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2022

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凯瑞·穆里根,佐伊·卡赞,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安德鲁·布劳尔,詹妮弗·艾莉,安杰拉·耶奥,马伦·赫伊,肖恩·卡伦,阿纳斯塔西娅·巴兹,凯莉麦奎尔,希拉里·格瑞尔,蒂娜·王-卢,南希·艾伦·萧尔,艾玛·奥康纳,埃尔·格雷厄姆,杰森·巴宾斯基,皮特·弗雷德曼,朱迪丝·戈德雷什,扎克·格雷尼尔,麦克·休斯顿,詹姆士·奥斯汀·约翰逊,艾什莉·贾德,黛拉·纳普,玛伦·洛德,萨曼莎·莫顿,汤姆·派福瑞,亚当·沙皮罗,莫莉·温德索尔,比尔·奥雷利

导演:玛丽亚·施拉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她说2022 剧照 NO.1她说2022 剧照 NO.2她说2022 剧照 NO.3她说2022 剧照 NO.4她说2022 剧照 NO.5她说2022 剧照 NO.6她说2022 剧照 NO.13她说2022 剧照 NO.14她说2022 剧照 NO.15她说2022 剧照 NO.16她说2022 剧照 NO.17她说2022 剧照 NO.18她说2022 剧照 NO.19她说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1:45

详细剧情

  故事聚焦《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佐伊·卡赞 饰)与梅根·吐赫(凯瑞·穆里根 饰),她们联手撰写了这个世代最重要的一篇报道,进而引发#MeToo运动,不但揭发了好莱坞数十年来默许的性侵真相,也永远改变了美国文化。  影片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改编。

 长篇影评

 1 ) 《她说》背后的故事

《她说》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可重点都放在了两位女记者如果努力向世人展露真相的过程上,有些细节被迫丢失,其实整个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哈维·温斯坦

哈维·温斯坦到底是谁?影片没有给出过多的介绍,隐约知道他是一个有名、有权的制片人。可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他都拍过哪些电影?这些观众都无从知晓。

哈维·温斯坦生于1952年3月19日,一开始和他的兄弟一起创造了Miramax,也就是影片中出现的企业。

这公司很厉害,在上世纪末创作了很多独立电影。比方说《低俗小说》、《与灾难调情》、《天上的生物》等。其中,1998年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其他各类奖项,暨此名声大噪。

后续Miramax被迪士尼收购,几年后,两兄弟就出来单干了,又开了一个公司,叫温斯坦公司,也是一个电影制片厂。但人不能总是成功,在18年该公司宣布破产。

回到哈维·温斯坦,虽说早年风光一时,可影片中的报道发出来后就风波不断,先是被温斯坦公司开除,之后面临各项指控。之前风光时拿到的各类名头也被先后收回,比方说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等,落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

还记得影片结尾的文字么?上面说哈维温斯坦被判了23年。

确实,这一点毋庸置疑,编号是20B0584。并且在服刑期间🐑了,在20年初的时候。

后续其实有点小波折,22年6月,纽约市法院允许他进行上诉,果不其然,他在同年8月份开始上诉,但同时也面临着洛杉矶的引渡和审判,现在只能以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为理由拖着,后续结果暂时无法知晓。

女演员们

影片中提到的几位女演员在原报道上可以看见真实的影像

图上这位就是艾什莉·贾德,还有罗斯·麦高恩,也出现在影片《尖叫》中:

这几位影片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多赘述。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哈维为什么那么害怕?后续一查才发现原来格温妮丝·帕特洛就是98年在《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女主!但是不是依旧很陌生?其实她演的角色我们都看过,而且家喻户晓。

对,就是小辣椒!哈维的害怕一方面来自格温妮丝拿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另一方面是她在2008 年到 2019 年间都在漫威宇宙中饰演小辣椒,如此有名声的女演员如果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词将是一场绝杀!不过即使没有小辣椒也没关系,正义的制裁终将会来到——在报道发出后,七八十位女性先后声称遭到韦恩斯坦性骚扰或侵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Metoo运动

