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大会

动画片以色列 / 德国 / 波兰 / 卢森堡2013

主演:罗宾·怀特  哈威·凯特尔  乔恩·哈姆  保罗·吉亚玛提  柯蒂·斯密特-麦菲  丹尼·赫斯顿  萨米·盖尔  迈克尔·斯塔尔-大卫  迈克尔·兰德斯  莎拉·夏希  埃德·科尔宾  克里斯托弗·B·邓肯  埃文费兰特  弗兰西丝·费舍  

导演:阿里·福尔曼

 剧照

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3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4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5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6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3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4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5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6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7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8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19未来学大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3:03

详细剧情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明星罗宾·怀特(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早已过气,45岁的她因为执拗和任性毁掉的很多机会,也让公司老板杰夫(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 饰)渐渐失去了耐心。杰夫逼迫她签下演员生涯最后一份合约,从此罗宾的名字和三维扫描后的虚拟 形象只能出现在公司的展示墙上和数字时代的电影中。罗宾起初极度抵制,但在经纪人艾尔(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的竭力劝说下,同时考虑到儿子亚伦(柯蒂·斯密特-麦菲 Kodi Smit-McPhee 饰)的状况,这个倔强的女人选择妥协。20年后,罗宾驱车前往亚伯拉荷马参加未来学大会,而那里是一个全动画封锁区。以动画形象示人的罗宾将经历一次难忘的旅程……

 长篇影评

 1 ) 永远不要输给幻想——《未来学大会》观后感

故事从一个知名女演员签下最后一份合约的事情开始,把自己的演员身份卖了。只是看这个开始你会觉得这个电影到底在说啥,我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往后看去。原来买走的公司不满足于买走演员的身份,甚至开发出了药物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期望的幻想中。这又是一部让我感到目眩神迷、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电影。由人们幻想建立的世界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在那里你看到的他人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样子。而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现实世界。女主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珍妮的演员。她进入幻想世界,又费劲力气离开,最后又为了找到儿子回去。在她出来的那一段,我们看到了活在幻想世界中的人真实的样子。每一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乞丐,衣衫褴褛,好像难民一样。他们为了幻想世界的欢乐,抛弃了现实的自己。现实的身体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载体而已。而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却说他们在这里也只是等死。世界发展到了最后,人们只有两个选择——在现实世界等死和去幻想的世界。但是在幻想世界就真的有活路吗?幻想世界的根基在哪里我真的没看到。偌大的幻想世界中只有一小撮信奉自然主义的人还履行着为人类这个物种延续基因的人物。看完电影细细思考过,我觉得幻想世界也许会比现实世界崩塌的更快一些。在女主又一次接过药物准备前往幻想世界的时候,在我心中我是多么不希望她回去。最开始她被作为公司给世界的象征,她目睹了这些。她知道幻想世界的自由都是虚假的,就像她自己以前一样都是被困在自己的思想中的人。在幻想世界女主遇到了爱慕她的人,然而这个人对女主的爱慕却起源于用女主的虚拟形象进行电影创作。我不觉得他能够真的理解女主,女主也不觉得。而最后女主的回归应该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唯一精神依靠在那边吧,真的希望电影最后在幻想世界中的一家团圆是真实的。

其实电影从第一部分开始就在探讨自由。女主把演员的身份卖给公司,她不再能自己选择自己想演什么。由于女主的美丽,公司用计让女主困在自己的思想中。这个看似自由的幻想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残酷的牢笼。女主走出去的那段,路人眼中的无神,管理者全套防护服,手持机械。让我觉得这些人就像被圈养的猪。《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发现了真相以后凭自己的力量离开了虚假的世界,而这部电影中幻想世界的人却是自动投身到虚假当中。这让我感到很沉重。在幻想世界中也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期望成为别人。让自己成为女主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这到底是对自我的妥协还是对自我的背叛呢?女主儿子的飞机风筝贯穿全片,除了作为人物的象征以外应该也意味着其他东西。

我想感谢豆瓣这次的“春日影展”活动。感谢它让我遇见了这部电影。我想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作为科幻电影,它有足够的脑洞。它利用了真人和动画交替,动画的部分的画面优美、极富想象力。细节部分处理的也很好,比如女主在幻想世界幻想和儿子一起随着飞机风筝滑翔的部分,女主没有穿鞋,女主划过的部分有清晰的血迹。

