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

惊悚片其它地区2016

主演:乌尔里希·马特斯,AgneseCirule,DmitrijsJaldovs

导演:戴维斯·西曼尼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放逐 剧照 NO.1放逐 剧照 NO.2放逐 剧照 NO.3放逐 剧照 NO.4放逐 剧照 NO.5放逐 剧照 NO.6放逐 剧照 NO.13放逐 剧照 NO.14放逐 剧照 NO.15放逐 剧照 NO.16放逐 剧照 NO.17放逐 剧照 NO.18放逐 剧照 NO.19放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17:02

详细剧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德国军医乌尔里希·史通被派往拉脱维亚一家战争伤残军人疗养院,治疗那里患有“炮弹休克”的病人。到达之后,乌尔里希发现这里的情况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村民的无知和战争的残酷都让他措手不及。他意外发现一个被放逐的野孩子并将其带回疗养院治疗,没想到却惹来一连串的灾祸。疗养院岌岌可危,面对人性的疯狂,乌尔里希又将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血气男性的镇魂铃

血气男性的镇魂铃

    不少人拿《枪火》与《放逐》相提并论,甚至粗暴地认为《放逐》即是《枪火2》。诚然,两部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诸多元素,确实有让人将它们干脆混为一谈的冲动:精准又冷酷的手枪射击、绽放在人物身上的暴力血雾、男人兄弟间默契的合作,还有男人对游戏与女性的把玩与追求。然而仅仅因为这些元素而将两部电影解释为杜Sir的重复表达未免太过偏颇。《枪火》拍摄于1999年,而《放逐》拍摄于2006。这间隔的七年间,杜Sir还拍摄过《PTU》,《大块头有大智慧》,《大事件》,《柔道龙虎榜》,以及在其个人事业中及其有分量的《黑社会1,2》(《黑社会2》同样成于2006年,电影中的大背景与《放逐》中近乎一致:中国赶走了香港与澳门的殖民统治者,香港与澳门就要“回到母亲的怀抱”)。杜Sir从未停止探寻自己的边界,在《PTU》与《大事件》中的独特拍摄手段就可见一斑:前者全部在夜间拍摄,整个电影更是架空虚构了一个结构满足于剧情需要的九龙区;而后者开篇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人津津乐道。既然是不停前进的杜Sir,为何要在七年之后重新重复自己对男性气概的解读呢?其实,两部电影中截然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做是杜Sir在不同时代下,对男性气质结局的思考。《枪火》中,五人组成的男性兄弟团体,经历来自女性的威胁,最终化险为夷,血性仍得以延续。而《放逐》里的男人们,仅仅因为和仔的娶妻生子,快意恩仇的血气男性最终只定格成为一张泛黄的照片。从影片开篇就出现于背景音中,最终贯穿始末的铃铛声,竟然是血气男性们的镇魂铃。

    其实,这种对男性血气结局的思考,从影片的英译名中也能窥探出一二。银河映像的大多数影片英译名都颇耐人寻味:从早先的《一个字头的诞生》(《Too Many Ways To Be No.1》),到《枪火》(《The Mission》),再到《大事件》(《Breaking News》)。然而这一部《放逐》,竟然只是简简单单的《Exiled》。与其他能直接在电影中看到名字的意向不同,这一部《放逐》,除了一开始就是处于放逐状态的和仔以外,还有什么是被放逐的呢?在我看来,杜Sir用张弛有度,极其工整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时代背景下男性气质被放逐的一出阳刚悲剧。而杜Sir电影魅力的意象,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再被巧妙地、耐人寻味地重复。(以下内容大量剧透)

第一段落:五兄弟的第一次交锋与化解
    开篇即是火与肥波,泰与猫,两伙人对处决和仔问题的对峙。聊聊数语即将所有人物关系全数交代完毕。期间亦奠定了整部影片一直重复的基调。泰主动与前来执行任务的火分享了雪茄,而在随后的段落中,他们心照不宣地分享食物与酒;五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枪战沉默不语,和仔展示了自己使用的左轮手枪,随后另外两人退出弹夹中多余的子弹,使剩下的子弹数量同样是六发;面对还有三天就退休、得过且过的警探,猫用一只易拉罐玩游戏般地将其赶走;最终五人坐下来默契又利落地完成搬家与做饭,期间除了两三句逗笑的戏言,所有男人都默然地享受彼此感应的血气与默契。这种亲密简直同情人无异。甚至,超过了情人,五人变成了一个身体。唯一格格不入的是仅有的女人:和仔的老婆。她完全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际上,使得和仔、火、与泰三人停止枪战的也是因为和仔的老婆的出现:她开始哺乳饿坏了的婴儿。僵持的三人中,火的枪内还有子弹,和的子弹全部射完,泰只剩下飞刀。火不是真正地想杀死和,所以他迟迟没有开枪。而最终使他放弃杀和的念头,是因为和仔老婆的一句话:“Baby肚饿”。高度僵持的状态是因为女性气质的出现而消解的。而晚饭中,她略带停顿的、忧心忡忡的吃饭动作,变成了五人接下来命运的某种征兆:即将到来的,令四人不知所措的境遇。

