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与冠冕

喜剧片英国1949

主演:亚历克·吉尼斯,瓦莱莉娅·霍布森,丹尼斯·普莱斯

导演:罗伯特·哈默

 剧照

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2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3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4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5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6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3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4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5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6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7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8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19仁心与冠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8

详细剧情

  路易斯(丹尼斯·普莱斯 Dennis Price 饰)的母亲出身高贵的阿斯特内家族,但因和一个意大利歌唱家私奔,至死都受到家族排斥。已经长大成人的路易斯深深牢记贵族亲戚们拒绝母亲葬在家庭墓地的嘴脸,又经历心爱的少女茜贝拉(简·格林伍德 Joan Greenwood 饰)因他贫穷拒绝他的求婚,于是着手展开他的复仇计划。他把有爵位继承权的男性亲属一个个用计谋杀掉,旨在自己可以得到公爵爵位,在杀人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后,连老弱妇孺都不肯放过,反正他总能制造各种巧合,从来没有人怀疑到他身上。但在复仇计划执行的同时,他也陷入感情困扰——嫁人后的茜贝拉和他藕断丝连,又有个家族内美丽的遗孀艾迪丝(Valerie Hobson 饰)爱上了他,愿意和他订婚,在路易斯得意洋洋继承爵位和举办婚礼之际,他的罪行似乎也要败露……

 长篇影评

 1 ) 英国人的讽刺

有一个好玩的感受,英国人的幽默讽刺都是冷而绵密的,不热烈奔放。对白的遣词造句真是用尽了各种礼数,乍一听不觉得怎样,细细一想觉得有趣又有料。这也不是黑色的,更多的是荒唐,一本正经的荒唐,像那个荒岛惊魂里的富翁。

 2 ) 《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坏了心肠,忘了娘(IMDB250 TOP 213)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7315346.html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这部电影本想看个开头,却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整部电影。可见这部电影有多么的好看,情节多么的吸引人。

电影的主要情节是一个死刑犯的回忆录。男主角母亲出身于一个贵族之家,她为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家族,生下了男主角。在男主角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想要回到家族,可是家族始终不愿意重新接纳她们母子二人,母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完成她的遗愿——葬到自己家族的陵园。男主角看到这一切,决定杀掉家族里所有的人,这样才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家族继承人。男主角寄宿在一个儿时玩伴家里,他喜欢她并提出了求婚,可是她拒绝了,只是因为他很穷而且没有地位,这更加促使他完成自己的计划。他按照计划一步步,一个个的将家族里的人都杀死了。同时,他还获得了家族里一位遗孀的芳心,两个人订了婚。订婚后的一天,儿时玩伴的老公约他私下见面,男主角以为是与她老婆幽会的事情被发现,其实只不过是想求他借钱,男主角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两个人厮打起来。随后,儿时玩伴也找到男主角,并想用计逼他娶自己做老婆,男主角还是拒绝了。当男主角参加完继承爵位的仪式及自己的婚礼后,被警察抓了起来。原来儿时玩伴的老公死了,男主角成为了主要嫌疑人。审判后,男主角被判死刑,行刑前儿时玩伴暗示男主角她有使他脱罪的证据,但是他的现任老婆必须死,男主角同意了。以上这些都原原本本的写在了他的回忆录里,得意忘形的男主角出狱之后才记起回忆录落在了监狱。就这样,电影在男主角苍白的脸色中结束了。

仁心与冠冕出自英国诗人Lord Tennyson(丁尼生)的Lady Clara Vere de Vere (1842),原文是“"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这一句诗在影片中出现在遗孀与男主角的交谈中,字幕翻译为“仁心比冠冕重要,信仰比贵族血液重要”。关于电影的名字,我想了很久,查完上面的资料,终于了解了电影名字的寓意。结合剧情来看,本片的仁心指的是一颗仁慈的心,也就是善良的心;冠冕指的是王冠,也就是权利与欲望。电影表现的是男主角抛弃自己的“仁心”追求“冠冕”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影片,而且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这个追求的过程也没有停止。此为仁心与冠冕,对于男主角来说,冠冕比仁心更重要!与之相对的是男主角的母亲依照诗的后半句,选择了爱情的信仰,抛弃了贵族的血液。母亲的选择与男主角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母亲早就已经明了一切的时候,儿子却在错误的方向前行。这也是对男主角母亲的一种讽刺,母亲含辛茹苦的将儿子抚养成人,男主角却完全没有领会到仁心与冠冕、信仰与贵族血液之间的孰轻孰重。男主角的母亲悲剧了……

