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2011粤语

动作片香港2011

主演:甄子丹,金城武,汤唯,王羽,惠英红,李小冉,姜武,元武

导演:陈可辛

播放地址

 剧照

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2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3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4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5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6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3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4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5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6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7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8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19武侠2011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1:39

详细剧情

  1917年,中国西南边陲的刘家村。刘金喜(甄子丹 饰)和妻子阿玉(汤唯 饰)共同抚养两个儿子方正和晓天,日子平淡且幸福。直到某一天,两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刘家村的平静,也摧毁着金喜一家的生活。这二人企图洗劫村中的钱柜,被刚好在此的金喜撞见,一阵混乱打斗,二匪稀里糊涂被金喜打死。由于其中一人是政府通缉的要犯,因此县官大喜过望,村里人也将金喜奉为大英雄。但是,这看似普普通通的盲打误杀却引起一个人的怀疑,他名叫徐百九(金城武 饰),是县衙的捕快。从蛛丝马迹上来看,二匪系死于武功高强人之手,徐百九由此留在村里,对金喜展开了连番的观察、调查与试探。  在这一过程中,金喜神秘的真实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而刘家村也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

 长篇影评

 1 ) 反着看《倭寇的踪迹》,见人心,见自己

“倭寇”一词,对于自明朝以来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隐晦莫名意味的词。即使是现在二十一世纪,2020年都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倭寇”一词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基本不提。何以如此?

追根究底,其实背后的原因是自卑心理。近代官方史书一般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而随之而来的心理暗示就是,中国末落的显现也是从那时开始。其实不是,是明朝末期的倭寇之乱就有迹象。中国文人自得之际,开口必是泱泱大国,夷狄之地,土鳖蛮人,不屑之。何况当时明朝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都远超日本多倍,倭寇还非正规军,结果恰恰相反,明军几十年间在东南沿海却屡屡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之际,东部沿海正不断受到倭寇侵犯。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

这里就不细细分析这一反常现象,水太深,感兴趣可以看看《万历十五年》。由此中国人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何况后来还有一场更大更可怕的倭寇灾难。一脉下来,中国人接受不了一个文化、政治、经济等处处都是学习自中国的小国,竟然拿他束手无策,灰头土脸,颜面尽失,甚至可以说是身败名裂。狮子可以接受被老虎、大象、 鬓狗击败,唯独不能接受被蚂蚁抓伤了脸面,因为前者是狮子目光中承认的对手,后者根本不屑瞥之。羞恼,失落,惭愧,唯独不能暴力报复,那是粗鲁行为,同时也意味着承认了,至于承认什么不言而喻,最后的办法就是——如何维持着名头体面——成为禁忌,只字不提,唾面自干,烟消云散。很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仿佛不说等同于不存在,当然更没有不承认的问题烦恼了,从这黑底往上看天,可以看到的是无穷的黑夜。



徐浩峰在接受凤凰娱乐采访时的说道:咱们每个人都是古代人,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古代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到现在一直没有解决,所以人类的历史会延续。这里借用,中国人的“倭寇心理”真的解决了?还是只是依据官方教科书的门面说法,敷衍自己,过得去就行。这里甚至都要“感谢”一番每年中国电视剧的固定保留节目——抗日片,没有它们的存在,没有政治上的嘱意,没有政策的扶持,这些事是否也会像电影最后,戚家刀收入库房一处雪藏呢?一个民族的苦难都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养活后世的子孙,真是祖宗福荫庇佑,有些讽刺,当然外国也是如此,好莱坞对于一战二战冷战的伤口取材简直数不胜数。但观看两者是不是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心中多少有些答案,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能想,不敢想,能说,不能说,不敢说。源头根上不正视,不解决,自然会涌现一堆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点到为止不详谈。 这些当然只是结果,不是原因,实质是中国文化异化畸形到一定程度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恶果。

话题扯的有些远了,不过这是交代必要背景资料,现在回归影片本身。一花一世界,每个人有各自的观看角度。我当然是谈我看到的“角度”,不谈各自的引申联想。真相了也没意思,说透是一件很过分的事,所以我个人欣赏的不是全部说透的影评,而是浅谈辄止,给了一把钥匙,开门不开门,全凭各自的兴趣动力,追溯动力。 《倭寇的踪迹》 武技、戏剧网上都可以找到一些。我只想谈谈为什么个人觉得应该——反其片而看之。


反着看《倭寇的踪迹》,见人心,见自己。
开篇点明“乌衣巷”,不清楚原书中的南京为什么要换成霜叶城,不过乌衣巷也算交代了地点是南京(前面背景中南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片的“燕子”无疑指代戚家刀技。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点,在b站上传的电影版本中,翻译的是“无疑巷”。中国人,起个名字都有那么多门门道道,花花肠子,不能明说,要么用典“乌衣巷”,要么只能学习“贾雨村”了,改不了的毛病,或者说是功夫。这里姑且借用“无疑”巷为由头,来说说本片,处处疑点。

第一疑, 《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自己写的小说,小说也清楚明白地写明了: 鸳鸯阵是戚继光的,倭刀改良是俞大猷,为什么到电影却调换了,如此明显的错误可能这么出现吗?

