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

记录片其它1935

主演:Adolf Hitler,马克斯·阿曼,马丁·鲍曼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2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3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4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5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6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3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4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5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6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7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8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19意志的胜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2:22

详细剧情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很好

震耳欲聋的画面
我看完后坐在沙发上按住右臂 闭紧嘴巴 一动不动
我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看了 我发誓 一辈子

 2 ) 意志的胜利

上课讨论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同意英国学者Brian Winston,此电影被overrated,因为其他战时德国宣传电影不容易找,也因为里芬斯塔尔的个人魅力,及在1960、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受益,如苏珊·桑塔格对其作品的推崇。任何资质一般的导演在此条件(希特勒支持、技术和设备充分)下都不会逊色很多.

抛开政治,单纯从艺术角度看,的确没有特别多可圈可点之处啊,其美学震撼感往往来自于游行仪式本身的奇观性和震撼感,而不是来自特别的影片节奏或蒙太奇效果,我想同样技术条件,爱森斯坦无疑会拍出更令人赞叹作品。个人看来,与《意志的胜利》相比,《奥林匹亚》倒是有进步的。

人们常将《意志的胜利》作为propaganda film典范或纳粹德国的影像资料来研究,却忽视它与流行于1930年代初“城市交响曲”(city symphony)电影类型的关联。影片开头从空中接近纽伦堡,令人想起让·维果《尼斯景象》,从空中、火车、轮船接近城市是城市交响曲的惯用motif;清晨城市醒来,清洗,亦然。

 3 ) 元首,你不是一个人

    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美丽的纽伦堡召开的,全城人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甚至远在农村的农民都远道带来丰收的特产庆祝盛会。会上副元首赫斯同志回顾了在元首领导下自一战以来德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肯定了只有跟随元首的道路德国才能走向富强之路,元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德国,而现实也肯定了元首的能力。在会议期间,元首不顾辛劳看完了工农兵代表团,他指出,农民是德国工业化的保障,农民的健康问题一定要落实,在对劳工代表团的讲话中元首同时指出,工人是德国经济建设的中间力量,德国不存在阶级划分,工人阶级是光荣的,他们是经济战线上扛铁锹的战士。在看完青年代表团是元首亲切的走到青年人中间,勉励德国的青年人应当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学会牺牲小我,成就国家,你们就是德意志的未来。另外,军人代表团在盛大的阅兵仪式中表达了对元首个人的效忠。短短几天的会议是短暂的,党内的同志及宗教界及各国与会同志齐聚一堂恋恋不舍的听元首做闭会演讲,元首再一次回忆起当年建党的不易,多年历练有些同志经过考验坚定不疑的跟随党,而一些同志思想转变了,这些懦夫叛徒。最后元首再一次强调纳粹党是唯一能代表德国掌握真理带领德意志复兴的政党,我们要团结一心围绕在以元首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国家社会主义的道路。德意志万岁。

 4 ) 元首的科林广场演讲稿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德国人的土地上!站在柏林,这块我们祖先用鲜血和尊严浇灌的土地上!我的身后,是安德烈.柯里昂的雕像!他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由斗士!他是全世界的光!”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 “那场战争结束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就没有了!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地尊严!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选择像本杰明.马丁一样去做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你们或许要说:希特勒先生,我需要一个工作,一块面包。是地。你的说法很对,生命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是自由!那就是尊严!” “只要阿尔萨斯和洛林上空一日还飘扬着法国的国旗,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法国人、英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欧洲的版图上,这个叫德国的国家四分五裂积弱不堪。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其他国家的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德国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发出一声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地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别人欺辱我们,哪怕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来践踏我们,我们只会叫着: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这样的人。是没有骨头的!这样的人,是低贱的!我们应该用大炮地震耳欲聋声让敌人颤抖!我们应该碾压他们的尊严、生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一群只知道抗议的懦夫!” “你们要记住,一个只懂得抗议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国家!一个只懂得抗议的政丶府,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政丶府!当我们地尊严、领土、生存地空间都遭受践踏的时候,还不知羞耻地抗议地政丶府,我们是不需要的!你们最后也会抛弃它们的!”

