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导演:胡玫

播放地址

 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59

详细剧情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长篇影评

 1 )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Q: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A1:胡子是青春期后宫刑之前的产物
A2:天天学岳不群粘啊粘啊
A3:女人也有长胡子的呀

 2 ) 一代传奇:汉武大帝

目标远大,持续专注
幼儿的汉武帝就已经立下了攻打匈奴的志向,从继位后就开始不断地谋划如何攻打匈奴,虽然当时没有大权在手,但是却能够在没有虎符的情况下,调派军队攻打匈奴,乃至太皇太后将虎符授予刘彻。同时在制定攻打匈奴的战略方针上,始终坚定不移。上林苑秘密训练,研究匈奴的兵器,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国,这些都是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而下的一步步旗。最终匈奴大单于伊稚斜被杀死,而宣告了匈奴从此土崩瓦解。
用人之准,爱才,惜才
汉武帝非常爱才,正因为遇到了卫青,才让汉武帝有了攻打匈奴的信心,而卫青本来是一个骑奴,而汉武帝不论出身,不论卑贱,看人之所长,将卫青培养成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在汉武帝治理汉朝的时候,重用了不少人,如董仲舒,发展儒学,巩固西汉大一统;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霍去病,既勇且谋、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等等。当因为霍去病杀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皇帝责打霍去病的场面,既该杀又不想杀的愤怒,足以看出汉武帝的爱才。
汉武帝不会乱用人才,他知道每个人才在什么位置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几次和卫青的对话,也让我感受到,他对有才干的人不断地鼓励与鞭策,让他们都愿意肝脑涂地,唯命是从。
办事之狠,办事之稳
从和舅舅田蚡的事情处理上,处理窦婴的案件上,再到杀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在立嗣问题上也堪称出奇制胜了,他的这一举动不可谓不残酷,但确也真的堵住了母后干政乱政这个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漏洞。治理一个国家,有时候真的不能有小农思维,悲悯连天,大仁慈。否则,在复杂的朝政中,早晚会被绊倒。
悔恨反思
晚年的汉武帝悔恨自己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也后悔听信胡虏的去巫之策,导致自己的儿子被人陷害。他颁布的“轮台罪己诏”详细地描述自己一生犯下地错,一代皇帝有如此悔过之心,堪称难得。

 3 ) 晁错之错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晁错被杀后作出这样评价,贾谊的英年早逝与晁错的朝服腰斩是汉初的两大政治悲剧。汉景帝在被迫杀了晁错之后也懊悔不已,感叹说,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个名字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啊!其实,这话是唐朝的一个节度使说的,景帝跟我们玩了一个穿越。

当然,晁错之死不能怪他的名字,而是他犯下的三个大错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

其一,疏不间亲。人际关系就像一个一个的圈子,这些圈子按与个人的远近构成若干同心环。尽管圈子是动态变化的,但也有较为稳定的表现形式,如子女、夫妻、父母要算核心内圈,次之则为兄弟姐妹,再往外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同胞,直到地球上的全人类了。其基本规律是,内圈的关系要比外圈牢固,在厉害算计上先内后外。因此,处在外圈的人不能说内圈人的坏话。比方说,如果有朋友向你诉苦,说自己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如何如何不上进等,你一定要沉住气,千万不能随声附和,哪怕一句“是有点儿”也会把这位朋友得罪掉,这就是疏不间亲。景帝要削的藩王全是刘姓家族,尽管会为了利益而争夺翻脸,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藤上的瓜,要比同晁错的师生情谊牢固得多。你看看热闹就行了,干吗要掺和呢?且不说景帝为了赢得战争主动权而杀掉晁错,即便不杀,战争结束后晁错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苍鹰郅都的下场便是另一个例证。
其二,树敌太多。除了汉景帝外,其他正派反派对晁错全不待见。藩王这些反派自不必说,可为什么朝廷乃至后宫上下全想晁错死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本来过着朝九晚五舒舒服服的日子,就算藩王不老实,那也只是跟皇帝老儿过不去,即便有危及朝廷的危险,至少还不影响眼下的快乐工作和生活。你晁错偏要折腾削藩,逼得七王叛乱,也让这些大臣娘娘们战战兢兢,你说他不招人烦谁招人烦?二是这晁错一心傍定汉景帝,却不知已激起了众怒。你想啊,他天天跟领导嘀嘀咕咕,搞得跟同志一样,其他人不仅羡慕嫉妒恨,还得提防你在皇上面前说坏话,不定哪天就被皇上给除了,不恨他恨谁?光跟领导搞好关系固然会一时得宠,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总会有被冷落的时候,到那时大家群起而攻,你就惨了,所以说坚持群众路线也很重要,至少不要树敌太多。