通过男主角的复仇计划,还可以看出“冠冕”对于人的诱惑有多么大。当欲望满足的时候,人类内心的对于“冠冕”的渴求还会随着它而增长、膨胀。当男主角幸运的杀死第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计划杀掉第二个,当第二个人完成的时候,他开始计划第三个,直到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还想杀掉自己的老婆。当一个人作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不能依靠“仁心”约束了,这个人已经失去了理智,只会无休止的作恶下去,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一种表现。

男主角儿时玩伴这样的一个女人,也走着如同男主角一样的路。她没有一颗“仁心”,她追求的也是“冠冕”,只不过她的冠冕是男主角的人而已。她为了达到目的陷害男主角,唆使男主角去杀自己的老婆,而且也不想为死去的那些男主角家族里的人伸张正义。在她的心中,同样是冠冕比仁心更重要。对于她,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形容——蛇蝎美人,够毒、够狠!

这部电影刚才说过,情节非常吸引人,非常的好看。因素很多,首先情节上不落俗套,虽然叙事方式按部就班,但是每一个杀人的过程都经过精心策划,让人意想不到,都非常有看点。其次,结构紧凑,节奏明快,电影没有多余冗长的情节,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电影的悬念设置的非常吸引人,情节的走向总是让人猜不到。虽然我们知道男主角已经入狱,但是对于他入狱的原因并没有说明。因为他每一次杀人都可能失手被抓,这样也就吸引着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中,生怕露掉任何一个他失手的细节。此外,电影好看还少不了对于角色成功的塑造。男主角刚才已经说了很多,就不说了。片中两个女人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尤其是男主角儿时玩伴,通过细节慢慢铺陈出她的性格以及心计,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她只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傻女人,却没有想到她竟然陷害了连杀六、七个人男主角!影片对于那位善良的遗孀,也是用不多的场景勾画出她的性格。总之,好看的情节,吸引人的悬念,丰满的人物,简单清晰的结构,使得电影可看性非常高,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电影。

演员方面,本片的演员实在让我大开眼界。Alec Guinness在片中一人分饰多角,D'Ascoyne家族成员除了男主角和那位遗孀之外,全部都由他一人扮演,让人叹为观止。看电影的过程中,就感觉有些角色相貌相似,我当时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只是相貌近似。网上查了资料才知道,不仅这些相貌相似的是同一个人扮演的,还有几个外形相差很远的角色都是Alec Guinness所饰!Alec Guinness的扮相和演技真的把我骗了。下面的一张图就可以看出Alec Guinness的扮相有多么的千变万化。Dennis Price在本片里也是一人分饰多角,男主角和他的父亲都是他扮演的,以及他为了杀人所乔装的多个身份,如神父、摄影爱好者等等,虽称不上“千面”,“百面”也是够格的。Dennis Price扮演的男主角父亲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根本就没认出来,也是看了资料才知道的,他的演技一点也不逊色于Alec Guinness。这么来看的话,本片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是主要男演员只有两个人:Alec Guinness和Dennis Price 。

仁心与冠冕中的Alec Guinness

本片的女演员也是两位美女,风格各不相同。Joan Greenwood身材娇小,妩媚动人,精致的脸蛋哪个男人不爱?她的声音更有特色,嘶哑中带着性感,别有一番味道。Valerie Hobson则是气质高雅、美丽不可方物类型的美女,又是一种美人。可是的是,本片两位男主角的锋芒太露,遮盖了两位美女的演技与姿色。