报道发出后,许多公众人物开始对哈维口诛笔伐,其中一位女演员——艾莉莎·米兰诺,在小蓝鸟上开启了MeToo话题,跟微博的#xxx一样。于是,一场史无前例,旷日持久的反性侵犯与性骚扰的运动开始了。

仅10月15日“#MeToo”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而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

无数女性回复了艾莉莎的推特,同时还有部分男性也表示他们也有被性骚扰的经历。而另外一些男性则通过“#HowIWillChange”(我会如何改变)来承认他们对女性的无理行为,暨此引发了各种针对该类事件的讨论。

不仅在美国,该话题在全球至少85个国家中流传甚广,根据不同语言翻译出了不同的内容。且针对该问题,各国都出现了对应的运动,许多不为人知的案件被公之于众,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

许多相关话题也跟随着“#MeToo”话题衍生开来,比方说“#HimToo”话题,从字面就能看出来,该话题用于性骚扰和性虐待中的男性受害者,但后续貌似被用在了不太好的地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其他

温斯坦效应

是的,你没看错。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还衍生出了这个专属名词。

该词指公开指控名人的性行为不端,而且引发公司及组织的反应。起因也是因为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影响范围太广,自他被爆出来后,引发了在许多不同产业,一连串的性行为不端指控。

因为其影响范围太广,所以“”温斯坦效应”应运而生。

女权电话

还记得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女权电话么?一开始打了一次,女主给挂了

后续又一次女主问了问大家

其实这是哈维的计谋。他雇用了以色列私人情报公司Black Cube,试图让二位女主停止对他的报道,这就是这个莫名电话的由来。据报道,Black Cube 的私家侦探使用虚假身份追踪并会见了记者和女演员,尤其是指控温斯坦强奸的罗斯·麦高恩。

韦恩斯坦还让Black Cube和其他机构“瞄准或收集数十个人的信息,并编撰侧重于她们的个人或性历史的心理档案。”,换句话说就是抹黑证人,证人如果不清白公信力自然大幅下降。

看电影时总觉得这个情节的出现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原来是剧外的真实故事,哈维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这句话果然还是没错。

影片的重心放在了二位记者为寻求正义而不断努力的过程上(少不了同事和上司的帮助),但影片之外的故事,往往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MeToo

2. Wikipedia——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

3. Wikipedia——温斯坦效应

4. Wikipedia——Harvey Weinstein

5. Wikipedia——The Weinstein Company

6. IMDb——Harvey Weinstein

7. Harvey Weinstein Paid Off Sexual Harassment Accusers for Decades

8. How 'MeToo' is exposing the scale of sexual abuse

9. Harvey Weinstein, Hollywood’s Oldest Horror Story

 2 ) 每个女性都要努力

明明很快就要过年了,作为职业与家庭一肩扛的女性,此时应该有很多事情要做。事实也是如此,但我刚刚杨过,还在猛烈地咳嗽,便放纵自己一晌贪欢。 影片改编自梅根·吐赫、乔迪·坎托尔的纪实作品《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故事围绕《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的调查行动展开。 跟着两位女记者,我看到的是社会制度对男权的保护,对女性的不公,每个人都知道强奸难以取证,往往对受害的女性产生第二次伤害,但是总有勇敢的女性,她们会为了其他女性不再受到她们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勇敢地发声。正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我们女性今天享受到的每一点权益都是前人用生命与尊严换来的,但还远远不够,就像影片中的记者们发问的:为什么总是发生性骚扰事件?为什么总是不能解决性骚扰事件? 我们每个女性都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更公平的未来。

 3 ) 平实

一部像纪录片的电影,平铺的对话多,没有配乐、灯光,反倒让我觉得故事很踏实。但它终究只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所以被侵害的女性有怎样的故事并没有讲清楚,甚至最后我连人物和故事都有点混淆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让我跳出电影开起了小差:被骂女性主义的记者其实都是有夫有女,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美满,“女性主义”这个词似乎是个屎盆子,想扣谁头上就扣,臭对方一身。Girls help girls,无论是Ashley还是Laura决定要go on record的时候,其实这个帮助是双向的,记者帮助受害者面对与放下的同时,受害者也帮助记者完成了故事、减轻了心理负担,否则她们都要背着这份沉重过一辈子。是不是有点强调New York Times这块招牌哦,门头出现了好几回,新闻工作者的务实、严谨和冷静的状态还是让人挺羡慕的,但是会有一种for propaganda的违和感……

