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5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音乐家莉迪亚·塔尔Lydia Tár(凯特·布兰切特 饰)的故事。距离录制交响乐仅有几天时间,这将使她达到她职业生涯的顶峰。Lydia Tár的六岁养女Petra非常聪明和迷人,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各种因素似乎对Lydia不利时,女儿成为挣扎中的母亲的重要精神支持。

 长篇影评

 1 ) 人物关系梳理+剧情

金秋十月奔走影院,进去时兴奋不已,出来时一头雾水。等到生肉资源二刷,总算理清了人物关系和剧情。以下是本人对剧情角色的浅析,欢迎补充修正。人物用首字母代替。

Krista:一头橙色长发,年轻有才、颇有抱负的女指挥家,Tar曾指导过的学生。这位预告片中有短暂的正面镜头,正片中只有背影的幽灵角色,在此片贯穿始终,举足轻重。虽然影片没有正面描述这条线,从T对她的冷漠拒绝和恶意诋毁和助理对她的同情可以推测出K是被T 严重PUA过的受害者之一,从邮件内容可以看出,T因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封杀了K在圈内的指挥生涯,声称她有精神问题,致使K在求职中被各大乐团拒之门外。要知道在古典乐这个圈子里,一个大佬的推荐信/拒信可以直接提拔/葬送一个新人的前途。从后面Olga的故事线可以大胆推测:T利用职权之便潜规则了K,到手后却没有给出应有的承诺,厌倦了K或者移情别恋,K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之后威胁要把此事公布于众,T为掩盖这段丑闻切断和K的联络,并先下手为强地摧毁了她的事业,致使K在圈内无路可走而走上绝路。T的梦境中有一段很模糊的画面暗示俩人有过不可告人的关系,压抑的梦境是T潜意识里对学生自杀的愧疚。自杀事件后T身边的一切都开始失控,事业急转直下,幻象(恶犬),幻听(尖叫声),仿佛被K的幽灵缠身一般遭到了报应。

Francesca:Tar的私人助理,对Tar崇拜敬畏,工作尽心努力,初心是想获得T的重视和认可而取得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一职,同样的,电影没有明确说明,可以猜测F之前答应了老板的不合理要求作为条件交换职位。在现任助理指挥Sebastian被T一意孤行撵走后,她抱有希望地等着T兑现之前的承诺,不料T用经验不足的理由搪塞她。因不满她对K冷漠残酷的处理方式,加上意识到自己被剥削利用,害怕步K后尘,最终选择不告而别并私下保留了K的邮件,反咬一口成为日后T被K父母起诉的有利依据。这个人物近距离见证了T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内心的道德败坏和龌龊虚伪,出于本能对自己和同僚的保护让她从中慢慢觉醒,最后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无声而有力的反抗。甚至可以猜测正是她断章取义了Julliard上课视频上传到网上作为报复手段之一,作为贴身助理做到这点很容易。

Olga:颇有音乐天赋的俄罗斯大提琴手,作为新人进入T的视线,被T提拔和推荐顺利进入乐团。作为T的猎物,表面是乖乖女的她谨慎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在T眼中的价值,没有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屈服。倒是自以为是的T为了博得她的好感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不通过投票制度擅自改变游戏规则,选择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让自己的新欢崭露头角,引起了乐团成员包括大提琴首席的强烈不满。即使经历了K的悲剧,T依然死性不改故技重施,自以为一切在掌控之内。O的心机超出了我的想象,她聪明地躲开了所有陷阱——第一次午饭会面,T说这家餐厅黄瓜沙拉很好,O若无其事地点了自己爱吃的肉(言下之意:我可不是吃素的!)豪不矜持地大口吞咽;去T住所排练,直入主题二话不说就拉琴,又试弹了T的新作(For Petra)大胆而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屈于权威),把a改成b flat更好。关于T下车追送洋娃娃看到恶犬逃跑有俩种可能,一是T的精神问题恶化产生的幻觉,基于常出现的幻听和诡异的梦境,恶犬隐喻周围人对她的报复和社会上抗议的人群;第二种情况,也许是O故意设下的圈套,下车的地方并不是她的家而是一个被废弃的老旧建筑,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了解T的为人而不信任她。 新书发布会T与O同行,之后O推说自己下飞机有时差拒绝与T一起晚饭,巧妙地阻止了T的进一步行动。