第二疑,裘冬月作为霜叶城第一高手,之所以对夫人和护卫容忍再三 ,是不能让人知道堂堂第一高手却守不住自己的续弦,归隐不过是为了和郄佬达成交易,保住看重一生的名声。但 彩船一战,名头都丢了,夫人想杀他,护卫辱他,甚至为了取信于护卫,先声明自己并无威胁,并可以帮助他,实则想令他和夫人自相残杀,这符合逻辑,但却出现两种幻想,后一种是成人之美。疑虑。

第三疑,海防官对“铁甲”的执念之深。他是帅才,焉不知纸浆纸甲比铁甲高级。 尽管采访中徐浩峰说此角色是搞笑角色,但他也承认纸浆纸甲是科学,而铁甲是个人审美,单纯有趣的人?

第四疑,夫人和护卫和裘冬月和郄佬的制衡逻辑链已经断了,夫人最后可能和护卫在一起? 夫人可是杀郄佬手下那么多人。 郄佬已经要挟不到裘冬月,夫人和护卫失去了要挟的价值,还有那么多的房产没处理。

第五疑, 前面霸气侧漏,心机重重的郄佬,包括四大门居然允许梁开一门?前面的练兵彩头,全城四处追捕的是戚家军的人,留下这门时时刻刻蒙羞这些对名声视作生命的人?河边都是四大门的人,放箭杀死“倭寇”,保住名声才是口中的所谓正道。

第六疑,三个西域女子和海防士兵十人碰到一起,并把他们当成鬼魂,然后解绳子放了他们?

...........



先不回答疑问,再看文中的各自明暗反讽。

中国文化一般强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只是明面理想,真实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教真功夫才是暗地遵守的规矩,徐浩峰的小说电影多涉及于此。《师父》和《国士》明写,《道士下山》和《大日坛城》暗写。“天道不独秘”,敝帚自珍,宁愿烂在肚子,也不能公诸于众。《倭寇的踪迹》是兼而有之。 四大门打不过一个赛兰,知道如响技巧的裘冬月不肯说,很好,很中国。如响说了的缘故,一是名头没了,二是借刀杀人。真不愧是第一“高手”!

《论语》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不正,为邪也。

看看片中是如何“正”名的:四大门无一人能打过“倭寇”梁痕录, 第一反应是——名声保不住了,不是真实实力逊色于人。最后用体面手法,冠名以“邪道”,以邪名破之,来掩饰自我的羸弱。





以邪念来为自己解脱负担,既保留了好人的名声,也做了坏人的坏事,一箭双雕。


上述背景提到的畸形文化、心理状态、行为逻辑,统统微缩映射到一部电影之中,就很耐人寻味了,可以把片中提取几则浓缩的寓言故事。 大中国,小故事。一大一小。

寓言故事一:偌大的霜叶城四大门打不过一个被刚刚指点秘诀“如响”的西域女子赛兰,而知道秘诀的第一高手裘冬月是知晓的,但众人询问时,裘低头不语,而众人了然、释然,结果包括裘在内,一败涂地。多年武功花架子。(《师父》中其实也适用到这方面的讨论)



寓言二:改编书中的五个丫鬟和十个士兵的故事,效果一样,晦涩幽默,隐射暗喻。





还有很多,裘冬月染黑胡须,明明对送水的女子有意图,却拒绝。

梁痕录和裘夫人的刀柄切磋,衣领划破,更是情欲满满,却只是暗示。

为何如此反常。



其实,开篇点到真正的意象是——残荷。荷花,佛教讲究“成住坏空”,世道明显已经步入了“坏”的境地了,结局又怎么可能如此伟岸光正呢?片中人人都有一个心中的“倭寇”——心魔,是名声,是权势,是情欲,是生存,是塔塔,是铁甲,是倭刀.....

问“倭寇”的踪迹在哪里,谁都知道,却谁都不能说。心中有鬼,外面找什么? 前面心中如此阴暗的一群人,心魔未除,后面突然所有人都光明磊落幡然醒悟大彻大悟了?

