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武汉

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59

详细剧情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好久不见,仍如初见

纪录片开头,便看到了武汉那熟悉的街头。三年了,只能通过朋友圈和微博看到母校和武汉的近貌。毕业那年,离开武汉的那一天,我从没想过会如此之久再也未曾去到武汉,那个一边嫌弃又一边怀念的地方。2020年初,疫情爆发,半夜睡不着,一遍又一遍刷新感染人数。一直不敢相信,武汉正经历着那样的痛苦。像几年前患病那样,希望这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刻,都会恢复正常。然而,这场梦持续得有点久。

记录片通过几个普通人疫情结束后的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眼中的武汉,同时以小见大,向我们展现现在的武汉。武汉,真的好久不见了。镜头下的你,还是那么熟悉。

 2 )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拍摄费用

那时武汉烟火的气息,已经开始恢复了。虽然人不多,因为我见过武汉人很多的时候,但那时已经开始恢复了。”

其实费用的话,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在当地找助手、志愿者,主动报名的助手,他每天帮忙拿器材,开车。

酒店也是很便宜。我们平时的话,没住四星酒店,就是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说谢谢。武汉人希望我们拍武汉。我们住的酒店,我是解封之后,第一个入住的外国人。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 一直蹭吃蹭喝。其实真的费用不多。

1000万个故事,在筛选3个的话

“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虽然官方说武汉没有问题,但这是官方说,外国人还是不信。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报名的人有100多,我已经数不过来了,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舍不得。 所以武汉1000多万人,可能有1000万的故事,所以选择是很难的过程。 最后的选择标准,大家也经过讨论,我的标准是外国也感兴趣的点。比如华南海鲜市场,还有雷神山。虽然外国人不知道“雷神山”这个名字,但花10天建成的医院,他们都知道。 还有前线工作的护士,和外公感染去世的家属

如果10个人筛选3个的话?哈哈哈,这个好难啊。这好难啊。 第一个,还是外公去世的人吧。

虽然100多人报名,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去世,大家都不想说。大家都不想在镜头面前,公开说自己家的故事。 但是她非常地勇敢,她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我们说了。这个勇气非常感动。 第二个,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那个日料老板。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节目里也有,就是他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我做过核酸检测的”。 感觉到武汉人心里的担心。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怕我们怕,他们担心我们会怕。

还有一个,英语老师。

她的想法确实很不错。虽然疫情封城是不好的事情,但可以说武汉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了。 虽然经济打击非常大,但长期来看,大家都关注武汉,所以新的机会应该会出现。 所以英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媒体,做视频也好,传达给世界。 片里跟老师互动的镜头,是她在上网课。

我看见的武汉

“武汉菜真的好吃。每天每天吃了很多。没想到这么好吃。早餐也是,热干面、豆皮...还有夜宵,南京没有夜宵嘛,听说原来有的。烟火气息很浓的武汉文化,我特别喜欢。

其实最后江边那个场景,我不在。 这是第一天,编导和摄影拍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这就是结尾。 因为年纪大的人,他们出不了门,而六月份,他们终于可以出门了。 (问:你再去武汉的时候,是不是跟你以前去感觉不一样?) 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以前去长江就是长江,跟南京一样。 但这次去,感觉每个人都很珍惜。他们游泳渡江,很代表武汉人的感觉。就是游过去,一起克服困难。 (问:关于武汉,人们会形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嗯....这次...我没有特别觉得。英雄这...。感觉跟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说英雄,没有形容词,表达出来就 OK 了。看他们,就够了。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虽然都说长篇没有人看,但是还是剪了长篇。所以真的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多人看!本来想尽量每个留言回复的。但现在11800多,回复不了。我回复了500多,500多而已。” 我从5月中旬企划、准备、拍摄、剪辑、到现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最感动的是昨天。 这个节目是1个小时的视频。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1个小时的节目,没想到这么多人。 现在一直在涨,现在微博点击量1400万,15万转发上了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6月28日19:00公布 YouTube、B站...其他平台也有。真的没想到,很多人写评论,特别是武汉人。 这个也是荣幸吧,我们担心辜负武汉。如果不能完全表现(表达)的话,会辜负他们。所以看到很多武汉人感动,真的很高兴。

