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青春年少 剧照 NO.1青春年少 剧照 NO.2青春年少 剧照 NO.3青春年少 剧照 NO.4青春年少 剧照 NO.5青春年少 剧照 NO.6青春年少 剧照 NO.13青春年少 剧照 NO.14青春年少 剧照 NO.15青春年少 剧照 NO.16青春年少 剧照 NO.17青春年少 剧照 NO.18青春年少 剧照 NO.19青春年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21:06

详细剧情

才华横溢,有一腔理想抱负的热血少年马克斯·费舍尔(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饰),在休斯敦一间贵族预备学校就读。初入名校的马克斯,却把全部的心思都投注于社团上。凭借着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很快在各种社团里游刃有余。然而过分忽视功课的他,不久就面临着被退学的威胁。因缘际会,他与事业成功的商业大亨赫尔曼·布卢姆(比尔·默瑞 Bill Murray饰)成为了忘年之交,学会了很多人生真理。然而这一切都终结在了才貌双全的女老师露丝玛丽·克罗丝(奥莉维亚·威廉姆斯 Olivia Williams饰)手里。马克斯深陷爱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长篇影评

 1 ) Let’s rush a little bit more/

What’s the point? She loves you.

女孩子们聊天,当聊到理想型的标准时,很多时候,通常是那些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们,是说的最多的,大学时的某次宿舍座谈会,一个女生把理想型标准从第一第二第三按照重要性一直列到了第十一二条,其中有不少条一说出来就推翻了之前的标准变成排名更靠前的。从她排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其实标准的存在就是为了被一些意外来推翻的。很多女生再遇到男票前,大概都会期待着他会有着像电影或小说里的一样的标准,这叫做少女心。可是,当真正遇到的有感觉的人时,那些剧本里的标准真的马上就死了,烧了化成灰了,去他妈什么颜值身高有房有车,这个男人就是right man啊。今晚,我的各种少女心对于理想型的标准,全被18岁的Jason Schwartzman推翻了。
他不高,带着奇怪的红帽子,过度装逼嫌疑犯,喜欢比自己大的女人,这些几乎都有悖于我的理想型标准。可是今晚,偏偏被他rush到了。喜欢走起路被挺得直直的男生,显得自信;又粗又浓的眉毛把眼眶衬得特别深邃明亮;除了学习,对所有事情都很有热情的认真劲儿,和我好像;搞起情敌心狠手黑的冷酷劲儿,从电梯出来单手拎着蜂箱还把口香糖摁到墙上的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转到公立高中后开始抽烟但依旧穿着常春藤校服的反差萌。标准,总会被新遇到的推翻。在他身上感受到的最冲击的,其实还是一种不顾一切青春感,
上映时Jason18岁,拍摄时应该更年轻。真正的少年的故事。