女性所面对的环境就是更有风险:生产后患产后抑郁症、工作期间被陌生男人调情、暗自担心Uber司机为何半夜要走隧道……这种不得不对所处环境探测器全开的状态,很难不让女性不共情。

最后留在印象里最深的画面,是她们决定站出来后决定不再恐惧、放下心结留出的眼泪,是青春飞扬的朋友在海滩上逐浪谈天的开怀大笑,是决定了结自己但拉开窗帘阳光瞬间洒落满身所给的柳暗花明和转折。

是的,我喜欢所有温和平实的语言,和坚韧不屈、探究生活与生命真相的人。

 4 ) 新闻自由的不易和力量

哈维·韦恩斯坦的名号曾经威震好莱坞,但据说在圈内,他性骚扰女性的恶习与他制作的电影同样出名。二十多年来他威逼利诱数十位女明星或女助理为其提供性服务,有受害者试图发声他就要么给封口费签保密协议(NDA),要么危机公关打击报复,居然每次都能成功脱身。直到2017年10月《纽约时报》的两位女记者Jodi Kantor和Megan Twohey写出长篇报道(两人因此获得普利策奖),这位影视圈巨鳄才终于并钉上耻辱柱。

这么个娱乐圈大瓜,如此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至于拍摄角度,可以像《爆炸新闻》一样以受害者为主角,可以像《聚焦》一样反映记者的深入调查,也可以像今年的《阿根廷1985》一样展示律师的法庭辩论。本片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事实上也是根据两位女记者的同名图书改编。老实说这个角度没有第一种方式真实强烈,也没有第三种方式针锋相对,再加上她们并未受到人身威胁(不像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所以容易显得平淡。本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应当说已经做得很好了,尽可能突出了受害者在类似事件中的弱势和顾虑。但片中几位女性从不敢发声到实名举报的转变仍感突兀,甚至有故弄玄虚之嫌。毕竟除了伸张正义,揭发性侵最常见的动力就是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包括两位女主都有女儿也是这个用意;但这个认知应该早就有了,并不能用来解释发声者突然而至的勇气。至于男性,倒是各种反应都有,包括不可一世的韦恩斯坦和提良心发现的公司高管。本片没有提到男明星,其实他们大多都对此事保持沉默,恐怕要么是怂要么是虚。

不过以记者的角度叙事有个优点,就是表现新闻自由的不易和力量。韦恩斯坦不过是个大公司老板,就已经有能量压制报道威吓证人,何况是拥有更大权力的人和机构(本片以川普为引,算是巧妙还是碰瓷)?但一旦新闻得以发表,其舆论和社会效应将不可估量,往往超越了个人和案件本身。在韦恩斯坦事件曝光后的一个月内,曾经大而不倒的他迅速经历了公司解约、学院除名、妻子离婚、名人谴责的众叛亲离。年近七旬的他目前被判23年徒刑,且仍在被起诉。更重要的是,随后掀起的#MeToo运动产生了所谓的韦恩斯坦效应,大量名人的不检点行为被揭露,也大大改善了职场上与权色有关的不正之风。

 5 ) 性侵大半个好莱坞,搞垮奥斯卡,这新片终于扒光淫魔真相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将你在工作中遭遇到的性别歧视、性骚扰,甚至是性侵的经历公之于众,你会选择实名发声吗?

就在上周,洛杉矶郡最高法院正式宣判前电影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包括强奸罪在内的三项性侵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24年监禁。

至此,这项给好莱坞带来大地震的性侵事件,再度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尽管早在五年前,这位在好莱坞堪比上帝一般存在的巨鳄已经轰然倒地,然而这一路以来,真相的调查与揭露却是那样的艰难。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影片,就是聚焦于该事件的始末,以电影的方式直接对抗电影背后的“恶魔”。

两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一步步揭发韦恩斯坦背后数十年来触目惊心的丑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韦恩斯坦是谁?

