能赚到我的眼泪。
2013年快男选秀的帷幕刚落下不久。去年的那个夏天,这个舞台上梦想迸发带来的激情,丝毫不逊于彷佛着了火一样的天气。
而这个夏天,这群男孩注定是电影银幕上的一大波“鲜肉”,够新鲜,够放肆,够真实。
青春和梦想,永远是耀眼到灼人的东西。
《我就是我》不是一场对于比赛始末的情节拼接,也不是刻意美化个人形象的镀金工艺台。
那些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都恪守着最重要的两个字,真实。

他们需要面对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需要在台上全力以赴地表演,还需要在台下直面专业导师尖锐的批评。
这样的生活远远没有舞台上的那般光鲜,甚至略显狼狈。
他们也会疲惫、迷茫、痛哭、挣扎、压迫、崩溃。
十二个男孩的兄弟情也在这样一段艰辛的岁月中,显得越发珍贵。
在我的经验里,最能快凝结一段友谊的莫过于军训。本来不甚熟悉的一群人,在没有任何庇护的环境下,互相扶持互相取暖。
而这群男孩所经历的,俨然更多。
他们一起哭成傻逼,笑成傻逼,一起在水池边嬉戏,讨论某种男性生理现象。
他们不是在扮演谁。
他们只是自己。
而在这样应该飞扬跋扈的青春日子里,做自己,就对了。
男人的时间很长,而做男孩的时光,就这么几年。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地硬塞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是用镜头记录着这一切,观众所感受到的,都是切切实实地在这些男孩身上涌动着的原始能量。
经受过几个月的磨砺,所有的笑与泪都被风干,他们站上总决赛的舞台,之后晋升为艺人各自发展,银幕前的我恍惚间又发觉,男孩们好像真的一下子长大,成了真正的男人。
十年选秀,缔造了无数梦想,也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
2005年的超女,开启了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大街小巷都在播当时大热的参赛曲目,学校里大家一起专门买电话卡来投票,甚至老师的某几个办公室里,都贴满了李宇春的海报。周末一家人凑在一起看比赛,还会趁家里人去上厕所的工夫,偷偷拿家里的电话投票。有时,拨号拨到一半,突然听到卫生间冲水的声音,就手忙脚乱地挂掉,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心脏却还剧烈地跳动着,惴惴不安地担心:万一刚好缺的就是这几票,该怎么办?

选秀就是这样一件有魔力的事情,让你愿意将大把的笑和眼泪全都毫无顾忌地扔进去。不只是台上的人,还有台下或电视机前呐喊喝彩的我们,不知不觉中,都成了这场赛事的一份子。
2004年可爱活泼的邻家妹妹张含韵如今已经是一个温婉精致的小女人,2013年的这群男孩依旧年轻而张扬。
十年选秀,有的人从此万众瞩目,有的重归人海。
这种瞩目,是幸,也是不幸。
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却无疑都是最闪耀的。
青春就像迎面泼过来的一盆水,也许只是一时爽,但那一瞬间却能映射出最美丽的彩虹。如果梦想不能一蹴而就,那就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来吧。
这个夏天太完美了。
预告片里有一句话:“矮油,青春哪有那么高大上啊?”
没错,放肆地闹,放肆地笑,放肆地去追梦把!
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从来不丢人。
也许会有人嘲笑青春的幼稚和廉价,说谁没年轻过。
但是,请你记得,你正年轻,而那些嘲笑者的青春,却永不回来。

 2 ) 哎呦,青春哪有那么高大上啊



    曾经,我其实是很不喜欢大部分国内的纪录片的,灰暗、肮脏、落后、贫瘠,暗无天日,苦不堪言。即使是都市,也如同地狱一般,仿佛不泥泞,就不是生活。但是范立欣的纪录片,开始让我觉得观影可以成为享受,完全按照电影工业化流程运作,精致的构图摄影、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以及专业的包装营销参奖之路,一切都不再是独立影人自娱自乐的产物,而是一群人苦心钻研、动脑思考的结晶。有极端者会说,那种敏感直斥社会现实和人民矛盾的才是真正的纪录片,我不否认那是很动人的内容,但是为何不能以美的方式呈现呢?为什么要让所有人的感官跟着本就痛苦的故事扭曲?美本身有错吗?