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到了还是马上要踏入社会了,最近的我总是会颇赋愁思的感慨到,我的青春,真的结束了。人,可能还是年轻的,可是那种感觉和心理,已经不是过去时候的那样的了。某天看到微博上一个考研打卡的妹子发了人家寝室聚餐的照片,上面都是年轻的妹子,眉清目秀,不施粉黛,一个个的笑的很开心,很真。看了之后很羡慕,她们好像还有一种冲劲儿,有种不怕失败、敢赌敢做的勇气,很有精神气儿,【大学生】式的精神气儿。这样的羡慕持续了好长时间,持续到我都开始怀疑,难道我真的没有冲劲儿吗?没那么老吧。为什么发愁和羡慕?在矫情个什么劲儿?
人生的方法和经验,有时候通过自己来发现真的太不容易,若是真的由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把情况搞明白,会把自己搞的伤痕累累。借助他人的经验来搞明白自己人生的状况,很有幸,也有点可悲。这段时间来我的无病呻吟的自我怀疑,由这部电影告诉了答案。青春里的所有傻缺,所有自以为是,所有倔强,都是以没见过世面为前提的。那时候我知道的太少,见到的太少,一心以为我所坚持的必然是唯一的正确的,那件事情必须以我为中心,少了我不行。一度匮乏的尴尬感和羞耻心,加上从未考虑过事情的后果,促成了一件件青春里的傻事。那种如同英雄式的勇气填补了年少时期的无知,无知加勇气,便给青春期少年的人生经历添了最大的一把火,让他在短暂的年少时肆意挥洒着自以为是的倔强和精力。我是学渣,那又怎样?我搞了那么多社团,写了棒棒der话剧,我可是要扳倒富家子弟的;我就是喜欢老师啊,我为她把拉丁文复活了,我为她准备建一个水族馆我做了这么多她就该喜欢我啊,所有情敌必须搞死啊;转了学我还是能兴风作浪;可是,在与Cross撕破脸还强吻未遂后,在与Blume在母亲的墓地前无力的说出那句What’s the point? She loves you后,随着那颗倒下的大树,Max他的横冲直撞式的青春好像按下了暂停键。他脱下了常青藤校服,穿上了普通的羽绒服,在理发店做父亲的帮手,音乐也唱起了I am waiting,I am waiting……在医院电梯里遇到颓的不行的Blume后,他觉得还有一丝希望,抓住了这个机会,上演了一出他和Cross最后的爱情剧,可惜,他依然还是个孩子。
好样的少年


印象中那种思绪和想法异常丰富的人,生活上总是不免有些孤独。没有别人像他一样,他是独一无二的。直到Margaret Yang走进了他的生活里,一向自信和独立的Max似乎变得柔软了些。Margaret Yang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之一,眉毛浓密笔直,浑身上下透露着一种亚洲人的聪明劲儿,独立自由,敢说敢做。


在新学校的新话剧演出和在Rushmore一样坐满了人,Max也和以前一样,又不一样了。舞台上和幕后的他和以前自信,不一样的可能是放下了那份偏执。向别人介绍父亲是理发师时和当时谎称父亲是医生时的神情一样自然。最后以牵到Cross的手后的一支舞结束了这场轰轰烈烈旷日持久【长达】四个月的爱情。这样的青春,到底是荒诞不羁还是一败涂地。可能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他以后成为一个【正常】的规规矩矩的大人,他应该会想念这样的青春。现在的大人有的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时时刻刻把尴尬和羞耻挂在嘴边,青少年时期干过的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成为大人后却鲜而为之了,成年人的生活让我们多了很多见识,因为这种见识也让我们少了年少时的不顾一切的勇气,那时候觉得年轻可以做任何想做的,而成为成年人之后加以好多来自环境和自身的顾虑,很多事情就永远的埋在心底了。讲真啊,每个人所能真正经历所投入其中的生活和生命,也就是短短八九十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在历史中根本不算什么,这一辈子不好好为自己而活,而处处在意观众的眼光,何况【观众】还指不定根本就没在意过你,就算表面上过的风生水起的,安静的时候问自己时,是真的吗,这样的生活是让我真正快乐的吗?Max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生赢家,没在意过别人的目光,所有的事情都出于内心的真正意愿,为了爱情努力过,也放弃过,轰轰烈烈,也依旧风生水起。Max父亲对他说过,你是一艘快船上的船长,你一大海为家。而Max说,这话没错,但我已在大海上流浪太久了。有什么关系呢,生来就是自由的人,规规矩矩反而会成为你的枷锁。
你还是赢家的


Arashi的【生活艰难也许快乐】的最后,鸭川的大哥的一句话:青春是没有终点的,只是有人擅自终结了它。不想做青春的终结者,那份不知廉耻不顾一切的勇气,还是好好珍藏着吧,说不定哪天就可以拿出来冲击一下乏味的生活了,就Let’s rush a little bit more吧