Sharon: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T的伴侣和知己,俩人共同抚养领养的女儿Petra。俩人如何结识并结婚没有细说,但可以从S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T通过S的帮助获取了现有的乐团首席指挥地位。正如S一语道破:T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交易性的,想要更好的机会就必须接受T开出的条件。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女儿Petra。S在这段婚姻中是无私而包容的,她明知另一半的不道德行为,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的焦虑症很可能是因为T的长期出轨)。作为一个小提琴首席,她首先希望爱人能融入自己的乐团并协助完成马勒第五的现场录制,得到双赢的局面,不想受到这些外在琐事的干扰。然而当T的劣迹一次又一次破坏了乐团长久以来的既定规则,对乐团和团员造成负面影响时,她选择不再委曲求全,而是站在乐团这边,毕竟她和乐团的纽带是长期形成的,她的不满亦是乐团的不满。而和T的纽带也许更多是因为Petra,最终S带着女儿离开了T。

Lydia Tar:主人公,古典音乐界享有盛誉高高在上的天才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首位女性首席指挥,又是滥用职权、任人唯亲、高傲自负,刚愎自用的独裁者。电影截取Tar在事业发展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刻画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丰满立体的虚构人物形象。凯特的极致表演足以假乱真,令人怀疑Lydia Tar的真实存在。其实此类人物可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和性别无关,利用超级权力去剥削和消耗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达到个人目的。T认为指挥必须臣服于作曲家,在作品面前所有人应舍弃自己的身份,忘记自我,去呈现作曲家本人的意图,无论何种性别,身份,种族和宗教信仰。而指挥的作用就是控制乐团,确保每个部分都正常运作。她擅长控制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正如她擅长指挥乐团一样。在感情中她是自私的,先利用S获取乐团的新人和首席指挥职位,偷偷服用S的抗焦虑药;在工作中她用职权之便物色年轻漂亮的女性,继而进行权色交易(比如开头采访结束后找她聊天的粉丝),在厌倦后毫不留情的一脚踢开;无视乐团规则肆意妄为地将助理Sebastian调离,纯粹因为Sebastian提出单簧管太响和她意见相左。这样的人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前半段有多么辉煌和受人尊敬,后半段就有多么地落魄和被人唾弃。Julliard讲课的视频走火和K的自杀事件后,T身败名裂,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最后沦落为东南亚二次元乐团的傀儡指挥。她去当地按摩院(提供特殊服务)选技师后呕吐不止,暗示了她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权色交易,as she had nothing to give anymore.

导演Todd Field还留下很多谜题等着观众去解锁,目前我还不清楚预告片里K脸上迷宫一样的符号暗示什么,还有T的梦境中有个一脸严肃的老头(在T家里的墙上有一张照片也出现过)的用意。 向来苛求完美、在意细节的Todd不会浪费任何一个镜头语言,只等有心人去深思和挖掘。有句话是,观众可以挑选自己的电影,导演不能挑选自己的观众。莫辜负。

此片为95届奥斯卡热门,祝女王拿下第三座小金人,希望不要打脸。五星全部给女王,不需要理由。

 2 ) 塔尔:被解构的传统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3 ) 塔尔,何罪之有?

三刷edit:第一遍看沉迷于影片的质感,第二遍对天才艺术家陨落可惜,第三遍看到了Tar处处心机。

昨天刚看了揭露韦恩斯坦的《她说》,另一种视角看霸凌事件,触目惊心。Tar游走在道德边缘,发乎私心但止乎礼,和me too运动那些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纽约电影节2周看了20场次电影,Tar是最喜欢的。有幸去了媒体场放映,和主创的新闻发布会,见到了导演Todd Field和凯特大魔王,很激动。

Tar Press Conference

刚刚二刷回来,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解读。可能和主流观点相左,写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我猜主创们各种访谈可能也解释了自己的立场,但也不至于全部说透让观众没有思考的空间。为了保持观点独立,除了去听了媒体场主创30多分钟的谈话之外,并没有看额外的采访。欢迎补充,但请别杠,杠就是你赢!

