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情片美国2011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史蒂文·伯克夫,罗宾·怀特,约里克·范·韦杰宁根,乔莉·理查德森,杰拉丁妮·詹姆斯,高兰·维斯耶克,唐纳德·桑普特,乌尔夫·弗里贝格,本基特·卡尔森,托尼·威,帕尔·麦尔伯格,约瑟芬·阿斯普伦德,埃娃·弗里肖夫松,莫娅·嘉尔彭铎,马娅·汉松-贝里奎斯特,萨拉·阿佩尔贝里,朱利安·山德斯,安娜·比约克,古斯塔夫·汉马斯顿,西蒙·赖特纳,大卫·丹席克,马库斯·约翰松,玛蒂尔达·冯·埃森,马蒂亚斯·帕尔梅,马丁·贾维斯,因加·朗格里,安德尔斯·

导演:大卫·芬奇

播放地址

 剧照

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2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3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4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5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6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3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4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5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6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7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8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19龙纹身的女孩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2:19

详细剧情

  《千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正被一桩报导引起的诽谤诉讼案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却意外接到了瑞典顶尖家族企业范耶尔工业集团的创始人亨利·范耶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邀请。表面上米克尔要为对方写传记,实则是帮迪奇调查一桩40年前发生在家族里的悬而未决的杀人案。米克尔认真梳理堆积如山的资料,与家族成员交流攀谈。却在关键时刻,被一个边缘女孩莉丝贝丝·沙兰德(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入侵电脑盗取了资料。他找到同要具有非凡调查能力的莉丝,邀请她一同调查,却发现面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  本片根据瑞典小说家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的原著改编。

 长篇影评

 1 ) 片语

渡过前半段的小修小补,斯蒂文•泽里安开始对剧本进行恰当的改动。瑞典版的电影中,莉莎身世经历,莉莎走近米克,调查的突破口等诸多环节都交代得十分突兀,这对艺术性并无多大的帮助,并且让没看过原著的人难以接受。泽里安详加梳理,使这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更大胆的变化在于结局。事实上,以本格的眼光来看,小说本身的推理属性是可疑的。这也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最后四十分钟不满的原因,他们抱怨没有得到一个“惊掉下巴”的电梯式结局。这种意见错在两点。其一,小说已然如此,影片在推理方面能突破的空间原本不多。饶是如此,泽里安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在推理的智慧上竟然尤甚原版,是令人惊喜的。

其二,横空出世的震撼回响在《搏击俱乐部》之后就从来没有出现在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所以这种要求是不公道的。这位导演此后的影片,更多地是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对情节和氛围进行工于心计的经营,绝不仅以结局取胜。去年的《社交网络》曾将跨视轴剪辑和细致入微旁敲侧击的配乐完美结合,创造出极强的节奏感和张力,赢得世人的极高赞誉。《龙纹身的女孩》将这一风格成功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对气氛的营造可谓无懈可击,这样就将一个在骨灰级推理迷们看来有些浅陋的犯罪故事讲得充满杀机,扣人心弦。所以故事好固然重要,讲故事讲得好也不可轻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电影艺术作为“每秒24桢的谎言”的胜利。

在演员的表现方面,丹尼尔•克雷格那种眼镜片后若隐若现的007气质在我看来是恰到好处的,而瑞典版影片的男主角则接近图书管理员,稍微有些别扭。鲁尼•玛拉塑造的女孩则与原版差别不小,任性和孩子气更多一些,我个人更喜欢。一句“May I kill him?”更是正中萌点。

如果说有遗憾,就是最后莉莎转身离开的方式暴露出好莱坞的男性思维再度作祟。当然,原版的描述也不尽如人意。两相对照,产生的思考是:某日某地,我们是否能邂逅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她的独立,既不源于对男权社会先验的对抗意识,又不出自对臭男人的失望沮丧体验,而是充分舒展、自然流露的自由与和解?

或许,想想也罢。

 2 ) 158分钟

非专业影评 个人意见 欢迎指正

首先得庆祝芬奇回归悬疑惊悚后 依旧把紧张和心跳玩得很好
但是158分钟的长时间观看过程中 让我倒是有一些情绪脱离的感觉
158分钟时长 拆成 5分钟Immigrant Song的MV+100分钟七宗罪般的案件深入调查 + 15分钟FightClub的暴力 + 28分钟浪漫爱情

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预告片就直接调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芬奇御用的混音组合Trent Reznor&Atticus Ross作品配上快节奏的剪辑
直接凸现了整部电影黑暗以及冷酷的整体基调
突然发现Karen O真的是各个导演喜爱的女声
从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中的温柔伤感的声音
再到龙纹身女孩主题曲Immigrant Song的绝望有力
各种角色中穿梭 游刃有余 而且细想Karen O在台上的表现力倒是和本片女主角有些相像

回到整部电影 影片故事来由一位瑞典的新闻记者斯蒂格·拉森撰写的犯罪推理小说《千禧年三部曲》改编而成
而本片的则是千禧年第一部 开始的双线故事给予了两个主角的初步介绍

Mikael作为千禧年杂志的首席记者因为被财团首脑诬陷而备受社会舆论压力 机缘巧合的机会 他接受了来自Henrik的委托 以写传记小说为幌子暗中调查40年前突然失踪的他的侄女Harriet 而令人奇怪的是 四十年前失踪的Harriet每年还是会往Henrik家中寄送植物标本 这让委托人以为这是凶手折磨他的一种方式
Mikael就这样留下来秘密开始了调查

