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导演:蝉鸣知了

 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2

详细剧情

  讲述了一个导演拍电影的故事。  本片通过主角晨风电影找投资,讲述了中国电影行业5年来所谓的畸形的“电影盛世”,也即是晨风的电影之路。  该片为蝉鸣知了第一部电影长片作品。

 长篇影评

 1 ) 一腔孤勇值满分

昨天刷微博,偶然看到了刘若英的直播演唱会,随便看了一会儿就没了。之后又偶然间,看到了导演把电影免费发出来的微博,又在微博看了他的那篇文章,微博里不完整,又跑到豆瓣,把文章看完,不得不说,内心对导演,顿时极度崇敬!

电影我还没看,很大几率,我是不会太喜欢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粗俗的人,就喜欢单纯的恐怖片,至于纪录片,从来都不喜欢,一部都没看过!但是因为导演的文章,因为他如此勇敢的行动,我一定会去看。但是看完不管喜欢不喜欢,我现在都要给导演满分!因为他太勇敢太真诚了!

面对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的确很挫败,不管大小导演,都要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阉割,这种行为真的让人难以忍受。因为我喜欢恐怖片,喜欢写恐怖短片剧本,但是国内不允许有恐怖,不允许有灵异,所以我大学毕业快六年了,写了上百个剧本,也一直搁置,从来没卖出过一分钱。所以我现在和导演一样,负债!只不过没有导演那么伟大,欠了那么多!

也曾想过要把自己这些剧本自己拍出来,找一些没那么专业的人,用超低成本拍出来,但是始终没有导演那么勇敢,能迈出那一步,所以一年又一年,那些剧本依旧吊着,无人问津。但是我也不打算就这样妥协,我写的剧本,依然大部分是恐怖的,是灵异的,哪怕没有人会拍!

我有时候会很迷惑。那群某些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要那么无理的严格。国人真的有那么脆弱吗?一个小小的镜头,一句短短的台词,就可以引起天下大乱吗?会不会有点杞人忧天呢?而且每年国内上映那么多影片,有几部是大火的?就算再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啊?至于那些籍籍无名的影片,他的观众又有多少呢?至于这样毫无道理的阉割吗?

我也会怀疑,国内有那么多大导演,谋、歌、克、安等等,他们那么有影响力,那么出名,应该有很多资源,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资源,用极低的成本,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作品?而非要在那群某些人的框架内,做一些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的残次品?如果说是小导演,要拍自己想拍的作品,可能要倾家荡产倾尽所有,可是他们这些大导演不会啊,为什么他们不那么做?

说到底还是利益吧?还是金钱吧?有多少人会不爱呢?他们从来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不赚钱的作品,他们何必去碰?口碑是什么东西?可以当饭吃吗?所以大多数所谓爱电影的人,其实还是爱钱吧?他们对电影的爱,似乎并没有那么纯粹!

而导演呢?拍这样一部作品,不愿被那群某些人指指点点,情愿负债累累也要保持完整的自己,把影片免费分享出来。这种行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强的震撼。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一个能强烈感动到我的作品了!

昨晚躺在床上睡不着,跟男友聊天,说到现在的社会,太恐怖了。各行各业,说到底都是坑蒙拐骗,有几个做生意的会特别真诚?无不是连拐带骗。没办法,你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就是赚不到钱,就是养不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都麻木地昧着良心做着各种脏事,赚的盆满钵满。不,他们并没有昧着良心,因为习惯了。而那些老实做人踏实工作的人,几乎无路可走。

我可以想象到导演面对那群某些人一而再的修改意见,有多愤怒!终于决定免费放出自己的电影,有多解脱,有多无力,又有多心痛!没办法,我们只不过是弱小蝼蚁,某些人的大手一挥,我们全无招架之力,只能无力地接受,默默地反抗,而那反抗,对于他们来说,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影片好坏,导演的这次举动,对我来说都是石破天惊的壮举!是打响与那群某些人战争的第一炮,我相信,那群人迟早会被清退,春天终究会到,那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所有的作品,不会再因为一个转瞬即逝的镜头,一句微乎其微的台词,就被无情阉割再阉割!我也相信,没有人会那么脆弱,脆弱到一个镜头一句台词就可以将他的生命摧毁!