第一遍看媒体场,非常喜欢电影的质感(除去泰国片段),沉浸于对艺术家生活的窥探。那服装,那住所,那气质,那谈吐,实在赏心悦目。一个顶级有才华的指挥家,在一个顶级的资源环境中,极致地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金字塔尖尖上的这些人,Todd Field给观众呈现出来,完成了一场2小时的造梦,然后又把Tar推下神坛...虽然私心希望电影能自始至终保持冷静的色调,但是我完全理解,Field当然不会局限于给观众YY一个艺术家令人向往的一生。要实现更高规格具有社会意义的呈现,那么结尾的flop是必要的。

第二遍看,我依然理解结尾flop的必然性,但是我开始思考,这都是Tar的错吗?Tar没做对,但似乎也说不上错。下面列出她的三条“罪名”,以及我的辩证想法:

1.移情小鲜肉

这里用“移情”一词,因为Tar并没有出轨,也没有(至少没来得及)潜规则,更多的是一种君子发乎情而止乎礼。在纽约酒店时,她问Olga晚上见,换来Olga一句倒时差要睡觉,把她晾在原地,被人尊称maestro,也有如此木纳的时刻。感觉主流评论把Tar看作me too运动中,权力上方的施压者。然而我不相信如韦恩斯坦一般的惯犯,这么长时间里,唯一的romantic的肢体接触是吻手,还是被对方吻。为了还一个毛绒玩具把脸都摔伤了,然后还不忘见面时把玩具给对方,这哪是施暴,简直是纯爱了。如果是韦恩斯坦,可能给对方发个短信,你玩具在我这,房间号1709,今晚来拿。

其次是频率。Sharon说你之前也是这么接近我的。好家伙,她俩在一起有好几年了吧,收养的孩子都6岁了(据Field说)。如果是惯犯,Sharon说的可不会是自己,而是Mary,Lucy和Angel了。虽然我们不知道她俩在一起前Tar是不是过着花花世界的生活,但是咱们集中火力,只说电影呈现的时间段,没看到的就不联想了。

以及为什么给Tar安排一个女儿。电影极其精炼的构思下,每一个角色都是要有作用的。难道只是证明一下Sharon所说的只有她的女儿和她有relationship吗?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说明Tar在柏林是真的想要定下来的,有一套大房子,partner是公开的同事,有一个女儿,然后她和partner都是同龄!这里再次引用导演Field在媒体场说的,Tar接近50岁,Sharon50岁左右,Olga19,20岁的样子。这样推算,Tar遇见Sharon的时候可能40岁左右。所以看上小鲜肉还是头一次。这跟惯犯大佬们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最后是Tar如何用权力帮助Olga小鲜肉。Tar对Olga绝对是喜欢加上欣赏她音乐才华的。虽然大提琴表演是她提议,但她也不至于翻手为云点名让Olga来。相反,她来了一个公平的Audition,参加的两位是不露面的。当Olga演奏的时候,明显众人表情都是更倾向于她,这不是Tar自己决定的。还有换老头,作为composer确实有权力换,只能说她换违情但不违法。

【三刷加注:Tar确实精明,一切看起来都是咨询别人意见,但是都是自己把控。洗手间看鞋子,盲选的时候看到小鲜肉鞋子,立马把之前选项划了,但是看起来就是盲选投票。说companion piece来大提琴concerto,想问大家是否同意。同意之后又提议把rank第一大提琴手叫去audit,等于让她自动放弃参选资格,还问她同不同意。可怜的大婶儿只有同意的份。接着大家看穿了老大的心思,都不敢去audit,只有个资格不咋地的和小鲜肉竞争,果然小鲜肉赢,但是因为不是正式编制,所以不符合规定,Tar说那我们找另一个咯,云淡风轻,看似民主,实则步步为营。女儿玩具过家家让玩具投票,就是呼应这。细节还有很多,Tar塑造的层次很多,比如,她有洁癖,但也把满身褥疮的老人扶起来,但是回家又疯狂洗手。Tar出轨移情,有爱人又没那么爱,搞政治却又真心爱音乐,一步步精心设计,却又被莫须有的指控弄下神坛。3小时不到的电影,文本真够强大!】

2. Krista自杀

Krista自杀,自然跟Tar有关系,但是全片Krista只出现过2个镜头加编辑wiki。Tar和她究竟有没有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也有可能没看懂,希望有朋友可以评论补充。甚至我也怀疑她跟助手有过一腿,要不助手不会说你从来不会长胖。即使这样,她俩最终也止乎礼了。【三刷回来加注,小助理说他们三个曾经很亲密,说需要人hold up时候,Tar说这不是地方,还说Krista is not one of us,脑洞一开,莫非他们仨?】