而另外一条主线则在我们女主角朋克女Lisbeth身上 类似莫西干的发型 男性的穿着风格 永远的沉色简约的皮革衣服 配上金属感很强的金属饰品 外加鼻钉唇钉以及眉钉 天天骑个拉轰的摩托车 对别人说话永远不超过三个字的酷劲 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保险公司调查员以及黑客的双重身份 更是把她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调查案件的途中 因为Mikael需要一个好的调查员 这让两个分开进行的主线终于开始交合在一起
面对案件的深入调查 一些原本断裂的图像资料逐渐得连合在一起 凶手的身份一点一点的揭示
黑暗的人性侧面 以及纳粹精神的疯狂也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后主角们也经历了恐吓 枪击以及最后的绑架“解剖”

最后女主角直接变身为救世英雄 不仅解决了杀人犯 而且还不惜冒险帮助Mikeal解决了所要面临的财团的威胁
让所有人对这个坚强又脆弱的女孩印象深刻
第一部电影从故事上给予两个主角的充分介绍 也保证了两个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为最后的结局添加更戏剧性的效果

本人一直不太喜欢新的邦德
总是觉得脱离不了那种硬汉的角色 包括他看到自己亲手养的小猫被切割弃尸之后的呕吐表情还有头部被枪打伤之后的软弱表现
都显得略显做作 尽管Craig在dream house有了相比以前尚佳的表演

但是促使我去看电影的更多的还是导演大卫芬奇
想看看这个奥斯卡无冕之王到底能给我们带了怎么样的惊喜
首先开头的Opening Credits 芬奇又大耍了一下他的才气
和自己御用的金牌混音组合直接给大家奉献了一部做工精良的MV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七宗罪的开头
同样的黑暗压抑 但是这次芬奇运用了机油和人体模型的特效 更增添了人性中的自我挣扎
同时也暗示了后面故事中遭受肢解的各个受害者

但是整条故事的主线依旧像瑞典版一样分割成两个支线
Mikeal负责案件中更偏向图片方面 通过各种老相片胶片一步一步锁定凶手
而Lisbeth则追寻字母和数字的联系 最后也是通过公司旧档案中的照片 确认了凶手的身份
导演在拍摄上一直保持灰暗的冷色调 尤其是对人物对话的灯光设置上 永远都在眼眶中留下厚重的阴影 来凸显他们内心深处的阴霾

同时导演在选择重要场景的拍摄地点上也是颇为考究
档案馆的昏暗和历史感 山顶全玻璃设计的房屋 一边是大部分沉浸在黑暗中 另一边的一切都是透明窗暗淡的黄光和外面包裹的黑暗

正是这样的两线故事切换 把案件的主线一点一点剥离出来 同时杀机四伏 直接把电影的高潮烘托出来 充满紧张和刺激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 个人对于故事却没有太多的印象 反而女主角 Rooney Mara的形象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
要不是别人提醒 我很难把眼前这个打着鼻钉拿着假阳具捅男人菊花的冷酷女子和the social network里面去了波士顿大学编了两个辫子的村姑或者Youth in revolt中那个性感的女同学联系在一起
冷酷独立成了她的新标签 漂白过后的眉毛配上清澈但缺少感情色彩的眼神 直接印象就让人感到杀气十足
作为女黑客 天生记忆力与逻辑分析能力超群 让她在行事中时刻透露出不寻常的自信
但是平时做事的那份决绝 却是常年累月积攒的成熟
把这些新的特质全部放在一个23岁女孩的身上 你就会发现其自身就成为矛盾的综合体

当Mikeal因为枪击而担惊受怕时侯Lisbeth的投怀送抱 不失为一个经典的女权释放的标志
身为女性 如何反抗暴力 这不光是Lisbeth需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整部影片想要我们去思考的核心
作为本片最让人揪心的时侯就是 Lisbeth遇到自己新的监护人Bjurman时收到的压迫和猥亵
尤其是Bjurman用手铐把Lisbeth绑在床上以后发生的事情 听着Lisbeth的哭喊以及步履踉跄的回到家中 浴缸中的鲜血
所有的视听感觉都让人感到手心发汗 以及对男性集权暴力的反思
面对金钱面对政府的权利 压迫过后一定面临着反抗 但是Lisbeth却用这种极端暴力突破了我们期待的底线

首先作为要挟用的拍摄自己被Bjurman玷污的录像 一是对皮包纽扣的拉近镜头做了解释 同时也让我们对Lisbeth的天真猜想破碎 弱者受伤从来都不是她的标签 同情和怜悯更不是她需要的 当她拿出金色假阳具以及纹身器的时侯 成功突破了18岁的分级底线 后面的结果也不用过多阐释 结果就是那位曾经牛X轰轰的监护人后来变得和小姑娘一样哭哭啼啼 之后我们在震惊颤栗之后 也不得不对Lisbeth的勇气和机智竖起大拇指

但是作为少女 各种青春期的萌点还是层出不穷
不善言辞 - 比如从没交过朋友的她和陌生人的交流永远都一句话敷衍过去 这句话的长度还不超过三个英语单词

任性的脾气 -Craig把材料递交给她的时侯 她就瞄了一眼就说我记住了 拿了材料还是扔在了一边 同时还有查阅资料时侯对女管理员一直强调的Call Plague I have all the rights to access the stuff I need. 让观众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有些许的无奈

男女主角第一次碰面 Lisbeth身穿的深绿色的T-shirt上赫然写道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暗指了男女对性爱的不同看法
我想任何一个雄性动物面对这样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独立的女性 都会产生想征服的欲望
当她看望上一任监护人时说的 我交了一个朋友 那份简单的快乐 直接从眼神中传达出来 让我们在一瞬间触及到这个年轻女孩善良的内心
在杀Martin之前的那一句 do I have your permission to kill him?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 也避开了原作小说中是否在最后救助Martin的道德挣扎

我们能想到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孩其实拥有多么渴望呵护和善良的内心 但是在经历太多的痛苦之后演变出来的那种不求任何人的冷漠性格 但是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有着足够的能力和独立性 我们也就接受了这个做事果断机敏甚至疯狂的女孩

而反观这部电影中的受害人Harriet 面对父亲和哥哥的各种暴力暴行则选择了隐忍 但是压力爆发后的反抗失手杀了自己的父亲 同时选择逃避去躲开这些过去 藏逸在另一个国家但是却不光让自己以及家人都承受了不该有的痛苦和压力

到底哪种更好 面对暴力面对男性集权的疯狂 人们对此要有怎样的态度和对视方式 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影片的结局就像最后Enya所唱的一样 Is your Love strong enough?

