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蜂巢

综艺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2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3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4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5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6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3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4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5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6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7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8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19生机勃勃的蜂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2:1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电影里的"loose ends"

眼睛的主题

•安娜的双眼(在影片中)投向的第一个事物——光和影
•安娜的好奇灵动的大眼睛和老师让安娜给人体模型装上的“眼睛”(此时她还不完全明白眼睛的意义,虽然老师不无卖力;如果不是姐姐提醒,她甚至没注意到模型缺少的是眼睛,安娜还没有意识到眼睛或其他感觉器官的重要性或特殊性,她的这些感官还处在未觉醒状态;当老师宣布“Don José can see now!”,安娜也开始去“看到”了)
•对蜜蜂/蜂房的观察
•父亲教女儿辨识蘑菇(眼睛辨识真假的作用为安那所意识到,而“眼见为实”正是她的意识和命运里的一个阴差阳错;这里或许还隐含对电影的思考,但要联系其他一些因素才能说得通);父亲指给女儿看的远山(属于曾祖父的山,“蘑菇花园”,神秘而徒有其表,安娜和姐姐只能向往地凝视;眼睛—视觉的徒劳和局限);父亲踩死毒蘑菇(摧毁生命)的细节对安娜很重要,帮助她建立并完善了父亲的形象,使她在后来将产生一些重要的联想。<这里还有轻轻滑过但意味不祥的嗅觉:安娜闻到毒蘑菇异常的芳香>
•水中倒影——安娜已经能够“看到”她幻想的东西了
•母亲给情人的信中说,“…看到周围尽是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这是安娜藏身,最后被找到的地方
•母亲与火车上军人的对视



听的主题

•父亲听收音机(父亲的身份;外部世界[BBC])
•母亲在床上倾听背后父亲的响动(父亲在画面之外,床头留下他的无法分辨其行动影子;母亲似乎有点惧怕这个男人)
•安娜与伊莎贝尔的床头悄悄话,父亲的脚步声
•父亲外出,姐妹在床上嬉闹,招来女仆的制止,她觉得两姐妹太吵(姐妹俩的嬉闹算不上过分,不过我们注意到大房子里、以及整个村子里的宁静庄重乃至有点窒息的气氛)
•父亲被从村公所传出的电影声打扰,无法阅读,干脆到阳台上“听”电影(他经过村公所看到电影海报,一度犹豫;他在阳台上听到的内容是关于刚刚成型的frankenstein的介绍,电影中的人物对frankenstein感到好奇,父亲对电影感到好奇)
•母亲送出信后骑车经过村公所,此时里面的电影正进行到小女孩失踪,大人们四处寻找;里面传来的台词是“……我上屋顶去找找……”,这是不久后她自己将经历的情景。
•母亲给情人的信中说,“……听到的关于外面的消息,都含糊不清,让人难以理解”。
•安娜和姐姐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应该算是这个主题甚至整部影片中比较重要的情节,这是“听”与“看”的第一次碰撞,引起的是安娜的幻想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第一次碰撞,也是二者融合的开始——一开始,安娜根本没有意识到她在铁轨上听到的声音意味着什么,而姐姐知道,告诉她火车来了[姐姐对于安娜一直是个精灵般的人物,此时她的话在安娜听来实在是一个预言],安娜迷惑地看着火车真的驶来,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怎么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存在,不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最终还是被安娜建立起来了,带给她的自然是不小的震撼,目瞪口呆的安娜差点送了命;不久后,我们就看到受了启发的安娜怎样学会用听心跳声的方法来辨别姐姐是“真”死还是“假”死,怎样试图用把声音关在窗外的办法来赶走幽灵,以及最后,怎样去实现她的幻想——召唤她的幽灵)
•影片的配乐营造了非常奇妙的氛围



