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戈兹·奥托,彼得·西蒙尼舍克,Daniel Donskoy,毕碧安娜·贝格,麦赫迪·麦斯卡尔,Sabrina Amali,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ch,Maya Gorkin,Uri Elkayam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剧照

渐强 剧照 NO.1渐强 剧照 NO.2渐强 剧照 NO.3渐强 剧照 NO.4渐强 剧照 NO.5渐强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23 21:00

详细剧情

  知名的德国指挥家爱德华,接受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要组一个横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原来这些来自以、阿的音乐家们,在不断面对战争及恐怖攻击的阴影下,自出生就互为敌手,根本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他们很快自动分成两个派系,并以各自的小提琴手为首。首先是来自巴勒斯坦的蕾拉,虽然母亲从小教她上街抗争以色列,但她从不为所动,始终在佈满催泪瓦斯的动乱中努力习琴。另一方的以色列提琴手朗恩,自幼练就扎实的古典音乐底子,甚至组成了乐队。蕾拉每天前往特拉维夫场地练琴,得辛苦通过以色列军队驻守的检查哨,甚至经常遭受羞辱。朗恩则直接将他的乐队成员带进乐团参加徵选,意图影响团员比例,双方衝突一触即发…。  为能顺利完成这场交响乐演出,爱德华决定倾他全部教学资源与沟通技巧,克服双方的文化差异与国仇家恨。他真能成功让大家放下仇恨、恐惧和偏执,彼此信任、团结起来,进而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演练并顺利登台吗?  电影灵感取自现任柏林歌剧院总监丹尼尔巴伦邦(Daniel Barenboim)曾轰动一时的和平创举,他曾将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年轻音乐家们,以1:1比例聚在一起演奏,祈能靡平以、阿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而举世哗然。

 长篇影评

 1 ) 一个白左圣母婊引发的血案

巴以即将举行新一轮和谈,一个有钱的德国圣母婊想举办一场特别的和平音乐会为这次和谈助兴。这场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将在于,乐队成员将由分别来自巴以两国的年轻音乐家组成。为此圣母婊在法兰克福请到了一位德国音乐大师去以色列组建这只特别的乐队。大师身份也很特别,其父母曾是纳粹集中营医生,无数犹太人曾在他们手下死去....大师到了以色列开始挑选乐队成员了,发现巴勒斯坦年轻人音乐水平普遍不及犹太青年。大师坚持以艺选人,圣母婊则坚持乐队中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比例为1:1。最终大师勉强挑选出了一支符合圣母婊要求的乐队,但排练时两边年轻人民族情绪严重对立,排练无法进行。大师把乐队拉到风景如画的奥地利,希望换个环境能消减两边的对立情绪。经过大师一番苦口婆心的操弄(包括自爆家族的黑历史),乐队成员对抗情绪有所化解,排练得以顺利进行。其中一个犹太女孩还花痴上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巴勒斯坦男生。两人知道他们的结合将为各自的家庭和社会所不容,遂决定私奔去德国,路上遇到项目安保的阻拦,小鸳鸯逃跑途中男生意外被车撞死,因为男生的死,乐队成员又爆发严重冲突打成一团,音乐会被迫取消。心灰意冷的大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圣母婊却可以当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意气风发地奔向她的下一个博爱关怀对象:南苏丹的疟疾项目。

看到前一篇影评说“根据事实改编”,是想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吗?No!此片纯属虚构,影片4分42秒处的字幕已经说得很清楚,based on an idea by Stephen Glantz等三人。

有句滥大街的话说的是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无数影片涉及这一主题,波兰斯基的《钢琴师》中音乐甚至帮助犹太男主赢得德国军官同情,得以在残酷的战争中幸存。对巴以两个负有血海深仇的民族,音乐是否能同样奏效?圣母婊的异想天开(片中的德国大师是这样认为的)最终被冷酷的现实打了脸。我很喜欢影片里对那个白人圣母婊的小讥讽,也喜欢乐队成员结束冲突后合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首对冲突两边都有特殊意味的曲子应该是编导的刻意选择,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煽情效果。除了音乐,自始至终存在的冲突让这部文艺片充满了紧张感,观赏性很不错。但坦率地说,我不太相信影片对犹太青年们反巴情绪的刻画。曾经去过约旦和巴以旅行,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觉以色列人要包容平和得多,阿拉伯人却始终有化解不去的戾气。以色列境内生活有近200万阿拉伯人,差不多占以色列人口的1/4,以色列议会中甚至有不少阿拉伯议员,两族人之间也有相互通婚的,但在巴国控制区内,相反的情况都不存在,足以说明问题。