而现在,所有人都自我阉割,把自己的舌头割掉,做沉默的哑巴,听从指令行事,他们的大手往东一挥,我们甚至连眼睛都不能往西看。老老实实地待在那群人用金箍棒画的圈里,傻傻的唱歌跳舞。而导演,勇敢地冲破圈子,走了出去,他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可是他呼吸到的,终于是自由的空气。

至于我,依然会写那些恐怖的灵异的,怎么都不会过审的剧本。我对于电影的爱,也不会因为什么人而改变。也许我写的剧本很乐色,也许我的水平不足,可是我对于电影的爱,是真挚的,不掺杂质的,因为我写过的百十个剧本,几乎一分钱也没给我带来过。这么多年,眼看着身边同龄人,小我一批的人,都拿着比我高太多的高薪,而我依旧一贫如洗,欠着很多钱。

导演对于电影的爱,更加纯粹,勇敢且干净。我只是个懦夫,只能待在自己的小角落,默默发力,他却能勇敢地走出去,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并不容许任何人的篡改,保持作品的纯度!不管作品好坏,这都是他最纯粹最干净的表达。影片不管好坏,他热爱电影的这腔孤勇,足以值得所有人尊敬!

 2 ) 为自由的电影

关于影片之外的东西,一些碎语。

以下所有的观点都是个人的,不可能客观。

一直在关注这个片子的评价,因为前段时间也看了《矿民,马夫,尘肺病》,相对于那部片子我对这部片子的态度更加积极,不是关乎影片,而是关乎我对创作者的态度。两部片子我都给的三星,个人认为两者的质量差距不大。但是评分天差地别,前者八点几分,后者已经降到六分以下。

1.真实

《矿》是一部纪录片,《擦》是一部故事片,但是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一个的着力点是生活的真实,而另一个是关乎灵魂。

《矿》从纪录片的水平上来看,个人认为只值三星,有太多高于它的影片,观看量连他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它的叙事基本是随缘拍摄,影片中也没有太多能显示导演功力的地方,总的来说是一部平平的影片。如果想比较,不必对比徐童和周浩这样天赋型的记录者,挑一些质量高的学生记录片就可以。

《擦》在独立电影中也不算是佼佼者,但是这样的影片是必不可少的,人不能只关注遥远的苦难,一部叫《何以为家》(迦百农)的影片,在中国大热,贫困儿童的问题在国内也很多,《归途列车》这样的片子更应该看看,但是《擦》这样的影片,也应该看看。而《擦》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即使导演功力不成熟,但真诚是可视的。这部呈现“轴导演”的“轴电影”,令我有很多共鸣,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部“纯电影”,是关于一个导演的“生活流”,所以它的文本组织上叙事是去戏剧化的,它本身是一部行为电影,导演自导自演,真实的导演和电影中的导演混淆,电影和拍摄行为混合,有后现代的“反身性”。

影片展现了一个导演在寻找电影投资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个人来说有一些共鸣。有很多关于拍电影的电影《艾德伍德》《灾难艺术家》《日以作夜》《冥王星时刻》,《擦》在导演功力上低于这些影片,但是导演解剖自己,凝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在真诚上我是非常感动的。电影有很多种形式和内容,把这个影片当成处女作还是有点野心的。作为生活流电影,有些生活细节缺失的问题,导演独白写得也欠一点功力,但是导演愿意袒露的灵魂真实让我很感动。现在没有人会说出自己是“电影之子”这样的宣言,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很懂,别人都是傻逼这样的姿态,没有人会展示出自己对“大众文化”的嗤之以鼻。但是在创作者中这种情绪是共通的,但是出于“尊重”和“谦逊”的品质,我们都在调整自己。

2.电影之子

导演所表现出的“电影痴”和“出淤泥而不染”是被一些人诟病的,导演身上有很多不成熟,中二病,自我意识过剩的地方,甚至称自己为“电影之子”,每天谈塔可夫斯基,戈达尔,耳边是“电影盛世”的粉饰太平,身边是靠女性带动的“投资”经济,导演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这种困境很普遍。其实很多诟病这一点的人,都是中了结构的圈套,这本身还是一部剧情片,现实的导演并非完全等同于片中的导演。导演展现的就是逐梦电影圈的作者导演,这个导演的身上有一些通病。这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并非输出一种价值观。