我想起了女主第一次进入幻想世界的时候,那个给她药的守门人和她说,“如果你要回来就要原路返回”,但在电影中这条路却再也不存在了。而我则希望我们永远不会走到那样一条路上去。

 2 ) 电影立意很好,很有新意,但奈何bug太多,不太符合逻辑

人们喝了安瓶后进入幻想的世界,逃避现实,失去自我,这些可以理解。但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充满了bug。

下面让我们来细说这些bug:

1.电影中没有描述人们的幻想是脱离身体存在的,他们在幻想世界里不工作,不生活,不做饭,那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身体怎么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2.这些喝了致幻剂的人们,他们的幻想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吗?如果关联,那迪伦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女主,女主找儿子为什么就这么难?如果不关联,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形象,这些形象又出于个人幻想,那启不是他本人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那迪伦又怎么找到的女主?

3.女主重回现实后,发现儿子去了幻想世界,决定重回幻想世界找儿子!真的让人觉得可笑,难道在现实世界找一个知道相貌的人,不比在幻想世界找一个不知道相貌的人简单吗?

 3 ) 《未来学大会》女主如何回到现实世界?那颗解药,摧毁剂是什么?

女主问医生是否还能回到之前来的地方,也就是曾经救过自己的男主那里,可是医生这样回答↓↓↓

医生的意思是说那都是她想象出来的,可是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曾经救过她的那个男人也是她想象出来的吗?

影片没有直接说明,而剧本也说的实在是有些棱模两可,医生说“地方”是想象出来的,可是没有说“人物”是不是想象出来的。

由于剧情最后,女主没有再去见那个男主,那么我们先假设“人物”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男主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个让她回到现实世界的“摧毁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顾下当时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女主之所以能回到现实世界,是因为男主给了她那粒药丸。

如果说,这里面的男主也是想象的,那么想象中的药丸可以发挥效用吗?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男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再找到男主呢?我认为是一种哲学文化影响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就像日本的“物衰”文化,反正就是一种衰,就是要让她倒霉。

所以这就是答案,女主靠男主回到了现实世界,可是因为导演不高兴,就给女主安排了这样一个绝望,醒来后更加绝望的梦境。

 4 ) 《未来学大会》的景观预言

一、从商品消费到形象消费

流行词和新词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特色。比如当下较为常用的“古风”、“小清新”、“皇家”等词汇,都是描述某些商品营造的气氛,它们本身并不能解释这些商品的使用方式或使用价值,却引领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人们对于追求这种生活风格而进行的消费便是形象消费(image consumption)。与过去的看中商品使用价值的商品消费(commodity consumption)不同,形象消费重视的是消费过程中形象(image)的变化。比如说,买房子为了居住,这是商品消费;而在北京二环以内买的一套房子,比起居住这个功能,对消费者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一消费行为所能彰显的暗示了地位或财力的信息。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社会时表示,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而商品交换的前提是一切都可以用价值(即人的劳动)来衡量,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产商品的能力转化为物与物之间交换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被取代为抽象的商品关系。[1]这种商品地位被抬高的结果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而它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商品从实物领域扩展到形象领域,使用价值没落、形象占据统治地位,景观社会从此到来。

二、景观社会的再发展

景观社会指的是真实生活为形象所替代,“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形象。”[2]此外,“景观社会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3],因为多数人全神贯注地观看而不参与到创作之中,在沉默的观看里彼此失去了交流。电影《未来学大会》对于景观社会里未来的消费做出了有趣的推测。主角罗宾是年轻时如日中天现在却已经过气的电影演员,迫于生计只好与电影公司签订协议出卖自己的人物形象、退出演艺圈,而公司则可通过计算机加工这一形象拍出不需要演员表演的电影。根据电影后续内容可以推断,在随后的二十年间,公司将罗宾的形象调整为巅峰时代的样子,并“拍摄”了许多为观众所喜爱的电影。罗宾年轻时代的形象被公司与观众永久地拥有。喜欢罗宾的消费者可以无限地消费他们所欲求的年轻的罗宾。