    
    这部片子呈现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选秀,几乎是伴随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一个符号,谁没看过选秀?谁不认识几个选秀明星?有疯狂者甚至彻夜投票,上街拉票。我当年就给张靓颖投过15票,记得短信费还不便宜。

    湖南台的超快系列选秀每年都能吸引超过百万的青少年报名,这是普通人走上音乐道路的为数不多的途径,在此之前,歌手出道要么是星探挖掘、毛遂自荐、要么就是学院派、留洋派……更多的普通青年空有一副好嗓子,施展无门。记得最火红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鼓动身边唱歌好的朋友,“你去参加快女吧。”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心理,就是在普通人心中,这是一个门槛很低但收效很可观的平台,即使最后不能成为什么巨星,但也能收获关注度,被发掘的筹码也无疑多了几分。真人秀节目对普通人的影响你难以想象,曾经身边有个人参加过某著名相亲节目,此后回到家乡人人都认识,频频赶场主持婚礼,价码比普通司仪贵了一倍。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舞台,哪怕他没有报名参加选秀,他也会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秀”自己。那些公交车上大声打电话谈生意的,朋友圈动不动就发合影秀甜蜜的,同学会争着抢着要买单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可爱。

    但是除了05年的快女,我却再也没怎么看过湖南台的选秀,因此后面出道的那些快男快女我完全不认识,也不知道红的所以然。一度也像给这电影打一星的那些人,看到那些选秀明星频繁出现就有种排斥感(当然我不会去留言辱骂,做人的基本素质还有,最多无视,连跟朋友讨论都不会)。湖南台也应该要承认,最初选出来的选手包装的确是土的掉渣,雷的惊人。大家本来就是草根,却被打造得愈发像乡村唱戏的,这无疑会让群众直摇头,让高冷无感者趁机打上“low”的标签。我至今还记得张靓颖当年巡演的时候穿了一件像红鲤鱼似的裙子,给幼小的我的审美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完整地看完了2013届快男比赛,实属巧合。研究生刚毕业的假期,我妈来京帮我从学校搬到新家,顺便帮忙整理。我每天无所事事就在家待业,偶尔写写东西刷刷微博,从来没想过要追快男,只是每周五会看看好声音盲选。然而我妈因为在家收不到芒果台,所以在北京期间如获至宝,天天守着不换台。因此每天的情景就是我在卧室里上网,她在客厅里看芒果台。快男海选开播那天晚上,我一边上网一边听着外面电视鬼哭狼嚎,时不时穿插着我妈的朗朗笑声。那些歌声听起来实在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平淡,无技巧,比起好声音那些高音王巨肺王实在是太小巫见大巫。突然间,我听到了一段诡异的旋律,没有歌词,低声呜咽,后来貌似被评委打断了,紧接着旋律又起,唱到高潮部分我觉得动听极了,赶紧冲出卧室去看看是何方神圣,那个穿着宽松汗衫,一脸油光和痘坑的华晨宇就这样第一次出现在了我的记忆中。

    此后到66进20的时候,我就想着再看看这个男生还能唱什么。一曲弹唱的《The kill》再次惊艳到我,四个评委起立鼓掌,我开始对快男的直播形式和有趣的意想不到的赛制感兴趣。说实话,那些男孩子们大部分唱得一般,因为紧张还会走音发抖,但是评委的激情生动、选手的青春热血、以及主持人的幽默风趣,都使得这档节目的娱乐性大大超过其他节目,也成功留住了我的视线。我的室友和我一起看,高冷的她总是会吐槽,“好LOW啊,还是好声音唱得比较好,换台啦。”逼格高如我也很不好意承认自己在被快男吸引,因此总会陪着她换台,但是渐渐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目形式已经在我心中慢慢减分,那些讲故事的VCR也让我觉得假而烂俗,我知道,此时我内心的天枰已经偏向了那群90后的男孩子们了。

    后来我还鬼使神差地看了赛事追踪节目《想唱就唱》、看了YY网站上他们的24小时直播,看了他们比赛前的学校唱歌视频,那是让我转变为华晨宇亲妈粉的关键。我看完了这所有的一切,我都不敢说自己确切了解了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至少华晨宇一直都让我有种还留了一手给自己的感觉。但是有些人通过一档《花儿与少年》就能定性他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我真是对人类的观察力和被电视剪辑的明辨度感到心疼。