3.把电影还给电影

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这个“把电影还给电影”的宣言,这部电影的意义就超过了一般的“语言”和“表达”,它所对抗的是,电影时代的落幕 如同文学的衰落。影像廉价化,这个时代是影像的,但非传统电影的。网大,主旋律影片,短视频,人们对于严肃电影越来越不耐受。当年伯格曼在欧美世界风靡的时候,艺术片是有市场的,各种艺术院线,影迷组织,那时候电影审查和分级为了复兴院线越来越细化。

我们的时代,不会有人抑制“安全”的影像垃圾,但会禁止“不安全”的真实影像。我们面临商业和审查的双重考验,而我们能作为宣言的,就是这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4.为自由的电影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过很多想法,想形成自己的话语,想对抗审查,想成立电影小组,想参与独立电影节,虽然现在我还不具备去实现这些的条件和能力,但我还有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时间。蔡明亮说,培养观众才是艺术片应该考虑的问题,西方有美术馆体制来培养艺术素养,但是我们没有。中国现在的艺术环境确实很糟,不过我们不需要最好的审美,只需要更多宽容的观众。蔡明亮“上街卖票”,很多人会出于同情买下一张票,他的观众群并没有扩大,他并不想做电影节电影,但也确实苦于没有受众,台湾的艺术环境,还是优于大陆的。而在我们这,导演自己把影片发出来,没有任何收益,还得到“卖惨”的评价。

国内艺术片,也一直缺乏观众,也没有具有强大支持、“出圈”影响力的、公平的、本土的电影节的宣传效应。其实国内的影迷数量并不少,戈达尔的直播,有三分之一的观众来自中国,但是这些看艺术片的观众去哪了,这是值得思考的。艺术院线,正规观影渠道的缺乏,审查的压力,以及严肃影片的本土评价体系都是一个个困局。

其实我觉得蝉鸣知了是一个勇士,其实他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肯定知道会有很多负面评价。但是他敢拍,也敢袒露不体面之处。他没有复制(也无法复制)蒋能杰的宣传模式,他不收票钱,也没有公益的旗帜,他是在提出一个宣言。

对于艺术片的困境,我们不反对那些主流的电影或消费的电影,也无法逃避资本的围剿,但是我们想要“为自由的电影”,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希望除去对影片的评价,观众能对“人”更宽容一点。

 3 ) 这是一个拍不出牛逼电影的电影盛世。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我打了四星。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所谓的盛世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盛世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盛世之下,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盛世之下的荒诞。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通不过审核的浮沉中打转……

当然,我希望这种狗操毛的日子赶紧过去。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4 ) 此文送给手执柯尔律治之花的电影之子

大概所有影迷对电影的同理心总是相似相通,所以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这类电影会尤其触动到我。

刚看到《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后同《擦》)片头主人公的手势,我便想起了《影迷》。倒回去又看了一眼写在开头的布列松“电影艺术的未来……”的名言,心想果然是个独立电影人的脾气和火气。

起初看这部电影带着几分玩味,说实话也没什么多大的期待。因为我从来没看过导演蝉鸣知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除了demo其他也似乎无处可寻,反而是介绍里所谓的电影行业现状和海报上的老楼,倒是让我有点好奇。

出乎意料的细节有很多,但真的没想到导演会写出“电影影迷、迷影、电影信徒……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台词,虽然有点可笑,但是让我想到前几年很火的“电影爱好者深渊”,那张深水区浅水区的图(找不到了,有友邻存图的话可以发出来哈哈哈哈)。诸如此列戏谑自嘲的点,就看大家抱着什么心态看电影了。

再看看评论里大家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哎,想让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自己先学着做个包容的人吧!

撇开情绪化的批评和感动不说,很明显,导演应该是一位很执拗的专业影迷。所以回归这部电影本身吧。这里稍微挖掘一二在《擦》里发现的和电影有关的几个细节,欢迎大家一起补充。


比较明显的,反复提及的老塔和其他电影元素

大家也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不要动辄“你无法成为塔可夫斯基”或者“不配提”什么的。

1.为了拍电影借贷,密码提示问题选择“最喜欢的导演”,这个事情我也干过,不过答案不是同一个。这不就是很单纯地傻傻热爱电影的我们的缩影吗?