 2 ) 借青春片的幌子表达韦氏情怀

      Rushmore不是那种有着复杂的剧情或大段经典台词的高逼格片,但若把它当做一部欢快嬉闹的青春喜剧片来看又未免太低估它了。韦斯安德森的片几乎都是这样,用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剧情去诠释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在他的世界观里,永远没有坏人,只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没有什么事值得让人郁闷,就算是死亡【请参考天才一族里父亲墓碑上那段逗比的墓志铭】。只要 RUSH MORE,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但不同于普通的心灵鸡汤电影,韦氏电影还会揭露一个“残酷”的事实:有很多事情你是无法控制,也无法改变的。穿越大吉岭里母亲依旧逃避着三兄弟,布达佩斯大饭店里Zero也没能阻止饭店的衰落,而本片中Max梦寐以求的女教师也从未真正属于过他。但不能因为这个你的人生就停止不前,就算到头来你改变不了什么,哪怕是像Max Fischer那样用一种荒诞幼稚的方式也要一往直前 。到头来,说不定会有一个电影中那样的舞会在尽头等着你,就算没有,能拥有这一段记忆,把这段记忆自己珍藏着或与别人分享,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后记【想到什么写什么】:
*越来越喜欢韦氏电影的调调了,又是一个用童话表现现实的导演。
*安德森不缅怀昨日的世界也可以拍出信息量极大的片子。
*JS当年才18岁啊....看他的个人简介发现他居然也是科波拉家族的人。。。
*本来应该讨论Rushmore的为什么我整篇影评几乎都在对韦斯安德森进行个人崇拜....
*安德森的片子里小孩永远早熟大人永远幼稚。他对音乐的品味也永远那么高。
*记一句让我差点泪奔的台词:
——You are like one of those clipper ship captains.
——But I have been out of sea for a long time.
——你就像那些快艇的船长一样。——但我已出海太久了。

 3 ) 类似的青春

😂男主原来是绝代艳后的里波旁王朝的小矮子皇帝,造型总是坑人成就人,我说看着太眼熟了。

韦斯安德森惯有的构图和拍摄手法,这个剧本本身在人物设定和关系上有自己的闪光点,故事线为表现爱的迷茫的青春也是比较丰富的。只是略微有几个镜头从人物对话视角来看不太舒服,色调偏生活化饱和度低色调,一贯风格通过人物服饰的高饱和度色彩强调画面。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的青春是不是想要成长都得造作张狂几下,都得固执己见几分,都得有爱的迷茫笼罩。电影有一些情节发生在晚上,总会有雷雨作声响,最后看完电影给我的色调是冷的,但时不时会跳出几个镜头是暖色的。

青春平淡,可守可忘,可爱可泣,愿生活不渗雷雨,而透阳光。

 4 ) 《青春年少》:韦斯·安德森电影中哀悼的重复与消解

在韦斯安德森的第一部电影《瓶装火箭》之前,他就与欧文·威尔逊合作写出了《青春年少》的剧本。《青春年少》的灵感来源实际上是英国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韦斯·安德森和欧文·威尔逊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也是创造自己的“有点像罗尔德·达尔儿童读物的现实”。罗尔德·达尔对韦斯·安德森的影响深远,他甚至在2009年改编了罗尔德·达尔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Mr. Fox)》。

安德森的年长缪斯——比尔·莫瑞

在这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遇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年长版本的缪斯——比尔·莫瑞。在二十多年的多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已经许多人结成了核心的团队关系,造就了一个紧密的电影家庭。在这其中,比尔·莫瑞对他影响深远。自从《青春年少》开始,韦斯安德森的每部作品里都有着比尔莫瑞的身影或是声音——即使是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犬之岛》中,比尔莫瑞也都贡献了自己的配音。

比尔·莫瑞的职业生涯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从电视节目中开始,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六夜现场》,在此之后才出现在了长片电影中。在与韦斯安德森进行合作之前,比尔莫瑞几乎没有获得过提名或是奖项。其中他最知名的角色应该当属在著名的一日循环电影《土拨鼠之日》中的角色。他的角色大多兼具了幽默和严肃的元素,以合理或是哲学的方式探讨着主题。影评人宝琳·凯尔总结了这段时间的穆雷的喜剧魅力,他说:“我们喜欢穆雷是因为他的怪异,因为他从根本上来说似乎是不可信任的。一些灵魂上的“蹩脚”让他知道如何工作,这真是太好了。”