第二段落:兄弟们的叙旧与夜谈
    与兄弟们分享酒之后,他们坐下来商量解决的方法。和提出在与大飞派来的火解决恩怨之前,需要先为妻儿筹一笔钱。而在此段中,和与妻子的互动亦是颇让人玩味。妻子同和的兄弟求情告败,为了排解心中恐惧她开始大口地喝酒。但和平静地陪着孩子,他为自己的孩子戴上了一串铃铛——这个必将日后成为最沉重负担的小饰物。此时两人男性与女性气质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转换:和的妻子选择了一种男性化的排解方式,而和选择了更加女性化的方式。两人对此次剧变的应对方式也预示了他们后面不同的行动。

第三段落:确定筹钱任务
    两条线索在谢夫的酒店交织起来。此处亦是杜Sir电影中常用的戏剧性运用。大飞派人去杀和,但和又同兄弟们一起接下了大飞发出的,杀蛋卷强的任务。实际上,同后面的剧情联系起来,此处是四条线索的交织。另外两条分别是:观音山劫金的伏笔,以及,最终女性气质的完全胜利。住在谢夫酒店的妓女,冷眼旁观对面的男人们忙乱的两边斡旋,悠然漠视这一切蝇营狗苟,仿佛早已知道最终胜利的人会是她一般。
    杜Sir表现谢夫同五兄弟说明观音山运金这一信息时(29’43’’开始),运用了一个非常缓慢的推镜(1’50’’)。五兄弟犹如五尊静止的雕像,只有谢夫一人游走于五人之间,慢慢吐露出关键的信息。镜头缓慢地、难以让人察觉地逼近在考量眼前形式的五人,看似静止镜头的镜头中,紧绷的戏曲张力不断积蓄,也必然预示着后续观音山劫金的重要地位。

第四段落:鸭涌河餐厅一战
    盛开的血雾、无需事先协商的配合、恰到好处的拔刀相助与相互照应、狂拽到鬼神恸哭的静止射击,此处不过是五兄弟又一场默契秀。整场枪战下来,和说过一句话:干掉大飞。他仍想得是执行任务失败的火的下场。泰说的话是:收钱先。他的目的是干掉目标保证和的利益。而火中弹之后(着避弹衣所以没有受重伤),整个人失去判断力只能事后收尾。
    猫再次用易拉罐吓退了警探。然而,以往能重复使用的手段这次不再奏效了。之前,卡车不能发动的时候,几兄弟下车推车,简直就是《枪火》中,几个冷峻杀手踢纸团的游戏翻版。而这次,游戏不能解决眼前的棘手状况了。也是第一次,几人开始问“去哪儿?”
    至此开始,所有人均被放逐。不得再回帮派一步。电影名字涉及到的意向在此得到归化,名字与实质内容达成了统一。对于方向的诘问,之后在四兄弟的对话中被反复提及。只有已经熟悉了被放逐状态的和仔一人目标明确:“回家”。其他人多少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泰冲着火大吼发火。他在关键时刻迷失掉方向,是造成和重伤的原因之一。