2.《乡愁》和烛火。老塔的信徒热爱孱弱的灯火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微弱的灯光与烛火,个别镜头还大有向《乡愁》里诗人最终将烛火归位、送达彼岸的长镜头的致敬之意。

烛火在电影里反复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应该也是导演想要在所谓的“电影盛世”中让电影归位的意思。就像那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3.除了老塔,还有其他不少电影人及作品在对话或零星场景中出现,按照致敬的苗头看来,应该都是导演很喜欢的一些:

家中墙上的海报: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且一看就是旧海报,很用心了。

马路上拍到的牛:费里尼《船续前行》犀牛

还有其他例如巴赞、小津的书,雅克·塔蒂电影海报等……有时候在电影里找电影还是很好玩的,欢迎大家补充,过两天我也或许会二刷。

另一个符号:楼梯

希区柯克用楼梯讲悬疑,蝉鸣知了大概就是用楼梯表达对上海的爱意。

电影很明显是在上海实地拍摄,很多熟悉的地方诸如淮海路、衡山路、良友公寓等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地标都在电影里出现,这些甚至都不是一笔带过,而是足够观赏的时长,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顺嘴说一句,几家老面馆也非常有心了,身边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说只吃过顶特勒,呼吁组队。有人说上海文化沙漠的,可以尝尝好吃的面馆、顺便爬爬楼啊!)

良友公寓

电影大约45分钟左右出现了彭罗斯三角,也是一种无限接近、错位相见的象征。

与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楼梯产生联想,我粗略地重新拉了一下,见了6次投资人,不止6幢的楼梯,这些反反复复没有尽头的会面,就像是彭罗斯楼梯中反复循环没有上升没有结果的过程。

楼梯在电影中作为一种上升的假象与循环的事实,与这部电影6段会面一样——其实都在死循环中原地踏步。

旋转楼梯可以视为《擦》非常残忍美妙的符号语言之一。这片免费放出来到豆瓣的反应也果然是两极分化,不知导演有没有想到片里角色的循环还在片外网友的嘴巴里继续。

麦格芬把戏

独白里提到麦格芬象征是落在关于打火机的情节上,之前的人物对话就已经提及了希区柯克。

回想一下片中一次次交谈之后的每段抽烟镜头以及情节中提到的“光”、“希望”等关键词,的确是每每重燃希望与好奇,最终用这轻描淡写过渡的方式带到结局。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麦格芬什么也不是,但是会带你走向结局。《擦》里的麦格芬象征其实没有很具象化,也没有被反复字面提及,但因为反复出现的确已经被映在潜意识里,经过《擦》用光、打火机等元素对麦格芬象征的诠释,主人公始终在梦境中秉烛前行,寻找方向。

他手中的烛火可以只是燃烧反应,也可以意义非凡。大概你是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吧。

柯尔律治之花的意外驻

电影里结尾部分还出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里面有段博尔赫斯曾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柯尔律治之花”:如果一个人在梦里穿越了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如果他梦醒时,鲜花还在手中……那么,这又会怎样?

很多电影的影评都喜欢借用这朵花来论证现实和虚幻,《擦》直接在结尾摘下了这朵花,并借此让超现实的超我与现实中的本我对视,看到吃面的小孩为了拍美女而回想起自己拍电影的初心,反倒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的最佳落脚,也许也是一种柯尔律治之花最终向自我的传递。

电影之子这段 也有玫瑰的出现

我个人看到床头柜上的玫瑰还是非常欣喜和安慰的,另一段对牛弹琴说自己是“电影之子”的对话里,身边也有一束玫瑰。就像潘纳西的《出租车》里说的那样:这朵花送给爱电影的人们。

但倘若有人觉得玫瑰刺痛,也是始料未及吧。

不过反过来说一个点

电影里导演有一处提到了阿巴斯《特写》里的空罐头,大概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觉得自己也是被投资人踢来踢去的破罐头,还言之凿凿说“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我想说,其实就这个罐头的寓意,真的,阿巴斯自己已经站出来辟谣了:只是为了表现无所事事。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

但是导演本人估计也并不会再解释电影里的细节企图获得大家的理解了吧,毕竟很多内容已经交代得非常完整了,所以谁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在过分解读。所以,还是请大家说点和电影本身相关的事情吧,这也算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了。