所谓的大彻大悟,只会是事后“贤者模式”,再上一次前面的图。佛家倡导回头是岸,现实只见的都是一错再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活在电视剧中,这就是虚伪面。



最终解答前面提出的那么多疑问,不谈到导演,说不过去。

徐浩峰作品结局目前都是悲凉的,正如柳白猿再也不存于世,陈识的武馆梦碎,原作中刀客身死,学了如烟如响的两个女人都死,失传了,还有《国士》中的郝、梁、石求不得的那场比武,得不到的心中人,《道士下山》(不是电影版本)的何安下和周西宇,都是悲凉结局。

情欲方面,徐浩峰认为人的心性是敌不过生命的惯性的, 《箭士柳白猿》 月牙红最后跟的是匡一民,而不是柳白猿,《师父》中 陈识最终还是赵国卉错过。



而作为徐浩峰的处女作,会是一个虽有遗憾,但皆大欢喜的结局?梁痕录开了武门,携美而归,还有一个红粉知己可以相思;裘冬月成功真正打败梁,取回第一高手名头,并打算亲自送钱给那个女人;郄佬居然让贤,放弃心计;海防官也得到了西域美女送的铁甲;夫人也光明正大和护卫在一起..... 这是徐浩峰的作品吗?原作结局可是灰暗无比的啊。他自己导演的《箭士柳白猿》和《师父》尽管剧情细节和原作多有出入,但理念彻头彻尾不变。下面是本片的采访:

——凤凰网娱乐:投资人会不会对你的拍摄有所要求?你觉得这次你的创作自由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徐浩峰:这次是非常自由,低成本电影的好处就在这儿,商业压迫性并不大,商业压迫性大了以后,人就很容易做言不由衷的事情,或者失去判断。因为做电影最准的判断还是根据你自己的创作来的,来自市场的判断往往是不准的,因为市场就像一个章鱼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它的第三只脚藏在哪里,它永远是一个变数。与其遵循变的市场,我还不如遵循艺术。

处女作,一般成为导演的野心之作,因为都可以或多或少看出导演背后的追求是什么,个人作品中自我理想投射最多的就是处女作。正如你想了解金庸,不应该看《天龙八部》,而是《书剑恩仇录》,了解张艺谋,不应该是《活着》,应该是《一个和八个》,了解陈凯歌,不是《霸王别姬》应该是《黄土地》,贾樟柯的是《小武》......

综上所述,有疑无疑,明暗反讽,正道邪道,大故事小寓言,可以回答那些疑问了,正如影片中的处处幻想暗示,裘冬月比武前的自我幻想是:成功躲避,郄佬比武前的自我幻想是:以鞭克枪。裘冬月引诱二人自相残杀时,自我幻想是成人之美。结果是事与愿违,我倾向于重新比武后面的剧情——统统都是自我幻想和安慰。真相是黑暗而绝望的。梁死,赛兰死,夫人死,护卫死......

就像是李安的《少年派》,你相信哪个结局,取决于你自己。故意颠倒鸳鸯阵和倭刀改良是作者的一种提醒。



如果真是我幻想的那样,那这是一部被忽视的绝对好片,如果是自作多情的幻想,那这是一部失败品,因为前面的人物品性是断裂了,撕裂的,在没有特殊环境的催化下,人物前后行为逻辑应该是一致的,至少在本片中一个“假倭寇”不足以达到这种能量,我倾向于裘、 郄比武失败后,梁被弓箭射杀而死,镜头是黑幕一下,后面是反向结局。

片中有真假倭寇,本文是真,还是假呢?只能问徐浩峰导演本人了。这难道是我的心魔幻想?一笑了之。

 2 )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没有飞檐走壁,也没有钢丝威亚,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华美特效。

开头和结尾如同儿童打架般的决斗比武,极具嘲讽和荒诞,但又透露出一丝丝顶级武林高手过招的味道,令人眼前一亮。

开头古朴的农村里,裘大侠上山归隐,被以为是上山打猎,非常滑稽幽默。还有徒弟们在水牢里的文化论和动了邪念,更是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男主角更是难得一见的帅比。

也许每一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3 ) 与众不同的武侠片

《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4 ) 礼乐,退而求其次,世风日下或许就是存在者的恒久体验

1.

两个人挑柴火披斗笠歇在银幕右角,几个官兵一言不发走进银幕左边。架势已经摆开,气息片刻凝结,镜头却突然摇到水面的残荷,定格。再摇回来,官兵已倒了一地,两人挑起柴担,走开。

把《倭寇的踪迹》开场的镜头翻译成文字,便是活脱脱的古龙小说句式。就像经典的那句: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从哪里发出,因为见过的人,都已经死了。

如果你此前读过徐浩峰的小说,电影看到这里时已经要会心偷笑——因为这个新晋电影导演、出版过若干武林实录和武侠小说的作家,最开始练习写作的方式,就是改写、续写古龙小说。没想到改拍电影了,气质依然。

