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欧美剧其它2016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 谢泼德,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托尼·贝尔多瑞利,詹姆斯·克伦威尔,伊格纳齐奥·欧力瓦,塞巴斯蒂安·罗奇,丹尼尔·维维安,莎拉·拉扎罗,盖伊·博伊德,安德烈·格雷戈里,简·霍格,蕾娜·莎尼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剧照

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6:59

详细剧情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长篇影评

 1 ) 披着反叛外衣,却用经典的宗教理念感动我

年轻的教宗看似叛逆,但是当他说出"想想所有你喜爱的东西,那就是主之所在",这句话令我瞬间泪奔。想起我曾经深陷抑郁近乎绝路,全身感受如同被摄魂怪吸走所有快乐,和感知快乐的能力。却在无意中迷上一个很幼稚的爱好,我像所有十几岁的小孩一样疯狂关注DZQ,而正是这个幼稚而全情的喜好让我的大脑无暇去感受抑郁(当然是强迫自己无暇关注),渐渐的从绝路中走出,重新获得快乐的本领,现在想想,那个幼稚的喜好一定是主赐给我的救命稻草(我依然很感谢DZQ,她是主的子民),我不是信徒,但我感受过主的恩泽。

除此以外,本片实在是太美丽了,构图,服装,对话时绝妙的留白,,欣赏本片时时不时在心中鼓掌叫好。

还有,很多年前,曾经有人问布拉德皮特“”你觉得最帅的人是谁“”,他说“裘德洛”。我现在终于理解,,,这种帅是一种精气神,亦庄亦谐中不变的高贵、优雅。

 2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前一篇)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再大致讲一些重要人物或设置吧。 斯宾塞(精神之父)与玛丽嬷嬷(精神之母) -------------------------------------------------------------------------------------------------------------------------------------------------- 斯宾塞的设置很古怪,对他的某些话到现在我也还有些疑惑。 从前面分析中我们知道,斯宾塞和玛丽嬷嬷都很奇怪的没有出现在莱尼的梦境,暗示着这两个人物有着某种重要的特殊性。 斯宾塞第一次出场,是在莱尼醒来后地回想中问莱尼:“你是谁?莱尼”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斯宾塞第2次出场(同时是第1次在现实中登场),是斯宾塞因自己没有被选为教宗,而陷入疯狂中,企图自杀。 斯宾塞第3次出场是在第1集快结束时,是沃伊洛晚上去找斯宾塞,按了门铃,但斯宾塞的人影出现在窗口看了一下,并没有开门。这时镜头显示前面为圣母像,后面是斯宾塞的影子,接着又给了一个斯宾塞持书坐下喝酒的镜头。 前面的分析已经提到过,斯宾塞很可能同样是“智慧之子”的身份,那么综合一下,很可能斯宾塞这个精神之父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正是因为其是“智慧”的象征,所以斯宾塞才在第一次出场时问莱尼:“你是谁?”——这是“智慧”最常问的问题。同时也是在暗示:“智慧”无法识别莱尼“圣徒”的身份(而玛丽嬷嬷能,玛丽嬷嬷从一开始就认定莱尼是圣徒)。 而斯宾塞第二场戏是崩溃至疯狂并企图自杀,而自杀者是不能进天国的,所以这很严重。似乎是在暗示“智慧”看重的是地上的国,而不是天上的国(因没有得到地上的国,连天国都不要了)。 并且在斯宾塞自杀被修女阻止后,斯宾塞崩溃地吼叫哭泣,这时画面叠入莱尼的祷告声“我的上帝,我的上帝, 你为什么要抛弃我?”,由于这时的画面仍然是斯宾塞的画面,所以这更像是斯宾塞的心声。而“上帝, 你为什么要抛弃我?”这句话很严重,这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升天前的临终话语之一。即是暗示“智慧”是无法理解并承受“神命”的。 “神命”是彻底的献身(如基督的死),而这是“智慧”无法承受的。“智慧”的本性是求地上的“荣耀”,所以当斯宾塞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荣耀”时就崩溃了。作为对比,莱尼则根本不在乎“信众”是否欢迎他——根本不在乎地上的“荣耀”。 而导致斯宾塞疯狂的原因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宠儿莱尼会成为教宗(而玛丽嬷嬷能,当莱尼的好友杜索里埃说:谁能想到莱尼会成为教宗时,玛丽嬷嬷立即正色说:我能)。 而斯宾塞第三场戏,则化身为圣母像后的一个人影,似乎是暗示“圣母”将取代“智慧”,所以在后面的剧情里玛丽嬷嬷的戏份远大于斯宾塞。 所以,导演对斯宾塞的整个设置,可能是在暗示:莱尼的“精神之父”象征着“智慧”,所以莱尼继承了精神之父的“智慧”,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莱尼的手腕要胜过以政客只许的沃伊洛,以及真正的政客意大利总理。 但问题是,在圣经中有两种对立的“智慧”,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斯宾塞应该是象征着后者。 下面说说,玛丽嬷嬷(精神之母),玛丽嬷嬷有一个表明显的象征就是“圣母”。 玛丽嬷嬷的第一次出场,是乘直升机空降到教廷的。“从空中而来”的这个意象,似乎在暗示玛丽嬷嬷的“神性”,玛丽Mary这个名字直接就与圣母同名,之后更是有各种圣母的形象伴随着玛丽嬷嬷。有趣的是玛丽嬷嬷抽烟,而烟在这部剧里却不见得是什么好象征,因为后来死掉的杜索里埃也抽烟。所以可能是在暗示作为“圣母”象征的玛丽嬷嬷,还兼具人的弱点。 而“圣母”到底是在象征什么,我不了解天主教,所以不是很清楚。不过查百度说:圣母玛利亚她的名字在亚兰文就是「苦涩」的意思。然后有查到有“圣母七苦”之类的说法。 所以,很可能“圣母”在这部剧里就意为着“苦涩”,所以后面我们看到玛丽嬷嬷会失去“儿子”杜索里埃(莱尼的好友)。 而玛丽嬷嬷在在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莱尼叫她:嬷嬷。玛丽说:别这么叫我 叫我修女玛丽。即是说玛丽嬷嬷在开始时是不承认“母亲”这一身份的。为什么玛丽会这样做?不得而知。但可能是暗示玛丽嬷嬷从一开始就知道莱尼的圣徒身份,所以不敢承认自己的“母亲”身份。作为对比,玛丽嬷嬷直接就让杜索里埃叫她嬷嬷。 而当玛丽嬷嬷经历了失去“儿子”杜索里埃的伤痛后,她才在最后与莱尼离别前,承认了“母亲”这一身份。 这让人想起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那么莱尼的兄弟杜索里埃可能因不遵循神旨,而被遵循神旨的古铁雷斯替代了(在古铁雷斯升职仪式一场,导演剪接进了杜索里埃与人淫乱的画面),而玛丽嬷嬷则按照神旨从姐妹变成了母亲。而这一转变发生在莱尼去威尼斯之前,似乎在暗示,因为莱尼一去威尼斯就将彻底失去父母,所以在去威尼斯之前,上帝就已提前安排玛丽姐妹成为莱尼的“精神之母亲”,以替代莱尼的世俗之母。所以在片尾天空中出现了“圣母”像,而这片天空曾出现在玛丽嬷嬷乘直升机离开(又飞着离开)时。 而莱尼与嬷嬷的最后一句对话是“再见,圣人”“再见,嬷嬷(母亲)”,这就点明了玛丽嬷嬷现在是“圣徒之母”的身份。 不过玛丽嬷嬷身上也是有一些不太好的暗示,比如她几次在家穿着一件白T恤,上面写着“I am virgin but this is an old shirt ”,以至于莱尼第一次见到时,怀疑玛丽嬷嬷在家里藏着什么人。但这也可能是在暗示玛丽嬷嬷的身份,将会从姐妹转变为母亲。所以“处女”这件就衣服将会有“圣母”的新外套。 综述一下上面的分析,精神之父与精神之母分别象征着“智慧”与“苦涩”。并且“苦涩”高于“智慧”。 就是说莱尼作为“圣徒”,“智慧”只是他的外表,所以他在人前显得手腕高超,其圣经背景是耶稣对门徒说:“我差你们去(世间),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所以莱尼经常会表现得让人起疑; 而莱尼作为圣徒,“苦涩”却是他的内心。最后威尼斯之行的结果,使他必须要担当整个世界的“苦”(因为他要拯救父母的灵魂)。 不孕女埃丝特(唯一的信徒) -------------------------------------------------------------------------------------------------------------------------------------------------- 不孕女埃丝特是在第2集剧首,第一次正式登场的,而第2集剧末倒数第2个镜头也给了埃丝特。(第2集最后一个镜头则给了沃伊洛和他的脑瘫养子,猜测这两个人以后还有很重的戏份) 埃丝特登场方式很特别——面无表情地躺在床上与丈夫啪啪。而下一个镜头居然和莱尼的一样,也是看见床头的“基督倒置”。

埃丝特所见的倒置

啪啪刚结束,埃丝特就开始祷告,埃丝特丈夫则穿戴整齐的站在旁边说:“你不爱我”。埃丝特保持祷告状,回:“不, 我爱你,但是对你来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丈夫说;“性有其自身的规则”。埃丝特回:“性只有一个规则,繁衍生息”然后传来画外音(教堂钟声)。 这里,“基督倒置”无疑是在暗示埃丝特与莱尼的眼光一致,所以是其唯一真正信徒。 而埃丝特最后一个回答“性只有一个规则,繁衍生息”,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埃丝特面无表情的啪啪,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孩子。而将“性”理解为仅仅是为了繁衍,其中的宗教含义就不用解释了吧。 另外这段对答的画面风格有点诡异,埃丝特处在白光中,全程不看丈夫一眼,看起来更像是在回答上帝的问话。而其对话内容也与埃丝特第一次与莱尼见面时的对话很相似——埃丝特说:我爱你的布道;莱尼说:只有爱还是不够的。——所以这段埃丝特与丈夫的对话,似乎同时也是在与上帝直接对话。(这个文字不易说清,画面则表现的较明显。另外剧集中还有不少类似性质的对话——表面上是依附于剧情,其实却另有所指,比如莱尼与斯宾塞的某些对话,又或者和玛丽嬷嬷的某些对话。这里就不展开了,有机会再说。) 随后莱尼黑夜布道,埃丝特是唯一流泪的人,这个前面已经讲过。 而埃丝特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所说的“尊重”则直接让莱尼晕倒了。 这里埃丝特所说的“尊重”,那是指对上帝旨意的绝对尊重,而莱尼晕倒后则看见了父母躲避他并乘船离去幻象。 似乎是暗示莱尼的晕倒,是因为埃丝特所说的“尊重”让他明白了他必须要尊重上帝让他成为孤儿,并阻止他寻母的旨意。就是说莱尼在父母心结这件事上没有绝对的尊重上帝的旨意,埃丝特无意的一句“尊重”在莱尼听来另有所指——即点醒了他必须绝对的尊重上帝的旨意(这又是一个依附于剧情,但在莱尼看来另有所指的对话),所以他在晕倒的幻象中看到父母躲避他,并乘船离去。 另外补充一个第一次写时没看出来的细节,就是“埃丝特 Esther”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来自圣经《以斯帖记Esther》里的以斯帖。 但诡异的是以埃丝特的经历却看不出与《以斯帖记》有什么明显的关联,以斯帖故事的主干是讲波斯王后以斯帖粉碎了宰相哈曼屠杀犹太人的阴谋,拯救了犹太民族的故事。 这让我很疑惑。因为从剧情来看,严格的说,埃丝特并没有粉碎沃伊洛的阴谋,反而是配合了沃伊洛的阴谋。而沃伊洛阴谋的破产,是因为莱尼早就知道其阴谋,并且其阴谋很快就平息了(当然,哮喘主教手上也有了照片,也可能这个阴谋只是暂时平息了)。 而剧集中这么明显赤裸裸的用圣经人名作名字的,似乎只有“埃丝特”一人(当然,埃丝特的丈夫叫Peter与圣彼得同名,但Peter这个名字太常见了。玛丽嬷嬷与玛利亚同名,也同理),这是在为以后埋伏笔?但看着也不像,埃丝特只是一个守卫的妻子,怎么能和波斯王后以斯帖通过波斯王拯救犹太人的故事拉上关系?所以怀疑“埃丝特”这个名字另有寓意(这个放到下面的“小庇护”那里在解析)。 另外,埃丝特与教宗助手瓦伦廷通奸这事,虽然很可能是为了要孩子,不过埃丝特确实也对瓦伦廷有过眉开眼笑的调情,可能这背后还有别的故事。 而埃丝特后面的求子情节很好懂,就不多说了。但埃丝特的“求子”经历还联系到另一个奇怪的东西——袋鼠。 袋鼠(兄贵) -------------------------------------------------------------------------------------------------------------------------------------------------- 袋鼠与埃丝特都是在第2集首次登场的。埃丝特先以啪啪“求子”的形式登场,随后不久袋鼠首次登场。 而袋鼠登场前,莱尼正在巡视信众送来的礼物,期间插入沃伊洛的亲信对莱尼的调查,而内容则涉及到莱尼父母(这里的关键词是“父母”),随后莱尼看见一封小孩来信问“我要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这里的关键意象是“小孩”),在莱尼打开袋鼠笼子前有个动作——将那封小孩的信叠起来放进了口袋(关键词是“口袋”),然后袋鼠登场。 把关键词组合起来就是“父母小孩口袋”,所以袋鼠可能是象征着——莱尼想要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小孩)这个想法。 随后在黑夜布道上,这个莱尼的真正信众出现了——就是埃丝特。 后来莱尼曾经命里袋鼠“跳”,但袋鼠没理他。而当莱尼第一次成功的命令袋鼠“跳跃”时,袋鼠从“圣母”像右边跳到圣母像左边,这时旁边的埃丝特马上向莱尼说我想忏悔(忏悔曾配合沃伊洛设局),随后埃丝特感受到了“花开”的神迹。而之前袋鼠的“跳跃”,似乎正是在暗示莱尼唯一的信徒将有一次“信心”的进步——跳。 而后来,埃丝特生下孩子后对来探望的莱尼说“我们给他(婴儿)取名叫庇护”,似乎年连带这个孩子也一起成为了莱尼“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这一想法的结果。 而莱尼在抱埃丝特的孩子时,差点失手把孩子摔着,则是暗示他会差点失去埃丝特和这个小孩(小庇护)。 (插入:导致莱尼的失手摔孩子的起因也很有趣,是源自于那个与埃丝特有染的那个教宗助手瓦伦特。而当时病房里同时出现了三个具有“父亲”色彩的男人,这似乎也在为以后设伏笔,而且很可能还和随后出现的意大利总理有关联。) 而当埃丝特一家不辞而别时,正是回应了上面莱尼“失手”的暗示(但这个暗示很可能还有结束)——莱尼失去了自己正宗的信众。 而随后不久袋鼠就死掉了。 其叙事结构是:埃丝特登场,随后不久袋鼠登场;埃丝特消失,随后不久袋鼠死掉。(为什么都是随后不久?因为它是袋鼠,是跳着走的,会跳过一小段剧情,哈哈) 而当玛丽嬷嬷跟莱尼说袋鼠是个神迹时,莱尼打断她的话,说:那只是个偶然。就是说,当初莱尼看到小孩那封信时,而偶然起了一个小心愿“孕育自己的真实信众”,并把这个心愿放进了袋子(袋鼠)里,所以莱尼才会数次命令袋鼠“跳”,所以莱尼不认为这是神迹,只是偶然。莱尼真正的“神迹”应该都是和祷告有关的(每次神迹出现时,莱尼必有祷告,所以莱尼的神迹严格的说,应该是被应答的祷告)。但这只是莱尼对袋鼠的看法,上帝却似乎对袋鼠另有看法(这个以后再说)。 而为什么莱尼会失去埃丝特这个唯一的信众呢?因为上帝给莱尼的旨意不是培养一两个信众,而是要莱尼去改变整个世界,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回天国的事上,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 “小庇护”(纯猜测,纯脑洞) -------------------------------------------------------------------------------------------------------------------------------------------------- 这与埃丝特一家为什么不辞而别有关。 埃丝特似乎还有个“圣母”身份。她与莱尼第一次见面时,曾将昏倒的莱尼抱在怀里,而埃丝特的动作,明显是在模仿这是剧中出现过的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圣殇”的造型,而“圣殇”表现的是圣母抱着受难后的圣子;而莱尼在那次昏倒时看到了自己与父母离别的幻象;而埃丝特后来又将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庇护”。

米开朗基罗的圣殇

埃丝特的圣殇

所以猜测,很可能埃丝特的不辞而别,是因为得到了某种幻象,而幻象的性质可能与莱尼昏倒时看到的一样(即:父母与子分离)。 就是说,埃丝特看到的幻象,可能预示着“小庇护”的未来将与莱尼一样母子分离,甚至可能比莱尼还“悲惨”(按世俗眼光来看)。所以埃丝特可能是怕幻象成真,因此不告而别,想要让小庇护逃避“神命”。而离开时连莱尼抱着小庇护的相片(莱尼是拒绝拍照的,可见其重视)也没有带走,也许就是在象征与“神意”联系的断裂。 而莱尼第一次与小庇护见面时,是用手捧鲜花,用脚踢开了病室门。似乎是暗示关于小庇护的使命是不可抗拒的,“神”会闯进来——找到你。后来莱尼也是不告而来,将自己的照片送到“小庇护”的新住地。 所以埃丝特的孩子小庇护,很可能已经被导演设置为本剧的大结局元素之一(接替莱尼的新生希望)。莱尼第一次见“小庇护”时说:“(这是个)小鸟的名字,他会飞的很高。”,并直接称孩子为“庇护十四”。 而莱尼送“小庇护”的礼物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的圣经,但又说杰斐逊几乎没打开过。这就显得意味深长。 由于莱尼似乎还具有着圣经里的“施洗约翰”的身份(这个后面的“黑夜布道”会提到);而埃丝特抱着莱尼时摆出了圣母怀抱受难基督的造型。所以埃丝特的孩子小庇护可以说是莱尼神迹的一个“结果”,如果莱尼象征着“施洗约翰”重临人世,那么小庇护则很可能象征“基督重临”。 另外,埃丝特曾说过她和丈夫都不育,而瓦伦廷这个名字据网上说有“健康”的意义,导演似乎在故意扰乱线索,让小庇护的身份扑朔迷离——究竟是来自于“健康”的奸夫,还是来自莱尼为埃丝特夫妇所做的祷告(意即凡人特别蒙恩后,所生的凡人之子),还是来自“上帝的计划”? 不过小庇护应该是来自于“上帝”。因为小庇护出生时(埃丝特生产)那一幕,之前是古铁雷斯的任职典礼,典礼最后全体主教唱起“祷告歌”,镜头转向“十字架上的基督”,然后马上接入埃丝特生产镜头(产房天顶的蓝天与花),这一转折时歌词对应的是“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当埃丝特从护士手中抱过小庇护时,歌词对应的是“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而“人子(基督)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随后导演又接入杜索里埃与情妇情夫的画面,但此时三人已停止淫乱,并似乎有点怅然若失,随后三人拉起白单盖住自己,杜索里埃说“祈祷吧”。而“为罪人而来”这也是基督的使命。这些似乎都在暗示着:小庇护的身份是“基督再临”。所以小庇护是在全体主教及修女的祈祷歌声中降临人世的,并且是“为罪人而来”。 所以猜测大结局会是:莱尼作了很多事,但也无法完全改变全世界。因为他只是再次降世的“施洗约翰”,只是来为基督预备道路的。而作为新生希望的“小庇护”,则很可能被设置为《圣经》所预言的——那将要来的“基督再临”——宣布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导致了一个新世界),而这次的新世界将是一个《圣经》被打开的新世界(杰斐逊的圣经几乎没打开过)。 补充:关于“埃丝特”名字寓意的猜测。 前面说过,“埃丝特”这个名字似乎和以斯帖的事迹没什么关联。本来我对旧约不熟,《撒母耳记》之后的各篇几乎没通看过。不过好在《以斯帖记》篇幅不长,于是借着这次的疑惑通看了一遍。结果只发现一处,觉得还算和本剧情节对得上号。 在《以斯帖记》中,以斯帖的养父末底改曾要求以斯帖“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而以斯帖则说:“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似有推脱之意)。而“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这段情节与剧情相似的地方是,以斯帖曾想逃避“神命”(不去觐见王),而她的养父向她指出“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而从上面的关于埃丝特一家突然出走的猜测来看,埃丝特很可能也是在逃避“神命”。而对于埃丝特,则是“焉知你得了儿子,不是为了以后儿子要承受‘神命’?”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关于小庇护使命的猜测大致正确的前提下。) 而埃丝特在第一次引诱莱尼时曾说过:“如果我以我的美丽作为一个礼物,是否意味着我能收获我所渴望的美丽,一个美丽的新生命 一个新生儿?” 随后埃丝特又问莱尼“如果说我想把我的美丽用在别的地方会怎样?(暗示将自己献给莱尼)”。莱尼回:“如果你曾经把你的美丽用在了别的地方,你就不会收到一个美丽的新生命,你只能得到悲伤,还有你无法承担的内疚”。 莱尼还说“斯宾诺莎将我们视为最让人困惑的难题,他说‘他(指信徒)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埃丝特说“我不懂”。莱尼则回:“我知道。但是你迟早会理解的。” 整个这一段对话似乎都暗藏玄机:就是说,埃丝特是用自己的美丽作为礼物,换得了后来的“小庇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埃丝特的确也把自己的“美丽用在了别的地方”(后面的引诱),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求子”的问题了,而是“你就不会收到一个美丽的新生命,你只能得到悲伤,还有你无法承担的内疚。”所以后来小庇护将不会是一个单纯的“美丽的新生命(世俗意义的)”,而会是埃丝特的“悲伤”(因为儿子要承受神命)。 而莱尼还莫名其妙的引了斯宾诺莎的话“他(指信徒)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这其实是在说: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赐福给你,你才信,而是因为他是“上帝”你就必须信(爱),所以才不需要上帝的“回报”,因为“爱”上帝是你的本分,而不是可以和上帝进行交易的条件(这个道理涉及到基督教上帝的性质,以后会解释)。 而当埃丝特说“我不懂”时,莱尼说“我知道。但你迟早会懂的”。就是说,你迟早会发现除了“上帝”,你别无依靠。到时,你会发现是你需要上帝,而不是上帝需要你。(推测:基本上,埃丝特将会重复莱尼在本季的心路旅程。而埃丝特的未来,将亲身体验莱尼领悟“神命”过程中的那种煎熬,以及领悟后的带泪的笑) 而这一段情节结束后,有一个埃丝特在屋内裸身祷告的镜头,可以看到埃丝特全身赤裸,唯有胸前的十字架和手腕戴着一只手表。即是在暗示神为埃丝特安排的“祝福”(同时也是世人眼中的苦难),正在无声的一秒秒地走来。而下一个镜头则接入了苏里修女抚棺痛哭的画面,所以小庇护的使命很可能是“基督重临”,而埃丝特在未来将要接受的是圣母丧子的“祝福”——即那座“圣殇”雕像所蕴含的悲痛。