第五段落:黑市诊所的遭遇战
    杜Sir中意的“无巧不成书”的戏剧性处理方式:两伙人在火并负伤之后竟然先后到同一家黑市诊所寻求救治。狭窄楼房内的恶战一触即发。满房间悬挂的帷幔激化了枪战的对抗程度,而帷幔的飘飞又让整个混乱的枪战戏弥漫出一种优雅的、绝望的浪漫气息——同溅起的血雾相得益彰。这一段戏总是让我想起《柔道龙虎榜》中,四张台的谈判崩坏后,满屋乱飞的桌椅板凳,与角色们有条不紊的过肩摔。乱世之中英雄们自有沉着应对之法,这又让人不由得想起杜Sir不离身的雪茄。
    和仔在此一战彻底殒命。死因是医生家窗口悬挂的风铃。他在恍惚中以为回到了自己孩子的身边。他不由自主地离开了为他舍身战斗的兄弟们。归根究底,和仔身上女性气质的崛起才是他丢掉性命的最根本原因。
    四人将和仔的尸体送回他家中。和仔的老婆又采取了男性化的行动来应对和仔的死:她对着和仔生前的兄弟们开枪。在枪杀他们失败之后,烧掉了和仔的尸体,踏上复仇的路。她甚至没怎么犹豫就放弃了传统女性应对亡夫的行动:带着孤儿一道殉情。和仔身上男女气质的混杂让他丢掉了性命,而和仔老婆身上男女气质的混杂,为接下来四人的命运也埋下了隐患。她为了寻找出逃的四人,自己落入大飞的魔爪。

第六段落:观音山劫金
    出逃的四人手忙脚乱地应付着自身的放逐状态。最终把前路交给了手边的铜板。然而意识到时,四人已经行至观音山下。运金的车队如临大敌地从眼前经过。肥波是唯一一个听从自己江湖本性的人:他率先掏出了枪,准备大干一场。而剩下的三人仍把劫金与否,交给了硬币。硬币给出了否定答案,于是四人又踏上漫无目的的放逐之路。
然而,短短数分钟之后,他们就介入了另一伙劫金队伍与运金队伍的枪战。任贤齐扮演的押运队长沉着地,甚至是享受地战斗着。他好整以暇地抽着烟,条斯慢理地为步枪填充子弹,信心十足地一枪消灭一个劫匪。躲在草丛中的猫甚至抑制不住地为他的枪法喝彩,最终还不顾暴露自己的危险,用镜子反射阳光指引他干掉敌人。最终,五人达成最终的和解,一起带着金跑路。他们甚至还分享了烟,就如同第一次因为和聚集时做的一样。
    任贤齐扮演的警司在此一役中的表现阳刚又帅气得让人无法忽视。面对自己兄弟们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游侠表现出的敌对状态,火第一次采取了放逐途中的主动行动,他出来调停,并且规劝警司同他的兄弟们一起携金跑路。
    接下来的旅程中没人再问去哪里了。甚至兄弟几人开始惬意地做起了白日梦。四人说出了他们拿到劫金的报酬之后会实现的愿望。四人的愿望均不相同——当然会不同。但不禁让人从他们的愿望重新审视四人的性格,甚至,不禁让人猜想:他们不过是同一个人,扮演者一个人性格中不同的四个方面。泰的愿望是吃喝玩乐,他代表着忠义与直觉。火的愿望是去念书,他代表的是责任与方向,他亦是从头到尾掷硬币决定方向的人。肥波的愿望是成立小家庭,但是不排除自己寻花问柳的可能,他代表的是人的动物本能与欲望——他也是直接掏枪准备劫金的人。猫的愿望是开枪店,他代表的是技能与侠义——会为枪法欢呼,会与英雄惺惺相惜。而任贤齐扮演的游侠角色,莫不如说是四人最羡慕的角色。四兄弟笑闹的同时,他静静地吹奏着口琴。他没有被放逐,是他主动放逐了缠绕他的世俗。火对警司伸出橄榄枝,一方面是理智的回归,让他做出最理智的行动,另一方面,他是否也在警司身上看到了骁勇善战的和的身影呢?
    然而,大飞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他挟持和的老婆,强迫他们返回谢夫的酒店。而这次,面对去或不去的选择题,火直接丢掉硬币,不再纠结。他,不,他们重新回到坚毅果敢的游侠。他们的精神放逐至此宣告结束——以放逐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第七段落:女性气质的最终胜利
    四人重回谢夫的酒店,豪气干云地分享酒,不屑一顾地嘲笑对方的埋伏,再旁若无人地玩起拍照的游戏。最终沉着地面对和老婆的复仇,默然地面对她怀中婴儿脚上的铃铛响——他们血性生命的镇魂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反派的大飞,出场时手中拿着易拉罐软饮料,兄弟四人拿的是烈酒。而枪战开始前,四兄弟拿掷向他们的易拉罐提起了足球,并在最终易拉罐落地前结束了战斗——仍是游戏。
    最终收场的人,是一直躲在一旁的妓女。她最终拿走了战利品——观音山劫得的金块。血气男性留下游戏的纪念品——照片之后,魂归西天;笑到最后的是心安理得的游走于男性之间随时准备渔翁得利的女性。实际上,这是她影片中第二次笑到最后了,前一次她在混乱中夺走了医生赚得的医药费,而后者在混乱中死去。


