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

剧情片英国1982

主演:鲍勃·吉尔道夫  Christine  James  埃莉诺·戴维  鲍勃·霍斯金斯  珍妮·赖特  

导演:艾伦·帕克

播放地址

 剧照

迷墙 剧照 NO.1迷墙 剧照 NO.2迷墙 剧照 NO.3迷墙 剧照 NO.4迷墙 剧照 NO.5迷墙 剧照 NO.6迷墙 剧照 NO.13迷墙 剧照 NO.14迷墙 剧照 NO.15迷墙 剧照 NO.16迷墙 剧照 NO.17迷墙 剧照 NO.18迷墙 剧照 NO.19迷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7:21

详细剧情

本片用迷幻的影像和摇滚乐讲述了一个非典型乐队主唱的成长史。儿时,平克(鲍勃•吉尔道夫 Bob Geldof 饰)的父亲在二战中身亡,母亲与家庭医生关系暧昧,这让他幼小心灵备受创伤。在学校,他对呆板的填鸭教育深恶痛绝,时刻准备着绝地反击。成年后,他在泡吧时结识了风骚的舞女,并与之发生了关系。然而,性欲的满足感并没有维持太久,他就厌倦了这种不靠谱的感情,特别是他对于女人的怀疑和嫉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当对方再度示好投怀送抱的时候,他便歇斯底里地爆发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砸碎了才算安心。在此期间,他还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愤世嫉俗的观念,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他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在工业化大行其道的环境里,他还固守着梦想的断壁残垣……

 长篇影评

 1 ) 永恒的悲咒 ──关于电影《迷墙》的感悟(转自时光网)