门——窗——蜂巢——场所/环境——家庭

•两姐妹在门与门之间随意穿梭游戏,而父母更多时候局限在各自单独的空间(除了影片最后,父母没有同时在一个镜头中出现过;安娜翻看相薄,他们的照片也总是分割开[有一张照片是年轻时父亲与一位以批评弗朗哥著名的学者的合影];一个稍显例外的镜头中,父亲出门忘记了他的帽子,母亲从楼上扔给他——仍然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切割开的,不过这或许是最后两人和解的一个预示;此外,孤独与隔绝,还促成父母各自的写作的习惯)
•影片自始自终,一家人没有一次处在同一个镜头当中,各是一个隔绝出来的世界(吃早饭一场戏中,这种分别处理制造了丰富的戏剧性)
•蜂巢与同样造型的窗户,应该算影片里最明显的(但也许不是最浅近单纯的)一个隐喻了
•安娜家的大房子本身已足够成为一个影片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战败方,旧式,衰落,遗忘,民族,传统,祖先,历史......)
•临时电影院——村公所内与外部世界两种秩序的对照(母亲经过村公所时浑然不知里面正上演她不久后将亲身经历的一幕——在屋顶上寻找女儿的踪迹;父亲受到电影的吸引,最后选择在蜂巢状的玻璃后聆听)
•安娜最后被找到的地点:广袤开阔的平原上一面(母亲给情人信中提到的“战争留下的”)残垣背后(比较一下爱丽丝的兔洞、镜中世界,安娜的幻想世界太缺少庇护,显得多么脆弱,不设防)



模仿主题(“电影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

•安娜召唤幽灵
•伊莎贝尔玩弄猫咪、装死、把血涂上嘴唇
•安娜模仿父亲刮胡子,打字
•安娜给军人(她眼中的幽灵或者frankenstein)苹果,对其友好相待
•安娜听假死的姐姐的心跳



死亡——噩运/噩梦 主题

•《科学怪人》中小姑娘之死(姐姐的恐怖理论从此保留在了安娜的潜意识里)
•毒蘑菇(安娜闻到毒蘑菇异常的芳香)及父亲的警告;父亲踩死毒蘑菇(父亲一直与死亡相联系[父亲书房里挂着一幅画着圣杰隆和骷髅头的油画],最终被安娜当成杀死军人的人)
•军人之死;荧幕下的军人尸体(与安娜姐姐的理论对应,这是真正的明白无误的死亡)
•伊莎贝尔的装死(姐姐的“死而复生”给安娜的意识造成了极大混乱,其最自然的结果便是,安娜的真实世界与幻想世界最终融合在一起;安娜去寻找也像幽灵般出没的女仆,不见踪影,但她已不感到奇怪,一些东西既然可以平白无故的出现[火车,幽灵]也自然可以平白无故的消失[安娜出去寻找女仆——也即她理解的另一个幽灵——“消失”的地方,正是她最后召唤她的幽灵的地方,白天——晚上,正打——反打];最后,再经由姐姐刻骨铭心的一吓,当安娜第二天看着姐姐在火堆上飞舞,她几乎确信她看到的也是一个幽灵)
•黑猫(典型的厄运象征)——伊莎贝尔试图让猫咪窒息,结果被抓破手指(这里有一个童话式的邪恶姐姐形象,注意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安娜的床上)
•安娜坐在那副带有骷髅头的油画下打字
•母亲经过村公所时传出的电影情节是安娜命运的预示



邪恶姐姐,姐妹相争,古怪严厉的父亲以及同坏人勾结的女仆等童话式主题

•伊莎贝尔对于电影的恶作剧似的解读最先引起了安娜感觉和意识上的变化;一系列恶作剧(召唤幽灵的方法,装死);在安娜床上虐猫挂彩——最终给安娜招来噩运
•姐妹猜蘑菇
•父亲两次充当幽灵/怪物的替身(从《科学怪人》的序幕到戴面罩的父亲形象的一cut,和脚步声);姐妹的畏惧以及被安娜认作杀死军人/幽灵之人;父亲书房中带骷髅头的油画(姐妹俩的床头上则是一副天使图)
•在需要的时候消失不见的女仆



火车主题(我觉得这里也包含导演对电影的思考)

