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面具之内 剧照 NO.13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12 01:47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毒害我们所有人

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这部纪录片主要探讨的话题,导演用具体的事件、数据以及多方的陈述(如教育家、少管所的人)来全方位地为我们揭示男性气质毒害了谁,对我们的社会以及文明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与平时大家常提及的女权侧重点不同,这部片子重点放在了男性气质本身对于男性的影响。男性气质让男孩子强制与固有观念上的女性气质分离,这意味着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诉苦,不可以关注艺术,不可以不会体育,不可以不酷,不可以不物化女性,否则你将会被男生群体驱逐,被父亲排挤,被教练诋毁,被男权社会视为不齿,最终引发个人的暴力性格的畸形,社会的性格观念逐步固化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与大众所认知的“先进的美利坚”不同,在这部片子里,我同样也看到美利坚潜在社会危机的一面。联系“Black lives matter”背后的教育根源,和男性气质的教育背景进行比较,我发现两者有高度的重合。它们都属于一种恶性循环,黑人运动是教育的固化导致了阶级的固化,而阶级的固化将教育的收口进一步拉窄;男性气质是社会男权文化下延伸出男权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而这种教育体系会将一步一步深化对性别观念的偏见,以至于一代一代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窘况。其实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种族问题,他们都涉及当下我们社会的底层弊病,伤害的是我们一整个社会。

-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问题会被推诿到个人身上,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校园抑郁症被视为孩子收到的保护太多而过于脆弱,强j案被当成受害者的不道德,性少数群体被批判搞什么特殊……许多时候那些问题都被不了了之,或者将极其不人道的罪行简化为“一种意外”,可当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却已经极少能够被媒体报道了。

-

一切形式的歧视都源于无知和狭隘。男性气质不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男性气质排斥着个人性别发展的健康化,也阻碍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只有回归本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性,免受社会过时的束缚,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我价值。

 2 ) 没 有 标 题

缺乏性教育 性教育来源:网络电子色情片杂志,展现的是暴力强奸 不要就是要的信息回应,导向成年恶性性关系,对于男性影响:强奸这一概念的辩解,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男孩的成长方式使得他们隐瞒天性,脆弱 并将感情移情到男子气概的面具背后然后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能寻求帮助,因为不允许,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生他们会感到羞愧,并羞于摆脱」 男子从小被规训为:不直面流露感情 对敏感情绪反应几乎为零,情感分析上的没有,不可以哭,不能想像女人那样不善于表达总是沉默(他们贬低女性化特质,男性层级上有强弱)被教会的是控制掌握 (权力掌控欲 强奸)影视资源媒体影像男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这并不涉及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性别个体 以及女性的性需求」(比如嫖娼,需要的是高度服从无思想无理由只有听话这样,服务于我,女性就是个商品我来买) 「但他们看到的不止是性本身,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高度标准化,并且同性行为连同起来」(排斥同性恋害怕被他人视为客体,失去作为“男人”的资格和同性集体的认同感) 「接触色情物增加22%的性侵,并增加31%的强奸迷思(女性渴望性暴力)」 「我们对男孩和男人做的事,我称之为大陷阱,我们将孩子养大成人,他们的身份认知建立在拒绝女性化,然后我们还要诧异他们为什么不把女人当做完整的人,于是我们给他们下了一个套,让男孩成长过程中从本质上不尊重女性,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文化」 男性对团体意识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优于女人的地方 他们可以建立团体,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他们不能出卖伙伴 于是等真正坏事发生的时候 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是产生矛盾的 意识行为告诉自己不能出卖伙伴 但是心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同伴文化中有一些力量使得男人沉默,尽管男人知道那样是错误的,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因为他们计算过,如果说了做了,会危机他们在同伴文化中的地位」(归属感,男人确定自己是男人是由同伴来确定的,自动将女性归为客体) 「理解自己拥有杀死另一个人的能力,最好的解释是:那时候我不在乎自己的命,所以我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 「说他们受着羞耻支配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尊和自爱(受虐及受忽视的儿童犯罪率可能提升了9倍)」(性侵) 「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借助这种不顾一切行为的通常都是被羞愧和耻辱感淹没的人」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男人的力量,不是控制他人而是支持正义的力量,正义意味着平等与公平」