他不是明星,但坐拥90多座奥斯卡小金人,

一手操纵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美国电影界大奖,而这一切都是靠着他高超的公关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电影界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TWC的老板、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

25年来,他领导的米拉麦克斯公司制作和发行了大量经典电影,也为他赢得了“现代电影的挽救者”的“美誉”。

1996年《英国病人》、1998年《莎翁情史》、2002年《芝加哥》、2003年《指环王之王者归来》、2010年《国王的演讲》和2011年《艺术家》……

这些最佳影片的奖项,无不是由他一手操纵而得来的。

甚至正面对撞大热的《拯救大兵瑞恩》,《莎翁情史》也能一举夺魁。

当然同时,也收获了史上最水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演”的调侃。

他曾说:“我睡了詹妮弗·劳伦斯,所以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后。”

在好莱坞,与其说感谢上帝,不如感谢韦恩斯坦。

影片《她说》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

讲述了这位“好莱坞上帝”是如何在女性团结的力量下,得到应有的惩罚。

《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梅根·吐赫二人在报社主编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揭露美国,无论是政坛还是职场上的霸凌与骚扰。

收到装有排泄物的恐吓信、做完产检后接到扬言要将她“先奸后杀”的恐吓电话、穷追不舍闹到电视新闻的抹黑......

然而,这一切都是为正义发声的代价。

而这一次她们将矛头对准了强大、已经约定俗成多年的好莱坞“规则”和“体系”

揭露的对象,便是在好莱坞可以通过其高超的公关技术,在奥斯卡等多项美国电影大奖评选中呼风唤雨的哈维·韦恩斯坦。

长久以来,韦恩斯坦也曾遭受过指控,但是这些微小的声音最终都石沉大海。

起初,乔迪对曾经任职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与韦恩斯坦有过合作的女演员们进行询问。

但是她们不是冷笑着挂断电话,就是认为不会有人愿意提及此事。

这让她们的调查,在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

与此同时,怀孕的梅根也诞下了自己的孩子。

初为人母的她面临人生的新体验与工作上的不顺利,渐渐地陷入了产后抑郁。

幸得她的丈夫仍旧是体贴地细心照顾她。

一位可能提供证据的当事人罗斯,再度拒绝了乔迪的调查请求。

因为此前她的政治演讲稿被《纽约时报》刊登在了娱乐新闻板块,这让她感受到了性别歧视。

而更加令其心灰意冷的,还是曾经的正义直言,换不回任何的效果和改变。

是的,没有人愿意直面可能带来的危险和恐吓,也没有人愿意再次揭开曾经内心深处不愿再度提及的伤疤。

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转机。

罗斯再度打电话过来,告诉坎迪这种性别虐待在电影业比比皆是 ,几乎是每家制片厂的常态。

罗斯开始试图回忆那段痛苦的过去。

罗斯曾经也是一名有着光明前景的年轻女演员,直到她被韦恩斯坦所强奸。

事情终于有了突破口的坎迪心中五味杂陈。

她的直觉告诉她,罗斯的事情不是个例,应该曾经有无数的女性遭遇过同样的骚扰,

而且如果她们不采取行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遭到同样的灾难。

她们没有畏惧面前的困难,依旧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开始说出自己的故事。

艾希莉曝光韦恩斯坦要求她提供性服务,在拒绝了他后,在事业上遭到了韦恩斯坦的报复。

她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受到侵害后把秘密藏在心底不敢说出,就是说出来后遭到了韦恩斯坦的报复。

产假结束后的梅根回到工作岗位,主编邀请她加入调查韦恩斯坦事件的团队中来。

但是之前揭露特朗普的丑闻,但其最终仍旧当选了总统,这让她很是挫败。

几番鼓起勇气,梅根也加入到了这场“战斗”中。

两人为之不断奔走,最终收集到了大量证词。

因为她们都是遭遇性侵的受害者,报社不会主动的暴露她们任何的信息。

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实名作证,则可以大大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韦恩斯坦方也打来电话,步步紧逼。

就在全员结束与韦恩斯坦的电话会议后,坎迪的手机铃突然响起,是艾希莉!