•母亲送信去的那列火车几乎就是鲁米埃尔兄弟的那一列著名火车的替身(在蒸汽中隐现的母亲——谜一样的人物)
•面对真正的火车时的安娜的反应让人联想到面对鲁米埃尔兄弟的火车的观众的反应——非常有趣的对照:安娜——面对真正的火车——一动也不动,而据说那些观众——面对荧幕上的火车——全被吓跑;前者把真的当作假的(也许是所有小孩的模式),后者把假的当作真的
•安娜召唤的幽灵是火车送来的
•母亲与情人情感联络的工具
•小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

安娜的幻想世界不是蛋形人三月兔假海龟猪宝宝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丑陋平庸的科学怪人,躁动的蜂巢,毒蘑菇,共产党战士,甚至可能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独裁者的幽灵。
真可怜。


 2 ) 以前写的,草草改一点发了

摘要

西班牙导演维克托·艾里斯的《蜂巢幽灵》讲述了小姑娘安娜在观看电影《科学怪人》之后,陷入幻想的世界,并开始在现实中寻找答案。影像的表征(符号、神话)是多义的,有导演对旧日时光的回溯,亦有对彼时西班牙政治局面的想象性构建(文章侧重于对前者的剖析)。本文仅仅从“幽灵批评”的视角出发,系统的剖析影像中的三重空间(物理、心理、意象),捕捉影片中现实与梦幻交融而产生的诗意,挖掘导演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如梦似幻的迷思。

关键词:《蜂巢幽灵》;幽灵批评;空间;童年;孤独

目录

一、第一重幽灵:物理空间——童年的在场,人生路上的坐标

二、第二重幽灵:心灵空间——创伤的生成,童年之死的滥觞

三、第三重幽灵:意象空间——超验性恐惧的背后,孤独是人类永恒的境遇

引言

什么是幽灵批评(spectral criticism)?首先,它大体发端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至如今风头正盛,但远谈不上形成了固定的批评流派,而仅仅是一群学者将过去几十年批判性思考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和倾向归拢在了一起。尽管它未在学术界形成完备的批评体系,但此种方法论早已在诸多现代理论家的著作中可见端倪,简而言之,“幽灵批评”的滥觞是建立在解构主义、电影本体论以及精神分析学说等现代思潮的迅猛发展之上的。

笔者从诸多文献资料中搜集证据,并在此为“幽灵批评”这一批评方法做出简单的、直观的定义:

1. 此学说是基于对幽灵本质的界定之上的,艺术作品中的幽灵总是处于“在场与缺席”、“主观与客观”、“生与死”等一系列二元关系的中间部的,具有难以定义与把控的特点,但它会在艺术作品中留下很深的价值烙印。

2. 幽灵批评在本质上属于“精神分析”,他与创作者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种方法旨在带领观众去寻找作品中深层次的、隐匿化的表达,此种表达不一定是创作者意图在作品中的体现,有可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

3. 幽灵批评在方法上深受解构主义影响,反对理性中心论(逻各斯中心主义),不认为艺术作品中在场的事物能够体现他的所有价值,旨在探寻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导向,尝试深度剖析艺术作品与现实情况形成互文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种种掉书袋行为仅仅是抽象地、大体地描述了此种方法论的美学特征,具体精确与否,实为不知。接下来我将尝试用“幽灵批评”的方法去剖析电影《蜂巢幽灵》中的三重空间。

一、第一重幽灵:物理空间——童年的在场

成长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必经之事,时光不侯人,人们往往是稀里糊涂地就告别了童年长成了大人,因而大部人在回首过去之时总要不可避免地怀念那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对于导演来说,在电影中回溯自己的童年时光不是一件轻松自如的事,一方面电影不仅仅是传递肉麻情绪的工具,过分渲染某种情绪就容易掉入自我沉醉的陷阱里;另一方面,回忆(尤其是童年时光)对一个人来说是过于私人化的生命体验,那么当回忆从人脑中跳跃到影像中,谁人能保证不被旧日时光所欺骗欺骗从而不自觉地在创作之中掺杂想象与虚构的篇章呢