神的时间步步走来

而在天空中运来苏里妹妹的棺材时,特别有一个埃丝特仰望棺材到来的镜头。实际上“棺材”在第4集几乎就是与埃丝特紧密相连的,其叙事结构是: 冰岛女首相送来“无根无源”的唱片—>莱尼对女首相说在冰川下就是上帝—>在“无根无源”的歌声中“棺材”抵达港口—>莱尼发现埃丝特在橡胶泳池中与自己同步祷告—>飞机带来“棺材”,埃丝特仰望—>在扶棺入内廷途中,埃丝特让莱尼指导她祷告,期间埃丝特说出“以美丽换儿子”的祷告,并诱惑莱尼,莱尼警示埃丝特“如果美丽用错地方,将得到悲伤”,并说出斯宾诺莎的那个困惑“爱主不求回报”—>埃丝特裸身祷告(手表/上帝渐近的计划)—>苏里抚棺痛哭(棺材) 可以看到埃丝特的“求子”过程,是以“无根无源”与棺材为开端;又以痛哭和棺材为结束的。(那首“无根无源”的歌词,也有些地方是可以和埃丝特的求子作对应的,不过不太明显,就不展开了。另外“无根无源”这歌翻托邦字幕组翻译了全部歌词,建议看看。) 所以猜测“埃丝特”这个名字,之所以直接挪用圣经中的“以斯帖”,就是因为其与圣经中的以斯帖一样,负担着不可推卸的神命。而埃丝特和以斯帖都对此有“推脱”之意。而上帝对埃丝特的回答,就是末底改回答以斯帖的话的翻版——“不要以为你得了儿子,就可以对上帝之道袖手旁观了,焉知你得了儿子,不是为了以后儿子要承受‘神命’?”,而只有当埃丝特顺从神命——“献出儿子”,并通过儿子小庇护拯救世界(基督再临),才能和以斯帖拯救犹太民族的事迹相提并论。否则“埃丝特”这个名字就有点夸大其词(这不太符合导演的作风)。 而埃丝特的丈夫与圣彼得同名,似乎也暗示着小庇护是将接管天国钥匙的人。而如果小庇护是“基督再临”,那么就意味着:当初是耶稣基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圣彼得,如今也是耶稣基督来收回天国钥匙,之后就会是《启示录》里的审判了。(当然,导演恐怕不会拍那么远,所以也就不怕把暗示给得“狠”一点。)所以如果小庇护是“基督再临”,那么以后小庇护很可能会有“收回”某种事物的举动或宣言。 而埃丝特全家逃到哪里去了呢——奥斯蒂亚 Ostia。 Ostia 是罗马古城,而查百度得知“Ostia”一词又有“心门;口,门口”的意思,这又和莱尼最后威尼斯演讲所在的位置——袋鼠的“心脏”相关联(感谢“丁依 ”同学,这是她的发现)。而“门和门口”又与后面会提到的“生命窄门”相关联,就是说上帝似乎又将埃丝特逃离自己的举动,变成了奔向上帝的“神迹”。 当然,奥斯蒂亚Ostia不属于梵蒂冈(神国),而是属于罗马(世界)。就是说埃丝特逃到奥斯蒂亚Ostia,也可能是暗示埃丝特选择了属于“世界”的宽门。但在上帝面前你“逃”得了吗?在第一集,玛丽姐妹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在飞机上我看到了一个对罗马有趣的描述——梵蒂冈的郊区”,而莱尼回“虽然不算十分准确,但是会成真的”。就是说,似乎导演这时已经开始为埃丝特的“神命”在布局了。一旦莱尼将罗马变成了梵蒂冈的郊区,那么属于罗马的Ostia(世界的宽门),就将变成神国的“生命窄门”——逃离上帝将变成奔向上帝。(妈的,看这剧,如果仔细看暗示的话,经常看得惊心动魄。导演真是神人啊。) (当然,有些细节又让埃丝特的出走原因显得有点扑朔迷离,这个在解析胡安娜时再说。) 而埃丝特真正第一次出场,其实是出现在玛丽修女乘直升机来到教廷时,那时埃丝特正和一群孩子在直升机降落坪玩滑轮,只不过那次并没有给埃丝特特写。而在剧集中直升机带来的事物基本都可以理解为“神赐”,那么剧中几次出现的埃丝特与小孩在直升机降落坪玩滑轮这一意象,则可能暗示着埃丝特一直徘徊在机场,等待上帝的恩典。 而埃丝特另一次在停机坪与小孩玩滑轮时,曾有一个被小孩撞到跌倒的镜头,似乎是在隐晦的暗示:埃丝特将会因“孩子”的事而“跌倒”。 黑夜布道(第1次布道)“基督倒置”与“圣灵倒置” -------------------------------------------------------------------------------------------------------------------------------------------------- 整个“黑夜布道”导演都处理得精彩之至。 A 布道准备(圣灵来信) 关于莱尼的这次黑夜布道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东西,就是他收到的那封小孩的来信,而这封信是一幅画。后来莱尼布道时,这幅画是一直作为讲稿伴随在莱尼身旁的,所以莱尼的全部布道内容其实是以那副画为内核的。 如果定格仔细看那幅画,可以看到纸上面画着一些房子,但关键的是:上面还画着一个头朝下的白衣天使(圣灵)。这就形成了一个“圣灵倒置”的画面,正好与第一集里莱尼看到的“基督倒置”相对应。

圣灵倒置

“圣灵倒置”可以作双重理解,一方面是暗示莱尼的黑夜布道的性质是“圣灵”传道于人间(圣灵头朝下,可以理解为下到人间)。 另一方面,也暗示世人会“倒置”其布道内容,因为莱尼的布道内容(即圣灵)与世界的方向正好相反。 而莱尼在收到信后,放出了袋鼠,随后定下了布道时间,然后却去向斯宾塞寻求布道意见和帮助,但被斯宾塞拒绝了莱尼,并说:提醒你 你现在是教皇了。孤立无援,一如既往,而且一无是处(you're a nothing),一无是处(Nothing) you're a nothing!前面已经说过“上帝之零”的性质正是“无中生有”,所以这句“you're a nothing!”也可以理解为:你是上帝之“零”。而剧集中似乎所有涉及到“无”“没有”之类意思的词句,视其具体情节,几乎都可能是在暗示着“上帝”。 而斯宾塞是“智慧”的象征,这不禁让人想起新约的一句话:“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所以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对于布道无话可说,因为到时自有“圣灵之言”赐下,无需征询“智慧”的意见。而莱尼这第一次布道,也正是莱尼首次“被交”给大众(对应“你们被交的时候”),而那封小孩来信正是圣经所说的“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而莱尼在斯宾塞那里得到“you're a nothing!”你是上帝之“零”后。又去了玛丽姐妹家里寻求慰藉,期间与玛丽姐妹谈及自己的父母,莱尼说:“但神没有出现,因为我没能找到我的父亲,也没能找到我母亲”。玛丽姐妹则说:“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清了这一切……这是出于上帝的安排”。 随后情节开始诡异起来,莱尼忽然觉得房间里还有别人,问:“谁在里面”,玛丽回答“没人(No one)”。而前面提到过但凡涉及“无”之类的意思,都可能是在暗示上帝。所以这里的台词似乎有着奇妙的双重含义,即:当玛丽姐妹说:莱尼找不到父母是出于上帝的安排;莱尼忽然灵性有所警觉并反问:是谁在你这里,回答了我对于父母的疑问?玛丽说:是上帝在回答(No one)。 而随后莱尼说:“没人爱我(No one loves me)……”,玛丽姐妹感到自己的爱被辜负,于是掌撸莱尼。但同时也是暗示:上帝(No one)爱你,所以你不可这样辜负上帝的爱。 就是说:莱尼在精神之父斯宾塞与精神之母玛丽嬷嬷那里,都得到了“上帝的回答”,只是莱尼显然还是不明白,于是开始演练沃伊洛撰写的讲稿,直到在花园看见他之前以为是“偶然”的袋鼠,才想起了“上帝”。随后但莱尼站上阳台,我们看见打开的讲演稿变成了那封“圣灵来信”。 B 布道形式(被世界倒置的“光明之子”) 莱尼为什么处于黑暗中,只有一个剪影?因为之前第一次见媒体女索菲娅讨论在盘子上印教宗像时,他就已经说过“我没有形象 因为我不存在。你能理解吗?不存在。只有基督是存在的,只有基督。而且我也不值四十五 甚至五欧元”。这是明面上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在圣经中,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并且当时展现的空盘子中央正好是一个“无形之零”(Nothing) 而莱尼之所以要选择夜晚布道,猜测是因为他认为是现在的世界是“黑暗掌权”的世界,因为耶稣在被捕时曾说“……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而耶稣曾使保罗目盲,并对保罗说:“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这似乎也就是莱尼布道的性质。(顺便说一下,片头第3幅油画所表现的就是耶稣向保罗显现并使其目盲这件事。) 整个这段布道,导演的镜头运用极其用心,且意味深长。 当莱尼登上演讲阳台时,莱尼显示为一个黑影,这种暗示似乎很不好。但下一个镜头则马上接入广场人群的镜头,而人群中有一座发光的喷泉。

生命活泉

这发光的喷泉似乎是象征着莱尼即将做的布道,是来自圣灵的生命活泉,同时也等于是在“取消”上个镜头(莱尼为黑色剪影)所代表的意义。 而莱尼布道结束后,立刻下起了雨,而“……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人群纷纷撑开伞(无视并抵御上帝的愤怒)。这时,导演又给了一个广场全景镜头,可以看到在充满人群的雨中广场上,有两座发光的喷泉。这种镜头语言等于是,又再次“扭转”了发光喷泉的象征意义——即作为“生命活泉”的喷泉,又变成了“景观”。(在布道前的广场人群镜头中,喷泉也是两个同时入镜,即是说这些人是来看“景观”的) 这似乎是在象征:当你用伞抵御了基督之泪与圣灵之言后,发光的“活泉”对你们来说就没有“神性”了,而变成了普通的“景观”。所以两座发光喷泉所暗含的“景观性”,也正是广场上的世俗人对教宗的看法——就是一种新奇的“景观”——除了流泪的埃丝特。 关于“喷泉”的个数,导演的镜头处理很细心:后面埃丝特独自在广场仰望教宗窗户时,喷泉有又出现了,并且是一个。即是在暗示,对于听懂了布道的埃丝特来说,莱尼就是“生命活泉”。而后面的广场俯拍镜头再次出现了两个喷泉,但那可以理解为瓦伦廷的主观视角,所以活泉又变成了“景观”。

埃丝特的活泉

这让人想起耶稣论到“施洗约翰“的话:“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而耶稣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似乎这正是暗示着莱尼的身份——“上帝的使者”;而在前面分析时曾提到的“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那段圣经里,同样也涉及到“施洗约翰”;再加上前面对“小庇护”身份的分析与推测。所以猜测莱尼的神性身份很可能是“施洗约翰”重临人间,当然同样也有一些细节显示莱尼并不一定是“施洗约翰”重临(就不细说了)。但起码“施洗约翰”所肩负过的使命,很可能是莱尼的一个重要使命。 (插入:如果莱尼真是“施洗约翰”的身份,那么他在后面的剧情里应该会为“小庇护”施洗,并且,莱尼最后很可能会死于谋杀,并且和某个女人有关。目前已有一些细微的迹象出现,比如:莱尼和杜索里埃出教廷去买烟时遇到的那个女人,还有杀死杜索里埃的黑帮,以及莱尼威胁过的意大利总理。施洗约翰被杀的三个元素都已出现:美女,刀子,统治者。不过这目前都是纯属猜测和脑洞,完全可能是由另一个女人导致的,比如:威尼斯布道时出现在意大利总理身边的那个女人,而黑社会也可能跟这无关。所以这些猜测,都有待于后面几季剧集来印证。) 话题扯回来。莱尼同时具有“穿细软衣服,住宫殿的人”和上帝的“神使”两重面相。而联系到剧情,即是在说,你们这些人到底是来看什么的?是来看教宗穿华服住宫殿这道“景观”的,还是来看“先知”(寻求上帝)的? 而新约林后11:14说:“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我们在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到“光”与莱尼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莱尼是正牌的“光明之子”。但在抵御“活泉”的人眼中,莱尼的“光明”只不过种景观,“光明之子”看着更像“黑暗之子”,这也回应了那副“圣灵倒置”的图画的暗示——圣灵被世人曲解。 C 布道内容(被世界倒置的“光明之子”) 前面说过那封“圣灵来信”因为布道时一直伴随在莱尼身旁,所以是莱尼布道内容的内核。就是说莱尼的全部布道内容,是以那个小孩的提问“亲爱的教皇,我要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呢?”为前提的。 即是说:“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呢?” 你得先记得还有“上帝”(对应“你们遗忘了主”),随后的布道内容则全都是在说“如何才能寻求到上帝”,基本是在历数“现代主性”的众多毛病,牵扯很多很大的基本问题,太容易起争端,就不细说了。 不过总得来说,这段“斥责”性的布道是在说,“现代主性”带来那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性”的前提是先假设了“上帝不存在”。所以莱尼上来就说“你们遗忘了主”。 就是说,如果你今天去教廷是来“寻求上帝”的,那么你不能用“现代性”那一套来寻求上帝。你必须要以“上帝真实存在”为前提,才能寻找到上帝,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圣经》里面那些动人的话。 而如果你是抱着“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这个目的来听布道的,那么你将看到“神使”,听到来自“圣灵”的布道——比如不孕女埃丝特。 如果你是抱着来看“教宗穿华服住宫殿这道景观”的目的来听布道的话,你将听到“斥责”,看到“黑暗之子”(圣灵被曲解倒置)。 而布道结束后,除了不明所以的群众,外导演只对3个人给了单独的镜头,依次是:沃伊洛,斯宾塞,埃丝特。 沃伊洛是觉得莱尼对教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斯宾塞是面色严峻一言不发;埃丝特是真听进去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斯宾塞的一言不发,从前面的剧情我们知道,莱尼的保守主义是继承自斯宾塞的,而斯宾塞是“智慧”的象征,之前又对莱尼态度恶劣。如果莱尼的布道真是搞砸了,或者但凡莱尼有一点搞砸的地方,斯宾塞是应该会面露嘲弄或轻蔑之色的。 所以猜测:斯宾塞应该是完全的被震惊了。因为莱尼的布道,不仅仅是保守主义(这是斯宾塞所赞成的),甚至把这种保守推向了极致。而在前面的剧情里,同性恋圣职长阿森特曾说“斯宾塞主教是一个保守的人,但很温和”。 就是说,很可能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正是震惊于莱尼布道的“智慧”,认为莱尼不但讲出了他不敢讲的话,同时还是超越了他的“智慧”。所以斯宾塞的严峻和一言不发,是发现“儿子”超越自己后的失语。(后来斯宾塞又多次表现得对莱尼的“黑夜布道”嗤之以鼻,但如果仔细看其理由,会发现,几乎都不是针对布道内容,而是认为不能这样赤裸裸的说——就是认为莱尼的内容没错,但缺乏政治技巧。) 对此《圣经》的一句话可做其注解“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而莱尼的布道正是来自那封“圣灵降世”的图画——来自一个“愚拙”的小孩的一个“愚拙”的提问;而斯宾塞则象征着“人的智慧”。 而“沃伊洛,斯宾塞,埃丝特”这个镜头顺序,则是一个由“负面”渐转到“正面”的顺序——“完了;震惊;爱” D 布道内容-续(一一对应) 如果联系镜头仔细看莱尼的这次布道,会发现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和布道内容一一对应的(被激光打断那几句可能例外),就是说莱尼说话时镜头给到谁,那么那句话的内容就和这个人有关联。这里只说那些对应最明显的例子(比较隐晦的说起来太复杂),比如: 你们要知道 我永远都不可能贴近于你们(画面对应:玛丽嬷嬷,玛丽嬷嬷之前刚被莱尼要求称他“教宗”); 我能做的只是让他们时刻想起 我的嗤之以鼻,和他们自己的可悲境地(画面对应:阿森特 同性恋圣职长,莱尼准备开除他); 你们懂我的意思吗?全-心-全-意,每时每刻,你必须全身心地膜拜主。(画面对应:埃丝特); 不要再去想什么自由意志,也不要再去想过放纵的生活,更不要想着自我解放(画面对应:对应媒体女,此人哈佛毕业。) 你们能够证实主是不存在的吗?如果你们不能 那就只能说明主是真实存在的(画面对应斯宾塞,一方面因为这句话很像某种哲学思辨,这是斯宾塞的长项;另一方面可能也在暗示着斯宾塞临终时的迷茫。) 没有主(画面对应:沃伊洛。不过按英文“Without God”似乎也可以译为“在主之外”) 而这种一一对应的手法在威尼斯布道时又用了一次(当然,也可能不是完全准确的一一对应)。 E 尾声(沃伊洛的秘密——纯猜测) 布道结束后,(第二集片尾)最后一个镜头是沃伊洛搂着脑瘫养子哭泣着说:“帮帮我,帮帮我,抵偿那些我为了拯救教廷将犯下的过错” 这句话说得有点诡异。如果说搂着养子寻求慰藉,这可以理解。但脑瘫养子怎么可能“帮”他抵偿错误?这个脑瘫养子有什么“超能力”?以至于沃伊洛这种狡诈的政客型人物去求他? 而在第三集,当斯宾塞逼问沃伊洛为什么让莱尼当选时,沃伊洛说:没有阴谋,那是出自圣灵(的选择); 同样,莱尼在第三集也逼问过沃伊洛,并且是用“发配他”作为威胁,要沃伊洛坦白当初教宗竞选时搞了什么阴谋,选择他作教宗是出于什么目的。沃伊洛的回答也是:圣灵。然后补充说“您作为一名大主教的谨慎可以被理解为一座在……激进立场的人们,以及……保守人士之间的桥梁,您被视为一个复合体,一个快乐的复合体,让圣灵和我自己同时满意” 沃伊洛的话概括起来就是说:“那次选举是出于圣灵,你是我当时认为圣灵与我都同时满意的选择” 如果将这意思与脑瘫养子是否有超能力的怀疑联系起来看,那么很可能,当初是脑瘫养子的某种举动促使沃伊洛选择了莱尼,并且,当沃伊洛发现莱尼可以作为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桥梁时,他认为莱尼将是一个“让圣灵和我自己同时满意”的选择。 如果这个猜测正确的话,那么脑瘫养子在那次教宗选举前,很可能还有过其他让沃伊洛震惊的行为,所以沃伊洛才会重视脑瘫养子的“超能力”,所以当沃伊洛发现当初的选择为“教廷带来了损失”时,才会在最无助的时候,去求脑瘫养子“抵偿……将犯下的过错”。 而在第二集里,当沃伊洛走出教廷时接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去看望脑瘫养子了。那个电话估计就是其手下向沃伊洛汇报脑瘫养子的情况,而沃伊洛接电话的同时,目光注视于教廷门口一个被“关在铁栏杆”内的狮子雕像上。就是说,可能沃伊洛因那个电话,想起了脑瘫养子在选教宗时的为莱尼的“助攻”,进而注视“笼中狮子”——即是在疑惑那次听从脑瘫养子的启示,而选出的这头狮子(莱尼)还关得住吗?——随后便去探望了养子。而这也是脑瘫养子第一次登场。(导演的暗示太他妈细腻了。)