艾希莉的决定,是巨大的突破口。

随后她们再次向相关人员致电,确认了韦恩斯坦曾经签下的和解书的数量。

她们快马加鞭地编辑着新闻。

全组的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仔细地校对着每一处细节。

屏幕上闪过每一位愿意为此事实名发声的当事人的名字,

仿佛是星星之火,以成燎原之势。

最终,随着鼠标敲击发表的那一瞬间。

多年陈冤终于昭雪,无数罪恶终于公之于众。

影片本身没有过多的技巧,或是情感的铺陈。

真正令人为之颤动的是影片原型韦恩斯坦事件中由「她们」共筑的传奇。

片中坎迪问梅根,到底怎样她们才有可能实名?

梅根说,也许只有当”她”变成“她们”,是一群“她”而不只是一个“她”、一起站出来的时候。

回到现实生活中,从2017年秋天开始,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布长文报道揭露哈维·韦恩斯坦这些年来对女性员工进行性骚扰和猥亵的事件。

同时有几十名女明星站出来揭露韦恩斯坦曾经的性骚扰和性侵恶行,曾被视为好莱坞巨人的韦恩斯坦倒下,揭开了Metoo运动的序幕。

一个个的“她”,和一群群的“她们”,开始在全球各地涌现。

《她说》二字,是一个又一个曾遭遇到伤害,不愿回忆痛苦的「她」。

最终鼓起勇气,以真相之名挺身而出的「说」出真相。

Metoo运动开始作为一个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

媒体对于性骚扰的广泛报道和讨论,推动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开始使用这个标签来公开他们遭受性骚扰的经历,后来甚至演变到了游行。

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短短几天里,已经有来自85个国家的230多万条MeToo话题推文。

超过2400万人参与了对话,发帖、反应和评论超过7700万次。

Metoo 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女性正确的认识到了性骚扰, 让性骚扰不再是只属于女性难以启口的经历。

是Metoo让女性意识到了,遭受这些并不是自己的错。

这篇报道,这场运动推翻的不止是韦恩斯坦一人的恶行。

它撬开了好莱坞,乃至整个全世界受到过性骚扰的受害女性、男性以及跨性别者无助而又沉默的嘴,

让受害者勇于发声,让真相敢于在阳光下大白于世。

*本文作者:浅浅

 6 ) 如果我受伤了,希望可以安全的讲述

根据真实事件和畅销书改编,讲述了两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联手撰写了一篇揭露好莱坞行业性侵的稿件,引起了一次巨大的社会舆论和震动的故事。

电影几乎没有描述任何关于好莱坞的事,而是集中在“如何收集证据,合法的可信的揭露恶性和行业乱象上”,而这一切最难的就是如何让受害的女性开口并证实该口供的真实性。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叫做“她说”的原因。

两位记者就是女性,她们的孩子也都是女孩子,她们的工作是去帮助女性说吃她们所受到的伤害。因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女性的困境:生育和产后抑郁,照顾家庭,平衡家庭和事业,社会对女性发声的歧视,对女性的侮辱,恶性揣测,女性对于社会眼光的恐惧…各种问题都在这个电影的各种细节中呈现。

除了性别矛盾,还有阶级矛盾:资本用金钱控制了受害者的基本权利,让他们被迫失去工作受到监视;因为雇佣关系和对自我的保护,行业内大量的人对侵犯事件视而不见;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无数人不敢也不想去发声;报道的媒体会被辱骂被威胁……

我想上述的一切都已经且正在发生。我甚至可以想到就业市场对年龄,婚育等等的歧视态度和广泛存在在各行业的各种压迫和侵犯。这是全球性的社会的问题,可能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是否发声、讲述可以引起一些关注和对事件有所影响呢?任何一次的反抗可能都很困难也会遇到很多次的失败,但总有勇士愿意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作为媒体人和创作者,我们看到第一个愿意发声的女性打电话来的时候,无法控制的哭了。可能我们感同身受媒体和女性的困境,也为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感到感动。特别是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这也更打动人吧。