但能肯定的是,Tar对Krista的冷漠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说她的冷漠造成了Krista的悲剧。但是我相信Tar的初衷绝对不是想要伤害Krista,她可能都不知道Krista是谁。要不为什么要在飞机上把她名字拆开来研究krista - at risk。就像对一个恐吓信是谁发的一种研究,如果她真的认识Krista,应该不会研究名字了吧。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她的冷漠只是一种常规表看。英国女王对黛安娜葬礼的“冷漠”,刘德华对疯狂粉丝的冷漠,都是有原因的,不应该作为黑点。

3.大师课视频

显然Tar在茱莉亚学院的那段视频是被诬陷的,断章取义加配合画面,不合理到这几乎成了全片最大笑点。媒体场Field说这场说话几乎可以说是50岁的Tar在对24岁的自己(Tar)说的话,让她冲出自己的边界。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交锋,这里年长一代率先丢失了耐心,Tar push了学生4次,前三次学生都是礼貌回应,直到最后一次忍无可忍。这里看出,Tar可能没必要那么直接,说话那么大胆,以至于被错位引用引火上身。但是她说的都是她想说的,且没有恶意,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如果说之前的移情和冷漠Tar处理确实欠妥的话,这里我认为她完全没有错。她对音乐的热爱是很纯粹的,可以看到,即使后来落魄到泰国,她也在苍蝇餐馆里读谱子;对邻居的发泄,也是抱着手风琴高歌一曲;回到儿时住所,满墙的录像带,她也是看的眼泛泪光。这么一个对音乐纯粹的爱好者,在对学生说话时,尤其是以为tech free的场所,她说的是她真心想说的。没有电视访谈那么阳春白雪,但是苦口婆心,据理力争,想要说服一个学生喜欢巴赫。何罪之有呢?

唯一能说她100%做错的,就是冲到台上揍另一个演奏家。那是被逼的,是无奈,是疯狂,是对自己音乐的热爱。

Tar冷漠,不够圆滑,移情别恋,但是她未必有罪。把她推下神坛的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大众。被Krista的自杀,被助手的出卖,被学生的视频剪辑。我想Todd Field对这个角色是同情多于批判的。电影最后一幕,带着牛鬼神蛇面具的观众,是不是也是导演给出的答案?


最后分享一下媒体场的见闻。本片逼格如此之高,凯特大魔王每个造型都酷到没朋友。没想到现场Todd Field穿的像个德州老农,Cate一身橘黄色工装。Field上一部电影已经时16年前了。他说写剧本时就脑补的是Cate,但是没跟她说,全场大笑。《小丑》的配乐Hildur作为本片配乐也出场了,说要会发型电影中的整首交响乐,以黑胶形式。伦敦爱乐+Cate指挥,可以期待一下。

影片放映的楼和片中茱莉亚学院是连在一块的,出门就是纽约爱乐所在的林肯中心。电影里电影外连一块儿了。已经觉得纽约是宇宙中心的我,转念想到片里Tar生活的另一个城市柏林。马拉松,电影节,爱乐乐团,柏林居然都全面碾压纽约。(前90%的)Tar真是幸福。

Todd Field, Nina Hoss, Cate Blanchett

 4 ) 一篇寓意丰富、复杂的寓言

SIFF25-4-大光明。4.5分。

看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话题尖锐、但表达内容极为复杂、有着高水平扎实专业细节做基础的片子,一定要看大银幕,否则,真的就是在看简单“标签”“立场”了。

早先在IPAD上看,过了10分钟就觉得太标签,关了。今日大光明看,才发现超赞!太多值得回味的细节!可说是一部内涵丰富、具有相当高水准的寓言(不是宣言):关于公众以为的高阶象牙塔(比如古典音乐圈顶层、当代艺术圈顶层、高校名校名专业顶层)里权利政治运作、性关系与权利、自我异化的寓言。

塔尔在各种场合,通过暗示+明示+利诱+威胁+话术+私人与公共场合的巧妙利用,让看似民主的征询意见、投票机制,成为(鲜明的)个人引导(类专制)。权利做基础的,带有强烈专业色彩的性关系,如何被高位者有恃无恐利用,对低位者具有魅惑(迷惑)与高压力,同时又不堪一击(最近火爆的学术妲己,以及所有这几个顶层圈子里各种源远流长的类似故事)。以专业傍身跻身“leader”,如何渐渐变成了一场“忘记初心”的异化……