比尔·莫瑞的这种“蹩脚”一直延续到90年代后期,直到他的注意力转向类似于《青春年少》这样的项目中。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莫瑞的“蹩脚”和安德森电影中一丝不苟的调度形成了对比,是他成为自己电影宇宙中不平衡却引人注目的元素。比尔·莫瑞在安德森电影中演出的角色性格虽然是基于他的先前作品,但安德森对他的角色进行了微妙而又重大的修改,这也使得此后其他导演也采用了这种修改。安德森推动莫瑞的角色超越了一般好莱坞喜剧场景,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涉及家庭,爱情和寻找自己身份的斗争中。

比尔·莫瑞对韦斯安德森的帮助极大,以《青春年少》的制作过程为例。在摄影的第一天,韦斯·安德森悄悄地向比尔·默里指示,使他与演员一起工作令人敬畏。在公开场合,莫瑞很有风度地听取了安德森的建议并帮助运送设备,当迪斯尼否认一个将耗资七万五千美元直升机场景时,他给安德森一张支票以支付费用。

《青春年少》的剧本之精确说服了比尔·莫瑞参加电影的开发,他坚信剧本不需要他的喜剧特点以得到人物式的增强。莫瑞向其他人解释说,剧本“写得非常精确,韦斯·安德森完全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确切地知道他想要做什么,确切地知道他想要每个场景如何。我从未真正看到过如此精确的脚本。我会对任何能写得这么好的人充满信心。”

莫瑞在《青春年少》中的表演清晰到直击其角色的根源。就像几乎所有的莫瑞式角色一样,赫尔曼·布鲁姆痛苦不堪。《青春年少》竭尽全力地确定了为什么赫尔曼·布鲁姆可悲:他对婚姻沮丧,对儿子鄙夷,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依然感到生活的空虚。然后,他发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对于这种中年危机的解药:与他儿子的早熟同学马克斯·费舍尔成为朋友,和他一起完成危机的重演和消解。

哀悼的重现与消解

在青春年少中,马克斯·费舍尔是一个竭力成长的大人,而赫尔曼·布鲁姆则像是发育迟缓的青少年。这种身份与表象的不匹配总是象征着电影中人物遇到的创伤时刻:马克斯·费舍尔失去了母亲,而赫尔曼·布卢姆则是沉浸在中年危机之中难以自拔。

创伤的主题始终横亘在韦斯·安德森的每部电影之中,主角或是遭遇了实质性的亲人的缺位(《月升王国》)或是在年龄上感到危机(《水中生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事实上,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电影中主人公的压抑情绪。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充斥着的一种不动声色的情绪便是主人公遭遇危机的情感体现。高明度低饱和度的质感则嵌入并揭示了这一情感。

韦斯安德森的每部电影中都在以不同的重点引导自己的角色走过哀悼的开始,重复与消解。在《青春年少》中,马克斯·费舍尔为他的母亲哀悼。他在学校课堂的糟糕表现以及课外活动都体现出他试图摆脱悲伤却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电影中的马克思费舍尔所选择的戏剧种类体现出了他与年龄不符的早熟,而赫尔曼·布鲁姆与马克斯·费舍尔的忘年友谊则体现出成年人在精神创伤的影响下企图回到童年的尝试。这段友谊折射出的态度创造了一个没有年龄的空间,两人不同的创伤消除了年龄的鸿沟,在这个空间中,不同年龄的人甚至可以以极大的同理心进行互动。

在迈克尔·夏邦的《韦斯·安德森的世界》中指出:“每个人都迟早要接受彻底的破碎教育”。克里斯·罗伯则在《韦斯·安德森,男子气概,以及族长的危机》中认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男性人物的男性气质体现了当他们失去亲人之后无法哀悼的补偿行为。于是,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人物的主要行为便可以被概括成一个词:哀悼。