    回到这部电影,我应朋友之邀看了纪录片人士的交流专场,到场专家们都纷纷表示以前从不关注快男,也不喜欢,但是看过之后感触很深,觉得这群男孩为了梦想努力的精神很打动人。但是作为一个去年看了一夏天他们的成长故事的观众来说,一部96分钟的电影呈现出的内容实在是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因为大部分都是我经历过的看过的,少部分幕后的东西也是我能够想象到的。但我唯一感到震撼的是最后部分,他们完成比赛已经晋升为艺人各自发展,有领奖有出席活动有巡演的快速交叉剪辑,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酸楚在喷涌,就好像是看着自家孩子出息了一样,那个夏天的男孩子们最终都成为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星星。而他们一路走来受过的伤、流过的泪、遭遇过的委屈和难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作眼角唇边的坚强微笑,化作满场闪烁的灯牌后面激动的张张面孔。

    那个夏天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却会继续在这个复杂的圈子里找到他们的秘密自留地,也许是他们的心里,也许是他们的微信群里……但在我们这群追了一夏天的观众看来,他们谁好,都不如大家好。

    很多观众看完会觉得好像小白最出彩、戏份最多,的确,看过试映场的路人观众也大多对小白和于湉印象深刻、而对于实际戏份最多的华晨宇则没有评论太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这部电影很妙的地方,它充分展现了这群90后选手的多样性。小白是很执拗倔强一根筋的那种男孩,他认为不符合自己底线的东西绝对不会让步,这是90后仗义的、较真的、浑身是刺的一面;于湉是很隐忍有主见的那种男孩,他在面对与各方的争执和有异见的时候都会清晰阐明观点有理有据、不轻易妥协,这是90后有见识有见地、有大智慧的的一面;他们二人的性格是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而这体现在一个纪录片中,或者说一部真实电影中,就注定会形成片子最激烈的部分,也很自然而然地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华晨宇的随意性格,导致他从不不较真也从不不钻牛角尖,任何拳头打在他这里就会被抵消。因而在他身上永远构成不了外在冲突,但是有很强烈的内在冲突,这是需要观众结合他的比赛历程和成长过程自己去品的。

    尖利是种青春,同样的,柔软也是种青春。即使是片中简短描写的魏一宁的眼泪、耿琦的求救、桓桓的“总有一天我会一个人站上这个舞台”……都是青春最真实的写照。范立欣导演很好地在片中呈现出了青春不同的面貌,无关戏份,同样动人。就像花花在预告片中说的那样:哎呦,青春哪有那么高大上啊!

