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海外剧其它2019

主演:玛拉·昂德,乌尔里希·诺登,雅尼克·许曼,Artjom Gilz,路易斯·沃尔夫勒姆,雅各布·马琛茨,Frida-Lovisa Hamann,卢卡斯·米科,Susanne Böwe,Sarah Bauerett,马克西米利安·克拉斯,Peter Kremer

导演:安诺·绍尔

 剧照

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2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3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4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5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6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3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4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5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6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7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8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19夏利特医院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3:11

详细剧情

  时值 1943 年,柏林夏利特医院的工作人员努力应对二战和纳粹统治带来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优生医疗实践。

 长篇影评

 1 ) 战火中的人性

第二遍和室友一起看的,少了第一遍为人物命运担忧的紧张感,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

如果说有谁是真正的高尚之人,那只有是Sauerbruch夫妇。他们身居高位,还能保持医者的仁心、立场的坚定和道德的无虞。Sauerbruch还老可爱了233,难怪那么多漂亮姐姐喜欢他。

Martin几乎就是我的理想型。平日里勤勉低调,处事妥当(叫Otto说话小心,提醒Jung听广播关门),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那一撮小胡子好销魂(又发现了自己的奇怪癖好233)。Otto还是个大孩子,容易冲动,善良又热血。他真是个lucky boy,换做别人早该狗带了一千回,他就总有姐姐/男朋友救他狗命。编剧好会,他俩好配。Martin作为更成熟的一方,对Otto就是又宠又照顾,两个人三观相合,难怪Otto会动心~

不过现在想来,作为被纳粹压迫的一方(性少数身份、都当过兵),他俩所展现出的反叛性和Sauerbruch夫妇相比,似乎就少了那么一点自发的意味。但是这种战乱中自始至终的清醒也算是一种先进性吧?看在你俩承包全剧谈恋爱戏码的份上就不计较了hhh。

Anni和Artur就是时代洪流之中身不由己的普通人。他们属于特权阶级(Anni受她的导师同时也是纳粹高层的喜爱,Artur事业有成,免服兵役),掌握着某一部分人的生杀大权,道德的底线于是渐渐模糊。Anni若不是在照顾有缺陷的女儿时被激发了母爱,其道德水准也许将与Artur维持在同一水平。可是,倘若当前局势对自己有利,又有多少人能时刻保持清醒着地去审视它的逻辑,并且在发现谬误之时主动地去反抗它?Anni前期一直不愿相信Otto对纳粹行径的种种叙述,难道不是对自身优势地位的本能维护?可见一般人想要打破时代与环境对自己认知的限制、乃至开启所谓四维视角之不可实现性。

人性中有善有恶。人当然有自由意志,但很多时候又难以全盘掌控自己。小龙同学说,人不时刻为人。说不定现在的我也正是一个缸中之脑呢。

 2 ) 当医生的双手沾满鲜血

手术即将结束,医生的双手沾满鲜血,是这位患者得到救助了吗?

在战火中的夏利特医院,这位患者可能是在被处决。

纳粹德国统治时期,无数的医生违背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手中的柳叶刀变成了行刑的工具。在优生学的指引下,医院的作业高效得就像是一条流水线。产科里,母亲生下的孩子会被送去儿科检查。其中,残疾的孩子会被上报,直接被当做帝国的弃儿。等待他们的,要么是送入毒气室的“特殊治疗”,要么留下用作药品的人体实验。紧接着,母亲会被召回产科,或许就在当时诞下孩子的同一张手术台上,被实施强制绝育术,避免这样的“低劣基因”再流传下去,给社会带来负担。