吉罗拉莫首次登场

而片中设定的上帝的所在——威尼斯,其城市守护圣人圣马可的标志是一头“带翼的狮子”(为什么是“威尼斯”,这个以后会解析)。所以当沃伊洛的目光看向“狮子”,这即是沃伊洛心理的表现,同时似乎也暗示着脑瘫养子可能是上帝的传递旨意的工具。(在古铁雷斯去纽约调查走出教廷时,镜头再一次停留在门口的“狮子”上,也是近似的寓意) 而当沃伊洛胁迫埃丝特设局时,他曾向脑瘫养子忏悔,并说“你 吉罗拉莫 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罪恶的灵魂,只有你 吉罗拉莫 可以真正触动圣洁的裙摆”。按基督教的“原罪”理论,谁能称为“没有罪恶的灵魂”呢?所以,这几乎可以看成是在向“圣灵”忏悔。 而如果把脑瘫养子在教宗选举上的关键“神助攻”,看成圣灵的选择的话,而当时与莱尼竞争教宗之位的是斯宾塞,那么整个竞选局面就变成了:脑瘫孩子(愚拙)vs 斯宾塞(智慧) 并且在第3集开头时,莱尼对忏悔神父说“当时所有枢机主教都在(教宗)选举会议上……”此时画面是夜空的北斗七星,而之前莱尼说过北斗七星是上帝的居所。所以音画对位的结果就是:上帝也在那次教宗选举会议现场。 这就又印证了之前提到的那句《圣经》里的话“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而沃伊洛后来还对脑瘫养子说过“对不起”之类的话,那么很可能这个养子之所以脑瘫,是与伊洛洛有关系的。甚至有些迹象(沃伊洛被莱尼那句“我是懦夫”感动)让我猜测:很可能这个脑瘫儿与沃伊洛当年的某种“懦夫”行为有关联。当然,这是纯脑洞。 另外补充一点,目前也有某些迹象,使脑瘫儿看起来像某种针对莱尼和小庇护的祸事的起源:在第七集,莱尼为小庇护换尿布后,在“哈利路亚”的歌声中,画面莫名其妙的接入了沃伊洛和养子三人在海滩看日落,并且这里的时间是不对的,前面的换尿布是发生在晚上。而看日落这一幕不但与之前的莱尼和小庇护分享了同一首“哈利路亚”,而且镜头最后定位于戴墨镜的脑瘫养子。而下一幕则发生了莱尼担心被人下毒,与沃伊洛调换食物。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墨镜”,这个在剧集里多次象征着“盲目”或“被蒙蔽”。比如:沃伊洛和哮喘主教串通斯宾塞谋夺教宗之位,并跪下亲吻斯宾塞的戒指时,斯宾塞戴着墨镜;忏悔神父拒绝再为莱尼提供情报后,莱尼戴过墨镜。所以,这个戴墨镜的脑瘫养子很可能只是一个“盲目”的工具,或者意味着,你即使(看)不明白神借此人所做的事,也要对此说“哈利路亚(你们要赞美神)”。

哈利路亚

而从镜头衔接来看,沃伊洛及其脑瘫养子似乎与埃丝特和小庇护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剧中多次出现沃伊洛和养子的镜头,紧跟着埃丝特和小庇护出现的情况。 而以上面所猜测的脑瘫儿的超能力来看,恐怕不会是小灾难,很可能会直接导致莱尼死亡的祸事。虽然即使真如此,也仍然可以说脑瘫儿的行为出自圣灵(比如:上帝认为莱尼已完成使命),但脑瘫儿的象征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还有待观察。 另外,莱尼在见意大利总理前有一幕也戴着墨镜,似乎是在暗示着莱尼看不清这个意大利总理的真正“身份”——杀死“施洗约翰”的希律王。而在威尼斯演讲时,当镜头转向意大利总理时,他身边出现了唯一一个之前还没有登场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很是为莱尼的布道感动,这让人联想起王尔德的“莎乐美”。

纯洁或肮脏(迷之女)

而如果与接在戴墨镜的脑瘫养子后的莱尼担心被人“下毒”结合起来看的话。莱尼这个再临的“施洗约翰”这次很可能会死于中毒,而给莱尼得罪过的做饭修女比奇很可能是下毒者(“比奇”这个名字……哈哈)。而“圣痕”骗子与哮喘主教很可能也会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父母(花式谜团) -------------------------------------------------------------------------------------------------------------------------------------------------- 关于莱尼的亲身父母,在前面的解析中几乎被定性为“负面”象征。但其实这只是可能性之一,莱尼父母很可能具有多重面相,并不一定就是绝对的“负面”反派。 莱尼父母除了最后一场戏,之前都是出自于“幻象”。纵观这些分散于各集的幻象,可以发现其中还有些更细致的线索。 A 场景的分裂(两种世界) 父母的幻象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幻象。在开篇的两个梦里已经区隔出了“神性幻象”和“伊甸幻象”两种对立的幻象。 “神性幻象”的美学特征是:孤独与黑夜。这基本就是莱尼对“神命”的感知,他因为要担负神命,而倍感孤独。

神性幻象

“伊甸幻象”的美学特征正相反:温暖与明亮。这基本是莱尼对家庭关系的想象,就是说莱尼内心很渴望温暖的家庭关系。

伊甸幻象

在剧情的推进中,“神性幻象”与“伊甸幻象”又互有渗透。 第1次是:当莱尼第一次接见埃丝特时,埃丝特说她感悟到“尊重”,莱尼听了晕倒,随即出现“神性幻象”——父母在神性幻象中逃避小莱尼,最后登船离开。似乎是暗示父母抛弃莱尼这是出于神的旨意,而莱尼必须“尊重”神的这一冰冷的旨意。所以当埃丝特提到“尊重”时,莱尼晕倒了,因为莱尼最不想承认的就是:必须接受“自己被抛弃”是出于神意,还必须“尊重”这一神意。

父母从神性幻象中离开

第2次是:当莱尼对全体红衣主教发表讲演前。当莱尼身着华服在圣座上闭目冥想时,出现了一个“伊甸幻象”——莱尼父母将他领到修道院门口,莱尼对着修道院大门说“他们还在那里,我现在要转回去了 我会看到他们,爸爸和妈妈在等着我”。但转头回看时却发现父母消失了。这可能是从“伊甸幻象”的视角在描述父母消失这一事件,基本与上面提到的那个“神性幻象”互相镜像。而莱尼随后对红衣主教的演讲即以“咚咚 Knock knock!”的敲门声为开场白,随后说“我们不在”。似乎在暗示,在教堂你不应该期望找到“人间的父母”的那种温暖,教堂的门后面只有上帝无形的创造之“零”。

父母从伊甸幻象中消失

而“Knock knock”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鲍勃·迪伦的名曲“叩响天堂之门Knockin'On Heavens Door”。无论鲍勃·迪伦还是“叩响天堂之门”都是嬉皮士的最爱,而鲍勃·迪伦的“叩响天堂之门”的歌词“天黑了,黑的看不见了,感觉我正敲着天堂之门”则映射着之前的“黑夜布道”。 而后来莱尼在剧中论到嬉皮士一代时曾说“但是有一点很好,打造理想世界的动力。这点,他们是值得赞赏的。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样的未来才是光明的”。就是说莱尼的“保守主义”不是单纯的回到过去,当初嬉皮士所反对的那个“过去”——他同样不满意。 第3次:当玛丽嬷嬷设局,引发假父母事件时,莱尼看到一个“神性幻象”:自己在圣马可广场迎接并拥抱父母。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幻象的场景竟然是开篇的“神性之梦”的场景;而母亲竟然和莱尼一样,是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婴儿金字塔下走出来的(即暗示“神性”)。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个“幻象”是由假父母(即:欺骗)所引发的。 所以猜测,可能莱尼一直期望有一天发现父母和自己一样,都是直接来自于上帝。所以当他看到父母主动联系自己后,他认为这个“期望”实现了,上帝的“旨意”并没有将自己的父母排除在自己生命之外。所以莱尼才在“幻象”中看到母亲从婴儿金字塔中走出。就是说莱尼相信这次父母主动联系自己,是出于“神意”。所以在这次的“神意幻象”中,父母终于不是逃离自己,而是走向自己。

父先已在场

而从这三次父母的幻象中可以看出,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都是随着莱尼心境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基本可以看做是莱尼的心理投影,而不是真正的“神性呼召”。而真正的“神性呼召”很可能是那个神秘的胡安娜,胡安娜是目前唯一出现在教廷场景中的幻象(古铁雷斯的“圣母”幻象等本身具有神性身份的幻象除外)。 B “亲密”程度(父与母) 在莱尼关于父母的幻象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最先出现的是母亲和莱尼,并且明显的莱尼和母亲更亲密。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父亲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在上面提到的那次由假父母引发的幻象里,是母亲独自从婴儿金字塔中走出来,而父亲早就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了。这固然可以看作是莱尼更看重母亲,但前面已经分析过,所有关于父母的幻象都可以看作是莱尼的心理投影。那么如果按心理投影来分析的话,这一场景的含义就变成了:父亲早就到来了,而母亲是新来的。即是说在潜意识里,莱尼隐约认为母亲的问题才是根源性的问题,解决了母亲的问题,父亲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但这可能会被翻转,以后会解析) 而在之前分析母亲的“伊甸园”图景时,已经提到过,母亲似乎对应着“夏娃”,是“悖逆”的象征,并且夏娃也是第一个摘“禁果”的人,亚当是随后吃了夏娃递给他的“禁果”。而在威尼斯演讲的末尾,也是母亲率先离开,父亲跟随。 而在莱尼非洲讲演时出现的“伊甸幻象”里,当小莱尼跪在阳光下伸开双臂(十字架状)时,可以看到其父母就在远景中(站立于树荫里),而紧接着的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半裸躺在一个大树干上,并且图像是“倒置”的,这很可能就是在暗示母亲的“悖逆”于神。随后出现了小莱尼与父亲并坐(父亲在吸烟),而母亲独自从水塘边走开的镜头,并且紧接着的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在树下张望。而在之前的以“伊甸园”为场景的幻象中,也数次出现过母亲在树下向上看的镜头。

树之倒置

树下张望

这些意象似乎都在暗示着夏娃和树上禁果的典故,似乎莱尼心里隐约还记得,母亲才是问题更严重的那个。至于“禁果”在圣经中的象征到底是什么,就不细说了,不过简单的来讲:不是一般所讲的象征“情欲”,而是象征人性本质上的“悖逆”(当然,还有别的意思,就不展开了)。 非洲讲演(双重结局)——上帝的愤怒 -------------------------------------------------------------------------------------------------------------------------------------------------- 感觉莱尼的非洲讲演很容易让人只看到光明的一面,而有所忽略。 非洲之行使莱尼进行了第一场能让“世界”感动的演讲,这个演讲的重点“和平”一词来自于“伊甸幻象”,这让人很容易误解为“伊甸幻象”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非洲演讲出现的与“伊甸幻象”其实是“暗藏杀机”的,幻象里面除了表面的平和,还暗示着“禁果”与人的“悖逆”。 就是说,莱尼演讲前半段所说的“和平”实质上是在说你们“不和平”,你们应该羞愧。这其实和黑夜布道时的态度几乎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时莱尼把自己包含在了应当“羞愧”的人之中。而随后出现的“伊甸幻象”更是在暗示:因为人的存在性的“悖逆”,所以你们和平不了,必要“堕落”。 “和平”只存在于人类走出“伊甸园”之前(就是莱尼八岁那年曾在科罗拉多河岸见到的),而随后紧跟而来的,就是吃“禁果”的悖逆。 而“和平演讲”之前还有三个细节很有意味:第一个是莱尼与媒体女隔着收集冷凝水的塑料膜对视而笑。这一幕很有趣味,但却暗示着一个东西——“雨”——结满冷凝水的塑料膜很像是雨滴纵横滑落的玻璃。即是说在非洲这里,连上帝表达愤怒的“雨”都被人加以利用,用于压迫——所以后果很严重,后面直接是“神罚”。 第二个细节也很容易被忽略:媒体女与莱尼相视而笑时她戴着墨镜,而画外音则是莱尼的忏悔“神父 宽恕我的罪孽吧”,实质上就是在扭转“浪漫对视”的美好。即是说:你们觉得光明与浪漫,那是因为你们“目盲”,是因为“罪恶”被藏起来了,是因为你们不知道上帝对这里的罪恶有多愤怒。

雨与墨镜与罪孽

第三个细节则是承接“浪漫对视”的莱尼在非洲忏悔室的告解。莱尼告解的内容第一句“神父 宽恕我的罪孽吧”已经被用于颠覆浪漫对视的“光明”了。而后面的告解内容,基本都在总结莱尼近期的郁闷事(杜索里埃的死,埃丝特的出走等),而这也是在解释导致莱尼非洲之行的起因,就因为他不被世人理解,很苦闷,想有所动作。 而在告解最后,莱尼问出一句话:“世界上的人认为我丧失了基督教的美德。他们是对的吗?我残忍吗?我所做的一切 都是出于我对上帝的爱。”,随后,不懂英文的非洲忏悔神父递给莱尼一卷揭露真相的小纸条。即是说:上帝直接“回答”了莱尼的疑问——“不,你不残忍,残酷忍的是这个世界。这样的世界根本不配指责你。” 而只有将莱尼的告解与揭露真??

 3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前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瞭望塔(Watchtower devlin) -------------------------------------------------------------------------------------------------------------------------------------------------- 教宗走过画廊时的片头音乐因为隐去了歌词,似乎成了一个隐藏起来的“彩蛋”。字幕组标注的“Watchtower(瞭望塔)-Devlin”查了一下,这其实是Devlin改编的鲍勃·迪伦的名曲“Along the watchtower(沿着瞭望塔)”。 而鲍勃·迪伦的“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以晦涩著称,并据说是典出“以赛亚书:21:5-9”。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鲍勃·迪伦的原版“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与剧情的关系。因为片头所用的Devlin的改编版,其歌词保留了鲍勃·迪伦的全部原歌词,只是在其框架内加入了几段饶舌。由于没看见有人翻译那新加几段饶舌歌词,于是用百度翻译硬译了一下,感觉其大致内容与剧情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先说以赛亚书:21:5-9 “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阿,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地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他像狮子吼叫,说,主阿,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 (《以赛亚书》我没通读过,所以连其基本内容都不大清楚,这里的解析结合了一些网络资料,所以可能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其中可能与剧情有关联的信息是“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他像狮子吼叫”;“巴比伦倾倒了”。 其中的“他们摆设筵席”查了一下手上的纪博逊主编的《每日研经—旧约圣经注释》,也没有讲清楚这个“他们”是指谁,只说这是以赛亚看见的异象,而以赛亚书里面充满了这类预言性的异象(所以我大想看旧约的小先知书,词句很美,就是搞不懂它在说什么)。 不过“摆设筵席”这个意象,倒是在圣经中经常出现。很多时候意味着“天国的筵席”,而这“天国的筵席”可不是那么好享用的。新约里有个著名的“天国筵席”,大致是说:神召开筵席,派遣仆人请被召的人赴席,结果被召的人都不理,还把神差遣去的仆人凌辱杀害(一般解释为,世人不理神的召唤,并杀死先知),后来神就派兵把这些凶手灭了。神于是又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你们去把凡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于是仆人就去把遇见的无论善恶都召来了。结果神发现这些人没一个穿礼服的,就又责怪他们,并将他们捆起来扔到外面的黑暗中去。基督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另外,一般认为故事里的“礼服”则可能意味着你要赴“天国的筵席”,就要在灵魂上有相应的“礼服”,似乎是在暗指灵魂的纯净。(具体故事详见《马太福音》22章) “他像狮子吼叫”,在《每日研经》的注释里提到:依据希伯来文这里讲话的是“一头狮子”,而后来大多数现代圣经译本是依据昆兰的以赛亚卷轴翻译的。而犹太拉比对此有别出心裁的解释(原注释说得挺复杂的,这里只讲大意):先知在圣经中被比作狮子,而耶路撒冷也被称为“亚利仪勒”“上帝之狮”。而这就与剧集中上帝的所在——圣马可大教堂联系起来了,圣马可是威尼斯的守护圣人,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同时也是威尼斯的标志)。 “巴比伦倾倒了”,这很明显是在说拜偶像的世界灭亡了,而巴比伦在圣经语境中也象征着世上的帝国,说的文学点就是“人心的诡诈帝国”。 所以整个这一段经文在剧情中可能暗示着:莱尼就是奉差遣去召人入“天国筵席”的人,而同时也是“守望人”,而他守望到的是“巴比伦的覆灭”,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天国近了”,而“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也是圣经中施洗约翰在旷野中所传的道,耶稣也说过同样的话。 所以整个片头,配上背景音乐,基本是在暗示莱尼的使命,而音乐的源头《以赛亚书》的相关章节,其中已经暗含着“传悔改的道”与“最后的审判”(因为巴比伦倾倒了)。并且《以赛亚书》的其他章节也预言了:施洗约翰为主开路;基督降临;神的救恩;末日审判等。(当然,这些异象性的预言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往往众说纷纭。) 而背景音乐与片头的油画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鲍勃·迪伦的歌词了。“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堪称神曲,在多部美剧中被应用,上一次震撼性的应用出自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第3季剧末(《卡拉狄加》在我的个人排行榜上也是第1神剧,严重推荐),而“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在其中起到了扭转整个剧情的作用(就不剧透了)。其歌词是: “应该有办法逃出去,”小丑对小偷说, “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 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 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没必要那么着急,”小偷慢悠悠地说到, “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 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歌词翻译来自网络,英汉对译的自己搜) 这里面与片头产生联系的是第一句“应该有办法逃出去”。网上已经有人详细解释了片头油画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缩影。所以片头音乐暗含的意思是:从基督教或教会的沉重历史困局中“突破出去”,而这个“突破出去”从剧情来看明面上是指“莱尼的作为”,但暗中却指向整个“基督再临”的计划。就是说靠人自己是走不出这个困局的,必须有神的介入才能走出困局,因为即便是“莱尼的作为”也包含着神迹。 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最后一幅油画“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莱尼在这幅前还冲观众眨眼。而“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是天主教徒发动的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屠杀,这简直是十分的“政治不正确”,并且“屠杀”在当代基本被视为宗教的历史污点。导演是想翻案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是以“上帝真实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这里的可能是借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审判性”,将寓意指向启示录中的世界终结以及“末日的审判”。而“末日的审判”是由上帝亲自审理的,将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性(因为上帝就是真理本人嘛),就是说这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象征的是“上帝的最后的审判”,而不是圣巴托洛缪那种“人对人的审判”。所以莱尼对观众眨眼似乎是在说:你猜猜看,最后的审判来临时,你会得救吗?(但无疑,当最后的审判降临时,是会死很多人的,所以才用了这幅画)