语言是一种由缺席构成的想象性在场,韶光已逝,记忆已不辨真假,导演仅仅能够在影像(电影的语言)中构建自我的童年,在想象中完成一种虚拟的抵达。

在影像中构建童年的第一步就是去陌生化,竭尽所能地将记忆中的熟悉之物还原,进而产生由个体向场景的联想,在现实与虚构的融合之中呈现出一个相对还原的空间。影片中多次出现复沓式的、具有崇高感的大远景无疑强化了这一感觉。可能是从小住到大的建筑、可能是穿梭来回千百次的场景,它们一并带领我们走入了导演的梦里,在(银幕上的)时间的二元性(停滞与流逝)中回到过去。

图1母亲在绵延的小路上汽车 图2安娜多此闯入破烂屋子

安娜多次闯入记忆中的破旧房子

图3 贴有《科学怪人》海报的电影院,期间蕴藏对电影本体的自反/呼应导演的迷影情节

在以上三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固定机位下的大远景展示在时间的流逝中得以生成一种静态却极富张力的生命影像,像是回忆中挥之不去的“幽灵”。而这种幽灵是一套介乎于静与动、生与死之间的表征系统,它们静静矗立在记忆的某一角落中,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坐标,。有了它们,纵使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向前走,却始终铭记身后走过的路。

二、第二重幽灵:心理空间——创伤的生成

如果说物理空间旨在展示与构建现实,那么心理空间则是在构建人物的心理世界,后者的表现逻辑是非常规的,往往是在导演意志的影响下主观生成各种具有表意作用的产物。本片中的写意心理空间主要是指向父亲、安娜与母亲两对不同身份,不同理念的角色的心理,前者是掌控者(父权形象)的化身,而后两者是遭受创伤同时又热烈追求自由的对象。

图4 安娜眼神呆滞 父亲眼中凶光毕露

蜂巢象征着被规训与被操控,亦是对彼时西班牙集体主义 强权政治的影射。镜像作用下,安娜与父亲的面孔分别与蜂巢相缝合,构成凝视与被凝视的二重关系。此种二元关系在此具有多义性,于安娜而言(弱势方/被掌控者),此种二元关系是恐惧感与压抑感的溢出,蜜蜂的嗡嗡声让人不安躁动;于父亲(强势方/掌控者)而言,此种二元关系是欲望与野心的熊熊燃烧。

作为失语者的母亲,在迷雾中徘徊,或被困在在“蜂巢”

图5

如上图所示,上半张图是母亲寻找往日旧爱士兵未果,整个人被置身在漫天的朦胧迷雾之中,很好地表现了她心中的迷茫与无助(既是关乎政治的又是关乎自由的);下半张图是母亲翻看士兵的照片,拾起回忆中的点点滴滴,温暖的、柔和的阳光映射在母亲身上,但没能照亮整个房间(母亲的内心)。

不难看出,美好的记忆在导演的童年时光中不过是弥足珍贵的碎片,大多数时候,他的童年是压抑的,他被一种潜在又无孔不入的势力给压迫着,,或许是父权对“自我”的管束,或许是成人世界对孩童内心的粗暴侵入,也可能是现实对幻想的矫枉过正。此时,第二重幽灵悄然生成,它是一种发端于外部、根植于内心的的心灵创伤。在此种创伤的作用之下,孩子天性中温纯、可贵的品格在被消解掉,邪恶与可怖油然而生出,人的异化于此滋长。(如图6)。

虐猫与嗜血

图6 安娜通过虐待黑猫获取快感,并把黑猫抓伤后流出的血涂在嘴唇上

通过虐猫/剃须等一系列行为,安娜完成了对父权形象的效颦,最后通过一个镜像,达成了观众与剧中角色的双重凝视,通过彼方的镜像共同感知“快感”。

正如马克思所言,事物的消亡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最后在一个节点上突然爆发出来。那么一个孩子被社会、被周遭环境所异化一定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会经历漫长的演变,然后猛然在某个节点猛然让你意识到有些什么重要的东西已经失去。所以此刻创伤的生成不是结束,仅仅只是残酷的开始罢了。