最近发现有不少人收藏了这篇影评,特此写文来说明一下。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我标题标注是转自时光网,是2012年转过来的,但是不记得作者是谁了,所以没有写,对此表示抱歉,若有不妥,则删。当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喜欢看电影,这篇当时就是作为自己的笔记用的,本来我想直接删掉,但是又想到有人收藏了这篇文章,如果直接删掉,可能也给大家造成困扰,所以特此说明。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平克佛洛依德,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1• 超现实主义的影像,丰富的象征,深邃细腻的心理内涵,鲜明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艾伦•帕克的音乐电影The Wall(迷墙)曾经在东西方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作为一部前卫风格的电影,电影史对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中文将它翻译成《迷墙》是非常恰切的,因为它的确让很多观众感觉迷惘困惑。尤其对于不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特性的人们来说,它确实象是由无数怪诞之墙组合而成的一座意象迷宫。 或许是我太偏爱它了。我觉得无论怎么赞美这部作品都不过分。 《迷墙》是一部伟大的天才的杰作! 《迷墙》是悲诉二十世纪的一部史诗! 《迷墙》是质疑人性、现代文明制度的宏大哀歌! •2• 墙是什么? 墙是一种护卫,也是一种隔绝、疏离、冷漠、压抑的象征。 当我们需要墙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况中,危险随时可能降临。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对沟通的渴望、对陌生的猜疑、对异己的恐惧、对危险的担忧、对童真的追忆、对质朴坦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构成了《迷墙》的主要情感内容。 对于墙的复杂情感,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象德国人那样感受深切。 作为对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惩罚,战后的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一道长长的柏林墙,恰如东西方之间的那道看不见的铁幕,成为二十世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一个统一的国家被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民族被迫生活在两种社会制度下,他们时时刻刻感受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困扰。柏林墙,也就是德国人的迷墙。 但柏林墙不仅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种耻辱和痛苦,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同样是一种耻辱和痛苦。 隔绝已经是一种悲哀了,而比这更可怕更可悲的是,那道墙不仅仅意味着隔绝,同时还意味着对立、意味着墙里和墙外时刻涌动着的敌意、猜忌、冲突。 柏林墙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墙,隔绝的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耻辱标记。 当我们需要墙的时候,意味着悲剧已经开始上演。 因为墙把我们和别人分开。分开的原因是邻居或陌生人对我们来说都意味着一种危险。 最初,墙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功能的需要,就是遮风挡雨的房屋需要一种结构支撑,我们需要把寒风和雨雪挡在外面,需要把热量保留在我们周围,而且也需要把野兽挡在外面。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墙,更多地具有了一种社会功能。 墙,意味着一种私密性,也意味着一种私有观念和制度,意味着你拒绝别人或被别人拒绝。 理想的人类社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墙却越建越多、越建越高。 当我们不得不如此时,这个文明和社会就不是真正地文明、真正地健康、真正地美好。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名剧《门关户闭》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这正是《迷墙》的痛苦和控诉! •3• 要理解《迷墙》,首先必须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刚刚结束不久,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华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北约间的冷战开始;然后是50年代的朝鲜战争;然后是60年代的越南战争;然后是冷战危机加剧,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人类头上至少三十年之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的青春社会变成了“垮掉的一代”。 影片中,pink•Floyd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典型的“垮掉的一代”。 很多人不理解,惨烈的战争结束后,西方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所谓的电子时代,怎么好好的日子不过,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竟然自甘堕落,偏偏要当“垮掉的一代”? 因为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战争时期出生的。惨烈的战争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刺耳的空袭警报、轰炸机的恐怖嘶鸣、惊慌奔跑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冷枪、无处不在的间谍、亲友们的死亡……。虽然你可能是生活在后方,但是,当这些事情如影随形地发生在你身边时,当天空中不断有炸弹倾斜下来时,前方和后方已经没有了实质性的分别。而这些残酷的现实,对稚嫩的儿童心灵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供给的匮乏、亲情的缺失、死亡的威胁、生活的动荡不安,这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成年人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可能让他们形成一种心理模式,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神经症的情结”。一旦形成这样的情结,就好象心灵上压着一座冰山,生活将会变为寒冷的岁月…… 影片中的摇滚歌星平克,就始终被战争造成的心灵创伤所困扰。 所以,影片的第一首歌,从叙述战争开始── “那是凄凉的1944年的黎明时刻,深秋的寒意,带来了撤退的命令。在敌军坦克的包围之下,指挥官必须不计牺牲地保住桥梁!……”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梦魇。 我们辛苦地进化,勤奋地学习知识,拚命地发展科技,可是我们却无法消除战争!一旦战争爆发,所有的科技手段和成果都被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中,结果好象是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更多更快地相互屠杀! 文明能够让我们消除战争吗? 事实是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总是最先被用于军备竞赛中! 那么,文明的意义是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新的更具毁灭性的世界大战(核战争)何时爆发,谁也不知道冷战(东西方之间的仇恨、猜忌和冲突)何时结束,谁也不知道人类文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与转变。 人类为什么相互屠杀?! 人类能否停止相互屠杀?! 哲人的回答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最伟大的哲思也阻止不了军备竞赛和人类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杀死,所以每个人都拚命磨刀霍霍。 “妈妈,他们会送我上前线吗?妈妈,我会死吗?” 少年平克的忧惧,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忧惧。 繁荣的表象可能会掩盖很多东西,可能让我们遗忘很多东西,但是,一旦战争的幽灵显现,文明的脆弱和可疑立刻就凸现出来。 遗憾的是,战争的幽灵始终在这个星球上四处飘荡! 而在平克们的青年时代,战争的威胁更为直接和紧迫! •4• 艾伦•帕克的才华,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战争的关注上。他对这个问题有更为细腻的更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并且极其富有心理学的深度。 首先,他从少年平克的角度,表现了战争的后遗症。 如果艾伦•帕克仅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场面、表现了炮火中城市化为废墟、表现了阵地上血肉横飞的画面,那么我们至少在这里还看不出他堪称大师的才华。因为这些都是常规内容,是直接的浮表的,谁表现战争恐怕都不能没有这些内容。 艾伦•帕克从少年平克渴望父爱的角度来写。 男孩子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至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心理发育特征,那就是他需要一个“父亲”的榜样作为自己男性成长的参照。此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位称职的父亲的在场。但是小平克的父亲早已战死沙场。当他来到旋转木马前,看见别的孩子有父亲陪伴、能被父亲抱上木马快乐游戏时,他的孤独感缺憾感油然而生。他请求那个男人把他抱上去,他又希望牵着那个男人的手一起走。但是他被拒绝了,而且显然是被那个男人不耐烦地拒绝了:“找你妈妈去!” 没有人关心小平克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小平克此时最需要的是一位慈祥的充满权威力量的父亲。 接下来的镜头是荡秋千。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推着,秋千荡得很高,他们快乐地嬉笑着。小平克自己坐上秋千,但是身后没人推他。他试图自己荡起来,结果是徒劳的。小平克落寞而忧伤地望向那些快乐的小朋友──这一时刻,这样的场景会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底。对一个幼稚的少年来说,这样的场景具有某种仪式的意义:小朋友们都有父亲,而他没有。这种缺憾会让他心生自卑;小朋友们组成了快乐的游戏阵容,而他被“排斥”在外,他成了快乐阵容的异己者。不能融进同龄人的阵容,对少儿的心理发育通常都具有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常常是问题少年的问题根源。 但是,显然没有人在乎他的问题。 其实小平克的问题早就有了:当他还躺在婴儿车中时,他的母亲躺在草坪的靠椅上昏昏睡去。通常,母亲都会把婴儿车放在身旁,但是画面中的婴儿车和母亲的靠椅距离却相当远。这个空间距离很容易被观众忽略,因为婴儿车和母亲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而灿烂的阳光和翠绿的草坪更不会让人们联想到危险。但是接下来的镜头意味深长:一只洁白的鸽子在草坪上悠闲地梳理着羽毛,而一只阴险的黑猫悄悄靠近了鸽子。幸运的是这只鸽子是个成年的鸽子,它及时发现了危险的逼近,腾然飞起。不了解心理学的观众通常对这一组镜头都会产生困惑:鸽子、黑猫和婴儿有什么关系吗?这些镜头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这些镜头想要表达的就是危险随时随地存在! 对鸽子来说,猫就是一种危险。 对鸽子来说,灿烂的阳光和翠绿的草坪并不意味着安全的天堂。 那么,对婴儿车中的这个稚嫩的小生命来说,危险又是什么呢? 饥饿的老鼠是不是一种危险?藏在草丛中的蛇是不是一种危险? 就算没有这些危险,母亲抚爱呵护的缺失就是最大的危险! 当他在婴儿车中大声啼哭时,艾伦•帕克让我们看到的是母亲酣睡如故。 现代心理学对婴儿心理的研究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进展,那就是确信婴儿其实具有相当丰富的心理活动,他们的啼哭和发声都有一定的信息含义:尿湿了不舒服,渴了,饿了,冷了,热了,听不见母亲的声音,感受不到母亲的抚爱,……当他们用啼哭传达出这些信息时,他们同时也在期待一种及时的回馈反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婴幼儿得不到父母充分的抚爱,他们就可能罹患一种所谓的“皮肤饥渴症”。这对他们的心理发育,通常具有长久的重大的负面影响。 就在婴儿的啼哭声中,那只洁白的鸽子在导演娴熟的技法中,变为动画中的鸽子,而它接着就在阴霾密布的天空中化为鲜血淋漓的碎片! 这是成年平克的内心幻觉。 这种幻觉不仅来源于现实的威胁,也来源于平克的内心深处。 显然,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平克同龄人都有这样的恐惧感,个体心理的异常不但有共性原因,个人经验的原因往往更为重要。对婴幼儿来说,爱的缺乏就是威胁的存在。甚至这对成人世界来说也同样如此。成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往往是对威胁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根源也是爱的缺乏。 从终极意义上说,战争的根源就是爱的缺乏。 耶稣基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 如果人们真能彼此相爱,战争当然也就不会爆发了。 正是在这个终极意义上,艾伦•帕克将看似并无关联的婴儿和战争做了对比表达,引导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 这和艾伦•帕克在《鸟人》等作品中对战争问题的探讨是一脉相承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迷墙》对战争根源的思考,比《鸟人》或其它同期同题作品更为深刻。 影片中的巨大黑鹰是一种含义深远的象征,它并不仅仅代表一般的暴力。如果你见过美国的国徽,或者是纳粹帝国的国徽,你也许立刻就能明白,狰狞的黑鹰是一种国家图腾的象征。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以鹰或老虎等猛禽猛兽作为国家图腾或部落图腾时,则其向外界所传达的信息其实就是:这个猛禽猛兽是我们的守护神,也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将从它那里获得战斗的力量,我们将象它那样撕裂对手!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暴力信息! 这种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意象,其实就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暴力种子。 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暴力冲突的妥协结果。而且,国家存在的本身,不但意味着暴力的历史,也意味着暴力对峙的现状,还预示着暴力冲突的未来。 所以王尔德说:爱国主义就是一种罪恶。 艾伦•帕克显然担心一般观众看不懂这一点,所以他接着让那只巨大的狰狞的黑鹰幻化为无数的飞机(请记住:飞机大规模服务于人类,就是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地轰炸和空战),飞机接着幻化为漫天的十字架,接着是一面醒目的米字旗(英国国旗,很多基督教国家也用十字架作为国旗的徽标,而十字架不仅象征神圣的宗教,它还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然后是米字旗崩解成一个鲜红的十字架,十字架上鲜血滴淌! 国家和战争的关系昭然若揭! 对于敏感的喜好哲思的心灵来说,战争把我们导入荒诞的悖论之中:耶稣基督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诲我们要彼此相爱,现代文明也倡扬平等博爱,可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却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共同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彼此残酷屠杀! 如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平等博爱的现代文明理念是一种虚幻吗? 如果耶稣的教诲没错,现代文明的理念没错,那么战争意味着什么? 谁能给我们一个可信的答案?! 至少,没有人给影片中的平克一个可信的答案。 于是,平克就在早期的心理创伤和现实的生存威胁中,痛苦地沉沦…… •5• 《迷墙》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性爱:接吻,男女床上裸戏,那两朵相互试探、挑逗、交合、吞噬的花朵,群体乱交…… 在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对性与爱的表现显示了大师级的才华:直白与隐晦、粗鄙与细腻、狂乱与冷漠、渴望与怀疑,被他用娴熟的几乎不着痕迹的对比手法呈现出来。 通常,美国电影(尤其是性解放运动后之后)对性爱的表现都很直白、肤浅甚至弱智──郎才女貌的爱情改变了一切,或者,巨大的冲突在男女主人公上床之后霍然而解。甚至在经典影片中,比如《一夜风流》也是如此。格里尔在他的名著《性与命运》中说:“性器官是任何文化的基础部分。”美国人对这句格言做了最简单浅白的理解──性是戏剧冲突的根源,性器官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也难怪,美国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唯一昭彰于世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倡扬实用主义的二流哲学家。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对性爱的表现所达到的深度,远非一般美国导演可与之相提并论。 首先,艾伦•帕克忠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性解放运动。所以你会在影片中看见狂放的摩登女郎,她们滥饮狂舞,毫无顾忌地当众脱光了衣服,当众做爱。性解放运动的文化学根源是美国人肤浅地曲解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患通常是压抑欲望造成的,他那句关于梦的格言风行世界:“梦是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但是,弗洛伊德说压抑欲望会产生心理疾患,他并没有说满足欲望就可以治愈心理疾患。要解决心理疾患,需要一个相当复杂和漫长的治疗过程。然而这不符合美国人的性格。美国人崇奉实用主义哲学。他们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简单的推论:既然心理疾患是压抑欲望造成的,那么满足欲望不就可以治愈这种心理疾患吗?于是他们打着精神分析学说的旗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狂放的性解放运动。一时间人们在各种场合公开谈论性爱,毫无羞耻与节制地公开表达性的欲望,直到创造出最具有美国特色的“天体运动”(很多男女在公开场合群交乱交)。 可惜,美国人解放了性,却并没有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更没有因此而解决困扰他们的社会问题。 相反,性解放给美国人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因为对欲望的即时即兴满足,既不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解放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充分有效途径。 因为当性欲可以即时即兴满足时,性就真的成了一个纯粹的生理问题,充其量是一个短暂的肤浅的快乐而已。性解放是想以简单的生理手段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结果是它以短暂的肤浅的快乐遮蔽了真正的心理问题。 因为两性关系真正的长远的深刻的价值是心灵关系。 当这种心灵关系缺失或脆弱时,性爱之后你所面临的就是无边的空虚。 而空虚是对心灵最深重的惩罚! 所以,影片中的平克和妻子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当平克因为心理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时(他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根源于内心的痛苦),他漂亮的妻子袅袅婷婷而来。她显然不知道他心灵的痛苦,或者根本不理解他为什么痛苦,甚至对他的冷漠视若无睹。她来到他的床前,直接开始脱衣服、摘乳罩。她的动作表达了一种直接而浅白的信息:我要和你做爱,我需要性的满足。 在平克的心目中,也就是在艾伦•帕克的性文化辞典中,女性=欲壑难填=恐怖。他富有创意地用两只花朵来表达这种意念:花朵是植物的性器官,分为雄蕊和雌蕊。当平克的妻子开始脱衣服时,两只动画的花朵开始了试探、调情和交合。严格来说,用这样的画面来表现性交已经不是象征了,因为它表达得实在是过于直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组动画镜头又是一个象征,因为作者用它们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恐惧、深深的恐惧── 交合之后,雌花吞噬了雄花。 但是,这种恐惧和自然界中雌螳螂 、雌蜘蛛在交合过程中吃掉雄性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人类的性交过程中,女性并不会吃掉男性。 但是,如果你对人类的性文化历史有较为丰富的了解,那么你就会知道,这种恐惧的历史是多么漫长、程度又是多么深刻! 西方中世纪对女巫的疯狂迫害,不仅是一种愚昧的宗教狂热所致,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和个体生命体验在内。 对性解放时代的美国男性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因为女性开始“无耻地”要求性的满足。 男人很容易得到性的满足,但女人不是。 要女人得到性的满足,男人需要坚挺足够长的时间。 而这是大多数男人办不到的。 在过去,女人不敢公然要求性欲的满足,这受到所谓文明的严厉限制。 但是,在性解放时代、女权主义高涨的时代,要求得到性的满足是女人天赋的权力。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出版过很多“性爱指导手册”,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让女人获得性高潮,男人至少要坚挺10分钟以上”。可是至少半数的美国男人很难坚挺10分钟以上,这当然让大丈夫们不免沮丧。当时出现过这样搞笑的情景:美国男女做爱时盯着时钟,男人挺不到10分钟,那是男人的失败;10分钟之内女人达不到性高潮,那是女人的失败。美国人把性爱数字化,确实够先进的了--------只不过这种先进其实恰恰是一种超级弱智。 问题在于上帝。上帝先造了男人,他当时显然没有考虑到满足女性性欲的问题。 坚挺的时间不但困扰着男人,男人还有不应期。 因此,当女人对性欲没有满足而表现失望时,这对男人无疑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心理刺激──男人无法避免自卑。 当男人和解放了的女人在床上交战时,很少有男人不败下阵来。 而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理问题。 大多数男人在性高潮之后都会感觉疲倦,这往往会被很多男人理解成自身生命力的部分消失或暂时消失。而当身旁的女人意犹未足时,男人的紧张感和无能感不言而喻。 男人需要一种文化解释来使自己获得解脱。

 2 ) 迷墙:Roger Waters严重精神孤独的该死的迷幻的一生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马世芳

