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皮特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崔维斯·费米尔,斯蒂夫·扎恩,查理·普拉默,科洛·塞维尼,史蒂夫·布西密,艾米·西米茨,刘易斯·普尔曼,艾丽森·艾略特,贾斯汀·雷恩,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柯蒂斯·麦甘恩,达娜·米利肯,迈克·布雷克菲尔德,艾安娜·伯克希尔,朱丽亚·普鲁德霍姆,弗兰克·加列戈斯,约瑟夫·贝尔托特

导演:安德鲁·海格

 剧照

赛马皮特 剧照 NO.1赛马皮特 剧照 NO.2赛马皮特 剧照 NO.3赛马皮特 剧照 NO.4赛马皮特 剧照 NO.5赛马皮特 剧照 NO.6赛马皮特 剧照 NO.13赛马皮特 剧照 NO.14赛马皮特 剧照 NO.15赛马皮特 剧照 NO.16赛马皮特 剧照 NO.17赛马皮特 剧照 NO.18赛马皮特 剧照 NO.19赛马皮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59

详细剧情

  十五岁的男孩查理(查理·普拉默 Charlie Plummer 饰)自幼就失去了母亲,整个童年时代都在不安全感中度过,因此个性极为的内向和胆怯。最近,查理从华盛顿的斯波坎搬到了波特兰,准备在那里开始他全新的生活,希望新的环境能够一扫之前的坏运气。  在查理最不如意的时候,他遇见了一匹名为皮特的赛马。身材矫健性格温存的皮特深深的吸引了查理的注意,让查理无法自持的开始接近它。查理将皮特当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虽然所有人都告诉他,赛马只是赛马,一旦他们不能够再参加比赛了,就将面临被屠宰的命运。在连续输了好几场比赛后,皮特也要走向它马生的终点了,不忍心看到皮特死去的查理决定将它从马场里偷走。

 长篇影评

 1 ) Andrew Haigh打造的又一个孤独星球

Lean on Pete 月初终于在英国公映了,比起当初一鸣惊人的《周末时光》和早些年突然爆红的《45周年》,《赛马皮特》的安静如鸡,多少有些让人心慌。

自从上一年 9 月 Andrew Haigh 带着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之后,就一直几乎没有任何声响。在 Telluride 电影节也被同场的《水形物语》、《至爱梵高》、《至暗时刻》等一众后来在奥斯卡呼风唤雨的大热之作碾压得不成样子,今年 3 月在美国的点映好像也反响甚少,甚至 5 月的英国公映也没有捣鼓出什么大动作来。

Andrew Haigh 拍电影,观众的掌声和热闹的口碑,好像一直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选择的切入口太小,小到似乎都不值得去认真讨论,从《周末时光》炮友之间对话到《45周年》老年夫妻之间的口角,这样的日常琐事对于纷扰的世界、忙碌的观众来说,太过于寻常而不值得花时间去细细感受。

《春天不是读书天》里的 Ferris有说:

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for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

庆幸的是,还是有这么一群人,愿意在快速节奏的生活里稍微停顿一下,听一听这位闷骚的英国导演想要说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一旦爱上 Andrew Haigh,你就很难爱上别人了。他那种独有的沉默的力量,在现在什么都讲求速度和噱头的市场,显得是那样的遗世独立。

从从前的《周末时光》/《45周年》/《》到现在的《赛马皮特》,Andrew Haigh 仍然是那个细腻得不能再细腻的闷骚的中年男人。

某种程度上,他和李安的风格很相似,但李安追求的是通过放大小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来探讨社会和人文议题,但 Andrew没有那么大野心(可能也不擅于这种方向),他更喜欢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物情绪的发酵上。

他极其善于把人心里最负面的情绪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完美刻画出来,让你纯粹地感受这种情感之余,又轻轻地给你勾勒了一个可以拥抱幸福未来的希望,无论是《周末时光》里最后 RussellGlen 的拥抱,还是《45周年》里 Kate 的坚决甩手,更别提《寻》里小婊砸 Patrick 最终还是重新牵上了 Richie 的手。

他的电影从来不追求高深的哲学或者人文社会主题,每次都把情感小切口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观众完全淹没在这种情绪当中。