但是,在这部剧中,从未有直接的镜头,对准一个母亲,拍摄她与孩子的离别,和强制绝育时的绝望。利用苦难的历史博人眼泪并不是编剧希望达到的目的。他希望让观众看到的,是制度要求与人性道德的冲撞。故事中,儿科医生Artur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罹患脑积水的残疾女孩。在过往,Artur或许会直接把这样的患儿送上开往“特殊医院”的死亡之旅,抑或在新的“帝国弃儿”身上开展他的医学实验。现在,笔下即将上交的病例的就代表着自己的孩子。他的选择会是什么?《夏利特医院》用一种侧面的方式,隐忍地记录了他和妻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如果说在Artur的身上还存在着理智和制度之间的拉扯,那么精神科的医生Crinis则是完全倒向了最黑暗的深渊。作为冲锋队忠诚的一份子,他可谓是当时最模范的医生了吧。在战场受伤,被迫截肢的军人经过他的“回春妙手”,扣上了存在精神疾病而故意自残的逃兵帽子,送上了绞刑架;为了配合法庭的诬陷,他将中风的异议者瞬间“治愈”,变成适合审判服刑的健康人,送入了集中营;刚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精神恍惚的母亲,被他诊断为精神病患,险些同那些患儿一并送去接受“特殊治疗”。这位社会达尔文理论的信徒,或者一个根本没有信仰、仅是攀附权贵的小人,让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恶。

人性的残酷是由党派、意识形态所逼迫出来的,可战争的残酷从来不分党派、不分意识形态,会降临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在夏利特医院的外科手术台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在故事里,夏利特的院长Sauerbuch和他的外科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巧妙地利用患者残留的活动能力制作特殊假肢,帮助他们重建自信,重新开始。在战争年代,假肢的研究与发展想必一定是个高峰期吧。毕竟除了战争,又有什么可以让这么多原本健壮的青年,在短时间内就要面对带着伤残肢体的新的生活呢?近期正在召开的残奥会,恰恰诞生于二战之后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吧。

如果周围满是黑暗,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定会把焦点对准那个时代的光明,以期一种衬托和平衡。之前看过的《窃听风暴》是如此,这次的《夏利特医院》也是如此。院长Sauerbuch和他身边的人就是在这个故事里的正面人物。他们用尽权利去保护弱者,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勇气和资源与当权者直接冲突,在那个时代,医生也完全可以有着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善良,尽可能不去助纣为虐。可就像东德四十年的历史里根本没有如《窃听风暴》中良心发现的史塔西一样,纳粹执政十几年中如Sauerbuch的医生少之又少。如若不然,又怎会有40万的妇女被强制绝育?又怎会有20万的儿童被送入毒气室杀害?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医生,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只是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做好了本职工作。他们从不去仔细反思所做的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盲目服从命令,埋头去做。于是在纳粹德国,建造毒气室就像是正常的项目招标,各建筑公司奉上设计好毒气管道的图纸和预算,从此无数无辜的人在此丧命;于是在民主德国,“秘密警察通报者”可以多达每四人就有一人,他们像是在做一种很平常的工作一样,上报着哪怕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此无数无辜的人生活不再平静。

“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 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夏利特医院》,让我感受了平庸之恶的可怕。

=分割线=

本来影评写到这里就想结束了,这样的历史剧已足以让我感动。没有想到,在这部剧中还有些额外的惊喜。还是想随便地再写一些。

从未想到,在二战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同性之间的爱情还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毕竟,在中国的坊间,性少数群体权益更像是在人酒足饭饱后,凭空“节外生枝”的“白左话题”。已经是战乱的特殊时期,谁又有空去管一帮“死基佬”的死活?这部剧就舍得用一条完整的线,讲述在变态制度下的两个“性变态”,医生Otto和护士Martin的爱情。追求生育率是当时纳粹政权的主要目标,同性恋乃是重罪。刑法175条中规定,主动勾引的一方要么送入集中营,要么接受阉割术。爱情需要信任,爱情需要勇气。听起来很玛丽苏的烂俗网文语言,在那个年代却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变得如此真实。信任,是指被举报之时,不会诬陷对方是“主动勾引者”,从而为自己脱罪;勇气,是指即使可能面对非人的刑法,依然敢于大胆地爱上对方。

在最后一集,Otto与Martin依偎着躲在医院的阁楼,听着盟军战车开进柏林的声音。纳粹战败了,他们胜利了,战争结束了,这段爱情仿佛马上迎来一个完美的开始。

Otto问:“战后我们怎么办?”

我脑中猛然想到了图灵,即使是抵抗纳粹的英雄,因为性取向在英国被迫害,最终选择了自尽。

所以,在纳粹的政权下,他们无法生活;在与纳粹为敌的政权下,他们也无法生活吗?