之所以把自己推向公众,是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记得在Lady Gaga的单曲MV《Marry The Night》中,她对着所有的观众哭着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知识是有毒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一样。
纯粹的艺术都有一种致人死命的诱惑力,想要获得真正的艺术,或者说真正的大众认可,我们需要交付出高昂的代价——丧失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自由和个性。
即便是Lady Gaga这样的歌手,在充满艰辛的成名道路上,也没能够少得了彻底的迷失。成为公众人物的最大快感就是将内在的自我进行残忍的解剖,继而展示给大众,让大家蚕食和消费。
名人和粉丝之间鲜有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奢望在名气和孵化的消费主义中建构自己和民众之间的沟通网络,这其实是一种奢望。这种奢望如果存在,或者这种构建如果成功,那就相当于你中了六合彩了,是人生难得一见的大喜事。
过于庞大的名气,会吞噬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身份,以及失去在未成名之前的未知的快感和诱惑。但是所有的快感都是建立在完全的不可知,以及完全的愚蠢之上。所以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慧寻找到了最为重要的出口,通向了成功的方向之后,愚蠢和不可知消失,而快感也随之消失,从头到尾都是彻彻底底的痛苦。

在《迷墙》中就能够完全感受到与现实脱离的巨大的裂缝。
Roger Waters写出的这张专辑,从童年回忆到成长环境,爱情故事以及音乐创作的故事源头,所有关于自我的剖析,都在每个词句间生发出梦境一般的迷幻感。每首歌都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他个人的意识形态的融入和对于日常现实的独特体验。
但是这一切,何尝不是一种虚假的梦境?像是最为华丽的外壳,点点滴滴的组成了“我”。
“我”本身就是巨大无比的谎言。
世界本身就是疯狂的,不仅仅是Roger Waters一直以来坚持的对于战争烟火的反抗,也不仅仅是Roger Waters一直以来内心的针扎、迷幻与癫狂,而更加在于他的英雄主义,他的赴死精神。
在直面生活现实本身,每个人都有两个不同的选择,一个是选择活下去的魅力,你可以保留你拥有的一切,但是你必须要做好自己累积大厦就如不断被巨鹰吞噬心脏的普罗米修斯一般经受千年如一日的无聊与孤独;另一个选择是选择逃避这个地球的疯狂,你需要牺牲和放弃一切,包括这个世界最有魅力的一面,那些你珍惜的,爱恋的,经受折磨的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但是同时也制造出了我们的矛盾和内在自我的迷失。
当然,Roger Waters选择了前者。

战争:父亲的死

Roger Waters在《The Thin Ice 》中歌词这样写道:

If you should go skating On the thin ice of modern life
Dragging behind you the silent reproach Of a million tear-stained eyes
Don't be surprised when a crack in the ice Appears under your feet.
You slip out of your depth and out of your mind
With your fear flowing out behind you As you claw the thin ice.

如果你在这现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冰
无数饱含泪水的眼睛带来的无声息的责备便牵制着你
当冰上的裂痕出现在你的脚下,请不要惊讶
因为你要为你的幼稚和疯狂付出失足的代价
当你抓着脆弱的冰面而寻求救助时,恐惧从你颤栗的脊背不断流露

Alan Parker将这一段的画面表现成战争的毁灭性以及Bob Geldof饰演的Roger Waters的成人礼。父亲的牺牲对于Roger Waters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在这一段混乱的画面与承载所有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恐惧的曲子共同作用下,父亲成了一个永恒的幻觉符号,一种死亡符号。
Roger Waters由于这一段记忆而迷失,父亲的死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负荷在他的身上,促使他不断的下沉,不断的接近死亡本身。继而电影随着对于父亲一些琐碎的记忆的回放,在着重放大他生命记忆中,父爱缺失的这一部分。
然而是父爱吗?父爱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在父母养育并教导子女这样的社会体系架构中,父母的关怀与爱护是支撑这个孩子成长和性格养成很重要的法则之一。然而父母的爱,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自我掌控模式。当歌词中一遍遍的在质问,“Daddy, what else did you leave for me?”我想,是不是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父亲并没有在战场上牺牲,而是光荣回归,并且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军工表彰Roger个人的挣扎和无所适从,以及对于边缘文化的迷恋,就会消失不见吗?或者说,在更强的干预性的家庭教导中,还会不会存在伟大的Pink Floyd?
这个“如果”不会发生,设问的答案,我们也不可能知晓。
但是我相信一种可能,一切的外在影响因素是不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天分和内在生命感悟的特质,唯一能够左右的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经验,与父亲共度的时光,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可能,Roger会生活的幸福一些。
这段故事,不是对于父爱缺失的指控,而是对于一份未曾体验过的生活经验的渴望和呼吁。Roger在曲子中幻想出另外一种不存在的可能,有父亲存在,自己的童年经验会左右出另一种生命领悟与思考,或许在那个公园中,他也如其他孩子一样有父亲的陪伴,或许他不会对于母亲的生活干预的太多,或许他不会因为继父的出现而耿耿于怀。
但是这一切外在的改变,使得Roger改变的只有他接触世界的方式以及情感体验的另一面,并不能够佐证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生活,更加美丽的现实体验。

当人们对于目前的生活、当下的一切感觉到失望的时候,在意识中会产生一种美丽的形而上的幻觉,正是因为这种幻觉,Roger开始指责战争的残酷,摒弃死亡的黑暗,面对恐惧的无力感,去向往自由的天空以及和平的宁静。

外观世界:教育的B级

不断的误解和误导,是教育的基本概念。有谁奢望从学校教育中去吸取人格养成的元素,这都是一种最大的谬误。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教育”不过是限制、调教、疏导我们先天个性中尖锐的部分,因为这些尖锐的部分给我们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但是源自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本性对抗的力量一直存在。
Alan Parker运用了非常超现实的手法来表现Roger对于教育理念的表达。他给所有的孩子带上同样的面具,用同样的姿势和行走的方法规定他们的麻木的意识,从而通过反抗、打碎、焚烧来让自己和病态的教育体系脱离。仿佛全世界的青年孩子都存在被教育的创伤,人与社会并非相互融合的整体。而必须做出反抗的举动,在相等程度上将“自我”这个个体和整个体系的“墙”割裂——独立出来,才是最终的意义,也是斗争的终极目标。

正如Roger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一遍又一遍的呼吁: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No dark sarcasm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leave them kids alone
Hey! Teacher! Leave them kids alone!
All in all it'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我们不需要(这没用的)教育
我们不需要(这不好的)思想禁锢
不要教室里(老师对学生)阴暗的讽刺挖苦
老师们,不要来干涉孩子们
喂!老师们!少来管孩子们!
说到底,那只不过是墙上的另一块砖
说到底,你只不过是墙上的另一块砖

但是摇滚的实质是反抗本身,还是为了反抗之后所获得的最终结果——一个更好的社会?从Alan Parker的镜头与画面语言,以及Roger的天才旋律中,我所得到的感受是,可能反抗本身比所获得的结果更为重要。
所有学生砸破现有的状态,砸破正在进行的东西,为了不想要成为墙上的一块砖,所以力争找到精神的最佳居所。为了避免一种盲目的重复自动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齐声高歌的传递中,仿佛在反抗过程里找到了很大程度的快感和满足,可是超脱于摇滚的感性元素之外,我们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此种反抗,是不是另外一种极权主义的滋生和诱惑?
反抗的真正实质并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更加美好民主自由的社会,反抗的实质是打破与既定社会之间的平衡和对于现实的极端忍受状态,通过撕裂开看起来和谐的谎言,才能够显露出真理。
Alan Parker当然不是一个片面的导演,也绝不会通过画面来歌颂反抗。他只是用过记录来陈述事实。一群孩子,反抗着老师、反抗着教育体制、反抗着正常的一切。这些只不过是Roger内心里存在的创伤而已。他们在暴力中笑的很开心,在大火焚烧书籍的背后是狂欢的高潮。但是最后回归到一个落寞的现实镜头,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当然Alan并没有这个意思)学生的和谐存在,才是大部分人所希翼的。


破碎:家背后的零余和被遗弃

Roger后来只拥有一个无助的母亲和一个破碎的家庭。
这培育了Roger接近黄昏的黑暗的本质,他变得孤独、悲伤、冷漠、暴力、自虐。甚至将近吞没在自己的多愁善感当中。他在无知无觉之间变成了自己情绪的奴役者。沉浸在痛苦当中的Roger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他在家庭中寻找出路,在爱情中寻找出路,从而在母亲和爱人的身上尝试去寻找能够真正能够让自由来临的元素。所以会有这样的歌词出现:

Mother, do you think they'll drop the bomb?
Mother, do you think they'll like this song?
Mother, do you think they'll try to break my balls?
Ooooo. Mother, should I build the wall?
Mother, should I run for president?
Mother, should I trust the government?
Mother, will they put me in the firing line?
Oooooh aaah. Is it just a waste of time?