    当然,阿和的老婆也活了下来。至此,电影里面那些血气的男人们都死去了,而女人们都活了下来。再回到电影的名字,被放逐的,岂不就是血气男性们的生命吗?为何时过境迁,《枪火》里那些坚韧又懂得变通的男人这次没能幸存下来?谢夫在旅馆中,倒是有意无意间给出了这个答案:现在外面乱糟糟,改朝换代……杜Sir是有意无意给出的这个大背景吗?事实是,杜Sir在其他作品中(《黑社会2》)也设置了过这个大背。作为一个对着香港社会与文化有着深切情感的香港人,在整个香港都在思考香港回归之后香港所要面对的变化,杜琪峰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在这一部《放逐》中,地点虽然放在了澳门,但由“回归”引发的社会与思想的剧变,与香港的情况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而杜琪峰最终思考的结果就是:代表老香港的帮派血气男生的全军覆没,而女性与母性的全面胜利。

    但这仅仅只是对香港文化中帮派的思考,或是对香港电影的思考,亦或者,是对香港命运思考的结论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最终,电影中留下来的男性们的默契的血气,那是杜Sir与香港无法放逐的魅力。

 2 ) 浪漫的忧伤的杜氏江湖

      其实以前看过不少杜琪峰的电影,只不过那时候不懂电影,不懂故事,不懂情义,充其量也就是记住了一些电影的名字,情节什么的也基本上忘记得干干净净,后来看得多了一点,某天偶尔一百度,惊呼:原来这些片子都是杜琪峰的作品啊!细数一下,我看过:大块头与大智慧、龙凤斗、暗花、审死官、东方三侠、瘦身男女、向左走向右走、百年好合(不要问我为啥哟这么多都是刘德华主演的片子,我会告诉里家里长辈是华仔的“脑残粉”吗,连他的不少金曲专辑以前家里也买过),再近一点的就是夺命金、单身男女、毒战这几部了。近几年杜琪峰的作品也少了,想想以前他几乎平均每年2部左右的作品,现在慢了不少,当然了现在香港影坛慢慢的老去,很多大导演的作品也一年不如一年,大势如此,也有些在所难免。
       因为最近看到他的新作《三人行》的预告,觉得还不错,比较期待,所以周末我又重温下他的这部电影--《放逐》。
       很多人觉得《放逐》是《枪火》的续集,当然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哈哈,两部电影在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推动上,有着很多的承接性和相似性。相较于枪火,我个人更喜欢放逐。放逐的镜头画面简直太美了,丢几张截图证明一下。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1>
      
       杜琪峰的站位一直以来就是经典的教科书般的站位。《放逐》中也有很多地方展现出来,我觉得《放逐》不仅仅将杜琪峰擅长的比如站位啊、情节啊之类的元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而且镜头的美感、画面的美感也是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显得尤为出色。可惜我言语匮乏,无法用更多更专业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中的想法,唉。
      
        看完《放逐》我内心里一直显现的一句话就是: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枪火》里面,五人组意气风发,在江湖中叱咤风云潇洒自如。而在《放逐》里呢,五人组去接任务的时候开的是阿和的那辆破旧的经常出毛病的小货车,发动不了还要下来推车;在阿和重伤的时候,其余四人凑的钱不足医生要价的一半,而阿和最终死去,四人生无分文,无路可去,开着抢来的车,在每一个分岔路口,靠一枚硬币决定方向。也许那一枚硬币指引的,就是命运的方向吧。而他们的宿命,从来都只有一种----在江湖中崛起,在江湖中死去。
        诚然,他们并不是英雄,最多算枭雄吧,因为他们只是小混混、古惑仔,只不过他们比较厉害一点而已。杜琪峰很多电影都是以黑社会啊古惑仔啊之类的人物为主角,但他的电影表达的思想其实是反黑社会的,在江湖里混的人,永远是随时为老大挡枪的炮灰。忠诚、服从、利益似乎都要高于他们口口声声所谓的义气。但是就是在那样一个光怪陆离的充斥着血腥暴力死亡的环境下,又有了一种“义”----兄弟之义、知己之谊。这种“义”无关帮派,无关警匪,无关男女。
      《枪火》是意气风发的杜氏江湖,《放逐》是浪漫忧伤的杜氏江湖。
      《放逐》里,充斥着各种荒诞的对比,不少情节的多次出现让人生出一种滑稽又无力但又很深刻的感觉。比如他们为了阿和的家人决定去接任务,而任务失败之后阿和的妻子却来找他们寻仇;片中出现了大概三次还是两次的那个怯懦的即将退休的督查明明每次都胆小懦弱,但是故事的最后却成了赢家;以为是酱油的角色,重大情节上也只推动了一个点就是泄露了五人组踪迹的JI女最后拿走了金块成了最大的赢家(她还有一些侧面的点设置得也很巧妙,就是阿肥看她,兄弟之间调侃到最后四人组也看她,也是侧面的表现了四人兄弟情谊);第一次几人照合影到最后大决战的时候四人合照大头照;任贤齐的警察有了那么多金块之后想继续读书和开书店.......等等,这些或滑稽或浪漫的情节在电影结束之后显现出来的对比更加强烈,让人哭也哭不出来,笑也笑不出来,惟余一声叹息,将心底那一缕或心酸或惆怅或忧伤或赞叹的心绪宣泄出来。
         最后放一张《三人行》的海报,打的是银河映像二十周年之际杜琪峰回归之作宣传口号,看了先导预告片,个人觉得蛮带感的,期待之。
     <图片8>