夏利特医院在冷战时被划分至东德一方。让我意外的是,生活在高压下的东德,这反而对他们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在东德建立后不久就废除了刑法175条,同性恋从此除罪化;而在西德,这条法律一直执行到1990年两德统一。

这本不应该让我感到意外呀?因为东德作为左翼政权,本就应当将平等、包容理所应当地作为政纲,性少数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政权下注定是幸运的呀。

我意外的原因是什么?大概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左翼政权下,“娘炮”这种歧视性词语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媒报纸里;同性恋与“性变态”归为一类,出现在zf的文件中;被定义为是正确的事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举报”作为维护自己观点的利器。

德语的语法总是让我觉得很繁琐,特别是形容词词尾的各种变化。剧中的一段对话,让我或许在以后会有些不一样的想法吧。原来仅靠词尾的变化,就能构造出如此简洁却又浪漫的告白。在最后记录于此。

- "Hast du die richtige gefunden?"

- "Ja, aber den richtigen."

原本就是由于学习德语才开始接触德剧。而每次在看剧时,一些字幕组翻译不出来的小细节,总能让我有一种识破暗语的小小成就感。希望这些小小的惊喜,可以推动着我一直学下去,走下去。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分割线=

 3 ) 被唾弃的和被放弃的

第二季最后,这对相爱的男人,这个脑积水的婴儿——这三个被第三帝国唾弃和放弃的废人,这三个低等人,在医院的废墟里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自由。他们由衷盼望盟军的到来,静静等待布尔什维克的脚步——尽管他们很清楚,在敌人这里,违逆道统之人依然不受欢迎——但也好过战争末期的一潭死水。 在自己的国家热烈盼望着他者入侵,这是一种什么样感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 ) 本人Charité实地打卡(多图)

于2019年夏

嘿嘿,当然是有备而来😆
战后医院废墟中清理出来的一些瓦砾、物品,本来博物馆是完全禁止照相的,但是管理员人很好,默许我拍了几张
Sauerbruch的眼镜
关于Sauerbruch的印刷品,在Charité博物馆里关于Sauerbruch的介绍占了一层,可见其在Charité举足轻重的地位
阶梯教室遗址,在剧里也多次出现,这座建筑在战争末期被损毁,修复时对阶梯教室遗迹做了完整保留,现在这里应该是用作博物馆讲堂

—————————————————————

分割线

2020年9月13日更新

很幸运收到了两个夏利特医院的食堂餐盘

二战时期,Kaestner Saxonia制造

东德时期,Gehren国营瓷器厂制造

 5 ) 战争的启示

从德国医护人员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二战的残酷。角度新奇,却又非常真实。以前,只知道战争需要面临着枪林弹雨,会在残酷中面临着人性的抉择,现在知道了,即使是负责后勤的医护人员也要面对人性中最残酷、最无情的一面,只是有的人选择了助纣为虐,有的人选择了奋起抗争,有的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不论怎么样,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永远都不会结束。

 6 ) 当战火烧到了眼前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有大历史的宏观感。故事开始于1943年,所有的人都在观望,前线归来的人已经知道所谓的Endsieg只是元首的谎言,Peter作为高级军官,告诉父亲东线是地狱,我们已经必输无疑。Marquar一位从前线回来的医学生,知道所谓的Gnadentod就是安乐死,包括儿科诊室的老护士骂Arthur的话也是异常犀利,作为博士,作为精英Oberarzt,你也太好骗了!所以可以很安心地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活活毒死。Arthur和Annie太有代表性,基本是当时主流社会的写照:自欺欺人,直到灾难降落到自己的头上。

