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

喜剧片法国2017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尔贝·杜邦泰尔,罗兰·拉斐特,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米莉·德奎恩,梅兰尼·蒂埃里,埃洛伊兹·巴尔斯特,菲利普·乌禅,安德烈·马尔孔,米歇尔·维耶尔莫,凯恩·科贾迪,菲利普·杜克斯纳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上再见 剧照 NO.1天上再见 剧照 NO.2天上再见 剧照 NO.3天上再见 剧照 NO.4天上再见 剧照 NO.5天上再见 剧照 NO.6天上再见 剧照 NO.13天上再见 剧照 NO.14天上再见 剧照 NO.15天上再见 剧照 NO.16天上再见 剧照 NO.17天上再见 剧照 NO.18天上再见 剧照 NO.19天上再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5

详细剧情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

 长篇影评

 1 ) 38张华丽假面,盖不住毁容的半边脸

看死君:最初得知《天上再见》这部电影,是因为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本片荣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最佳布景等五项大奖。

后来在主演名单里看到“大眼萌”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的名字,又是心头一惊;去年最火爆的LGBT电影之一《每分钟120击》的主演便是他。

电影《每分钟120击》中的“大眼萌”

而在这部《天上再见》中,他饰演的在战争中被炸掉下巴的画家爱德华,同样是个悲情的角色。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边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丽面具,然而内心的创伤却终究难以弥合。

毁容前的爱德华

失去半张脸的爱德华

死亡不等于遗忘,让我们天上再见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阿尔贝·杜邦泰尔《天上再见》

带着蓝色鸟形面具的爱德华,转过身去拥抱阔别多年的父亲,眼睛里闪着泪光,往事释然,暮然回首的姿态,欲语泪先流的样子,不免让人感到心碎。

影像的魅力在于将文字的残酷一一肢解,摊开,可晾晒,可冷藏。电影将原著最后儿子死在父亲车轮下这一悲惨的结局做了改变,避免了过分悲情,而是更多去迎合观众的泪点。

皮耶尔·勒迈特笔下的“悲欢离合”,在阿尔贝·杜邦泰尔的镜头下“总是情”。

相比较于小说叙事结构的正序表达,电影则是对其整体格局进行一个巧妙地编排——虚构出原著里所没有的阿尔伯特被审问的情节,用他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对整个故事进行一遍梳理,甚至到最后还引出了一个反转小高潮。

这样的改动让整部电影蒙上一丝怀旧的气质,带着冷淡的哀愁,又不失人性的温暖;惆怅,宿命,悬念,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它能拿下今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了。

演而优则导的阿尔贝·杜邦泰尔将法国龚古尔文学大奖作品搬上银幕,不可谓不勇敢。原著里情感纠葛,情节曲折的特质被电影所吸收,这是先天的绝佳条件。导演不仅把其充分地放大,而且尝试着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而已。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

电影中几处挥洒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炫技成分退而其次,重要在于让观众更好的沉浸在剧情之中。所以我们看到电影一开头,俯拍的战场下,一只往前奔跑的狗像是观众目光里投射出的一道线,这条线指引着我们走向银幕深处。

于是,我们看到了破败的战壕,看到了疲倦的士兵,也看到了狗身上的那卷情报。紧接着,人性的丑恶和温暖进而在我们眼前交替出现。残酷的战争剥夺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相比二战,一战在影史的露脸次数还不及二战的零头,这反倒给电影以无限想象空间。老式的武器,落伍的战术,粗暴的大炮,野蛮的机枪,蓝灰色颜料刷上去的战场,尖叫,死亡,恐怖,绝望,在法国人的镜头下徒增一丝陈旧诗意。

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场面的蛮横无理,电影不以血浆去渲染其残酷性,而是用极为舞台化的布景和烟雾效果去烘托战场上的气氛,制造地狱般的意境,然后突出个体的无助。

精神家园的倒塌,让战后的人们麻木沉沦。爱德华就是这样,一个投机大商人家的儿子,自幼和父亲感情不合,出走当兵,却不料这是他悲惨命运的开始。战争摧毁了他的容颜,让他失去了下巴,终日以喉咙中的导管进食。