      
      

 3 ) 谁被放逐?

五个一块儿在贫民窟玩大的发小,张家辉、黄秋生、林雪、吴镇宇、张耀扬,亲如兄弟,长大后都当了枪手。张家辉枪击黑老大任达华跑路,有了女人、又有了孩子,潜回澳门隐居。任达华知道了,派黄、林去杀张,吴、张闻讯上门保护。 一阵混战,其实只是比枪,切磋切磋而已,兄弟情谊没法泯灭,大家伙儿一块布置好新家,一块做饭聚餐,乐融融,似是回到了孩提时代。 快乐是暂时的。黄秋生依然清醒:张家辉必死。 大家达成的共识是联手干一票,赚一大笔,留给女人和孩子。 然后就有餐厅那场枪战,不可避免地与黑老大摊牌了。 然后是兄弟们一起逃亡。 张家辉终于还是死在与黑老大的枪战中。 结局是:劫得的黄金留给了女人和孩子,几兄弟上门寻仇,与任达华同归于尽。 ―――这是杜琪峰新作《放逐》所讲的故事,很迷人! 更迷人的是澳门老街的光与影,摄影非常讲究,特别是室内的光影,看着很舒服。我因此特别喜欢这部电影。 五场枪战,大多儿戏,但这正是杜琪峰的叙事方式以及他标签似的暴力美学。 枪,不过是道具,总有力量来完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我喜欢餐厅那场枪戏,几个老戏骨飙戏,有故事、有逻辑,有张力、有境界。 经典桥段再现被称作向谁谁致敬。比如胡金荃、李安、张艺谋、冯小刚一路玩下来的竹林大战。那么,《放逐》是老杜向自己致敬了,似曾相识的镜头让我们重温他一贯表现的兄弟情谊、侠义、英雄主义、小人物的挣扎、与命运的抗争。 老杜得道了?老杜坐禅了? 故事背景是澳门回归的前两三天。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背景?老杜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更不可能没话要说。 在《以和为贵》中,尤勇已经代表共军出场,对香港政治经济指手画脚,政治隐喻很明显。本片也不例外:任达华猛龙过江,对澳门大佬蛋卷强说:“一起玩就花开富贵,不然你就完蛋!” 听听,这是谁在发话呢?! 杜琪峰电影对白一向很少,少到吝啬。但本片中,逃亡路上的枪手们时不时互相问:“去哪儿?”“去哪儿?” 这句话重复太多,言语间的迷茫与无能为力给人印象过于深刻! 他们能去哪儿呢?这帮小人物,没有未来,没有方向,甚至活着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 是的,游戏规则都是大人物定的,小人物注定随波逐流。 游戏改规则了,于是――― 自由被放逐了, 追逐自由的精神被放逐了!