末日审判

另外说说后面的歌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丑对小偷说”,这个小丑和小偷分别指的是什么?按歌词来看小丑(joker),可能是指“觉醒者”,因为西方的丑角又有“愚者”的寓意,这基本就暗指着圣经的那句“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所以小丑说“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因为其已经觉醒,所以觉得世间混乱,并寻求解脱;而随后的“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这里的酒可能暗指圣餐中的“基督之血(葡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可能是暗指圣经这句“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就是说商人和农夫的生命都为吃喝而已,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生命中的“价值”。而已经“觉醒”的小丑,觉得一定有办法逃出这种无聊混乱的“生命困局”。 而“小偷”指什么呢?耶稣说:“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此处引文括号内的文字为圣经原附的)。联系到剧情,这里的“小偷”可能指的是基督以外的(详见约翰福音第10章)。 所以小偷对已经觉醒的小丑说“没必要那么着急,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就是说世俗的教导是:别为发现生命的虚谎,而急着逃向“神国”。生命是个笑话我们早就知道,所以别扮“觉醒者”假装痛苦。 而最后一句“时间已经不早了”则是双关语,在小偷的话中意味着:生命不多了,别假装痛苦,抓紧时间寻欢作乐吧;但这句“时间已经不早了”与下面的歌词相关联时,则变成了:的确时间不多了,因为守望者已看见骑士来临,巴比伦就要倾倒了——意即神国马上就要来临了。 而“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这句其实是对应着以赛亚书中“他像狮子吼叫”,但在以生命为笑话的“小偷”们听来,那不过是“一只野猫”在瞎叫——上帝的“狮子”被去魅为“野猫”(都是猫科动物嘛)。 所以,鲍勃·迪伦整个歌词是在说:觉醒者想要超越这个世界,世界却对他说不要假装痛苦,时日不多何不寻欢作乐,但上帝的国(和审判)将在你意想不到时到来,并且正在到来。这基本是以圣经视点在描述人的存在状况,同时也是在暗喻着剧中的所有人——你们现在是小丑(觉醒者),还是小偷(放纵者)? (当然,这里解读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从其圣经含义来解读的。据说鲍勃·迪伦这首歌还有其现实影射,但似乎与剧情无关,就不展开了。) “上帝”是什么?(爱与愤怒) -------------------------------------------------------------------------------------------------------------------------------------------------- 因为解析中涉及到“末日的审判”,所以得说说基督教的“上帝”是怎么回事。当然这就基本上就是个人理解和看法。本来打算说得全面点,但后来发现如果要写得全面,那又会是长篇解析,且很多地方会与剧情没太大关联。所以只简单说说与剧情理解有关的那些吧。 首先在圣经-创世纪中就已经阐明了“上帝”的两个重要身份——上帝是同时兼具“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者的。这就使上帝对于“人和世界”拥有了法权意义上的绝对主宰权(都是他造出来的嘛)。而世界其他神话中的神,但凡不同时具有“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个身份的话,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去向人或世界施加惩罚或进行拯救的(因为那都不是你的嘛)。 所以正因为上帝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使上帝有权对世界和人作任何处置,这就是说上帝对世界和人有绝对的主权。所以剧情中上帝对莱尼的任何安排,从理论上说,莱尼得绝对服从。 另外,圣经里的上帝还有其他很多特性,其中重要的大致有:至善,超越时间,全知,全能,鉴查人心,愤怒,嫉恶如仇,生命等。 这些特性都保证了上帝的旨意就是真理,而不是“毒菜”。就是说,不是因为上帝法力大,人就必须听上帝的(靠力量压制,那就是暴君了),而是因为上帝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所以人才必须听上帝的(他是正确的嘛,你怎么可以不听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上帝是“上帝”,就必须信他的原因。 而因为上帝是至善,并且是造物主,所以他不会为了“利益”而坑害“人”——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他坑害人类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现代性的思潮往往拒绝一个“人类的主宰”存在,其实是因为不再相信有一个作为至善和造物主的上帝存在,而是把任何性质的“主宰”都看做是“毒菜”。所以,剧集里莱尼得施展“神迹”才能抵消掉“专断毒菜”的形象。因为近代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忘了或忽略了上帝的“神格”。 而上帝的“神格”是对“人”的完全超越,比如:上帝超越时间,而人是时间性的存在(耶稣说“在你们祈求已先,神就知道了”,其实就暗含着上帝超越时间的意思)。 上帝超越时间,即是说上帝根本不需要等到一切实际发生,就已经预知后果了。也正因为上帝超越时间,预知一切后果,并且是至善的,所以上帝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在这样的“神”面前,与“神”争论“为什么要这样,而不那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作为“人”,你是在没有掌握全部信息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而神则不然,他掌握全部的真相(超越时间)。 并且“神”即使给出解释,也是“人”听不懂的。就像人无法向猴子解说“打针”为什么是为你好一样,猴子是听不懂的。所以莱尼先开始也是不懂神为什么要让他成为孤儿,到最后他懂了——那是给他一个拯救父母灵魂的机会。那神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人是被困在时间中的,即使提前告诉你,你也不懂其重要性,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了,你才能真正理解。 所以,即使是莱尼抗拒“神意”这件事,上帝也是认为莱尼不会因此后悔。这看起来很莫明奇妙,但是上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创造意义”。 莱尼越是抗拒“神命”,就越在“父母心结”上陷得越深,但当答案揭晓后,莱尼发现原来父母是背离神的。这时,正因为他在“父母心结”上陷得很深,所以才使他更责无旁贷地要担当“神命”改变世界。所以他不会为当初抗拒“神命”而后悔,因为正是当初的抗拒,才使他更切身的感受到“改变世界”的必要性——就是说,是当初的“失败”的历练,让他一旦醒悟,能走得更远。 而莱尼当初的“抗拒”在答案揭晓的那一刻,被上帝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所以莱尼最后不是“放下心结”,而是理解到为了“解开心结”必须担当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不是像他之前认为的那样只“召唤”真心信仰的信徒就行了。在这一刻,当初的“心结”没有被放下,而是从抗拒神意的动力,转变成了担当神意的动力。 而在前面的解析中曾提到“上帝即是真理本人”,这源自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哲学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所以这个活着的“真理”是会主动“自我实现”的(当然耶稣那句话本身是另有重点,就不分析了)。而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神意”无处不在地在推动剧情,其实就是上帝作为真理本人在“自我实现”。 而当代思潮却是将“真理”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来理解。而“真理”一旦变成抽象概念,“真理的实现”就需要海量的“炮灰”,当代因“意识形态”而造成的无数悲剧就是注脚。所以“真理”必须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才能保证每一个人不会是“冤死的炮灰”。而基督教的上帝则是通过“最后的审判”和“创造意义”来完成这一点的。就是说即使你这一辈子受尽冤屈,但只要在灵魂上依靠上帝,上帝会为你的每一滴眼泪“创造出新意义”——即,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是走向上帝的一步,而不是在世上白白的受尽委屈。并且在“最后的审判”中上帝会为你在人世的每一点冤屈伸张正义(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同时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有冤必申的上帝)。 而“末日审判”的公正性,正是建立在上帝的这些特性上的,上帝同时是爱与愤怒的上帝,上帝对人类的罪恶的愤怒有多大,对人类的爱就有多大。所以我们会看到莱尼的最后的布道是“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 就是说,上帝的爱与愤怒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基本性质,都是必须贯彻到底的。这在圣经里表现为“旧约”的上帝所代表的律法主义(对罪的愤怒),与“新约”的上帝所代表的爱与救赎。单从名字来看,似乎是“新约”废除了“旧约”,但其实即使是作为“新约”的订立者——耶稣本人也说过“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可这怎么成全? 使徒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在上帝“超严苛”的律法下幸免,在上帝的律法下所有人都是有罪的。因为上帝本人是“绝对的正义”,所以上帝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点的罪恶,每一点罪恶他都必要追讨,每一点冤屈他都必要伸张。而“罪的工价(意即:后果)乃是死”。 上帝的这种“严苛”在人类看来,实在是太夸张了。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忽视他人的“委屈”,这是人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如果“睚眦必报”,那么整个人类社会都将无法运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了生活继续向前,而压制过自己的“委屈”,同时也压制过别人的“委屈”。但上帝不是,作为“真理本人”的上帝,对每一个人的委屈都感同身受。“上帝爱每一个人”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上帝不容忍每一个人受到委屈,所以上帝的律法会超严苛。 但如果是这样,上帝早就该灭掉整个人类——谁能说自己没有让任何人受过半点委屈呢?但上帝的愤怒有多大,上帝的爱就有多大。正是因为上帝的正义必要彻底的伸张,所以上帝为了救赎人类,派遣了自己的独子耶稣来为人类赎罪。 因为三位一体,耶稣基督被认为是上帝本人亲临人世。基督之死的意义就在于,神同时是“创世主”。创世主替人死了,即等于是还给了世界一个远多于世界的东西,所以获救的人是被“赎买”出来的,出价将人从罪中“赎出”的是神,而不是人自己。 基督必须以自己的死亡才能“赎出”神所爱的人,基督的死正是成全了律法的公正。个人认为,这才是耶稣所说的“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的意思。圣经上很多看似平常的字句,其实背后包藏着极其沉重的悲悯。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语,而是神亲临人世,为人而死的血淋淋的救赎。 就是说,在上帝看来,只有他亲自付出血淋淋的代价,才能在不违反“公正”的原则下,将那些愿意信他的人从罪中“赎出”。所以上帝的“超严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圣经旧约中多次提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一原则,而新约中不大提这事。因为基督之死即是上帝亲自实践了这一“旧约”原则,以创世主的身份受死,将人从罪中赎出。基督之死即是还给“正义”的一个“正义”,这是神对自己的“毫不妥协的正义”的亲自实践。 上帝的愤怒与爱,在基督之死的救赎中被“贯通”了——上帝的正义愤怒到要处死所有的人,同时上帝的爱深重到愿意亲自替所有人受死,并因为上帝是“创世主”才使这种“替死”有效,且不违背“正义”。就是说,本来按照“正义”原则,只需要处死一个手下,但现在“主人”站出来说“我来替他死”,并且真的“替人死了”。但因为上帝是“创世主和造人神”,所以“上帝的替死”不等同于“人的替死”是一对一的(你只能替一个人死),“上帝的替死”等于是死掉了这个“主人”以及因主人而存在的全部手下,这就足够偿还“正义”所要求的所有“复仇”内容。因此基督之死同时“成全”了上帝的愤怒与爱。 另外《圣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时间”。《圣经》开篇就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即是在提示着“时间性”,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开始,也有结束的。就像鲍勃·迪伦那首“瞭望塔”的歌词一样,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上帝已经打发人来终结世界了。所以“末日审判”固然是在审理罪恶,同时也在逼迫人思考“存在”的意义,警示人类不可以像那个“小偷”一样把生命看成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玩笑”。 而在涉及到末日审判的《启示录》中上帝则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阿拉法和俄梅戛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就是说人因上帝而被开启,因上帝而结束。人在上帝所给的“生命”中,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而上帝不是让人在“时间”中白白耗费生命,而是要让人体悟和学习“永恒”——即爱。而“爱”不是指世俗之爱,而是奉献自己的付出之爱,所以“生命泉的水”是白白赐给人的。 而所谓的“末日审判”,怎么听着都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其实,难道没有“末日审判”人就不会死了吗?如果没有“末日审判”那么生命就真的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笑话了(反正你都得死嘛,你做什么又有何意义可言呢),反而是因为有了“末日审判”,倒让生命具有了“意义”。就是说,人虽然还是会死(还是会有末日),但你生前的行善和作恶都因“审判”而具有了意义。这样“正义”“善恶”就不再是“人”自己设定的规则与标准,而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标准”。因为人自己设定的标准,也是人可以自己改变的,而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在不停的调高(对别人)或调低(对自己)这些“标准”,以至于“正义”“善恶”很多时候都成了牟利或迫害的“幌子”(这个话题太大,就不展开了)。所以在基督教语境中“末日审判”所导致的“绝对正义”的伸张,是建立人生意义与保存“正义”标准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点却被当代思潮有意无意地“拒绝”了。 长胡子的女人(上帝与诸神) -------------------------------------------------------------------------------------------------------------------------------------------------- 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在第一稿时因没有查到其出处,被解读错了。后来看到“翻托邦字幕组”的注释,才知道(感谢翻托邦字幕组)。后又查到有人写过更详细的关于这幅油画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这篇文章,下面关于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的介绍引文就出自该文,这里也感谢文章的原作者,)。所以这里重点是解读其在剧中的寓意。 这幅油画中的两个人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喂奶的是妻子,“她是意大利17世纪时候的奇女子马格达莱纳·文图拉(Magdalena Ventura)。根据画像上一块石板铭文,我们得知她来自阿布鲁齐地区(Abruzzi),在37岁的时候突然长出满脸胡须,当时她已经生育了3个儿子,而这幅绘画诞生的时候,她52岁。”她身边的是她丈夫。 “这幅作品旁边还有一些文字,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文图拉跨越了边界,打破了分类。17世纪,人们对其充满好奇,甚至认为她是怪物,另一方面,文图拉是一个事实,她是真实的。 “对于里贝拉来说,他的描绘对象不是一个自然的怪胎,而是个体性的奇迹和谜团。里贝拉以一种平静而阴郁的自然主义呈现文图拉,也赋予她以尊严。里贝拉以温柔、同情的视角审视现实世界,其创作也展现了艺术家动人、令人难忘的眼界。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里贝拉则将之化为不朽。”(引文来自《<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 这里,重要的不是这个“马格达莱纳·文图拉”身为女人,为什么长胡子,而是“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以及“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 这即是说当剧中出现这幅油画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将出现“超自然的奇迹”,或某种“规则”将被上帝打破。 而《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每次都是与旁边的另一幅油画《崇拜维纳斯》一起出现的。而据《<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介绍说:“它来自提香的手笔。《崇拜维纳斯》(The Worship of Venus,1518-1520)而今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描绘了每年4月1日向维纳斯献祭的仪式,妇女会像女神献祭,以‘清除她们身上的每一个瑕疵’。在画面右侧,两位女性作为维纳斯的代理人正在检查祭品,而在前景的草地上,爬满了婴儿,他们爬树、射箭、拥抱、打闹、撕扯对方的头发、在空中飞翔……这幅稍微显得有些疯狂的景象,在某些意义上,又展现了另一种真实。” 而这两幅画在现实中都不是梵蒂冈的收藏。就是说,导演刻意地把两幅画放到了一起展示。 维纳斯是出自希腊神话,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基本被认为是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状况,甚至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一些人认为,希腊诸神其实是人自己制造的“神”。所以,《维纳斯》与《长胡子的女人》这两幅画所代表的寓意其实是对立的,这是在提示“上帝”不同于“人自己造的神”——人自己造的神反应了人间的规则,而上帝则是打破“规则”的。

长胡子的女人 VS 维纳斯

而这两幅油画在本季中一共出现了3次,下面逐一分析: 第1次 出现在第五集开头。事件顺序是:莱尼对忏悔神父说上帝降临在市郊补胎店;(苏里妹妹的)棺材上船(离港回去);接着两幅油画首次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这次被沃伊洛拍照)。 而这集随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大致有,莱尼与杜索里埃出游(期间剪入幼年出走事件);三重冕抵达;沃伊洛的照片阴谋被莱尼戳穿,并被训斥;莱尼的枢机主教演讲;埃丝特忏悔并看见花开的神迹(其实花开是暗喻受孕);“圣痕”骗子被驱逐。 大致可以看出上帝的这次打破“规则”,其重点很可能是落埃丝特身上的。所以这两幅油画一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就是说上帝“破例”赦免了埃丝特,并在该集结尾打破了人间的“规则”,让埃丝特受孕了。而从以前的剧情中我们知道,埃丝特和其丈夫皮特都是不能生育的。而前面我们分析过埃丝特所生的小庇护很可能是“基督再临”,而埃丝特即犯有“通奸”罪,又不是处女怀孕。所以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还暗指着“基督再临”这件事。 第2次 出现在假父母事件前。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是针对莱尼重享天伦的期望——即打破人伦规则(不过这种打破一直都存在,似乎没有理由特别用油画来提示)。 第3次 出现在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期间与一个小孩一起观话,小孩说“我不想要一个留胡子的妈妈”,莱尼说“你得学会知足常乐”;小孩回“我不想这么轻易满足”;莱尼说“你说的对,我也不想再这么安分下去了”。而之后又经过几个小事件后,莱尼去了威尼斯。 这里如果说是打破了什么的话,也可以说是“神命”对人间规则的“无视”,但看起来这第二次与第三次,更像是莱尼的内心的反映:就是说莱尼作为一个凡人,很渴望人间的亲情,所以与《维纳斯》那副画每次都与《长胡子的女人》一起出现。就是说莱尼也和那个小孩一样不想要一个“长胡子的妈妈”,而想要一个正常的而母亲。《维纳斯》那幅画里有众多的小孩在嬉戏,就是说莱尼渴望的是“被爱”,而上帝却要他担负沉重的神命(奉献与付出爱)。 而《长胡子的女人》第一次出现时,有个很有趣的细节——莱尼是和古铁雷斯一起在看画,莱尼看的是《维纳斯》那副,古铁雷斯看的是《长胡子的女人》。而古铁雷斯是可以看到“圣母”幻象的,就是说古铁雷斯似乎早就接受了“上帝”与上帝的“召唤”。 哮喘主教(隐藏 Boss ?) -------------------------------------------------------------------------------------------------------------------------------------------------- 哮喘主教卡尔塔尼塞塔这个人目前还看不大清,但有一些迹象显示这个人可能很大的问题。所以哮喘主教所说的话不管听起来多有道理,都不大能看做是“正面”的道理。 本季中出现了四个半抽烟的人,其中莱尼,玛丽嬷嬷,杜索里埃,这三人的身份都是孤儿,第四个抽烟的人就是哮喘主教,所以很可能哮喘主教小时候也是孤儿。也许正因如此,他才特别热衷于用“孤儿”理论去看待莱尼。并且当莱尼后来对他说:“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时,他特别兴奋,立刻补充“在那时,他就有话想说了”,并指着莱尼不停地重复“你会说出来……”但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随后莱尼点不着烟,即暗示着上帝受够了哮喘主教的这种看法,等于是否定的哮喘主教的“孤儿”理论。 (还有“半个”抽烟的人是媒体女苏菲,她曾要求抽烟,但被莱尼阻止了。难道她也是孤儿?) 而哮喘主教另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与沃伊洛一起去劝说斯宾塞辅佐莱尼。 当时,哮喘主教向斯宾塞伸出一只手;斯宾塞立马泪崩,并说“他在提升(或衡量)上帝的重量”;随后哮喘主教问斯宾塞“那上帝的重量是什么样子的 迈克尔?”,斯宾塞回答“非常脆弱(Very fragile)”,哮喘主教说“是特别的脆弱,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帮助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to fortify God)”;而斯宾塞回“我努力过,这是条死胡同”,哮喘主教回“不 迈克尔。我们穷极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我们死亡之前我们仍然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上帝以重量(We give God's...weight!)”随后斯宾塞就去求莱尼让他回归,并愿意担任圣职长(之前斯宾塞拒绝了这一职务)。结果这次莱尼拒绝了。