总之,一部好看而且寓意深刻,又有讽刺意味的精彩剧情片。本片还有着一班实力强大的演员,非常值得一看。本片的IMDB250排名与评分,不应该这么低的,至少可以提前100位。

Joan Greenwood

Joan Greenwood

Valerie Hobson

Valerie Hobson

序列:0515

TLF.IMDB.Top181.仁心与冠冕.Kind.Hearts.And.Coronets.1949.D9.MiniSD-TLF

2011-08-22

 3 ) 关于《仁心与冠冕》

    欣赏一部列入典籍的老电影有时是需要勇气的,毕竟时代变了,人的品味也不尽相同。对于我们习惯了方法派的一代,表现派的艺术形式有时会略显夸张,而老式电影相对单一的布景、狭窄的镜头以及依靠音乐和对话撑起的情节使其看上去好似搬上银幕的舞台剧。
    然而这部种草很久的《仁心与冠冕》还是带给我惊喜。很简单的故事,却极具欣赏性。开头以监狱牧师和苏格兰场警官视角切入的设计非常巧妙,随后以回忆录形式引出的故事也吊足了观众胃口。虽然影片名称借用丁尼生的诗句“仁心胜于冠冕,信念胜于血统”,极具讽刺意味,但是影片的主题与其说是关乎道德选择,不去说是关乎阶级。主人公路易的母亲本是贵族后代,因嫁给一位意大利乐师而被逐出家门,即使在乐师死后其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得不到承认。按说母亲为追求爱情不惜下嫁本是蔑视阶级差异的勇敢举动,但是她日后心心念念的公爵爵位却无声地强调了阶级的重要性。从母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get a job”, “go into trade”, 和“have a career”之间有着多么不同的阶级含义。即使是在同样的中产阶级群体当中,也同样存在着等级分明的高下之别,因此与路易青梅竹马的茜贝拉宁愿嫁给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上层中产阶级职员莱昂诺也不愿嫁给身为下层中产阶级职员的路易。面对茜贝拉的拒绝,路易明白了爱情与道德的劝说是毫无用处的,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顶阶级的冠冕。
    英国人似乎对贵族头衔格外看重。路易一路向上爬的过程中其实早已取得了足够的财富和声名,杀死第一位公爵继承人后获得的银行职员岗位已足够让茜贝拉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是他仍旧要铤而走险,除掉全部八位公爵继承人,直到他自己成为公爵才罢休。然而贵族生活究竟哪里值得羡慕?显然,在影片背景设定的爱德华时代,贵族已是明日黄花。几个公爵爵位继承人大多老朽不堪,死守早已过时的荣誉,喋喋不休地讲述过去的丰功伟业。唯一比较令人心疼的亨利自从婚后被禁止去俱乐部饮酒消遣之后便无所事事,直到一心沉溺于摄影的爱好难以自拔。即便是老公爵本人,生活似乎也并不愉快。虽然拥有着城堡和大片领地,却要设置陷阱预防盗猎者,自己的私人宅邸每周也要供人参观,就连结婚生子也成为了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下层中产阶级出身的路易则显示出无穷的活力,不仅在职场上一路高升顺风顺水,而且花样翻新地设计出一场场谋杀,将几个公爵爵位继承人玩弄于股掌。当他最后终于大功告成,被加冕为公爵之时,却接到苏格兰场的传唤。路易以为自己罪行败露,没想到却是被茜贝拉摆了一道——一个杀了八个人却逍遥法外的家伙却因为一桩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谋杀案遭人栽赃,差点因此掉了脑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或许可以被视作是以轻喜剧的形式表现的一场阶级斗争。路易从成年开始就不断试图向碾压他的阶层证明自己,为此与德斯科特家族和茜贝拉所代表的上层中产阶级周旋。而当他自己的地位凌驾于茜贝拉之上,也遭到了茜贝拉的有力反击,使得所有的矛盾最终集中在了两个中产阶级人物身上,成了中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而那些德斯科特贵族们则或单纯或呆板,完全成了两个中产阶级手中的玩物。尽管如此,那些因逐利而极具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活力四射的中产阶级却偏偏向往贵族那种表面光鲜缺乏活力的生活。影片的一款海报在介绍演职人员时特地在亚力克•基尼斯的名字之前加上了“Sir”的头衔,这大概是中产阶级骨子里挥之不去的“self-hatred”罢。