《寻》剧照

李安的商业化之路走得非常稳健,Andrew在《45周年》之后其实也具有了商业化的能力,但还是选择了在小众电影中继续走下去,不然也不会有《赛马皮特》的诞生。这样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场景还是主题都小得不能再小,商业价值和噱头实在有限,全片唯一勉强算是冲突的画面,大概就是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被车撞倒的那一幕吧。

没有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估计很难拍下去。

《赛马皮特》背后仍然是那个典型的Andrew Haigh,安静深沉但绝不枯燥,同名原作本来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流浪小说(在小说的中后期,我一度以为作者要崩了收不了尾),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来酝酿情绪。

电影长达两小时的剧情很松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和起伏,甚至被 Charley 偷走马和拖车的 Del Montgomery 也没有像一般剧本走向那样,重新出现要让我们的小男主角受到应有的教训。

但仍然,这是不甚无聊的两个小时。

Andrew Haigh借《赛马皮特》成功打造了一个孤独星球,好像这个世界除了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和 Charley 之外,就再也没有了别人。他就是这个星球的小王子,也是唯一的居民。

Del 和女骑师 Bonnie,途中 Charley 所遇到的女侍应生、Mike & Dallas,这些人更像是从别的星球来短暂造访一样,离开之后再无印记,和那广渺的沙漠一并融为毫无意义的背景当中。

这种孤独感如此之强烈,让那些散落在两小时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和事都变得合理了起来。这看似荒谬的逻辑其实就如同被逼和脾气暴躁的爷爷一同生活的胖女孩 Laurie 所处的境遇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个不成逻辑的即成事实。

When you get no wher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harley是幸福的,因为不爱他的人离开了他,爱他的两个人(他爸爸和姑姑)不仅愿意留在他身边,还为如何抚养他而争吵和决裂了。正如他爸所说的:

I ain’t worth shit, but I like being here with you.

能够拥有一个真心愿意留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亲情、不是因为责任、不是因为你的外表,就是纯粹因为想要留在自己身边,这种无道德制约的自私是一种多么奢侈、难能可见的决定啊。这么难得和令人幸福的人,Charley 拥有了两个。

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里,Ross 和他前妻的现任女友 Susan 在杂物间争吵究竟谁更爱尚未出生的 Ben,他们都觉得自己处于人生天秤被轻放的那一边(Ross 只拥有探望权,Susan 在当时美国同性婚姻未合法时连个名分都没有)。但在一旁坐着、被生母生父抛弃、养母自杀、养父入狱、和双胞胎姐妹决裂、曾经流浪街头的 Phoebe 却为这个幸福的宝宝而感到高兴,全然没有代入自己的惨境。

Charley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 Phoebe,他知道自己的境况是多么的不堪入目,但他选择去抓取他所能抓取的幸福,留在爸爸身边,思念着自己的姑姑。

那个没法留下来的妈妈,他选择了不去多想。

他甚至都不想去求助任何人,不想自己的苦况为任何人徒增烦恼。不想邀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不想在父亲意外死去的时候向朋友发出求救的信号,他羡慕一家齐全、友爱温暖的朋友家庭,若他们永不再见,Charley 希望他们记得的,是自己还过得还不错的样子。

Charley 现在可以憧憬的,就是从 Portland 走到 Wyoming,找到那个愿意为自己和父亲争吵的姑姑。人生就是这样,99% 的时候都是不可抗拒的、不如人愿的改变,你只需要努力奔向那可能的1%。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Charley 对于父亲的突然逝世,好像表现得异常冷漠,又或者是导演在这一块上处理失当,人物情感断裂了。

但这正正是小说/电影有趣的地方。

原作者Willy Vlautin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独特和微妙的少年角色,沉默寡言的Charley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留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这份热爱,又与他的冷漠形成了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矛盾关系。

他不能不冷漠,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他改变不了父亲去睡已婚妇女、改变不了父亲和姑姑的决裂、改变不了赛马被强制卖往墨西哥的命运、改变不了父亲的并发症……

如果他在用心地去感知这些困境并做出反应,毒品或死亡会是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回应,但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生活走向,他在用蛰伏的形式去等待一个可以真正成长的环境。

由于电影时长有限,有很多关于Charley的细节并未能完完全全地刻画出来,书中关于这种静止式抗争生活的矛盾心理给出了更多的描述。

比如他多次的从便利店、超市偷食物,之前是因为爸爸并未能及时回家给生活费,后来在逃亡过程中就更是成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Charley对这些偷窃行为没有任何“感觉”,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也不觉得理所当然,对他来说,这只是他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的一个行为,这和他用口去吸别人的车油是一个性质(这个在电影里有拍到),他不觉得生活亏欠了他,也不对被偷者产生过多的愧疚。