三、第三重幽灵:意象空间——超验性恐惧的生成

什么是超验?那是一种超越经验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角色与观众去感知电影中的生命经验,都是以一种在场的形式,但是于导演而言,他是角色与故事的创造者,那么它对创伤与阉割的感知对电影创作而言就是超验式的,他需要不断回顾并具体化自身的感受,在痛苦中凝练出一把利刃,然后把它递给观众。观众们盯着这把鲜血淋漓刀就足以胆寒,而导演则是忍着血肉分离的痛把它从体内给抽离了出来。

意象空间是对物理空间的二次塑造,主要把充斥在物理空间中的客观物什融入主观的情感,可视为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解构重组。全篇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电影,它在导演与回忆中的角色,回忆中的角色与剧中角色之间架起了一睹迷影之墙——“电影”是导演回忆中的重要组成,导演利用“电影”还原自己的回忆,这种交错的连理关系形成一种奇妙的偶得,进而生成一股打破艺术与现实、虚幻与真实界限的强大超验性力量。

图6 在电影塑造的童年中看电影

但是如开头所言,导演选择了忠于个人的回忆,而不塑造虚假的纯真神话,所以短暂的美好体验很快就被一种更深层次的恐惧所替代。这种恐惧是弱小个体面对外部世界强大的暴力的心理阉割后生成的,它根植在导演的记忆之中,而导演在影像中有意无意地出来,进而让观众们感知到了这一份恐惧,而这份恐惧在我们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的存在的那一刻达到了极点。

图7 安娜在电影中看到的“弗兰肯斯坦”和在安娜身边出现的“弗兰肯斯坦”

那么导演如何将这种恐惧精准地传达给观众,于是电影院这一重要意象有了变体—虚拟角色弗兰肯斯坦在“电影的现实中”出现,在那一刻安娜获得了一种超验性的感知—内心的恐惧正从原本的缥缈的、不可知的形态变成具体的、可见的存在。在电影中,安娜通过误食迷幻蘑菇,看到了从银幕中走出来的弗兰肯斯坦,强制性地回顾了幼儿时的心理创伤。对于观众来说,电影就是那一伞迷幻蘑菇,我们沉浸在光影交错的银幕幻梦中,得以切身实地感知阉割式的成人之痛(亦有左派失语的无奈)。电影营造了一通可观阅却不可触碰的私人化伤感体验。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安娜的童年以一种声势浩大的姿势逝去了,童年之死其实是悄无声息的,但是当安娜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的时候,那么它就彻底完成了。仔细想来,导演追随回忆中的创伤塑造电影中的童年,其间感知到的痛苦,约莫是观众通过电影所能感知到的痛苦的若干倍。一个人想要坦率地剖析自我是困难的,把伤口撕给众人看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更要命的是银幕内外看似人人共情的时刻背后其实是真正的无人能够感同身受。

所以第三重幽灵—超验性的恐惧实则是指向了人和人彻底情感共通的不可能,纵使我们能够在无限接近的程度上与导演共情,但是始终没有人能够抵达导演悲怆的心境,每个人的悲凉都是一种无人体恤的私人情感,每个人都会有无数无人与诉的孤独,或者说人类生存的本质就是孤独

 3 ) 蜂巢幽灵

此片是维克多·艾里斯的代表作,影片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着迷于蜂巢封闭结构的父亲,移情别恋对家人冷漠的母亲,邪气逼人的姐姐、时有时无的女仆、懵懂的安娜在一场小镇上播放的《科学怪人》后影片逐渐陷入一种缓慢静谧却逐渐诡秘的气氛里,孤井旁的弃屋、迷雾中的火车、恶作剧装死的姐姐、父亲踩踏的毒菇、弃屋中的血迹……让安娜逐渐懂得恐惧及死亡而提前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拍摄手法来说,本片特殊的孩童视角悬疑,所需营造气氛的手段较成人角度来说难度更高,从孩童可接触并可理解的周遭蛛丝马迹获得可疑片段拼凑不完整的信息面,放大了想象空间的不确定因素形成了本片中另类的悬疑。而更重要的是,影片显然也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炫技,影片埋设了一些故事隐线,包括影片后半部分逃兵的被杀,父亲的工作呼之欲出,而其对于蜂巢的着迷就有了很好的职业依据,母亲的不亲近而移情别恋也有了可能的注解,姐姐对死亡的不排斥甚至尝试就是一种必然的可怕趋势,而整个影片所营造的这种压抑诡异的半封闭环境几乎就是40年代西班牙佛朗哥转制统治的投射,这种明暗线虚实交叉叙事的方式在同类影片中可谓登峰造极。