现在剪辑雅虎日本的版本,时长更短。雅虎上播出的话,点击量应该比 YouTube 更多。

生病

生病当时我是真的,要死了。 痛得不得了,人生第一次,痛得吐。画面太惨了,没有剪出来。 我一直在等,等了1-2个小时。但是医生不够,那时凌晨1-2点,而且正好当时急症的人比较多。 那个时候感受到,疫情那个时候,有可能医生不够,大家一直去不了医院。大家一直在家,等,这个很难过,很绝望。 其实其他病人也挺辛苦的,因为医疗资源,都是针对疫情的。其他病人都在等。

接下来的计划

现在准备11月份、12月份在武汉办粉丝见面会。我们每年会办,每年在南京办。 但今年我希望粉丝们去武汉,看看武汉。而且稍微贡献武汉的经济。 我觉得武汉的疫情真的过去了,跟南京一样,但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店铺出租、转让很多,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很大。 PS. 粉丝见面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拍摄计划...还没有。稍微有的话,就是后疫情时代。 通过这次疫情开发了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出来了。这种后疫情的时代,我们想拍。应该是完全新的时代。

  • 所以,南京为什么没有夜宵啊?

后记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

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图片 | Feli、徐亮

 3 ) 纵身入山海

最近在进行自救活动。

前几天刷抖音,说现在什么最牛B?有稳定的工作最牛B!深有感触啊!这半年处于停工状态,但是投出去的不能停啊,只能各种想办法弄钱,把项目持续下去。

昨天看了这个纪录片,挺好看的,真实,感动。第一位日料店的老板,跟我处境一样,坚持下去就是今年的目标,维持成本今年就算盈利了。调低价格,老客户回归,先把疫情斩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维系起来,2020年,也算圆满了。

给我感触很大的是那个爱跳舞的护士小姐姐。原本乐观的一个人,旁观了生死,参与了别人的人生,自己也有大的改变。她只愿记住生的快乐,不愿提及死的悲伤。这很正常,不是选择遗忘,而且深埋在心底去缅怀。生死,确实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0岁出头的时候,舅舅跟姥爷,不到半年,相继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小时候我是在姥爷身边长大的,所以跟妈妈这边的亲戚走得特别近。之后的好几年,我觉得自己一直缓不过来。就在觉得自己慢慢走出那种悲痛的时候,姥姥又去世了。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好好生活,保重身体,把善意更多地对家人释放出来。因为,意外确实会到来的。每天都做到开心,这样死而无憾啊!

贯穿片子的其实是,歧视。我记得武汉解封的时候,我参与的一个购物群推荐某件商品,说是武汉发货。有人不干了,不买了,说有病毒,被群起而攻之。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正确的,也有热忱跟正义感。但毕竟,担心的也大有人在。就像采访那位姨妈,其他的都无所谓,就是平时相处蛮好的邻里会背对无视。这让她心里最难受,最介意:“躲远一点就行了 ,不要看到笑脸过来就背对”。其实,现在的北京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了。有个段子,上半年北京人谁也见不到,下半年谁也不想见北京人。没办法,只能不出京,等待疫情过去。我记得非典结束了之后,我从北京去南方找同学玩。跟同学去做公交车,因为是小城市,人们互相都认识,前一秒还在笑声笑语地相谈中,结果有人问你同学哪儿来的?我同学说:北京来的。整个车厢,空气突然安静,人们都下意识地背对,我一看,加了一句:我老家是山西的!整车像冰冻了一下。

刚刚有好消息,北京低风险地区出京无需检测证明。问题是,目的地要啊😂

2020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间了。

 4 ) 小成本零宣传,逆袭豆瓣口碑第一,这新出好片都该看看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

4月8日,封城令解除。

期间70多天里,武汉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像一座茫然的孤岛,却也坚定得义无反顾。

时至今日,武汉是什么样子?武汉人民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生活还要继续前行,但背负着的伤口又怎样自我愈合?