 4 ) 仁心重于贵冕


根据英国作家罗伊.霍伊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仁心与冠冕》,提出了一个浅显的问题,即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片中的路易斯以复仇为手段,逐步从一个下贱的小混混变成万人之上的公爵爷,其真正的动因无疑就是毫无限制的野心膨胀。而影片的成功之处,就恰恰在于对于这个故事叙述不落俗套的情节设置,当然,导演得心应手的英式幽默也值得借鉴。

影片的片名出自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男爵的著名诗句‘仁心贵于冠冕,信念胜于血统’,正是暗讽了路易斯的入世观念,他从始至终信奉的不过是冠冕重于仁心,只有贵族血统才是生存的唯一信念和尊严。表面上,路易斯一心一意的复仇行动都是出自于对在家族中长期备受冷落的母亲的保护,而最根本,他最心爱的少女茜贝拉,拒绝他的求婚,反而嫁给莱昂内,这才引诱他从量变飞跃质变,之后,当上公爵成了路易斯一生的奋斗目的,野心逐渐成为了他一切行动的主导,之后杀掉与他同样竞争爵位的八个人,便也顺理成章,在其一生的追求中,路易斯不断变化身份,花样翻新,演绎出一幕幕娱乐讽刺的悲喜剧。

在路易斯看来,杀人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这个荒唐的想法,在全片中被表现得无比正经,因而使得每一次的杀人既显得精心设计又显得巧合至极。银行家的儿子被杀,是他曾让路易斯失业;牧师的舅舅被杀,是他讲话太啰嗦;陆军将军的舅舅被杀,是他喜欢到处宣讲自己威风凛凛的战争史;女权主义的姨妈被杀,是因为她总在破坏原有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至于老公爵的死嘛,谁让他老树还想开新花,打算娶个年轻妻子;船长舅舅的死亡纯属意外,经历一次海难,所有水手都获救了,只有他自己选择与船共存亡。

《仁心与冠冕》是一部经典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剧,英式冷幽默贯穿全片始终,绵密而回味无穷,对白的设计以及遣词造句更是极尽礼数文法,不失文雅而又荒唐有趣。对情节的处理呢,又隐约可见荒诞无厘头,常常使人联想到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

在路易斯一路为自己当上爵爷扫清障碍的同时,他的感情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先是抛弃路易斯的茜贝拉,不断找他倾诉自己婚姻的不幸;接着又遇到了美丽,高贵,得体,且对自己丈夫亨利忠贞不二的艾迪丝。到了片子的后半段,路易斯一直苦苦的追求艾迪丝,甚至不惜早早讲明自己与阿斯特内家族的关系,更讽刺的是,艾迪丝恰恰还用‘仁心贵于冠冕,信念胜于血统’来称赞路易斯‘品格高贵’。到了这时,剧情更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大高潮,前半部自怨自艾,柔弱可怜的小女子茜贝拉,终于爆发,指正路易斯谋杀自己的丈夫莱昂内,将还沉浸在取得爵士爵位的路易斯送上法庭。法庭上,茜贝拉更是成功扮演了一个伤心欲绝,楚楚可怜的小寡妇,深得评审团的信任,最后结局出现了,手握七八条人命官司的路易斯,偏偏最后小阴沟里翻船,因为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人获罪。进了监狱的路易斯,更是被茜贝拉玩弄于股掌之中,转眼间,一直控制他人生杀大权的路易斯,变成了小心翼翼受制于人的可怜虫,到此,首尾相接,影片的开头正是路易斯在狱中大写前自传。