这段演讲都是假的,出自导演是怎么炼成的 “我很骄傲,在你们这些人中。这样没有骨头的人,少之又少!我的面前,是一个留着千年不屈血液的军团!这血液,曾经在我们祖先的血管里面流淌过,他们没有屈服过!现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汩汩奔涌,你们告诉我。你们愿意它冷却吗!?” “能够团结人们的。有两件东西: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犯罪。我们有雕刻在德意志旗帜上面的伟大理想,我们会为这理想流尽我们的最后一滴血!在今天的柏林。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只有这理想!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我们有拒绝执行它的决心和理由!做你们想做的吧!就像本杰明.马丁拿起枪,就像他带领着他的同胞们高举着那面自由的大旗英勇杀敌一样!假如你们期望战斗,那就去战斗吧!然后我就能够看到你们是七千万奴隶还是七千万坚贞不屈的日耳曼人!”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阿道夫.希特勒,也会想本杰明.马丁那样,举着属于我们德意志的大旗冲在最前方!哪怕是战死,我也会微笑着进入天堂!我会见到那些德意志的荣耀的祖先们,我可以昂着头颅走到伟大的腓特烈大帝跟前,我可以骄傲地对他说:我,你的子孙,没有给你丢脸,我为伟大的德意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不为奴役而战!我们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是机器,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是从来没有屈服过的日耳曼人!” “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我们为人人有工作而战!为那些奴役我们的人滚出德国人的土地而战!为我们不需要整天喊着抗议而战!为我们的尊严而战!为我们的诺言而战!” “为解放这个国家而战!日耳曼人,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的荣耀而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骄傲地宣传:我们是从来不屈服的日耳曼人而战!” “我的同胞们,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自由,万岁

 5 ) 意志的失败与导演的胜利

这个片子值得讨论的东西很多,这里权且胡乱罗嗦几句。
片名叫“意志的胜利”,明确地表明了态度,即精神的力量要大于物质。结党靠得是什么?不光是金钱美女、升迁的许诺、或是随之而来的更大的权力。纳粹也是意识形态政党。
这里面的意志不是基督教,虽然纳粹名义上不反对基督教,而且还在利用基督教,但纳粹的“意志”和基督教精神相去甚远。路德的革命早就把外国教会抛之脑后。如果自己来和上帝沟通,那上帝是什么样也就无所谓了。个人和民族的“意志”在德国人那越来越重要。
片中所传达的纳粹的“意志”,包含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骄傲的身份认同、牺牲精神、德国的英雄主义传统。通篇的交响乐、进行曲、自发的欢呼、整齐的队列、大佬们的演讲,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这种“意志”。
当然,纳粹只是威权加集权,够不上极权主义,还没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地步。但纳粹的这种体制,强调了主体性,给个体留下了一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留下了张扬个体意志的机会,所以这种体制更具有活力。
片中约瑟夫·戈培尔的发言,虽不如其它大佬们“振奋人心”,但却更加蛊惑:“愿热情之火永不熄灭,它给予温暖和光明···用步枪夺取政权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是更好的方式是赢得人民的心”。按照戈培尔的说法,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是夹杂着事实的谎话。大师戈培尔的这种手段不光应用于宣传领域,其背后的理念也深刻得让众多“智者”拜服于地,成为各自安身立命的指路明灯。
有人说导演不是纳粹、没有立场,而只是纯粹的艺术创作者。如果照这么说,那不知该把激进的江青至于何地。也许怪只怪江青的样板戏没人家吸引人,或者样板戏不太对21世纪文艺青年的口味。
艺术和政治无法分开。没有纯粹的“记录”片,也没有纯粹的“艺术”视角。光从审美的角度谈论此片有些自欺欺人、或有些自我安慰。“美”有很多种,相应地就有很多种审美方式。是欣赏此种美、还是欣赏彼种美——本身就是政治。贝多芬和莫扎特之间的差异,未必比两个政党间的差异小。不同朝代出土的器具都有粗犷和细腻之分,有厚重和轻浮之分,何况是影音这类更加蛊惑人心的艺术。
纽伦堡审判时候,有的战犯说,我只是军人或官僚体系内的一员,我只是服从上级命令,伤人不能怪枪炮,所以“我无罪”。不过,如果枪炮有意识,“它们”或许会暗自对持枪者产生崇拜、赞叹,会暗自享受杀戮的快感。把杀手这个职业神圣化、合法化的想法,相当后现代。这和把艺术家变得很超脱,把艺术变得价值无涉一样。成王败寇,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向来不待见德国人的“权力意志”,所以此片在西方一直被禁。
随着战争的失败,希特勒、戈培尔都奔赴了黄泉。当年党代会开得意气风发,但同样是在纽伦堡,当年慷慨陈词的赫斯、戈林等人都遭到了审判。“意志”已经退散,宣传意志的导演则快要先胜利了。