克里斯·罗伯特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说法,认为哀悼只有在与被哀悼的物体有关的回忆被唤起并检查之后才能发生。在安德森的电影中,心碎的角色总是倾向于用物体的形式对缺失进行哀悼。在苏珊·斯图尔特的《向往:微型叙事,巨型,纪念品,收藏(OnLonging: Narratives of the Miniature, Gigantic, Souvenir, theCollection)》中则提出了一种与我们的向往感相关的客体理论。他还特别区分了作为纪念品的物体和作为收藏的物体的区别,认为“收藏的空间是暴露与隐藏,组织和混乱的复杂相互作用”。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鸟瞰式镜头经常为人称道,镜头中往往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引观众深究下去。这种收藏物体的陈列便可以看作是对哀悼过程的小型化。安德森将人物的情绪在这些镜头中以具体的物体形式表现出来,使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微型化的形式呈现。他对物体收藏的关注实际上展现了角色,展现了角色与创伤相处的过程以及他们尚未从创伤中恢复的现状。

自然,哀悼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的是哀悼的重复与消解。在《超越快乐原则(Beyondthe PleasurePrinciple)》中,弗洛伊德指出了创伤中固有的重复特性。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因为创伤事件的缺失,人们倾向于重新陷入创伤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重演。这种无知的重复往往是创伤的标志,而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中你时时能看到这样的重演时刻,角色在不知不觉中互相伤害。凯西·卡洛斯(CathyCaruth)将其称为:“创伤不仅是一次次错过死亡的重复,也是一次次对生存下来的重复。”

而根据弗洛伊德在《哀悼与抑郁(MourningandMelancholia)》中的说法,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主体,只有在旧爱的物体被替换,新爱的物体被获得并审问之后,才能完成哀悼过程的消解。在《青春年少》中,这种消解被安排成了电影最后的一场舞台剧。实际上在电影诞生之初,剧院就和电影结合在了一起。汤姆·甘宁曾经在20世纪初提出过“吸引力电影”的概念用来概括一种非叙事电影的特征:这种电影直接诉诸观众的注意力,通过令人兴奋的奇观激发观众的感官。

尽管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并不类似于电影刚出现时无叙事的杂耍电影,但仍然通过戏剧化的镜头吸引着观众,其卖点也集中在色彩或是平衡的构图上。而在这种“吸引力电影”之下,电影观众则像是剧院的观众一样,欣赏着台上的惊奇表演,而在电影中假设舞台的“戏中戏”结构则表达的是电影所表现之物存在的渴望,在这部电影中则具体表现为对哀悼的重现。

作为电影结尾的舞台剧《天堂与地狱》实际上是主角对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体现,就像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鸟瞰镜头展示了创伤的纪念品一样,马克斯·费舍尔将生活中的矛盾蕴含于这部舞台剧之中。《青春年少》中的Rushmore学校体育馆变成了所有的成年与孩子聚集在一起观看喜剧以及他们所处的困境的地方。戏剧被赋予哀悼的特性,在舞台上执行哀悼的重复,他们观看,见证着自己哀悼的重演。通过这种范式,马克斯·费舍尔最终不仅自己成功从母亲逝去的阴影中走出,也带领着体育馆中的其他人度过了自己的创伤:马克斯回到青春期,而布鲁姆则走进了恋爱关系。

正如德文·奥尔格隆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创作开始成熟(LaCamera-Crayola: Authorship Comes of Age in the Cinema of WesAnderson)》所写:“马克斯的戏剧已经超过了剽窃或是单调的烟花,而是影响了真正社区的形成。戏剧之后的庆祝场面才是马克斯真正的作品。韦斯安德森在这场戏快要结束时放慢了画面,镜头拉长了片刻,慢慢向后移动,将这个家庭映在画框之中。”