 4 ) 矛盾

无法工作的夜晚我看了《放逐》,风格就是一种通过创造力成型、继而又历经沿袭和滥用被杀死的东西,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感觉:杜营造的那种幽暗的冷感在《黑社会》里面那么令人兴奋,到了《放逐》则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矫饰,氛围以及情绪都变成类似工具包的组件,都不用“抖”,斯条慢理的一件件掏出来,看的有点无趣。当然,必须承认这些招数的炉火纯青,某些线索的设置包括煽情的分寸都掌握的很到位——也许是太精确了,绝对的“逢场作戏”啊!连黄秋生吴震宇的表演都变成了一种套路,我觉得杜琪峰可以考虑歇个一年半载的,消除一下审美疲劳。

《放逐》让我想起《枪火》,过于讲究节奏控制,干净的剥离现实——香港的早期黑帮片代表如吴宇森,走的就是和现实不相干的路子,英雄主义和“暴力美学”,上升到美学,自然是突出形式感,极度夸大内涵层面的“道义”和外在的视觉享受。而这本来是杜琪峰、游达志、韦家辉出道的时候立意反其道而行之的东西,《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可活一个》等等,用荒诞解构英雄主义,对江湖传统价值观讥讽有加,用日常冲突带动剧情,这一路玩到颠峰,最出色的是《非常突然》,因为日常,所以有逼人的残酷,这是“暴力美学”做不到的。

上述的作品只是在叙事方式上反传统戏剧冲突,大的背景却还存在现实空间的空白。而《黑社会》已经是从根本状态的描写上让这一题材彻底回到了人间,它的冷感其实相当接近《教父》的冷感,充满琐碎的日常元素,质朴、结实,也更反衬出人性描画的张力,我没有见过将《黑社会》与《教父》拉在一起讲的观点,但是看到《黑》结尾而不去想《教父2》,在我是不可能的。《黑社会》让黑社会回归现实——《蛊惑仔》是靠帅哥摆造型做出来的cool,《黑社会》玩的是老流氓的内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看着像漫画,后者像隔壁街发生的事。

总有人喜欢说杜琪峰在一段时间内向商业屈服走向了主流,这是可笑的,香港电影是一种模式的整体,并不像大陆文艺青年想象的那么阵容鲜明,无非是每个作品偏向而已。《放逐》在调子上试图延续《黑社会》的成功氛围,但是叙事核心却单薄和老套,于是气氛的经营从手段变为目的本身,苍白就可以想见了。《黑社会》的细节展示了很生动的日常肌理,而《放逐》重新架空了叙事背景,它的操作像《枪火》,氛围学习《黑社会》,但它既没有前者的瞬间张力,也没有后者剧情的绵密压迫感。叙事上,它讲了一个老套故事,却要复制《黑社会》的手法,这很矛盾,缺了冲突的厚度,肌理不过是mtv。当然,有些地方完全已经走向吴宇森式的浪漫主义了:口琴和铃铛的细节一出,我们很轻松的就联想到了《喋血双雄》,这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技巧值得赞赏,但是到了杜琪峰这个地步,技巧的高度反而是应该引起警觉的,它提醒作者,一定要把讲故事的水准、还有创作的松动感觉摆在更主要的位置!众人口中的“好莱坞烂片”,说白了就是糟糕的原创跟不上娴熟的制造流程,继而让人把最多的憎恨给了这个流程本身。