至于结局嘛,更是余音梁绕,堪称神来之笔。脱罪的路易斯走出监狱大门,艾迪丝与茜贝拉各自坐在一辆马车里,等待他的抉择,得意洋洋的他被人问及自传可否成稿,这才面如死灰,眼神黯淡,原来稿件已成却落在了牢房里。

《仁心与冠冕》当年上映时,就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要竞赛单元,到了今天,英国电影协会还封它为‘英国百年最佳电影’。影片的成功,主角亚历克.吉尼斯功不可没,他在片中一人更是分饰八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纪录。

 5 ) 冠冕已逝,仁心犹存

那不过是,一片年轻的虚张声势 但它也是那些注定,要长成橡树的橡子之一 纯旁白的讲述引人入胜,几乎已经做到极致了。 如果有一个时刻,我不切实际的梦想变成了坚定的信念的话,那就是在那时。 必须记住,我曾经非常年轻,而且,我不是天生无情。 如果你曾经感觉到,一个专一的崇拜者持久的支持,会对你有所帮助的话,我会非常荣幸,如果你允许我,向你伸出婚姻之手。 请把我刚刚说的,仅仅当做某种引诱,如果你有一丝丝那样的倾向的话。 每个人都是基尼斯,一人分饰八角空前绝后,原来经历完成相同,我就说那平淡的背后,分明看得出压抑着什么。(那个动作是闭眼,抬眉,微张嘴再必上。) 要亲身体会过那种委屈与痛苦,才能看得懂片子,因此,艺术是金字塔,说的并非仅仅是审美造诣,生活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会说你是一大堆不理想的一个完美组合。 必须要再强调这种全旁白式的介入,旁白的声音与角色的声音相同。 你把全伦敦最快乐的男人留在了身后。 女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将无意义的事变得有意义。 茜贝拉最后的眼神,已经黑化了。 不得不说最后这个结局有那么一点点蛇,怎可能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呢,这个糊涂实在是不合适的。

 6 ) [Film Review]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8.1/10

As far as a sociopath goes, Louis D’ Ascoyne Mazzini (Price), the 10th Duke of Chalfont, is not entirely a disagreeable person, although, you might not w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m at all events, his murderous intent is motivated by accountable vengeance, and he simply wants what is his birthright, only the rub is, there are precisely eight prior dukedom candidates still breathe the same air like him, with which he is bent on doing away.

This Ealing studio’s Edwardian dark comedy is most renowned for the gimmick that Sir Alec Guinness plays all the 8 toffs bearing the D’Ascoyne names (ranging from fop, banker, clergyman, admiral to a suffragist dame) who would one by one, obliviously or not, all too facilely reduce to Louis’ victims, though some of the characters are rather sketchy, Guinness is distinctly pleasurable in donning different garbs, accoutrements and cosmetics, braving his characters’ repetitive pending perdition, again and again, without batting an eyelid.

But the backbone of this morbid affair is irrefutably rooted in Louis, and Price acquits himself superbly with an impeccable layer of politesse, even if when it comes to blows, yet, wearing his heart tangibly on his sleeve, every cunning pensée, every flickering of trepidation or concealed elation, is registered in perfect modicum, and his cool, calm and collected guise is almost too delectable and very nearly, blots out the repugnant aftertaste of the death-dealing practices his Louis perpetrates with cold-blooded precision and aloofness (if not at all practical or plausible).

Whil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from the cast defers rigorously to the deadpan seriousness borne out of unalloyed British dignity, which is tonally apposite for a comedy with a darker spine, its pungent irony thrusts deeper into the frothy surface, as we are all led to believe that Louis, who is introduced in the beginning as an inmate on the death row, gets his comeuppance for his dastardly acts, the reveal is that he is indeed wrongfully sentenced for a crime he didn’t actually commit (by his peers in the House of Lords, no less), and moreover, he can get away with that in the eleventh hour if he connives to exact another dispatch which transmutes his solitary derring-do to a folie à deux with his mistress Sibella (a throaty Greenwood is not mincing words to be a faux-naif but with a lethal difference), who outfoxes him for her own social-climbing scheme, they make an adorable pair!