妈妈你说他们会不会给我臭脸色看
妈妈你说他们会不会喜欢我这首歌
妈妈你说他们会不会来找我的麻烦
妈妈啊,我要不要筑一道墙(把他们隔开)
妈妈我要不要去竞选班长
妈妈我要不要相信政府的鬼话
妈妈他们会不会把我派去前线
妈妈啊,生命是不是只是一片虚无

这是一种自身虚妄的危险,在爱情和亲情的寻求救赎之路的过程。因为虚妄,Roger对于一切都心存怀疑,对整个世界都抱着激进绝望的想法。电影中Bob Geldof那张冷漠的脸像是是在经历一种磨难。对于周遭一切无法抵抗的冷漠。而这种冷漠是叠加在他在母亲,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巨大疏离感的基础之上。母亲有了外遇,就如他的妻子后来有了外遇一样,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遗弃。一种俄狄浦斯性质的嫉妒和无法释怀的情感,让母爱也变成了一种残酷的色彩。
逐渐的,那道墙在妈妈陪伴的童年就已经开始慢慢筑起,就像是恐怖主义的隔离,在这道墙的背后,妈妈的温声细语成了恐惧、噩梦。就像在Roger的记忆深处烙印上了深刻的疤,成了Roger最深处的黑暗本质特征。隐射在电影中的漫画以及Pink Floyd所有的音乐创作上。
透过黑暗思想的本质看到的光明面,会表现出更加伟大,更加具有生活向往的特征。也许这才是他后来选择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原因。

情欲:爱情的毒和婚姻的坟
爱情就像是一个枯燥生命的救赎之神灵一样降临,有的人欣喜,有的人犹疑,有的人恐惧,也有的人无动于衷。可是Roger像大多数人一样,感觉到生命的某个别人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爱情的热度面前,在性关系的丰富维度之中,变得溃败不堪——他爱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也是给他的生命带来巨大转折的女人。
爱情游戏中,当你开始认真对待,你的起始点就已经失败。毕竟没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和同一个人,唯一的一个人共度下半生。这是一件愚不可及以及特别恐怖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像Roger这样对于自由的崇高向往,对于传统规则的彻底反抗来说。
那么在《迷墙》之中,这场相遇,这场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是Roger对这个女人一开始彻彻底底的误认。
Roger第一次见到面前这个卷发、眼神安静的女人时,就充满一种母性的崇拜。这种母性所散发出的特别的优雅状态,让脆弱敏感孤独可怜的Roger像一只受伤的猫,对于关怀的渴望。这是源自一种母爱维度的缺失。对于面前的这个女人,他的坚韧的骨骼、凶暴的爪牙全部收敛起来,躲在了巨大的温暖的性欲的爱背后。
所以才会有这些语句:

Mother, do you think she's good enough -- for me?
Mother, do you think she's dangerous -- to me?
Mother, will she tear your little boy apart?
Ooooh aaah. Mother, will she break my heart?

妈妈你说她对我够不够好
妈妈你说她是不是个红颜祸水
妈妈她会不会把你的儿子从你手上抢走
妈妈啊,她会不会伤我的心

当然这种最为原始的错觉,导致了婚姻破裂的悲剧。Roger并不了解的是,在婚姻关系中,彻底的自由和独立是不被允许的。这对于她来说,也是无形的折磨与煎熬。所以她会在其他男人的身上去寻找一种在场的状态,一种被爱的感觉。
Alan Parker运用了两朵花之间的互相媾和的过程,来寓意性爱的符号性意义。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最原始的冲动源自性冲动。而这种冲动往往产生于无意识游戏过程之中,最后形成对抗。而女性在身体的先天优势种,能够制造纯粹的脱离状态,她能够身体放在你这里,心理却可以迅速移情,这是最为法西斯主义的不在场状态。

Leave the lights on? Drop bombs?
Do tours of the east? Contract diseases?
Bury bones? Break up homes?
Send flowers by phone?
Take to drink? Go to shrinks?
Give up meat? Rarely sleep?
Keep people as pets?
Train dogs? Race rats?
Fill the attic with cash?
Bury treasure? Store up leisure?
But never relax at all With our backs to the wall.

要不要保全其他文明或者将其炸个粉碎
要不要开辟航路到东方,散布百日咳和天花
要不要销毁历史,要不要独立分家
要不要叫几个妓女
要不要借酒消愁,要不要找个心理医生
现在我们吃不下也睡不安
要不要网罗几个打手
训练他们成为走狗
要不要把钞票堆满阁楼
积攒财富却忘了闲暇
我们背靠墙壁,我们从不休息

《What Shall We Do Now》中,Roger表现出彻底的伤心和巨大的虚无。这是被爱情与婚姻的荼毒。在失败的情感对抗,Roger在字句中所体现的所有物件,所有的想法,生活方式以及所有的个人的情感,都逐渐开始褪色,开始强化他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当这些情感挫败都通过借酒消愁,纵欲无度以及无尺度的反抗来体现的时候,那些逐渐褪色的记忆开始成为过去,尽管他如何借助一己之力,想要插手干预这种退化的过程,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这这一切开始堕落和迷失的自我干预的行为,也渐渐地成为了他下沉的一种重要的催化剂·····


腐烂的尸体:最卑微的消亡

从《Young Lust》开始,Roger在对于婚姻与爱情的绝望之中寻找到回归的方式。他奢望通过沉沦和堕落,对于女性的彻底蔑视,对于死亡的终极崇拜,对于暴力力量的终极迷恋来建立未来中的极权主义,尝试把自己推出去,变成一种精神信仰。
这个命题整个囊括了《迷墙》的后半部。Roger在歌词中仿佛能够看到一个征兆——没有意义,一切都没有意义。

真理在残破不堪的人生当中算什么?用尽所有的激情,去寻找一段感情的真相,只会把当下的生活状态弄的一团糟。当Bob Geldof坐在沙发椅中留下泪水的时候,当即已经决定,要与所有过去的历史割裂,决定重新开拓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式去改变所有的传统,改变既定的认知。所以当应招女郎性的诱惑再次展开的时候,他表现出彻底的麻木和恶心。
女人对于他是否还有诱惑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否还有炙热的温度存在?包括音乐艺术创作本身,最终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一切的答案都处于思想的混乱之中。
割裂是最好的解脱方式。
针对《Goodbye Cruel World》《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这两首曲子,Alan Parker了Bob Geldof在这两首歌曲结束之后自杀。这些在生命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窟窿的故事经历,在Roger身体里发酵和溃烂,开始形成幻觉。或者是一个艰难而又徒劳的游戏,尽管已经尝试了各种办法,尽管Roger用最悲伤最渴求怜悯的嗓音一遍遍的重复“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但是,死亡就像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他不想消失在这种荒诞版的生命和虚无中。选择割断动脉,是必要的以及必不可少的结局。维度死亡能够带领自己走向一个新的未来,才能有一个全新的方向。
死了一次。是多么痛苦的体验。

And I've got a strong urge to fly.
But I've got nowhere to fly to.
Ooooh, Babe. When I pick up the phone
There's still nobody home.
I've got a pair of Gohills boots
And I've got fading roots.

我渴求飞翔
但我又能飞往何处?
宝贝儿啊,当我拾起电话
还是无人接听
我有一双登山鞋
却没有立足之地

当电影到达《Nobody Home》并且处理成在荒芜的无人之境夹杂着这个时代所有的混乱之时,我彻底的哭了。这个大杂烩的世界,还能够有什么样的美好值得留念?
当个人进入了诞妄的迷失状态;
当情感进入了消失的无影踪的状态;
当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种更年期一般癫狂的状态时;
剩下的只有生存的计划。该怎样活下去?这是人类最真实的本能,谁也不能够反抗。
Bob Geldof在电影中疯狂的挣扎,带着特有的符号性质的精神病院,带着心灵深处疮疤一般的战争画面,带着致命毒药一般的爱情经历,全部一一上演。与此同时,Bob Geldof逐渐昏聩的躺在椅子中,丧失了意识,丧失了自己的存在。他要和这个糟糕的时代,混乱不堪的世界说再见了。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在这一段情节安排之中,Alan Parker特别植入了一段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拷问。他安排了一直即将死老鼠,在幼年Roger的呵护下,想要保存住他的生命,但是最终于事无补。于是孩子将这个老鼠的尸体肢解扔进了河流之中,就像战争中的士兵将这具尸体视作一堆垃圾一般,他也将一具尸体当做了垃圾。生命的绝对无意义,影藏在这个举动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阴暗的人性绝望。
可能从小时候开始,Bob Geldof的生命就由不得自己去插手和干预这些零碎的记忆,相反,所有的记忆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成了命运具体安排的特质。他力求改变,通过反抗寻找挣脱的一切行为,都是是这个绝望的黄昏一般生命思想感悟的本身。
这种绝望意识的清醒,足以给苟延残喘的Bob Geldof判处死刑。

但是他没有死掉,他的死亡过程被干预了。
想要活下去的最正常的状态,就是不断的对于认知进行革命,而且需要不断用谎言和面具把真实的那一部分掩盖起来。这是一种痛苦但是最为奏效的活法。Bob Geldof找到了,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将死的退一层皮的蜕变。他成了一位聪明的生活者,一种依靠面具获得权力的最高领袖者,做着一场领导一个帝国的大梦。他要通过锤子,通过纳粹主义,通过政府的高压政策去实现自己的报复,去兑现自己的仇恨。
在这一个维度中,自由、文化、艺术、人与人的平等,都是扯淡。如果不依靠强势的伪装和武力的斗争去博取生存的权利,那种软弱的生活状态,是在经历了一切痛苦之后的Bob Geldof所无法直视的。
但是这是在崇尚纳粹吗?
当然不是。
这只是另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可能是无政府主义,可能是武力对抗,也可能是纳粹。

Good morning, Worm your honor.
The crown will plainly show
The prisoner who now stands before you Was caught red-handed showing feelings
Showing feelings of an almost human nature.
This will not do.

早上好,尊敬的虫子大人
王冠将清晰地展现
现在站在您面前的这个罪犯是在流露一种人性的感情时被当场擒获的
流露人性是没有用的

在《The Trial》中流露着一种卡夫卡式的荒诞性和虚无性。一个巨大的蠕虫皇帝,一个无罪的有罪者在接受审判。就像卡夫卡一直在作品中所推出的官僚体制的无能,以及社会伦理机制的彻底崩塌。
承接到Roger对于官僚的某种积极力量的肯定,如果所有的虚无主义在官僚体制面前,总会被逼迫出一种有效行为的产生。这一点价值感,就足以证明军事化管理的价值。
整个世界都在逐渐开始失去真实,开始缺乏信仰。每个个体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会对于比我们强大的、勇敢的、善于言说的人报以更高的信任。但是有同样一种信仰的人组成的政治或者阶级,并不能够完全的带来真理。
我们对于此种信任,只是源自于心理层面的巨大空洞。

The evidence before the court is incontrovertible
There's no need for the jury to retire.
In all my years of judging I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Of someone more deserving of the full penalty of law.
The way you made them suffer,
Your exquisite wife and mother,
Fills me with the urge to defecate!
Since, my friend, you have revealed your deepest fear
I sentence you to be exposed before your peers.

