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大陆剧大陆2013

主演:陈小艺,辛柏青,冯远征,曾黎,杨新鸣,罗京民

导演:刘惠宁

 剧照

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2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3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4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5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6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3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4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5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6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7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8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9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7 01:03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乡下插队的陈志(辛柏青 饰)因父亲“历史问题”迟迟不能回城,做为上大学的交换条件,他与村支书的女儿翠花(陈小艺 饰)定了亲。回城后,翠花在陈家照顾瘫痪的公公,陈志则踏上了去大学报到的行程。班里党支书马庆升(冯远征 饰)觊觎女同学秀萝(曾黎 饰)的美貌,而秀萝心中则装着正直的陈志。几年后,秀萝成了马庆升的妻子,陈志一直对翠花不离不弃。文革结束后,马庆升靠钻营当上了文尚县县长,陈志当了副县长。此时的秀萝已看清了马庆升的本来面目,她带着女儿独自在市里生活。陈志将要调任市农委主仼的消息让马庆升耿耿于怀,他不择手段地干起了龌龊勾当......

 长篇影评

 1 ) 乡村的爱情

影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父亲和母亲一生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爱的执着,土的可爱,傻的天真,都被主演章子怡演绎的淋漓尽致。影片台词不多,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跌宕起伏,仅仅就是诉说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如小溪般静静流淌,沁人心扉。算是文艺片时期张艺谋的一部真诚之作。
我在这条路上等了你很久,终于把你等来了,现在你走了,我也要在这条路上送你最后一程。。。。。瞬间戳中泪点。

 2 ) 最美好的爱情

今天在影视艺术课上老师将这部影片放出来让大家欣赏,之前只是听说过章子怡的这部电影很赞,没有看过,今天看了之后才知道这些好评从何而来。

首先从女主来看,章子怡饰演的招娣是有名的美女,也是影片里“母亲”年轻的时候,在她身上最大的看点就是人物的刻画。整部影片对于人物尤其是女主的刻画十分到位,她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女子情窦初开时的心思,少女的娇羞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中国那个年代农村姑娘的淳朴善良体现的十分到位。表情和动作都十分美,细节处理的特别赞。剧情上,她喜欢上了从县城来到三合屯教书的老师,也就是影片里“我”的父亲,从初见第一面到之后给他送饭,这一个过程也演绎的十分丰富,随便拿出哪个镜头,仿佛都能看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过程。两个麻花辫的人物外形把农村姑娘塑造的十分完美,同时章子怡的感情发挥的很到位,不管是初见时的美好,还是分别时想送饺子却没来得及的伤心,都深刻反映了这个姑娘的性格。

除此之外,电影的画面更是一大亮点。电影里现实的场景采用了黑白暗调的表现,回忆场景则是用了彩色鲜调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中,黑白的色彩,寒风凛冽的画面,衬托了当时“父亲”刚去世,“母亲”的悲伤,凄凉,回忆里,却用了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的画面,衬托出一段美好的初恋。

而在影片的音乐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整个剧情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在片子的开头它是高亮的,象征着“母亲”萌动的心,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爱情。在“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悲伤中,搭配一段二胡的独奏,更能体现当时的凄凉。动听,悲凉的音乐为这部影片添加了更美好的色彩。

最值得欣赏和观看的除了上述内容,我想说的还是剧情,剧情本身的真挚感人和淳朴,以及父亲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是最打动我的……