测度上帝的重量

这个话是说得很动人,但却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就是说你到基督这里来是放下“重担”的,即是说基督才是那个为你背“重担”的人。说“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这还勉强可以理解,但后面又转到要主动的给神增加“重量”(We give God's...weight!)是什么意思?你是嫌基督为世人背负得还不够重吗?!并且之前还说神“特别的脆弱”,创造天地的神“特别的脆弱”? 但奇怪的是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居然认同这种说法,并大受感动。怀疑这种说法可能是来源于某种“经院哲学”,而“经院哲学”太过浩瀚我不了解。但“经院哲学”据说是受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即古希腊“智慧”)很大影响的,这倒是与斯宾塞所代表的“智慧”产生了关联。 另外,我不了解天主教传统,也不知道按天主教传统怎么看这个“We give God's...weight!”,如果产生误读请见谅。 不过从后面莱尼对斯宾塞的拒绝,以及剧中上帝处处在引导事件走向来看,剧集中的上帝似乎也是不认同哮喘主教这种说法的。所以这似乎在暗示人的“智慧”无法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上帝,以至于认为上帝需要凡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计划。另外导演对这次的哮喘主教与斯宾塞的谈话性质,也给了一个提示:哮喘主教和沃伊洛是冒“雨”去找斯宾塞的,雨即上帝的愤怒或不满,这是剧集中多次出现的寓意。而斯宾塞还特别说了一句“你顶着这么大的雨来……”,哮喘主教和沃伊洛都没有打伞,都被雨淋透了。 而哮喘主教送莱尼“别针”那次,他说“圣父啊 这东西用处极大,但您必须先打开它”,这无非是建议莱尼打开心结,采取一个开放的心态。结果别针被莱尼直接拉弯戴在了手上,并说“这东西不打开的话也挺有用”。这个可能是在暗指圣经《传道书》里的那句话“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而莱尼的行动也似乎在暗示:现在不是教会要开放心态,诱人走进来;而是世人要打开心防,神好进入人心中去。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哮喘主教在教义理解上似乎存在着某种“问题”,并且从剧集中上帝的“表现”来看,上帝也似乎并不认同这个哮喘主教的观点。 下面开始脑洞: 在猜测埃丝特出逃时,我们提到过,埃丝特的出逃除了逃避神命外,也有迫于某个势力的“压力”的可能,因为耶稣年幼时曾被家人带去埃及,以躲避希律王的迫害。而剧中埃丝特出逃前,沃伊洛曾差点被莱尼免职,并曾因胁迫埃丝特引诱莱尼而被莱尼训斥过。就是说沃伊洛是被莱尼盯着的,很难想象沃伊洛还敢背着莱尼,针对埃丝特搞阴谋;而埃丝特出逃时,斯宾塞很可能已经病了,并且以斯宾塞的作风,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可能性也很小。 所以,如果说当时整个教廷还有谁有能力,并且敢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话,就只有这个哮喘主教了。 从身份上来说,斯宾塞敢与沃伊洛拒之门外,但这个哮喘主教一出面,斯宾塞只能把两人让进屋去。并且哮喘主教几句话就把斯宾塞说得泪崩,从这一幕来看,似乎他还是斯宾塞的前辈,所以有教导斯宾塞的资格和能力。而哮喘主教第一次登场时曾说“贝尔拉多才47岁了,还很年轻。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当时就有主教说回他“卡尔塔尼塞塔 你能活着见到这个教皇,已经是个奇迹了”。这说明,这个哮喘主教似乎是他们所有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以致于莱尼在收到别针那次,也没有让他过于难堪。所以他应该也有力量和人脉在所有人都不敢动时,策动某种针对埃丝特的阴谋。 而在圣经中耶稣一家逃去埃及,是为了逃避希律王的的迫害,而希律王也被认为是“犹太人自己的王”。哮喘主教在教廷中的地位、资历与能量也可说得上是“无冕之王”,这似乎也与“希律王”形成了某种对应。 但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出场时说的“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他老人家到了这把年纪,职位也到头了,多见一任教皇意义很重大吗?这看起来更像是在说:因为莱尼很年轻,他活不过莱尼,不能等到莱尼死后,好为自己谋个教宗之位。所以才觉得这“真让人悲哀”。 而当沃伊洛向他提出公布“丑闻照片”备份,并说“十五天后 我们就会有一位新教宗了,一位成年教宗”时,他问“会是谁?”,沃伊洛答“斯宾塞”,他说“或者是我”。沃伊洛答“好吧……到时候你就是新教宗”。可见哮喘主教对教宗之位是极有兴趣的。 虽然,他随即又否决了沃伊洛的提议,但那是因为他认为“照片如果公布,会拖累继任的教宗”。并且,他随即又向沃伊洛要去了照片备份,并放在鼻下嗅闻,似乎是在嗅闻着与自己失之交臂的最高权力的气味。

权力与阴谋的气息

而当玛丽嬷嬷用烟嘴设局,并通知沃伊洛后。哮喘主教又和沃伊洛去策动斯宾塞,期间他一直在吸着氧气,随后向斯宾塞跪拜亲吻戒指时,神态似心有不甘。不知道其跪拜斯宾塞,是不是想把斯宾塞当枪使。但其能屈能伸,善于隐藏自己,很有阴谋家的素质。 怀疑,这个哮喘主教如果不死的话,可能会成为之前所猜测的“莱尼之死”的教廷内因。 “历史鸡汤”? -------------------------------------------------------------------------------------------------------------------------------------------------- 在第十集,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十五位前任教宗出现在教廷。这十五位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不过从数目来看应该不是历任“庇护”。而是选了一些重要或可能有争议的历史教宗,所以猜测其中为首的那位可能是圣彼得。 但更诡异的是,当莱尼向其请教时,为首的那位却给出了一个“鸡汤式”的答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莱尼”。以至于莱尼都直接认为这是“陈词滥调”。而为首的那位却回:“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 那么这位为首的到底在说什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不就是当代流行的“鸡汤”吗?但从剧情来看,这是莱尼在向历任教宗求教,此处绝不应该出现“鸡汤”,并且还是某种“反教义的鸡汤”。可这是出自前辈“教宗”之口,又绝不可能是“反教义”的。

权力就是陈词滥调

所以猜测:这里的对话似乎只有以“本体论”为前提,才能解释得通。 就是说:作为“人”你对上帝的理解是“有限”的,你只能通过你自己的经历去感受“上帝”。但上帝本身却是“无限”且是“自隐”的,上帝始终有一部分是隐藏在“神秘”中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是没有办法彻底弄懂上帝的意图的(圣经中就多处提到的“他的智慧无法测度”),“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无法理解的。 以此为前提,才谈得上“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说,因为你无法彻底的“理解”上帝,所以比起靠外部事件来猜测上帝的意图,更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 而这里的“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并不等同于鸡汤式地“相信你自己”。因为按世俗所说的“相信你自己”,其判断的标准是“人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导致泥沙俱下的后果——你自己的贪欲、人性的惰性、趋利避害等等这都是“人自己的感受”。所以鸡汤式的“相信你自己”往往导致的是“放纵你自己”。 而“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其判断标准的是“窄门”。新约《希伯来书》说“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这大致被认为是基督将新约的律法刻在人心里。所以剧中的“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是指相信基督写在人心中的律法。 而基督写在人心中的新约的律法,是区别于旧约中的刻在石板上的旧约律法的。新约的律法的一个基本面相就是“爱”,但这种“爱”很难捉摸,甚至有时表现得不大像是“爱”。比如:莱尼年幼时的出走,是因为“爱”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而返回了孤儿院。但问题是莱尼想去找父母这同样是因为“爱”。 这里面有个很细微的差别,就是当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各种理由,以支持自己的选择。可很多时候,即使所有的表面证据都表明某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人心里却会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在告诉你“这样做不对”。而这个细微的声音,往往被认为是圣灵的声音。 而人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所指出的选择,往往会是所有选择中最难走,同时也是最痛苦的那条。比如幼年的莱尼最后选择的就是藏起自己的悲伤,将生命的爱分享给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 所以,“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是在说:不要相信你自己为某种选择找到的依据和理由,哪怕你所依据的是“上帝”的教导。因为那其实是在相信“证据”,是依据选择的“后果”在作趋利避害式的选择,而不是在相信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而你内心的那个声音是上帝写在人心里的律法,它要求的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利己”的事。当然,这其实很难分辨,即使是信徒也很难分清哪一种是来自圣灵的声音。但有趣的是,这种分辨过程,往往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审判的过程,其中会充满内心的煎熬。这就迥异于当代鸡汤式的“相信自己”——选择让自己“最舒服”的路。 在剧中,莱尼与杜索里埃曾就安吉洛·桑切斯的自杀有过一场讨论,这段讨论以“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这个提问开始,也以此提问为结束。而纵观杜索里埃的历程,杜索里埃的“成长”其实是向“世界”向“罪恶”妥协,而那也正是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最舒服”的“大路”,其后果是通向灭亡的“宽门”;而莱尼的“成长”则是通向那条更艰难的“窄门小路”。 而剧中的“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这其实是在说,权力其实就是“陈词滥调”:掌权者因为有选择的权力,往往会认为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但其实都不是关键所在。因为事情最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这只有上帝才知道,而按基督教的历史观来说,世界的走向是由上帝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 这个道理很难理解,因为其中否认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规律。比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如果真正去看历史的话反例有很多,比如历史上的超级大帝国——蒙古帝国,那是因为得民心,而建成了一个超级帝国吗? 所以,这句话不是在否认人的“选择”的功用,而是说面对这个世界与命运,即使是“权力”也是“乏力”的。任何“选择”后面都藏着某种“不可预测”性,所以归根结底,最后决定世界走向的还是“上帝”。所以“权力”也因此成了陈词滥调。 到此,理性的思辨已经走到尽头,就是说“理性”的思辨无法让人走出人是“时间的性存在”这个终极困境。而人面对这个“不可测”的世界又必须进行“选择”,所以能信任的就只有上帝放在人心里的“圣灵的声音”,其他的得交给上帝去成就。意即:人终究是无法战胜命运的,所以人需要一个“善意的上帝”来拯救。 所以无论是“相信自己(内心的圣灵)”还是“权力”都是陈词滥调——意即:不解决问题,却又故作高深的套话。因为在基督教语境中,唯一的真正掌权者是上帝,而不是人。但这些“陈词滥调”又无比的正确,但这种“正确”不在于它本身能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为圣灵的声音是很难分辨的),而在于它指出了“人”的能力的“终点”。 而,这一幕谈话之前是莱尼在和古铁雷斯谈论科特威尔一案,并要求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就是说:莱尼自己对于如何处理科特威尔是有疑虑的;甚至对于让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是否合乎“上帝的意思”,可能也是有疑虑的。所以他才在幻象中向前辈教宗请教“最睿智的道理”。而前辈教宗给出的答案是——相信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比相信你所猜测的“上帝的旨意”,更重要。 而从后面的剧情来看,科特威尔无法控制的双手,将自己的命运指向了阿拉斯加,则几近于“神罚”。 相信/不相信 -------------------------------------------------------------------------------------------------------------------------------------------------- 莱尼在整个第一季里有数次明确的表示“不相信”上帝。其中第一次以前已经分析过,其实是指不相信上帝能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 而第二次,甚至说出“我只信仰我自己 我是无所不能之神。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这可能是目前莱尼的话里问题最严重的一次。但好玩的是,随后我们就看到莱尼对这第二次的“不信”做了忏悔,一请求神的原谅,并且莱尼忏悔时手上有烟——即象征上帝的忍耐。而这第二次的“不相信”,开始的画面是“北斗七星”,似乎也在暗示,莱尼这次的“不信”是针对于那个高高在上的“旧约上帝”。 并且,这次的不信还可能牵涉着之前的“黑夜布道”。黑夜布道的内容来自于“圣灵来信”,而莱尼的个人愿景是“召唤真信徒”,但从黑夜布道的结果来看,莱尼这个愿景彻底破灭了——居然被人用激光打断了布道。莱尼的个人看法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配得上我(来牧养)”。 所以在随后的第三集一开头,莱尼就看着北斗星对忏悔神父讲述了教宗竞选时的情景,并在随后说出了“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 猜测,在莱尼个人看来:当初是上帝用圣灵选择了他做教宗;在他为第一次布道寻找内容时,上帝给了他“圣灵来信”;结果没人认同莱尼的布道(此时埃丝特还没有走入莱尼的视野)。这在莱尼看来无异于上帝狠狠地“耍”了他一把。所以此时他对上帝充满了“愤怒”,所以他会向忏悔神父提起教宗选举的事,意思是,当初是你上帝选择了我,我是那么恳切地希望为你所用,结果你现在给我搞出个“这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埃丝特出现,并说出“尊重”一词时,莱尼会晕倒的另一原因。因为他本以为没有一个人认同他的布道,甚至认为以后我要自己“照亮”自己了——意即上帝指示的那一套行不通。结果上帝又给了他一个回复——埃丝特。 而莱尼这次对上帝的“愤怒”还关联着同集中莱尼第三次说“不相信”。在该集末尾,莱尼对古铁雷斯提到自己当初拒绝加州女友时,女友的眼睛“首先 眼里充满了爱,然后眼睛里又充满了失望”,随后莱尼得出结论“这是重要的教训,我明白了我希望天主教徒是相爱的,不想再从他们眼中看到失望”。 所以,莱尼黑夜布道后对上帝的“愤怒”,一方面是因为布道的效果看起来很糟糕,另一方面是因为莱尼在人们眼中看到了“失望”,而这种“失望”是莱尼一直不愿意接受的。这其实是莱尼身上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面相,联系开篇的梦中布道来看,在莱尼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渴望着世人能爱他,不愿意看到人们眼中的“失望”。 所以,随后莱尼对古铁雷斯说: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意志、能力等;并总结说“我发自内心的告诉你 大人……简而言之 有时候我不相信”。这即是指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上帝的旨意,因为他自己内心就不认同这种旨意;同时也是指不相信上帝的那套做法能成功。 所以,莱尼甚至认为“……也许我把这一切留给沃伊洛,会更好……他相信他所说的。他也相信上帝”。但上帝又借古铁雷斯之口,否认了莱尼的这一假设“不是的。沃伊洛是一个政治家,您才是教宗”。 莱尼第四次说“不相信”是发生在第十集玛丽嬷嬷离去,引发第一次“心痛”后,莱尼问古铁雷斯“你相信上帝吗”;古铁雷斯回“我相信”;莱尼说“我不相信。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再不相信任何事(Those who believe in God don't believe anything.)”。其意思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不会以任何外在证据为依据(所以他再不相信任何别的事)。这是说,莱尼认为他还因玛丽嬷嬷的离去,而对上帝的旨意有所疑虑。所以他认为自己“不相信”上帝。这其实就是莱尼自己在枢机主教演讲中提到的:信仰“只能用强度来衡量”。 而此时莱尼因玛丽嬷嬷的离去,仍然对上帝的旨意感到疑惑,所以他认为自己还“不相信”(以一种超严苛的标准来说)。当然,引发这种疑虑的,可能是因为莱尼在玛丽嬷嬷离去的天空中看到了某种“异象”(可能就是季末出现在空中的圣母像),所以这看以后怎么发展。

不相信

导演的暗示到底要做什么 -------------------------------------------------------------------------------------------------------------------------------------------------- 在这部剧集里,导演经常利用台词的多意性搞暗示。一句台词往往说者是一个意思,听者按自己的处境听到另一层意思,而联系上下情节可能又有第三层意思。并且导演似乎还借助这些暗示将整个故事背景引向启示录的“末日审判”,以及“基督再临”。可问题是,按这部剧的名称“年轻的教宗”来看,导演根本不会拍到“末日审判”,费这劲做什么?不做这种设定,这剧已经够精彩了。 而且几乎所有指向“末日审判”与“基督再临”的暗示,都极其隐晦。在本文推测这些“脑洞”时,也是因为偶然注意到“吹笛不跳跳舞,举哀不啼哭”与“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这两段经文都涉及到施洗约翰,才以此为解析角度,发现很多细节得到了某种“解释”,比如:为什么埃丝特的经历与圣经中的以斯帖不相称;为什么埃丝特会模仿“圣殇”雕像;为什么莱尼的烟斗来自他父亲,并且有其父点燃烟斗的镜头等。 但问题是,引发这一系列脑洞的那两段经文,剧中根本没有提及。那两段经文本身就是我根据剧情“脑洞”出来的。这本身就很“偶然”,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似乎导演即将故事背景的设定指向“基督再临”,又拒绝将其讲清楚,并且还搞了很多细节来干扰解读(比如:产房内,三个具有父亲色彩的人与小庇护同处)。导演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为了装高深吗? 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导演在探讨圣经的教导,拒绝割裂圣经背景。就是说,如果上帝并不存在,基督不曾复活,没有末日审判,那么圣经里的教导就会被“引入歧途”。而割裂圣经背景地去理解圣经教导,正是当代最流行的做法。比如: 在圣经或基督教的结构中,“宽恕”是以认罪和悔改为前提的,如无认罪便无宽恕。而当代流行的“圣母病”就是去掉了让人尴尬的“认罪”,单方面的去理解甚至同情“作恶者”。 同样的“自由”也是如此,基督教的“自由”是在真理中得自由,就是说以真理为目标,将人从“属世界的欲望”中释放出来。但当代去掉了上帝的“绝对真理”,以“相对真理”代替。结果这个“真理”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就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各个“文化群体”各自抱团,你要敢对别的群体提出批评,那就歧视,就是政治不正确。这表面上是人得到了“自由”,但实质上却是人被其所属的“群体或传统”捆绑,而当初被耶稣从人身上赶出的污鬼的名字就叫“群”。而这一切在当代都是“正常”现象,人家爱过这种生活,你管得着吗?确实也管不着,你凭什么说别人那是“陋习”? 除非有一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存在,有“末日审判”,人的“生存意义”才不是人“自订”的——“自订”的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质疑。 而这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正是当代所拒绝的。但这中“拒绝”也不是无缘由的,在人类历史上冒充“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的还少吗?而对于当代的这种“困境”,导演其实也无力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剧中莱尼必须有“神迹”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背书——即这次不是冒牌货。(当然,指导人类方向,也不是一部剧集应当承担的) 所以导演的意图,可能是在提醒观众别忘了还有上帝,还有审判,同时以一个完整的圣经背景来阐释圣经中被遗忘的东西,以此重新审视人的“存在意义”。就是说,并不是“文化多元”就天然的“正确”,你要先看看这种“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文化多元”不能成为“恶”的庇护所,同时“文化多元”只是人类目前无可奈何的“困境”,应该设法走出这种“困境”,而不能将其当成“目的地”。 而“基督再临”被设定为一个“隐性背景”另一种可能是:谁也不知道“末日审判”会不会就在明天来临。就像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几乎无法察觉导演在背后将整个故事背景一步步地指向“末日审判”。而这也正是片头音乐“瞭望塔”被隐去的歌词所表达的:你可以成为世人眼中的“小丑”,觉醒到人生另有一种活法,从而逃出人生的“困境”。也可以成为“小偷”,从上帝给你生命里“偷取”短暂的欢愉,把生命当成一个无聊的笑话,只管寻欢作乐,仿佛上帝与审判都不存在。但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倾覆世界这巴比伦的骑士就要来临。 一些散落各处的细节 -------------------------------------------------------------------------------------------------------------------------------------------------- 与神角力: 在第8集,其开头的“扭打”式按摩画面很可能是莱尼幻想出来的,并且很可能是借用雅各与天使(或神)角力的典故。而黑人按摩员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扳大腿,即是天使摸雅各“大腿窝”;而画风一转,可以看到另一按摩者正是在按摩莱尼的小腿和大腿窝。而“扭打”式按摩的画面里室内出现了一匹马的雕像,而稍后我们就看到这匹马的雕像实际是在过道里。所以前面的“扭打”式按摩很可能是莱尼的幻想。

与神角力

自杀的安吉洛·桑切斯(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安吉洛·桑切斯的名字都是正面寓意:Angelo 安吉洛意为“上帝的使者”;Sanchez桑切斯源于“桑乔(Sancho)”,意为“神圣化的”;其出生于阿利坎特Alicante,意为“闪闪发光的,系指灯塔”。 另一个安吉洛: 安吉罗·沃伊洛 Angelo Voiello 是另一个“安吉洛(上帝的使者)”,沃伊洛 Voiello 查不到含义。但沃伊洛两次与玛丽嬷嬷同处于“圣母子”塑像下——一次是在对莱尼爆粗后,一次是“林中圣母”像前。这似乎都暗示着此人也是莱尼使命的另一种“助手”。所以莱尼对其一直是“压服”而不是“清除”。

圣母子像下

而沃伊洛家有条小狗,似乎也有所寓意。在第3集曾出现这条小狗坐在华座上的镜头;而后来沃伊洛在接见来调查的警察前,就是坐着这个华座上的;并且沃伊洛对于座位似乎十分“在意”,家里多处座位上放着“非请勿坐”的牌子。

华座上的小狗

这似乎都是在暗示着:沃伊洛就是条拥有了超过自己“本分”的职位的小狗,但狗在西方一般都是正面含义。而在教宗情书事件中,报社编辑桌上有一对长翅膀的小狗雕像。 沃伊洛曾因胁迫埃丝特,而对着“一墙的十字架”忏悔。这个可不见得是什么好寓意,似乎是暗示:沃伊洛曾因自己的维护教会的“盲目好意”,多次将基督钉上十字架。