其三,谋而不忠。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什么叫为人谋而不忠,不是说你给别人出了个好点子就算谋而忠了,还得想周全,特别是后果会怎样,如果后果不利甚至出现灭顶之灾时,你有没有办法帮人兜住。如果没这个意愿或本事,那你最好三缄其口。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貌似关心你的人动不动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主意,真正有事时又不管不问,着实令人讨厌。晁错失宠乃至被杀的直接原因便是对景帝谋而不忠,看他献计削藩时何其慷慨激昂,及至藩王造反后又同景帝一样惊慌失措,甚至提出由景帝亲临前线督师的馊主意,让景帝失望,进而才有了对手的可乘之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晁错的错说到底还是谋国而未谋身的错——姑且把这也算作错吧。更深一层则是时代悲剧,在家天下时代,一切都是皇帝的家事,有什么事业可言?但往大处往远处看,正是由于晁错的主动献策和被动献身,才促成了景帝的成功削藩,才有了汉匈之战的辉煌战果,也才有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就凭这,晁错也算错得其所、死得光荣了!只是在我等普通老百姓看来,这些好处晁错已没有机会分享了,不免为其“好人无好报”的命运深感可惜。

 4 ) 由汉武大帝想到的……

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真是挺不错的,与历史的吻合度也很好。不知道各位看完之后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伴君如伴虎,朝不保夕啊。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挤破脑袋往上爬,可见权力这个东西太具有吸引力了,值得人们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殊死一搏。其实,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吃一碗饭,挣一分钱,该给的给,不该给的我也不要,全家安康,其乐融融足以,何必你死我活,争得头破血流呢,没意思的紧,当然也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被逼到那个份上罢了。咱们还是继续说汉武帝吧。