 短评

职场女性尤其是20出头的希望你们都去看。公司或权威要你签保密协议的时候,要想清楚代价。

3分钟前
  • gia
  • 力荐

工整不一定是这部影片的缺点(毕竟结尾是依靠剧本的工整才翻上去的),但温吞一定是。玛丽亚·施拉德在几乎每一个小段落的结尾都试图通过加快配乐和剪辑节奏来营造危机感和速度感,但影片仍然落入了繁复对话的窠臼之中。可是言语在电影里是最缺乏力量的啊,当声、画、调度都缺席,你很难感受到受害者们的恐惧和愤怒,记者们的不忿与不甘,甚至都体会不到多少悲伤,像一拳拳打在了棉花上。这是她们的故事,可到头来,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她们。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她们正在经历些什么?她们说的话改变了什么?无论是心怀良知的记者们还是勇敢说出真相的她们,我们都很难从影片中找到答案。

5分钟前
  • el
  • 还行

人生第一份实习在NYT,最后一份在Miramax,所以实在无法心平气和的看这个片子。客观上讲拍的非常平,原著要远涤荡人心一些,尤其是最后和韦恩斯坦拉扯的那一段,原本是相当惊心动魄的。但和很多新闻类题材电影一样,它存在的意义就远大于电影技巧本身。平庸的歌颂正义,也不妨碍它本身就是正义。最是可惜穆里根活有一个奥斯卡胚子,却总是找不到好的土壤。

7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最大的看点便是事件本身,电影的观赏性非常有限,称之为流水账并不为过。三星。

11分钟前
  • 梁颂华
  • 还行

虽然很明显教育意义盖过影象价值,但这仍只是一部真人出演的纪录片,还是特别平庸的末流。其所试图传达的发声之艰辛,调查之不易,女性集体对抗系统之恶的震撼体悟,在廉价的煽情虚构和滑稽的替身出镜之下达到的温和甚至保守的观点输出远远不如纪录片的体裁和视野所能展示的能量,标准惊悚配乐的节奏切割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放低到演员冲奥的角度,聚焦表演的篇幅都被冗长重复的对话冲散。相比于现实中事件之于女性言说的重要意义,本片力度的轻描淡写几乎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这个历史性的胜利时刻应有的高光呈现,也是对广大勇敢直言或依然缄口的受害者群体一次不负责任的再度消费。片头Plan B的标志打出就似在预警。

13分钟前
  • 嵇澹
  • 较差

3.5 皮特作为隐藏背后并得利的恶人,不该被放过。Carey近年的选片都有真诚的表达,事件推进脉络清晰。给女性发声的意志,两位女主角愤慨、冷静寻求正义都有值得欣赏的角度,可惜电影语言上是平庸的

15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五星 泪点很多 除了受访者 记者有血有肉的日常也拍的很好 girls help girls 也谢谢每个勇敢的人 西方虽然好像很开放但女性其实非常自尊自爱 特别是职场女性和有信仰的。想到过去在体制内工作时被几位央企大领导性骚扰的经历 真的很理解片中罗拉说的 shame 因为当时太年轻 因为真的不懂 因为权力悬殊太大 因为怕丢饭碗 因为体制在助恶…再多借口 最后没有说出来没有反抗都是我一生的shame。metoo不是运动 是正义。