二十年后,罗宾与公司续约,进一步将自己的形象出卖。在动画化的埃布尔拉荷马市,公司利用新技术制造出一种化学试剂,服入后的消费者可以短时间内变成某个固定的人物形象,罗宾遂成为这些形象的一员。公司召开未来学大会,聚集起各种影迷,即潜在消费者,宣布即将到来的消费方式。在大会现场,主持人站在高台之上俯视众人,旁边有人擂鼓助兴。主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简短且富有煽动性,配合鼓声与欢呼声,如同一教之主;大众则专注地仰望高台,露出痴迷或狂喜的目光,不时高声欢呼回应,宛如狂热教徒。这样的情境与马克思所阐释的商品拜物教相呼应,大众在消费中自我贬值,商品(即此时的形象)地位被抬高。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欲求也由拥有形象转变成占据形象,虽然有些夸张却是商品社会发展的合理推断。

再后来,电影中人们可以消费的选择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道路上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形象,孔子、佛陀、迈克尔·杰克逊、汤姆·克鲁斯……男主角迪兰甚至曾经变成宙斯并完成了化身公牛勾引少女欧罗巴、创造牡牛座的典故。人人的愿望都能够实现,似乎这个社会充满了自由与和谐。然而,正如迪兰在为罗宾介绍这个世界时所说,“这里不再有自我(ego),没有竞争,没有暴力,没有战争,没有强弱也没有秘密……当我们消费我们的新人格(personality)时,我们会在空气中散发出费洛蒙让他人在脑海中形成我们想呈现的形象。”[4]正如居依·德波(Guy Debord)所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5],电影中人们的互动基于对双方形象的认知与肯定,形象背后的真实自我不为人所识,也不再有意义。罗宾得知女儿也进入这个动画化的世界并希望去寻找她时,她才意识到,她是无法在这些如同假面的形象背后找到她的女儿的。人们在彻底占有这些形象之后最终将自己完全显现成该形象,渐渐放弃了自我。当自我消散之时,假面的内在空无(the inner emptiness of masks)[6]就成为这些人属性,他们由一副副面具组成,而且“面具背后没有别的,惟有另一副面具。没有等待被面具重复的初始点[7],只有面具本身的无尽重复。”[8]景观社会由此发展到极致。

三、景观社会发展的利与弊

在景观社会发展极致的设想里,人们生活在一个轻松无竞争、悠闲且自由的社会中。根据迪兰的介绍推论,这是个无政府的社会,各种文化形态得到多元发展——毕竟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任意文化背景下的任何角色。当每个人的欲求都被满足、而身份又不能固定时,国家机器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成果的确令人向往。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自我的消失。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其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作为人格的执行者则与现实相连,由现实原则来阻断快乐原则,对本我进行限制。当自我消失时,本我无从得到限制,不经道德层面的思量而直接追求快乐,因而解释了为何情景主义者批判景观社会——它不知不觉将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人引向偏离思想和行动的方向,让人不再想着如何改变身边的环境,而是转向娱乐。电影中的无政府主义也暗示了景观社会中最典型的非政治化:不干预主义。

但另一方面,自我的消失对于身份的界定创造了新的可能。身份依靠他者(other)来理解自身,因此他者是确定主体性的重要存在。当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人时,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就被打破,二者间的区别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而就不会再有他者打扰自我的情况,从根源上克服了主体焦虑的产生。电影里景观社会中的人们感到幸福快乐,不仅是因为自由和愿望的实现,更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观照的主体不再产生因人际关系而生的负面情绪。这似乎正是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对于消费者的创造性消费想象——通过使用性消费、创造性消费,积极地创造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活。正如罗宾在第一次消费改变自己形象的药品时选择的是乌谢尔综合征,她利用“手指脚趾呈蜘蛛脚样的畸形骨骼”在天空中飞行,而不是像医生猜测的要研究这种疾病的病情。

当这种创造性消费具备了的时候,按德塞托所想,接下来便应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共同体、进而在消费社会里打开民主的可能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需要较为稳定的沟通,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这两点在自我消失的情境下都不能实现,重视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且这种创造性保留的程度也值得思量。罗宾能够创造性消费很有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这个社会,尚且保留自我,因而能够理性思索决断。若是追求欲望满足成为人生的唯一任务,失去了理性道德等会与快乐原则相矛盾的因素,那生而为人又与执行固定指令的机器有何区别?回顾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讨论,商品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商品关系,而在景观社会则有了新的发展——被“异化”为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异化,只能通过创造新的集体性(collectivity)”[9],即通过沟通建立现象之下的,自我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寻找共通点的连接。因而只有保存主体性、保持自我才能有打开交流空间的可能,从而从剥夺人类独特性的景观社会中逃脱出来。