结语

马克思·费舍尔在《青春年少》中说:“我已经出海很长时间了。”安德森的每部电影有着可以被隐喻为出海的人物,他们在损失和创伤中迷失了自己。这些人包括《瓶装火箭》中的安东尼·亚当斯,《天才一族》的里奇·蒂恩鲍姆,《水中生活》的史蒂夫·齐苏,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那只狐狸。

在这些电影中,角色最终都以某种方式找到了超越哀悼的消解方式。而在《青春年少》或是《月升王国》中,这种方式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电影中的舞台让台下的人们最终得以看到在哀悼过程中被忽略或是遗失的那些东西,并与他人结成爱的空间。而韦斯·安德森则用慢镜头,将这爱的空间永恒地凝结在银幕之上。

 5 ) 韦斯·安德森内心的冲突

韦斯·安德森色彩高饱和的个人风格,初见端倪。马克斯·费舍尔疯狂的组建社团,通过一组快节奏的剪辑,并用庞克风的音乐串接,显现费舍尔的迷乱。有人说《青春年少》展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随心所欲的生活,那还真小看了韦斯·安德森,电影用了那么多的细节、人物的各种关系,都是为了一个主题服务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其实剧情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就比较耐人寻味了。跟内心的风暴相比,才华真的不算什么。费舍尔的天才也就是组建社团和拍戏,他不遗余力的疯狂的消耗着自己的精力,正是因为内心的风暴需要一个出口,一动一静,社团是动拍戏是静。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某种程度的混乱,都存在某个局部的缺失,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想表达一些不合常理的情绪,但,我们把它压抑了,压抑了,它并不会消失,我们继续背负着这些问题,蹒跚前行。电影给费舍尔内心的混乱以一个源头:他母亲的早逝。也许是母爱的缺失导致了他内心的混乱,由于幼小的时候没有被充分关爱,所以长大后极度希望被关注,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社团这么拉风,学习却全部挂科,因为学习好得不到像社团那样的高关注度。也正是缺乏母爱,导致他对于亲密关系的极度渴望,这扭曲了他与女性的关系,包括德克的母亲和玛丽·克罗丝。剧中人物和观众都以为费舍尔亲近女性是因为青春期的荷尔蒙,其实并非如此,当玛丽·克罗丝辞职后,费舍尔去教室找她,克罗丝问他想从她身上得到什么呢,是性、是上下其手的猥亵还是向别人吹嘘的谈资?费舍尔明显吓坏了,他从没想过这些,他只是想亲近她,他只是想跟她建立他渴望的、一直缺失的亲密关系,而他自己以为这就是爱!电影的前半部部分出现的各种冲突,都是费舍尔内心风暴的显化,而当这些内心的问题爆发出来后,就自然疗愈了,所以电影的后半部都在叙述他与所有人的和解,表面上是与身边的人和解,其实是和自己的和解,内心的和谐。这多少有点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电影的后半部也略显拖沓,甚至有些重复,连仅出场了一次的被克罗丝拉来当电灯泡的外科医生也要和解,导演生怕费舍尔的内心还留一丝阴影似的,跟前面表现冲突时的硬剪辑、音乐突然加强等手法比起来,完全两样,也许导演想表达的是内心平和后的一种安定。这恰恰说明了费舍尔虽然解决了内心的问题,而导演没有解决自己的内心。我觉得,后面的处理完全可以更简洁,特别是收尾,在越战的舞台剧结束时本片即结束,这样与剧中剧同时结束,会让人震撼,更唏嘘,谁能分得清哪是剧,哪是生活呢。

 6 ) rush more

    比起中文译名,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rushmore》。

    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是不务学业的高中生,一个妻子不理、儿子不爱、中年危机的成功商人,偶然成为莫逆之交,又偶然喜欢上同一个女人;然后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都使出浑身解数欲获美女芳心,中间各种翻脸打架,变友为敌,最后又都失恋结成革命同盟……

    韦斯•安德森是那种要么不爱,要爱就会爱的死心塌地的导演。他用怪诞的手法表现着不同人不同的迷茫,不是恶搞也不沉痛,好像一个中场休息,假正经的摆摆手,嘲笑一下那愚蠢可悲的坎,然后继续无所顾虑的走下去。