Finally, waffling between his demure wife Edith (a high-toned Hobson) and Sibella, Louis suddenly apprehends that his seemingly brighter future is hanging by a thread as the confessional memoir he minutely composes has been mislaid in the prison cell, and open to anyone who might discover it. This cunningly ambiguous coda is delivered as a timely curveball to a satirical sophistication making the most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prim and proper demeanor and the vile and egocentric ego, a deathless treat for those who consider murder quite a laughing matter in the medium of fiction.

referential entries: Henry Cornelius’ GENEVIEVE (1953, 6.9/10); Alexander Mackendrick’s THE LADYKILLERS (1955, 7.7/10).

 短评

"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Well,失去了尊严和应有的人生去憎恨这种事也是人的天性使然。。。看过之后很久都有做噩梦好伐。。。

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这部伊灵喜剧看的时候逐渐发现竟然套用的是黑色电影的样式,结局前置、堕落男性、回忆独白、蛇蝎女子……基本上不与喜剧相抵触的黑色类型元素尽数保留。伊灵喜剧对样式与內涵可谓花样百出,回味悠长。最大噱头百变传奇一人分饰八角更是惟妙惟肖。刚看过白衣男子,两位又在本片中再度合作——也不算合作,几无交集。

9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这个故事发生在爱德华七世时期。Louis Mazzini 的母亲因与一个意大利歌剧家私奔而遭到D'Ascoynes贵族家族的排斥,在她死后,家族拒绝拒绝将她埋葬在家族墓穴。因此,路易斯开始了他的密谋复仇……开放式结尾

13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被深渊凝视的人 也同样在凝视深渊//可以称得上是纯正无比的英式喜剧 荒谬又真实 狡黠又残忍 在道德的教化下往往会认为仁心比冠冕更重要 但从复仇者的心理角度 很难看不到冠冕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冠冕本身而已//以最后的落幅来看 人或许终究是敌不过深渊或是恶魔或是自己的欲念

17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一个假借家族复仇外衣的连环杀手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仁心比冠冕更重要”的台词,而这也算是电影的主题之一。整部片子充满了黑色气息,甚至包括结尾为了黑色而黑色的落幕,多少有点不切实际,故意为之的感觉,要知道一个思维缜密的杀手怎么可能在最后一刻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呢,反正我是不信。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名字起得真讽刺,仁心与冠冕,母亲为仁心抛弃冠冕,儿子却以母之名丢却仁心追求冠冕。不太理解称之为喜剧。让我想起很多同时代的黑色电影。我觉得这部多少受到了卓别林晚期《凡尔杜先生》的影响。亚利克·基尼斯真是个奇人,我直到片尾字幕才发现他一人分饰八角。可惜剧本逻辑漏洞略多。1819

22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一次轻松活泼的杀人故事

24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如果我是主角 我最想杀的就是茜贝拉 这女人从头到尾地很恶毒地犯贱 家族里那好摄影的家伙感觉个性挺可爱呢 不该死呀

25分钟前
  • cassidy
  • 还行

相对一人饰演六角的亚力克·吉尼斯,我更喜欢主角丹尼斯·普莱斯的表演,非常立体有层次!眼神台词都恰到好处。影片结尾的大反转其实有点刻意,而且对现在观片数量众多的观众而言,一眼即可看破。倒是结束在主角出监狱,看见两个妇人两辆马车处更好,完全是无解的困境!