很多细节需要记一下:老人与新人在标签使用时的异同,政治正确的简陋化会挂一漏万,而复杂解释时则会故意只从利于自己角度做解释(那段朱莉亚音乐学院大师授课一镜到底的对话,以及后面被网络进行剪辑的标签讨伐太精彩);尾声塔尔到泰国在花里胡哨的cosplay迷中指挥少年交响乐团,和前面在各种高级感(极简、工业风、性冷淡)空间氛围里指挥技艺高超艺术家们组成的顶级乐团的鲜明对比,这就是一种被制度化的taste呀;如何对待、利用自己导师,以及已然“游戏之外”的导师各种甘与不甘;马勒的夫人和格罗皮乌斯(翻译组一个字都没犯错,我都猜里面应该有建筑学的人);还有,我一下子学习到古典乐、指挥里好多一手干活,如同旁观大师做设计的过程,一下子“懂”了的感觉。

女主角演的好!片子整体水准很高!

完全看懂里面各种微妙复杂性,是有一定门槛的。门槛不是说通过“二刷、三刷”去推测编剧布下的各种“迷局”,而是在已然了解此片是如此勇敢以及尽量简明扼要并有立场地带一些(黑白)两分法地刺破高阶象牙塔的现状迷局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仍有很多模棱两可处。大方向也许明确,但真的细致下去,再怎么阐述分析,仍然一定会有好多模棱两可处。这也是面对此类故事,局外人往往觉得自己洞若观火,真的处理起来,不一定是由于黑幕,而往往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让最后的判决很难清晰做出。

 5 ) 剧本不行,CB的滑铁卢——用力过猛

作为大魔王的粉丝,这部片子其实让人非常失望,第一是导演和编剧问题,电影不是舞台剧,需要主题和强烈的剧情推进,才能抓住观众,此片结构非常松散,貌似想依靠一些实验话剧的悬念来推进剧情,但呈现方式非常实而浅,主题貌似想诟病权力游戏+精英主义,但演绎的过程却粗糙和碎片化,而贯穿此片的粘合剂——音乐部分居然是最差,观众完全体会不到这个所谓大女指挥家在音乐部分的任何内在深度和特色,有的都是浮夸的外在动作,每一次排练,我都期待能至少听一小段女主指挥巴赫、马勒、埃尔加的完整呈现,结果全是几秒音乐后的打断,然后就是Tar开始各种滔滔不绝的说教,苍白而空洞,作为一个非专业古典音乐喜爱者,我觉得真是糟蹋了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也糟蹋了上述古典音乐作曲家。第二个严重问题是CB的表演——全程用力过猛,就像一个足球比赛,自己拿球后带着球一直往前冲,完全不顾队员的配合、也不传球,整个比赛,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在场上,抱歉,观众高潮不起来。大魔王也不像是在演一个人物,倒像是在上表演课,而且还是完全没有层次感的表演课,靠一些卖力的表演试图撑住这部电影。如此看来,CB自Carol 之后,似乎在演技部分难以突破,也没啥好剧本。第三是其他配角,受困于剧本的头重脚轻、戏份失衡,完全都是打酱油的机械配合,毫无价值。 美国导演的欧洲文艺片情怀,还是留着自己享用为好。 给三星都嫌多。

 6 ) 浅滩里的鳄鱼

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实在是很值得写一篇长评。我很喜欢的一位评论家说过,评论应该出于对杰作的回报之情。这部电影很严肃,并且说不定是近三年来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里最严肃的一部,所以让我们回报以严肃吧。

莉迪亚·塔尔,古典音乐界的巨星,离成为恒星只有一步之遥的天才,轻易跨越流行与古典、理论与艺术的界限,对身份政治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和“伟大”毫无关联,但她对热衷于此的年轻人的态度可以说得上是宽容。追捧她的人太多,真心假意都有,而莉迪亚的眼里心里似乎只有神圣的音乐殿堂,对众人的毁誉不置一词。她敬重指挥这个行当,无论是指挥柏林爱乐还是东南亚无名小城里的学生乐团,她都竭尽全力、严阵以待,当她的激情在台上尽兴挥洒的时候,没有人能把自己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爱孩子的监护人,尽管陪伴养女的时间不多,但却是对方最为信任依赖的人。