再往下看,笑的人更多了,笑出声来。“这电影没有武术指导吧!”前座后座有人笑岔了气。因为最重头的几场比试、过招,要么是一个隐在暗处全无武功的小女子“低手打高手”,不露面、一招鲜地横扫一片,连“天下第一高手”都被一棍击倒;要么就是两个人不近身地周旋,跳跃、躲闪、绕圈,惊险只写在围观者脸上,一旦出手,输赢立现。没有飞来飞去,没有口喷鲜血,更别说特效炫技。完全颠覆被港式武侠喂养大的人们的视觉期待。

要等到出字幕,刚刚的吐槽者才会发现,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后面都写着同一个名字:徐浩峰。

他是一个胖子,白,戴眼镜,一双笑眼,绝不像练武之人。但少年时却真的习过内家拳,更重要的,他曾在一代形意拳大师李仲轩逝世前的最后两年,伴其左右,整理出轰动一时的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浸淫过真实的武林风范。在徐浩峰眼里,真正的高手过招就是这样,不花哨,也不漂亮,力从足底发,所以永远脚踏实地。飞?不可能。

不管喜不喜欢,你得承认,你从未看过这样一部武侠电影。尽管有时笨拙,但连笨拙也成了它的一种特色,让人有愣住一秒的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与《阿凡达》式的视觉刺激全然不同,不是源自技术,而是知性。

所有的音画细节,都被一套绵密的价值观念笼罩,而编织这些观念的知识系统,对你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中国,却是我们从未经验过的中国。就像祖先的遗传编码,隐在基因里,等待被唤醒。

寒冬露水,残荷微颤。一开头,电影的基调已然奠定。徐浩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审美,“当你感受到自身虚弱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命,这是中国文人的气息。”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生命力的博弈,一老一少,阴阳太极。双线叙事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已经隐入民间的戚家军旧部梁痕录,年轻气盛,不愿看到戚家军的兵器——改良倭刀随着戚继光的去世而失传,甚至被名门正派污为邪道,于是挑战坐镇武林的四大门,希望完胜后开宗立派,为戚家倭刀正名;另一个则是刚刚退隐的四大门盟主、武林第一高手裘冬月,他白发银髯,因叹自己年老,宽恕了与护卫私通的妻子,避世上山,又奈不住山上的寂寞,想借着城里闹倭寇的传言下山“平倭”,趁机把与妻子的旧事了断。

梁痕录承担的是事件的外部线索,由他到霜叶城挑战四大门,引出一整套黑色幽默的故事,西域歌姬、海道防将领、四大门武学世家的老朽精英纷纷出场,有意无意地把他当做倭寇围攻;而真正精神性的线索、武林中人的质感,由裘冬月完成,徐浩峰把他想说的话,其实都放在了裘冬月身上,“写所有人,都是为了写他”。

裘冬月身上承担了一个“时间”与“高尚”的命题。这是太平盛世,文人式的困惑与焦虑: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人的高尚能坚持多久?一个看似高尚的选择,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生命力衰竭的无奈?真正的高尚是否存在?徐浩峰让裘冬月下山来,把自己曾做过的选择再重复一遍,在重复中完成确认。

诱惑都摆在眼前,他心底的欲望、恨意、挣扎、救赎都被摊开来一一检视。相比武打的外壳,裘冬月内心涌动的暗潮,才是《倭寇的踪迹》里真正的惊心动魄。

最后,他还是宽恕了。与梁痕录的比武一完,他转身上山。


2.

从1980年代的精神至上到1990年代的唯利是图、再到新千年的不择手段,世风的变异只在一夜之间。

生于1973年的徐浩峰说,关于“高尚”的命题,是他这个年纪的人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困惑;而礼崩乐坏,却是春秋以来,中国文人传统的恐惧,持续两千年未变,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

他所要拍的武侠电影,都将建立在对礼崩乐坏的恐惧与救赎上。建立起自己的恐惧与救赎,在他看来,是武侠电影要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前提——换句话说,此前所有的武侠片,几乎都不具备被称作武侠类型片的资格。

类型片是什么?徐浩峰的解读别具一格。“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立的价值观,而不是类型元素,不能说有路有车,就是公路片,有马有戈壁,就是西部片。”

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徐浩峰在博客里写:爱情片恐惧的是阶级差异,贫富或政治立场伤害爱情;恐怖片是对异教的恐惧,变态杀人狂是精神病伪装下的思想家;侦探片恐惧的不是坏人,而是社会已普遍败坏的真相,福尔摩斯只能对付个体罪犯,一跟黑社会老大对垒,立刻死掉;西部片的恐惧是孤立无助,大自然的压力、社会的无序都在西部小镇集中反应……

人生的几大焦虑大体如此,类型电影就是要稀释这些焦虑,救赎这些恐惧。切中观众的心理软肋,这才是它们风行全球的原因。“懂了类型片,也就懂了大体人生。”