这样一部刚出炉的纪录片,为我们呈现最真实的武汉——

好久不见,武汉

导演: 竹内亮

上映日期: 2020-06-26(中国大陆)

片长:61分钟

6月26日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微博直接发布全片。

豆瓣评分8.3,微博点击量接近2000万,18.6万转发,一度登上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在短片《南京抗疫现场》获得关注后,导演竹内亮开始计划这样一场武汉之旅,世界呈现中国最真实的状态。

5月15日,导演竹内亮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则拍摄对象募集信息:

微博发布后,导演组收到了100多个武汉人的报名。

拍摄团队的编导花了三四天的时间,用来和每一个报名的人联系,最终选出了10位受访者。

正如海报上的那句宣传语——

“十个家庭,十个故事,一座城”。

日本导演竹内亮拜访了解封以后的武汉,用他的镜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武汉。

在这里,10位受访者向他讲述了10个普通家庭在疫情当时,与武汉息息相关的经历。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作为一位常住南京的日本导演,在来到武汉之前,外界的声音也曾让竹内亮面临顾虑。

但从武汉站出站,步入这座城市,这种潜在的紧张感正在消退。

没有想象中的层层阻碍,也没有空旷不见人影的街道。

人流涌动的武汉,还是那副熟悉的样子,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真的如此吗?

即使表面上安然无恙,但是经历了那场疫情,在当地人的言语、情绪、心理上,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

竹内亮一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华南海鲜市场

这个曾经疫情的漩涡中心,如今仍然大门紧闭。

在这里,导演团队遇到了第一位采访者,也曾是华南海鲜市场的常客——日料店老板赖韵

见面之后,他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好”,而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没事”

面对外地人,没想到武汉人仍然如此小心谨慎。

曾经在日本留学九年的赖韵,在武汉开了一家小小的居酒屋,2013年开始营业。

但从武汉封城那天起,他的店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

时隔4个月,赖先生决定次日重新开张。

“难过肯定是难过,小半年一点收入都没有。”

“我现在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只要每天能够维持食材的成本就可以了。”

“我对这个店非常有感情,让店能够维持下去,产生盈利是以后再说的事情。”

日料店老板与竹内亮随意的聊天中,透着淡淡的苦涩与无奈。

真正开始营业之后,熟悉的客人渐渐回来,小小的空间里再次有了欢声笑语。

“这些熟客过来,大家都来打招呼,这种开心和喜悦,很难用别的东西取代的。”

但是由于减薪,店里唯一的厨师离职了。

这个凝载了情感的居酒屋可以走多远,仍然是个未知数。

“你觉得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会的,但需要时间。”

目前市面上的餐饮行业,大概有一半已经倒闭或者正在倒闭。

“我都没考虑今年能够赚钱,撑到明年的时候好转,大家能有微薄的盈利,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不倒闭就够了,能够活下去就够了。这是日料店老板今年的愿望。

疫情过后的武汉经济,仍然需要时间复苏,而这段时间背后,是无数个体商户的辛酸。

“其实已经挺好了,感觉可以面对,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有点受不了。”

望着自己经营的艺术教育工作室拆店重整,创始人安雨擎红了眼眶。

这个以制作首饰、皮具和绘画为生意的工作室,在疫情期间失去了顾客,面对商场里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也只能选择黯然倒闭。

但一转头,几位合伙人又和导演在街边小摊吃起了夜宵。

午夜十二点的碰杯言欢,属于武汉的烟火味儿又回到了每个人身边。

干煸藕丝、小龙虾、热干面……

武汉专属的美食端上桌,仿佛一切烦忧都暂时消散。

竹内亮导演一行还采访了一位曾经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护士,龚胜男

爱好跳舞的她,在黄鹤楼前大秀舞技。

疫情期间,她在医院承担了较多人文关怀工作,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我可能今年就辞职了。”

被问起新冠疫情带来的最大感受,龚胜男这样回答。

“经历这次疫情,我突然找到了看到这个职业的一个点,也是我工作上的一个转折。”

“那你面对过因为病毒死去的人吗?”