 3 ) 你最好三俗得起

     看到热门短评被诸如“哈哈哈终于可以不用看就怒打一星了”占领,感慨你朝的盲流子毫无悬念地往着逼范儿的方向越跑越远。。
     在这个被段子手和冷幽默浸润的年代,抬头想想,这么部“小众”纪录片敢在意料之中的冷嘲热讽里顽强上映,也是蛮拼的。“蛮拼的”难得褒义一次。
     快男,秀粉圈,砸钱,囤票……这些词实在是太不好听了,以至于几乎每个人都高冷地刻意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哪怕万不得已深陷其中也想要率先自嘲一番再发几个破涕为笑。他们说那是三俗啊!!他们说韩寒是岳父啊!后悔无期才是情怀啊!身处这样一种舆论环境,你很难再去争辩什么,但别人述说的理想都是别人的,自己手握的命运才是自己的。东极岛鼓舞人心,湖南广电的1号演播厅未必就三俗,况且,你最好三俗得起。
     回到纪录片本身,我觉得它是易懂的、流畅的、有做到反映十年间的年轻人,意识形态,身体力行。没有晦涩的镜头,拗口的台词,力求真实,真实得都被人指着鼻子说是节目花絮了。这样的评价有点辜负导演的用心。十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更不是湖南台的全部,但缝上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做一次回顾,并且完全用真实发生过的情节作为串联影片的骨架,小13是幸运的。看了片子就能感受到说到底芒果系列还是和众多后起之秀不一样。那么多卫视用那么多档节目作了尝试,pk和投票的方式可以被效仿,侧重点不管是音乐、偶像还是背后的故事,有一个部分这个舞台依旧做到了独家。那就是与其说是选,不如说是给你一个环境看谁成长得更快。它是有时间线索的,不是一锤定音,更不是一把椅子改变命运。你混出头以后,傍身的可以是创作、全面发展的素质甚至可以是哥们义气拉你扶你,这就是快男凭什么。试问其他敢吗,这很真实。都在讲煽情、炒作、赚眼泪,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缱绻情深。为什么十年间,出狱了哥们接风,毁容了哥们心疼,雪藏了帮忙发声,再相逢相拥而泣。相比之下,那些火车司机、脑癌患者、边疆老师、北漂痴男、半红影星结束之后就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了呢。话可能不入耳,但意思就是总有情怀在里面。你们觉得庸俗、矫情、不入流的年轻力。
      因为正在年轻,因为继续年轻。这个舞台上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有心去纠正你的错误,去惩罚你,教训,塑造。这大概是这档节目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地方了吧,不是各种文字奢靡的MV,经久不衰的主持串词,而是“造星”。世界上选拔的活动那么多,边选边造的除了学校、家、就是那个舞台了。不动人吗,你跟我讲情怀。
      我承认韩寒把一切都搭建得不错,小宾馆效应、午夜电台效应,萌宠效应,特立独行效应,现实扇你一耳光效应,不告而别效应。名言式的台词很便于传播, 大家拿克制和放肆造句,拿背井离乡就得出人头地自励……就比如“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对账工整无懈可击。可我就是觉得没有小白伏在秀珠老师肩上她那句“你说的我都记住了,你答应我的你要做到。”来得更直击人心。《我就是我》整个片子一直在说我们不想丢掉那些最简直、最纯真的东西,我们不想妥协,ok我也听烦了。但会去想,仍然有共鸣是因为它是永久的,永远被人们所追寻的一个东西。
       留不住的东西。
       留不住的东西都是迷人的,不管是逝去的爱情还是不复的青春。道理不深,但给你一个时空温存在那个氛围里,这个作品的存在还是值得的。多希望芒果选秀终止在10年这样一个节点,变成远去的时代。给它刚刚孵育出来的这帮人,最好的停顿。这就是私人情结了,因为对这个小团体,真正付出了自己的爱,何炅说,有粉丝认可这些“选”出来的偶像他就觉得很幸福。完成的,是从构想到实现的全部。所以我们怎能不买单呢,买的时候还不能像“小时代3梗”那样偷偷摸摸去指屏幕,还拿自己私人地方去宣传。被说成粉丝电影很刺耳,但不假。另一位海鸥就说过,若干年后我已不再是你的粉丝,因你已征服全部路人。
      追星汪遭遇尴尬太多,但追星汪得到的也是和爱豆几乎一样的成长和感悟。与其在别人的理想、情怀里打滚,不如做点什么真正跟青春有关的事,这本身就很情怀。
      票房怎么样得由快男舞台那所学校和天娱那个赞助商去承担了。扮演学生而不是演员的男孩子们,加油吧。你们才真的是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曾经拥有着的一切也可能转眼都飘散如烟。但你们,我们,勇敢、自信、年轻、来不及去发生多少意味深长的文艺段落,那就三俗吧,趁三俗得起,坚持下去。

 4 ) 每一个傻乎乎的小我,构成宏大的选秀十年

一个跟了超女快男好些年的工作人员递上一包纸巾,“过会儿你们用得上”,显然,他对纪录片《我就是我》的动人泪点充满信心。“他们这些孩子迄今还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不知这个男人已经把片子看了多少遍,依然一遍遍盈眶着加注着自己的“评论音轨”。

可惜,非常遗憾,那包纸巾自始至终没有用上,身旁的姑娘也仅仅表示,“有那么一些瞬间还是挺打动的。”

究其原因,应该是观者对一个节目和一个时代参与感的多少造成的。正如没能回学校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的我,看着同学醉醺醺记录下来的那些影像,也会矫情的想着“还没说完就老了的那些花儿”,潸然泪下,而与这个集体无甚关系的你,扫了一眼,或许会纳闷,“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当然,有着完整时间线、主次人物和故事织体的《我就是我》,可不至于乱七八糟,但却呈现着碎片化的外貌。片中确实有太多跟不上抓不到的梗上,没有完整关注着去年整套“快男”的观众,或许将很难理解片中大量的突发事件或笑话段子。而我,作为一个偶尔凑热闹的非选秀节目粉,加上去年夏天的主要屏幕时间献给了芒果台的对手节目——中国好声音,不能明白和跟上片中这些事件,也不足为奇。而且,欣赏动听“好声音”,旁观“快男”热闹,差不多该是我们这些中青年观众的共同审美吧,但如若将它们都丢到大银幕上,我想自己还是更乐意选择热闹莽撞的青春故事。