 3 ) 面具之内|男孩儿生活的假面

在正式进入话题前,我想了解的是,对于男性大家的真正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文化是: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真的很少会会有人告诉男孩儿们,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很多人会问我对男朋友的要求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必须高大,必须阳刚,必须有责任心。

而我清楚地明白,在这些理想要求的背后,其实是认为柔弱的、矮小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男性的某种性别特征,比如缺乏男子气概。

1.男子气概是什么?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中,对男子气概(Be a Man)的狭义定义有一定的说明。

美国文化中对男子气概的定义是:

(1)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

(2)男子气概等同于权力、财产

(3)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他们教导男孩不许哭,受伤难过忍着,被欺负了不要告状,要还击,玩弄女性没有关系,表达情感被认为是软弱。

他们用流行文化、社会观念、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男孩子才能称之为男孩子,最显著的是,男孩必须对所有女性化特征要抗拒,要压抑情感。

2. 性别是什么?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什么?

神经科学家丽丝·艾略特医生对性别的看法是:男人、女人的确是不同的生物,性别本身就是个生物名词。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生物教育是,XX染色体是女性,XY染色体是男性。这也仅仅是指生物上的差异而已。

性别也是一种社会建构,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开始了被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认为,男人、女人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多于两者的不同。

我们可以发现,胎儿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眼光,他们可能会准备蓝色衣服,迷彩衣服,粉色衣服,芭比娃娃。而对应的从来都是,男孩是迷彩,女孩是粉色。

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男性要极度阳刚,女性要极度柔弱。不管是电影还是相关节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角色开始过度男性化,过度女性化特征。

这渐渐也形成了刻板印象,男孩不运动不man则被说成[娘娘腔],很多少男少女从小就要开始适应这种成见。

3. 性别塑造带来了什么?

男性之间形成了组织团体,他们之间有自己的既定规则。他们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欺负并且贬低他,这也是一种黑羊效应。

什么是黑羊效应?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对新加入的个体会进行没有理由的排斥和攻击,这个群体中都是好人,但一群人欺负另一个人时,其他人会坐视不管。

男性角色中有人认为同性恋男人软弱、胆小,从而对其进行蔑视低看,他们其实都是社会建构的受害者。

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男孩子之间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也不同,任何男性之间亲密的现象都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而女孩之间则没什么。

这种建构和歧视下,男孩子在友谊之中缺乏亲密感,所以他们经常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

如果真的想要抒发情感,他们的方式则还会将目标放在性上。性征服能力在男性看来是一较高低的手段之一,且常常引发女性物化、商品化。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博士指出,男性青少年的自杀率更高,男孩儿在抑郁时更愿意付诸行动,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会骂人大喊大叫,这是抑郁征兆,而非品行障碍。

感性语言从男孩的叙述中消失了。

以上的现象基于美国文化背景出发,对男性性别塑造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社会背景不一,但很多现象并不局限于美国。

当今男性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社会所赋予其固有的刻板印象让这一类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诸多诟病。

媒体影像以及相关报道所带来的男性标签也越来越多,他们情感表达缺失,隐瞒天性,存活在流氓文化和旁观者效应下,一切有其根源。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都值得被推敲,但笔力有限,很多想要表达的都不能说明白,但最后想做的是,为自己以前认为在男性身上看不到所谓“男子气概”而表现出些许的“轻视”行为致歉。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外界定义,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但绝对没有对错。

//mp.weixin.qq.com/s/6ptgOoa2Ohk2Zeeg1MBcTQ

欢迎关注

 4 ) 有意义的社会发声

看完的最大感受是 男生也是会脆弱的 而且那种要求他们只能强势的要求,导致他们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求助,更容易走向极端 暴力色情电子游戏,色情链接,性侵,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而我想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现象 男孩子高中和初中仿佛一夜长大一夜沉默 然而美国的年轻人如此沉溺于酒精大麻 无意义放荡 不禁让我怀疑这是否会毁了一代人 和我以往的认识似乎不一样 我以为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是被应试教育所磨灭 但不那么严谨苛刻的教育在美国高中竟然会这副样子 当然纪录片样本量也许不够大 不能覆盖所有类别的高中 但他们的娱乐方式 确实有点…过于放任 而且无意义的意思是 也许每个高中生都挣扎 中国的是以成绩唯一论 美国是用酒精等麻痹神经 成长的寂寞伤痛都用另一种方式去掩盖 而我也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导致暴力的原因 片面的理解男子汉气概 受到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 对女性和关系的错误认识 青年时代对于男性理解导致的校园暴力 害怕被群体里的人抛弃而放弃阻止暴力 童年时遭受过暴力 和父母的关系 最后影片也强调了人的完整