30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力荐

非常不错,反转到了最后一刻。Alec Guinness一人分饰八角,也算影史一绝了吧。关于结局的刻意一说,我倒觉得那倒挺讽刺。英式幽默很惹人欢心。挺值得一看的电影。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笑死我了!本身是个第一人称叙述的喜剧犯罪故事,并不算太高智商,但台词实在太太太加分了。英国人这种冻死人的幽默感,好莱坞真的是学不来的,男主太毒舌了,跟他杀人的行为比起来简直更伤人好么!基尼斯作为千面人,演8个简直是玩儿。另外女主也是婊气冲天,那个说话的语气哦,服了。。

3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腐国特有的冷面黑色幽默,彬彬有礼中见荒诞,轻轻巧巧间杀人于无形;一人分饰多角,不慎惹上风流债引火烧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编剧很强大,故事一气呵成。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本太精妙,杀了七八个却因为一个没杀的人被判了死刑,得以释放却将亲手写下的罪证留在狱中,唯一不会被杀的继承人自己惊吓而亡,青梅竹马想得到时得不到,不想要时甩不掉。人生大抵如此。千面吉尼斯,一人饰八角,死过一遍又一遍,一遍一遍皆不同。

41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台词太好笑了,用弓箭射热气球,左右不分的指挥官导致沉船,还有因为家族牧师讲话实在太无趣就先把他杀了[允悲]这些都是傻兮兮可一回想就特别好笑的点,男主的小毒情妇也是亮点,说话表情婊里婊气,和男主般配。片尾卡司表里Alec Guinness爵士一人分饰八角的大括号真是带感~

42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有品位的人,总在冷却后才吃复仇这道餐

45分钟前
  • ᵕ̈
  • 力荐

传说中的一演八,真给剧组省钱。腐国的幽默真是冷死人,笑点几乎都建立在对别人的讽刺与揶揄上。——He said he wanted to expand his mind.——He has room to do so.

47分钟前
  • 盖博没有胡子
  • 推荐

被权威评论普遍认为是伊林喜剧最高成就代表和最完美的英国电影之一。亚力克·吉尼斯虽在片中一人分饰八角,却似乎并不在意让观众很快认出那“还”是他。其角塑方式属于多变却浅似,既炫了技又逗你玩,与此片的英式黑色喜剧风格高度契合。所谓秀演技,通常是说那种“角色很出彩而观众看不出是他在演”,因为如果观众总惦着这是在男扮女装,就会忽视表演本身而无法入戏。本片的一饰八角,并不是在秀演技,更无意使观众入戏。相反,甚至更有意突出了“是我是我全都是我”,以达成某种喜剧的间离。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部分:分饰八角之人竟然不是本片第一男主角?!而且你还不能说仅仅剧设使然,实际观影感受而论复仇男主却也名至实归。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69704793/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4.8 难怪入选英国人最心水的影史TOP 10 ,蔫坏和讽刺都在他们最喜欢的家族继承啊温柔复仇啊什么的故事里了,冷笑话一大把。 唯一正经的警语当然要由prig来讲:“Kind hearts are more than coronets, and simple faith than Norman blood.” 哈哈哈哈哈 (半夜里我也懒得当prig- -)

5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连环谋杀感觉不到嫉妒和残忍,狡猾而不招人恨,这样的角色终究是极端冷漠的,那颗为母亲“报复”的心也显得很苍白。但不论如何,电影剧作的精巧和演员一人“千面”的高超演技盖过了一切,毕竟虚构了这么多的人物类型和谋杀的方式。喜剧俏皮的风格道出对贵族、司法、迂腐、爱情的讽刺。(CC)据说此片算是“Ealing喜剧”中的异类。先是将十分无趣的原版小说改编得趣味横生。而后老板看剧本里有8起谋杀,险些被停拍。成片出来后,老板仍然眉头紧锁犹豫发行。结果好评如潮后便大呼:“这是Ealing最好的电影”。我看现实尤比“没有特写”的吉尼斯“千面人”更为戏精。

54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略带荒诞色彩的英式冷幽默,实属复仇片的异数。“千面人”亚利克·基尼斯分饰涵盖男女老少的八角。虽无暗调高反差布光,剧作却接近黑色电影。和蛇蝎美人初次幽会一段打破了连贯性剪辑,用意不明?大量主观旁白自述,绞刑悬念设得妙。最后15秒画蛇添足感浓烈。| 报复是喜欢吃凉菜的人的最爱。(8.5/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