 2 ) 渐强

他们很快自动分成两个派系,并以各自的小提琴手为首。首先是来自巴勒斯坦的蕾拉,虽然母亲从小教她上街抗争以色列,但她从不为所动,始终在佈满催泪瓦斯的动乱中努力习琴。另一方的以色列提琴手朗恩,自幼练就扎实的古典音乐底子,甚至组成了乐队。蕾拉每天前往特拉维夫场地练琴,得辛苦通过以色列军队驻守的检查哨,甚至经常遭受羞辱。朗恩则直接将他的乐队成员带进乐团参加徵选,意图影响团员比例,双方衝突一触即发…。 为能顺利完成这场交响乐演出,爱德华决定倾他全部教学资源与沟通技巧,克服双方的文化差异与国仇家恨。他真能成功让大家放下仇恨、恐惧和偏执,彼此信任、团结起来,进而展开为期一个月的演练并顺利登台吗?

 3 ) Crescendo

看这一部电影是音乐题材,所以点进来的。 有点搞不懂为什么这部电影的片名叫做 狂人交响曲? Crescendo 是意大利单词,因为在音乐术语里面大部分都是意大利语的,一般在谱子上记的就是"渐强"的意思,第2层意思就是crescere这动词,是"成长"的意思,但翻译成"狂人"有点偏离原文了。 电影整体的构造还可以,但是有一些地方非常生硬: 第一不得不说在乐团里大部分时间是留给排练的,但影片音乐的部分少于他们"玩游戏"的部分, 第二在机场部分,只有刚开始那男的是把乐器放在盒子里的,女主的琴盒一开始就是开着的,所以转过身就马上拿起了小提琴,但是没有哪位演奏家出门在外会不把小提琴拉链拉好。除此之外也有管乐的同学连盒子都没看见,就这么放在机场的地上,所以是怎么想的。。。太假了 如果女主的琴盒没有关是为了无缝接上第1句,我觉得还不如男主拉完第1句之后就停下来,然后静等另一边的反应,看到女主角拿起琴,有一种"以音乐为桥梁"之后,两人再互相给个眼神、呼吸,然后一起合第二句,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他的群演也是,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拉而拉,完全没有听或者是看其他同伴,有些生硬。 还有最后一点,除非Bolero是之前排练过的曲子,然后指挥特别要求全员背谱,不然一般情况下乐团是不背谱的😅。但为了电影特效能理解。

因为是喜欢的音乐题材,所以给四星。

仅分析了下音乐方面的观点,没有深入研究,比如为什么他们乐团排练的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韦瓦第的冬,仅仅是乐团成员数量上的关系(虽然影片上的那些乐器数量不够演奏这首交响曲)还是这些曲子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本来写短评的,但字数超了😅

 4 ) 音乐之于仇恨,就像精卫之于海

Crescendo是一个音乐术语,意思是 “渐强”,表达乐曲中情绪的递进。这部以巴以民族仇恨为明线、纳粹与犹太血海深仇为隐线的电影,拍摄于2019年,上映于2020年1月——对,就是我们所说“疫情元年”的起始之际。影片主创人员一定没有想到,它会与整个世界的行进构成巧合与映照,在这个意义上,“Crescendo”已经超越了音乐术语,成为一个隐喻。该片的中译名是《狂人交响曲》(台译《交响狂人》),也许是这个平庸且离题的译名造成了妨碍,看过它人并不多。

曾主演《托尼·厄德曼》的彼得·西蒙尼舍克,在Crescendo中的身份是“著名指挥家爱德华·史波克(Eduard Sporck)”,他接受了一个左翼慈善组织“有效利他主义基金会”的游说,组建并训练一个管弦乐团,由1:1比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年轻乐手组成,最终目的是举办一场音乐会,以配合巴以两国的一次和平峰会。

这个情节预设已经天然具足可观的硝烟,而导演犹嫌不够,再安排史波克的身份是纳粹军官之子,乐团的集训地点放在意大利风景如画的南蒂罗尔州山区——那是史波克的父母在德国战败后企图逃亡而终被击毙的地方,这一条暗线将大屠杀绵延的阴影纳入剧情,让影片的戏剧冲突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也赋予史波克接受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合理的动机——他简直一生都承受着仇恨的洗礼。