人作为感情动物 任何坚强的外壳都可以被褪去 相比来说 越坚强的表象也代表最柔软的内心

当感情双方的天平打破了以后 内心也就被刺伤 女性作为感情丰富的一方 流泪离去 留下未知

 3 ) 欲海沉浮人性的晦暗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原版瑞典片,你是否能看得懂《龙纹身的女孩》,答案是,可以,因为它是大卫,芬奇导演的片子。

在我看来,大卫芬奇可以说是美国数一数二的电影导演,他执导的所有的影片都是电影语言奇特,从色彩,音乐到故事内容都充满着阴郁的暗影,迥异的风格,复杂的层次。 当这些点面线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非常的大卫芬奇。从他一系列口碑甚佳的影片如《搏击俱乐部》, 《七宗罪》, 《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社交网络》来看,都是充满了这种理念,将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的怪异都梳理得整整齐齐, 变成一部有声有色的充满怪才及悬念的电影, 然你看完后由衷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又不得不对他的某些不同寻常的电影叙事观点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说,我喜欢大卫芬奇的电影,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美国导演的深沉,怪异,复杂以及扭曲,倒不如说人性本身就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凡是都不是黑与白,而是一部充满了灰色中间地带的旅程。而大卫芬奇就是这灰色地带的导游,带着你从容不迫地走在这些貌似不同其实理所当然的路途上,游刃有余地讲述着人生的很多故事。 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好莱坞式样的大片风格,或者商业的味道,但是你还是被他的故事吸引,跟着他走完全程。回过头来的时候,你还挑不出来多少瑕疵或者硬伤,反而使津津乐道着他的与众不同。这在我来看就是大师级导演的造就!

大卫芬奇可以说是我的同辈人,以前是MTV大导,为很多音乐巨星都量身定做过Music Video。 从一个专门制作音乐广告宣传片的青年导演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电影大岛,其中的才华与勤奋已经在他这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中有目共睹的了。 因此,喜欢大卫芬奇不仅仅是他的影片,而是他的经历,才华与文化艺术上的共鸣。

言归正传,去看《龙纹身女孩》的主因是大卫芬奇,光是看片头,就让我想起了大卫芬奇过去执导的MUSIC VIDEO, 美丽的阴郁,华丽的黯淡,快速的剪辑等融合在一起的独特力量穿透屏幕而出,让人惊艳。

说实话, 根据原著改编的瑞典片《龙纹身的女孩》去年就大红特红,但我是在提不起兴趣来看,一方面是对非英语片子潜意识的抵制(中文片不算其中),一方面对北欧那种晦暗阴郁的电影不是太感冒。如果不是大卫芬奇此次从新包装这部电影,恐怕我还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

原来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拍不出欧洲人的感觉,尤其欧洲人的那种自以为是的骨质里面的复杂以及欧洲式的晦暗的推理情节及心理冲击,尤其拍不出欧洲的那种深层的华丽混和阴郁的气氛。而大卫芬奇的改变影片证明了这部电影不仅比瑞典的原作层次更深,调子更阴郁,甚至更情色暴力。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我最喜欢的新版007的英国演员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他在007里面的潇洒与刚毅不用说,在这部以推理悬念见长的戏剧片里也是游刃有余,准确到位地将自由记者的角色演绎得异常出色,令人信服。丹尼尔·克雷格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可以将英国绅士间谍007诠释得刚烈似火, 一扫007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形象,从而让观众对007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在这部电影里, 他演绎出一个仗义执言,为正义而行记者,同样充满了才华男人的风流与刚毅, 同样让人叹为观止,深深折服。


《龙纹身女孩》最出彩的还属于女主角的扮演者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精彩演出绝对可以为她赢得奥斯卡新人奖。 我先投她一票。第一次看到鲁妮·玛拉 Rooney Mara演出的女主角出场,就为她出位的形象与鲜明的个性吸引。她将一个具备了黑客的技术,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以及因内心受伤而个性爆烈的龙纹身女孩演绎得丝丝入扣,仿佛这部电影就是为她订身打造的一样。在《社交网络》中展露头角的鲁妮·玛拉深得导演大卫芬奇的器重,据说他不顾投资人的反对,而坚决地仍用鲁妮·玛拉, 认为女主角非他莫属。事实证明,大卫芬奇的眼光是对的,这样一个新鲜的面孔所带来的独特个性的演绎让龙纹身女孩更具有说服力。你想想不出安吉利娜裘丽出演这个角色吧,那时候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安吉利娜裘丽是否更令你信服而分散了影片的效果,这将是任何导演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更何况大卫芬奇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导演,他不拘一格的做法只能让不拘一格的演员来出演他所理解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对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感情关系的结果耿耿于怀,其实这根本不是一部爱情电影,我们也不能带着好莱坞式的感情桥段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整部电影就是挖掘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而展示出一个曲折扭曲的故事,在这部充满人性阴暗面的电影主题中,任何对感情的奢望都是幼稚的幻想。也许是瑞典的天气影响,也许是那些深宅大院里面豪门贵族的乱伦使人产生的压抑,总之这是一部混杂了人性与兽性, 肉欲与情欲交错, 道德底线的位置在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简单的故事。 对一个饱经沧桑经历复杂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单纯的推理故事,但对一个涉世不深,充满幻想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晦暗与扭曲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如同李安的《色戒》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间谍反间谍的故事,这部《龙纹身的女孩》也不是一部单纯的悬念推理片,里面的人性与各种欲望的混杂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不同都是揭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一种观点。 如果你喜欢那种搞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或者这种复杂关系下面所掩盖的某种欲望某种阴影所营造的那种非理性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你的那杯茶,而如果你只是寻找一部商业大片娱乐放松一下自己,那么这部电影恐怕让你感到郁闷头痛。