冷漠面对,就是他的生存法则。

他从家里把自己的电视搬走被警察发现,在逃跑的过程中把自己大腿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带着这个发炎的伤口在黑暗中奔跑了长长的一段路,最后也是自己默默地在便利店买了消毒水等东西包扎好,第二天如常上班去了,因为他需要钱去生活。

在逃亡过程中,他从 MikeDallas 家里偷走了一大罐水和一些三文治,但他给他们留了个字条,说以后会还给他们。

Charley 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除了跑步,觉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在自己的新家里喝杯水都要问老爸的新情人许可。对家和归属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又怎么会有所有权的意识呢。

最后,不得不佩服 Andrew 选演员的眼光,他倒没有只选籍籍无名新人的偏向,一切都是为剧情和角色出发。

有《周末时光》里完全没有知名度的 Tom CullenChris New,也敢在《45周年》起用资深演技派的 Charlotte Rampling,和 HBO 合作的《寻》让 Jonathan GroffRussell Tovey 全裸出镜更是完全没有问题,每一次都总能让演员和角色产生非常和谐的化学反应。

这次起用 Charlie Plummer 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单纯看剧照觉得 Plummer 实在太过路人,而且表情相当呆滞,总觉得整个电影要不就崩坏要不就无聊透顶。

但没有想到在电影里,他将 Charley 这个角色所独有的那种超然脱离感演得刚刚好,而且整个人动起来之后(剧里真的很多奔跑的戏份),全身都散发着令人疼惜的好感。

观众对角色对演员的好感,对于这种剧情松散的公路片来说,真的是太重要的。一个不讨好的演员,绝对是会影响整个电影的完成度。Plummer 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锐演员奖,也实在是实至名归了。

 2 ) 红色,一种刺眼的坚韧

<赛马皮特>/<Lean on Pete> (2017)

每每有些在路上的故事 在我们的心上留下痕迹

<赛马皮特>就是这样的故事

未来不在谁的肩上

只有自己

单亲家庭的男孩Charley一直在寻找安稳和归属

他的父亲Ray时常因为工作加班 甚至有着复杂的情感关系

父子俩的关系亲近 却也疏离

与此同时 charley在赛马场主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打发时间 贴补家用

直到一场意外 父亲情人的情夫找上门来 惹出了生命危险

父亲的去世 让他孤身一人

然而在美国 “孤儿”的身份 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寄宿家庭的不自由 让charley望而却步