都说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我也表示认同,毕竟,汉武帝把讨厌的匈奴彻底打废了,打到了匈牙利。然而连年征战,赋徭直上,百姓深受其害,民生凋敝,作为一普通老百姓,管你是黑猫白猫,能给好日子过的就是好猫,打仗要用人了,行,全家除妇女老幼以外都上,打完仗回来了,你皇帝老儿高高在上,不愁吃穿,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缺胳膊少腿的,吃不饱穿不暖,穷日子还是穷过,下回打死也不给你卖命了,事实上普通百姓还是非常能忍耐的,一而再,再而三,只要是皇上发话了,那就跟匈奴死磕,可是不能一直这样糊弄人,不要说人出10分力不给回报,就是给1分也不行啊,会出事的,君不见起义了嘛。晚年的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罪己诏告天下“深陈既往之悔”,伟人就是伟人,起码知错后勇于承认,并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不管以前如何,眼看着好日子终于来了,老百姓还是会感激涕零,深深爱戴之的。单从这罪己诏就可以看出,汉武帝还是希望自己的子民幸福、过上富足的生活的,不能光想着索取,不给回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嘛,要不然西汉没准早就亡了呢,更不要说再让人们去给你卖命干活了。《汉武大帝》最后,汉武帝到一个村里去“视察”,这个村是典型的“英雄模范”村,男人们都参加过攻打匈奴的征战,不是少胳膊,就是缺腿,当大家得知皇上亲自来慰问,奔走相告,不亦乐乎,汉武帝从轿中下来的一刹那,当他看到自己深爱着的子民原来竟然这么苦,那一刻,他老泪纵横,他感到了深深的悔恨和痛苦,于是就有了那道罪己诏——这段戏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汉武大帝》中,各位对窦缨之死作何感想?公平?正义?那不是扯淡么!窦缨为什么会死?皇上为什么要诛窦缨的九族?简单看来,那是你窦缨做了让皇太后不高兴的事了,即使皇上知道他妈不对,你窦缨对,但这和对错有什么关系,总不能把他妈杀了吧,还是得杀你窦缨。但其实,结合整部剧来体味,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潜意识”,这个东西贯穿始末,什么是“潜意识”呢,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word文档里把字体加粗,然后一人走过来惊叹道:“哇,你连这也会啊”;再比如,你向人请教一电脑问题,你还没开口呢,这人就开始跟你讲:“首先要插上电源,然后打开电脑,等一会儿电脑就开了……”。——明白我说的“潜意识”了吧,这里面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很无知(这人确实不懂),另一种是对方认为你很无知(他人为你不懂或不应该懂),对于这第二种情况,极其令人厌恶。咱们继续说皇上的潜意识,在皇上的内心里,刘姓人和非刘姓人出现矛盾和争斗,最后如果必须治罪,那一定是非刘姓人,对于刘姓人,只要不是谋反,一般都会不了了之,还不允许任何人跟他提起这事,这就是潜意识里不成文的王法。所以,窦缨你再忠厚,你不是“贾精忠”,你是真精忠,那也没有用,即使皇上认为你是对的,你是大好人,但事情闹到那个份上,死罪你就必须担着了,汉武帝最后到狱中看望窦缨,认为流几滴假惺惺的眼泪就可得到“无知”的窦缨的谅解,但其实,没准那一刻窦缨正琢磨呢:你丫少在这儿猫哭耗子,净整没用的!

剧里的很多情节感同身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啊,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多少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说你对的就是对的,说你是错的你就一定不是对的,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同样一件事情,你做了就是错的,他做了就是对的,这种事情现如今难道不是早已司空见惯了吗,既改变不了,若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究竟谁是跳梁小丑,时间会证明一切。

 5 ) 不是追忆的追忆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那些故事的标题都还历历在目:飞将军李广,卫青和霍去病,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灿烂的篇章,都写就在短短七十年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这个人就是刘彻。

很多年前有过一部电视剧《汉武帝》,胡玫阿姨后来一定很羡慕嫉妒恨,这么顺理成章的剧名竟然被人占了沙发。那部电视剧似乎拍得一般,看过一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小霍之死被拍成是在受降匈奴的时候中了暗箭,后来马革裹尸还的时候还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等着他归来。美人名将,不使白头。小霍就这样完美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五年前,胡玫拍的《汉武大帝》首播时,我正在大学里啃书。啃的已经不是历史,也没有条件看电视,只能在寒假回家的间隙,陪爸妈断断续续的看几集。看到了那些女子复古华丽的装束,看到了宝国大叔的强大气场,看到了小霍的阳光天骄。奇怪的是,唯独不记得有看到卫青。他果然太低调了,低调到我竟然完全把他忽略掉。

这个夏天,偶然又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MV,《茂陵祭》,一个90后小姑娘做的。不知有什么魔力,竟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又不知是什么因缘,让我误打误撞寻到了天涯那矗立不倒的卫帅高楼。后来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看了许多的贴,看了许多的MV,最后终于从迅雷上拖下了《汉武大帝》的全集,开始一集一集的从头重温。必得这样,方能感受到一部剧的全部重量。

说重温其实不准确,因为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看过其中的任何情节。胡玫不愧是拍这种大历史题材的高手,从一开始的那几句题词已经让我心潮澎湃。然而,点点痕迹都在提醒我,这已经是五年前的旧片。那些激情和狂热被封存在2005这个年份,渐渐褪色、黯淡、被遗忘。只我欣喜的在故纸堆中翻寻,哪怕孤独无边。

这感觉正如上一个夏天,我沉浸在Star Trek里的时候。一集一集的看TOS,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抬起头来却意识到,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讲着未来几百年的故事。让我恍惚间有沧桑的迷茫:这一切是早已过去,还是尚未到来?