 3 ) 《我的父亲母亲》视听语言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视听语言分析 一个小时二十五分钟,唯美,意境,丰满和艺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一部爱情剧,不算轰轰烈烈却依旧感人。 影片的开头以一个固定镜头展开,看到的是一幅在雪地中行驶而过的汽车的背影,摄影机从汽车的后面拍摄,带领观众走入这个故事。 色调。影片大致分为两个色调,黑白的是真实生活,彩色的的是回忆生活。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黑白与彩色分别象征着人老的孤独与年轻时的对爱情的热情和希望。色调的反差,强烈的反映出年轻时候的热情和母亲对父亲美好的记忆和深深的爱。 影片的最后,父亲已经抬回来了,在“我”即将临行时,走进了父亲的课堂。当正在做饭的母亲再次听到那熟悉的朗诵声时,跟随着寻找的步伐一直望着村头的学校走去,出神的望着听着。此时,叠画又到了母亲第一次去看父亲上课情形,自然的再一次转入彩色的色调中,郎朗的读书声,寻找的目光,欢乐的奔跑,饱满的色彩,仿佛依旧回到了那个充满爱情,希望,热情的年代,配合着不断的镜头调度,叠画转场,和音量的不断增大将情感自然而然的带入高潮。影片的结局在那个年轻的穿着红棉袄奔跑的昭苐,最后并没有让黑白的现实生活再现,彩色色调的定格留给观众对爱情的感动、希望与热情的情感高潮。 色彩。张艺谋总是喜欢在电影中使用红色,红色象征着热情,希望,生命的活力。影片中的那一抹或棉袄,或围巾的红色都在暗示着生命力的旺盛、爱情的炙热、生活的希望、人生的激情。 暖调的色彩,柔和的光线作为这部影片的场景基调,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内心的羞涩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面。影片中不断采用叠画的方式,将感情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在寻找发卡的那段中,人物始终处于画面四分之一的位置左右,固定的镜头中变化的是人物运动的方向,不断的寻找发卡,最后发卡是在家里的院子找到的。画面切到了烛光前戴发卡的昭蒂,渐渐的她的表情由微笑沉了下来,她在想念洛先生。继续叠画,阴沉的脸,微弱的烛光中出现了村头的老井。叠画的转场交代出昭蒂心中的感情。不断的叠画在音乐的渲染下将少女的思念表现的真真切切,平凡,唯美,感动。 表演。章子怡的成功表演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神色和表情出色的展现出了少女对恋人思念的情怀,动作的细节充分的展现出了青涩少女的柔情。在表演层次中最不可或缺的是演员在原野中奔跑的意境感,在跃动的少女身上散发了对爱情的追求,向往,希望。最后的画面依旧是奔跑的定格。 回归平凡,依旧感人。

编导教学VX

13037218887

 4 ) 谈谈本片的手法

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 用色彩叙事
影片采用低饱和度的黑白画面来叙述父亲去世后的故事时段,体现一种冰冷感和沧桑感,同时在回忆父亲母亲的故事时段,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画面,体现一种浪漫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高反差的色彩运用将影片的时空自然区分,并赋予感情色彩。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善用色彩,对红色情有独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看得出他的红色情结。母亲招娣身上的红棉袄、红围巾在画面中极其夺目。在送饺子、找发卡、等待先生等多组镜头中,以油画一般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作背景,招娣的奔跑就像是一抹跃动的红,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二、 影片的叠化手法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是为时空过渡,如通过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路来完成叙事的时空转换(13’);有的是为表现时间流逝感,如修学校时饭桌的多次叠化(23’)表现招娣日复一日地送饭,更突出她的急切关注,又如片尾抬棺回村的过程(74’),一方面体现路途的艰辛和人们的坚定,另一方面也配合画外音的叙事;有的是为表达情绪,如找发卡的一连几天早出晚归(50’),体现招娣的坚毅、顽强,又突出了她找不到“定情信物”发卡的沮丧与失落;还有的是为表达丰富的联想,并起到时空交错的作用,如片末那最为精彩的叠化,也是影片的高潮(85’),用一组时空交错式蒙太奇将时空、色彩、声音通通叠化到一起,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体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百感交集的反映。
三、 镜头运用
1. 短镜头的蒙太奇
片中频繁组接父亲母亲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的生动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两人言语之外的交流,描摹出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的全过程。而在两人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中大量运用升格摄影和长焦镜头,拉长画面时间,为的是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以突出母亲眼里只有父亲的效果。
另外,短镜头的蒙太奇也用于体现紧张节奏。如送饺子奔跑的这组镜头(45’),连续使用了21个短镜头,没有音乐和对白,全都是固定机位,招娣从画面右侧入左侧出,最后镜头落在先生远去的全景,画外响起招娣的哭声。这组镜头干净利落地交待了空间较复杂的变化,并营造了一种无声的紧张感。类似的精彩运用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2. 固定场景的频繁使用
影片有许多频繁使用的固定场景,村口路的全景、门框中母亲织布的背影、校舍的远景等等,背后都有着深意。如村口的路,既是全片的线索,也与父亲母亲爱情的集中体现,它的全景在片中出现了不下十次,影片从这条路始,也由这条路终,片末招娣穿着红棉袄跑上这条路,镜头升起,画面伸向远方,那一抹亮丽的红被定格在画面中,影片就此结束,这既是呼应开头和片名,更是对主题的提炼,那就是父亲母亲的爱就如这条路,曲折、绵长而又深刻。
四、 点睛的声乐运用
三宝为本片写作的配乐极大地提升影片的感染力。不仅如此,读书声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次叙事皆是由读书声来引起和推动,而片末父子读书声的叠化,则超越了时空所限,将整部影片读书声所引发的美好、期待、希望种种情感揉和在一起,营造了本片的高潮。
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叙事,避免了画面的拖沓,加快了影片进程,更使本片充满纪实感。