Charley的情感 开始飘零 无依无靠

只有赛马皮特 能够成为他对话、倾听的朋友

可寄宿在赛马场的charley 仍不能安心

他视赛马皮特为最亲密的朋友 将情感寄托在其身上

当皮特输了好几场比赛 赛马场主Del决定将其送往屠宰场

这是charley无法接受的

他开始在赛马场游说女赛手Bonnie

试图以其自身遭遇 和通过赛马皮特获得冠军成绩为筹码和交换条件

但是看得清事实的Bonnie并没有同他一道

在Bonnie眼中 赛马不过是一种工具

这种跨越种族的“尊敬”和”善意“实在多余

不是恶类 或善类

于是男孩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带着一个模糊的目标

开走Del的汽车 抢走归属于他的赛马皮特

连夜奔赴多年未联系的姑姑家 甚至不知道具体位置

做这一切的时候 似乎他丝毫不怕也不曾担忧

于是 面对金钱窘境 他只好通过导管偷汽油

在餐厅里吃霸王餐 忘记了赛马礼仪 什么羞耻

为了报复欺负他的人 而去重伤他

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坏孩子“

却选择用仅剩的钱全部拿来加汽油

为皮特的进食而发愁

仿佛 只有行进在路上 才是救赎 才是希望

他的善 是给予赛马皮特一种不同命运

一个自由的可能

他的恶 是选择了极端环境

做出了极端处理

世间的善 是保留charley这一种保持希望、永远抗争的人

世间的恶 是逼迫“人“变得”面目全非“

于是活在这世间

我们非善、亦非恶

活成一种风景

仔细研究影片不难发现

片中凄苦无比 荒凉贫瘠的画面 却成就了一幅画

欢畅多彩的同时 悲凉

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Charley在荒漠里独自牵着皮特前行

夕阳照射出他们的影子 竟然与周遭也是和谐的

不会因为谁经历得多一些 就有不同的色彩

若无人讲明 你会以为这是一幅再自不过的画面

在水边的畅快体验 也丝毫不掺杂质

茫茫的枯黄色里 charley的红色是一种刺眼的坚韧

镜子里显现出来的瘦削的脸 是性格中的某一种在悄然流失

而内心 却多了一份深沉

直到赛马皮特 不幸去世

导演也并非刻意为之

因为从故事的一开始

就仿佛 你已经拿到了最终场的剧本

赛马皮特 更像是查理生命中的一道风景 同路的朋友

而charley一直追寻的东西——“家“和关爱

也只能让他独自一人面对

再次奔跑和回首

这一段漫长的寻“家”之旅

带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男性成长主题

赛马场主只重视利益 和刻意为之的“礼仪“和”人性”

Bonnie经历过岁月和伤痛的打磨 早已没有了棱角

路遇抢夺charley劳动果实的人 也是伪善

途径只知“作乐”的3人 是在告诫我们自由并非无度

肥胖女孩的一句话 让人眼前一亮:

“当你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时

你就像是被困住了”

“When you don’t have anywhere else to go,

You’re kinda stuck.”

也许故事的一开始 charley只是害怕被困住

所以才选择了逃离 而大多数人只是没有勇气

Charley在故事最后找到了爱他的姑姑

渴求已久的家庭和关爱 舒适和自由

得到这一切的他开始奔跑 向着新生活的方向

转而 他停驻 回首 向着过去的方向告别


光xiu的公众号

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3 ) 同样是孤独地活着

这是最近在院线看到的最让我感动的电影。

角色的情感主线特别打动我,我似乎很自然地就把所有事情串在了一起,少有的体验。

小时候母亲起开自己,和父亲相依,结果眼看着父亲被人袭击致死。我最亲近的生命都离我而去了。

我不想再看到身边有生命逝去,即便是一匹马。我带着pete流浪,不确定去哪。中途有了一个落脚点,看到一个女生长期忍受着他爷爷的言语羞辱。我问她为什么不离开,她说“当你没地方去的时候,你就被困住了。”

不想被困,我带着pete继续流浪。路上,我没能拉住受惊的pete,看着它背着撞死,死在面前。这世间的唯一同伴,离我而去。

大概我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

唯一能想到的亲人是姑姑。费尽周折,我找到了她。她收留了我,但我会不会是她的累赘,她会不会也抛弃我?

男主晚上一再地对姑姑说,如果她不愿意,自己可以走。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在面对唯一的亲人时,首先感到的是恐惧。直到姑姑让他能放心住下时,他的情感终于崩溃了,他哭诉着心中的悲伤。