庭上的证据已是无可争辩
陪审团无需休庭重判
在我做审判的这些年我从没有听说过
这么罪有应得的人
你让他们受苦的方式
——你的贤妻良母——
使我迫切地要澄清
因为,我的朋友,你已展露出你深深的恐惧
我判决你在公众的面前曝光

面临公众的信仰,而在于被信奉的人,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只有他本人能够清楚。他甚至更清楚,他的听众,他的粉丝处于在Roger的身上能够找到某种非同一般的信念以及思想的嫁接,这种爱戴以及信念,并非是真正的爱戴与信念,而是对于虚假外在表象的无休无止的消费。他们自己永远都是自己的主宰,谁也不会关心一位偶像到底承载了多少痛苦和重生。
正如《The wall》最后一首《Outside The Wall》所点出的,人与人之间永远都隔这一层厚厚的墙,

All alone, or in twos,
The ones who really love you
Walk up and down outside the wall.
Some hand in hand
And some gathered together in bands.
The bleeding hearts and artists
Make their stand.
And when they've given you their all
Some stagger and fall, after all it's not easy
Banging your heart against some mad bugger's wall.

所有孤独的一个人或一对人
那些真爱着你们的人们
在墙外走来走去
一些人联合起来
一些人聚集成群
悲悯的人们和艺术家
捍卫着他们的底线
当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交给你
他们中的一些踉跄跌倒,这毕竟不容易
面对那些疯子的墙时,请扪心自问。

个人公众号:颓城

 3 ) 《迷墙》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在他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更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影片展示了人类三个永恒的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给人一种悲剧的苍凉之感。

  电影有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少年时代的心理历程,纪时性的讲述了年轻时的平克失去父亲的孤苦生活及学校生活的苦闷。第二部分,爱情的历程,记述了平克与他的妻子从相识到结婚的场面,中间穿插着年幼时的种种场景,最后他与妻子成了陌生人,他极度痛苦。第三部分,仍然是爱情的延续,不过这时的他“只需要一个下贱的女人”来满足和安慰,因为他被爱情伤害了,因为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第四部分,疯狂中的人间,平克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他靠吸毒来麻醉自己,精神处于分裂的状态;影片用戏剧化的手法荒诞的表演将一切呈现,使悲剧变的可笑,使滑稽变的让人深思。第五部分,毁灭中重建希望,主要通过动画的制作将人性贬低到了极点,象征着隔绝死亡的墙也倒了,新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创造!

  在我看来,“迷墙”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着人个体所处于的迷惘,困顿的状态;外部世界的繁华让人眼花缭乱,物质的富足令人沉醉,还有战争种种的痛苦,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却没有答案。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像片中反复唱的一句歌词,“我们都是墙上的一块砖”。

 

  《迷墙》完全用意识流的叙述内容和剪辑手法,以一个年轻人的主观心理来表现欧洲人的“心理真实”,以及“现实真实”,即它表现的不是人的外部生活环境,而是内心世界,完全靠直觉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它打破时间的界限,使过去、现在、将来,在心理上进行新的组合,蒙太奇手法得到了最成功的运用。

  整部影片以平克的回忆联想幻觉等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叙述,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分,没有完整的故事流程。同时这部影片还有众多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影片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郁金香花吞食人的镜头多次出现,隐喻物质丰富的和平时期物欲横流。还有,如在平克小的时候父亲死了,而公园里的其他孩子都有父母带着,一个小孩在滑滑梯父亲将他抱下,牵着他的手走了,都是纪实手法的运用。影片还大量采用了荒诞的戏剧表现手法。如学生都被驯服成机器人,整个学校都是面具,排着队被送进绞肉机;再如平克与妻子的婚约就像一纸契约,像陌生人一样心理上完全隔离。片中还多处用了动画的表现,如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变成老鹰,似乎要榨取一切,拥有一切;他的妻子,一个理想的完美女人,变成了一个性欲的郁金香花等等。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使用了许多冲击力和表现力极强的特写镜头。如影片开头一个划火柴的特写,然后到一个大全景。一个手臂的特写镜头,上面的汗毛都清晰可见,推移到一只夹烟头的手,整个荧幕充满了死灰般的绝望;然后镜头又推到了一只眼睛,仿佛能够洞悉人类的一切。这是部意识流的影片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写镜头的运用就强化了这些情绪,胜过多组长镜头的运用和长篇的叙述。

  《迷墙》是平克.弗洛伊德所作的音乐,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色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传达了欧洲人经过二战后的痛楚情绪,音乐始终充满着沉郁,压抑,绝望,阴郁的情绪,让人窒息;比画面语言更具有穿透力,极大的渲染了人物的情绪。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震撼不已。

  影片将平克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平克完全的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平克仅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影片真正的意义所在。影片为我们建构了太多的问题,却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需要我们去思考,抑或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这样经典的影片出现在欧洲,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反映求进的欧洲人对命运前途的反思与探索。

 4 ) 推翻一切

    我很喜欢迷墙,他的音乐,他的视觉冲击力,他的故事。也许迷墙的很多内容我们都不解,但是他带给我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此的关注,有人说视觉艺术就是要靠视觉带去所有力量,如果作品本身的力量不够,文字在此只显得乏力。不错,迷墙的画面足够我们震撼的了。
   《迷墙》也许是我们很难遇到的故事,又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对于在应试教育下独特的自我,面对逝去的恐慌,对爱的错误理解,对自己孤立无援的无奈......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思考就能得出结果的。
    有人说Pink做了他不敢做的事,我是觉得没有什么敢不敢的,就像没有颠沛流离的苦难就没有惊人的诗句一样,没有受到足够多的煎熬又怎么想要去推翻一切。Pink的例子是很极端的,但是就是因为这极端才让我们有足够多的感触和震撼。
    我们都会说我们心里面都有座墙,谁没有?如果像Pink一样我们只会陷入痛苦的话,这样负面的经历被我们否决掉以后,不筑墙就真的幸福么?谁都没有概论说什么才是对的。我们身来不由己,有人就说人靠后天改造。说这句话的人似乎有大智慧一样,其实在我看来有些悲剧命运是注定好的。作为一个凡人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虽然我不怎么信命运。但是在出身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有时候就是会和自己过不去。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说其实Pink也是让人羡慕的人,有大悲大痛的人必然和普通人不同,千篇一律不如自寻道路。
     再悲观人也有想寻找希望的时候,Pink也一样,最终还是无法挣脱内心的束缚,挣扎但是越陷越深。我们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程度的摇摆,命运摆过去,你也许就无力再摆回来,可能有微弱的回旋,但是终究松手自暴自弃了。
    

    因为字数有限,只截取了我比较喜欢的和重要的一些片断的解释放上来。

1.当老虎冲破牢笼:第一部分(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
2. 在母体中(In the Flesh)

    "In the Flesh”(在母体中)在这张专辑中有两重含义。电影中当此歌出现时,有一名少女敲着门,然后出现一群人挤向两扇用链条锁着的门的镜头。后来链条被击碎,几千个年轻人冲了出来。这组镜头暗示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新生的孩子(Pink)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爱,但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在提醒他:“生命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快乐与幸福”。正如歌词中所说,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性,你就必须敢于面对我们身边所有的伪装。这首歌也暗示着Pink后来的遭遇。藏在他眼睛背后的那些苦痛、孤独可笑的成为了一场黑色幽默剧。歌的最后,飞机的声音及叫声“把它扔向他们!”震耳欲聋,而这架飞机正是将炸弹扔在Anzio土地上杀死了Pink父亲的那一架。从光的频闪、声效和动作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Pink在尖叫。这不由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Macbeth》(麦克佩斯),剧中的麦克佩斯将生活与演戏作比较:“生命只是一个会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表演者/支撑和侵蚀着他在台上表演的时辰/一切结束,这只是一个神话/疯子说,充满回响于狂怒/意义已经终结。”

3、薄冰(The Thin Ice)
4、迷墙中的另一块砖,第一部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
是专辑中第一首介绍“迷墙”概念的歌。“迷墙”指的是人精神上的墙,也是阻隔人与人的墙。所有的人都渴望能与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心筑一道保护墙以免他人靠得过进使自己受伤。“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专辑中共出现三次,每次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第一部分比较沉闷,说的是Pink回忆起他的父亲已经走了,飞过海洋去打仗。他父亲留给他的只是记忆,就象是相册中的老照片。他父亲的死迫使他面对荒凉的现实,尽管他不愿这样去做。Pink于是开始为自己筑墙以免自己再次受伤。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灰暗的场景:Pink和他母亲在操场上,他母亲让他自己玩。敏感的小Pink发现所有的小孩都有父亲陪在身边玩,于是他走向一位父亲让他把自己抱到转椅上,当那个男人抱他时,Pink脸上的欢乐显而易见,因为他找到了一位父亲。但这种快乐很快就消失了,因为那个男人把自己的孩子从转椅上抱下来后就走开了。Pink跟着他走想拉他的手,但他只是让Pink滚开,还问Pink他的父亲在哪里。失望的Pink只能自己跳上一个秋千拼命荡起来。其实这是小Pink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失去了父亲。
5、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II) 当老虎冲破牢笼(II)
6、Goodbye,Blue Sky 再见,蓝天