 4 ) 剧情与分析

昏黄的镜头,迷离的配乐。1940年,一个西班牙家庭,母亲特丽莎思念着战争中的情人,父亲费尔南多醉心于养蜂、发明蜂巢,两人在片中几乎没交流,也没同框,貌合神离。女儿安娜和伊莎贝尔看了科学怪人后,伊莎贝尔告诉安娜村里一个破房子和井处住着科学怪人的幽灵,这个玩笑安娜当真了,经常去找,许久一无所获。她们打闹,上算术,认识器官,听火车,和父亲采蘑菇,认识有毒的蘑菇,父亲狠狠踩烂。伊莎贝尔想掐死黑猫结果被抓,用血涂嘴唇、装死吓妹妹,这时女仆米格尔罗斯偏不在。结果一天一个共和党士兵跳火车躲进房子,安娜以为她是幽灵,给他送苹果、蜂蜜、父亲的衣服,后来他被杀了,父亲迷惑地看着他的怀表、衣服怎么跑那里去了。安娜重返,只见血,撞上父亲,以为父亲杀了幽灵,她逃了,消失了,夜里幻觉电影里科学怪人和小女孩碰面。全村出动找到她在残垣断壁后,回家她似乎不认识父母了,不说话,母亲问医生很着急。夜里她又起身,按照伊莎贝尔的方法召唤幽灵。

片子很美,童年幽灵幻想很有意思。大背景,内战后佛朗哥上台,共和党士兵逃窜,而更多人被迫卷入二战。母亲对情人写信思念,偷偷烧信,却与父亲隔阂,她代表的是爱,父亲喜欢等级森严、井井有条的蜂房,好像独裁社会的权威,对于毒蘑菇狠狠踩死。姐姐伊莎贝尔虐猫,还用血涂口红,其狠心可见一斑,欺骗安娜有幽灵,装死吓人,跳跃过篝火,已经显现出镇定而狠心、不可靠、居心叵测的样子,不像安娜一样纯真,而这也是法西斯气质。安娜还小,说啥信啥,照顾幽灵,因为父亲杀了幽灵而逃跑,大受打击,在幻想中与科学怪人重逢,最后召唤幽灵,她的纯真又是否会被扼杀与法西斯社会中。

纠正:同框有一两次,最后给他睡觉披衣服也是对生活屈服。安娜感觉迟钝。视听都一样。

 5 ) 色彩上的两处过失

  这是一部好影片。除了节奏上略微的不适(尤其是场景镜头切换)外,影片几乎没有问题。

  话说回来,本片在处理上的高明之处有二:1,是对拍摄时长的把握上,得当;2,室内光运用上的合适。这两个优点加起来,其实就是指拍摄的合适——适度,永远都是考验电影作者在掌握叙述的情绪、推动力以及深浅方面才能的要点。就此来说,维·艾里斯处理得相当好。
  首先,在叙述推动力上徐迟有度。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绷得过紧或突然松懈的情况。其次在情绪上平稳甚至隐忍,保障了内在张力的稳定而不会失控。

  此外,加上选角上的得当,让影片加分不少——选择出演者,不论是演员、模特,都需要精细地打量。因为一部电影本质上只适合一个人(一组人)上镜,而不是任何人都能行。这,也是适合不适合问题的重要一环。
  显然,本片做的非常好。作为电影叙述中心的女童的选择,不仅是极具眼光,而且是恰当好处。应当加分。