电影里,作为主心骨的华晨宇进阶和成长故事,倒是扎实确立起来了,可围绕他的那些队友、主持人、评委、声乐舞蹈老师、编曲、乐队、家长、粉丝……出现的密度和频率实在过大过碎,而90分钟时间只能稍稍侧重的分配给作为亚军和季军的欧豪和白举纲。这或许是导演艺术创作理念和片方商业属性冲突并相互妥协出来的结果,但如若将之放到粉丝电影的尺度上,所有这些梗这些段子却又是这一数量巨大的观众群体所耳熟能详的,银幕只不过将他们曾在电视里见过和没见过的再现了出来。看不懂的情形不属于他们,甚至也能让他们之外的其他观众产生某种意外情绪,有点乱也有那么些迷人,像是舞台上前言不搭后语的可爱快男,或许,这才是“我就是我”,或许,我们单一类型化的银幕能被又一次突破?至少,相较不是电影的《爸爸去哪儿》,《我就是我》还是一部有着艺术品相的纪录片。

这种艺术品相,首先体现在对主角的再度打磨和加工上。就是那个前言不搭后语的、戴着大黑框的华晨宇,电影开头,他战战兢兢走在林海雪原间,说着云里雾里的句子,童年啊、音乐啊、梦想啊……宛如一只被困于冰封湖面下的金鱼,眨巴着惊恐的大眼睛,自闭着不敢直视外界。反正金鱼记忆只有7秒,除了得应付考试,年轻人又有什么非要记住的,尽情犯傻,尽情炫耀,尽情把自己打扮成过往,然后尽情歌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可是打造偶像的真人秀镜头对准了他们,观众们记住了他们,粉丝们牵挂着他们。在从电话到短信再到微博微信的一次次投票中,年轻人前仆后继的犯着傻,挥霍着看似永远用不完的时间,甘心做着造星的辛苦建筑工。无论激情还是乏味,时间一旦被拉长到一定尺度,总是可以被裹挟上动人的情感。不知不觉中,每个小我的7秒记忆,拼凑出了整整十年的可观选秀图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为当下板结化的中国社会,开通着难得的、还有机会向上流动的民主管道。

导演范立欣也从来不是选秀节目受众,最初想拍这次快男,正是源自对草根选秀节目第十个年头的意识。好的纪录片从来都不是街上取下来的监控录像,而是需要用心设计的完整故事,我一开始也参与到一小部分的“设计”中去,构思着从洗剪吹少年到富家子弟、从持才自傲的狂妄家伙到乖巧音乐学院学生的可能角色,他们之间会在迟早进入的封闭城堡中,产生着怎样的冲突和友谊。然而纪录片又得遵从基本事实的原则,让最终走上台前的这些小家伙,并不止于有着多少能闹翻天的个性。至于那个关于观众投票机制下的民主化管道设想,也始终难以通过对选秀节目的跟踪拍摄表达出来,我一度还坏心眼的希望摄制组能将这些“高大上”问题抛给业已成为大明星的选秀前辈们,听着娇滴滴的张含韵和霸气的李宇春,突然摆出一副公知的架子,来谈论民主和民生。

我的设想最终落空,纪录片最终没有花太多笔墨去铺张时代、缅怀记忆,没能成为伴随一代观众成长甚至老去的《哈利波特》系列。它完整聚焦并紧贴着2013年的那次赛制复杂、台上状况不断却也格外真实的“快乐男声”选秀,只是也因卡在“选秀十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并有着不少李宇春、王栎鑫等“前辈”现身评述,以及汪涵、何炅等人的一路伴随,而不自觉凝练出那种动人的“时间晶体”。

其实,《我就是我》算得上一部颇为奇特的“粉丝电影”。或许是顾忌到单调的院线票房经济现状,而让片方不敢将其定义为听起来有着文艺属性的纪录片,但无论从倒计时式的冠军产生故事,还是从全城紧贴的镜头语言,它都绝对是一部将摄影机安置于焦虑事件下、属于纪录片范畴的“真实电影”。而粉丝电影也不该只是那种要么卖肉卖腐、要么心灵鸡汤的乏味无营业方便面,既然是追逐和接受偶像一切的粉丝,搀和点高大上的艺术性进去又何妨?再说,如今的粉丝,远不再是杨丽娟那种能为偶像逼死老爹的脑残,郭敬明的拥趸都能在《小时代》放映后搬出巴赞理论跟周黎明老师对吵,如果有大批能够接受纪录片类型甚至本身就有扎实艺术电影观赏经历的粉丝,也不足为奇。