 5 ) A love that never grow old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我的父亲母亲>。也自然不记得,曾经在哪一段情节落过泪。我就只是打开它,打算利用今天晚上难得的空闲再次重温一遍。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感觉上,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母性而坚定,一股子拧劲。我始终觉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章子怡的演技我是欣赏的,我认为做戏和做人不能一概而论。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十面埋伏》,她渐渐学会读懂张要求的角色,并且把自己融进去,打造成导演要求的样子。一个好演员除了要将自己的理解移植到角色上以外,更要明白自己终究是导演的一颗棋子,要如何下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好演员要学会牺牲的并不只是外在,还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她是聪明的,她的成功并不只是运气。

      十八岁的漂亮少女,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
      穿上新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试图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只为了让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馅饺子;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干净的情节,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眼泪却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有条件的感情不能算是纯粹的感情,充其量只能算做与现实的拔河而己。一点点感情加上一点点现实的考虑,造就大部分徒有虚名的爱情。
      “先生回来啦,先生这是为你回来的啊”招娣醒来,再次听到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她跑向学校,跑向那个向往己久的声音,教室的门打开,先生走出来,镜头到此为止。
      然后,招娣就成了母亲。四十年后,老去的母亲,依然倔强。她依然喜欢听父亲读书的声音,“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
      儿子临走前,为了母亲和父亲给孩子们上一节课,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堂课,念的是父亲当年在开学第一天念的课文。年迈的母亲,像当年那样循声而来,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永远不曾老去的爱情。
      我还是哭了,为我的爱情理想主义。