这在那个极其重视外表的法国时期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吗啡让他解脱,也让他迷失。他不愿以这样的残败面貌去面对家人,他选择“假死”,用死人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重生。于是,他看见去世的母亲,欢快的姐姐,傲慢的父亲。就像是普鲁斯特的幻灯一样,过往的回忆在他脑海里一一闪现。

而为了遮掩被炸毁的半张脸,他为自己打造了38张华美的面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材质,让我们无法不惊叹于爱德华的精湛技艺。然而,再绚烂的面具,似乎也终究弥合不了他内心的创伤与痛楚。

而俗话常说,上帝关上了门,还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尽管身心受到了无法愈合的重创,但在制作面具这件事上,爱德华发挥出了惊人的才华。

在原著小说里,虽然叙事是正序的方式,但经常会出现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和内心的独白,作者在后记里也提到了普鲁斯特对他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也弥漫在影片的气质当中。全片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时间拉长,变形,糅杂着会心的法式幽默,搅拌着法国人自古以来的柔情浪漫,有一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伤感。

电影深得法国文艺片的精髓底蕴,喃喃自语的旁白配搭着光怪陆离的场景,填充的尽是随手皆拾的商业元素。怪诞深情甚至卡通化的音乐似乎把电影传送到了100多年前卢米埃兄弟的放映机里,复古精致又逗趣。

我们仿佛从中看见普鲁斯特蘸着茶汤吃着马德莱娜蛋糕的绵长柔意,看见雨果立在巴黎圣母院面前的悲悯哀伤,看见马尔克斯悬浮在冰块之上的荒谬魔幻。

原著里琐粹的枝节都被简化,留下了大枝干。突显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阿尔伯特虽然盗用银行的钱,但本质是善良的。中尉普拉代勒相较于原著的形象则更为脸谱化的丑恶;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自私专断,让无数的人赔上了性命,也让爱德华和阿尔伯特赔上了自己的人生。

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他进行报复,或者说对当时整个纸醉金迷的法国上流社会进行鞭挞。虽然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实际上复仇的这条线被刻意的冲淡,转而是对华丽的上流社会进行全景式的再现。

这一点在电影的后半段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五光十色的宴会,欢笑,灯光,红唇,西装,似乎是在对应着电影一开场战争的惨烈状况。人们在这里买醉,在这里疯狂,也在这里失去。它就像一头巨型的怪兽,人们在它的胃中,不断地被透析,消化。

爱德华沉沦在这里。他戴上面具,画上彩妆,执手杖,着华衣。神韵像极了陀氏笔下的宗教大法官。他将那些发动战争不问人民疾苦的权贵们做成了恶搞的面具,人们在酒会上用蛋糕,香槟塞对他们击打,审问。

权贵们被爱德华通通判了死刑,这是他个人对那个伪善卑鄙的金钱世界的一次蔑视,也是一场无比绝情的讽刺。他对这个世界嬉笑怒骂,其本身也沦陷在这个世界中不拔。五花八门的面具填充着他空虚的心,这也使得电影越往后越有一种古怪诡异的调调。

喉咙发出混沌的声调,夸张的肢体动作,怪异的面具,还有那些极为抽象的画作。它们建构出爱德华,忧郁又癫狂,敏感又多情,在“大眼萌”纳威尔极其卖力的演绎下,显得更为立体传神。一个好的演员在于让观众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他的炙热情感,更何况纳威尔全程几乎都只带着面具。

用面具去抗拒这该死的人生,是爱德华内心的坚定信条。他无法审视过去,始终在战争的阴影和虚无的华丽中彷徨无措,内心的巨大煎熬像一锅煮沸的水,不停地洒出来。直到父亲的突然出现,水即将烧干。

而他只是上前拥抱,深情的眼神将过去与父亲的纠葛往事冲散。他回不去了,已经彻底回不去了。亲手制造的纪念像骗局让他达到了精神的高潮,高潮之后,是一片空白。他无法也没有脸面再面对父亲,或者说他也已经恨透且看透了这个乌烟瘴气的世道,已经没办法存活于世。