电影当然也给了粉丝一些电视上没见过的趣闻和冲突。360度无死角的城堡生活中,男孩们虽然知道被镜头盯着,不能肆意开黄色笑话更不能看“日本动作爱情片”,却也谨慎试探着询问彼此是否还遗精;被罚写自己名字百遍的白举纲,开始骂着这些既然真实更要造星的媒介阴谋,却也在表达叛逆情绪后,无奈的回归到这一机制之下。想想英剧《黑镜》第一季中《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带来的选秀乌托邦情形,咒骂着这个机制的选手以自杀相逼,却反倒成了独特的个性巨星。金灿灿的王位总是比叛逆的狗窝迷人得多,更何况有媒体愿意为你的叛逆买单。

节目组、城堡、舞台,组成了是粉丝观众可供怀旧的重要素材,而沙漠、大海、雪原等大景别的补充拍摄,又延拓了局限的视野,让“我就是我”的张扬得以真正释放,而不再只是停留于嘴边的枯燥梦想糖水。在沙漠上狂奔的快男,谁晓得他们未来是怎么样呢?又来一个更好看的节目,又来几个更好看更个性的家伙,迅速剥夺走粉丝的注意力?
这从来不该是年轻人该担忧和考虑的问题,No Zuo No Die,我就是我。而时间长河总会给予这些外人的担忧予动情答案。

遗憾的是,这个答案似乎只体现在一支关于选秀十年的宣传片里,它为纪录片服务,却没能出现在《我就是我》正片部分。9年前喜欢周笔畅的大叔如今还在农贸市场卖肉,2007年因魏晨走红而幸运的被粉丝卖空橙子的大婶如今还在卖水果,看完节目跳起广场舞也渴望登台的大妈,曾为玉米们一天做二三十个烟花烫的发型师,逢年过节总接到李宇春问候的83岁老太太,为投票存下数十张手机卡的男生,为华晨宇留下所有演出票根并准备未来给其做结婚礼物的家庭主妇……你们所有人,都是有着傻乎乎瞬间的一个个小我,可又偏偏组成了中国社会一个大写的十年。

 5 ) 我不是花,我是那声音

追看了一夏天的13快男,大概总得写点儿什么。写之前确实得自问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或是作为一个选秀粉丝来评价?评价这场选秀,或是评价这部电影?

那就先试试作为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来评价这部电影吧。
片子太琐碎了。导演一再强调合作不会影响他的理性判断,但他进入这件事的方式本身就决定了电影会因此而受限。你会发现,剪辑后,人物的出场和“戏份”规律一定是他们的比赛名次,至少是这样的: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六强-十强-二十强-66强。然而真实的过程是,故事的走向并非纪录片导演在开拍前通过大量的前采就能预期的,因此这些有顺位的人物的故事并不完整,他们需要浩如烟海的素材中的其他人的故事来补充——或者事后按照剧本补拍起来。
我们似乎能捕捉到,影片有三条线索,第一条是比赛的时间线,第二条是由沙漠、冰川、海洋和打工子弟学校构成的横向的延伸线,第三条纵线勾连了十年的时空,则由何炅、李宇春、曾轶可等人的访谈和旧影像来实现。但在三条线索生硬的交叉中,我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为数不多印象深刻的细节之一是,白举纲一遍遍写下自己的名字后,有人向他提起王栎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者的故事。
能感受到,导演用第二条线与渐进的比赛的过程做着呼应,赛程就像是他们爬坡的历程,一个个新奇一个个坎。但是比赛进程本身对于一个并无特别倾向的观众来说没什么张力,左立、张阳阳、饶威,或者魏一宁、范世琦,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可并不吸引人,只是让这个故事更碎片化。而延伸线上的重点人物华晨宇、欧豪、白举纲们,作为一个粉丝,我当然知道他们是何时何地补拍了这些片段——更直白地说,我当然知道那都是他们事后在按剧本演了。
写到这儿,也就发现,一个粉丝如何可能以普通观众的身份来看一部纪录电影呢?它再真实,也只是片面的真实——更何况还不够真实。它本身再客观,一旦作为对象被观看,产生的评价必然是价值的评价——更何况并不客观。而一旦承认自己是一个十年选秀的粉丝,或是懂得些人情的普通人——而非一个极力不懂装懂的影迷,评价也就简单起来:我相信选手们有梦想,很迷茫,但决计不会相信龙丹妮马昊们那么善良。我相信范立欣的职业操守,但不相信任何人在利益中能保持真正的专业判断。
当然,将一切都在发生中的真人秀拍成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挑战。如果导演从一开始就知道最后的前三名会是这三个人,并且可以毫不顾忌平衡地拍,那么孤独的富二代、努力的渔民儿子和热血的滑板少年也许可以有更多的细节呈现,以此完成一个不错的自我实现的故事。
无论是假装作为影迷或是真心作为歌迷评价了这片子,终归还是不想放弃作为歌迷记忆这场选秀的机会。华晨宇无疑是通过各种途径释出最多生活哲理的选手,然而最灵的是耿琦。全片最打动的我的是他在湘江边看烟火时的话。他觉得自己像是烟花的引爆点,但引爆之后,“我不是花,我是那声音。”