四、总结

《未来学大会》中的景观预言是基于在精神世界中的发展,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是这种艺术手法的“过量”(excess)讽刺地将景观社会的未来发展合理地表现出来。它一方面肯定了自我消失带来的快乐,一方面又在再现这种快乐时将沉迷于此的人描绘成一个物,将这种“当局者迷”献与旁观者。当下我们正处于景观社会的发展中期——拥有形象并占据形象的阶段,偶尔能听到普通人整容成明星的新闻,便惊觉现在离显现形象的阶段日益趋近。当前车之鉴已在面前,重视自己的主体性、保存自我、建立与他人形象之外的联系交流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出路。

 5 ) 一路对归宿的追寻

看《未来学大会》,让人非常感动。却又说不出里面的什么内容让我感动。好像就在那里,却又触摸不到。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总在找一个归宿,我们的归宿是什么呢,我们能感觉到,却又说不出它的具体内容。它好像不远,也不复杂,更不是遥不可及。它仿佛就在那,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抓不到,等不来。想要的归宿感是什么呢,何时才能得到呢,年轻的时候,感觉就在不久的未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能感觉到,却总又描绘不清,有钱,自由自在,不是怎样,总感觉词不达意。让我想起十几岁的时候,向往自由,自由又是什么呢?那时候想,看电视想看到几点看到几点,不用受家长老师的管制,长大就好了。长大了呢,似乎是有了那时向往的自由,但似乎又并没有自由。看似更美好的未来又向我招走,我走呀走呀,却越走越困惑。曾经的向往的美好归宿似乎不远了,似乎再走那么几步就可以到达。那应该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候,那应该是一种故乡般的感觉的地方。但一路走啊走,越走越迷茫。曾经向往的归宿,虽然说不清楚,但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而现在却越来越模糊,眼前的路也越来越看不清楚。年纪慢慢大了,开始回头看了,虽然我还算不上年纪老,但回头看的时候,却也能体会到那份心情,我们是否越来越爱回忆了,是不是因为不敢期待未来了。能想像得到,一个上年纪的人眼中一生的归宿,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像歌中唱的“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年轻就老了”,回忆中不管曾经是多么得辛苦或者那时多么期待未来。但回忆中的时光就是自己一生的归宿。自己还是孩子时,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场,和父母一起欢笑游戏。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看着眼前“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可爱而天真的孩子,那就是要想的归宿。你想要的归宿到底在哪,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我说不清,我只能感觉到它。它似乎永远只能存在于未来的憧憬与回忆中。永远是那么美好,让人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放松感,让人幸福得会心地露出微笑,却又带着淡淡的伤感。

说回电影吧,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州动画片,艺术性就是要比美国动画片高。片中的女主角也便是这样。他一直在寻找归宿,归宿到底是什么?年轻时有名气又美丽,中年时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还是老年时轻松的时光。是事业,是亲情,还是爱情。对年轻时风光与美貌的留恋与追忆,年老时对孩子们的牵挂与追忆。一路走来,一直在寻找归宿感,却一直未找到。一生都在不停地转换着角色,奔波。片中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归宿,在虚幻的世界里,终于和自己牵挂已久的孩子相逢,而自己的孩子也实现了一生的梦想,一切美好而惬意。其实,片子也很好了诠释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它让我们迷茫,想要追求,却不知往哪走,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年轻,事业,和孩子的美好时光,还是退休后的安逸生活?未来永远是迷茫,而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在回忆中的,片中女主角出场时已是中年,曾经风光,年轻,漂亮,万人迷。那只是追忆,女主角似乎怀念那时光,但曾经是女主角主动放弃了那样的生活。在扫描的时候,她的经济人在讲过去的故事的时候,也是回忆,从经济人自己的角度来回忆,过往,美好,留恋,让人笑,又让人哭。我们到底是已经错过了归宿,还是它还在前方?再之后,影片这转,二十年后,女主角也是六旬的老妇,在动画的世界里,继续是对归宿的寻找,到底是什么呢,上年纪的她,自然是对儿女的牵挂,特别是对失聪失明的儿子的牵挂。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寻找。于其说她在寻找她的儿子,更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归宿感。这世上,他还有亲人吗?他没有老公,片中也没有介绍她有父母,她的儿子与女儿是她世上唯一的亲人,特别是失聪失明的儿子,更让她的牵挂与依靠。想想一个老人,无亲无靠,这时,她的孩子就是她的归宿。片中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虽然现实中都是很苦的,但精神世界里却非常快乐幸福。也这说明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现实是另一样的。而片尾女主角终于找到了归宿感,也是在精神世界里,特别是他走马灯式了在精神世界里回忆了一生,一切似乎都非常得美好。一直牵挂的儿子不但长大了,而且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且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家。一切那么得美好,虽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但心中反倒充满了莫名的伤感,当她轻声地喊出一声亚伦的时候,眼中早已是热泪盈眶。虽然我不明白我到底在伤心什么,到底在感动什么。我说不出来。或许是对人生的无奈。