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道德的底线一旦丧失,所有的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不管这种道德底线的衡量是亲情,感情,肉体,经济还是其他任何,恐怕这就是这部电影让你感到晦暗阴沉的所在。

 4 ) 她能搞定一切 除了爱情

 
我梦想成为沙德兰那样的女孩,瘦而不弱,身手不凡,精明干练,浑身散发着一种刚毅的内劲儿。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驱使她嚣张乖戾我行我素,十二岁试图杀死自己的父亲,造成他浑身百分之八十的烧伤。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别人的眼神左右,鼻钉耳钉嘴钉装饰着脸颊,不定期的在身上添置纹身,即使痛,脸转过一旁去忍。她并不是要做出一副个性的样子给别人看,她只是随心所欲满足自己。
我喜欢她的智慧和态度,但超凡脱俗之人必定遭受过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血泪浇铸了自己由思想而衍生出的果敢的行为。
她身手敏捷的把虐待她的变态狂收拾的服服帖帖屁滚尿流。
后来,她因为一桩女孩失踪案和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携手并肩共同追究谜底。
她主动和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fuck,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她这个平时喝可乐吃速食的人,竟给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做了一顿早饭,这里的镜头看得我满眼的感动,爱情不是为了迎合你而去做这种改变,而是,在做这种改变的过程里,心里满溢着幸福,是做给彼此看的幸福。
谜底揭开,沙德兰以为她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案子的告捷而中断,她默默的替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搞定了仇人,赢回了荣誉。
她梳理好自己去见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去时装店精心的为他挑选上衣,她骑着她一直喜欢骑的摩托车心里装着欢喜带着衣服来到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家里,昏黄飘雪的圣诞夜,她站在楼下,望见阳台上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和妻子亲密的样子,回手用力的把衣服扔进垃圾箱,骑上摩托绝尘而去。
我不知道沙德兰有没有掉眼泪,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眼睛湿了;我不知道沙德兰今后会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我只希望她能够过得开心幸福。
她能为情人赢回官司和荣誉,却不能在情人那里赢得爱情,这样的沙德兰,直叫人心疼。
他不会明白沙兰德为他做的,但沙兰德对得住自己的心。
记得影片结尾前一段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对沙德兰说“you look nice",我在心底悄悄的说”All because of you."
但即使nice,也救不了你的花心。
 

 5 ) 抖S VS. 抖M(有剧透)

鉴于瑞典版与美国版均改编自同一套saga,且出生时间间隔不大,不能冠以remake之名,平等地视为两个版本的改编。
比较原著(当然是法语版,原版看不懂)和两个电影版之后,姐觉得喜欢瑞典版还是倾向美国版,可作为观众自检“抖S”和“抖M”的标准之一。

于是以下便称瑞典版为S版,美国版为M版。

原作被归类为“推理小说”,但实际上主要在于介绍时代社会框架与人物性格背景的第一部曲更像是社会小说。
女主角Lesbeth Salander(以下简为S),和男主角Mikael Blomkvist(以下简称为M)面临同样的困境——遭到更强势力的欺压。S之所以成为受害者,是因为她的过去她的性别使她成为社会边缘人,属于历史遗留问题。M遭受牢狱之灾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工作他的性格令他直面经济犯罪,新生的黑暗力量。
两人合体之后,通过追查一宗60年代的悬案,从国际财阀家族中揪出了一直作案至今的专门奸杀女性的SK。这是M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帮助S处理了历史问题。而后S使用她的过人智能助他扳倒了对手。
自此,一个向社会犯罪宣战的联盟形成(此后两部的罪案全都同时涉及历史问题和经济犯罪)。

如果要完全按照原著走,会在很长时间内缺乏主线情节而陷入沉闷。因此两版改编全都挑中了男女主角合力破案的情节作为主线,大幅删减了背景故事和旁支情节。
也即是说,两部电影都将自己定位为“犯罪悬疑片”。除了此关键案情和两位主角的刻画外,其余原著部分只具补充参考作用,可以说原小说只是提供了电影灵感,故此无有忠实度的考量,以下姐就抛却原著不管了。

案件解决的过程两版大体上亦差不多。让两版电影分属S和M两极的,乃是在主线情节推进中,所选择的主导因素,也即是影片的hero决定了电影的属性。

从两版海报上就不难看出来,S版选择以女主角S为中心角色,而M版则相中了男主角M。
虽然两位主角的戏份相差无几,但是通过关键情节的主动权掌握和场景细节的控制权所在,两部影片各自选择的中心角色一目了然。

在S版中,是在M的调查陷入死胡同时,S主动向M提供了圣经的线索,是她找到了这桩陈案与新近发生的案件之间的联系,是她发现他们的小屋遭人侵入,最后亦是因为她推断出凶手他才幸免于难,Harriet的踪迹亦是她告知他的。在整个事件中,她是完全的主导者,情节的推动者,关键线索的破解者,而他只是一个支持性角色。