 6 ) 我为什么给一个负期待的电影打五星?

谁要看一部快男主演的电影,或者公平点说,如果不是粉丝,谁要看一部由快男主演的电影?
但当和公司的小伙伴在公司第一次看完电影后,一切都变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夜晚,看完电影后片尾字幕还没有出完,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一个1米8的汉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嗷嗷嗷的哭个没完,我多想劝他注意点在片方面前的形象,但我做不到,因为我的泪也在吧嗒吧嗒的往下流。一开灯,有人发现我哭了,有一个眼上挂着泪的同事边哭边问我,“昊哥你也哭了”,我多不想承认,因为再那个时刻,我还觉得这是一件多丢人的事儿。
不丢人,多美好,这才是青春。
大学学了四年电影,毕业在电影行业里做了六年,发现在电影圈里工作,也好,也不好,好的事情是不要天天做公务员那样天天重复自己的事情,不好的是,再看电影时,再也没有影迷原始的冲动,取而代之的,则是看电影的过程中不停的思考,这个电影卖点是什么,能和哪些品牌做联合营销,脑袋里不再有情怀,有的都是技巧。但这部电影,却让我放下了所有的技巧,它就像一部时光机一样,把我带回了自己青春时光。
我初中有一个好哥们,当时吃喝拉撒天天泡在一起,除了学习,无话不谈,他父母离婚了,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或者提到爸爸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电影《我就是我》里,也有这么一幕,所有快男的选手的家长去探班,唯独华晨宇的家长没有去,探访结束送家长走,镜头就一直对着华晨宇,他一直在对其他选手的父母招手,笑着招手,我觉得他很难过,但是他还在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初中的哥们,每次我爸接我回家时,他和我招手,也是这个表情,我就突然忍不住想哭,因为觉得他们好可怜,也不知道该怎么帮。
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在想怎么考大学,考上大学后,就想如何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很好,一切都特别顺,我爸爸妈妈也很少教育我,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不用鼓励,因为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青春。说实话,看着片子里白举纲对着宁桓宇唱歌,华晨宇为了于湉使小伎俩,我挺吃醋的,挺嫉妒的,因为上学这么多年,我没有结交什么太多哥们,几个当年关系比较好的,也都随着年月失去了联系。当年那些玩儿的倍爽的同学,听闻都过的特别好,我觉得好亏,青春如果不挥霍,不浪费,不做点自己想做就做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看到李宇春站在台上搂着周笔畅大吼,“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在这里,我们的梦想还在,你们呢?”的时候,我又哭了,是啊,干嘛明天能做的事情,非要今天做,干嘛非要为了明天会更好,牺牲了当下。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2013年的总导演马昊对所有的快男说了一句话,“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要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我飙泪了,你说的到轻松,男孩长成男人哪有那么容易啊!但电影看到最后,汪涵却说,“我其实一点都不希望他们变成男人,我希望他们一直都是男孩”,我又飙泪了,做男人多容易啊,我接下来要做几十年的男人,但能做男孩的时光,只有那么几年。
哭会传染,笑会传染,青春,也会传染,我为什么要给一个负期待的电影打五星,因为我被传染了,因为青春就是传染病。

 短评

对快男无感甚至没看过比赛 电影看完也哭的蛮爽 有路转粉趋势

8分钟前
  • 郭小月
  • 推荐

现在作为一个在湖南卫视实习生的身份来看这部纪录片,心情有些不同。选手们一开始海选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或者唱自己的歌给别人听,但随着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也被附着更多的东西,但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个孩子。

13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清华点映看的。之前从没看过快男以及默默地深深滴鄙视过脑残粉们。不过片子并没有不好看也没有脑残,尽管商业制约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影片之中,仍不失平衡与换位思考。扣一星为不可避免传递出的芒果台价值观,再扣一星为与《归途列车》之间的心理落差...未看刷一星这种行为真心脑残,为毛还有人以此为荣