一直微笑着面对摄像机的龚胜男,说起医院里看到过的生离死别,突然背过了脸,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很多病人家属去拿病人遗物的时候,殡仪馆排了很长的队。我自己觉得很难受,所以不太想聊这个话题。”

“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过得很开心,而那些病人、家属,失去亲人的那些人,其实还是蛮痛苦,我可以感同身受。”

截至目前,国内因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累计4648人,其中武汉死亡3896人。

每一个死亡病例背后,都是一个悲伤的家庭。

而超过4/5的悲伤,都沉重地压在了武汉身上,压在了武汉人的心底。

笑容背后,隐藏了患者和他们家人悲伤的记忆。

疫情渐渐远去,活下来的人总希望铭记。

“特别想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怕自己有一天会忘了。我不想忘。”

庄园的外公因新冠肺炎离开人世,而她选择坐在摄像机前,红着眼眶讲述那段经历。

当时冬天很冷,风很大,庄园的外公裹着厚厚的被子躺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门口。

但因为无法收治,又被庄园妈妈用轮椅推回了家。

“当时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发朋友圈发微博,找身边各个朋友,求医院领导看看有没有办法。”

“其实很多相关的新闻报道,心里怕,不敢看。”

回想起那个冬天的死亡与失去,庄园也落下了眼泪。

“其实看到有些跟外公年龄相仿的人治愈了,就会想,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

令人五味杂陈的人与事,在武汉还有很多很多。

一位刚刚走出隔离点的感染者,经历了108天酒店医院的辗转,41次核酸检测。

但她最难以接受的,是邻里的眼光:

感觉身上背了毒气弹,人家怕我们,总是避开我们。”

“平时关系都很好,我们来的时候就一侧身。

你站远一点可以,为什么一定要做这种动作呢?”

但也有很多感动的瞬间,被竹内亮的镜头捕捉、记录:

一位参与雷神山医院电气建设的工人,曾经在工地里三天三夜没有睡觉。

外表酷帅的初中英语老师“脏辫熊”,用无人机记录武汉景色,用说唱记录武汉“过早”。

“生煎油香欢喜坨,红糖糍粑苕面窝。

吃完还是觉得饿?豆浆蛋酒拿着喝!”

由于疫情100多天没有见面的情侣,终于去试穿了梦寐以求的婚纱。

即使女生脸上没有精致的妆容,但看上去仍然容光焕发。

准备横渡长江的“游泳健将”们,在江边为彼此加油鼓劲。

“经历了今年这场疫情,很多人都想开了,赚太多钱也没用,主要是生命。”

看似平凡的日常,在失而复得之后,都会倍加珍惜。

导演竹内亮的微博留言中,有这样一条获得了最高赞:

“导演口罩半挂的样子,就是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对于新冠最真实的写照。

不再害怕,但是也没忘记。

那些最普通的武汉人,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失而复得的幸福,是这部纪录片中最宝贵的东西。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本文作者:豆奶

 5 ) 一点点印象

一直想着要看这个纪录片,但总有点怕,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怕看到关于武汉近期的一些视频。 武汉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野蛮”的城市,司机开车很野蛮,中年人骂街很野蛮,整个城市的建筑高度和灰黑颜色都很野蛮,就算地铁的淡粉色扶杆也不能让这座城市温和一点,总令我有点害怕。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会有点想这座野蛮的城市,看到东湖,看到任何一个去过的地方,现在变成这样,会让我有一点心软。(好像也没怎么变吧,只是变得更干净了,颜色更亮了,灰黑色被消杀以后变得像个年轻的野蛮城市) 纪录片一开始没什么感觉吧,就觉得武汉这样清净的还挺好,平时出去总是到处拥挤,到处嘈杂,甚至有时可以称得上脏乱差,路上人少一点观感好多了。 心态转折出现在导演说“鹿沼台”唯一的厨师因为工资原因也辞职了的时候,老板那时候还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靠在湖边的栏杆上,那时候他身上好像有很多武汉人的影子,看着有点心酸。他身后深绿色的湖也让我很难过,武汉到处是湖,渭南很少,空气干得我总是流鼻血,太难过了,我有点想回武汉。 接着是武商广场,说实话我只去过一次,太远了,我只为了买SA娃娃去过一次,到商场以后迷路了半个多小时才买到,现在娃娃还孤零零躺在宿舍抽屉的透明盒子里,啊!不是孤零零,哈哈两个娃娃是躺在一起的,她们可以聊聊天。 任何一个心里有点理想(这个词让我觉得怪怪的)的人,都看不了艺术教育工作室被拆那一段吧,电钻把地板都打碎,就好像一直以来支撑自己的梦想被现实打碎一样,无力抗争,眼泪根本忍不住,我好像比店主哭的还惨一点… 【是边看边写的观后感】 接着是热干面!我好想吃啊,在家想了很多次。其实刚一到武汉的时候对热干面无感,更早以前去武汉玩的时候吃过几次,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早上,大早上为什么要吃热干面(我打拼音下意识打出噎干面(音)(武汉人都这么叫,被带跑了)又粘又干,天呢,早上怎么能吃这个?但是半学期后我成功真香了,连着早餐吃了一周热干面,太好吃了!尤其有的店是花生酱,甜的,太好吃了,所以基本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早餐就很想吃热干面,没错,是早餐。 哈哈哈护士姐姐真相了,叔叔阿姨嗓门比较大,感觉像在骂人(看来我的感觉一点儿没错)或许武汉有一种奇怪的魔力吧。虽然确实陌生叔叔阿姨嗓门大,有点怕,但如果是熟悉的就会变得比较温柔,食堂阿姨熟悉了以后会叫你“丫头”,笑着问你是不是不要辣,每次这时候我都会很想回家。 中间没有什么感觉吧。 看到最后游泳的大叔,忽然想起,我第一次不带游泳圈的游泳,好像就是在长江大桥下面,和夕阳红游泳团差不多的位置,好像是2012年吧,白色的衣服从水里出来,变成了土色。