再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正好遇上中日矛盾再起。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很期待有个人也能像刘彻那样大喊一声:从今往后,攻守异形。(想起前一阵在水木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说宝宝和外交部发言人念台词都太不给力了,下面有人回帖,不如让唐国强来!有人再回:还是让陈宝国来念最给力!……)

而当漠北决战后,卫青说出那句“惨胜如败”,却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网上一篇关于卫霍的文章里说,小霍只知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却不知,一个民族是不那么容易也不应该被消灭的。小霍只打了六年匈奴,而卫青征战匈奴二十多年,他应该能够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了。这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胜败。怨怨相报,何时能了?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是历史给刘彻的评语。汉武一朝,杀的丞相、诛灭的家族、征用的民夫兵士之多,足以给刘彻安上一个暴君的名号。然而他最终还是以一代英主的形象垂于青史,除了因为有卫霍打下的赫赫战功,还应归功于他自己的个人魅力。轮台罪己之诏,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资格写的,更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诚意写的。即便是一个平常人,能有如此担当,也算难能可贵。

刘彻是个幸运的人,纵其一朝,出了那么多名臣名将,星耀一堂。他又始终是个孤独的人,他认为最像他的小霍早逝,而自幼追随他的卫青又选择与他保持距离。剧里面,平阳公主对卫青说,不要让皇帝有受拘束的感觉,好像离了谁就不行。也许只有到几十年后李陵、李广利兵败投敌,刘彻在朝堂上小憩时,脑海中闪回当年卫青和小霍纵横沙场的英姿,黑白的画面,斯人青春依然,他才终于明白,卫霍这样几百年一出的将才不是想有就会有的。有些人,错过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幸好,有些剧,错过了五年,也还能找回来重新细品。

这五年间又出了许多古装片、历史片,良莠不齐,糟蹋经典的糟蹋经典,不知所云的不知所云。这五年间胡玫阿姨也又拍了《孔子》这样的庸俗片。草原导演塞夫走了,总摄像池小宁也走了。

不变的只有那部曾经热播一时的戏,五年后再来看,仍然堪称经典——

剧本写得很出色。虽然也有明目张胆窜改历史的地方,比如王太后死了韩嫣还没死,李广改成战死沙场,把南宫公主给嫁去匈奴,子虚乌有的甘泉宫事件……等等。

演员选得非常到位。虽然也理解胡导为了节约经费搞得我看好几个角色都疑似穿越,比如梁王复生成了刘屈氂,被卫青一瓢丢翻的会稽司马投胎为李广利……

口语化的对白和复古的装扮放在一起也融合得不错。虽然个别地方的台词有些生硬别扭,比如平阳公主和卫青没有吵架的时候的对白(偏殿戏除外……)

而最大的遗憾和缺陷有两处,一是草原战场的戏杂乱无章,缺乏气势;二是后期制作粗糙,人物嘴形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不过这大概都是因为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从整体上还是能感受到,胡玫是非常用心、用情的拍了这样一部格局恢弘的戏。

她自己当年拍《雍正王朝》的时候说过,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任何一部当代史也终将会变为历史。千百年后,如果真的进入了一个像星联那样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星球的时代,还会有人因为那片戈壁草原上的辉煌战史而记得刘彻、卫青、小霍吗?

既然曾经拥有,有些爱便永远不会停顿。

 6 ) 汉武杂谈

1.本剧虽然不能作为正史来看,但是作为影视化作品,给不愿意读古书的年轻人看看还是不错的。陈宝国来饰演汉武帝刘彻是合适的。

2.电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经常会出现读错的字,比如魏其ji一声候啊,冒mo四声顿du二声单于等等,就这两个印象深些,其他的要是再看能想起来

3.影片剪辑不好,战争场面也拍得太马虎,有的时候很出戏啊。

4.虽然不能用正史来要求这部电视剧,但是有几个点,我必须说一下:

第一,南宫宫主确实是汉武帝的姐姐,但是她并没有远嫁匈奴,而是嫁给了张姓侯爷。整个西汉历史,西汉没有真正远嫁过一位公主去匈奴和亲,都是宫女或者宗室女(王昭君也只是宫女而已),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力量太强了,就是皇上想,外戚也不会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嫁到匈奴去和亲的。皇上家本来人口也少,自己家女人都忙着嫁给王亲贵族内部和亲的,也真没闲人远嫁匈奴。如果皇帝真的派出公主,那么说明匈奴已经有能力威胁到都城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匈奴只是扰边,烧杀抢掠但是还没有能力进攻关内。

第二,王娡。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 她也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所以日后的王娡有同母异父兄弟王信和田蚡田胜等。 臧儿出生时比较富贵,家庭变故后才沦为平民,本人就很有政治头脑。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平民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于是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离婚,臧儿于是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中,金王孙也就找不到王娡了。太子刘启很宠爱她,封为美人。所以王娡本身入宫目的明确,十分懂得邀宠,也十分聪明,聪明的人用到政治上自然就有政治头脑,用到床上自然就有魅力,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她的三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也都是弄臣,大哥王信最先封侯的,除了本剧的田蚡还有个弟弟田胜。但是本剧只让田蚡出来了,好像王家就他一个国舅弟弟,如果真是这样,刘彻也不会容忍外戚王室很多年。王娡和窦太主也是联手了很多年呢。

第三,窦太后。早在汉惠帝初年,有一个叫做窦漪( 《史记索隐》记载其名为猗房)的民女以良家子身份入宫为婢,伺候吕太后(吕雉)。所谓良家子,在汉朝时,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这也是古时候区分良贱的重要等级界线。窦漪聪明伶俐。之后,吕后为了羁靡诸刘而“出宫人”,每个诸侯王送去五个宫女,实为监视。窦漪也在此列,窦漪是清河郡观津县人,离赵国很近,因此去找负责此事的宦官行贿,想将自己的名字写到去赵国的名簿上,结果宦官不知是忘了还是按照吕后的意思亦或者是命运的安排,窦漪被安排去了代国。这一次阴差阳错不仅救了窦漪的命,也改变了历史。那个赵王叫刘友,公元前181年,赵王的王后(吕后的人)因妒生恨,诬告刘友造反,赵王被吕后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 这个代王,就是日后西汉第五帝刘恒,正因为去了代国,才得以日后成为大汉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称霸后宫、把持朝政十年。窦漪之后,汉朝还有一个女人同她一样也是命运造化,她叫王昭君,因得罪画工被刻意丑化,失去侍奉帝王的机会,却意外与匈奴和亲留名青史,这是后话了。刘恒登基前后两个月内,刘恒原配(体弱多病早逝了)给刘恒生的四个孩子都离奇的病死了(刘恒登基后,即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所以算一命抵一命吧)。刘恒另外宠爱的慎夫人没有子嗣。于是,刘恒登基后就册封窦漪为皇后,因为她是民女,没有娘家势力,所以朝臣们也都同意册立窦漪为皇后。吕后和窦漪为什么都信奉黄老之说呢?不仅仅是黄老之说玄妙无穷,更是因为他们都懂得帝王的无情和多情,只有无为方能自保安身,只有活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不争才是大争,明争则必死。窦太后曾在吕后身边做宫女,耳濡目染,进刘恒王府多年一步步熬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推崇黄老之术有很多深层原因,甚至还涉及到分封制等等,她不喜欢腐儒,但从不拒绝能臣,本剧对她的刻画和她对汉武帝的影响还是应该在多一些笔墨。汉武帝刘彻先后清除窦氏、王氏两大外戚势力,既是对他极大的锻炼,也为日后西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汉武帝对于窦太后和王太后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老人们的深虑,到了晚年险些酿成亡国大祸,发布轮台罪己诏,转而又默默实行了黄老无为之治,那个时候,难道他不会想起他的奶奶吗?他不会想起秦亡之根吗?本剧只是流水账一样把大家一些耳熟能详的大事都点到为止,但是汉武帝的内心世界还是触及太浅,没有创新式的反思是一大遗憾,他的一些台词多是按照史书照搬,缺乏有历史依据的艺术创造是很大遗憾。