在S版中,她是福尔摩斯,而他是华生。

在M版中,情况则完全反了过来。是他主动要求让她做助手,后者才被卷入此案。是他的女儿发现了圣经线索,是他先看到死猫他们才发觉住地被侵入的。他和她几乎是同时推断出凶手。Harriet的下落亦是他和她一起追查出来的。

因S是“有着深度童年阴影的前精神病患者”和“具有瞬间记忆力的高级黑客”,只需要在片中加入她的一点回忆让观众收到这一信息,之后无论是将号码与圣经联系起来的直觉,海量搜索确认这一推论的技能,还是一眼看出屋内陈设的变动从而推出有人闯入的犀利,不但合乎人物设定,且有助于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丰满清晰。

反过来,在缺乏原作那种细密铺陈的前提下,M版为了让男主角主场,又不让人物OOC(out of character),不得不诸多借用第三方力量——他的猫和他的女儿,这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支线情节影响了主线的流畅度,亦无可避免地让两位主角沦为被动——假使凶手不杀猫,他们便不会安装监视器,M也就不可能获救;假使M的女儿不来访,他们便无法将Harriet之案与其他案件联系起来,根本不可能知道SK的存在,更勿论揪出其人了。

主角屡屡交出主导权,被凶手与时运牵着鼻子走,这让美国版在Greig的筋肉之下不自觉间露出弱受的气质——S还是M并非由巨大的体魄而是由强大的内心决定的。

S和M既分。接下来便是“抖”的问题。

在双人组合中,一般情况下,主导破案的那个是攻,这是常识(咱先抛开小萝卜那版破廉耻的腐尔摩斯)。于是主线hero的设定,也自然决定了,在男女主角的私人关系上,掌控权的归属。
两部影片对几处细节的处理昭示了掌控权的所在。

在男女主角初次会面的那场戏里,S版是在他的恳求下她放他入内的,他要咖啡她果断没理他,而且她的女友一直在隔壁——她非常清楚的表明“我的地盘我做主”。
而在M版里,他一进门就要求她去换衣服并让她的女友离开。一副反客为主的模样,在她家的厨房里指挥她吃东西。女主角在其压制下气势荡然无存。

在S版中,女主角救下M后,直接拿着高尔夫球棒追击凶手。正如某些同学评论的那样——除了不能站着撒尿之外,这就是个纯爷门。
而在M版中,她在行动前居然先要求取他的同意“我可以杀了他吗?”——你弱暴了好嘛,亲!

此外在S版中,在女主给监护人打电话之前,镜头特意向观众展示了那个藏在包里的摄像机,于是在她出发前往虎穴之前,观众业已知道她是决定拿自己做饵实施反制技。
而在M版中,是在强暴业已结束之后观众才看到那个摄像头。这种叙事结构,虽然于情节上并无差别,但在心理上来说,是让观众失掉了“女主角主控全局”的认知。

喜欢抖S还是偏爱抖M,各花入各眼。但是从结构上来讲,是抖S为好。

一则是女主角的监护人对其进行强暴的行为,跟主线案件的SK奸杀犹太女性的罪行,是一种镜像的关系。是历史问题的延续(社会主导者对边缘族群的压迫),亦是人性里抹之不去的恶本质(亦体现在女主的报复行为上)。将焦点集中在女主角身上,这支旁线情节与主线更自然取得联系。

二则是早由Nikita和〈沉默的羔羊〉证明的一点——以鲨鱼为主角的恐怖片带来的是生理恐惧,而以羔羊为主角的恐怖片带来的则是心理恐惧。被社会定类为弱势群体的生物,在影片主线情节中充当受害者的性别,当其充当拯救性的角色时,不受“英雄救美”荷尔蒙的干扰,违反“以强救弱”的天然规律,出生的乃是绝地反扑的陡峭感。

当女主角在影片中的作用局限于男主角所称的“助手”时,决心要拍完三部曲的DF为了让这位saga的中心角色除了外表特异之外多少还有点个性,所能施展的场地也就只剩Wennerström一案和“床上”了。

在找到Harriet后,不仅高潮已经过去,连主线剧情的收尾工作都告结束。观众完全呈现放松的状态,这时候用流水账的方式快速走一遍S解决W案的全过程,非但不能激发起兴趣(人类在高潮过后是需要休息一下才能再来第二发的好么,亲!即使是女性也至少需要一个心理休息的时间啊),反而有种尾大不掉感。倒不如像S版一样直接切掉过程,只告诉观众结果,多少还有点神秘气息可让人回味一二,在看电影的路上脑补一番(事实上M版拍出来的也就是姐看完S版之后的脑补剧场,毫无新意)

而暴力与性的组合,恰恰是男性向电影的标致特征——本片男主角的选择更加强化了这一特性。

除了S与M腻歪的床戏,在S被强暴的那场戏里,施暴者压制女主角的情节被一笔带过。当S醒来时她已然被绑上了。脱裤子的场面得到了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的全面照顾。然后镜头从施暴者的背后打过去,让观众从施暴者的角度欣赏Rooney Mara完美的臀部,配上女主角声嘶力竭的吼叫,恍如一场重口味的av。
而后当S回施以报复时,先是让监护者流露出忏悔的意思弱化女主角行为的正义性,然后给她莫名画了个皮鞭女王妆,上来又是捆绑又是暴菊又是滴蜡(好吧,是纹身),又是一场重口味av。
不是姐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而是事实上这两场戏的功用根本就是刺激观众的肾上腺与荷尔蒙。即使身为重口味爱好,在这种涉及惨无人道的奸杀罪行的情节中看到这种恶趣味,都觉得恶心。