7、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首真正讽刺意义的歌,主要讲述Pink的学校生活。其中讲到老师们会通过暴露学生的缺点来嘲笑他们。在电影中,Pink的老师偶然发现他在课上写诗(其实这首诗是Pink Floye“Money”一曲的歌词),结果就罚他站到教室前面并恶狠狠打了他。但Pink只是想通过诗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这位老师回到家,他的妻子硬逼他咽下难以下咽的饭菜。这是老师打学生的镜头与老师妻子逼迫他的镜头交替出现,真是“因果报应”,这也是Waters“循环理论”的验正。

8、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 墙上的另一块砖(II)

“墙上的另一块砖(II)”是专辑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继续讲述Pink在英国上学时的生活。许多人认为这首歌是Pink想要颠覆英国的教育制度,但其实并非如此,它所强调的是教育不能抹煞个性。当孩子门(童声)唱“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时他们不是针对整个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们不需要老师教他们怎样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错而被讥笑。教育不是产品的模子。在电影中,所有的学生戴着相同的无表情的面具以同样节奏的步伐走向一个绞肉机,既不回头也不朝两边看。机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铁锤,看上去像军队一样整齐划一而且十分有力。经过绞肉机后,所有的孩子都被榨干了灵与肉,从绞肉机另一端出来的是一群行尸走肉。由于老师的专制,Pink又在墙上加了一块砖。

9、Mother 妈妈

这是一首小Pink与他母亲对话的歌。歌开始部分是Pink对战争的看法,她也想知道这个世界会否接受他的歌还是会让他失望。他问他母亲是否该筑墙,并问他是否该去竞选总统。当然我想这句问句的意思并不当真是要去竞选总统,而是说明小Pink还有梦想与希望。在Pink母亲的词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她过分呵护她的孩子。然而对她而言这有充分的理由:她由于战争失去了丈夫,所以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到任何的伤害。她的这种对孩子的爱几近病态。“妈妈要让你所有噩梦成真/妈妈要把所有恐惧加在你身上”。不知不觉中,Pink的母亲将所有她对战争的恐惧加到孩子身上,然后再拼命保护他不受伤害。她答应帮他筑墙其实是在帮他逃避现实。其实她本身就是Pink墙上的一块砖。在第二段对话中,Pink问他的母亲他的女朋友(妻子)是否对他足够好,是否对他很危险,是否控制他,是否会令他心碎。在母亲的回答中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她的病态:帮你挑选所有的女朋友,不让任何人弄“脏”你,她会永远等待独儿子回家,并永远是她的“Baby blue”。最后一句问句是pink在担心,如果把墙筑得过高,那他就再也回不来了。电影中在放此歌时还有几段pink婚后生活的描写,夫妻间感情十分淡漠,这也是为今后两人的破裂所埋下的伏笔。

10、What Shall We Do Now? 现在我们该干些什么?

这首歌只在电影中出现,是一首关于社会的歌。Pink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如何接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主义?怎样才能便我们的精神不至崩溃?最后一句尢为精彩:我们背靠着墙,但我们却从不休息。我们不愿去找寻一条新的出路,或是度着去关心别人。我们只是背靠着墙,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

11、Empty Spaces 剩余的空间

尽管Pink与妻子的感情并不好,但当发现妻子有了外遇时,他依然变得闷闷不乐。在这首歌中,Pink问他的妻子他们该干些什么。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我怎样才能完成筑墙?”表明Pink的墙已经快要筑完了。一旦完成筑墙,Pink将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剩余的空间”即是指墙上需要Pink去填补的几个小洞。
12、Young lust 年轻的欲望

13、One Of My Turns 我的一个转变

电影中此歌响起时,Pink正坐在一把椅子上看一部老的战争片,这也许让他想起了他的父亲。这首歌一开始旋律非常简单柔和。Pink问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正在消逝,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漠。Pink发现现在的社会中要长久的去爱一个人有多么的困难,因为人人都怕自己受到伤害。Pink提到了他的孤独感,以及社会所给予他的压力。其中的“止血带”暗示他已开始服用某些药品。不久后歌声就不再那么简单柔和,Pink开始发怒并向他身边的那个女人“是否要看电视”之类的问题。他的怒火就象火山一样突然爆发,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情绪失控,如歌词所说:“这只是过度阶段,是我最悲伤日子中的一天。”似乎Pink陷于这种濒临崩溃的状态已有很久了,但他身边的女孩还是一点都无法理解他。Pink在看的老战争影片名叫《The Dambusters》,是发明新型炸弹的科学家Barnes Wallis的自传式电影。片中那些新式炸弹在德国遍地开花,所有的工厂都被洪水淹没,所有的墙都被炸毁。因此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Pink想要一些炸弹来炸毁人们心灵上的墙。
14、Don’t Leave Me Now 请别现在离开我

“请别现在离开我”是Pink对他那不忠得妻子说得一番话。他尽力帮她回忆两人过去快乐的时光——“是否还记得我送给你的那些鲜花,我需要你亲爱的”,但他又用“绞成碎片”和“打得不能动弹”来表示内心的愤怒。我们可以从此歌中感觉到两人的关系的确已到崩溃的边缘,这也让Pink迷惘与失落。两人的关系发展到这种地步,Pink的妻子在精神上寻求新的慰藉,错并不全在她。两人的分手正是Pink不断往自己的墙上添砖所造成的。

15.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I) 墙上的另一块砖(第三部分)
我不需要被人抱在怀里
我也不需要毒品来麻醉自己
我已看见墙上的字迹
别以为我需要任何的东西
无论如何它只是墙上的砖
无论如何你们都只是墙上的砖

我最喜欢“墙上的另一块砖”的第三部分。歌中包含愤怒、恐惧、焦虑等多种情感因素,短短几句歌词博采了专辑中大多数歌的精华。在这首歌中,Pink拒绝这个世界,表示了他不愿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帮助,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他“已看见墙上的字迹”。这暗示着Pink的精神之墙已经筑完,所有的砖各就各位。在电影中,Pink的生活与狂欢、闹事纠结在一起。生命与无序的狂欢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双手来操控它。

16. Goodbye Cruel World 再见,残酷的世界

再见,残酷的世界
我今天要离开你
再见,再见,再见
再见,所有的人们
无论你们说什么
我都不会改变注意
再见

尽管从歌词方面来看,Pink是想要自杀,但实际歌曲的内涵并非如此。Pink 并没有用死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只想在迷墙后隐居起来。在最后一声“再见”结束时,整首歌也就结束了,不向与它相对应的“Outside The Wall”(墙外),歌词部分结束了但音乐仍在进行。这其实表明了Pink想要离开他周围的人的决心。“再见,残酷的世界”是专辑及电影前半部分一个绝妙的总结。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Pink正在找寻它那巨大的精神迷墙上的裂缝。

16. Hey You 嘿,你

Pink认为有人能帮助他这个想法纯粹只是幻觉,因为他的墙太高也太坚固;他无法走出去,也没人能够走进来。“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都无法重获自由。”尽管他努力过,但Pink无法让自己从墙的后面解放出来。“一群蛆虫在吸食他的大脑”。这句词可以解释“蛆虫”这个隐喻。“蛆虫”在传统意义上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死亡”,但不适合用在这里。第二种解释是“知识”,是Waters的本意。Pink在早年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致使他开始筑墙。但一旦他躲在了迷墙后面,他又发现日子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好过。吞噬他脑细胞的蛆虫是来自现实世界的知识;尽管它使人们设防于现实,但它也是残酷的,因为他在隔开危险的同时,也隔开了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失误。“现实之声”结束后,Pink又开始唱歌,但他不再求人们“感觉”或“抚慰”他,而是求人们“帮助”他。在最后一句中,“在一起我们就赢,分开我们就输。”Pink意识到了筑如此一面高墙的错误所在。他意识到他不得不承认有时人们彼此需要,他必定会输给这个残酷的世界。
17.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墙外有人吗?

Pink一直在狠劲地撞墙,希望能够解脱出来,但正如“Hey You”中所唱的那样:“这只是幻想,正如你所见到的,迷墙已筑得太高,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解脱……”在4句充满压抑感的“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后,响起一段用木吉它演凑的乐段,间或还有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穿插期间。我以为这是The Wall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摇滚乐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Pink真正需要的并非是推倒他的精神迷墙,而是过一种正常而平静的生活。读者们一定还记得在“Don’t Leave Me Now”一曲中Pink所显示出的疯狂的精神状态,实际上他很脆弱,也很痛苦。其实过平静而平凡的生活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渴望会愈来愈强烈。

18. Nobody Home 没人在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一位看似拥有一切的男人其实却一无所有。Pink是一个“明星”,他那“明星”的身份给了他财富、力量,但也给他带来过多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借助性与毒品来麻醉自己。他拥有这一切,但他意识到这一切对他而言其实毫无意义。于是他开始退缩,去追寻一种孩提时代才可能拥有的纯洁的爱,这种爱排斥物质世界的干扰,排斥占有的欲望,是一种单纯的、无私的情感付出。“Nobody Home”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暗指Pink已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

19. Vera

20. 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把男孩们带回家

21. Comfortably Numb 惬意的麻木

由于药品而产生幻觉的Pink在旅馆中熟睡,他的老板与一些伙伴找到他,希望他能继续他的音乐会。Roger Waters所唱的前面几句听上去也许是Pink老板或医生的声音,但更像是医生。医生正竭力想叫醒Pink并让他走动起来。于是他向Pink发问,看他是否能理解他:“嘿,里面有人吗/如果你能听见我的声音就点点头/有人在家吗?”作为一种响应,这次是问“有人在家吗?” 而前面的歌中Pink曾唱过:“外面有人吗?”医生然后就问Pink伤在哪里,以便于他医治Pink的伤口。这时,“Pink”开始说话了,说他并未感觉到什么痛苦,而且他也听不清医生的声音。 Pink迷失在对童年的回忆之中:“远处的地平线上轮船在冒着烟。”医生的声音似乎是乘着波浪而来,Pink看见医生的嘴唇在动,但却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然后Pink完全陷入了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之中。他说小时候曾发过高烧,这在电影版本的“Mother”一曲中已出现过:“我是否真的在死去?”他然后又叙述症状:“我的双手肿得像两只汽球。”现在Pink的精神在遭受同样的痛苦,但医生却无法理解。“我正处于惬意的麻木之中”,Pink对病痛感到麻木,对痛苦的记忆感到麻木,对周围的世界也感到麻木。他利用他的精神迷墙来使自己始终处于这种“惬意的麻木”状态之中。