第三,剧中两次提到吕后对冒顿单于的回信一事,但是剧中的表达是片面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全,而且容易造成误解。汉惠帝刘盈时,季布担任中郎将。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带来冒顿单于向吕后的求婚书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如果没有季布反对樊哙攻击匈奴的建议,吕后可能就不会采取和亲之策,西汉初立就和冒顿单于开战,结局真不好说,冒顿单于就是当时的成吉思汗啊。吕后并非没有血性之人,面对冒顿单于羞辱之词怎么能一声不吭呢?但是吕后从谏如流,最终权衡利弊,眼光放远,忍辱负重,才有了那封回信。

5.其实,我本人不喜欢看汉史,因为整部汉史记述到处是坑,而且汉朝历史看起来特别窝心,看得长吁短叹,西汉一朝从开国皇帝到刘婴,就汉文帝、汉宣帝还不错,汉昭帝死的太早又太离奇,汉武帝是个幸运的败家子,其余都是够荒唐的。看历史特别是汉史要有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为什么说汉武帝太幸运了呢?说秦亡是因为秦朝暴虐、大兴土木又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等等,哼。秦始皇陵不管它修了五年、十年还是三十几年,按照记载,无论怎么算,也没超过40年!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茂陵修了53年,《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不管晋书写的真假,我就不信茂陵用的钱和人比秦始皇陵少!汉武帝和他家祖宗三代都得感谢秦始皇他们一家,要是没有秦长城,估计西汉都等不到刘彻反击匈奴,没有长城匈奴跟你和亲吗?刘彻和匈奴打了44年(还没算其他地方呢,轮台罪己诏之前年年在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才打了10年啊,要不是赵国耽误了点儿时间还更快!你说谁更穷兵黩武?人家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是赢家积累了百十年的基业才能一统天下!刘彻祖上三代攒的钱多还是赢家百八十年攒的钱多?不要以为看过《过秦论》就能知道秦为什么亡?!单论穷步黩武、劳民伤财西汉早就亡在刘彻手里了,他刘彻比嬴政在这两个方面简直是碾压,但是为什么秦亡了,他西汉没折在刘彻手里?这个问题当年我研读秦汉历史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过。我觉得本剧如果从刘彻回忆录的方式去反思这些问题,会更有深度,比流水账有意思,流水账看史记和汉书不就得了。