从叙事上来说,整个旅途都是在为结尾的情感宣泄继续力量。在爆发前欲扬先抑,让情感的爆发格外感人。

 4 ) 松散人生拉据战

继《45周年》之后,Andrew Haigh 带着他的改编电影,又来了。这次他不再像《周末时光》和《45周年》那样将个人情绪放到一个特定的、短暂的时间段里发酵,而两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是作品的主要形式,《赛马皮特》里的小主角 Charley 甚至是一个沉默寡言的 15 岁少年。 但角色情感的细腻刻画仍然是他作品的核心,大段的看似无意义的画面留白也仍然会出现在《赛马皮特》中,只不过这一次将情绪放到一个看似没有尽头的公路之旅,少年 Charley 从 Portland 出发,却并不知道 Wyoming 是不是他的终点。 在亲密关系探讨上,Andrew Haigh 自 6 年前《周末时光》之后,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以光速奔往大师级殿堂,《周末时光》和 HBO 两季的《寻》奠定了 Andrew 在同志电影/电视剧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 就在我们将要把他牢牢地归纳为同志影视导演的时候,两年前的《45周年》又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进阶赛,将亲密关系的探讨范围延伸到了异性恋领域,更送了一个奥斯卡提名给 Charlotte Rampling。 Lean on Pete 非常的 Andrew Haigh,因为在少年 Charley 身上他看到了熟悉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无关于金钱和地位,可以是《周末时光》/《寻》里面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也可以是《45周年》里得知真相的绝望,而在几乎不涉及到爱情元素的《赛马皮特》里,Andrew Haigh 刻画了少年 Charley 与他整个松散人生的拉据战,这是一种扎根于贫穷的无力感,那种你想用力全力却不知道如何落根的无助感。 热爱跑步的少年 Charley,晨间训练、偷窃之后、被警察追捕,甚至只是心绪不宁时都在奔跑。跑步几乎占据了他人生最大的篇幅,因为往远方奔跑是他所能掌握和控制的适应生活变化的唯一技能。但这个远方,他并不知道是什么。 同名作品改编,Lean on Pete 原著作者 Willy Vlautin 在国内少为人知,在国外也并没有达到街知巷闻的程度。作为主唱的乐队 Richmond Fontaine 也离知名二字有着甚远的距离,但曲调风格却总有着荒凉般的伤感,开头的 Blind Horse 即出自乐队之手。 Vlautin 所写的文字非常浅显,但情绪的铺垫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却有着极大的同理力,让人读起来内心柔和。他极少将笔触伸向诸如谋杀、性虐待、出轨等噱头性话题,寻常人家的平凡生活和生存是他的永恒主题: 两班倒仍然无法完全支撑房贷、却仍然不断努力不让儿子失望的父亲、有着恶毒父亲却想要拯救失足女孩的夜班护士……这些都是普通人,是我们每天醒来就可以遇见的例子。他们并没有遇到电影/电视剧上所编写的重大“生活转机”,从此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但即使望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尽头,也并没有天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们仍然不断地努力地活着,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奋斗之中还能存有一点点友善之心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Willy Vlautin 不断书写着光鲜亮丽的城市灯光之下,却不那么美好的努力生存着的人生。这是他笔下的城市悖论,远景看到的是繁华与迷幻,近看却是生命的艰辛和活力在撕扯。 Lean on Pete 同样带着浓重的 Vlautin 风格,文字简单(遣词造句大概在高中生水平左右),从不制造悬念,在松散的剧情之下极富耐心地通过看似重复的场景一步一步地积累情绪。没有高潮没有结束,但适时的小爆发又觉得让人通畅淋漓。虽然书名 Lean on Pete 采用的就是里面其中一只赛马的名字,但其实由头到尾都是 15 岁少年 Charley Thomson 的独角戏。 经常将“我很好”“我并不需要更多”的 Charley 看过很多东西,看过爸爸和别的女生做爱,在床上、沙发上、厨房里做爱,看过素未谋面的女人仅仅穿着底裤和他爸的衬衣在厨房里做早餐,看过他们吸大麻,看过他爸吐在水槽里,看过只剩下一只胸罩的女人晕睡在车的后座上而且还失禁了,看过小孩用枪爆了一只狗的头,看过一个男孩为了取乐把他的妹妹的睡衣撕开,看过一个小孩被打得口吐白沫并癫痫发作。 唯独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这些不堪这些限制级场景,都是贫穷市民的日常,一不小心,就会成为 Charley 的未来。Don't think about it. 是 Charley 身边所有的朋友所能给出的最好建议。 道德感和修养是通常和贫穷相分离的两个社会既成定义,Charley 对这两者都毫无概念。因为若他对这两者有丝毫的敏感,贫困两字早已将将其折磨至变形。他不会“诚实地”把别人多给的工钱还给对方, 吃饭狼吞虎咽、声音巨响,在父亲数日不归家、给的钱已用光时会去超市偷东西、流串到无人看守的家中洗澡、把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的罐头食物都偷走,偷别人汽车上的汽油、在餐厅里吃霸王餐…… 但我不会强行将道德感和修养这两个词和天性搭上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后天社会、教育和经济状况所能塑造的东西,贫穷可以将这两个社会属性引往令人发指的方向。Charley 和他的父亲 Ray 无疑是过着最最底层的生活,当 Ray 被他的情人在家里殴打重伤入院之后,Charley 在父亲的抽屉里找到的仅仅是 7 美元。 贫穷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人,可以淡薄道德感、修养也可能无法与它沾边,但唯独一个人的天生秉性是贫穷无法改变或者打败的,是恶是善,自出娘胎之日起,多半就已经定了。 即使是 Ray,我也会称其为一个善良的人。一无事处、酗酒、睡别人老婆,却也仍然保有对儿子的爱,对未能让 Charley 得到更好的照顾而感到愧疚,我们不能用“天下没有不爱儿女的父母”来解释这件事不是吗?毕竟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 Charley 的母亲终究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他的生命里。 “Ray: Sorry I can't give you any more. Charley: I don't need any more.” Charley 也是善良的,不然他也不会带着 Lean on Pete 漏夜出逃;即使是被追赶得自己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只能喝水充饥的时候,也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Pete 慢慢地吃完草再上路;当偷来的车坏掉、他们只能步行在荒漠之中,举目无人、救助无援的时候,他所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否能够生存下去,而是责怪自己未经思考制定计划就贸然将 Pete 带离马场。 “I was a horrible person, and I had gotten us in a huge mess. I felt as lost and lonely as I ever had and I couldn’t stop worrying about Pete. ” Willy Vlautin 也是善良的,因为在最后的最后,他给了 Charley 的摇摆人生一个终点,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可以参加足球队的学校,一份醒来就可以吃得到的热培根,一身不需要从迷你超市里偷来的衣裳,一个虽然和哥哥有争执但自始至终爱着这个外甥的小姨,一个他不曾拥有过的家。