 6 ) 可爱的反乌托邦

如其中的一幕:被所迷恋的拖着前行,头脑浑浑噩噩,脚下的冰面留下血痕却不觉,然而这血痕竟也未存在许久,便只是混着碎裂的冰面一道了无痕迹罢了。//

我觉得虽然robin wright虽然好,但是女主的设定难道不是美国甜心型的么?!这种政治脸怎么称得上是经纪人所说的”天使之颜“?!//

本片在探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最可贵的是将女性的个人史提升至与形而上同样的地位来探讨,这便改变了反乌托邦情节由来已久的一种冷冰冰的”反人性观“,亦即未来世界仅在意人的生殖而对情感进行封存不用,每每都在提示人自身的动物性与无可奈何的生殖。即使是设定了”可以不通过性生殖便可繁衍“的某种技术,但也因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无法不产生莫名的厌恶感。仿佛不能引起读者的这种厌恶,那么情节对于乌托邦的思考与讽刺便不能成立一样。
但片中的女主角女性未来生活,并不与今天形成天壤之别。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并不希望化学药品会改变人之伦理,或言,影片希望在伦理被科学损毁得一干二净之时,亲情与人伦会依然存在并依然是可贵的,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短评

好久之前看过,前几天还在微博上推荐,到头来自己都还没在豆瓣上点“看过”……关于这个片子可以说的太多,现在只说一句:这片子早晚被封为神作!

7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创新,颠覆的乌托邦类型电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隐喻,虚拟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权利、自由、恐怖主义、资本主义、生命延长……前半部分是电影业的未来启示录,罗宾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绪被扫描进了电脑,从她签约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现她的才华;后半部分动画是离奇怪诞、充满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数人否定真相,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9分钟前
  • 狼矛
  • 推荐

米歇尔冈瑞加塔可夫斯基,再来点韦斯安德森和特瑞吉列姆,造就了如此超越时代的作品,那游离飘渺的视角是否来自于人类也未可知,可能电影本身就是属于未来的,但我们却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其中的影射而思索,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庆幸,庆幸我们还存在于能够感触的世间。

1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与原作氛围相比改编可以用『绝望』二字来形容。娱乐至上的社会以数码取代真人演员,二十年后在大区域内进行致幻药剂实验,四十年后人类缩回精神世界的壳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风筝撞碎钢铁飞机只是梦境,或许此刻的我们都不是真实的。

1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把电影还给电影后演员还剩下什么?前40分钟太打动人心了,以至于后面动画反而相形见绌。罗宾·怀特,终于记住了这名字。不是“阿甘正传”里永远在路上的女孩,不是“共犯”里被冤屈的林肯谋杀犯,不是“纸牌屋”里无情的政治女性,她叫罗宾·怀特。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看2014-01-02] 2013戛纳双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职业生涯这件事还是蛮厉害的,有点想看看莱姆的原作。对未来反乌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点(反乌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军就想笑),加上对影视行业特别套路且说教的自反……当然真人进入动画的那个时刻实在是美妙,动画与真人的对比也相当棒,但是其实缺少一层两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动(就是动画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空间里怎么对应),这一点上[盗梦空间]和[头号玩家]都做到了。虽然确实是好片但实在打不出五星。

2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科技时代先是把人变成一串代码,然后是变成化学分子,只要闻入味道就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成为你想成为的。从神话到后现代社会,一切转瞬即逝,你不再是你,而是被他人利用,成为他人的注脚,而这种伤害和失去是相互的。罗宾怀特,阿甘喜欢的女孩和纸牌屋的总统夫人,在片中演出了作为演员的复杂。被机器捕捉表情的那段是失去演员这一身份与职业的开始,这种时光的奔赴不会回头。在吸入药剂成为动画人物踏入麦拉蒙号的时候,舒伯特的D929第二乐章响起,描绘着变成代码后的电影明星,电影这一最年轻的艺术,到最后或许真的会成为刺激大脑的电波,对于追求大片的当下真讽刺。