技术是无罪的。

 5 ) 游走在都市边缘的侠客

       第一次看《放逐》我高二,昨晚又看了一遍,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了,每次看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些年杜琪峰的电影重看次数最多的是《PTU》、《枪火》和《放逐》。我觉得这几部片子是杜氏风格最浓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杜琪峰系列的电影最好不要割裂来看,许多片子里都会出现相同的元素,比如硬币,墨镜。
    《黑社会》问:“爱兄弟还是爱黄金?”《放逐》无疑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一吨黄金有多重?很重,很重,但比起兄弟间的情意,男人间的义气又算得了什么?《放逐》拍的很爷们,在这个伪娘横行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理解那种为了兄弟遗孀舍弃一吨黄金的豪迈?
    谈谈这部片子吧。一贯的简约,含蓄的风格,如同古龙的小说。杜琪峰的故事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他讲的故事却是最精彩的。布景,光线,灯光,运镜,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故事的节奏没有《枪火》那么紧张,前半段似乎都是在铺垫,到阿和的死,故事才峰回路转,四人观音山枪战才把故事推进高潮,顺便说一下,任贤齐叼着香烟和劫匪枪战的动作太帅了,不慌不忙的上子弹,拉枪栓,瞄准,射击,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他是出于劣势,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架势,这可能也是四人欣赏他的原因。四人本可以等他被他被劫匪干掉以后再出手,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跟他并肩作战,这可能就是惺惺相惜,识英雄重英雄。
     谢夫的旅馆在影片中是一个亮点,在外面看这是哥特式风格的旅馆,可里面却给人阴暗,邋遢的感觉。从外面看这个旅馆似乎有很多房间,而里面导演运用光线和灯光,让人觉得这个旅馆只有谢夫跑来跑去的两间房。而谢夫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大抵就是古龙小说江湖百晓生似的人物,他贪婪,狡猾,唯利是图,和陈雅伦演的那个妓女是同一类人物,而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正是反衬的作用,用他们的贪婪,不讲道义来反衬四人的重义轻利。不过在旅馆的布置上有个小小的瑕疵,最后他们谈判的时候有一幅壁画挂歪了,不过无伤大雅。
     我朋友看的时候问为什么大飞不肯放过黄秋生,其实这个在《枪火》里任达华就解释过了:“搞定他,不然以后没人会怕我们。”这就是黑社会的生存法则,要时刻保持威信,对于不听话的小弟只有死,不然以后小弟都不听话了。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杜琪峰惯用的元素。比如墨镜,黄秋生死的时候都要把墨镜戴好,《复仇》里黄秋生从楼上跳下重重的跌倒在地爬起来第一件事也是把墨镜戴好。还有林雪的硬币,在《暗战2》里也用到过,两枚硬币的结局是一样的,《暗战2》里林雪把它投进了募捐箱,《放逐》里黄秋生用力的把它砸进湖里。《暗战2》表达林雪放下了包袱,一切释然。《放逐》里把硬币扔进湖里才是放逐的中心思想,不问苍天也不问鬼神,自己觉得值得就去做,完全把自己放逐在江湖中,活的自我就是放逐。这对于在都市循规蹈矩生活的人们当然大呼痛快。
    影片里反复出现了几个大男人推汽车的镜头,以前看一电视剧,里面男主角说过男人最尴尬的事有三件:推汽车,摇手表,甩钢笔。用集体推汽车来反映这个群体的落魄再合适不过,世界上最悲剧的事莫过于美人迟暮,英雄末路。而末路的英雄往往最有爆发力。
     相对于《PTU》和《枪火》,故事的结局并不算惊艳,但还是可圈可点。四人明知道谢夫的旅馆是龙潭虎穴,还能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不会有埋伏吧?”“你说这里会不会埋伏了一百多人?”然后四人大笑,这不是故作平静,这是发自内心的笑,是对大飞等人的藐视。最后吴镇宇把何超仪推出门外,然后重重的关上大门的时候似乎略有所思的表情仿佛是在告诉自己我可以无愧于兄弟,无愧于良心了。也许在这个年代良心是最不值钱的,哼,良心?家养的野生的?多少钱一斤?
    关于演员的发挥基本都还中规中矩,个人认为最有型的就是吴镇宇和任贤齐,吴镇宇飞刀的那个pose很帅,而飞刀也为这个角色增添了几分江湖气,没准他就是小李飞刀N带徒弟,哈哈。任贤齐的戏份和台词虽然不多,但也惊艳,他吹口琴的戏使这个铁汉表现出了柔情的一面,使这个角色更丰满,更有人性化。何超仪这个演员很有意思,她是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女儿,家里良田千亩,牛马成群的,她本人偏偏喜欢演戏,在这部戏里发挥的也不错,把委屈,仇恨,愤怒,无奈演的很到位。
     刚才偶然想到这部电影有杀手,有妓女,有黄金,有客栈,有兄弟情,这不是我高中最喜欢的古龙小说是什么?

 6 )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吴镇宇大哥

讲述五个杀手中有一人突然金盆洗手,并且带着妻子在澳门过着恬静的生活后,五人怀着不同的目的再一次聚首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用独特的氛围营造与风格化的画面来讲男人的故事。

温暖的色调,温暖的情怀,武侠味的杀手故事,五位亡命大侠,一场血雨腥风,有冷幽默,有情仇分明,还有文艺的心灵鸡汤。人生的困顿,无法阻挡兄弟们本性的纯真,他们将自己放逐于物欲横流的世俗之外,在枪与血中找到真正的江湖,其情深意重足以模糊你的双眼。

这部电影兄弟情更深,加入了女性角色,善恶更加分明,不再是圆满的结尾,而是壮烈的死。一份兄弟情引发的一系列事情。片尾那段枪战巧妙作用慢动作和镜头切换。一种暴力美感扑面而来,混着血雾与白灰,加上飞到空中的易拉罐,真的是最好的枪战设计之一。杜琪峰依然保持他的风格。永远记得影片最后的爽朗开怀的笑声。

 短评

“一吨梦有多少。一吨爱有多少。不对,爱怎么可以用重量来衡量呢。一吨辛苦有多少。一吨辛苦,你说重不重?”“金子怎么办?”“无所谓,江湖再见。”

4分钟前
  • 豆友1969662
  • 推荐

已有《枪火》,何需《放逐》?