S版也有暴力。但是冰冷而凭空刺出。仍以那场强暴戏为例,施暴者突然一拳打向女主角,被全景镜头格挡在细节外的观众,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到“击倒”的过程,然后施暴者不急不慌的脱掉裤子折放好,并出言羞辱女主,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全貌。镜头最后定格在女主角痛苦的特写上。施暴者的冷酷和受害者的挣扎,相比于M版高速剪辑带出的快感,这种静态对比反有一种钝刀割肉的痛。

因电影语言的使用不同,语意至此也就完全不同了。发生在极北寒岛上涉及冷血SK的cold case,M版刻意用《寂静岭》般的外景来强化冰度,得到的只是浮于表层的干冷。而S版中用过度饱和的色调带出的却是压抑刺骨的湿冷。在江南住过的同学们都知道,在同等温度下,湿冷比干冷,总要抖上十倍不止,且是什么御寒衣物都挡不住的。

话说本片申奥。又是改编自小语种,又是剥去了精神只剩血肉,又是剜掉了灵魂注入好莱坞的娱乐感,又是一个屡屡与小金人擦肩的导演。DF能不能重现《无间行者》那年的历史,真未可知。

 6 ) 原著、瑞典版和美版《龙纹身》的对比

和米粒、D君合译的字幕:http://www.douban.com/note/197327157/

读了原著,又看了两版电影版,发现有许多的差别,两版电影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鄙人不才,来对比一下几版的不同。

首先说原著。原著的叙事手法运用了双线叙事,一边是布隆维斯特对海莉之死的调查,一边是莎兰德的生活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调查,原著作为三部曲之首,展开很慢,在书的近三分之二篇幅处两位主角才正式碰面,合作揭开了海莉之谜,并最终解决了温纳斯壮腐败案件。自两位主角见面之后的剧情可谓急转直下,揭秘又快又狠,篇幅很小。同时,书还囊括了当时的瑞典金融现状,以及布隆维斯特试图揭露温纳斯壮金融腐败却反遭起诉的案件,以莎兰德的角度披露瑞典女性被暴力虐待的不堪现状。书可以说是囊括了犯罪、政治、新闻等众多因素,用悬疑的线索串起作者的社会关注点。不惜笔力的“社会派”的现实主义批判,使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书获得较高声誉的原因。

再来看瑞典版,瑞典版几乎删除了书中百分之40的内容。细节刻画与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删除,布隆维斯特与温纳斯壮的对决一笔带过。电影将中心还是放在寻找海莉的悬念上。不仅如此,瑞典版还修改了原著中多处重要的情节,这在下文中会一一指出。因此瑞典版的翻拍更加注重了悬念的设置,却忽略了重要的原著的精髓: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鞭笞。

而芬奇的版本,于保留小说的内容无疑优于瑞典版,原著中大量细节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银幕上,不仅保留了布隆维斯特和温纳斯壮的案件始末,以及用非常帅气的高速剪辑把莎兰德最后巧妙斗败温纳斯壮的智勇双全一展无遗。剧情上虽然有几处改动,但是却是为电影服务,剔除了冗长的关于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金融故事的铺陈,布隆维斯特作为自由记者对金融腐败抨击也相对弱化,亨利范耶尔对于范耶尔家族的庞杂陈述也大量简化,电影反倒是将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感情线凸现出来,为故事增添了一点浪漫情节。芬奇续用了《社交网络》中的那高速的剪辑、紧张的渐进式回响配乐,气氛营造十分高妙,观影过程让人目不暇接,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满满当当,总体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改编。

三版的具体对比和区别如下:

1:首先在选角上,美版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选角都很不错,克雷格符合布隆维斯特的外型要求,当过兵、有魅力,完胜瑞典版。鲁妮-·玛拉和瑞典版的劳米·拉佩斯各有千秋,但是鲁妮-·玛拉在外型上更符合原著,毕竟原著中她身高只有1米55。而范耶尔的选角美版也完胜瑞典版,因为根据原著,他是个很瘦很高但矍铄的老人,瑞典版的显然不太符合。此外几个小配角如毕尔曼那个变态监护人、瘟疫等人的选角我倒觉得瑞典版的选择更符合原著,但是毕竟是配角,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始末,也交代了布隆维斯特听取了一位友人的建议而大胆撰文发表却遭到暗算的细节,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将这段大刀阔斧地删减了。

3:书中布隆维斯特是被判罚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加上十五万克朗的损害赔偿,瑞典版保留了牢狱之灾,美版则为了缩短时间线将牢狱之灾免除,并将罚款数额增倍,直接增至60万克朗。

4:书中布隆维斯特第一次接到弗洛德的电话他身在办公室,而美版布隆维斯特是在家里的圣诞派对接到电话的,插入了Nokia的小铃声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家庭和女儿有信仰的描述,公开了布隆维斯特有家室还和爱莉卡保持长期肉体关系的恋情,这一片段将原著中的几处描写合在了一处,而瑞典版则没有把这个偷情关系表达出来。

5:书中的范耶尔陈述海莉事件的时候告诉布隆维斯特其实海莉在他小时候照顾过他,但是布隆维斯特那时候太小,不记得了。瑞典版直接设定为布隆维斯特不仅记得海莉,还对海莉葆有感情。而美版的设定则是直接将这段删除,布隆维斯特寻找海莉的原因只是好奇心和利益驱动。

6:范耶尔对他的家族进行了十分细致的陈述,并引入数十位嫌疑人,家谱繁之又繁。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对这进行了删减。但芬奇版对于布隆维斯特整理范耶尔家族家谱的照片墙给了更多特写,几位疑犯也在故事陈述过程中慢慢揭秘,显得更加扣人心弦。

7:书中描述了莎兰德的上司阿曼斯基对莎兰德的复杂感情,瑞典版直接剔除,芬奇版进行了简化,以阿曼斯基之口直接陈述出来,并暗示莎兰德的经历很坎坷,而瑞典版直接把莎兰德童年弑父的经历演出来了。