试图弥合这些来自敌对国的乐手彼此间的敌意,是影片中最震撼的戏码之一。史波克让他们面对面站成两排。喊出来吧,他说,当着他们的面喊出来。短暂的沉寂之后,有人小心翼翼地说:恐怖分子。对面一人回以:刽子手。凶手。投弹手。你们的人杀了我的表弟!你们想摧我们的国家!讨厌!混蛋!……愤怒的发泄迅速缠结成难解难分的指责与对骂,有人抬手比划出举枪的姿势向对面扫射。在此,仇恨最残酷的一面暴露无遗——他们明知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既没有杀过人也不曾投掷过炸弹,明知对方跟自己一样只是个梦想成为音乐家的年轻人,明知对方无辜,但依然把怒火与诅咒渲泄在他们身上,他们彼此恨得要死,仅仅因为对方的身份身份就是他们的原罪

(影片中乐手们互相对骂)

据说实拍这场戏的时候,许多演员开始哭泣,有两个激动到晕厥,有人歇斯底里地拒绝说出自己的台词,以至于导演扎哈维要反复安慰他们“这只是演戏”。扎哈维后来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到这场戏的拍摄过程,说他永远忘不了这个场面,那是如此艰难的时刻。

对演员来说显然那不仅仅是演戏,很快我们都将比“元年”之前更为切身地领会到这一点,因为现实与电影已经构成了深刻的互文,世界范围里的人们都感受和经历了被撕裂的痛楚与被仇视的炙烤,那种汹涌的敌意在提示,原来巴以式冲突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大家就处在这种仇恨的入门级和低配版,黑色的恨白色的,白色的恨黄色的,谁也不知道这个链条还会不会继续延伸,尽管过往的历史已经明火执仗地告诉我们,唯民族论、唯国家论、唯性别论、唯阶级论、唯信仰论,最终都必然走向无差别仇视,而无差别仇视与无差别杀伐,一步之遥而已。对于影片中的角色来说,如果为自己的亲人无辜被害而痛恨,那么也就不能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人,否则你就是你所痛恨的,你就是你所反对的,二者秉持的是同等的逻辑,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推理。

但是理性往往需要习得,而人类诡秘的心理机制并不导向此处。仇恨来自于创伤,而“投射”与“移情”让受创伤的个体不自觉的去寻找外部的客体作为仇恨投注的对象,被他们找到的客体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因为讨厌某个女人/男人而讨厌所有女人/男人,因为被一个喜欢穿红衣服的人伤害而痛恨所有穿红衣服的人,甚至痛恨红衣服,甚至痛恨红颜色,在大洋此岸被砸过的日系车,和在大洋彼岸被杀的亚裔,皆是如此,皆是替代。鉴于仇恨者寻找的替代可能是任何事物或群体,在这一心理驱动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被仇恨投射的客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人类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更何况,仇恨这一情绪是如此容易挑逗和煽动,又如此绵长和不熄,层层叠加终至无解。关于如何制造它、利用它,政客们简直可以出版成套教材了。

回到电影吧。影片将音乐当作和解的药引,当以色列小提琴手罗恩演奏维瓦尔第《四季》之《冬》那段急速的Solo,旁边的巴勒斯坦首席小提琴手蕾拉露出赞赏的表情;一场伤筋动骨的渲泄之后,乐队开始演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我确信导演选择这一曲目别有深意),在管弦乐器和定音鼓营造的低沉紧张的气氛中,黑管以透明的音色奏出忧伤而辽阔的主旋律,他们共同建构的音乐像一个美学的实体充盈了整个空间,与之前斗成乌眼鸡似的场景构成了强烈对比,一曲终了,所有在生活中被各种苦难与黯淡折磨得粗糙和麻木的心弦,都被拨动了。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中,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组成的乐团确有实例,也是影片的灵感来源——那就是著名的管弦乐团“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它由享誉世界的犹太裔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和巴勒斯坦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创办于1999年,电影中的指挥家取名爱德华,正是为了向赛义德致敬。

“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管弦乐团成员来自于中东各敌对国,包括埃及、伊朗、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在赛义德于2003年因病去世之后,巴伦博伊姆继续支撑着这个乐团。2013年,有一位网友在亲聆过现场演出之后写下一篇侧记:

最不寻常的并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节目单里面。这份节目单没有乐团人员名单。通常音乐会的节目单里都会介绍乐团成员,这样可以让听众认识他们。不过这些资讯在节目单里完全看不到。我个人猜想是为了保护乐团成员,所以避免让他们的名字曝光。在中东地区,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禁止他们的民众与以色列人接触,更不要说同台演出。如果让他们的姓名曝光,很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危及个人安全。

这位网友还提到,乐团2006年首次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时候,整座卡内基音乐厅如临大敌,所有观众必须通过金属检测器。

(“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管弦乐团演出时的场景,图片来自乐团官网)

(“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管弦乐团的乐手穿过满目疮痍的家园,图片来自乐团官网)

算起来乐团成立至今已经22年了,不知道现在他们演出的时候,剧场还会不会用金属探测器来检查每个听众,节目单上是不是依然缺少乐手们的名字。而我,一个远在中国的、孤陋寡闻的平民,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乐团。巴伦博伊姆或许被更多中国人所知,因为他做过郎朗的老师,他还是大提琴女神杰奎琳·杜普蕾的丈夫,根据杜普雷的传记《狂恋大提琴》改编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巴伦博伊姆和杜普蕾的首次见面,是在傅聪的家里。追索到此处,我无法不联想起傅聪去世那些天,我们网络上的风波;亦无法不讶叹,那几乎就是现实与电影交相的映射。

作为一部群像电影,《Crescendo》风格朴素从容、细节丰沛可感。乐手们在远离尘嚣的异国终于达成了艰难的、初生的共存,尝到了一点点安宁与喜悦,然而这个桃花源是十分脆弱的,其内部就并非团结一致。当史波克说,为了这场你们即将共赴的音乐会,愿意暂时放下分歧的站到这里,不愿意的站到那里;大多数人选择了愿意,而有两个乐手犹豫半晌,依然选择了不愿意,两人双手交叉在胸前,倔犟地看着对面的另一群。

这个脆弱的桃花源周围环伺着各种狂热的偏执,包括指挥史波克遭到了来自反纳粹的犹太极端组织的攻击。这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父债子偿式的世代传承,就像一个不祥的预言,预示着那些年轻人的未来。

在情节上,我唯一不赞同的,是在表现阿拉伯乐手希拉和以色列乐手奥玛尔的恋情时,设置了奥玛尔意外死于车祸;我不认为这对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情侣会恋爱脑到弃整个乐团于不顾、在重大演出的前夕私奔出逃,他们完全可以等演出结束再做这事;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紧急到那个程度,而他们冲破家国观念的巨大屏障加入这个乐团,不就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吗?不就是迫切渴望参与一场盛大的演出吗?事实上在乐团所处的险境中,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轻易击溃这个桃花源,导致音乐会流产,而不需要死亡这样一个过于戏剧化的桥段。

无论如何,最后的一场戏无疑是《Crescendo》中最强的音符。演出泡汤了,和平峰会取消了,在回程的机场里,两个国家的乐手分隔在两个候机室中,悲伤、沮丧、一言不发;当电视新闻滚动播放奥玛尔的死亡,以色列小提琴手罗恩再也按奈不住心底复杂而澎湃的感情,从琴盒里取出琴弓,在分隔他们的玻璃门上敲出拉威尔《波莱罗》那著名的前奏: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邦……他的鼓手心领神会,掏出鼓棒,在不锈钢座椅的扶手上接着敲击,两边的乐手一个个加入进来,演奏拉威尔生平所作的这最后一首乐曲,整首《波莱罗》就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最后犹如爆炸般的音区戛然而止。

(隔着玻璃门,奏响《波莱罗》)

这一曲奏完,他们就要回到敌意环伺、险状四伏的家园,回到汉娜·阿伦特所说“暴力实践改变了世界,而最有可能的变化就是变成一个更加暴力的世界”中去了。

 5 ) 孙悟空画的圈

音乐,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真的能消除人类的仇恨、抹平民族的芥蒂吗?我是不信的,甚至连“艺术治疗”都不究竟。那只是大家一时决意忘记,先投入一个约法三章的乌托邦中。它只有在这个孙悟空画的圈圈里是美好和安全的,但始终不能走出圈(不能与真实连接)。

这片子选择了世界上目前最激烈之一的“巴以冲突”作为背景,纳粹与犹太人的过往冲突作为副线。确实是有点先确立中心思想,但是这么恒久的主题,如果写得好,不影响它成为好作文。 巴勒斯坦小男孩的黑管声,自带一种民族的悲凉,与他害羞、单纯的形象构成一种更大的对差。在他身亡后,父亲开着车放着他演奏的音乐,在全村广播反复说:一个最好的音乐家走了。这是一个贫困的村庄,难得的欢乐也就是婚礼聚会时父子们为大家演奏下,所有村民都哭了。