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娘滴,怎么会好看到这地步?幸亏看的港版。杜琪峰这个半仙,或许矫情,但是上我的道。餐厅,黑市医生家,旅店。

12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力荐

看的粤语完全版,剧本太弱。老杜做作得有点太过了。黑超定格Pose都用滥了。枪和血都好假啊。几个演技派表现都很平庸,最突出的就是吴镇宇的演技在成名后陷入了程式化。张耀扬也没了锐气。张家辉则一如他这么多年的半红不黑,彻底没戏了。

1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较差

充满了他娘的哲学沉思,别扯鸡巴淡说是老杜重复自我了吧,人家明显是在自我突破。

16分钟前
  • Bigteeth
  • 力荐

MOMA香港电影周开幕片,这个逼装得我给满分!大银幕看太酷爽了。拿腔拿调有板有眼,四个风衣墨镜男全程耍帅摆POSE,若干场室内枪战血雾弥漫布幔翻飞,兄弟情主题,铿锵配乐,暗调摄影,西部片桥段和调调,再来点杜式小幽默,一切都出挑得恰到好处。这才是银河映像啊!目测是被大陆同化前最后一部了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精彩纷呈、痛快淋漓。

21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还成,就是几个人的站位好像中国早期摇滚歌手拍封面的站位。

2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冲动的想打五星,不比《枪火》差!24K纯味儿不掺和任何杂质的杜琪峰电影,够地道!镜头、构图、站位都太考究有辨识度,尤其首中尾三场室内枪战戏的调度,着实看嗨了。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杜Sir诠释出的有血有肉的兄弟情也不比吴宇森那几部差。同富贵,共患难,兄弟二字,不就是义薄云天,肝胆相照嘛!

25分钟前
  • 发条橙
  • 推荐

精彩到每一场戏都可以拿来反复咀嚼品评。

3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A+】谁说这是杜琪峰的“自我重复”“自我致敬”?这分明就是杜琪峰在电影美学上的自我超越!尤其是在多人枪战的场面调度和影像呈现上,杜琪峰的水准已经“玄妙入神”。全片五场枪战,在剪辑、摄影、场面调度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但最令我叹服的,还是其影像上所营造的“空间感”。多机位摄影和角色站位首先是杜琪峰营造空间感最常用的手段,在《枪火》里他就已经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而《放·逐》做的比《枪火》更好的一点,就是角色与环境的互动。无论是第一场三人枪战中的客厅,第二场刺杀中的圆顶餐厅,还是第三场的诊所枪战,杜琪峰总是擅长于设计各种特殊的闭合空间结构,并利用这个环境内的一切要素(木板门,帘幕,易拉罐等),来实现角色与空间的互动最大化。这种诗意浪漫的影像空间和精神内核,算是被杜琪峰拍到头了吧。

33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有那么一点西部片的味道。

3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调调挺好的,故事情节仍然很一般

36分钟前
  • 莫沂
  • 还行

杜琪峰一个人就可以把其它香港黑帮片导演都放逐掉了

3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喜欢任出现的那个段落,神来之笔

39分钟前
  • 思郁
  • 还行

我想,所谓兄弟情义,最壮烈也无非如是,如昙花般绚丽绽放,然后放逐天涯。

4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杜琪峰所有电影里最舞台剧的一部。男人,义气,耍酷。杀手其实是很寂寞的职业啊...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枪火是A面,放逐是B面,甚至是续集。所以一些与前者相似的看点如开枪时的光与雾、舞台剧般的站位不再重要。放逐淡化了技巧和幽默感,表现了一种回归传统的兄弟情义,发小长大后继续做兄弟在现实中并不易。此外借用莫利康内的音乐,塑造了一种莫式西部片黑帮片的氛围。不论是否成功,放逐是对枪火的超越

4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杀手的一生都在跑路,没有家,出门就要靠运气,兄弟就是一切,为兄弟而活,为兄弟而死;而女人,总是最终的受益者。每一场枪战、每一次气氛的摆弄、每一个动态瞬间、每一首配乐,都令人痛快豪爽、荡气回肠。老杜的摄影、场面调度和人物性格塑造都是同类导演中的绞绞者。当然,还别忘了那个经典的站位。

5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全澳门有数不清的杀手,却只有一个妓女,一个黑道医生,两个片儿警,没有任何路人。

52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