 6 ) “神话”的可怕缔造

1934年9月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2年 ,德国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会里芬斯塔尔受帝国宣传部的命令记录下了这次帝国代表大会 ,影片取名《意志的胜利》。

无限的经费 ,一百多人的摄制组 ,无数的聚光灯 , 16 名一流摄影师 , 30台摄像机 , 22 辆配备司机的汽车以及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 ,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的调遣。这使得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 ,只管尽情地塑造荧幕上几近完美、充满无限张力的形象。一位导演最梦寐的也不过就是这样可以毫无顾虑和担忧地挥洒自己的才情吧。

影片的开场。希特勒乘坐飞机破云而来 ,一位独裁者神化的身份在影片开头便得以奠定;并与导演年幼时的神话情节暗合 ,深深烙下导演思想的影子;如鹰般横空出世的元首为贯穿影片不断出现的那只纳粹鹰埋下伏笔并与之“遥相辉映 ”;观众的膜拜情绪在影片一开始就被点燃: 没有丝毫喘息之机 ,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已经莅临人间 , 将带领他的民族“缔造历史 ”。会场上多位领导人不同风格的讲话 ,是一个巧妙的蓄势 ,更是一次奢华的对比 ,那么多位飒爽英姿的领导人 ,因 希特勒 的 出场而失色 ,更给人一种千呼万唤的悬念感。

在拍摄的技巧上 ,里芬斯塔尔的风格处处显露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摄影机 ,给这种缺乏多样性的集会活动带来了活力 ,使画面一直处在优雅流畅的状态之中。拍摄肃立的士兵 ,等待的人群 ,尽管被摄对象不动 ,但不断运动的摄影机让观众的视觉开始运动和变化。而这一点运用到拍摄演讲的希特勒时 ,最见功效 ,人们不自觉地置身于他的滔滔演说之中却不觉疲惫。

摄影机的不断运动带来了影片强烈的节奏感 ,与同样富于节奏的音乐一道 ,使画面产生动感 ,使影像充满张力。而这种节奏感也很大一部分来自人群的情绪 ,运动的画面与不断升华的精神情绪呼应 ,契合了观众的心里节奏 ,并形成了影片独特的宣泄节奏。