所以我们看到他冲下天台,纵身一跃,像一个坠落人间的天使,跌入到灯红酒绿的世界之中。“噢,我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天上再见”。

恩,天上再见。

作者| 妳的世界几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2 ) 「不语037」诗意反战——《天上再见》影评

“战争已经结束,我也不确定”。将反战题材揉进黑色幽默和法式风格,这部“华丽”的战后题材电影颇有文学大作的味道。再做一些细心打磨,创痛感和艺术感会更出色。

电影改编自同名的法国文学最高奖作品。时代周刊评论剧本原作:强烈的情绪、十足的清晰感以及天才般的原创性。电影保留了文学创本的脉络清晰和手法原创,添加了视觉煽动性,但同时减弱了天才般的诗意和将幽默融于电影语言的情境统一性。

全片描绘了一个纸醉金迷却面目全非的战后”舞台“:生者被遗忘,亡魂无归处,人们无处安放的缅怀都是一场场虚伪的爱国骗局。当伟大的复仇完成,唯有各自死去得以表达对恶的无力对抗,我们天上再见。在反战题材中,用通俗小说情节荒诞地呈现具有艺术宣言感的犯罪,这种原创性的手法独特而少有。电影保留地较好。

煽动性的视觉成功主要归功于男主角的人物塑造和细节演绎。天赋之下的情绪真实而丰富,但可惜并不细腻入微(人物特写与幽默风格的失衡是主要原因)。38张面具的情绪、致敬意味的画作、签名的隐喻、纵身一跃的华美,都是很好的发挥空间,美这件事,并不美在故事的曲折荒诞,而在核心人物本身。保留故事性的丰富以求讽刺性的完整,支线基本都安排了,但牺牲了角色被深刻体会和逻辑完整的实现。

本片的镜头语言在舞台框架和真实重现的平行宇宙间跳转,娓娓叙事线和华美复仇线,哪一个是主线?丢失镜头语言的统一性,连带失去的还有美学的统一性,这导致文学的诗意被减弱。或许,保持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般的统一,无论视觉美学上还是镜头语言的风格上,创伤就会多一些痛感。

最后的最后,Nahuel的眼睛不愧是双鱼座,电影8分,没有附加。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3 ) 想写一下关于为什么跳楼自杀

我的理解是,男主其实一直都在反抗父权,反抗父亲的霸道和控制,一直想挣脱, 这一点和我很像,我的父亲控制欲也很强,我也仇恨过父亲。 所以我和男主有过稍微共通的心理, 那就是活在仇恨之中, 仇恨是男主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就是这么简单, 包括男主后来的诈骗,其实是一种报复或宣泄,当男二号说要去非洲的时候,男主其实不是很愿意,但是又没有头绪。

其实是因为男主在这里能够有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伤病其实男主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记得在一开始男主在医院就要求男二号杀了他, 男主其实早想死了,但是仇恨让他继续活了下去。 仇恨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 当脑子里只有仇恨的时候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压力。

男主最后遇到了父亲,终于父亲承认了错误, 我的父亲也在一个早上和我奶奶说过如此的话,承认了他当年对我的控制是错误的, 我在我的房间偷听到了, 那一瞬间仇恨消失了, 一下子六神无主, 然后就是各种其他的生活压力烦恼趁虚而入, 男主是一个受伤的老兵,心灵和身体已经破碎不堪, 当没有了仇恨这个最后的支柱, 也只有死亡一条路了。

当然这里边还有之前诈骗那么多人的负罪感,男主一下子认为自己之前的诈骗是多么“正义”的复仇,这在男主在酒店中各种侮辱将军的游戏就能看出来, 现在男主一下子突然感觉自己做错了,这也是自杀的原因之一,占一小部分。

男主选择自杀,说明已经原谅了父亲,也是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愧疚谢罪。 更加是对生存信心的崩塌, 我想男主一定是释然的自杀。是含着微笑结束自己生命的。