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爱情只是偶尔闪现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所以一个不靠爱情、不靠悬念来吸睛的导演,至少是对自己故事很自信的人,也只有这样,整个片子的格局才会更加的大气。但是,并不是说,其中的爱情故事不动人:比如Sauerbruch夫妇,Sauerbruch作为老师,可以说是严苛而又任性的,因为医生的过错对病人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他在学生和同事面前脾气特别臭,经常吼人;但是在家里却对Margot低眉顺眼,看到她满屋抓鹅的场景笑得是如此的herzhaft,那种相依为命,相知相敬的相处模式真的羡煞旁人。另外,一直觉得Margot在剧中是颜值、智慧和风度的担当,包括导演最后一句对她的评价还是蛮偏心的,大概是80多岁了还骑马在大草原上蹦跶呢,你说这个老太太酷不酷?还有Marquar和Martin这对同性恋人,Marquar有着超出大多数同龄人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敢爱敢恨,他表白之前我一直觉得他和Martin只是三观相近的邻居而已,而Martin则是一个心智成熟,懂得进退的相对老练的人:两人非常的互补,前者的勇敢,后者的周虑,在纳粹当局将同性恋视为威胁雅利安种族高贵的病态分子的背景下,两个人的不离不弃显得更为难得。更加引人好感的是,Marquar面对小护士骗取抚恤金的伎俩时的不留情面,Martin对儿童兵的挽留,那句他们的母亲会感谢我的,在一心想着最后的胜利的小护士面前形象真的很光鲜。Sauerbruch的前台秘书和外交官的爱情,虽然只有几个画面,但是他们对纳粹政权的勇敢反抗,也是影片里的高光时刻。Annie和Arthur的婚姻,最后因为女儿而失败,如果Karin不是天生残疾,Annie应该也会完成博士论文,成为和Arthur一样的成功人士吧,那他们的婚姻应该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结局圆满,所以并非历史上所有幸福的结局都值得赞叹,有时候有些缺憾和失败才会让人铭记于怀。

Jung教授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虽然没有主角光环,却丝毫不输排面:在手术台上,用Margot的话说,完全可以取代Sauerbruch大帝。偷听托马斯·曼的电台讲话,对时局的把握甩了Sauerbruch至少三条街吧,因为后者还一直沉醉在歌德、席勒这些古典文学和音乐的世界里,感觉德国不会战败,这点上他也比不上Margot的觉悟;和Margot一起抓内贼的时候,那动作和敏锐度:先试了一下门是反锁上的,确定有事情;摸灯温度质问,做什么事情需要同时开三盏灯?最后果断抢公文包,找出真相。这是如果是Sauerbruch来做,估计是先理论后行动,最后黄花菜都凉了!更厉害的一点是,一直处于监视状态下的他,事后居然帮助外交官传递情报,加速纳粹政权的垮台。最后骑着一辆自行车,从柏林回到施特拉斯堡,挥一挥衣袖,潇洒转身,实在太帅了!

影片的最后的旁白应该是纪录片性质的,所以导演的导向是很明确的,追求历史真相。可以说,这部片子基本合格的:第一梯队,Martin,Marquar,Peter,外交官,Margot,还有去暗杀Hitler的那个军官(真不该忘记他的名字,应该留名史册的)还有Jung和Hans,他们是愿意直面历史真相,并反思自我的一个高度自觉的少数群体;第二梯队Sauerbruch,Arthur等Mehrheitgesellschaft,他们是当时的社会主流,人性不坏,可以救死扶伤,Arthur甚至还救了一对犹太父子,却没有反思能力和意愿,更没有反抗意识,随波逐流缺乏Autonomie的一个大众群体;第三梯队:Arthur的上司,Annie的导师,告密的护士,最后出场的童子兵,或大饱私囊,或狂热追随希特勒和种族理论,是隐形的历史主角。基本上每个阶层,人物都很丰满,都在变化,都不曾langweilig,因此可以说至少折射了战争后期德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吧,即便历史化艺术化的痕迹很明显,也是无可指摘的。

 短评

沉静之美,医者仁心。全片的高光时刻实在太多。最喜欢的是剪辑,恰到好处,传情而不煽情,流畅且克制。往来问候间,剧情在前进,每个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饱满。原声真好听!马丁的颜我太能磕,果然又是一款男女通吃的典范qaq(看了影人页发现演员其实挺憨...这里面戴上圆片眼镜留一撮小胡子气质大改,真神奇),先开始以为他是医生,后来惊觉他是个男护士!草!性感指数再加一万分!