莉迪亚·塔尔,全球顶尖乐团里的大独裁者,曾在有伴侣的情况下,疑似与女学生发展过不正当关系,又与之决裂,且曾对众多乐团表示此女精神不稳定,不适合担任指挥,毁人前程。此后女学生绝望自杀,塔尔陷入不为人知的内疚恐慌之中。尽管有此种前情,塔尔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乐团新来的年轻大提琴手,并利用自己的手腕为她铺平了通往柏林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的道路,挤走了多年兢兢业业的老人塞巴斯蒂安,乐团其他成员敢怒不敢言。塔尔还是一位相当恶毒的上司,她的助理一直尽心处理她的一切生活琐事,为她保守有关自杀女生的秘密。她鼓励助理去尝试指挥,又开出“助理指挥候选人”的空头支票笼络她,让后者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继续工作,最后一无所得,终于辞职。塔尔听到辞职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她就是个两面派小**”。她的谎话和控制欲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最后她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事业:冲上指挥台殴打一个她向来看不起的同行。

认为其中只有一个塔尔是真的,而另一个塔尔是污蔑\洗白的结果,抱着这样的态度,观众自然能够远离不安和困惑,获得更为轻松的观影体验,于是一切也就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了。但是,影片制作者向观众索求的,是成年人强健的脑筋,它要能够承受那些与自己的臆想不符合的真实,能够思考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并且勇于去承认,比起广阔而复杂的生活,自己的观点是相当简陋的,无论它有怎样前卫时尚的理论为之背书。

性别理论、后殖民理论重要吗?重要的,可是它们不能处理自身框架之外的问题。巴赫的B小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些理论解释不了它们的伟大,也解释不了塔尔对杰作纯粹而激烈的爱意,她的人生经历这样大的变故,但它没有变……何等坚韧不拔的爱!这绝不同于中产对艺术品优雅的玩赏态度,塔尔在这一意义上区别于所有保守庸俗的刻板中产。是的,有不少学生嘲笑塔尔那种陶醉姿态过于做作,解构一切、嘲弄一切的方式会让年轻人显得老成犀利,可是,然后呢?从未被杰作打动、征服和改变过的人生,多可悲啊。

说回塔尔。电影一开场,就是匿名的直播镜头对准沉睡的塔尔,类似的场面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塔尔都显得对它毫无防备,第三次,塔尔发现了,有那么片刻她显得无所适从,随后继续讲课。躲在镜头后面的人对她的生活细节津津乐道,谈论中又是不屑又是艳羡。塔尔从自己声名的顶端往下坠落,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试图接住她,正如在她滥用自己权力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醒她“你这样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在吸她的血。伴侣莎伦指责塔尔,在女儿之外,她和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是相互利用。这话对又不对,应当说,除了女儿之外,她其他的人际关系里都有利用的成分,但哪里全是如此呢。她对退休老师隐秘的关怀是假的吗?她对年轻的大提奥尔加的赞赏是假的吗?塔尔这个活人,怎么可能一丝真情都没有呢?

你看导演的镜头多冷峻:他给我们看塔尔这头狮子如何残忍地撕碎比她孱弱的猎物,又给我们看她怎样被不动声色地、礼貌地请出中产精英的生活圈。在这之前,不也是同样的一群人在追捧她的成就吗?没有人对她讲一句重话。身边所有人都在说“是的,我当然相信你”“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来还你清白”“这场闹剧一定会结束的”,可是你知道她已经在一寸寸地、不可挽回地滑下去。狮子残忍,而群狼卑劣。

但是,塔尔就是塔尔啊。她像那条从电影游进了河流的鳄鱼,她活下来了,而且会一直活下去,在世界不知名的角落里,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指挥棒,在上场前紧张地深呼吸,无论台下坐着的是谁。这里头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肃穆,这是和性别、民族、阶级无关的,人的尊严。在这种时候,人比起神明也并不逊色。

 短评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2分钟前
  • Joker Lee
  • 力荐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7分钟前
  • 老公就这
  • 推荐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9分钟前
  • Xyzzy
  • 还行

终风且暴,中心是悼。她像暴君一样统治自己的工作和私生活,却活该被各式各样的噪音困扰。导演选择把性掠食者设定为女性非常高明,设定为喜欢女性的女性更是捏住了性别政治的七寸。权力上位者在哪里都能构建自己的殖民地,而这与性别性向没有任何关系。看完最大感想:艺术家果然都是碧池!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1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16分钟前
  • 似零
  • 还行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18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2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22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27分钟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30分钟前
  • D
  • 较差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31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36分钟前
  • gia
  • 力荐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37分钟前
  • 黑白灰
  • 推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38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42分钟前
  • .Pixar
  • 力荐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44分钟前
  • Planet_
  • 推荐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46分钟前
  • 六一的仙女姐姐
  • 力荐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49分钟前
  • fa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