23、The Show Must Go On 演出必须继续

演出”在这里暗喻着Pink的生活。
24、In The Flesh 在母体中

它反映了人们是怎样盲目和愚蠢地追随偶像的,而偶像们又是怎样滥用他们的号召力。在歌中,Pink告诉他的听众:“Pink一点都不好,他呆在旅馆房间里。”换句话说,老Pink已经走了,躲在墙后的年轻的Pink成了个独断专横的人。为了验证歌迷们对他的“忠心”,Pink命令人们把所有他看不顺眼的人推到墙上。这首歌的本意只是讽刺了那些盲目祟拜偶像的人,其中亦有自嘲的意味。Pink本是一个极其厌恶战争的孩子,但他却在此歌中摇身一变成为希特勒式的独断者,显然是Waters在对此进行嘲讽和鞭挞。我们知道,Pink的父亲死在战场上,他的妻子弃他而去,最终他找到一个安静的场所以便潜心进行创作,但周围的人又逼着他上台演出。Pink 的一腔怒气无处发泄,于是他冲着听众发火,说一些疯狂和违反自己本意的话。这本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25、Run Like Hell 拼命地跑

这是Pink在警告那些不愿追随他的人。他说:“你最好以你最擅长的方式将自己伪装起来”。人们最好都追随他,至少假装在追随他,要不就必须得快速逃跑,因为不然的话他们就会被“装在纸盒中”送回到他们的母亲身边。
26、Waiting for the Worms 等待虫子

27、Stop 停止
Pink放下了他盛大凌人的架子,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已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说他想回家,想要离开这场演出;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Pink之所以还未自杀,还呆在他自已建造的牢房中,原因就是他想搞清楚他是否是一个罪人:建造了自已的墙,对周围的人和事麻木不仁,成为一个独裁者。他想知道是否他是唯一该受到指责的人。似乎Pink 到此时才开始逐渐恢复了一些人性。

28、The Trial 审判

这首歌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由于他的过错,Pink终于被推上了法庭。第一个被传的证人是Pink的校长,他承认或许他对Pink进行了心灵上的摧残,致使“他的心灵流血”。他最终说,直到今天他还想用锤子去砸Pink。之后Pink又神经质地唱起歌:“疯了,我是阁楼里的玩具。”下一个被传的证人是Pink的妻子,她指责是Pink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两人婚姻的失败。“你该和我多沟通,但你没有,你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却毁了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和他的校长一样,最终想要报复Pink。最后一个被传的证人是Pink的母亲,直到审判这一天,她仍流露出对Pink过分地呵护,“但我从不想让他陷入困境,为什么他要离开我?”她最终要求法官能让她带动Pink回家。Pink则在此刻再一次神经质地唱起歌。法官最终说话了,他说他从未见过一个比Pink更值得惩罚的人,他也不能忍受Pink如此之恶劣地对待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尽管我以为Pink的母亲比Pink更应关进疯人院。而审判结果是:Pink不可以再躲在他的墙后,他必须自己砸坏这堵墙,这意味着他再也无法享受“惬意的麻木”。这个审判对Pink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Pink没有了墙,就可以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但糟糕的是,没有了这堵精神迷墙保护,他会变得很脆弱,而且他一向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在整个审判过程中,Pink感觉自己是一只玩具妹妹,被指责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但却无力为自己辩护。
29、Outside the Wall 墙外

“Outside the Wall”与其说是讲Pink的,还不如说他从整体上讲到了那些为自己筑精神之墙的人。“那些真正爱你的人”在墙外行走,希望与被困在墙内的人取得联系。正象Pink的妻子在多次尝试与他沟通失败之后,只能在婚姻之外寻找新的方向。电影中的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们聚在一起收集从墙的废墟上掉下来的石头,把它们放在一辆玩具卡车里。在看到这一幕时我总是感到很迷惑:孩子们究竟是要丢弃这些砖块,还是要把它们收集起来筑自己的墙呢?




 5 ) 绝对的经典,绝对值得一看

音乐和电影的结合堪称完美

认识pink floyd 认识pink的音乐

认识到电影和音乐原来可以如此表现!

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震撼!

绝对值得拥有,值得反复看!

 6 ) Pink Floyd The Wall / 迷墙---我们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重逢