 6 ) 润物细无声

        罗姆在《电影与文学》中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细节艺术”,在电影中,细节小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缕阳光,大可以是一个事件,柴伐蒂尼曾说过:“只要深入的挖掘,任何细小的事实都会成为一个金矿。”
        传统的电影艺术靠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来产生艺术震撼力,就像猛饮一杯烈酒,让人立醉;而也有一种电影,在剧情本身是淡淡的,却由于细节运用得绝妙,同样撼人心弦。就如真正的碧螺春到是极清淡的,要慢慢品尝才能觉出其甘香高雅。
        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他和她终于已经成为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这在影片开篇观众便已知道,这部故意舍弃了悬念的电影,可以说,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胜在细节。
        类似我国古代戏曲中对“关目”的应用,契科夫也曾经主张过,一切细节都应当是精心设计的,都应当贯穿于始终,只要戏一开始墙上挂着一把手枪,到剧终时它就应当用于杀人。细节当然可以用来作为贯穿道具或动作来为主题服务,然而文艺作品中细节的震撼力却绝不仅于此。
        就且让我们暂时放开片中浓郁的农村风俗风情,抛开凄婉清丽的段段乐曲,把我们的目光和焦点投注到这部影片中的细节中来,开掘个中 “金矿”。
母亲的“红”——心意
 “红棉袄”
        第一次见父亲的时候,母亲穿了她的新棉袄,母亲的身形娇俏,本会让人显得臃肿不堪的棉袄裹在她的身上,也沾上了几分轻盈灵动。棉袄是水红色的,红而不艳,亮却不俗,仿佛在那样的青山绿水中,在那样宁静的村落中,从来就应该有一位这样清秀的红棉袄辫子姑娘。
        父亲是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的到来引起了村里一阵不小的轰动,围观的人群里,有那一片鲜活的红在跳动。
        看完“先生”,母亲小心地把红棉袄收在柜子里,端端正正地放,仔仔细细地压,简简单单几个手上的动作,年轻少女细腻、多情的心已跃然银幕。
        轮到“先生”来母亲家吃饭了,母亲一手扶着门褴,冲着父亲甜甜地笑,阳光照着那清亮的眸子上一帘青青的睫毛,那娇嫩的红唇下一合晶莹的贝齿,还有那件红红的棉袄,也伴着母亲,朝着阳光笑。父亲也笑了,说不清是喜欢上了这件母亲穿的红棉袄,还是喜欢上了特地为了父亲而穿上这红棉袄的母亲。
       “先生”要被人带走了,临走前答应会来吃一口母亲做的饺子,母亲等待着,从柜子里又取出了那件父亲喜欢的红棉袄。
        红棉袄是属于年轻姑娘的,红棉袄,红得热情似火,红得灿烂如花,红的是简单,红的是执著,红棉袄是姑娘对美丽的憧憬,红棉袄是母亲对爱情的追求。
“红发卡”
        又是红,水红水红的发卡,父亲送给母亲时说:“红发卡配你的红棉袄,好看!”
        当母亲终于没有赶上把父亲带走的那架马车而摔倒在地的时候,她无助地痛哭完自己的委屈后,才发现别在头上的发卡已不知了踪影。刚才一路跌跌撞撞地跑,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母亲怎么知道发卡掉在了哪里?父亲已经被带走了,临走时终于没有让母亲遇到,为什么就连父亲送的唯一一个小小的发卡,都不让母亲戴着、捧着、包着、藏着呢?在一连串拼命地奔跑、跌倒、哭泣后红发卡的丢失,仿佛一段乐曲在到达了一个高潮之后,曲调还是在不停地攀登,听者的心不停地往上提,往上提,终于,到了红发卡的丢失这个小小的休止符,听者呆了,观者呆了,刹那的静默之后,所有的凄楚一拥而上,泪水终于决堤而出。当发卡终于在屋前的栅栏下被母亲找到了时,它本身早已不再重要,塑料红片片已赚得了观众太多的泪水。
“梁上的红”
        还是红,这次的红,是母亲在织布机前的杰作。村里新建的小学校的梁上的那块红布,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母亲来织。年轻的窈窕的母亲轻扭着腰肢在织布机前坐定,活儿干得精细漂亮,“红”悬在梁上,父亲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父亲愿意讲课时有“红”陪着,四十年来红布已白了又黄,黄了又灰,直到父亲去世,“红”还是那块“红”。
“黑”
         在这儿,也有一阙《红与黑》,整部电影的色彩是如此的分明,前、后部“我”出场的时候,黑、白、灰冷得压抑、冷得孤寂,而在叙述“父亲”和“母亲”的那段美好的故事的时候,红的棉袄、蓝的青天、绿的山坡,一切都是温暖的色调,美丽而清新。
        从红花绿树到黑装灰林,四十年父母亲长相厮守,四十年真情不变,四十年心意不改,路还是那条路,梁还是那道梁,只是岁月已老,红颜不再,伊人已去。所以母亲要为父亲织完最后一块布,所以母亲要陪着父亲再走上那条来时的路,故事本太简单也太平凡,那个佝偻着的苍老的背影却为何让观众如此泪眼朦胧,母亲青春时的那片“红” 在观众心中却为何如此久久挥之不去!
母亲的“跑”——追求
        也许,不该叫这部片子《我的父亲母亲》,而要叫它《我的母亲》。
        父亲是被母亲的饭菜引回来的,父亲是给母亲的红棉袄惹回来的,父亲是让母亲的笑招回来的,或者更多的,父亲是被母亲“跑”着等回来的。
        恰如这个片子的导演张艺谋所说,片中有太多母亲等待的场面,等父亲放学,等父亲回乡,“等”得人安静而忧郁,“跑”却能跑出活力和希望。在父亲就要经过的青山中跑着,循着心中朗朗的读书声跑着,母亲在“跑”中追逐心中的梦想,等待的焦虑和不安在跑中释放。
        母亲跑着,终于迎面来了送学生回家的“先生”,故意落个篮子在地上,母亲扭着身子小碎步跑开去,步子颠得厉害,心里扑腾得更厉害。害羞了,年轻的姑娘,却还是要跑的,要等“先生”叫住拿回篮子;忸怩了,村里的姑娘,却还是会笑的,“先生”认识我了呢!