秦朝灭亡的根源在军事上是用兵不当,中央特别是京畿空虚,主力兵都派出去打仗了。陈胜吴广算个屁啊,陈胜吴广很快就被灭了,真正亡秦的还是异姓诸侯王!而且秦始皇始终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嬴政没想到自己死得那么快,身后事考虑不周全,所以秦速亡。如果秦朝在这两点上安排好,秦朝就是再打个几十年也没啥事。史官就爱拿农民起义说事,哪个朝代没有造反的?哪个朝代是真正被起义军灭了的?清朝腐败成那个样子,是白莲教、义和团还是太平天国给清朝灭了?永远都是诸侯和贵族利用乱世夺取政权。秦朝打仗穷也没有公开卖官鬻爵啊,汉武帝刘彻搞得赎罪钱那是和珅的祖师爷,刘彻用的酷吏就比秦始皇少吗?也没看到刘彻时候因为这个起义的啊?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史官给他脸上贴金,他是货真价实的法家实用主义者,清朝才是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清朝八股文哪个朝代整出来了?刘彻杀豪杰杀的少吗?他们刘家和吕后不算项羽和诸侯王旧部,就是自己家的功臣杀的少吗?《过秦论》里说秦的坏话,可以安到西汉、安到刘彻身上好好比比,都是八两笑半斤。刘邦不傻,他就是靠着奸猾才能竖子成名的。刘邦建立西汉后,马上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首先就是立刻大肆诛杀项羽旧部,其实就是诛杀异姓诸侯王,诛杀名将侠客,连自己的功臣都不放过,大封同姓王,而且都安排在了都城附近,解决中央军力空虚的问题!其次,杀的差不多了才表面上提出和平、休养生息这类的,一是好听,收揽民心,最主要的是怕再打下去自己都打下台了。刘邦也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他杀那么多人,上天能留他吗?本来去平叛,结果中了英布一箭,不久就死了。但是,对比秦朝,刘邦有一点还是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太子人选上。不管是刘如意还是刘恒,哪个王子都是比刘盈更合心意的,但是碍于吕雉,刘邦最终只能选择刘盈。刘邦不是不知道主少母壮的道理,关键是吕后他也除不掉。刘邦当时认为,不管谁接自己的班,江山毕竟还是姓刘,刘邦又留下了周勃和陈平来制约吕雉,这一点上刘邦可比他子孙看得远多了。可是,这个太子人选终究还是影响了西汉的气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没能解决吕雉外戚专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了西汉的命。刘邦分封刘姓王不是错,错在大小和位置上。刘启和他儿子刘彻都蠢在矫枉过正和过于急躁上,到刘彻这一代倒是彻底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但是皇族同姓羸弱,最终导致西汉亡于外戚之手。刘彻应该在同姓诸侯王的大小和位置上好好研究,而不是彻底让同姓诸侯王失去了抵制外夷、拱卫京师的作用,只留下了虚名空耗国库而已。刘彻没有认识到:只要异姓不封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就是反,这江山也姓刘,把同姓诸侯王弄废了,再有造反的,江山可能是要改姓的。刘彻和乾隆属于差不多的一类,看似明君圣主,实则骄奢yin逸、好大喜功,为逞一己之快,为彰一时之名,把两三代人做的事硬要一代人做成,自然是极大的透支了国力,加速了王朝衰亡,却并没有解决真正症结所在,对王朝兴亡之道还是目光短浅于一时了。

 短评

腐到朝廷台极限!(這話是首播時我留的)時隔五年,俺又繞著圈地萌回來了!握拳!呀巴黎祖國好呀!!!

8分钟前
  • 夏雪宜
  • 力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9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这部剧的重点是,我很花痴卫青将军~~

12分钟前
  • tarepanda
  • 推荐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14分钟前
  • Qing
  • 力荐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15分钟前
  • nuts
  • 推荐

这部剧怂恿了我去学历史 影响了我人生

16分钟前
  • 风行
  • 力荐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18分钟前
  • han
  • 力荐

配乐太差了!!你丫穿越剧吗????!!

19分钟前
  • nain.L
  • 还行

能舍得再多花点钱就更好了……

20分钟前
  • Ai
  • 推荐

附加分给霍去病!!!!帅哥啊啊

22分钟前
  • 踢泥
  • 力荐

琅琊榜都9.2 汉武大帝才8.9。

25分钟前
  • MADAO
  • 力荐

卫青好帅!

29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文戏不错。武戏除了最后的漠北决战,其他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

34分钟前
  • sosovipp
  • 力荐

想起看了这部后为汉史疯狂的日子。。

36分钟前
  • DiDi
  • 还行

杜淳的那段少年还是很经典的~

41分钟前
  • Ace_WL
  • 力荐

超级喜欢的,如果宝国兄慢点出场,年轻版武帝再演多几集就更好了。还有,韩嫣最好再美型点。

43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力荐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45分钟前
  • 空空空空
  • 力荐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依旧。场面、布景、格局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尤其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精致。但是诸多的历史细节错乱,诸如汉景帝问周亚夫丞相事、单于弑父妻母等诸多细节,后期制作明显与史料所述大大缩短,非常粗糙。8.3

4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陈宝国演出了汉武帝的霸气

51分钟前
  • 楚小白
  • 力荐

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看的,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这部电视剧是否还原了历史,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历史剧淡出荧屏,被仙侠宫斗等雷剧取代,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悲哀。

5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