幸福就像迷宫终点,如此的触手可及,如此的毫无头绪。城市那么大,渺小的一个我,用尽全力地奔往快乐的另一端。

写在《赛马皮特》公映之前。

 5 ) 小王子一般的少年

最近看了两部喜欢的电影,关于成长,迷失与寻找,庆幸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有希望的结局。 <契克>里的两个少年与邋遢少女。与<赛马皮特>的十四岁少年查理相遇了。他们是那样相像,都是青春里美好有温度、不服输、有勇气的小孩,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家庭,在屏幕外看着他们成长的我,很希望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像个大姐姐一样。 有谁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没有幸与不幸,但真切的感受到童年在滋养着我的同时,我也在克服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那些阴影。 他爱跑步,里面也有几场关于他逃跑的记忆,父亲离开后他跑开医院,为救皮特他跑开马场,皮特离开后他跑开现场,伤人拿上钱后他跑向怀俄明州,影片结局我们看着他清爽的跑向未来,留下了一个微笑。 为观影者,作为他人,我们一直在看着他的背影跑远,若是你在路上遇到了那样的少年,一定要给他们微笑,我想可以的话,希望陪伴他们一段路,因为他们像是落在沙漠上的小王子一样的存在。 那个牵着一匹名为皮特的马走在西部路上的少年刻在了我的心里。

 6 ) 赛马皮特:十六岁的夏天与漫长的旅途

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奇遇电影图文版

安德鲁·海格恐怕是当今影坛仅有的出一部电影,CC发一张碟的导演;处女作《周末时光》被誉为2011年最好的LGBT电影,横扫当年各大LGBT电影节,并入围了不少刊物和影评人协会的年度佳作;而他的第二部作品《45周年》更是声名大噪,不仅在柏林电影节同时拿下影帝和影后,更是为夏洛特·兰普林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而他为HBO执导的两季LGBT话题的剧集《寻》更是圈粉无数。早在威尼斯开赛之前,他的最新作品《赛马皮特》就被各国媒体视为夺标热门。而影片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海格擅长的对亲密关系的探讨,而是聚焦少年成长,并以一种相当“古典”的方式,触及了现实问题与尊严政治。

按照海格的说法,《赛马皮特》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寻找家的故事”,16岁的少年查理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在马棚工作的兼职,并与一匹名叫“依靠皮特”(Lean on Pete)的赛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父亲去世,马棚主人也准备将不再能参加比赛的皮特卖到墨西哥的屠宰场,自小没有母亲的查理决定投靠姑姑,偷了老板的车,带着皮特走上了从俄勒冈到怀俄明的漫漫长路。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对标的还是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名作《小孩与鹰》(Kes)——都是贫苦少年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与动物间的羁绊,那么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查理偷了老板的拖车上路开始,影片的情节并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变成了公路片,而是陡然转变成了少年题材的流浪汉小说——是的我说的是《苦儿流浪记》或者《三千里寻母记》这种经典名著。破碎家庭、出身底层,单纯的主人公,近乎孤儿,缺爱,难于融入社会,甘愿做各种工作以挣扎求生——查理简直是流浪汉小说里的典型主人公。