 短评

萌到天杀的剧情和演技,哪个纯情少男没有过蠢蠢欲动的欲望,但哪个长大的男人实现过他的剧本和野心

3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还行

若能用爱不释手这个词来形容一部电影的话,我一定会用到这部电影上。场景设计和手法都满足并强化了我对安德森电影的所有想象,片中那份青春期少年无可救药的痴心和忧郁更是直击我心。整个世界都不了解我,但同时也阻止不了我。Max这个角色估计只有舒瓦兹曼才演得出味道。

8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当初Wes Anderson拍Rushmore,Bill仅取片酬九千,却写了张两万五美金的支票给Wes,让他租拍摄所需的直升机。Wes至今仍珍藏此支票。

9分钟前
  • 游坦
  • 推荐

病床上中风的老头儿听到魔鬼学生跟他讲话一下子就苏醒了!哈哈哈哈

11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悖论,幽默而略显伤感;韦斯·安德森永恒的小格局故事,快摇横移对切慢镜的镜头语言组合,自成一派的配乐选择,爱啊!还有那个萌死人的杰森·舒瓦茨曼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重看2018.04.20】我愿意为她建一座海洋馆。

1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三星半,片中麦克斯就是韦斯安德森,他以为自己站在一个成熟了的、“过来人”的视角在回顾自己的青春,片中他让主人公有所变化,有所成长,然而韦斯安德森并没有,他还是麦克斯,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好在足够纯粹、有趣,不像后期的作品又有点冷静过了,现在看来狐狸爸爸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平衡点。

18分钟前
  • 🌵🌵
  • 还行

Olivia Williams,被忽视的女神。

23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天(qi)才(pa)男孩成(shuai)长(lao)记。15岁的时候爱上一个人,想为她建水族馆,都失败了,然后心灵就停在了那年9月。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Wes Anderson的什么月升王国、狐狸爸爸都没打动我,这部真是把我萌到了!初恋大过天的怪咖少年啊,stay young forever!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Wes的劇本總是不屑玩二流文藝導演所謂的不言韻味,他把青春期的一切都坦坦承承得表現,觀眾不用猜測任何角色的內心也能懂他們的表裏。在這樣的直白下誕生的韻味,才是真正的高手之作阿。

27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们的少年心已经随着街边的落叶被扫走了。【肯定句】

31分钟前
  • friendbeast
  • 力荐

安德森可能也曾是个情感早熟,性格古怪,独立特行,才华横溢又不被认同的少年 :-)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一部轻松的青春轻喜剧,有点别致,音乐不错。看完后狂想穿常春藤的校服,我心驿动ing。

34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好看~充斥冷笑话和夸张行径的校园青春,其实还是有点伤感的,至少到了后面也笑不大出来了。谁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没有过这种苦恼和悸动呢,所幸初恋即使很酸也掩盖不了其美好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少年之爱就是,当我爱上你时,你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的一切都可以给你,不论我才华横溢还是别人眼中的怪胎,我只要你的笑容,即使撞的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我懂爱吗?这种怀疑就是我长大的时候,再过几年回忆起来,谁没有个傻逼的时候------致我们的《青春年少》 (十五岁少男与忘年交老板抢老师噗)

43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开始还奇怪CC怎么出青春片,后来一看运镜和构图原来是WA。一如既往的青春明媚,扳着脸说笑,以及高大的比尔默瑞。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这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太,现实中定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所谓少年心气的丧失,也就是做了一堆傻事后走上主流价值认定的“正轨”;无限羡慕米国少年无视挂科、课余发展18般武艺。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男主个性浮夸花俏却做事普普的能力,对待女教师也不够有礼貌。虽然他不算屌丝也很会写剧本啦可我就是不喜欢他~演技最好的是比尔莫瑞啊,好几个眼神充满了时间的沧桑感。

52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我觉得这是 Wes Anderson最好的一部片子

55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