一墙的十字基督像

亲自打造的地狱: 莱尼对红衣主教的演讲时提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那是一扇门,是走进这里的唯一途径,狭小且让人感到不适”,随后出现了一扇金色的“窄门”,这就是在暗示“生命的窄门”(上面已经说过了),但莱尼后来又提到“你们只能顺从教宗庇护十三世,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地狱,一个你一无所知的地狱。但是我知道,因为是我建造的,就在那扇门后。在过去几天里,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这几乎就可以看作是“圣灵或上帝”的直接“传言”,否则不能说是“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因为后来我们会看到莱尼其实对手下的处罚并不见得很重,不过是发配阿拉斯加,虽然有时有点“睚眦必报”(比如:发配奥佐林斯),但根本谈不上“地狱”。 上帝的“雨”与隐藏的撒旦: 杜索里埃酒醉后差点被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搞基时,在下雨。而梅拉维利亚一家人基本就是撒旦的象征。卢多维科的母亲爱玛·梅拉维利亚曾在厕所引诱杜索里埃,而之前有一幕明显的叠合了魔鬼之角的画面。查其名字“爱玛·梅拉维利亚 Emma Meraviglia”:Emma 原意为“普遍的、宇宙的、全世界的”,Meraviglia 意即“美妙”,合在一起就是“世界的美妙”。而儿子“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 Ludovico Meraviglia”:Ludovico的意思是“著名武士”。合在一起就是“美妙的武士”。整个暗示都指向“撒旦”。(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科特威尔提到的大楼管理员杰克是被雨淋湿后走入他家的,其“大楼管理员”的身份,让人联想起舍斯托夫的《钥匙的统治》(这书我一直没看,不知道具体内容),所以“大楼管理员”意即“世界”对“人”的逼迫。

隐于人间的撒旦

肥胖的“世界之子”: 在黑夜布道前的欢唱之车上出现了一个“贪吃”的小胖子,这个小胖子随后也出现在黑夜布道的人群中,似乎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而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时,房间中出现的肥胖版耶稣油画,可能是博特罗的油画。似乎也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

 4 ) 两段独白,一个转折:《年轻的教宗》第五集译后简记
年轻的教宗第五集译后简记

安台修门狐

(本人是fantopia翻托邦字幕组的本剧总监校对及翻译。本剧全部做完后我会分类写译后记、细节分析与相关资料分享,但第五集本身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性质的一集,所以忍不住单独写一个简单的译后记,并分享给大家。
欢迎关注我组~~~)




这一集有两处裘德洛的长段独白最为引人瞩目也意义深远。

“我爱主,因为爱凡人太苦。
我爱主,因为主不离不弃,亦或始终离弃于我。
而无论永伴我或离弃我,
主却始终确信无疑。
我做神父,
我便断绝了与人相亲,与女相亲,
因为我不想为此痛苦,
因为我承受不起伴随爱而来的心碎,
因为我不快乐,
如所有神父一样。
如果能如你所愿那样爱你,Esther,想必美妙,
然而这并不可能,
因为我并非男子,
而是懦夫。”

上面这段,是Esther受到圣座国务卿的胁迫去“色诱”教宗时,连尼所说的。
《年轻的教宗》一大看点就是连尼这个复杂又神秘的人物。在前面五集,他似乎从不按牌理出牌,似乎处处都是危机,似乎处处掣肘,他似乎对这些都毫不在意,又似乎十分记仇、睚眦必报。然而,前面五集中一是连尼曾经抛弃了他的父母,二是天真甜美的女子Esther,这两组人物似乎构成了这个任性胆大又油盐不进的教宗的最大软肋,也似乎给了外界对他内心一窥究竟的突破口。
虽然我们大概心里都清楚圣座国务卿简直是来给这部剧提供一个世俗世界的种种tactics的缩影与活跃气氛的,教宗应该不至于中这么简单的美人计,但是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出人意料的。
在我们沉浸于等待连尼要如何“虎躯一震霸气外露地上演教会改革,把老谋深算的老枢机们挨个打脸”的权谋套路时,这部剧并没有把连尼处理成一个单一的如《纸牌屋》的下木总统一样的权力人物,而是悄悄吐露了一点这个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胆大妄为,也似乎十分清醒而孤独。他的清醒让他可以不在孤独的驱使下寻找廉价的慰藉,但也让他无法掩耳盗铃地享受哪怕任何一丝自欺欺人的温暖。他多情又无情:多情来源于他的细腻,或许还来自于剧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正面解答的显示“神迹”的超常能力,然而对感情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也大概太过清楚感情的种种结果与副作用——如同一个过早偷看了结局的读者,他畏惧甚至退缩于感情本身。这种因剥夺而渴求、又因为太过清醒而退缩的情绪同样出现在他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出现在他对待身边稍微亲近之人的微妙的又依恋又试图控制、厌恶失控的情绪中。
第五集的上述这段剖白,正是第一次将连尼自身的态度摆到了台前。这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早慧却从未长大以淡忘噩梦的孩子,这是一个“想触碰又缩回手”的敏感灵魂。
考虑到他自己、导师、朋友、抚养人、生父母、无缘的爱人这几个元素以及相关元素的态度在此集最终都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教宗演讲后的效忠吻脚礼算是一种符号象征意义上的挑明;当然他父母除外),第五集其实才是整个谜面的全部摆出,整场戏剧的帷幕的彻底拉开。

另一方面,第五集最终的教宗对枢机演说则是把本剧最大两个谜团——连尼的内心和连尼的宗教抱负——另一个也彻底撕开伪装,摆开了车马。

“那门是窄的,那路是不舒适的。
任何想探知我们的都必须努力寻觅通过那门的方法。
……
我要的是痴恋着主的狂热教徒,
因为只有痴恋才是爱,其他都不过是替代品,而替代品进不了教会的门。
……
爱并非以数目衡量,
爱只能以强弱相较,只能以对诫命的盲目忠诚衡量。
……
基督自愿受难时,他没有妥协。
我也同样。”

对“窄门”的化用(连尼还真挺……简单粗暴的,真的做了一个门),对前现代时代的宗教仪仗的重新起用,庇护十三世丝毫不避讳他为何选择“庇护”这一称号:庇护九世确立了圣母无染原罪和教宗无谬论,庇护十三世就搞了个新闻发布会念给全世界听;庇护十世抵制现代主义与宗教合一,现实世界中反对梵二改革、反对合一运动(就是被连尼在最后一段中大开嘲讽的那个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宗教团体都是以庇护十世名字命名的;庇护十一搞起了梵蒂冈主权国;庇护十二重申教宗无谬论,把圣母无染原罪升级到教义——庇护十三不是他们的追随者与在现代世界的遥远回音,他是他们的集大成者和精神转世。
从第一集开头就无比讽刺的完全相反的怪梦开始,《年轻的教宗》就一直培育、若隐若现地勾勒这个谜团——庇护十三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教会,一个什么样的天主教?
这一集末尾,这出大戏真正拉开了帷幕,无硝烟的战争中的枪保险终于推开,迷雾后庇护十三的强硬姿态,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十集迷你剧在正中间的第五集终于彻底把若隐若现让人心头发痒的迷雾彻底撕开,累积的海潮即将咆哮。——剧透地说一句,后面的风起云涌,“海潮”这个比喻,我真的是认真的。


回想我前两天在翻译时的感受,第五集的言辞之美真的是淋漓尽致,导演的张力把握,裘德洛的演技,让人心折。《年轻的教宗》不仅满足了我暗搓搓的对暗喻符号的热爱(与叶公好龙(。甚至还满足了我对强力而极具煽动性与威压的演说与辞辩的钟爱。我对这种言辞的力量既着迷又警惕,一方面我出于对尼采的钟爱,而热爱这种几乎纯然发自人本身而非社会构建的权力结构而产生的强力与美,另一方面我很清楚种种捉摸与控制、进退与诱惑的令人沉迷之处——相信我,这种微妙又因为无数无声互动而浩瀚的过程,其快感不亚于驯服一条上古、优美、强壮、罕见的龙或者随便什么强悍而优美的珍稀生物。当然我没有见过龙,但一个足够敏锐的人真的很难不沉醉于这种微妙又强大的影响与控制。
并不仅仅是微妙的诱惑与控制让我警惕,更在于那种宛若一整个弦乐团的乐器在黑暗中无人而自鸣共振的震颤实在美若甘醴,然而这种美与快感反而来自清醒与克制,看似控制者更需要克制,而越沉迷则距离这种快感越远,一旦越过某个点,所剩无外乎愚蠢的表演、鄙陋的迎合与自大的幻想罢了。
无论连尼——或者是,透过连尼释放信息的导演——打算达到什么样的人物塑造或戏剧效果,第五集都是令人心神激荡的一集。

 5 ) 一场虚构的现代宗教内部改革

  看完前两集的时候,我只是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权术片。
  教皇在那个主教对他说:“你不是教皇, Lenny!我才是!”的噩梦中醒来,他意识到他的教皇之位是渔翁之利,这部电视剧会讲述一个傀儡教皇在教廷中的政治生活,通过权力斗争得到真正实权的故事。我甚至怀疑这片是没什么野心的,它的口味非常是大众的,探讨的层面也是世俗的,就是梵蒂冈版纸牌屋,讲讲权力斗争夹带点人性冲突、自由与宗教权威的探讨之类的。
  直到看到第三集我才发现,其实这部剧可能并非我所想的那样。
  我们这位年轻的教皇,在收束权力的同时可能还真的想搞个革命,基于他的计划、他的信仰。

      正如开头他的祷告,他说他是个矛盾体。这个特点在后来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是他对神的否定,这一点从他很多自大狂妄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这个根源很可能是父母,也是他的导师说他现在在报复社会的主要依据。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谈论信仰,重点不在神是否存在。如同Caltanissetta向教皇献上的那枚焊死的回形针一样,他对教皇说你只有打开它它才是有用的。然后教皇拉开那枚回形针套在手上:“你看,这个东西在未被解开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主教显得非常惊讶:“您如此的年轻却有如此成熟的观念。”
  其实这个礼物是一个试探(更可能是Caltanissetta本来准备给教皇上一课的),试探这位年轻的教皇是如何看待神的存在,很显然他的回答是:我无需致力于解释无法解释的问题,但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让它为我所用。
   
  这些都表示出Lenny对神的否定。
   
  然而在另一面,他真的如此地否定神的存在吗?

  谈谈题外话吧,其实大部分没有信仰的人反驳宗教的理论,就是因为他们观察到了这是“焊死的回形针”——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开化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这里并没有神,所以从理论的角度,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轻松论破几千年前的人所写下的奇幻创世物语。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宗教,理论上的论破是无力的(《我们合理的信仰》里也说圣经里对于天堂田园牧歌的描绘对现代人早已失去吸引力)。

  我认为宗教在现代仍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在个人的体验中,的确存在一些很神秘的部分,就算否定了神的真实性,那种感受也是十分深刻的。虽然就像难以描述高潮一样的难以描述那种满足的感受,但也有“狂喜”这样的宗教语境的词去描述那种忘我的程度,说明起码这种感受不是少数有病的人的个案。对于没有信仰体验的人来说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那种理性完全退去的幸福感(怎么越说越像吸毒……)。

  我想,这就是Lenny的另一面,他并不是没有体验过信仰带来的安慰。

  他并不是真的不信,如果他只是热衷于权力,他只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他不会祷告的如此热切。在每一集里几乎都会有数次他跪地祷告的镜头,在他祷告的话语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激烈的情感,他的困惑、愤怒。甚至在第3集里的一次祷告中,出现了这个桀骜不驯的角色的首次忏悔:”原谅我的骄傲,不是我照亮了自己,而是你照亮了我,我没有无所不能,你才是无所不能。“虽然他手里还点着根烟。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让他的“计划”也变得让人不好捉摸。

  不过,就让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吧。
  Lenny在媒体面前保持神秘,如此强烈地强调自己的权威甚至引起大众反感的原因。

  就像之前说的,宗教的魅力是个体体验的神秘的话,这种神秘就像阴影一样见光死,被科学完全解读的那一天也是人们失去它的那一天,这种神秘产生敬畏感与尊敬,加深宗教的统治。这也是第一天Lenny要那个厨师嬷嬷保持距离与尊重的原因。
   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说,面对越来越发达的大众媒体保持神秘与庄严才是教廷真的唯一出路呢?宗教如何才能在聚光灯下和原来越严苛的信息世界生存呢?实际上,现在除了亚非国家,欧洲和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都在在急剧减少。

  Lenny显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想构建一个怎样的梵蒂冈的确是有计划的。

  “What have we forgotten?"

  这部剧在权力斗争的外皮下,讲了一个现代宗教内部改革的故事。
       期待后面的发展,希望第二季能保持水准。


P.S.一般涉及宗教的故事,对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不表明立场是最高明的,信的人看出了信,不信的人看出了不信。这部剧简直深谙此道,当教皇的导师问Voiello大选时耍的什么花招时,Voiello回答说:“……was the breath of the Holy Spirit.I think so,Michael,I really do.“
  我相信无论是有信仰或没有的人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吧23333
  

  
  

 6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二刷了一遍,发现第一稿中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于是又跳看了多遍后,写了这个扩充版。全部九万多字,分成了四篇发出来。 比第一版的四万字多出一倍。补充了多条线索的解析,第一版原有的部分也做了不同程度的扩充。有不少新增的线索也是嵌入到原有部分中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会再改了。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文中有些内容和发现来自网络,能确定出处的,都在附注中标注了出处,感谢原作者的解惑。 【梦与世界】(按镜头时间顺序解析) 第1个梦(神性之梦) -------------------------------------------------------------------------------------------------------------------------------------------------- 一切从一个梦开始:教宗从由无数的小孩构成的金字塔下爬出,独自面对黑夜的广场(空旷孤寂),而个场景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广场(圣马可大教堂的寓意以后再分析)。 猜测:是暗示莱尼的出身来历——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后来莱尼曾说“上帝在威尼斯”)。孤身面对空旷无人的圣马可广场,即是暗示着面对宗教在近代的衰微。 而这个小孩金字塔这个意象可能还有其圣经背景。 新约里说“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上帝),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可以看出,门徒争大小,正是对应着剧中主教们争教宗之位这件事,而小孩则是对应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的是奉上帝的差遣来掌管教廷的(接待这小孩子……就是接待我……接待那差我来的),所以莱尼是“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教宗)”。 而无数小孩构建的金字塔,其圣经背景则可能是来自这一段“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就是说,在天国还有无数的孩子,莱尼只是这次奉差来的那一个。 第2个梦(梦醒,睁眼看见基督倒置) -------------------------------------------------------------------------------------------------------------------------------------------------- 睁眼看见“基督倒置”这一段,很有象征色彩。猜测:似乎是在暗示,在现实世界中基督的教导已被倒置——当然,我不了解天主教,不知道在天主教中基督倒悬有什么含义。不过单就图像意义来看,“基督倒悬”似乎不是什么太好的象征。 虽然据说圣彼得最后殉教时,是被倒钉十字架的(以示自己不配得享与基督一样的荣耀),并且圣彼得也象征着教廷的基石。但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圣彼得的典故似乎和此处的“基督倒置”的象征关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莱尼其实仍在梦中,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莱尼潜意识里对教廷现状或世界的认知。

基督倒置

起床(圣灵降临?) -------------------------------------------------------------------------------------------------------------------------------------------------- 起床这一段镜头给的很精彩,耶稣像与莱尼形成一幅圣灵降临的画面。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直接来自于基督。并且,这一镜似乎还有一种含义,镜头里“受难基督”像不动,莱尼坐起,形成“圣灵降临”的图像,其动态关系是“人向神靠近”。而基督受难一般被理解为,神赐下的恩典(即:神主动向人施恩)。所以剧中的动态关系似乎在暗示:在“人神和解”的行动中,神早已伸出了手(基督受难),现在轮到人完成人的动作(向神靠近)。

圣灵降临

收音机 -------------------------------------------------------------------------------------------------------------------------------------------------- 接收信号不良的收音机,由于有背景音乐存在,所以只音乐听到收音机里似乎是在放某种圣乐,由于信号断断续续,最后似乎蹦出了一小段流行乐。 猜测: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教廷对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甚至误将一部分世俗流行观念当成来自上帝的信息。所以真正的寓意就是“对于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 而莱尼上任后的第一个正式命令就是:“梵蒂冈电台的信号需要改进,信号接收差得我无法接受”。 后来莱尼独自祷告时(斯宾塞企图自杀后)曾说“神无限沉默”,但立刻身后的收音机想起了杂音,打断了莱尼的祷告。并且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城市并伴着直升机螺旋桨声与地上的教堂钟声,这一个画面接的莫名其妙看不出对剧情有什么推动,怀疑是在暗示玛丽姐妹的到来,但这个意思极为隐晦。所以更像是借由这个画面在回答莱尼的“神无限沉默”,意思是上帝这次不沉默了要借由莱尼成就大事。 所以画面里的螺旋桨声更像是“上帝计划”如一个庞然大物在振翅而来,而地上的教堂鸣钟迎接。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计划时刻都掌控着人间。 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但凡涉及到与莱尼有关的,无论是收音机或通讯器具或对话时出现的杂音,都似乎在提示——这是来自上帝的信息。(如果没记错的话,后面大概出现过2次,一次是出现在与死了妹妹的苏里修女的对话中,一次是出现在非洲之行后的“神罚”祷告前。) 年轻的教宗(点题) -------------------------------------------------------------------------------------------------------------------------------------------------- 年轻的教宗带领一群老人。猜测:“年轻的教宗”的对应词句就是“年迈的宗教”,前面接收不良后来收音机就是对“年迈的宗教”的揶揄(年老耳背)。 值得注意的是:莱尼的导师斯宾塞和教务大臣沃伊洛不在这群老人中。 教廷群像 -------------------------------------------------------------------------------------------------------------------------------------------------- 教廷群像中值得注意的是:斯宾塞和沃伊洛仍然不在场,并且出现了几个似乎有所意味的设置。 A 古铁雷斯。所有人都是三两而立,只有古铁雷斯被被一群人白罩袍青年环围,查百度说古铁雷斯的职务是大司仪,那么被人环围倒是有点道理,可能在交代司仪事项?但全程古铁雷斯只是伫立,也没说话不像是在交代司仪事项。难道他这个职务在天主教里有什么特殊说法?或者是暗示古铁雷斯的圣洁。 B 杜索里埃。他是莱尼的好友,但在群像镜头中反而没有什么特殊设置,不过他背后站着三个黑衣年轻人(职务不明)。 而随后出现的阿特森圣职长旁边同样有三个黑衣人。而杜索里埃和阿特森的共同点是两个人都是同性恋(杜索里埃是双性恋),而后来杜索里埃似乎接替了阿特森圣职长的职务。 考虑到这组群像镜头仍然是在表现莱尼的梦境,所以猜测:这有可能是在暗示莱尼在潜意识中已经意识到,古铁雷斯的圣洁,和好友杜索里埃堕落(后来通奸毒枭情妇)。当然这可能有点过度阐释,实在是因为古铁雷斯被人环围的设置太扎眼了。 C 之后还出现了一个长胡子的嬷嬷(对天主教的职务服饰不了解)?但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象征,也许和后面出现的长胡子的女人的油画有关联(但也不太像,这个修女虽然经常出现,但几乎是背景人物)。 D 母与子的幻象(两个貌似祷告或愁苦的修女,莱尼坐在中间,这时出现了母亲的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幻象所显示的环境是在室外(之前的镜头几乎全是在室内),草地、树木、半裸的母亲,这似乎都在暗示着“伊甸园”。并且有趣的是还出现了小孩(莱尼),但小孩与母亲并不同画,而是分处于同一场景的两个镜头里。似乎在暗示,母子的分离状态。这个涉及到蒙太奇理论,大致来说,就是同画预示着人物的关系紧密(电影里大量的恋人如果同画,则表示关系和谐),如果分处两个镜头则表示两人中间存在障碍。 而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幻象中只出现了母子的形象,但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这种关系,在后面的情节中多次重复,比如:莱尼见冒牌父母时,嗅的是母亲的气息;作为精神之父斯宾塞形象的正面性,要弱于精神之母玛丽嬷嬷。 但考虑到母亲出现的场景极像“伊甸园”,所以这里的母亲形象应该不是在暗示圣母,而是在暗示“人母”夏娃。查百度时发现“神学家卢德维格·奥脱(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摘自百度)”。所以,如果按这种观点,则后来出现的父亲,也应该是象征着“人父”亚当,并且都是“(对神)反叛、悖逆”的象征,所以莱尼的亲身父母都是反叛传统的“嬉皮士”。