大概是因为话题相关的缘故,海格在《赛马皮特》里的很多处理手法都有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和肯·洛奇乃至达内兄弟这一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自由电影运动闻名天下的是“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尽管实际上也并没几部片子出现厨房水槽,不过《赛马皮特》里面倒是有很多厨房水槽……),《赛马皮特》的前一半堪称“马棚草料现实主义”。原著小说作者曾经一度不想把改编权卖给海格,因为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懂美国的赛马是什么,而海格也是够拼,花了三个月在美国中西部体验生活,把养马、驯马、赛马的细节在影片中拍得十分清晰流畅,又与美国电影中对这些场面处理的风格完全不同。

海格作为新晋“作者导演”,其摄影风格非常容易辨认,这包含了长镜头和自然光,长焦镜头的独特用法,以及某种画面的特殊色调等等。海格也是偏爱内景中将明亮的门窗置于后景的导演之一(请看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这部影片在视觉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画框中的画框做为构图和表义的重要元素。具体说来,门框、窗框、马棚的栏杆、车窗等等,都是对查理的规训性、社会性乃至压抑性的元素,与此后的他一人一马走进广阔天地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内景空间通常都极为狭小,并且在构图上有意将并不快乐的查理放置在各种框中框里面。而与这些场景相伴的是通常不在美国影片中出现的从照料到运输的各种琐碎细节,而在赛马场面的处理上,海格都是采用经过精心调度的长镜头——是的,就是与现场观看经验相同的那种长镜头,而且限于拍摄条件都是“一条过”,(对比可看《奔腾年代》对赛马的渲染和铺排……)。这在视觉上也符合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另一方面,与《小孩与鹰》类似,查理对皮特的感情,确切地说是“羁绊”,主要体现在查理照料皮特的细节和过程之中,正如片中一句蛮点题的台词所言,女骑师邦妮对查理说:“它只是一匹马,你不能把它当做宠物,不要对它产生感情。”但对查理而言,他只是想要照顾它、保护它,而不是要靠它去挣钱,去成功。而且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能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查理,把皮特看做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喋喋不休地对皮特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受惊脱缰的皮特狂奔而去,随即被路过的汽车撞死(这一场面又是以一个精致的长镜头完成的),最后的三分之一,一无所有的查理彻底变成了“Homeless”。所以其实赛马或者皮特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小孩与鹰》里面鹰本身也没那么重要。皮特的名字实际上也解释了这一点,重要的是“依靠”这种关系,马只是查理需要的一个对象而已,父亲,老板,邦妮,以及最后历经磨难而找到的姑姑——有趣的是查理他拒绝被转到社会福利机构监护,也从来没想过找妈妈,而最后他找到的也是离婚后独自生活的姑姑,并回归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影片开头结尾都是查理练习长跑的场景),——由此其实可以看到某种与主流不太一样的价值观和对家庭/秩序的想象。

影片的社会面向在查理和皮特上路之后开始缓缓铺陈,迫于生活查理在超市行窃,从旁边的车里偷汽油,甚至吃霸王餐还不忘打包——最后好心的黑人女招待放他离开(父亲曾告诉他,天下最好的女人都做了女招待)。弃车步行之后,也曾接受过两个经营农场退役老兵的热情招待(这俩人玩游戏的场面似曾相识,怎么看都是一对儿……导演带的私货其实不止这一处哈哈哈),在一无所有之后还去给墨西哥人打短工刷墙,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被抢后终于爆发,把对方打成重伤(这点也让我想到好几部肯·洛奇……)。当然这许多都是流浪汉小说的必备桥段(穷人的恶,与穷人的善良),但其中有着清晰的对贫穷的社会结构性的观察,某些段落甚至让人想起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另外可圈可点的就是出现在影片所有场景里的主角查理——导演的这个处理实在是我这种叙事视点焦虑症患者的福音——的扮演者查理·普拉默。出生于1999年的他成名于著名剧集《大西洋帝国》,把这个小镇少年的角色演绎得十分准确生动。敏感而脆弱的同时,却又强撑着显得沉稳,尤其眼神堪称清澈(除了表演之外还是要赞一下海格对演员视线方向的调度方法),海格选中查理·普拉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赛马皮特》最终捧得70届威尼斯的最佳新演员奖(马斯特洛亚尼奖),衷心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马棚现实主义电影能在明年的奥斯卡有所收获。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古典范儿却又不显得陈旧的叙事了,尤其海格出品,画面必定赏心悦目。影片版权早在戛纳就销售一空,国内也已经有买家入手,倘若能上个院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短评