 5 ) 感受

以前很少看纪录片的,最近迷上了纪录片和播客,以前对知识的理解就是考上好大学,成绩优异,自带学霸光环,认为这就是就是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当我去努力拓宽自己认知的边界,我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与看待人生的方式值得我去探索。自我探索与发现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当发现自己努力成长,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自己的三观,努力去思考,我发现人生实在是太奇妙,太美好了。并不是说学霸光环不能成为人生的意义,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个阶梯,能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的价值。下面说说这部片子吧,男性总是生活在面具之下,这是文化,制度,进化演变而来的面具,男性喜欢用阳刚,力量,征服,控制等词来描绘自己,男性被从小灌输不准哭,不准像个女孩子,不准抱怨,不准表达自己的情绪。体育与竞技游戏,都在传递着暴力,征服,权力,强大,正因为这样当今的男孩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社会要求他们坚强,并隐藏悲伤,其实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男人比暴力,征服欲旺盛,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更为社会所需要。美国暴力犯罪,强奸案,性侵案频发,是社会的价值观与社会媒体共同作用导致的。男孩子在很早就看到了网站推送的黄色图片,视频,而这些传递的是女性被征服,女性被认为是物品,男性的意义在于征服女人,让女人服务于它,这都是社会传递给男性的。男性从小认为女孩子是软弱的,男性优越感被从小灌输,他们不懂得尊重女人,更不懂得合作。这导致亲密关系中存在暴力,压迫等问题。如何让男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社会的压力驱使,男性化的男孩子得到赞美,没有阳刚气的男孩子被歧视,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科学共同的努力。母亲要建立与孩子的良好的关系,充足的安全感,充分的交流,父亲要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可以表达情感的人。学校的老师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可以做到最好,社会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两性观。社会需要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从小梦想着成为超级英雄,活在游戏、酒精、虚拟的世界里。让男孩子回归社会,让他们善于合作,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6 ) Feminism not just does good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Gender(masculine&feminine) is cultivated by society. "Once I got out of the man box, I feel whole, worthy , the right to be loved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with the peers."

Feminism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female but also male. Only when male can be what they like rather than cater to what society wants, they can treat female as companion rather than object.

When I asked a 8-year-old boy what he likes to be when growing up, he said A venture capitalist, I know there is too much problem.

Lies every boy learns are we associate masculine with athletic abilities, economic success and sexual conquest. If men chasing these all their lives, they will never feel authetically themselves.

Men are taught not to talk about sadness so they are inclined to use alcohol and drugs to deal with their emotions. This also answers my question why men are more likely to addicted to cigarettes.

It astonished me that this documentary is directed by a woman. This poetry by Nancy Smith convey very similar belief as this director so I would like to share.

For Every Woman By Nancy R. Smith, copyright 1973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weak when she knows she is strong, there is a man who is tired of appearing strong when he feels vulnerab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acting dumb, there is a man who is burdened with the constant expectation of 'knowing everything.'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called 'an emotional female,'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right to weep and to be gentle. For every woman who is called unfeminine when she competes, there is a man for whom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ve his masculinity. For every woman who is tired of being a sex object,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worry about his potency. For every woman who feels 'tied down' by her children, there is a man who is denied the full pleasures of shared parenthood. For every woman who is denied meaningful employment or equal pay, there is a man who must bear full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For every wo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intricacies of an automobile, there is a man who was not taught the satisfactions of cooking. For every woman who takes a step toward her own liberation, there is a man who finds the way to freedom has been made a little easier.

 短评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8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11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15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16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20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22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26分钟前
  • nemo
  • 力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31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3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41分钟前
  • 🦔
  • 力荐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46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5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53分钟前
  • HHG🥱
  • 还行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56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59分钟前
  • Q酱
  • 力荐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1小时前
  • 猫饼干
  • 推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1小时前
  • III🌙
  • 推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1小时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b站有全片

1小时前
  • tosk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