  再谈谈瑕疵。
  毫无疑问,电影是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下,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艺术形式。那么,如果说合适的话,好作品必然处处合适,分毫不差。
  所以,以这个标准来看,本片在色彩与节奏上略有脱节。荒野空屋,夜晚出走……这些都有问题——不是这些场景本身而是这些场景在画面组合中的节奏,是有问题的。其问题便是色彩的间歇性跳动——在拍摄技术上就是同一场景的不同景深镜头中,色彩的不一致。荒野空屋一场最能说明问题:姐妹俩从坡上走下去,用了不同景深的剪辑——其实,只用长镜也能完成这一任务,但影片使用的却是更为复杂的技法——在两个镜头帧叠化中,明显看到了曝光量上的差异,而问题便也随着而来,由于色彩的跳动导致了整个场景的气氛节奏的不稳定。使得接下来本应“出现”的弗兰肯斯坦,失去了持续的神秘张力。姐妹俩到井边,变成了某种仪式的纪录;它本还原而未被“应当出现的”弗兰肯斯坦的神秘形象加以利用。自然,后面空屋内与外的色彩(光线)反差也因此而失去了利用的可能。同样的,在夜晚出走中,当女孩遇到了“弗兰肯斯坦”时,水中反光与岸上的画面,也都出现了颜色过深的问题。无论缘由为何,这都是无法弥补的过失。
  
  

 6 ) 独裁者习惯了枪声不一定醒来,但人民听到枪声一定会惊醒

一部好的隐喻题材电影作品(国外大部分此类影片都创作于有严苛电影审查机制的特殊历史时期)想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让审查者不以故事情节带入现实去找创作者的麻烦,同时又要让观众能真正理解和看懂电影里最关键的部分所表达的含义。

本片为什么要拍的充满梦幻感,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安娜执著于一个虚构幽灵的故事,正是为了“催眠”审查者,让他们以为这只是在表现梦境而与现实扯不上关系,这也是创作者在面对电影审查的一种自保方式——我只是在拍孩子的梦,又没拍什么真实的事,即使拍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也只是表现特定阶层,没有影射独裁者,你能奈我何?

当然,导演显然也知道影片这么拍不仅“催眠”了审查者,也同样“催眠”了观众,所以在2/3处特意安排了一段精妙的“唤醒”场景:小安娜离开石屋之后,镜头不移动没有场景过渡也不交待任何原因,直接切换到一片枪声响起,而且导演自己也知道响一声恐怕没法唤醒全场早已进入梦乡的观众,还特意安排了机关枪连响,那个意思大概是在说——你们给我赶紧醒过来,最关键的地方开始了!梦要转换成现实了!于是接下来的一幕:战士被无情枪杀,警察(隐喻独裁者或其走狗)冷漠地看着他的尸体(此处我记得应该是全片唯一出现警察的场景)。这段其实是导演真正想表达同时又是全片最危险的一段——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军事独裁者的残酷被表露无遗。影片也从那一片枪响开始进入了短暂的现实状态,非常短暂,但足以表达导演的创作观点。

 短评

想象和夜晚和眼睛构成另一个世界。

5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重看。神秘诡异而惊心动魄,世间最恐怖的瞬间莫过于孩童认识到死亡的一刻。手指触碰蘑菇,火花迸裂,枪声和水边的科学怪人。蜂窝状窗框是成人世界的牢狱,将一夕毁灭永不可追的天真禁锢成时光的蜜与蜡。

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说它画面艺术吧,又感觉太过做作;说它故事考究吧,又仅仅只是单调的讲一个故事。反正我不喜欢