为了使单一的内容拥有多变的形式 ,里芬斯塔尔还通过拍摄角度、景别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的交叉剪辑 ,使冗长无趣的政治仪式成为穿透人心的视觉震撼。在拍摄希特勒接见他的臣民的段落时 ,民众的画面和希特勒的影像频繁地剪辑在一起 ———民众激动、期盼而又略带胆怯的神情以特写镜头溢满画面: 有天真的小女孩在咀嚼幸福 ,有爬上阶梯翘首以盼的男孩踮起脚尖 ,有在卫兵身子之间探出头的孩子蓄着希望的眼神 ,也有青年人嘴角勾出的酣畅的陶醉。所有世间让我们温暖的表情与举动都被里芬斯塔尔捕捉和放大 ,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特写同希特勒的接见镜头剪辑到一块时 ,既折射出群众对元首的爱戴与敬仰 ,也具有了另外一层非同寻常的意义: 仿佛他们的全部幸福都同希特勒紧密相关。

最容易落入乏味的长时间的演讲 ,在里芬斯塔尔手中却成了展示她非凡能力的段落。慷慨激昂时的希特勒总被大幅度地仰拍 ,并不断切换拍摄角度和景别: 时而大远景使他高高鹤立于人民的汪洋大海;时而仰拍全景让他伟岸地撑起天地。我们被迫以特写去注视演讲者而不是去听他滔滔的雄辩 ,视觉的冲击很好地弥补了听觉的审美疲劳。而现在的人们观看时 ,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对纳粹思想的厌恶与痛恨。

影片构图的巧妙也不可不谈。里芬斯塔尔大胆的用俯拍和大远景为希特勒构了令人拍案的 视 觉 图 ———整 齐浩 大 的 方 阵 呈 对 称 图 形分布在画面两侧 ,中间延伸宽敞的大道上 ,希特勒和他的两位部下缓缓向旗台行进。画面的 3 /4 都是规则的矩形 , 可奇妙的是 ,观众的视觉中心却不自觉地落在了那 3个移动的几近黑点的人物身上 ,希特勒似乎成为万众围拱的核心。它要告诉人们 :“我们的元首就算不用特写也注定是世界的 焦点 ”。希特勒也确实做到了 ,他就像是体积极小的原子 ,却拥有瞬间摧毁世界的能量。里芬斯塔尔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纪录片的真实感不仅通过画面展现 ,还体现在声画的结合上。本片忠于现实 ,大量采用同期录音。鼎沸的人声烘托沸腾的人海 ,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语音语调、阅 兵 的 音 乐、人群的 嘈 杂 带来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观众置身其中 ,思想也不得不跟随这个可怕的信仰遨游。

里芬斯塔尔镜头中的希特勒既不残暴也不嚣张 ,有的只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和气宇轩昂的宣言。希特勒的军队也不是飞扬跋扈 ,而变得纯洁天真 ,忠于领袖和国家的信念溢于言表。

而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的可怕之处。它告诉我们 ,任何毒药 ,经过巧妙包装 ,都能变成可口的糖果。

本片最大的特色还包括它没有半句解说的述说 ,从中也可以看出里芬斯塔尔对自己影片声画的自信以及对电影审美的苛刻。正如中国古人的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没有解说的述说是导演流转的低吟浅唱 ,是一剂烈性的慢性毒药从人心的内核毒蚀你的灵魂。正是这样 ,导演隐藏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摆着“ 看似 ”任人评说的姿势和 忠于 现实的 模 样 ,绑架了我们的思想和信仰 ,而她“中立 ”的态度让我们束手就擒心甘情愿被绑架 ,还笃信导演一定站在我们身边。且不论那些画面与解说脱节、电影情绪完全靠宣讲式的赘述维持的片子 ,像《普通法西斯 》这样 解 说词 经 典 的 名 片 ,在“解放观众思想 ”让他们自己选择态度从而引发对影片的深切共鸣上 ,还是略逊于《意志的胜利 》的。里芬斯塔尔深知强扭的瓜不甜 ,更知道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在给予你自主选择态度的同时 ,索取了你对影片的全部好感和出格的想象。你只是她的信仰光环下虔诚的信徒。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其后很多反战、反法西斯的影片都纷纷选取《意志的胜利 》中的片段作为素材 (不知这位天才女导演当时有没有预料到 ) 。没有解说没有态度 ,当影片被放置在另一个历史背景与意识形态中时 ,观众衍生出的情绪与信念已不再受到里芬斯塔尔的束缚。再看这些片段时 ,它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与音响 ,却仍在震撼着我们。当年对可怕神话的信仰多深 ,如今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就有多深;当年对纳粹宣传的恐惧多深 ,如今对其滔天暴行的愤慨就有多深。当年的“意志 ”成了现实抹不平的伤疤 ,带来这样翻天覆地力量的正是这部隐藏了导演观点、不附加解说的《意志的胜利 》。观众态度与思想的自主选择权被彻底解放。