 5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

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何谓电影呢?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6 ) 它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就凭这点,它就是优秀电影。

一部很棒的电影,非常喜欢。虽然它有自传体“自恋”的通病,但它非常独特,有少年愤怒般的赤诚,有强悍的生命张力,更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1.强悍的生命力。

即使低贱如“狗”,最后也绝不妥协,反抗就是成功。主人公最后还做成了,在灵魂将要溺亡之际,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而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就死了,只是七八十才埋了。

2.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一直因缺钱与“老电影观念”被困在电影planA中,最后因没钱、对恶臭环境的报复、对逼仄命运的抗争与纯粹的艺术冲动,选择了planB。 现实因素启发了作者坐井观天的拍法,这种形式又与电影的表达相契合,足够自洽,自成一体。“坐井观天”式的视角,既是对阶层、制作与生活等等壁垒的写实,又是隐喻;章节式叙事,有力编织了各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间各种“错位”式对话,人物对位镜头、对话中插楼梯等各种空镜头,展现了对话的错位,尴尬地想逃离现场。

3.自传体创作的通病——自恋自怜。所以,对自我剖析要再袒露,对他人洞察要再深刻。

1)人人有恶,人人有罪,创作者也不例外,创作者要在作品中真诚的袒露自己乖张与残缺,方能实现自我救赎。男主逼逼叨叨,怨天尤人,不管妥协,不断一无所有,有环境的问题,也有他的不够“会来事儿”,如何批判这种会来事儿呢?我也不知道。比较感动的是最后回家要钱,母亲哭了,镜头拍了他走后的椅子,男主对“啃老”有愧疚。

2)真正的信仰是在质疑中完成的。其实电影一直有一条暗线,男主与自己对电影信仰的质疑的斗争。作者不断引用电影名人名言为电影理想正名,这些行为潜意识里暴露了对自我电影才华的质疑。如果能把这种“自我质疑”用有冲突的内心戏呈现出来,那电影的艺术性将会大大提升。作者总在鄙视别人,但创作者最大的敌人一定是自己,不论拍与不拍,他都要说服自己。

3)创作者无法对他人进行全景式的展现,但创作者应该尽力去以小见大的全景式展现他人,这是对艺术的允诺和责任。人人都很可耻,人人都卑鄙,但人人又都很可怜,不可能只看一面。但是揭露的程度有多深,因创作者功力不同而不同。

4.又想起了文艺青年自传体电影杰作——努里·比格·锡兰的《野梨树》,真是值得学习的好电影。

 短评

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够现实。数字影像的质感观感上更像索德伯格的《高飞鸟》《失心病狂》,看着人们的脸,吃饭的脸,讲话的脸,满是僵硬的表情。当然离塔可夫斯基够远的,但老塔一开始不也只是苏联体制内的导演,翻拍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说和现实小说,但其诗意的风格让他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关注,一个国际知名更放飞自我的作者诞生了。“物质和精神”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但电影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表现,也跳不出将精神生产为一种产品的循环,即使是戛纳,它培养了一群导演和一群有独立精神的创作,最后只是把戛纳的品牌继续做强做好,吸引赞助商的眼球。它也不是一个“唯情怀”的圣地。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无法忍受如此物质的时代,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可贵的立场。电影是表达立场的媒介,蝉鸣知了加油!

10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推荐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

12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整体看了以后感觉还是比较差,毫无电影感,也说不上是电影,恶搞也不专业,就是一堆矫情事和矫情话,我觉得这种片子拍最多5万,其他钱到底花在哪了,很让人迷惑。主人公也是这个畸形行业浪潮的畸形产物,出口就开始装逼,有点不尊重女性,各种看就异性就春心荡漾,还当创作灵感,还把女性用做交易资源,实在是恶臭。电影是奢侈的艺术,别人不会为你的伪艺术买单,你知道大师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你只是附庸风雅的跟风狗🐶。空洞,讽刺流于表面,流水账,但还是体谅导演的不容易。

13分钟前
  • 河堤上的卡夫卡
  • 较差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16分钟前
  • 李秋雨
  • 推荐

认真就输了。整部电影如果采用反讽的姿态,可以加五颗星。

20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大一学生作业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剧作能力,频频出错的迷影梗,这些都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21分钟前
  • 冯凝
  • 还行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23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分了三次才看完。矫情有度,自恋难道就可以无度么……导演出来解释影片结构和视听构思那段的自指性还是有些意思的,从那一刻起片子才算变得可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次实在是看到忍不住要关(顺便说[乡愁]里送蜡烛的是诗人……我真的不知道是导演故意的还是没看明白还是在自嘲)。所以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完全是喜剧的题材搞得这么无趣,当然可以不是喜剧,但问题就是调性一直在大范围地摇摆。就不说[灾难艺术家]了,关于偏执和坚持,导演看过[昨天]吗?