伊甸幻象,分处两个镜头的母与子

E “神圣牌”饮水机 这是一个显得有点荒诞的设置,但很可能来自于耶稣在十字架上升天前的那句话“我口渴”,所以这是莱尼在潜意识里觉得灵性“口渴”;同时也可能是象征着耶稣的作用——耶稣象征着磐石涌出活泉,而圣彼得被认为是教廷象征,并在圣经里也被称为“磐石”(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所以教廷里出现饮水机也可能意味着:今日教会这“磐石”要涌出“活泉”(即后面的布道);当然,也可能是反讽,因为是台饮水机,而不是喷泉。

神圣牌饮水机

片名(口与眼) -------------------------------------------------------------------------------------------------------------------------------------------------- 镜头中莱尼只留下口与眼,可能暗示着这是一部关于教宗眼中的世界,与教宗的言行的剧集。 也可能来自于耶稣的话: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 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眼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也代表心灵) 同时,莱尼裂开的嘴也可联系最后一集布道时那句“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与“上帝微笑”来解读。 雨与梦中神迹 -------------------------------------------------------------------------------------------------------------------------------------------------- 广场上信徒冒雨仰望,莱尼伸展双臂——第一个神迹“雨过天晴”。 关于雨,在第10集莱尼吓小孩时曾说:“现在在下雨,只能说明你们都是坏孩子……因为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这句话真的只是教宗吓小孩而随便说着玩的吗?恐怕也未必。因为之前,当媒体负责人问:你不会想让让孩子们失望吧?教宗回:是孩子们会让我失望。 而“雨过天晴”则让人想起大洪水及挪亚方舟的典故:大洪水那次,神降“雨”四十昼夜。而神停止愤怒即是“雨过天晴”。 所以,广场上的雨,可以看作是上帝对世界的愤怒或不满。 神迹(梦中神迹): 新约里耶稣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而这部剧里教宗搞出来不少神迹,第一个神迹就是在梦中布道时搞了个雨过天晴,而这个神迹正是显示给“世代(世界)”看的。 但如果联系上面耶稣的那句话,则等于是说:现在是“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所以不会给你们看这种“雨过天晴”的神迹(所以是梦),只有“约拿的神迹”显示给你们。 约拿的神迹以后会分析,但简单来说,“约拿的神迹”一般被理解为“顺服于上帝”,而莱尼随后的梦中布道,则更像是“顺服于人”。 所以综合各点来看,雨可能就是表示上帝对信徒与世界的不满,而雨停(上帝与世界和解)的神迹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所以,后面我们会看到莱尼的“黑夜布道”的结局正相反,不是雨停,而是下雨。 因为“和解”的神迹早就已经存在了——那就是耶稣基督。顺服于基督即是与神和解,按三位一体,顺服于基督就是顺服于上帝,而顺服于上帝正是“约拿的神迹”的含义之一,所以不会再有其他的“和解”神迹了。 罗马,世界 -------------------------------------------------------------------------------------------------------------------------------------------------- 莱尼的梦中布道最具意味的是开头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 罗马在历史上一度就是“世界”的代名词。而在基督教语境中,罗马,尤其是古罗马,则是银乱放荡的世俗世界的象征。所以此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的含义很明显就是在向大众献媚,而信众的欢呼则是献媚成功。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之所以说是“献媚”,这并不是说就该对大众板着脸。而是说,在基督教语境中,对什么东西亲善或顺从是有标准的——那就是上帝。而上帝在圣经中被定义为至善的真理。就是说,不是因为大众的人数众多,我就要屈就于大众。按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只顺服于真理之下”,而上帝被定义为真理本人。所以“顺服于神”和“顺服于人”在基督教语境下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 至于上帝为什么是真理本人,这个话题就太大,也许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另作解析吧。 布道-上(我们遗忘了什么/媚众) -------------------------------------------------------------------------------------------------------------------------------------------------- 最初听到莱尼问“我们遗忘了什么,我们遗忘了你……我侍奉上帝 我侍奉你们”时,感觉这都还算正常,因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当然万众回之以欢呼。 但很快就转到了“玩耍是让我们与生命和谐共生”,这就更像是当年嬉皮士的那句名言“要做爱,不要战争”。而莱尼的父母正好是嬉皮士,所以,这开头的一段似乎是之前的“母亲幻象”在作怪。于是万众欢呼。 布道-下(我们遗忘了什么/反讽) -------------------------------------------------------------------------------------------------------------------------------------------------- 接着的布道急转直下,变成了反讽,提到的全是教廷的敏感话题。 这基本上是在揶揄当代思潮的演进过程:由“侍奉上帝”演进为“侍奉你们”;再演进为“生命的和谐”;再演进为“玩耍”;再演进为后面的种种。最后将这种种归结为“我们不只忘了去玩耍,我们还忘记了去快乐,而只有一条路通往快乐,这条路就称为自由”。而“玩耍与快乐”这恰好是当代最不缺的。 而这一转折是以“我们还忘了自慰”开始的,而“自慰”正是“使自己快乐”,似乎是在暗示,当代种种美好的词汇“生命和谐”之类的,其实骨子里不过是“使自己快乐”的自慰。 即是说什么“生命的和谐”之类的,本质上就是“自慰”,而通往这一切的那条路就叫做“自由”。 而基督教语境下的“自由”是指在“真理(即上帝)”中得自由,这与在世俗中得“自由”基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这只是归纳莱尼布道的大意,至于莱尼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不想多做评论。不过,显然这里提到的“自由”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而更像是“放纵”的代名词。至于世俗的“自由”本身是否就包含着“放纵”,以及莱尼提到的“堕胎、同性结婚”等是否就是“放纵”,那得问导演。) 幕后黑手 -------------------------------------------------------------------------------------------------------------------------------------------------- 这时教务大臣沃伊洛出现,打断莱尼的布道,并说:我才是教宗,而你已经被除名,你和主已经脱离关系了。前面提到过,在之前的场景里有两个重要人物没出场——斯宾塞和沃伊洛。斯宾塞为什么没出场,我一时还想不出理由,也许是出于没当上教宗的怨恨。 而沃伊洛正是让莱尼成为教宗,并打算幕后操控的幕后黑手。而显然莱尼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梦中沃伊洛作为幕后黑手,是不会轻易出现的,只有当莱尼不受控制时,沃伊洛才会跳到前台来说:我才是教皇。(可见导演在细节设置上极其用心) 有趣的是,沃伊洛身后还出现了那个最老的“哮喘”主教,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哮喘主教似乎还在暗中操控沃伊洛,所以可以推测在莱尼的潜意识中对教廷中各种势力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说明即使是在拍梦,导演也拍得很用心) 我和主才刚刚开始 -------------------------------------------------------------------------------------------------------------------------------------------------- 莱尼在梦醒之间说:脱离是什么意思,我和主才刚刚开始。然后醒来。 在前面出现众多暗示后,这里的“我和主才刚刚开始”无疑是具有深意的,像是在回应和肯定第1个梦所暗示的信息:莱尼直接来自上帝的委派,所以与主才刚开始。 有趣的是:现实中的起床,与上次梦中起床,形成了对照关系。 莱尼再睁眼,依旧看见“基督倒置”,此时已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里。似乎是在暗示——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基督倒置”(可看作是对梦中暗示的再次肯定)。 而下一个莱尼起床的镜头,则比上次梦中起床时错开了一点机位,于是梦中“圣灵降临”的镜头,有了一点错位,猜测是在暗示:现在莱尼内心仍然有一部分在抗拒上帝所赋予的使命,这种抗拒以后的解析会提到。(就是说莱尼现在与上帝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梦中暗示的那种和谐程度)

圣灵错位

梦之余响(你是谁) -------------------------------------------------------------------------------------------------------------------------------------------------- 莱尼坐起,出现斯宾塞的问话:你是谁?莱尼。 莱尼答:我是一个矛盾体,如同主 三位一体,如同玛丽亚 既是处女又是母亲,如同人类 善恶兼有。 这里是斯宾塞第一次出场,镜头给的很有意思。最初斯宾塞是挡在莱尼前面,似乎是暗示本来斯宾塞是新教宗,同时也暗示,莱尼与斯宾塞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但当莱尼开始回答问题时,斯宾塞起身走到了莱尼身后,并背对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因莱尼成为教宗,于是两人的关系有了裂缝。 而莱尼的回答,似乎也招来一些按单纯按教义解读的观众的非议。其实莱尼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基本是在定义莱尼对教宗或教徒这一身份的理解,而“矛盾体”这个定义过于简单化,需要后面的3个比喻来支撑。 1 “如同主三位一体”。其实这是在强调教宗被圣灵充满的特性,因为三位一体,圣灵即等于圣父子,所以只有当教宗被圣灵充满,才能说教宗“如同主三位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莱尼说这话时还不是教宗(黑衣红帽),那么则意味着莱尼认为,即使作为教徒也应是时刻被圣灵充满。即是强调“教徒”身份的“神性”,无论是教宗还是教徒,都应让自己成为神的殿(载体)。同时,这也可能是暗示莱尼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差遣。 2 “如同玛丽亚既是处女又是母亲”。不了解天主教,但这句话看起来很诡异。猜测是在强调莱尼的灵魂的纯洁性(即是处子)。而“又是母亲”则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即是指改变世人的灵魂,为神的道结出更多的果实(耶稣说: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即是暗喻教宗的改变人心世道的作用。 而百度说圣母因耶稣而具有“中保”身份,所以“又是母亲”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保护信众,为信众或世人向神代求恩典的作用(这在后来那个不孕女事件上有体现)。 而百度还说圣母还象征着“苦涩”,所以也可能是在暗示:莱尼美丽圣洁(如处女),但内心则是负担神命的“苦涩”(如圣母)。 3 “如同人类善恶兼有”这句其实更像是句套话。但也可能是在指莱尼自己,后面他对忏悔神父的态度多次表现得很凶恶。而如果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母亲/夏娃/悖逆”这个因素的话,则可能是在暗示“寻母心结”可能是他“悖逆”上帝之处。 而这3个“如同XXX”最后归结于一句话“我是教宗”。所以这应该是在总结前面的梦境。 这剧细节太多了,解析起来好累,好麻烦。下面综述一下整个“梦境”事件 -------------------------------------------------------------------------------------------------------------------------------------------------- 第1个梦在暗示莱尼的神性身份——他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这个梦的元素相对单纯。 第2个梦在整体暗示莱尼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处境:教廷老迈(基督倒置、收音机接收不良);教廷成员(群像);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梦中神迹;你好世界(媚众);急转直下(反讽);幕后黑手。 梦之余响(在现实中再现“基督倒置”,以及“你是谁?”)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的手法:用了两个梦,而不是把两个梦的内容混成一个整体。 我们知道,梦是潜意识的表露,但在宗教里梦同时也是神意的传达。 而这两个梦似乎区隔出两个世界,第1个元素和信息很单纯,所以更像是神意的传递——莱尼直接来自于神。可说是一种“神性幻象”,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也确实有很明显的暗示莱尼神性的情节。 第2梦则元素众多,信息含混,所以更像是潜意识的表露。而有趣的是导演将莱尼对“母亲的幻象”放在了第2个梦里。 从重要性来看,“神性的幻象”独占第1个梦,显得更重要;而“母亲的幻象”则只是第2个梦中众多元素之一,并且几乎是惊鸿一瞥。所以,这种设置似乎在暗示“神性幻象”与“母亲幻象”的某种对立或不同,且“神性幻象”的价值要高于“母亲幻象”。 而“母亲幻象”是在第二个梦中,以梦中幻象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似乎又在暗示“母亲幻象”高于其他一般的潜意识。 更有趣的是: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的镜头顺序是相继出现的。这正好与随后的布道结构形成对应:生命的和谐,对应母亲幻象中的伊甸园;急转直下的反讽,对应神圣牌饮水机对“生命的活泉”的反讽。 而布道开端的“雨过天晴的神迹”及“你好世界”的万众欢呼,则与着第1个梦中的神命的孤独相互对立。 所以,猜测“母亲幻象”很可能是与“神性幻象”相对立的。“母亲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前半截(媚众),“神性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后半截(讽刺)。而两个梦之间的链接则是“圣灵降临”画面,这就意味着“神性”对“现实”的入侵。 另外,第2个梦中还有几个在设置上比较特别的“隐形人”: 沃伊洛与斯宾塞都说过了。 但最特别的是玛丽姐妹根本就没出现,按玛丽姐妹在后面剧情的重要性来看,这点很古怪。既然是梦,那么玛丽姐妹的出现尽管可能不合理,但这时剧情并未展开,观众还不知道玛丽姐妹不在梵蒂冈,所以在梦中出现也没什么不妥。 猜测可能是因为玛丽嬷嬷的不在场,是因为玛丽是“精神之母”。玛丽嬷嬷不到场,这正好与梦中母与子分处两个镜头所营造的隔阂相对应——即以世俗之母与子分离,对应精神之母与子分离。而在剧末第10集,“精神之母”乘飞机离开,而世俗之母转身隐入人海,即再次以分离对应分离。 另外整个开篇有个大前提是:无论是第1个“神性之梦”还是第2个“潜意识之梦”,其实都是梦。 所以第1个“神性之梦”也有可能同样是潜意识的表露,只不过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的潜意识。换句话来说:是莱尼自以为自己是直接来自神的差遣,但其实未必。完全有可能他梦中的一切都只是潜意识的反应,梦中莱尼的一切认知,都只是他的个人认知。 所以,这些梦带来的暗示,都有待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而这种印证也正是教徒逐认识神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影乐趣所在)。 导演一方面通过梦确立了莱尼的“神性”以及对世界的谴责,但同时又为以后的价值翻转和剧情翻转在做预设。从剧集开篇这2个梦来看,这部剧里面一方面充满了多意性,但同时又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几乎一切暗示都有被翻转的可能,而在后面的剧情里,我们会看到导演与编剧各种高难度的花式翻转。 另外谈个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细腻:第1个梦与第2梦之间,是用“圣灵降临”的镜头来进行衔接的,而第2个梦与现实梦醒是用“空广场”来进行衔接的:梦中,莱尼看到挤满人的广场变成空广场,醒来后莱尼推窗,再次看到空广场。每个情节段落之间都有一个巧妙的衔接和联系。 哎好累,写了这么多,才说完开篇。下面的解析尽量从简,只说那些比较重要或有趣的细节吧 一天之始(食物) -------------------------------------------------------------------------------------------------------------------------------------------------- 耶稣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所以后面当幕后手沃伊洛从侍从瓦伦特那得知“教宗是一个胃口很小的人”时,沃伊洛直觉般的说“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不是好迹象”。因为在他看来:教宗对食物没兴趣,必对权力大有兴趣。那沃伊洛就不便于幕后操纵了。而结合上面的圣经引文以及后面的剧情来看,教宗固然对权力感兴趣,但真正在意的是“神的国和义”。 多芒 Domen 教皇管家 -------------------------------------------------------------------------------------------------------------------------------------------------- “多芒”这个名字让我很疑惑,因为发音接近与十二使徒里的“多马”,天主教圣经里该使徒名译为“多默”,但英文名为“Thomas”和多芒(Domen)是两回事。 而后面教宗问:你知道多芒是什么意思吗?多芒回“属于上帝的人”而百度说:在希伯来语中,“多默”一词是“双胞胎”的意思。似乎多芒和多马(多默)是两个不同的人。 不过,百度里还有一条信息: 。。。。。。。。。。。。。。。。。。。。。。。。。。。。。。。。。。。。。。。。。。。。。 根据《多默行传》的记载,圣多默被派到印度传教,他起初不愿意到印度,于是耶稣在晚上向他显现,叫他不用害怕。耶稣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将他送到印度去,这事大约是在公元48至49年,耶稣以二十块银币将他卖给一个商人,帐单上写着:“我,耶稣,来自犹太白冷,住在犹太的木匠若瑟的儿子,现把仆人多默卖给根达法鲁斯王(Gudnaphar)的商人艾伯利(Aabbnes)。”(《多默行传》:2) 根据历史研究,根达法鲁斯王是公元21至60年在印度西北、巴基斯坦至南阿富汗等地统治的皇帝。但这件事有更深的意义,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是以在《多默行传》(163)中,印度马兹大(Mazdai)王问多默是仆人还是自由人,他回答说:“我是仆人,但你不能向我施予任何权力,我的主人是你的主人,是整个世界、是天地的主。” 。。。。。。。。。。。。。。。。。。。。。。。。。。。。。。。。。。。。。。。。。。。。。 这里重要的是这句“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这似乎又和多芒意为“属于上帝的人”对上号了。 所以这里姑且按音近的原则,认为“多芒”就是在暗示“多马”的典故。 而这个“多芒”是现实中第一个与教宗在对话的人,按导演在前面展现出的暗示狂人的习性来看,“多芒”这个人的名字应该不是随意乱取的。 而如果“多芒”即是暗示“多马”,多马的典故则如下: 。。。。。。。。。。。。。。。。。。。。。。。。。。。。。。。。。。。。。。。。。。。。。 (耶稣复活后,先向一部分门徒显现。但)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 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 这里重要的是耶稣对多马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所以多马一般也象征着世人的对神的倔强与怀疑,一定要眼见为实。 而教宗管家“多芒”在后面的剧情里几乎消失,导演却又将他安排为与教宗对话的第一人,这似乎是在暗示:普通人对上帝的信,就是“看见了才信”,所以“多芒”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借多马的典故,在暗示世人对上帝的普遍态度。所以后面的剧情里才不断的出现“神迹”,让剧中人慢慢地逐个相信教宗是“圣徒”。 零度樱桃可乐与普通的健怡可乐 -------------------------------------------------------------------------------------------------------------------------------------------------- 零度樱桃可乐的表层含义可能是,因为不含糖更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许暗示着要饮更有益于灵魂的健康的东西,这就关联到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 并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细节就是,当多芒提出用“普通的健怡可乐 Diet Coke”代替时,教宗拒绝了。 查知乎:Diet Coke热量几乎为零,Zero Coke则完全为零。 这个网上说法很多,但基本上来说零度可乐比普通的健怡可乐热量更低。这似乎在暗示着信仰的纯度,并且真正重要的含义在于他不要“替代品”。后面的剧情还提到几个类似的词“临时信徒”“过客”其实也就是在说信仰的“纯度”。而“Diet Coke”直译是 “节食可乐”,这看起来充满自欺欺人的色彩,因为健康靠的是锻炼,而不是节食。所以被莱尼拒绝了。 并且这也对应着后面莱尼“黑夜布道”中的“你必须全身心地膜拜主,必须心无杂念”;以及拒绝电子烟时所说的“我想要的,一直都是真正的东西”;以及接见主教的典礼上的话“我想要的是对上帝绝对的爱和完全的忠诚……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他一切都是替代品……这个教宗并不怕失去信徒,即使他们只是些微的不忠诚”。 而教宗所强调的“真正的东西”,应该是在暗示真正的信仰,狂热的信徒。 这里说明一点,这里的“狂热的信徒”之“狂热”不是常规意义的“狂热”。在基督教语境中这种“狂热”更多的被表达为“激情”,是指对于追寻上帝的“激情”。 另外百度查“Zero”一词,发现两种颇有意味的含义: n. 零(数字); adj. 全无的,没有的; 这个含义就比较明显了,“零和全无”可能是暗示上帝“无中生有”的创世能力。 这是圣经中上帝的一个重要“神性”,这种“神性”直接关联《创世纪》第一章“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光”在后面的剧情里基本就是莱尼“神性”的象征。 而“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里的“灵”据说按原文直译就是“风”。而“风”在圣经中是与“圣灵”紧密关联的,甚至和创造人类也有关联“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吹生命的气将尘土变为活人,即是说神吹出的风是赋予人生命的。 所以上面才猜测说:这个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与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有关联。所以个人猜测是:此处的“Zero”一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上帝的象征。而后面莱尼拒绝在盘子中央印自己的像,并说“只有基督”,镜头里展示的盘子也正像是一个个“零”。 而查“樱桃Cherry”一词,则吓我一跳,其中一意居然是“处女膜”,而圣母是处女生子。当然,我英文不好,也许是误读。 所以“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你们自己联想吧。 另外补充一点(可能是脑洞),字幕组提供的英文是“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和“Diet Coke(节食可乐)”但字幕组将Diet Coke翻译成了健怡可乐。而健怡可乐的英文是Coke Light。 但可乐的产品线有点乱,Diet Coke 虽然直译是节食可乐,可网上也有人说Diet Coke的中文名也可以叫“健怡可乐”。所以猜测“健怡可乐Coke Light”可能就是“节食可乐Diet Coke”的升级版。 而“可乐Coke”在早期生产时,里面是含有古柯碱的,有说法是古柯碱也叫可卡因(但说法很乱,不知真假),就是致幻剂或麻醉剂。这就直接与莱尼父母的“嬉皮士”身份关联到了一起(嬉皮士爱用致幻剂);而“可乐”(特别是可口可乐)则基本是美国世俗社会生活方式的象征;而“可口可乐”的经典广告风格是强调“合家欢”,这又和莱尼的“孤儿”身份产生关联。 那么三种产品名直译分别为“零可乐”“节食可乐”“点亮可乐”,如果我们试着把“可乐”一词置换为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化含义,则可得出如下结果(英文不好,也许这是误读): 1.致幻剂(暗示嬉皮士吸毒以及喜欢的“心灵鸡汤”的致幻作用) “零 致幻剂”“节制(或日常)致幻剂”“光明致幻剂” 2.麻醉(暗示“世俗生活方式”对现实的麻醉作用) “零 麻醉”“节制(或日常)麻醉”“光明麻醉” 3.家庭(对应“合家欢”的生活幻象,即莱尼对家人的“伊甸园”幻象) “零 家庭”“节制(或普通) 家庭”“家庭之光” 所以,莱尼喝“Cherry Coke Zero 零度樱桃可乐”可能就是在暗示其圣徒身份(上面已经说过了); 又因为“零Zero”,所以可能是暗示“神意”是要莱尼摆脱身上传承的“嬉皮(致幻)”基因(即斩断父母的影响);摆脱世俗生活的麻醉效应;摆脱对父母的“伊甸园”幻象。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莱尼并没有想要斩断过去,反而是在不停的想追寻父母,不断的在回想“家庭伊甸园”。所以这种含义很可能是一种“隐藏”起来的神意。 直到最后,在威尼斯布道前的餐厅那一幕“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再度出现,而在这之后,莱尼在布道时用望远镜看到无数微笑的人脸,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甚至没有表情),然后没有任何表示就转身离开了。并且是母亲先转身带着父离开(前面已经说过:母的重要性要高过父)。然后莱尼晕倒在幻象中看见天空中的圣母(“樱桃”一词象征的“圣母”得到某种印证)。 所以这个“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更像是在预示:莱尼之前一直在抗拒神的旨意(不斩断过去的幻象),而他终将在威尼斯失去父母,在一无所有的“零”中,看见上帝的“创造之零”。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支持这一猜测: 第1集里教宗曾对玛丽嬷嬷说“北是这边,威尼斯就在那。”,同集最后又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那里,在北斗七星那儿”(七星指北)。 而在第10集莱尼则直接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威尼斯”(当然,这是莱尼混同了上帝与父母,而威尼斯之行的结果则是剥离了父母与上帝——父母离开,上帝留下。) 另一个细节是:在检索了前9集全部字幕文本(第10集字幕找不到)后,发现“零度樱桃可乐”只出现第1集的早餐,但这时并未出现“零度樱桃可乐”的产品,只是提到了产品名。中间的剧情再没有提到“零度可乐”。而在威尼斯餐厅的那一幕,“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现身在镜头里,紧接着的布道就发生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事。导演似乎是有意在第1集埋下“神意”的伏笔,到第10集才让“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的形式现身,进而引发本季的结局。(当然我无法检索全部10集的图像,所以无法保证全部10集里“零度可乐”只出现在餐厅那一幕。) ◆下面综述一下整个“零度樱桃可乐”的暗示 “零度、樱桃、可乐”的三个单词都暗含着两种并行的意思 第1层意思可称为“圣徒暗示”,即象征“生命活泉”: “零 Zero”象征:1 生命活泉(圣灵); “樱桃 Cherry”象征:1 圣洁; “可乐 Coke”象征:1 麻醉心灵的世俗生活方式 这都是在暗示莱尼的圣徒身份,但同时也可理解为莱尼(主观上)的自我期许。并且也象征着莱尼后面“不要替代品”“要求对上帝的完全献身”等处世态度。 莱尼说“早上只喝一瓶零度樱桃可乐”即是说每天早上都得喝,似乎是在暗示,每天都需要“生命活泉”的浇灌,而这种“生命活泉”的性质是:零世俗、零麻醉、零幻象的。 随后,莱尼还说:“那他们(主教)也不得不等了,因为我要先享用我的零度樱桃可乐”。这即是说,在没有得到来自上帝的“灵性”浇灌之前,他是不处理教务的。 第2层意思可称为“神旨命运暗示”其内核就是“约拿神迹”: “零 Zero”象征:2 上帝对莱尼的个人旨意(约拿的神迹,上帝的创造之“零”) “樱桃 Cherry”象征:2 圣母 “可乐 Coke”象征:2 象征莱尼的父母家庭幻象 这是莱尼此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零度樱桃可乐”还暗含着神对他的个人命运的“旨意”(即最后的威尼斯之行),这种“旨意”一直埋伏潜行到第10集末尾才显现出来。在显示前用“零度樱桃可乐”的现身作了提示,然后是:幻象归零(父母幻象消失);个人归零(圣徒的孤独);圣母显现(同时圣母是处女怀孕——即创造之“零”)。 所以,个人觉得整个教宗寻母的情节更像是在演绎“约拿的神迹”。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约拿的神迹了”: 神差遣约拿到尼尼微去,让尼尼微人悔改(注意是“悔改”,就是说你们有罪)。约拿不愿意去,并违背神的旨意,并坐船往相反的方向去,想逃。神就在海刮起风暴,约拿被扔进海里,神安排一条大鱼将约拿吞进肚之,约拿在鱼腹中煎熬三天三夜,并在鱼腹中悔改,顺应神的旨意,出鱼腹后按神的旨意去了尼尼微传道(即呼招人悔改)。 “约拿的神迹”一般也被称为“信仰的神迹”,就是说:神差遣你去做的,你如果不去,神有办法让你去(所谓“奇妙的恩典”)。 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宗会经常会有些言行表现得像个不信上帝的人的原因——他其实是在抗拒上帝,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莱尼其实是早就知道上帝存在的——小时候就展现过神迹——所以莱尼的“抗拒”并不是什么“信仰危机”。莱尼不是不相信神的存在,他只是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特别是在亲身父母这件事上(抗拒神命)。他不理解为什么上帝要给他这么“冰冷”的神命,当然,最后是理解了。 支持其抗拒神命的证据,是在第1集结尾处,莱尼对忏悔神父说:“现在我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因此 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这几句话太含混,简直不知所云,似乎又需要解析,导演太坑) “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 God, my conscience does not accuse me, 这是说:莱尼觉得自己的良心没有在“寻母”这件事上谴责他。所以,后面我们看到莱尼极想寻到父母,不断看见“伊甸幻象”。而按基督教的语境,“良心”有时也可以看作是“圣灵”的一种表现,即是说莱尼觉得“圣灵”并不谴责他对神命的“抗拒”。 “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 because you do not believe I am capable of repenting. 这是说:莱尼觉得,上帝不“认为”莱尼会为自己的(寻母)行为后悔。即是说,莱尼认为“既然上帝都不认为我会因寻母而懊悔”,那么可见寻母这个举动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所以才没被“良心”谴责(回应上句)。 因此 我不相信你 And therefore, I do not believe in you. 这是说:因上面的理由,我不相信你(上帝)让我“斩断与父母的联系”,是种比“找到父母”更好的选择。 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I don't believe you are capable of saving me from myself. 这是说: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的判断(上面的判断)中拯救出来(从寻母这个心结中拯救出来) (当然,导演在这之后,又故意接了一句话——“我说我不相信上帝。托马索”——来扰乱观众的视听。要一直到莱尼幼年神迹的事曝光后,才彻底将莱尼不信上帝的嫌疑洗清。)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莱尼觉得“寻母”不是一件坏事,所以良心(圣灵)没有谴责他。并且莱尼一定是求问过上帝“我会为此(寻母)后悔吗?”之类的问题,而上帝给莱尼的应答是“我(上帝)不认为你会为寻母后悔”。所以莱尼据此判断说:那我不相信你(上帝)的计划比我(莱尼)的计划更好(因为莱尼自己的计划兼顾了寻母与使命,而上帝给的旨意只有使命)。所以,莱尼不相信上帝能把他从自己的判断和计划中拯救出来。 然而我们在后面的剧情中看到,最后上帝让他找到了父母,但其结果是还不如不找到。 是上帝对莱尼说谎了吗? 上帝只是说“我不认为你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悔”。最后莱尼显然也没有后悔,而是因“彻底的失去父母”,以及“伊甸幻象”的打破,而切身地理解了“神意”。 上帝正是借由莱尼违背“神意”的行为,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这是莱尼当初不相信的)。 而当“父母的伊甸幻象”被打破的那一刻,莱尼才会在泪与笑中认识到:上帝当初的计划的确比他自己的计划高明。 因为在基督教中,上帝的性质是超越时间的。就是说上帝早就知道,莱尼去找父母会是什么结局,所以才给莱尼斩断与父母联系的旨意。同时也早就知道莱尼会抗拒,但也由他抗拒,并不用“圣灵”谴责莱尼(后来的剧情里,莱尼甚至说他的“良心”在任何事上都不会谴责他——可见其与上帝关系的特殊性)。 而莱尼在看清了“神意”的全部真相后,才在因父母离去引发的失望中,说出最后的布道: “有一天我会死去(不觉得奇怪吗,怎么忽然提到死?),而那时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是的,我一定会的,我坚信我一定会的” 就是说莱尼这时看清了父母其实是悖逆上帝的(这个以后会解析),并已经对与父母相认并团聚这件事死心了。所以才会忽然提到“有一天我会死去”,因为那时在天上会以灵魂的形式再相聚,所以也才谈得上“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因为只要莱尼愿意,他现在就可以下去拥抱广场上的每一个人,没有人会拒绝他的拥抱。但唯有他真正想拥抱的那两个人——母与父——是会拒绝拥抱莱尼的。所以莱尼才会提到“死亡”,因为他期待的是能与父母在天国拥抱。 所以啊,这威尼斯的最后布道,不是什么与教众和解,而是莱尼看清事实后,当众立下的一个誓愿:要以真实的上帝之道改变整个世界,从而拯救父母的灵魂(在天国与父母拥抱)。 因为现在这不仅仅上帝给他的旨意了,而是直接关系到莱尼是否能在天国与父母重聚,因为不信者是不会和他在天国重聚的。 而这正是所谓的“约拿的神迹”——上帝拣选了你,如果你不按上帝的旨意行事,这在上帝看来不是什么难题(所以上帝的圣灵不在任何事上谴责莱尼),因为上帝有本事让你的逆行,变成奔向上帝的途径——这也正是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伟力。 而广场笑容这一幕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当莱尼引用胡安娜的话“上帝微笑”,并请求大家微笑,于是广场上的人群不但微笑,还发出欢呼。镜头扫过的都是微笑的人脸。 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并且在父母右侧(镜头是向右移动的)的人也是没有笑容的。而广场上的欢呼声在父母出现的那一刻就消失了。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艺术手法,但如果是艺术手法的话,应该在镜头扫回去时,当父母以年轻的面貌出现时,让欢呼声消失才更合理。因为父母第一次入镜时是以老年形象出现的,这时镜头还在继续向右扫,就是说这时莱尼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父母”,但欢呼声已经停止了。