里芬斯塔尔对神话故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 ,体现在意志的胜利中。, 便是对希特勒神化的描绘以及对纳粹信仰宗教化的构建。

信仰、神话本身并不可怕 ,但对凶狠残暴的独裁者和泯灭人性的政党军队的粉饰则是极其可怕的。希特勒构建了一个可怕的纳粹噩梦 ,而《意志的胜利 》则将这个噩梦缔造成了一个可怕的神话。表面看 ,被神化的是希特勒: 他是德意志的父亲、是救世主 ,他君临天下。然而电影中希特勒的一切都是里芬斯塔尔这位女导演所创造的 ,真正意义上伟大而又可怕的神正是她自己。真正神话的可怕缔造者不是希特勒 ,而是幕后这位天才女导演 ———里芬斯塔尔。影片中 ,她用她的手将救世主献给世界 ,是她创造了德意志顶礼膜拜的偶像 ,她歌颂希特勒其实更是在歌颂自己 !影片中除了希特勒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外 ,他的臣民无一不是以规整、举止机械统一而内心又汹涌澎湃的群像呈现。同时这样一种二元对立也被巧妙地运用来烘托,神话希特勒。群像的塑造必然意味着个性的缺失。一个举国上下个性缺失的展现 ,在当时正是纳粹宣传工具宣传效果最有力的佐证。

 短评

1. 全片都是SPEECH, MARCH, 长达两个小时,我睡过去好几次,喝了两杯咖啡。不知道仍然在世的德国人现在看,是否还是热血沸腾?人随时就显露动物本性,无脑,从众。2. 这一部跟《奥利匹亚》比,艺术性,镜头丰富性差太多了。3. 元首的讲话把党国合一,都是简短口号配合丰富手势。

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0150523@打浦桥二刷(同《大君主》)尤其注意到调度和剪辑的非凡。话说,如果身在彼山中,谁又能从道德和良心的治高点上对谁发难呢?事后诸葛人人当得。还好,自幼饱受谁社会主义特色弘大叙事与纳粹美学洗礼,我现在对这类审美催眠术基本免疫~多难兴邦呵呵。以及,里芬施塔尔对第三帝国必须是真爱。

1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希特勒的独裁,在一点上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他的政权,是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个独裁政权,他也充分利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他利用的技术工具,比如广播、扩音器,剥夺了八千万民众的独立思想,于是,让这八千万人臣服于一个人的意志,也就变得可能……早期的独裁者们需要高素质的属下——即使是权力的最末端,这些属下也需要独立思考、行动,但在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之下,极权政治系统已无需此辈。多亏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如今可以将较低的领导阶层机械化,如此便出现了一种新兴人类:命令的盲从者。”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政治宣传片其实是非叙事的,全片都是电影眼捕捉的奇观画面堆叠成的蒙太奇,只为了纯粹的意识形态感染力。里芬施塔尔的摄影机调度和构图奠定下来的模式,却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剧情片,只不过后者只撷取短暂的片段。对于某国人民而言,“意志的胜利”每天都在新闻联播和“新主流大片”里反复还魂,终究达到了它的目的。不禁脑补假如希特勒去表演单口相声会是怎样的风采。

17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名气很响,但实质上还是苏联新闻纪录片的那一套,要说剪接的流畅度还比不上苏联同类电影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看完这片后去崇拜希特勒很正常