15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还行

几年前,我曾为自己过了容易掉眼泪的年纪而庆幸,几年后,我看着他们,却莫名有些羡慕。在那个并不知道自己虚伪的年纪里,在那个把鸿毛看作泰山,把自己也当成泰山的年纪里,借着梦想的名号而为青春哭泣的感觉,真好啊。

17分钟前
  • 飞行官小北
  • 还行

尽管记录对象几次三番在镜头前表达自己不愿被节目组的“本质玩弄却假意培育”的娱乐态度收编,但影片总是通过插入脱离主要脉络的剪辑画面来体现他们对成功和友情的渴望(所谓励志,所谓成长),所以说到底是影片被节目组收编了,永远不要怀疑主流电视文化的可怕力量……

18分钟前
  • 正在
  • 还行

十年选秀,看到春和笔抱一起的时候,多么希望这一秒是永恒的。

23分钟前
  • 小石匠
  • 力荐

给这部电影打分简直是我理性与感性的博弈。感性告诉我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但理性告诉我这部电影缺点一样很明显。对这届快男印象大为改观。院线中国电影十佳,被完完全全低估的电影。豆瓣上的那些没看就打一星的装逼狗请你们滚!

27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你说这个不是粉丝电影,但你怎么解释只有粉丝才能看得下去?这种程度的仆街,完全可以理解。

32分钟前
  • ZeonGin Sou
  • 很差

快男不仅是一个选秀比赛 就像新东方不仅是一个培训学校 而是一种青春的精神 青春并不是指一段年龄 而是一种不苟且的状态 虽然很多次跌倒 依然要做自己 好好活着

34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正青春,而你们的青春,却永不回来。这个夏天,最值得看的纪录片。

38分钟前
  • 自由极光
  • 推荐

对于纪录片来说,它比one direction那个好太多了

42分钟前
  • 醉饮狂歌
  • 力荐

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2.6分就是你们的榜样,不敢撞小时代,敢撞后会无期!小四韩寒同意嘛?他们女婿同意嘛?

46分钟前
  • 清舞翩翩
  • 很差

试图透过一场全民娱乐现场,捕捉全新一代舞台逐梦青年的立体画像。青春、励志与激情,也同样可以是其反向的尔虞、操控与消沉。揭秘十年造星工厂之运转体系,舞台之颠亦或是被体系吞噬的当代90后青年,走向Liveshow之后全民娱乐帝国,更为黑暗系“饥饿游戏”或许才刚刚启动。

4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先導放映時候看的。覺得這才是青春。並不是年輕的肉體就是青春,還有不羈、放縱,友誼、親情,矛盾、渴望,夢想、妄想。關於真實。關於商業與藝術。關於800小時的素材。關於隱晦的批判。究竟是不是一場秀,大家看過後再討論吧。每一部紀錄片都用過心後再評價吧。

50分钟前
  • 敬請安靜
  • 力荐

《归途列车》的导演把一部狗血选秀节目硬是拍出了年轻人独有的天真和纯粹。只可惜受限于制片方,最后有点转变为栏目宣传片的感觉。当然,也可以将它看为一部优质的青春偶像成长电影?如果导演能更直白地表现节目所带来一些的负面元素,能更宏观立体地去讨论整个文化现象,片子应该会更好

55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看到那段没有水印没有广告的弗朗明哥还是很开心的哈哈哈 欧豪练舞的样子好认真好可爱 手指被割伤 清洗伤口时深深低着头一语不发忍着痛 有一幕是满场的观众 突然下一帧变成灯光熄灭后的空场 带感了~ 白举纲唱龙拳玩双节棍那段有点震惊~ 哈哈江油小王子

58分钟前
  • 沙力兔
  • 还行

《小时代3》《后会无期》《我就是我》,竟然全看了,这个暑期好青春呢!!其实三个电影都是三星水平,如果非要比的话,《我就是我》带给我的触动更大一点,回忆更多一点…

60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十年选秀,那个燥热的夏天,怀念与你们一起度过。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亮点在后半段真情实感流露。互动观影把这部纪录片的形式也推得赚眼球,能理解为什么被选上多伦多。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本最该成为粉丝电影的《我就是我》却轻轻撩起帷幕的一角,用冷静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中国当下年轻人的现实一种。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导演@范立欣 未必能赢得票房,但容易赢得真心,在我看来这是更大的野心。

1小时前
  • 四十四次日落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