焦虑如何稀释?恐惧如何救赎?徐浩峰说,要靠立起价值观——就像西部片立起了独往独来的价值观,无助感变成卓尔不群的骄傲,孤独反而成魅力。

而此前被中国人当做“华语电影唯一拿得出手的类型片”、不断往海外输出的武侠电影,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却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像精神壮阳的鸦片,像自欺欺人的把戏。武侠电影塑造的银幕英雄,好比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永远靠打洋人、揍日本人奠定自己的“民族英雄”地位,然而历史上,中国武林从未有在真正的擂台赛上击倒洋人的记录。

“拍这种电影根据的不是故事原则,而是报复快感。”徐浩峰把那些武侠片的所谓“价值观”比作春晚喊口号,“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和“给您拜年了”性质一样,整部电影不过是一台凑场面、凑名角的联欢晚会。

可悲的是,这样贩卖民族主义的廉价刺激依然卖座。我们的历史,在银幕上只剩下一堆热闹,观众的口味,败坏至极。


3.

武侠电影本该是最容易对接传统与历史的。如若对我们的来处足够自信、钻研够深入,武侠该是中国最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电影毕竟是写人的,电影好不好不是在于技术,往往还是在于里面的人文,包括好莱坞,它的技术做到一定程度,还是会倾向人文。”

我们的人文脉络,很鲜明的一条线索,便是礼乐传统。

徐浩峰是悲观主义者。他相信礼乐的失落,是个无可挽回、持续不断的过程。世风日下,放在历史长河中看,或许就是几千年来存在者的恒久体验。“白银时代”,是知识分子坚守的梦境,所谓英雄,不过是“不改初衷”,在平庸年代里不随波逐流。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时需要往回走。武侠片便是满足‘往回走’的需要。前途空洞无聊,起码过去还有些依凭。”只要退而求其次,便能守住存在的意义,不至有文化与价值断裂的混乱空虚。

他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在这个时代、尤其在电影圈中何其独特。

别误会,他是千真万确的科班出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如今还在北影导演系当老师,他讲的视听语言课极受欢迎,总是人满为患,课堂笔记被学生整理出来,在网路上流传甚广。有人把课堂上的徐浩峰形容为一尊“佛”,永远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姿势,关上灯,投影仪放着电影,他一帧一帧拉片子讲解,烟头明灭标识他坐的位置。

但他是绕了一大圈才回到的电影。与贾樟柯、徐静蕾同届,徐皓峰直到现在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当年一毕业,他便逃离了职业导演江湖,师从一位道教宗师埋首故纸堆八年——因为不愿意自己被江湖改变。“当时如果发展下去,找机会拍电影,说不定也能拍上,但我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我觉得我在这个世上没有独特性,既没有独特的知识,也没有独特的感慨,不如先去补充一下苍白的自己。”

八年隐士般的生活,“不做人做事,只做学问”,有时一年只有几百块钱收入。有人看了他在道家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曾力劝他出家。

2004年回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感慨”,他说:“这样就可以立世了。”不改初衷所付出的代价,竟真的得到回报。

他在朋友的电影里客串出演过行脚僧。他的模样、神态也确实如此。与徐浩峰面对面,你脑子里很容易闪过“涤除玄鉴”、“抱虚守静”这样的词语。他语调低沉厚实,传到耳里有嗡嗡的共鸣。眼神里偶尔飘过的一丝狡黠,或许拜古龙和王小波所赐。

《倭寇的踪迹》入围了威尼斯等十数个国际电影节,虽未有斩获,却激起讨论声一片。有人说,徐浩峰是拿梁痕录自况,要在四大门林立的电影江湖,开新宗立新派。徐浩峰笑。他没有野心,只求自然而然。

国内的票房,《倭寇的踪迹》几乎注定黯淡。但还好,徐浩峰的第二部电影《箭客柳白猿》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投资来得非常顺利。他将把这样的武侠一部一部拍下去。“柳白猿”里你将见识到真实的民国武林世界中,高手如何以一当四十——不是靠吊钢丝,不是靠特效,不是靠剪辑,不是靠动漫化,是真实还原武术技击的诀窍。


参考资料:导演手记《无道之器》

 5 ) 理想的武侠世界



一切是静止的,听不见声音,但好像感到了寒冷的天气,微微的潮湿的风吹过莲荷枯萎的池塘,小雨落下。镜头避开人物转到这里的时候,你隐约知道一座城即一个武林,城郭内外,水流水的,雨下雨的,风吹风的,各人活各人的。扫街,跳舞,干农活,有那么多人不用去拿着武器对决,没有大责任和自我使命感。而此时,岸上正有人在交手,刀力劲猛,招式绝断。