我看到这也忍不住吸溜吸溜。旁边大姐映后说,你泪点挺低的啊。其实是片子里有故意凸显巴以这种贫富差异。穷人家都是相依为命,要养大一个孩子,使他安全,使他快乐,使他有梦想,本来就更不容易。这让我非常心酸,估计流下的也是经济学的眼泪。。。。 里头挺讽刺的其实是那个女项目管理者,和她所来自的人道主义机构。他们像投资项目一样,一个个做试验,这个失败再换一个罢了。目的都是要凸显自己的正确、普世价值观,如果这场跨越种族的音乐会办好了,拍两张、剪几段上媒体,那多漂亮显赫啊!至于这些心怀仇恨的年轻人,离开孙悟空画的圈,回到自己的环境中,怎么面对来自同族的责难,呵呵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这片倒是很打白左的脸。 顺便提一句,很多社会上打着心理咨询、治疗的团建项目,包括一些灵修团体也是这样。美美的,在天堂,感受太好了,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困扰。如吸毒一般,你将一次次上瘾,一次次付费,然后更不能回去面对不如意的、千疮百孔的真实。

 6 ) 交響狂人(Crescendo,2019)

1、交響狂人(Crescendo,2019)中,雖然聯合國策畫的音樂會取消了,不過樂手們自發性的樂音卻和鳴了,而最後合奏的波麗露交響曲,同樣在在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1981)中作為和平之音呈現。

2、在莊子來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在老子來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非、對錯、此彼、死生、美惡、有無,凡種種矛盾、對立、衝突,都因不能超然的、整體的去觀照。這部電影談的不是政治或歷史,其實談的也不是音樂,這部電影把這些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帶到遠離塵囂與戰火的義大利的山區中,就是領我們到一個自然的,或說是超然的,或說是「道」的立場中去。

3、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最困難的在達於和諧。子曰:「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音樂要達於和諧,不是鐘鼓技法的問題而已。在電影裡,這一個所謂能解決問題的超然的立場,最終,其實又是回歸現實的立場裡,也就是孔子給予禮樂的內涵上——「仁」:同理、共情、愛。

4、其實以臺灣面對兩岸的割裂立場,或者臺灣在日本殖民下淪為次等人的對待史,如今很容易就能掌握電影故事的背景與感受,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的人民,也都存在這樣的困擾,以巴的衝突從來不遠,這樣的主題有普遍性。

 短评

〈四星半〉不可多得的看着很舒服的ZZZQ片。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错,探索和平的可能;没有停在简单的循序渐进后的和解,而是真正跨越战争的交流,用Bolero, M.81(Maurice Ravel)。仇恨还在,但在音乐的世界里有和睦的希望。

7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依稀想起以前参加过的workcamp和别的一些ngo,stiftung的活动,但是没有这么"作妖"的"指挥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电影似乎充满了导言的莫名自信。不过惊叹于德国人的自省,"我"必须去以色列的觉悟。不仅仅是电影里面,生活中也能察觉到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复杂情感,一不小心矫枉过正。

8分钟前
  • L'Aquoiboniste
  • 还行

在bolero中结束,但本可以渲染得更好。

11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推荐

关于巴以音乐家合组乐团的。双方相互的刻骨仇恨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即使是古典音乐这样的媒介,也无法让其弥合,即使更具人类普遍情感的乐手们,也无法超越其上。影片应该有所影射巴伦博伊姆所创立的西东合集乐团。

1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我们想依靠共情、理解和爱拯救世界,然而,天不从人愿。两个善良淳朴天使般的孩子成了民族主义的祭品,只有伪君子般开着跑车西装革履的“利他”NGO一直延续了下去。结尾机场齐奏Boléro的画面,毋庸置疑是一场梦,一场难以实现的梦

17分钟前
  • ONAR
  • 推荐

非巴以当事人,任何人都没资格说三道四

21分钟前
  • 豆友207087634
  • 力荐

本片控制得相当稳健,节奏不急不缓,信息不多不少,拍得非常真诚,也许只有德国这种乐衷于实行人道主义援助、喜爱公益项目(即有丰富的经验)、有犹太大屠杀心理阴影、并且有古典乐传统的国家才拍得出来。几个关键处的音乐选择了大众熟悉的曲目,与场景契合,瞬间提升了情感表达,结尾的Boléro又紧扣片名。本片虽然有原形,但却是staged,有明显虚构痕迹,并且有时显得很天真;片中多次push观众与角色一起思考关于和平可能性的问题,一次次的反转,再加上有点超现实的剧本,使影片更像是一本沾了血迹的呼唤和平的美好的乐章。创意很beautiful!(几个选角不错)