8:莎兰德电脑坏掉,书中说是因为别人倒车压坏的,而她在地铁站里的事则只是有个乘客摸了她的头,她痛踢了那个人。瑞典版改为电脑是她在地铁站里与人争端弄坏的,同时增加了地铁站莎兰德与几个痞子的恶斗,以显示莎兰德的极端个性,芬奇版改成了莎兰德的电脑被抢,她机智地抢了回来,以显示莎兰德的智慧果敢。

9:原著中,基本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莎兰德才和布隆维斯特真正见面。瑞典版让莎兰德在监视布隆维斯特的时候就频频现身,而后来又安排莎兰德主动帮布隆维斯特解决了日记里的五个数字串的谜题,莎兰德戏份陡增。芬奇版则更符合原著,谜题由布隆维斯特的女儿提示,由他自己揭开。但是美版的设定是,莎兰德为布隆维斯特指出游客也拍到过海莉,而非原著中布隆维斯特自己发现的。

10:原著中,西西莉亚是个很重要的角色,56岁的她和布隆维斯特不仅有过数次偷情,也是布隆维斯特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对象,并且她长时间受到家暴虐待,这个角色丰满了小说对于部分瑞典女性残酷社会地位描述。瑞典版和美版对都这个角色进行了弱化,估计是觉得布隆维斯特和她发生关系本来就很诡异, 而且布隆维斯特在原著中也太花心了。

11:莎兰德在原著中报复毕尔曼律师戏码十分精彩,莎兰德通过侦查和黑客手段对毕尔曼的生活了如指掌,报复也非常果断凶狠,显示了莎兰德的智慧。而瑞典版则是暴力有余,智慧不足。美版稍微多保留了一些莎兰德的对白,并且增加了莎兰德回访毕尔曼的一场戏,更突显了莎兰德的个性。此外,美版把莎兰德在毕尔曼肚子上纹身的五行缩减到三行,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更加一目了然吧。

12:美版布隆维斯特手机老是没信号,这符合原著的前段描写,但是后来布隆维斯特去马丁的房子前打莎兰德的手机打不通并非没有信号,而是莎兰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想被人打扰而关机了。

13:书中布隆维斯特发现马丁杀死莲娜安德森之后去马丁的房子找他,马丁却已经在那里等他了,瑞典版改为谜题由莎兰德揭开,布隆维斯特被马丁用酒迷晕,瑞典版里的男主显得太弱了。而美版只改动了一个地方,即马丁并非在屋子里等布隆维斯特现身,而是打完高尔夫回家时检查了布隆维斯特的房子,然后回去自己的屋子劫持了布隆维斯特的。这个改动绝对是神来一笔,既比原著中繁冗的莎兰德检查摄像头和记录交代经过显得简练干净,高尔夫球杆也正好符合后来莎兰德顺手拿走的武器。

14:书中马丁劫持布隆维斯特后对他进行了毒打,之后更是解开他的裤带,吻了布隆维斯特,并且通过他的自述,让大家了解到马丁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过去。瑞典版统统剔除,美版则剔除了毒打和同性亲吻,估计是觉得观众可能接受不了吧。而之后莎兰德挥杆打倒马丁,书中其实也是狠狠打了四杆,而马丁驾车逃窜,其实是撞上了卡车,瑞典版和美版都对这进行了改编。

15:书中对于莎兰德和布隆维斯特的性描写,并未十分细致,而美版则为了突出两人的肉体关系,增加了戏份,更有噱头,也表现了莎兰德的强势性格,更重要的是暗示莎兰德对布隆维斯特的感情。

16:书中布隆维斯特仅在马丁之死之后才找过一次安妮塔,而且通过窃听安妮塔的电话找到了远在澳洲的海莉。瑞典版则省略了这个内容,直接让阿妮塔死掉,通过莎兰德的留言让布隆维斯特找到了海莉。而美版则采用了掉包计,在伦敦的安妮塔即是海莉本人,估计是预算不够不想去澳洲,或者觉得改编亦可吧。

17:关于最后对于莎兰德巧妙拿走温纳斯壮的钱的那一段潇洒的复仇,书中写的很细致,瑞典版则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仅保留最后一个莎兰德的金发笑容,看来噱头十足,实则味同嚼蜡,莎兰德的聪明智慧一点都没展现出来,而美版则延续了原著中的细节,而且飞速的剪辑加快了节奏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精彩。

18:书中很强调的一点:莎兰德一直觉得马丁不是个仇恨犹太人的人,他只是个憎恨女人的人,这符合书的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而且表现了莎兰德对于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识觉醒,以及她自强的性格。可惜两版电影都没能好好把握住这个精髓,芬奇版最后的莎兰德的悲凉转身,不如书中那般决绝镇定,多了好莱坞浪漫爱情片的感情震撼,少了一位独立依附于男人之外的坚强女性。或许女人总是绕不开一个“情”字,但至少书中的莎兰德还是会痛定思痛,大声喊出“莎兰德,你这个可怜的笨蛋!”然后把猫王扔进垃圾桶,头也不回地潇洒走掉。


尽管如此,美版的改编还是十分让我满意的,不仅将原著中并未讲得出彩的悬疑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叙事功力深厚,更是把原著中的细节一一搬上银幕,远胜瑞典版,让原著迷十分感动。而最好的是,美版依旧抓住了小说的不少精髓,大背景很有震撼力。有人说美版肯定是拍不出北欧的萧瑟气氛,我倒是觉得这版拍得很有韵味,银白的厚雪丝毫不亚于瑞典版,而且原著也并非是一本格外精彩的小说,芬奇改编出来的故事倒是讲得满满当当,已然很不错,只不过故事讲得太满,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一些。