是不会驯马的骑士,只好孤注一掷,夜晚出走;是手无寸铁的斗士,却能奋力一搏,寻回自我。她刷着碗无处可去,她还忍受着酒鬼,她继续做赛场的女骑手,她收留了落魄的我。其实这一路不是去寻找姑妈,而是在寻找自我。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父亲、皮特还有晚风。却好像突然拥有了什么,勇气、自由以及新生。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16岁的男孩与马,两次死亡与新生--一个很简单的成长以及找寻“家”的故事,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和拥有的其实十分丰富。故事在中后段的剧情转折后,显得略微拖沓以及多余了,不过瑕不掩瑜。(接连三年喜欢的片子都有马的“身影”:2016年的《某种女人》,去年的《骑士》,还有这一部)。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3.5 | 摄影佳,镜头美。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导演非常会拍人物,调教演员表演,捕捉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表面看上去越平静,内心的波澜就越壮阔,情感无比复杂。故事讲的不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而是家、亲情和爱在一个未成年男孩生活中的重要性。片中传统是缺失的,感情像美国西部片里一样蛮荒,但就是这种荒芜里竟然承载着满是悲悯情怀的大爱。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如果在“主线剧情”戛然而止时电影的主题故事也很快结束,我大概只能给到三星,正是最后这半个小时让我的喜爱程度倍增。我们总是喜欢在生活中寻找某一个精神支柱,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是宠物和植物,可当这一切突然离开之后,你又该如何继续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候我们真不如15岁的男主人公啊。

23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倒不是说片子本身怎么着,而是如果当今的世界级影展继续放任此类坐地画圆的选手引领潮流,那么“电影”确实有可能死在我们这一代影迷的前面。

2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75/100 海格一直是绵里藏针的作者,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立体很难被迅速解构的,这部赛马皮特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及其生态链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它却输在了最终的结局上面。当大家都接受了人物的一切被夺走之后的命运,给观众美好的希望难道不是前功尽弃吗?

28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Venice2017# 本届第一个五星,搁今年戛纳都是拿奖水平。看好前三和影帝。尊严政治和社会观察堪比肯洛奇(不只是「Kes」哦),剧作完全出人意料,堪称当代狄更斯……安德鲁海格的摄影真是没得挑。影片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处理得真是举重若轻,见证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大师狂奔而去……

3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Charlie Plummer质朴的演出与令人心醉的摄影也无法拯救这样一部放在Sundance也只能算是中庸的影片,后半部节奏失控到莫名其妙。算上45年,看来我跟Andrew Haigh是没缘了

3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3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复古安静沉稳的气息下描绘了一个穿越美国的成长故事,赛马皮特只是一个引子,让少年有勇气告别,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大量荒凉起伏的戈壁反而显得如一个禁锢的牢笼,皮特走出马厩和拖车,少年也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影片中几次逃离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没过多交待动机,这反而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海格用镜头捕捉角色的水平毫不马虎,几束光即可填满所有的情感。Charlie Plummer表演出色,在海格的调度之下看到了River Phoenix的影子。

42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海格一生推,能拍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我读完剧本后的预期。在吃霸王餐那场戏,餐厅里放的歌是Say You Love Me,海格的小心思。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不怕狗血,不怕俗气,不怕矫情,就怕无聊。真的也太无聊了吧。

49分钟前
  • 状况的闪烁相片
  • 还行

简洁的线性叙事,返璞归真的方式,表现一个男孩对爱的追寻,影像的把控依旧精准,情绪饱满饱含悲悯。英国导演对美国乡镇生活描写很精准,《赛马皮特》《美国甜心》的美国才真实。[B+]

5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7.5 . 皮特是男孩内心脆弱的具象化(这匹赛马温顺的像只猫咪),脆弱完完全全崩溃后,他才展现出发狠的一面(前期天真任性)。生活给予你重击,逼迫你成长,无论此中经历了什么,都像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能继续奔跑。(北影节资料馆)

54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不妥协,不留恋,不沉沦,像一片脆弱又执拗的叶子,不至吾家不罢休。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好久没这么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安德鲁·海格的镜头带着节制的悲悯,情感力量屏息静气。沉默坚强的少年,相依为命的赛马,潜移默化的生活苦难,既是成长也是失去。男主居然是99年的啊,一箭穿心的演技太让人心疼了!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能吃苦的小朋友,表演克制而又到位动人,路上的好人与不那么好的人,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在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1小时前
  • 叶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