《倭寇的踪迹》虽有“究竟是走还是没走后门”这样的反讽,有不少滑稽的画面,而根本上,我想导演无意描写历史和政治,而是在擦着历史的边儿构架一个理想的武侠世界,描述在深层意识里更加熟悉和认同的价值体系。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古代习武人,实实在在的武功。这种实战是极有魅力的。电影想表现和传达这种美,不管以前的电影武侠界有没有,反正现在开始是有了。这种美,大抵是:不夸张、不敷衍,以窘迫的现实为基不放弃追求华美,高者自高,没有炫耀和解释,只有节制的退让和自我留白。

人物方面,根据各个不同场景表现的随性简率,要看第二遍才找到感觉去认识他们。我觉得郄佬算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了,他不足够坏,软硬交融。一上来不按江湖道理出牌,明明白白的不接受青年的比试,带人持满弓涌出第四个门口;他容不下裘冬月,对地位心怀欲望;要命的是他俗气的八卦裘冬月的夫人……按照郄佬说的,他是在利用这个事来阻止裘的出现,但不想高人有高人的心量和取舍。郄佬是低于裘的,但他不变态,未因此压抑到行事极端。他教育年轻人要在他面前喊“裘夫人”,被报告家里进了倭寇,他说“进就进了吧”,他说“咱俩就别打了,让真正有本事的人打吧”。他当然不是怯阵。马君的表演,也自然贴切。

关于青年,是剧的男主角,但不是个大人物。武功刚烈,出身贴身保镖,年纪轻轻,这决定性格和处世方面不会太复杂和束缚,有需要就用“技巧”好了,又不是江湖大佬。即便如此,他最后的成功,也是光耀的——他有他的率直和担当。这样的人物安排,避免了拖沓。其中宋洋救出左偏使,两人在草垛旁边的想法目标冲突戏,简短但终究给人物甚至整个戏的节奏补了大劲。

徐皓峰以往的作品里常是“天才无用,少年老成”,结局多是缺陷和不成,这部戏看到最后不一样了,很意外——青年事业完满,大佬们顺利自救。场面和谐的像是幻觉。或许是这部电影单纯的武侠内容叙述扛不住、也不必要悲壮的结局吧。和更加绵密的现实不同,戏剧有它的表现局限因素。想失败的好,要看故事本身,导演功力,不能阴差阳错。也或许这结局,是导演一种理想想象的实现。

《倭寇的踪迹》于承惠的戏份是我最爱看的,演员好,电影语言里对这个人物的阐释也细腻,每句台词每个细节,要重复看电影的,才能体会徐浩峰的人物是如何自处、如何处世。有些地方,你可能以为导演又犯冷了,其实不见得真是那个意图,只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谁也无需矜于表达。“高手的事,很难懂”,这句若郭芙蓉说出来,才冷……在我看来裘冬月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这部戏里的群众演员也相对有存在感。

提一句另外两部分人,波斯女人们和四大门派众人,在这里好像有点不同地域文化、种族的对比。前者热辣、直接,后者自恃、混沌。这正是前面所说的那个“历史的边儿”。不过这种对比这样去理解也有点偏颇,假如让村姑改娥到外族生存,大概也是性情不弱的。这里很不好说,权且一看。

《倭寇的踪迹》,我给四颗星。没有点亮的那一颗,原因有两小部分。一半是因为电影里的冷幽默,用的好的,让人物丰富、可爱,有的又有点不自然之感。不是人生境遇里的不自然。

比如裘冬月夫人跟护卫相好这件事,被揭穿说出来时裘很不自然,但于他而言,不至于形成障碍。裘冬月真的能放下吗?他想他真的放下了。(我觉得徐浩峰在很多作品里写人生际遇的尴尬,是一绝)我所说的不自然,像“三哥五哥,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这里的幽默,则有点生涩。感觉是电影表达力、控制力不够成熟流畅的掩饰,冷幽默算是善巧处理。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徐导演选择了一条苍茫的修持之路,外人难说,我寻思着留半颗星给他自己。

思量观影过程,感觉真是激情大于理智,我太高兴看这样的武侠了,以前看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就珍惜的很,《倭寇的踪迹》延续了武脉,又有不同。拙朴归真、用心细致,这个核,超过了一切!

大众和导演的观念、知识体系有不同,“实验性还是娱乐观赏性”的电影评判标准就显得不太上道。看过徐浩峰以前在一个采访里说的,“人对宗教感兴趣,或者对一个非常冷僻的学问感兴趣,一定是他不认可他的生活。他可能很热爱生活,但他可能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要去寻求另外的知识,以很怪异的知识体系来代替现实生活体系”。他给人很深的想象。