Pink Floyd The Wall / 迷墙---我们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重逢 在荒原上嚎叫的我们,不过是墙上的某块砖-------《迷墙》       其实我的音乐细胞不是很发达,并且我五音不全,对音乐也没什么特殊的癖好,没追求,没信仰,也很没品,总之很大众化,对于一些边缘的朋克,摇滚,重金属之类的音乐更是懵懂不知,可是迷墙,却真的感动了我。原来耳中一些无谓的叫嚣一刹那成了动人的旋律。更多的是歌词,当我知道歌词大意,配着片中纷乱的画面,他们的种种心情开始引照在我的心底,也许音乐比文字更好交流吧。       吸引我去下载观看的最初是海报,“呐喊”的感觉,怪异的一张脸,扭曲着,张着口,象是在宣泄和嚎叫,看了简介,知道是改编自一个迷幻派的艺术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依德的同名主打专集,再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过他的音乐,也对摇滚之类的不感兴趣,可是却发现很多人对这片子给予很高的赞誉,于是找种子当了下来。       第一遍没看懂,实话,很混乱的感觉,看不懂一部片子的感觉很难过,而且明明感到有所些心照不宣,却无从找寻的感觉,如同见了一个明明熟识的人却死活想不起他的名字,无端的难过,为了使自己不难过,我开始翻找影评和片中的音乐解析,找到片中专集所有曲目后,开始对照着再看一次影片,才着实被震撼,而我也清晰开来。所以,对这部片子没必要去讲剧情,其实也没所谓的剧情可讲,也就是自传体的一部大型MTV,不过经典之处就是有一含义深刻的主题--------墙       用音乐的方式来解读。整个片子有诞生、童年、父母、学生年代、战争、毒品、性、爱情、摇滚一系列的记忆碎片组成,片中穿插有演唱会、动画、还有一些法西斯类的画面与赤裸的性交画面,总之,一切很颓废很混乱,象一张网,有无限的穿透力,叫人很遐想。全片中插曲和主打曲有24首之多,只说一点点叫我很深刻的。          “生命并非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快乐与幸福”       -----《在母体中》       见你,想你 也许会去参加一场演出      去感觉幻觉的颤栗      军校学员整装待发      阳光,请告诉我是否你在逃避着什么      你是否不愿见到这一切?      如果你想了解隐藏在这些冰冷眼睛后的一切      你就必须爬过所有的伪装      灯光      声响      行动      把它扔向他们!!!      把它扔向他们!!!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充满着希望和绝望的。       你出生的时候,你哭,旁边的人笑,你死亡的时候,你笑,旁边的人哭。    的确是一种轮回,可是讽刺吗?到底是悲哀还是幸运?我们无法对抗死亡,也无法选择诞生,可是我们必须面对生活!新生的一代总有热血和冲动,希望是自己最大的信仰,当所有的渴望一一消逝,当希望沉沦为绝望。。我们还能做什么?             “纯真在我张大成熟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       --------Goodbye,Blue Sky (再见,蓝天)       再见,蓝天 你有没有看见那些受惊吓的人?    你有没有听见炮弹的轰鸣?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碧蓝的天空下诞生      我们却要找地方躲藏?      战火已熄灭但痛苦长存      再见,蓝天      再见,蓝天       我们用直线或者另一个角度来讲,抬头看看,上空是否还是一片蓝天?       当我们张大后,开始带上了一幅有色眼镜,我们冷漠的注视着世界,冷眼的看待旁人,我们知道什么都不是单纯的简单,带上了面具,穿上了外套,面对着混浊的一切,而我们的思维也开始复杂,成为一种叫智慧的东西,人类因为矛盾产生了智慧,又因智慧产生了矛盾,纯真和简单的东西开始被我们抛弃和蔑视,越真实的东西我们越开始质疑。从此别离了我们的纯真年代。0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0,不是月亮不是圆饼不是汽车的轮子。    虽然在片中指的是战争后浑浊的世界。可在此我奠基我即将消逝的纯真年代--那一片蓝天。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What Shall We Do Now? -----(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现在我们该干些什么?      对于这些剩余的空间我们能做什么      饥饿的波浪在哪里吼叫      我们是否该出发远航      以寻求更多的认同?    ……    我们背靠着墙,但我们却从不休息    我们只是背靠着墙,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       是否经常问自己,该做些什么?朝九晚五的上班,碌碌无为,还是沉迷于一种状态?我们被社会已经降伏,也容易被自己降伏,不是会社会所遗弃,就是被自己所遗弃,第三类人不是那么好做的,有的时候宁愿放弃,请允许我们一时的堕落和软弱,我们不愿去找寻一条新的出路,或是去关心别人。我们只是背靠着墙,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无能为力。          “我们的爱情早已经半途而废。。”       Don’t Leave Me Now ---请别现在离开我       哦亲爱的      请别现在离开我      别说这已是路之尽头      是否还记得我送给你的那些鲜花      我需要你      亲爱的      在我的朋友们面前将我绞成碎片      哦亲爱的      请别现在离开我      你怎么能走呢?    ……       Pink:为什么我们的爱情在消逝?为什么我们的之间变得如此冷漠?    …………长久爱一个人是那么的困难,我不愿受到如此的伤害。    Pink:即使我们早已经没有了爱情,但是请别现在离开我。    Pink:亲爱的,你为什么要逃跑?       我每次想起这个片段,就会被大片的孤单和迷茫包裹住,如同Pink一样的失落。             “当我们摊开掌心,里面永远是空洞的,只有手纹在那里无情的嘲弄时间。”       Comfortably Numb -----(惬意的麻木)       小时候我曾希望看见曙光      在我视野的边际      我想看但它没再出现      我的手指感觉不到它      孩子长大了,梦已经消逝      我已处于惬意的麻木之中。       可能这是这张专集中我最喜欢的一支曲子,太低沉的我真的接受不了。但是这支真的很叫人惬意,我喜欢这个词组---惬意的麻木。    因为病痛和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的Pink,的确很惬意,他畅想着童年,对周围对自己对世界早已经不知不觉,我其实一直以为他会死掉,甚至很期盼的看到他死掉,可惜他只是麻木,对自己的期盼也很吃惊,竟然开始喜欢目睹死亡?难道我也麻木了吗?可是什么又是我的疼痛和毒品?          “当我无所期待的时候,你也不要对我期待,因为我们同样的无能为力”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墙上的另一块砖         我不需要被人抱在怀里      我也不需要毒品来麻醉自己      我已看见墙上的字迹      别以为我需要任何的东西      无论如何它只是墙上的砖      无论如何你们都只是墙上的砖       很绝望或者说是沉沦的感觉,一切都已经看透,还有什么好追求?不断的创造与毁灭着,当所有精神都被打跨的时候,一切也不是那么可怕了,我们重新归位,开始一个新的自己,只不过,没有了所谓的生命。只是墙上的一块砖,仅此而已。          “想按下快门,想拉下电闸,想闭上眼睛,想推到那一面墙,一切只是因为我想停止。”       Stop --------停止       我想要回家    脱下这身军装    离开这场演出    但我仍在这间牢房中    因为我必须知道    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是否一直在犯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墙,或者好多面,用来阻隔、防御、依靠,可是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是那么的孤独,所有的墙连在一起,成了一个社会,我们开始难以翻越,甚至把自己也隔在了墙外,当我们奋力无效的时候,麻木也到了尽头,想去把这一切停止,不知是否可以原谅我无端的错误,亲手建造起的墙,如今,我只想可以走出。因为,我不想再孤独。       “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是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世界才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Outside the Wall----墙外      一个人呆着,或两个人在一起   那些真正爱你的人   有些人在墙外手牵着手散步   也有些人组成了乐队   受伤的心灵和艺术家   为理想奋斗   当他们给你带来了一切   有些蹒跚走路最终倒在路边   这其实也不容易   你的心为了某个筑墙的傻瓜而跳动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墙外有人吗),这首曲子也是电影中的一首,我用在这里做一个问句,而这个曲子也只有这一句,墙外有人吗?也许真的有,影片最后给了我点点希望,有温暖的片段,还有一种墙叫做爱,父母的疼爱,朋友的友爱,伴侣的真爱,有的时候就是你的一座精神之墙,保护着你,可以叫你依靠,虽然有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阻隔,但是你必须翻跃过去,去看这座墙外的人。    你的墙外有人吗?          演出还要继续。。我们依然生存着,就要不断的建造一些“墙”和拆毁一些“墙”。时而悲哀自我藏匿,时而勇敢的穿越。我又想起了海报,是嚎叫和呐喊,我们要破坏和砸碎我们身边的“迷墙”,与其无奈的接受现实,不如颠覆这一切。我想把里面的一支曲子放在最后。      The Show Must Go On ------ (演出必须继续)      哦,妈妈,哦,爸爸,演出是否必须得继续?   哦,爸爸,请把我回家   哦,妈妈,让我走吧   我是否一定得站起   在聚光灯下睁着一双狂野的眼睛?   真是一场恶梦   为什么我不转身离开   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我不想让他们带走我的灵魂   我是不是太老了,这是不是太晚了?   哦,妈妈,哦,爸爸,感觉到哪里去了?   哦,妈妈,哦,爸爸,我还会记得这首歌吗?       演出必须进行       这是我从新排的顺序,舍去了战争,舍去了一些往事,顺序变了,意义也自然变了。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虽然这个片子看完叫人心里不是很舒服,但是我宁愿以乐观的态度去看,顺序变了就改变了意义,我们的生活要继续,当然演出也必须继续。影片最后孩子们收集从墙的废墟上掉下来的石头,把它们放在一辆玩具卡车里。我所理解的是他们把这个砖块收集起来,拿去抛弃,冲出迷墙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可是这些孩子本应该没有这座墙。    说的太多了。最近我比较罗嗦,本想很精简的写一下,结果又说一大堆,都是杀人时候为了忽悠人飙字害的我,养成习惯了。自己汗一下先。以后要精简!       最后一句,用Vera这支曲子做结尾       “记得她曾说过,我们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重逢 ”   

 短评

音乐、画面都很棒!这部电影分开来看,每一节都是很出色的mv,意义深刻。但作为整部电影来看,形式虽然很棒,但多主题无法完美结合,导致结构脱节。还是那句话,一部电影是无法将每一主题都能深刻地表现出来的,而这也是电影的残缺美。

5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一部后现代主义的超长MV。-13.08.10 → 17.06.19:初次观影是因为《迷墙》乃豆瓣电影TOP 250之一,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平克·弗洛伊德」,如今已成为他们歌迷。上影节重温的小感想:对动画部分的印象远超真人部分,So,是我当年还比较单纯没能看懂动画里的性隐喻?还是时间过了好几年而记不太清呢?……

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世界是迷墙,我们是板砖,周围是一个个大大的工厂,我们是一个个产品被慢慢驯服。如果你打破这道迷墙,会发现外面是一个美丽新世界。PS:关于学校教育那一片段,所有孩子整齐踏步出来后成课桌前带着面具的无脸人,十分写实。对整部电影而言,就是一个搭配着批判和生活哲学的超长MV

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超长的mv...

12分钟前
  • Ex
  • 力荐

扭曲的牛比!我不想再看第二遍~里面的音乐一响起来我就想把我自己杀掉。

1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Pink Floyd The Wall,大型魔幻秀MV。集权主义人肉工厂,花的交媾,恶魔母亲,肉肠、锤子、蠕虫,对纳粹主义的讽刺,颇具孤独逼格的中二宣扬,歇斯底里地,仿佛只有砸了全世界才能终止。关于墙的概念,古今中外皆然,一直在打破在向外翻。8.4

1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经典意识流式MV。1.严重妖魔化女性嫌疑,如恶魔母亲与胎化儿子、女巫形象等滥套。2.花朵交媾、吞噬与变形,想及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及[天生杀人狂]双蛇之舞。3.浸泡在血水泳池中的臆想。4.铁轨子弹,面具,工厂绞肉机,腐烂的皮囊,现代化商品之墙。5.铁锤游行与纳粹式集会,砸家具。(8.8/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直接导致我做了许多相关的梦。

21分钟前
  • shu
  • 力荐

非歌迷的影迷电影,纯粹喜欢这个导演。

2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公映35周年。今天来看,太多画面有了指向。只要是个人就都有意识,只要是部电影也都能意识流,但只有少数意识流具备干扰意识的魅力。

2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战争、压迫、呐喊。一个摇滚乐手的混沌成长史。冰冷的大地,空洞的城市,用汽车电视机堆砌的迷墙,花朵化成铁丝网,孩子变成了暴徒。此刻,让我们拿起吉他砸毁时光。天空掠过的战机慢慢变成了十字架的模样,插曲与画面契合得无与伦比,这不就是一个BIGMV么,当然不是。这是乐队宣传片。

30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Pink Floyd乐队的超长mv,小学3年纪的一个深夜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

31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SIFF#;重看;All in all it was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作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概念专辑之一,足以留名青史,增加叙事性的影像化,剪辑眼花缭乱,插入动画更增强意识流效果;涵盖主题极广,具有时代意义。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的时候还很小,里面大部分场景画面都成了我当时的梦魇。我钟爱Floyd的吉他声,但这种混乱迷离的精神状态化作影像很恶心。一个孩子在电视上看到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们被搅成肉馅,你真觉得他长大后会离“反战”和“自由”更近?拼死拼活发泄自己的厌倦,这个世界怎么会好。

34分钟前
  • 麥爾斯
  • 还行

历史上最伟大的mtv

36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垒进大厦不骄傲,砌入厕所不悲观。人肉火腿,花的交配

41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长达95分钟的MTV,剪辑很有特点,部分场景有点重口味。片是好片,但罗水人品很烂。(另外本片是装逼犯必提的作品之一)

4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要是我知道这只是一支超长版的录影带,打死我也不看,干嘛要看这种压抑装逼故作深沉假装内涵的东西啊。不过也好,现在连他们的歌都不想找来听了。

4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9.25帕克声称羡慕库布里克拍片时的充分自由。这哥们不自由都造成这样了,自由之后绝对就疯了。将反映人生的歌曲改成如此叛逆的剧本,只能说,这B装得实在与众不同。

47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战后精神废墟;童年阴影欲返母体;上帝死了寄托丢失;工业化教育体制育人如同工厂制造机器,压抑带来反抗;华丽欲望与赤裸暴力,阴道成为他的恐惧;法西斯重生的想象,狂热人群又成傀儡机器……皆如墙般摧毁。动画很有意境,真人剧情部分也带有魔幻超现实色彩。音乐很大气。理解那年代,而那云烟已过。

50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