23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我不知道如今阿拉伯与犹太民族之间的仇恨依旧如此严重吗?也许这故事放在父辈更合理一些?……结尾的波莱罗用的很好but! 应该一件乐器一件乐器加进来,更有层次感

2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一场政治正确和无解的秀

28分钟前
  • 郑乔尹
  • 还行

影20450:一次依托音乐的理想实验

30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基金会负责人开着E级双门敞篷到处跑,果然是个不停搞头衔项目,然后把烂摊子丢给别人的货。

35分钟前
  • qkdummy
  • 推荐

2022年4月5日补充登记,2022年1月5日下载看完,当时看完遗漏登记。算是非常德国主旋律的电影,强调用非政治的介质—比如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来弥合(政治)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中的核心矛盾就是巴以青年之间的极度不信任和仇恨。将这样的乐团捏合在一起的确非常不易。思考的问题:永久的仇恨真的是一个出口吗?存于硬盘8/欧洲电影/2022看过。

36分钟前
  • 理性批判
  • 力荐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种族主义者,仇恨往往来自无知,来自环境的教唆。而音乐是可以靡平裂缝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卡门》此起彼伏的流畅线条最能磨炼默契配合,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章平静安详的和弦总能抚平创伤,维瓦尔第《四季-夏三》让人在激烈风暴中思考战争和人生,拉威尔《波莱罗舞曲》重复的鼓点是对和平的向往。或许电影拍得有些天真,而真正的巴以冲突要惨烈得多,但电影的力量就是让人能够相信美好不是吗。

38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这世界永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而唯有音乐可以消弭争端,即时只是暂时的内心平静啊。去收藏了Crescendo的原声歌单,反复听Symphony No.9~PS:没有看简介,以为时简单的音乐故事,结果发现人物情节过于激烈,不适合吃饭时观赏。。。七夕快乐~

43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推荐

为啥要找一堆不会拉琴的人演乐手……以及没有拍出音乐的美,我无法被说服。只有结局比较合理。

48分钟前
  • waking王小心
  • 还行

战争就是一台机器,无情碾压,包括音乐。

52分钟前
  • Bueno
  • 还行

导演是不是想每场群戏都有转折,只能人物强行发生一些行为,导致有几段表现得太硬了,虽然演员情绪都在线的。哎,抛开本片主旨,倒是强烈地希望大家珍惜最可爱最单纯也最脆弱的年轻人。

56分钟前
  • P-nutButterFry
  • 还行

一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从始至终都没人相信这事能成。投资人其实只是需要关注度,音乐家是被投资人推着往前走的,其他的乐手只是试试看的态度。其实他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很明智的,这么根深蒂固的矛盾和仇恨,怎么可能因为音乐而转变。大家只能暂时放下芥蒂,假装忘记过去,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可惜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意外发生,音乐会取消,大家只能在机场候机室合作一曲。也许会有短暂的遗憾吧,很快他们的思想又会被喷怒占据。一场不现实的作秀罢了,音乐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

58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我愿意为电影的主题和最后的《波莱罗舞曲》给到5星。为了音乐他们聚在一起,但演奏还未完成,生命却已消逝。对战争的恐惧和对种族的愤怒完全扎根在心的深处,也许这是世界上最难消除的东西,也许有人相信音乐可以,于是我们来做实验吧。一面玻璃墙犹如边境线把他们分隔两地,但相同的意愿被音乐所连结,未来不知道,至少他们活在了当下的和谐之中。电影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它制片是德国,电影里的指挥家还是纳粹之子,而成员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犹太人,这就很微妙了。还有那个负责人,嘴上滔滔不绝说着大爱,其实是一个钻空子捞钱的坏货。

1小时前
  • 倚风帘
  • 力荐

“以音乐代替战争”,欧洲圣母白左ngo组织搞了一个音乐会,融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结果酿成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剧本不错,整个音乐会排练的过程就是强行尝试种族和解的小型实验,结果是注定失败的。也许年轻一代可以跨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约束寻求和平之路,然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1小时前
  • De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