 6 ) 《倭寇的踪迹》:独立思考,灵魂附片



  我先是看《倭寇的踪迹》的小说,看小说的时候觉着有股谐谑感,同时有股深沉劲,这两股感觉一直交替持续绵延到我看《倭寇的踪迹》电影,电影的情节以及人物与小说有些许出入 ,并无大碍。导演徐浩峰在导演系毕业数年后交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让观众看到了一部气质独特,个人创作烙印清晰的武侠电影,这里说的徐浩峰个人创作烙印的观感印象主要来源于徐浩峰的小说创作。如《大成若缺》、《道士下山》、《逝去的武林》、《国术馆》、《大日坛城》等,小说家徐浩峰常常用朴素笔调论述拳术、道家理论、佛理、棋艺……语言诙谐幽默绝不故作深沉,丢书袋。

  修习电影导演专业的徐浩峰处女作《倭寇的踪迹》颇有“大气晚成”的意味,可能由于他内心不求速达,反而得成这样一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文化中一种不可忽略的类型——“武侠电影”,也是徐浩峰身心磨砺之后希望去创作的电影作品,现如今达成了初步愿望,徐浩峰还是自若沉敛,语带风趣,旁人笑谈这是习武修身的人身上的气也收放自如了。徐浩峰的武侠小说中的武侠观清晰地在电影中呈现出来,相较其它畅销经典的武侠小说,君子与小人,异人与常人,超人与凡人这样鲜明的人物似乎在《倭寇的踪迹》中很难一下找到对应,导演在塑造人物方面趋向了一种世俗味十足的写实风格,人物所运用武功没有超乎人的体能,对战没有超乎人的经验,行业准则更没有因私欲而改变,似乎在给观众展示一种古老行会所遵循的生存活动礼仪,虽在民间,但是这样的准则是维护这个群体正常运作的行为规范。

  其次,一部武侠电影必须拥有一套武技对抗的规则,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创作故事有据可查地展示了抗倭名将戚继光军中所创的“如响”抗敌刀(棍)法,又透过海道防官兵等人展示了俞大猷将军所创立的“鸳鸯阵”以及“如影”抗敌刀(棍)法,透过男主人公的首尾两次挑战无疑巷四个门的行动来揭示了一系列的明朝武林的规矩,既一气呵成展示了为延续“戚家军”武功要在武行开宗立派的男主人公的心愿,又点缀其中荒谬逗趣的江湖逸事,既写武林的复杂人事,也勾勒了浮动的人心以及难以把握的欲望,恰当地结合了明朝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断点去展示这一切,耐人寻味。

《倭寇的踪迹》电影中人物的设计一代武林豪杰裘先生归隐,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知道他归隐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心目清净,慢慢消磨掉对于妻子与随嫁护卫产生爱情的杀意,归隐数年后裘先生得知城里有倭寇来犯,顺势下山,始终还是俗缘未了。城内的武林四大门对于以“倭刀”为兵器武功格外排斥,无论来者如何解释这是改良,以制约抗击倭刀而设计出来,但是这样“以夷制夷”的兵器缺无法得到了武林望族名门的认同,于是男主人公决意冒着生命危险来完成这一场为“戚家军”留有名号的任务,在一场任务里男主人公得到了两位女性的帮助,一个是异域舞姬,另一位是裘夫人,如果没有这两个女人的不爱其躯,勇于赴厄,当然也无法完成了男主人公的心愿。故事的结果比较完满,但是这样的完满也与小说故事的结局有些不同,在几场关键的生死之战中,电影都运用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所构成的“前闪”来预示了惨烈的结局,但是裘大人在最后改变的主意,杀意被慈悲融化,他的解释便是“我已经老了”,电影对于人物的刻画在我看来是洁中藏诟,人物都有某一方面的达观觉悟,但是内心也有自私妄想以及藏污纳垢的地方,最终形成了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值得惊叹的是,电影里塑造的红颜或是对手等配角都存在一种与男主人公之间不用言明的相知相惜,细腻的着墨很多。

  电影《倭寇的踪迹》被一些武侠小说或是武侠电影的爱好者津津乐道,大抵上这样赞同的感觉得缘这部电影的独创气质,用徐浩峰的话说这是导演“由内而外”的创作”,的确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独立思考的体系,没有对于人物的透彻感悟,那么也就失去了灵魂,而《倭寇的踪迹》也许不算是技术技巧层面的绝对完美,但是浑然一体,自成体系,没有牵强附会的情节模仿或是趋利吹嘘的妄自尊大,尽管那样没有华丽的设置却符合实战的武术竞技场面,遭到了部分观众不解与讪笑,但并无影响这部电影的观赏。

  徐浩峰的人,小说,电影都值得慢慢,细细品读,寓教于乐,近乎神奇。

 短评

特别多心有未足的梗后来延续到《师傅》里,譬如巷战,譬如胡姬。那时候故事讲法还青涩卡壳,但是仍然是因讲故事的人不俗,便有了不俗的讲法。这次胡姬是来败笔的,智商硬伤,是特意来扮诸多严肃情节里的木须龙吗?!