24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真人部分漫不经心,动画部分力挽狂澜。

25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很少看到这么难懂的片子了⋯⋯不过大半原因是因为电影用词较深,对话快,所以语言跟不上吧(VO法语字幕)故事和观念是明白的,但逻辑与细节难以理解。三个聪!明!姑娘看完了面面相觑,大叹好!难!懂!!!不过不懂也不影响欣赏,动画部分非常美,一定有吃一些致幻药品才能做出如此画面吧。

27分钟前
  • j u n
  • 还行

凡是和哲学和未来学沾边的东西,总会让人觉得烧脑,一个不再需要演员亲自表演的未来,一切都被数字化和电脑CGI取代,让演员在大银幕上永不老,甚至让死去的演员的复活。但致幻的未来世界依然绕不过一个人一生中的那些遗憾和不圆满,无论从幻觉中找到多少次弥补的机会也都是让遗憾更遗憾。★★★★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致幻剂是人类精神最后的堡垒?飞艇是现实与虚妄交融的集控站,不仅在其功能,更在其形象表达。动画化的未来世界,消瘦了人类实质的肌体,却让繁花与哲人成为生活之中心,不在乎现实的得失,享乐在互动的高等灵魂层面。回到现实如直面遗憾的过去,谎言洞破,这转折真叫我悲悯。亲历一遍,爱更无憾。

34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没完全看懂,不太喜欢这种画风。总体上是一部梦蝶型反乌托邦电影

36分钟前
  • 罗夏
  • 还行

真人部分略弱,还是动画部分更有味道。绚烂与绝望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关于迷影哲学的终极寓言,前半段还在阐述数字时代技术奇迹与传统行业情结陨落的对立矛盾,后半段就将这种潜在的存在主义迷思直接放大到结构置换的无限解读中去。看似宏大叙事背后的背后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选择,爱,家庭,梦境,重生。动画制作秉承怀古迷幻风,配乐煽情恰到好处,信息量也很大。

3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优点:有想法的改编,没一门心思“还原”原著;缺点:对真-幻关系的讨论有亮点,但基本上是原作的功劳,编剧自己添加的伐木累故事属实平庸,说充满哲思的相当一部分应该都不思吧,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于简单化以至于使这种批判沦为姿态丧失有效性。还改不了非要给真实找一个“保证”的基础主义毛病,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有改变,掌握表象之后的所谓真实当然没有任何反抗-生成的可能。

42分钟前
  • Xieirse
  • 还行

科幻概念玩的飞起。乌托邦固然虚幻,可现实同样不堪。在这么个娱乐至死的梦幻乌托邦时代,动画沉浸取代真实社会,如何辨别真实与梦幻未必最重要的,是否有勇气逃离“柏拉图的洞中世界”才是脱离的关键。本质上,都是现实里给穷人精神高潮的维稳工具,穷人是不配拥有“自由意志”的。大趋势看,这概念可能真的就是未来。7.8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能拍出这种电影的 一定是神

48分钟前
  • 鹿拿
  • 力荐

3.5;采用了莱姆原著中致幻剂达成未来狂欢盛世的概念,但比起原文本之高度隐喻、时间线之跳跃和政治指向性之强,本片的重点紧扣于母子关系的羁绊与电影在未来是否有存在必要,倒也别开生面,毕竟原样呈现原著极其困难,影片在情感部分的浓墨重彩弥补了想象的不足——虽然多少因轻“技术”而显得清浅。前半部真人部分还可以砍掉些,动画部分的华彩很美,但流于浅尝辄止,这么好的概念落脚于“爱”还是太美式了。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好烧脑,一开始以为是讽刺未来科技和电影工业的(喜欢!),变成动画之后发现完全变成了另一回事,然后变回真人之后就彻底没边儿了。。。这思维真是比里面的翅膀和风筝还要无边!我要看原著!另外你们是不是都没看出来演罗宾莱特的女儿的是超脱里面的贾斯汀碧波啊。。。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近年较为罕见的软科幻大作《未来学大会》,真人加动画的啮合,令观者脑洞大开,上天下地、云里雾里。但探讨的主题似乎有些嫌多,前半段像《33D》那样大肆讨论电影的未来——尤其是真人演员的未来。后半段正式进入了嗑药的真实与虚拟世界讨论,无奈不知如何收尾,倒打一耙,以此生不渝的母子情收场…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