27分钟前
  • 嘉得乐
  • 力荐

央视的镜头调度还是有待提升

29分钟前
  • yan
  • 力荐

基本上讲了三个方面:1.德国的军人十分优秀一直举手礼胳膊却不酸。2.纳粹头子们很会演讲吹半天牛逼底气还很足。3.日耳曼人民充满活力天天闹哄哄精神还越好。也许当年我还能成为纳粹忠实的拥护者,不过现在看着片除了希特勒的演讲大部分时间都在犯困。

3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纳粹不可怕,可怕的是纳粹有文化。涂炭生灵的纳粹在影片里却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大量的反应镜头中,那恣意的笑脸,隔着荧幕都能感觉到幸福。威武的部队,一呼百应!希特勒在片中是闪闪发光的明星。天才般纪录片巨制,明知是谎言,却也莫名感动。

37分钟前
  • 小马.王
  • 推荐

纳粹德国、苏俄、天朝,集权主义国家对阅兵式的喜好真是一脉相承,因为这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尊的最直接体现。小胡子绝对可以算是20世纪最棒的煽动家和演说家,相形之下斯大林最多只算是一个阴谋家。整个纪录片的主旨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元首,一个帝国!”

39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莱妮·里芬施塔尔代表作,影史最具艺术性和最富影响力的的政治宣传片。导演动用了30台摄影机和150名工作人员,拍摄了1934年纽伦堡纳粹第六次党代会的空前盛况。惊人的场面调度与控制、精妙而紧凑的剪辑(问:电影的政治性与客观真实性?)和对摄影机角度的运用等都是本片的优异之处。(9.0/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过几天就可以看直播了!

41分钟前
  • 嬴元贞
  • 力荐

在苏联的蒙太奇Propaganda中,人通常被表述为机械的零部件,对于斯大林式威权的服从,往往来自于面对巨型机器的自卑感。而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询唤则是——将现实(不仅是人,还有空间,各种人造的符号)转换为色情性质的抽象符号,人山人海意味的“无人在场”,即使是高光化的希特勒。较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诉诸剧情影片的虚拟移情,《意志的胜利》企图唤醒的是我们对于先锋电影的激情之爱,以及少女对于强势力量的生理反应,这部“最后的古典先锋主义”影片将任何观众无差别地建构为女性——里芬施塔尔的一种政治性裹挟的作者意识,对于男性身体的female gaze将在随后的“耽美”,“乙女”向作品中大量发生。

4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刚上任的老希面对热情民众露出拘谨鸡贼的笑容/半裸士兵相互梳头擦背喷水嬉戏/集体劳动热火朝天/接见身着民族服饰的妹子们/盛大户外集会等场面熟悉到哑然失笑。歇斯底里的演讲风格VS底下被感召的群众,爱国主义既有宗教的神圣又有摇滚的性感—成功洗脑送入绞肉机,仅十年后还剩几人苟活又有几多他人陪葬

48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很难不狂热,不被煽动,元首军队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难怪那么多青年蜂拥加入,意志的胜利是元首一个人的胜利。元首口条不错,不过貌似个人崇拜做的不彻底,万岁都没喊呢。(翻了翻导演Riefenstahl的照片,真是美)

4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史上最艺术的政治宣传片

5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如果不是极佳的调度和镜头语言,极具煽动性的画面,想必里芬施塔尔不会背负如此大的骂名。正因为有撼动人心的美,才有随之而生的恶

5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看得你只想立正举手高喊“嗨!希特勒!”

59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不得不说导演功力了得,难得有部纪录片我看着不昏昏欲睡。把那帮纳粹德国大兵们拍得好帅,有型。另外希特勒等人的演讲没怎么打动我,也许是这类假大空的说辞在我国听得太多的缘故……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瑞芬斯塔尔,“她很美,她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天才横溢的女人。”

1小时前
  • S.Dumm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