2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29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这么有趣的电影还得口舌之战4小时也没选入主竞赛,某节那些难看的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31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导演是在讽刺自己吗?“满腹经纶”(嘴里、桌子上、墙上各种大师)?“道貌岸然”(说着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却拍出来这么个鬼,急切地放出影片想当网红,引来关注)?我觉得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与其这样,不如行动起来,学点东西。比如tvb编剧贾伟南,看他的微博,他出门就辗转各地看歌舞伎、音乐剧、戏曲、电影、展览,在家就古今中外各种读书。反观这部电影,与其说“革命尚未成功”,不如说“同志尚未努力”。

34分钟前
  • 停云
  • 较差

资本操纵市场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寸步难行,这种怪圈真的太感动身受了。不过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拗自己是“电影之子”,嘴上说着为电影奉献一切却连一点变通都不肯,这也是片子拖了五年的原因。当然这里存在纯粹性的问题,晨导觉得如果我变通我拍得就不是电影,我无话可说,作为家境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你想做电影,在中国,通常要懂得委屈,懂得隐忍,懂得世故,懂得展露,然后媳妇儿熬成婆才能有机会,注:也只是有机会而已,毕竟普通人也不是家里在上海有房子的条件。晨导是真能死磕,也不敬佩也不鄙夷,人生只有这么数十载的光景,如何实现梦想很重要,磕能磕出来就去磕,磕不出来只能绕一下。但喜欢电影的人会永远喜欢电影,哪怕他放弃了。四星支持一下作者的不吐不快,这种声音十分可贵了。

36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不耐到同情。前一个小时,心想又是年轻电影人面对“艺术vs商业”的陈词滥调,充斥着小资文青的清高和感叹,对互联网和网红的不屑,仿佛看到伊能静在夜总会读张爱玲,看见谁都觉得是俗人。看到后半,转念很同情。很多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无才可遇。这片子是绝大多数挣扎却平庸的电影青年发泄出口,他们从学院毕业,受到各国新浪潮的感动,将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视为明灯,满脑子“电影是24格真理”,意图成为中国的xxx,化身中国电影美学的一阵新风。自诩蒙尘明珠,却不自觉被电影节逻辑所裹挟。哀叹生不逢时,渴望完全自由表达,又对所处创作环境感到压抑。整部片满满抑郁不得志,到处都是“明明我比这些人更明白电影是什么”。那自己对电影表达的思考呢。对了,阿巴斯也是拍了100多部广告片后受到赏识的,才真正踏入伊朗电影界的。

41分钟前
  • 真理洒落
  • 较差

总觉得、现世欠电影一个公道,希望能、把电影还给电影。

4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4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祝电影之子早日手捧金棕榈

48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还行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49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没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片,看到最后还真踏马有点感动,甚至做出了点卞之琳《断章》的诗意。不觉得是行为艺术,也不觉得粗制滥造,肯定有一部分猎奇元素,但也没有在讽刺或抨击电影节体系。是绝对经不起拉片的电影,毛边海了去了,但是听导演在片中讲话,还是有好多瞬间被情感充盈。那种感动是对电影的狂热,是《艾德伍德》或者《灾难艺术家》。但身在其中的蝉鸣知了,拍出的显然是《忽男忽女》或者《房间》。影迷之上,工业之下,一个普通导演,一个自以为是但可能没有才华的导演,是如何坚持完成这件事的——不管成没成,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牛逼的。那些尴尬的自吹自擂和自鸣得意,最后慢慢在电影之子到电影外围的自嘲中被消解。一部献给影迷更献给自己的处女作,谁又不是这样傻逼呵呵地爱着电影呢?

5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我?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电影从业者,我是电影之子。”“傻逼。”

52分钟前
  • 无极乌龙
  • 还行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