总评:四星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200#comments

 短评

片头当然酷炫,但更惊艳的是结局。不停歇的高速剪辑最后停留在玛拉凝固的表情上,这一刻也是全片积压了150分钟后爆发的最感性瞬间,节奏完美,情感力量直击人心,实在过瘾。之于我,芬奇版如同妖冶的黑暗之花,结局更是抹杀掉唯一暖色,剪辑赏心悦目,轻松完爆瑞典版。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翻拍非常满意,选角上大大优于瑞典版,对于细节更是把握很准,大量原著中的细节因为高速的剪辑快准狠地表现在银幕上,信息量大却不凌乱。片头黑色炫酷,配乐激昂妖冶。不仅拍出了北欧的银白萧瑟,更比瑞典版神秘紧张、扣人心弦,故事讲得很好,芬奇的水平实在不容小觑。

1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听到一群美国奶奶交口称赞才进去看的,没有办法不爱女主角。她终于也会涂上红色的唇膏去见喜欢的人,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讲就走了。

12分钟前
  • Wolf
  • 力荐

我!被!击!中!了!…捂胸口倒地不起……瘦小、骨感、深锁骨、小胸、翘臀、无口、苍白、冷酷、暗黑、高智商、从不依赖别人,这姑娘浑身都是我喜欢的点!敢脱、敢演、敢接戏,小妞星途一片光明,Rooney加油啊❤

17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看瑞典版是这样:(﹁"﹁) →=。= ........看芬奇版是这样:o.o→O.O.......

19分钟前
  • 手拥兵♬
  • 力荐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I'm insane!片头炫到爆!结尾好伤心!配乐冷酷而孤独!电影中Salander的每一件衣服我都想要!I'm in love with Rooney Mara.芬奇每次的选角都是神决策,年轻的Rooney在好莱坞前景将一片光明!!!

23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上一版的印象就很好,几个故事交杂在了一起,环环相扣又彼此独立。芬奇在处理这版的时候更注重了角色的铺垫,比瑞典版多出的结尾让女主角性格更饱满了。整片更像一个大序幕,两人的相遇,为之后两部奠基,鲁妮玛拉没让我失望,芬奇同样如此。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沒有看過原著的話還是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否則你對三個小時的電影的概括就會是這樣:一個怪羅莉被一個怪大叔給強了,於是她後來把一帥大叔也給強了。

27分钟前
  • 楚仙
  • 推荐

只有超炫的片头和Keren O的歌声才能给十分,其他情节和瑞典版的电影几乎一样,只不过被大卫芬奇用时髦的镜头和配乐重新包装了一下,当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气场明显比瑞典版弱气很多,把一个女超人一样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样。

28分钟前
  • ParasItE
  • 还行

四十年前丢个人,四十年后雇侦探。帅大叔肌肉美男,联手新人类纹身少女,床下合作,床上合欢。揪出杀人狂,干倒投机犯。有道是:两个坑爹少女,一场乱伦血案。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龙纹身女孩》……以为科幻,结果是破案,女主贴了所有年轻人扮酷标签——外表中性,双性恋,仇恨父母,纹身,苍白,瘦,看上去是弱受,其实是强攻,独往独来,高科技有头脑,脆弱,冷酷,沉默忧郁,神经病,有正义感但仇视社会,贫乳萝莉推到大叔……拆开看,这人物塑造就这么简单。

32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芬奇集大成之作,一黑到底,不过叙事上太平。片头的美工和配乐完全就是007嘛,正片就是铁金刚智破家族网,杀马特大战色情狂,悬疑片真的不能找名角演反派,太容易剧透真凶了。

3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影片最后一幕真让人心酸。昙花一现的感情,女孩因为爱情而改变,却也因为爱情离去而恢复原来的自己,一瞬之间。龙纹身的女孩是个会让人喜欢上的女孩...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卖家居、汽车、伏特加……都不算什么,卖导演的招牌才是真!Se7en味的罪恶+Zodiac味的迷案+The Game味的男主角+Fight Club味的女主角+Panic Room味的战栗感+Social Network味的配乐,和Benjamin Button味的影像,甚至连片头都不忘了提醒他是拍MV出身!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一份早餐,一件皮衣,一句"May I kill him?"。

39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悬疑惊悚变态诡异这些元素很符合大卫芬奇风格了。我真的很喜欢萨兰德啊,敏感脆弱却又生命力顽强的角色,身上有股野性,不服输,不易被打倒,不受男权社会的束缚,自己做自己的主宰。结局有点难受,但是情理之中,只是心疼动情的萨兰德。续集不是麻辣主演太可惜了,在我心里只有麻辣才是萨兰德

43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再帅气的女孩也过不了情这一关

44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其实,只要看原片+新片预告和片头最完美。正片反而让人挺失望的。故事搞得这么拖沓是为了照顾弱智的美国观众吧,一些改动虽无太过,但也没什么必要。加入大量感情戏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难道一定要让男女主角谈恋爱吧,虽然007是挺帅的。画面的确很强,北欧寒冬的压抑都出来了。

47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还是更喜欢瑞典版,特别是龙纹身女孩这个角色。美版在音效、音响和剪辑上更为出色,即使在完全剧透的情况下依旧代入感十足,可惜这次改编将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的两条叙事线分开,还弱化了后者的主动性,这让前者显得更像007,适合小说未必适合电影,这片子应该改名叫【007之龙纹身女孩】。★★★☆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终于补了这部,玛拉可硬可软,可攻可受,可屌可萌,奥斯卡欠她一座小金人。不满意玛拉跟男主的船戏觉得好好好多余啊,能不能酷炫而利索地把案子办完了拍拍屁股骑上摩托去跟魔王滚床单呢?

54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