9分钟前
  • Hom
  • 还行

当孩子懂得人会死去时,童年就结束了。

10分钟前
  • NoirSky
  • 力荐

弗兰肯斯坦的迷宫 全片1000个镜头 500内景 500外景 变态之极

15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撇开政治不讲的话,这片就是在说小孩子别看恐怖片。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深黄色是对于古典油画的摄影式模仿,也是“蜂房”——-在语境之中,封闭小镇的人被拟动物化,当我们观看蜜蜂会感受到一种可怜而受限,“激情”无法从外部观看,将“激情”可视化,即自然主义。在《蜂巢幽灵》中,火车,放映车的到来是城镇可见的闭锁与无趣,但维克多·艾里斯通过对起源于孩子之口的神秘空间实体化完成了空间的再一次生产,科学怪人的到来重新开启了某种不确定性,荒原上的破旧房屋与深井,不可知的神秘,通过孩童之眼,坐在银幕面前的观看者再一次获得对于影像的超验性恐惧。

2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西班牙影展·美琪大戏院]①蜜与死的童年之诗,神秘而柔缓。②影片时而浸泡在蜂蜜般的金黄色之中(室内戏-蜂巢式的窗户-极权与父权象征),时而浸润在旷野的蓝白色之中(童年的自由与自然),时而又笼罩在夜晚幽谧的黑色之中(诡影、幻想与死亡)。③文本内蕴丰厚,科学怪人和电影,宗教与家庭,大众文化中的西班牙内战后集体记忆。④以感官的懵懂映衬出孩童的纯真与不成熟:视觉-课堂人体模型的眼睛&目击跳篝火时的幻影(定格)&弗兰肯斯坦幻觉;听觉-听火车后的震惊&听心跳时的失败;嗅觉:采蘑菇,分不出毒蘑菇之味。⑤永远分立于不同镜头中的父母。⑥荒原中的双门洞房子与老井。⑦几处叠化转场令人迷醉,如姐姐与黑猫的并置。 ⑧安娜·托伦特在这部影史最佳处女作候选中的表演令人叹服,23年后,她又主演了另一部极具水准的导演处女作[死亡论文]。(9.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还没学会恐惧之前,我们已经饱尝孤独

29分钟前
  • nemo
  • 力荐

#351|對恐怖片的挪用,兒童演員過分精湛的表演,恰好都是使我毛骨悚然的東西。衹能在蜂房和淌著蜜色光彩的室內獲得些許療慰。

33分钟前
  • 介意
  • 推荐

7.8/8.0 不止一次地回想起片中小女孩Ana的眼睛,无助且困惑。小孩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他们能感受更多的东西.他们用一种最真挚直接的方式去解读一切事物。

3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D+ / 影片呈现出一种视角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孩童作为主线索将周遭化作贴合于时间流逝的静物,这种凝滞构造了“原初”一般的观看;另一方面则是前者挤压下的成人副线与影片整体的全知叙事,这种琐碎的堆叠反而像是在刻意阻隔段与段之间的流动,“日常化”被暴露为一种有明确导向的压缩。最终生活图景仿佛被转化为蜂巢一般的六边形封闭格子,符号的累积既未能创造情境,也无从生成叙事推进的动力。

4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好片。

4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4.5;半年后重看,总算是有所领悟。还是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在哪,但确实有种特殊的魅力在其中;这个小女孩是我自认为是自己看过所有的电影里长得最好看的女孩木有之一~~~~

46分钟前
  • RIC
  • 推荐

如果让我看着一部电影自杀,我选这个

5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力荐

Lovely Ana 噩梦并不仅仅出现在梦里

52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推荐

六角形纹路,昏黄色梦境。画面如湖面倒影般恬静荡漾,又如疾驶的火车匆匆掠过。幽灵是受伤军人,是科学怪人,是某种无法摆脱的神秘幻想。原野上刮起的粗犷的风将故事吹散,最后只留下一束清冷的光。

53分钟前
  • Stiles
  • 推荐

4.0。十分怪异、独特、神秘的影像风格。待再看。

5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色调真迷人;小女孩安娜真纯净;受伤军人那段,想起了《城南旧事》,不过比《城南旧事》好得多。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故事充满神秘性,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很神秘,不成熟的心智被恐惧困扰产生的幻象很神秘,还有点奇幻色彩。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西班牙弗朗哥政府的高压和普通人的恐惧心理,大量的隐喻让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