没有微笑

转身离开

我们向你吹笛,你们不欢呼

所以,这更像是在暗示,莱尼父母是“灵魂中没有微笑(即没有上帝)”的人的总象征。所以,父母的出现“消除”了欢呼与微笑,让莱尼看清了“欢呼”背后的真相——那些之前向他露出微笑的信众,其实灵魂是没有改变的,在他们的灵魂中并没有上帝的微笑。所以,莱尼父母右侧的人全都面无表情,并且同时欢笑声消失了。当镜头再扫回来的时候,父母冷漠地转身离开了。 而随后莱尼在极度失望中,身体几次差点跌倒时,下面的人群也没有发出惊讶的嘈杂声,而是一脸茫然。事实上自从莱尼父母入镜后,广场上的人就再也没有发出任何一点声响,脸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明显的表情。 包括在莱尼说出布道结语“有一天我会死去……将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时,人群里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全部是呆望的表情。作为对比,只有古铁雷斯和那个负责媒体的女人有明显的表情。 按理说莱尼布道的最后结语,无论是按表面意思还是内涵都是极其成功的。 按表面意思,那正是群众愿意听到的好话“拥抱你们每一个”,但没有人欢呼,甚至没有人微笑; 按内涵,这是对在场每一个人的极大祝福,等于是立誓要让你们每一个人进天国(按教会传统,教会的基石圣彼得是掌控天国钥匙的),但同样没人回应。 这不禁让人想到耶稣的话:“主(耶稣)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其中“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这句,传统上的解释是:施洗约翰向人传悔改的道(等于是指出人的罪,有罪才需要悔改),人们却不因自己的有罪而忧愁啼哭;耶稣作为救世主(基督)来向人宣讲福音——即上帝的救恩即将实现了,人们却也不因“与神和解”而欢呼跳舞。整个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人类的灵魂上的麻木。 而这句话与另一处剧情有关,那正是莱尼第1次“黑夜布道”时对人群的斥责,那时下面也是一片安静和茫然,唯有那个不孕女埃丝特在人群中流泪(啼哭)。 所以莱尼的“斥责布道”一结束,广场上就下起了雨,淋湿了听众,而“雨”的含义前面已经说过了“……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 而当“雨”倾泻下来时,广场上的人纷纷撑起了雨伞(猜测是暗示人群拒绝理会上帝的愤怒),唯有不孕女埃丝特任凭雨淋,继续注目教宗的阳台——因为她感受到了上帝的愤怒,相信了自己的罪。所以第二天晚上,教宗看见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埃丝特一人仰望时,就召见了她。 (扯回来)莱尼在威尼斯布道的最后“给出天国的许诺”,但人群仍然无动于衷,一片茫然,鸦雀无声。而从欢呼状态转入鸦雀无声的转折点正是“父母”的出现。 可见,莱尼还任重道远啊,因为这种挤满人却无动于衷的广场,其实和剧集开篇第一幕:莱尼从小孩堆里爬出来后,面对的空广场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幕只有联系起来看,你才能体会到莱尼心中巨大的悲哀,以及他作为圣徒的孤独,也就是“人子耶稣基督的孤独”(“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所以,个人猜测莱尼在第一季的两场布道里的观众反应,就是在演绎新约里那句“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似乎在暗示莱尼父母以及那些没有上帝的微笑的人群,都是“智慧之子”。所以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为是”,因此也就听不明白神的斥责,也看不到神的赐福。 而这甚至还可能勾连到莱尼的精神之父斯宾塞斯,在黑夜布道的下一集,莱尼就提到了“红衣主教斯宾塞,我的导师。所有候选人中资质最深的一位 看起来如此睿智,我总是对智慧抱有怀疑”(斯宾塞斯这个人物后面会分析) 关于一个“零度樱桃可乐”居然拉扯出这么多情节,可见导演在寓意和情节上是到处勾连在一起的。但这样写下去几乎就没有穷尽了,写了这么多,连第1集都没有写完,才解析了第1集的前13分钟。而第1集就有54分钟,下面只能选重要的来分析了。 (妈呀,写得好累啊。究竟是导演套路太深,还是我脑洞太大。。。。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以为“零度樱桃可乐”没啥可写的,没想到一查单词,挖出这么多来,并且勾连广阔,哎,太累人了。。。。) PS: 文中的台词译文多数来自“LOT译者联盟”和“翻托邦字幕组”,但有的地方我按自己的渣英语理解做了改动。感谢两个字幕组的翻译,尤其是“翻托邦字幕组”对其中的宗教事物做了不少注释。 后面的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362559/

 短评

总有人教育你要看清现实,总有人唠唠叨叨想给你提意见。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子弹射向你,若每颗子弹都能触及你,令你受伤,那你就会支离破碎。你要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走你的钢丝,只有你和风。子弹们够不着你,它们只能飞过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人群上空。而那些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总有一天将会仰头看见你,那时,他们就会爱上你,他们就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任何人,相信任何子弹。

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4.5;电视剧的容量有足够空间让索伦蒂诺从容炫技,打光构图镜头游走节奏把控无不一流,品位高雅格调不凡,配乐超级棒!这是一个男孩和过去、和自己、和世界、和上帝达成和解的过程,闪回记忆不断插入现时情景;上帝视角收尾,天光沐浴,神谕降临,和风四起。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超级好看啊!索伦迪诺的片子都美死了!里面的裘花虽然已不是当年的盛世美颜,可是那种傲娇的气质还是苏翻天!!!

11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力荐

威尼斯首映了前两集,笑声不断,比教皇诞生更讽刺更颠覆。虚构了裘德洛饰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国教皇,生性不羁,烟不离手,生活现代时髦,无视宗教权威,周围神职人员也奇葩遍布。片头梦境延续了《绝美之城》的梦幻邪魅,而后展开逗比情节剧风格,末尾又引入权谋斗争,有向教皇版纸牌屋发展的意思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教廷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裘德洛要是当主教,我分分钟信教。

25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政治剧,当中像荒诞剧,但是最后几集突然火力全开,完全靠奇迹来推动剧情,悲天悯人,简直有如出现了只有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才有的无人知晓的奇迹救世的那种精神内核的错觉。所以找艺术片导演来导电视剧这个想法还是很厉害的。

29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视觉、符号与隐喻做到极致,但前七集我完全没有被说服,最后三集如天开日朗一切洞明,之前细细铺下的线没有一根被遗忘,回头看这场阵痛方才有意义。索伦蒂诺一贯主题依旧未变。看似黑社会其实心怀大爱的教皇以及周围一众丝毫不完美却不影响其可爱的人物,无疑是今年最出彩的群戏。我爱Voiello一辈子!

3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宫斗剧,到后来发现是教宗碇真嗣的中二心灵成长史

33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35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索伦蒂诺的平行时空,比前两部电影都要更游刃有余。一切矫揉造作和胡言乱语都给予这部年度最佳讽刺喜剧以生命。台词极大的信息量,不追究到细枝末节就没有趣味。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4.5 年轻气盛里飞扬跋扈才气逼人的索伦蒂诺这次有过之无不及,好想问他是否受到齐奥朗著作的启发,表面惊世骇俗,并非为哗众取宠或颠覆宗教传统,从非洲饮用水事件到性丑闻,年轻的教宗想整顿何为真正的信仰和平爱与救赎,剧集气质优雅,融合现代与古典的音乐品味,有评论说裘花是上帝派来的黑涩会哈哈

4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裘德洛演技大回归,师傅病危的时候对着所有的仆人哀伤的说I love you all;师傅死掉的那一刻哭得像个小孩;布道的时候看到亲身父母后也终于释怀了自己的被抛弃。抽烟打篮球的修女玛丽和长颗大黑痣的圣座国务卿居然相爱了,多么有趣的故事。画面精美,对话幽默,演技爆发,音乐配的太妙。

42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好看。配乐的走位略诡异,喜欢。

46分钟前
  • leolo
  • 力荐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47分钟前
  • 放学第一个跑
  • 力荐

“不要打扰我喝樱桃零度可乐,你们这些异宗!”时而苍穹时而鸿毛,典雅又轻盈,大赞。裘德洛在里面非常好,比他脸蛋漂亮的时候还迷人。(P。S,不推荐宫斗爱好者观看)

51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每一帧都想截图,BGM神圣到令人想哭,不是很懂但好像又懂一点编剧想要表达 什么,让人充满幻想的空间。裘德洛真的把这个角色演的很立体,安妮霍尔的女主角来演sister mary实在太棒了,甚至意大利口音的大臣都很有感觉,最后一集的演讲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都觉得,太神圣了!

52分钟前
  • 爱学习的胖丁
  • 力荐

美式人格呓语和意式绚丽梦境。Lenny Belardo这姓名多像位摇滚明星,他也正如巨星热爱崇拜目光,无限迷人的自我膨胀,离经叛道下又是于已严苛的度量,Jude Law献上了他近年来最诱人的表演。宗教和政治里从来都是魔鬼,无非他是如此威严美丽,结尾源自“上帝”的注视补上最后两集文本素材的缺乏

56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裘花回春了!从各方面而言

58分钟前
  • strangelove
  • 力荐

是时候跟进《年轻的哈里发》、《年轻的方丈》和《年轻的道长》等剧了

60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