        母亲跑着,终于没赶上把“先生”带走的马车,终于跑得跌倒了,碗碎了,泪水出来了。你只是个农村姑娘,就算长得再漂亮,就算再能抄山路绕近处,又怎么能拦住把“先生”带走的脚步?
        但母亲还是在跑着。
        跑得耳边又响起了父亲的读书声,跑回了父亲,跑落了泪水。母亲的母亲说:“先生是为了你回来的。”病重的母亲躺在床上,一滴泪无声无息地滑了下来。
        母亲的跑是母亲的追求,母亲敢想就敢做,敢跑也敢追,母亲,是个犟姑娘。
母亲的“犟”——坚持
        母亲太犟了,也太能坚持了,虽然她肯定不懂,什么叫做“执著”。“当时村里自由恋爱的人不多,母亲和父亲,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生是城里人,和咱们不一样”,母亲却什么都不会理会。母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先生有知识、有学问,我就是要对她好,我就是爱他——他讲的课。
 “碗”
        那个大青瓷碗盛着的,是母亲一次次变着花样做出的好吃的,金黄的烙饼、香喷喷的炒饭、还有热腾腾的饺子,盛得严严实实的,都快要溢出来了,母亲的心意,也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好吃的,是做给“先生”吃的。把“工饭”摆在桌上,母亲和村里的女人们谈笑着,心里眼角却一直守着那只碗。母亲悄悄跟人打听“先生”吃什么饭,留着小心眼儿把碗挤在了最前头;“先生”说他认得这个碗,母亲撅着嘴非要问清他都吃了什么;母亲要把饺子送给就要走的父亲,用的就是这个碗;母亲追着马车跑,跌倒了,碗碎了,心也碎了。
        补碗的师傅,用的可是咱们中国人的老手艺,手艺人的大手粗糙而泛黑,却能在轻脆细薄的瓷碗上,自如地钻孔、刷胶、钉钉、加固,补好了碗,“好歹也是给闺女留了个惦记”。母亲是个心实的农村姑娘,母亲不会拉着父亲去下馆子,母亲也从没听说过那首台湾情歌“我要为你做做饭,我要为你洗洗碗”,母亲的饭,母亲的碗,掏着的就是母亲的心。
“井”
        井是口老井,人们早就不用了,因为井在学堂旁边,母亲天天绕远打水。看到父亲也来打水了,母亲悄悄把桶里的水又倒回了井里,她在等着父亲,却眼巴巴地看着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生从父亲手里抢走了水桶,母亲对那人没有半点好气。
        四十年后母亲决定把父亲葬在井旁,他们,都念着这井,这人。
        …… ……
        倔强的母亲听到“先生”还没成家,心里脸上一下子就笑开了花;倔强的母亲在父亲走了的日子里,把村里的小学校布置得漂漂亮亮,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上,父亲的字都留了下来,显得特别清晰整齐,那一回,村里人都知道了母亲的心;倔强的母亲等不到父亲如约而回,非要顶风冒雪去城里找他,终于昏倒在了半路上。
        带着这股犟劲儿,母亲爱得头也不回。

        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就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出了整体的晶莹和美丽。母亲的心意在细节中明朗,母亲的追求在细节中强化,母亲的坚持在细节中升华,性格在细节中活起来,心情在细节中动起来,一切一切,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需要太多的悬念和矛盾,细节的震撼力,自能“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太大的牺牲和抗争,影片中的爱情,自会淡泊而致远;
        不需要太高的荣誉和光辉,美丽着的人生,自有幸福和纯真。

 短评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1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12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20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31分钟前
  • Mmm
  • 较差

章子怡好漂亮>.<

35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4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41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46分钟前
  • 蛋挞圆溜溜
  • 推荐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47分钟前
  • jamiejamie
  • 还行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52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54分钟前
  • 大仙大仙你别吹
  • 力荐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5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1小时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1小时前
  • 东方既白
  • 推荐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