5分钟前
  • JasmineAnyways
  • 力荐

我的历史课代表(一位影视小达人)推荐的剧。剧确实是好剧,很值得一看。个人对德国的历史剧一直挺有好感的,基本印象就是演员表演比较冷峻、克制,基本史实还原还算靠谱,往往还能带给人一些哲思。这部剧尤其可贵的是角色、场景、剧情皆有历史原型,更加透出一份厚重的历史感。还有个小亮点就是这部剧竟然没有怎么黑苏军,难得,哈哈。至于问题,个人觉得就是单看这部剧的话,可能容易让人觉得纳粹执政时期反对者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说占多数)而纳粹支持者是少数(在剧中,医院员工里的纳粹意识形态拥护者典型就是那个护士和精神科主任),这与实际情况恐怕还是有偏差的,有洗白嫌疑。不过这也不能苛求,本来以小见大的方式,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史学研究,都面临如何恰当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这一难题。

8分钟前
  • 毓朙
  • 力荐

好看 文戏不错

11分钟前
  • MSUN
  • 力荐

看到最后时,泪流满面,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不止是伤痛

15分钟前
  • 左眼爱睡觉
  • 力荐

人为自己开脱是多么容易。平时装作不知道,到自己亲人身上又很明白,所以你说他到底知不知道呢?

16分钟前
  • 空空
  • 推荐

视角很棒。你可以很容易地判定一个政权的邪恶 却很难这样对一个人 个体只是无奈被动地被绑上了时代的车轮而已

17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残酷战火中的人性之光

19分钟前
  • Dublin苍穹下
  • 力荐

-Prof. Sauerbruch, an was fehlt es Ihrer Ansicht nach am meisten? -An Verstand. Otto和Martin能在一起真不容易

24分钟前
  • robnick
  • 力荐

比起第一季科学之光和女性觉醒,第二季主要探讨的是扭曲的政权下的人性之光

25分钟前
  • Maple·C
  • 推荐

(8/10)即《战火中的夏利特》。从德国医护人员的视角反映二战。应该说这部片里的人物都挺复杂,神医夫妇的节操还是很高的,但就算他们想当好人,也得被迫着跟着纳粹这艘失控的船一起前行。出卖伤兵的女主、给残疾孩子打毒针的女主丈夫、把女孩送去集中营的老护士,却可以说是这个乱世里的良心。而全片形象最差的那个护士,她何尝不是在救死扶伤呢?而她也曾有一颗不为钱只想谈场恋爱的心。讨论一个国家大概做了什么很容易,但要具体到每个个体在做什么却很难,这个故事提供的是一个小视角,不过某种程度上也是以小见大,在国家暴力这台机器面前,谁又不是一个齿轮呢?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只是被历史劫持的人质。

2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医者仁心,好真实的镜头语言。纳粹背景下同性支线居然he了,真好。

27分钟前
  • 是阿zun啊
  • 力荐

乱世之中,能守住人性底线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31分钟前
  • 本城
  • 力荐

深情,克制,人性。完全没有想到每一个人在历史上都有原型。跟BRD比起来,1957年就废除刑法第175条的DDR还真是人类之光。期待第三季,时间点我猜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冷战期间,毕竟有墙才有戏剧性。

36分钟前
  • Aloysius
  • 力荐

整部剧的基调是悲伤的,我看完后也发现自己被巨大的悲伤笼罩。

40分钟前
  • 扬子
  • 力荐

……?合着我看的是第二季?好吧。呜呜呜,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德剧了!真的超喜欢Anne和主治医生!那对同性恋人也超级甜。

43分钟前
  • ESTEL
  • 力荐

很棒

47分钟前
  • 黄小毛
  • 力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被洗脑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50分钟前
  • 杨玫瑰
  • 力荐

神剧 当真神剧!!!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没什么人看!!!荡气回肠 简直是传奇!!第一季第二季都很完美!!28.12.2020 二刷完毕,每次看第六集我都会大哭,我真的太爱这部剧了。09.08.2021三刷完毕,依然是我的最爱。

52分钟前
  • 红杯杯海啸
  • 力荐

前四集致郁,后两集紧张,每隔十分钟就要停下来缓一会儿……

55分钟前
  • 挂在鱼肆鯉
  • 力荐

特别惊喜的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独立成章,但内涵远远大于前作。前作聚焦在医学领域内悬壶济世的演绎,本作把第三帝国反人类的种族政策,如何吞噬人性甚至民族和国家,以小见大地淋漓尽致呈现出来,更融入了反映反纳粹地下组织的坚毅,以及对同性群体的无情打压迫害。帝国末日之下,人性的光辉和卑劣。一个医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56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