 6 ) 活着虽然普通,但是有用

竹内亮的纪录片,疫情过后解冻的风暴眼,一部肯定要拍的作品,一部谁都会想到要拍的作品,一部谁都会有顾虑去拍的作品,一部最难拍的作品。

十个人的故事,十天的旅程,很多日常和很多回忆,主要是情感和情绪,不忙于上升成情怀,日系纪录美学里的那种特有的肌理和温度,平民视角、平民立场、平民语言和平民观点,配上这座烟火气十足的平民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的平民,曾经经历的伤痛,和曾经付出的勇敢。

所以,一切都是活生生的,“说白的话就是工资高一点”就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为了救人,不给钱我也干”),”那么多人被治愈了,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就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那么多人被治愈了,我外公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要是我自己出钱的话我肯定不做了”(注意,不是“国家给了我们这样的便利,还有谁去计较出不出钱呢”),甚至“下次脱口秀我准备把这个作为一个梗”也是活生生的(注意,不是“你觉得这是一个适合玩梗的话题吗”)。

连竹内亮自己那场可遇不可求的、凭空增加了戏剧性、提供了共情体验的突发尿路结石,都是活生生的。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没有那么可怕的。现在已经不可怕了。曾经最可怕的时候,其实,也不像大家描述和猜测得那么可怕。因为,我们已经顾不上去可怕。

但是,谁也无从掩藏:一切,刚从最大的可怕里走过来,一切,刚从最大的可怕里走出来,甚至,还有很多人,没有走出来,或者,再也走不出来。

所以,雷神山工地上四天三夜不睡觉的赶工、病房里的心理干预和舞蹈、买回家还没来得及用就再也用不上了的麻将桌、100多天没回家、60多天没见面、40多次检测…..这些终于可以笑着说起了,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决定离开时,奶茶店主依依难舍的哽咽;店铺关张时,创业者怅然若失的哽咽;谈及死亡时,护士小姐姐猝不及防的哽咽;都是“无从掩藏”里的一部分。

那些反复被提到的关键词:核酸、隔离、封城、防护服、健康码。所有这些,都是“无从掩藏”里的一部分。

但是,在长江大桥和黄鹤楼跟前,在小龙虾和热干面跟前,在健谈的出租司机和快递小哥跟前,在抖音、无人机、rap跟前,在秀恩爱虐狗和婚纱照跟前,在里弄街巷光着膀子逗趣的大爷和长江边上光着膀子竞渡的大爷跟前,你依然会看到,并且依然会相信,那些东西,好像都会过去的,好像正在过去了,好像已经过去了。

至少,好像还有勇气,再往前走上一段了。

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非要有什么主题的话,这句还不够吗。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头条ID:聆雨子

 短评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6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10分钟前
  • L二次方
  • 力荐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13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18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19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23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28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30分钟前
  • SHAN
  • 推荐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34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36分钟前
  • blb
  • 推荐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37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41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46分钟前
  • 推荐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51分钟前
  • Janecume
  • 还行

共饮一江水。

56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58分钟前
  • 5
  • 力荐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1小时前
  • 林木暮
  • 推荐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1小时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被删了。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