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我喜欢这样的 :)

9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好个名门正派。最后的武术步法&心理对决挺喜欢的,真实基础上稍作夸张,开创了极好的新武打风格——既真实又有理想中的潇洒。张彻、古龙、徐皓峰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注重人物魅力和人物之间无处不在的引力,想看徐皓峰拍李寻欢。

1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生涩而充满新意。文化、武术、荒诞,徐导书中所有的元素基本上都齐了。比起小说,故事线更集中在裘冬月身上,人物性格更丰满。最后的决斗开武侠片未有之新局面,看样子真是要开宗立派了。武戏有待圆融,文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1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真心喜欢,很好看。武打场景对习惯主流武侠片的观众是个巨大挑战,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傻逼——除非对武术略有了解。看到在逝去的武林、武艺丛谈还有一些拳法书里提到的要诀比如脚部发力,还有还原度极高的倭刀等冷兵器还是很爽的。电影很难讨好一般观众,真正习武的可能又会挑出很多毛病,希望能多卖吧

20分钟前
  • JOJOORC/Z
  • 力荐

一句话概括:创新是复古,装蛋又装逼。最大的优点是终于不飞来飞去了,有还原武侠本来面目的倾向和努力,值得肯定。缺点是又想玩严肃,又想玩幽默,以为这就是冷幽默。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抛却传统武侠电影浪漫化,超现实的美学技法,直接面对基本的武学要领,在写实之外还深得古典主义戏剧的神髓。而在剑戟片,极简范儿的混搭下,还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硬喜感,一步步试探性的戳动你的恶趣味神经,严肃,正经但又荒诞,冷峻的画面质感与中近景的分镜使得影片更为风格化,故事也值得玩味

2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2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这是一个测试。”

2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戏里戏外,开宗立派。

30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青涩之作。为了叙述的流畅性放弃了原作里的一些设定和角色,少了原有的戏剧化和冲击力。少了荒唐桥段的改编让这部电影略显拖沓了。剧中还莫名加了一段崔冬悦的内心独白,歹势了。农家女长了张汤唯的脸,撩人。如影女很是让人唏嘘。如响女没有想象美--“你是一个塔塔。命运。”从警世变授艺,逊色了。

33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应该是四星半,前半段有点生硬,后面渐入佳境,给我极大地观影快感,而且长了不少武林知识,所以五星奉上给徐老师,和其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的幽默感,荒诞感和反讽,故意的出戏也许有点硬,但习惯之后也不失趣味,剧本写得很好,戏剧结构扎实,一头一尾的决斗相互呼应,形式上有古典电影感,赞!

37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推荐

周六连看三部徐浩峰,开篇就被惊艳。这是一个真正吸引我的武侠世界,里面有也许专属中国人的、高级的义气(high culture),因此他的江湖不邪门,几乎没有暗招,而有稚气,愚钝的冷笑话。表演、镜头的雕琢皆服务于此,简洁而自觉。江湖与庙堂的关系亦颇有深意。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38分钟前
  • 57
  • 推荐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风格比较怪异的一部片子,拙朴、荒诞,古龙式一招定输赢的决斗、不时冒出的冷幽默都让人惊喜,却也参杂着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看得出徐浩峰想往传统的武侠片回归,只不过步子迈得有点大,观众跟不太上,或许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说:“这是一个测试。”但生涩总比没有新意强,作为处女作,值得嘉许。

48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某人的武器居然叫太师鞭,“这条太湿鞭一直跟着我,从二十二岁一直用到五十三岁”…摄影还不错,严肃的笑点很多,全场爆笑多次

49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状况频出、个别表演脱线,不少剧情过于牵强。但仍是近年中国导演在武侠片,甚至类型片方面的大突破。你要喜欢金燕子在《侠女》中轻盈飘逸的双手剑,就定会喜欢戚家军脱剑膝前横的棍刀,会喜欢用火器代替狼筅的鸳鸯阵,导演完全不鸟好莱坞那一套和舞蹈化、杂技化的香港指风格,它日再造江湖,全仗此人。

54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难能可贵的小成本,横店江南水乡三五个景,摄影美术服化简陋没办法,可惜的是剪辑配乐和导演的镜头语言都显得过于保守规矩模式化了,快准狠一招毙命的功夫转换成视觉语言时显得毫无趣味性和观赏性可言。想法很好,可惜观影过程比较吃力,不实验不娱乐两边不靠,舒心的是演员表演总算不抽风了。★★★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倭寇的踪迹》真心不好看,对武的定义算新颖,但表现呆板,三流演员气场紊乱不入戏,整体看太“端”、太“浮”、太“作”;说到底还是没解决“型”与“格”的问题。有型,人物、故事、事件、逻辑才能立起来,以其气场、人格魅力、能量打动人;有格,才能自然渲染意境、韵味,营造可远可近的沟通语境。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较差

@MOMA。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

1小时前
  • Toum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