19分钟前
  • 不爱™
  • 力荐

premiere不仅主演来了 记者也来了 me too的victims也来了 又相信了一次journalism

22分钟前
  • philasophie
  • 推荐

#LFF39 如何把一个反反复复、繁琐又复杂的调查过程讲清楚,是本片的最大难题。手法十分克制,逻辑清晰,表演动人,让人想起《聚焦》。

25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reality > artistry

28分钟前
  • 頭髮
  • 还行

奥斯卡季政治无比正确且拍摄工整的八股电影

33分钟前
  • Justin
  • 还行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波澜不惊的叙事节奏,她以一种平静日常的口吻述说着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性骚扰。正如电影里某句一闪而过的台词,“为什么有那么多性骚扰啊”是啊,男对女的性骚扰像女性出世以来就刻在性别上的罪,它频繁到甚至不会引起我们任何惊讶,震惊和意外,它就是那么日常生活化,然而讲述它的电影却少得可怜。很多短评说这个电影有噱头,有目的,ZZZQ的人真的看了吗?电影最吸引我的部分恰恰是和《塔尔》一样,不煽情的部分,女性专注工作,不管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它都是通过女性在工作来完成,我喜欢这种职业专业的展现。

37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Silence is the majority, though. 结尾看到布拉德皮特作为投资人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4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印象中还是在读研期间,获知了韦恩斯坦性侵事件以及后面的#MeToo运动,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掀起了一场全球的风暴。但这个片子和想象中的还挺不一样的,它不是那种你已经知道结果了女性挨个站出来去抗争揭露和控诉的“大爽片”的思路,而是把焦点放在这一切的最开始,也就是NYT记者去抽丝剥茧一层层给你剥开真相来龙去脉的那个阶段,也是调查频频受挫不断被拒绝威胁自我怀疑又硬撑着坚持下去的那个阶段,也因此才显得更加令人无奈心疼和不寒而栗。影片的讲述方式很克制,最后一段众多女性年轻时的平行蒙太奇把这个长达数十年的噩梦推向了一个高潮,所有血红色书写的不同语言的“She Said”,构成了全片最骇人的一幕。这件事过去几年了,世界有变好吗?好像也没有。最后,是“她说”,不是“听她说”或者“让她说”,把主语和主动权还给她们。

4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华盛顿邮报》的反面,意料之外的温和谦逊,不见战斗性,也不再强调道德的真理性,而去还原一种互助的本能,女性间的、记者间的、办公室内的、甚至来自敌方的。主动倾听,于是被动地诉说同样成为主动地,一段段对话既是破碎的证据链条,又是完整的伤痛体验,最终汇聚成一通电话、一篇文章、和点下“publish”按键的那一瞬间。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 The One /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冗赘琐碎的细节处理+配乐推进,让电影还是成了工整的结构化产物。可是我还是在结尾多种语言的she said出来之时落了泪。这场战斗很难,不是靠一人之力,是一群女性,是全世界女性们的团结勇敢无畏无惧搭建起来的城墙堡垒。五年过去了,这一切有变好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只要我想到我不是一个人,我就会变得勇敢。谢谢你们,每一位站出来发声的你们。btw Carey I'm so proud of you❤️

54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力荐

平庸工整到如果这不是一部关于揭露韦恩斯坦的片,韦恩斯坦肯定会花重金买下并使出浑身解数为其冲奥。事实上参与制片的两家公司Plan B和Annapurna此前都与韦恩斯坦有过多次合作,尤其是布拉德·皮特的两任交往对象格温妮丝·帕特洛和安吉丽娜·朱莉都有告诉他韦恩斯坦对她们的侵犯。这些当年的助纣为虐者如今却出品了一部这样的影片,说是自我洗白一点都不过分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凯瑞穆里根凝视韦恩斯坦,年度最佳画面,十几秒看得我倒抽冷气,私以为把这一幕换到结尾,还能拔高一筹。结合波米最新一期节目,可叹时代的大众沉默。

1小时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早期#MeToo运动不是靠煽情,而是靠反复取证。电影的平实纪录风格很像《聚焦》,但由女记者主导韦恩斯坦性侵案的报道,又增加了感性的使命感。“她说”永远是最难的,因为受害者需要站出来撕开自己结疤的伤口。结尾由全世界不同语言打在公屏上的“她说”很有冲击力。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电影角度来说就是很工整。不过这种主题和意义大于形式的片子值得满星。(虽然今年women talking和she said都是brad pitt投资,最终得利还是老白男)

1小时前
  • 一棵芹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