 4 ) 这部电影里的精美面具,我们都有同款

在这个发张自拍都得磨皮半小时的人类社会,谁还不找个漂亮点的面具戴着。

事实证明,有个一技之长真的很重要。

陶冶情操不算,搞不好还能救自己一命。

爱德华就是这样。

军营中的爱德华

这哥们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画画,可惜不受官僚家族的待见,憋着一口气就参加了一战。

战争中,除了扛枪杀敌以外,就是执笔画画,也算安安稳稳地过了四年。

爱德华给上司画的肖像

结果,战争眼看着结束了,他为了救战友,被敌军的流弹击中,炸飞了半张脸。

嘴没了烟还得抽

一般来说,人长得磕碜点,忍忍也就算了,偏偏这爱德华还巨帅无比。

痛苦之余,爱德华也想过寻短见,但这时候,骨子里的艺术之魂爆发,不但没死,还给自己制作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面具。

珊瑚造型的面具

这样一来,面具背后的人生伤痛,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01

面具

戴它干啥

面具这个东西,实用性显而易见——遮丑或者掩藏身份。

比如好莱坞,面具特征鲜明、形态各异。

英雄们行侠仗义要戴面具。

闪电侠的面具

恶棍们为非作歹也要戴面具。

汉尼拔的面具

这些面具掩藏了一个身份,又化身成了另一个身份,有它们肩负的使命,也有它们具备的精神意义。

好莱坞面具谱

[天上再见]中的面具,其实本质上也属于此类,主要是为了遮住爱德华脸上的伤疤。

但是要遮疤的话,戴个口罩就行了,但他不,他偏要把每一张面具都打造得精致优雅。

脱下面具,他是少了个下巴的残疾人爱德华,戴上面具,他可以是画家、是公子、是艺术家、甚至变成女人。

爱德华的“女性”面具

面具除了是一种修辞、装饰以外,还是一种释放。

[大开眼戒]中,医生戴着租来的面具,参加一场仪式化的邪教祭祀,看见一群戴着面具,赤身裸体的男女在不可描述。

道德、伦理、价值观…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被颠覆了,戴上面具反而把最深处的欲望释放了出来,给这医生吓得够呛。

[大开眼戒]中的面具

爱德华的面具也是在释放,不过没释放到库布里克的范畴,仅限于弗洛伊德所说的“面具是外在自我的隐喻”。

爱德华从前家里管得严,这不让干那不让干,当爹的除了给钱,连抱他一下都懒得抱,更别说欣赏他的艺术天份了。

戴上面具后终于没人认识他了,他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地做自己:画画、制作艺术品、甚至以卖纪念碑的名义出去骗钱…

比从前快乐多了。

02

谁说

面具不是脸

片中,为爱德华准备的面具,一共有38款。

用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的话说,一是用来“表达”,二是用来“对比”。

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在饰演“爱德华”时,几乎全程戴着面具,面具也就自然成了他的“第二张脸”,承担着表达情绪的作用。

比如,剧组为爱德华制作了一个可调节嘴部弧度的面具,用来表现他的喜悲。

哭和笑可以实时切换

表达比“悲喜”更复杂的情绪时,就要靠些广为人知的“符号”。

爱德华用“赃款”买来宣传册的时候,就戴着一款“佐罗”面具。

侠盗精神得逞的表情

在收获大量现金后,就干脆戴了一个“钱狮子”面具。

有钱任性

观众确实看不到爱德华的脸,但也确实能体会到他的情绪。

这面具用得真妙啊。

不仅如此,阿尔贝对面具的制作还有一个要求,“必须美丽”。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面具做漂亮点无可厚非,但阿尔贝的用意,是要用面具的华美来衬托爱德华内心的痛苦。

比如“夜枭”面具。

“夜枭”面具可以说是全片最奢华的一张面具了

这款面具上的羽毛是从十余种鸟类身上收集的,再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不同颜色的水晶,用16天时间手工制成。

在制作这款面具的时候,设计师觉得应该添加一点病态、一点残缺,被阿尔贝严词拒绝了,“我不想看到任何病态”。

制作面具的工作室

“腐烂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正常的,精美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深刻的。”

所以,我们看见的,是面具近乎极致的美,体会到的,是爱德华残破不堪的身心,和战争、社会带来的阴霾。

真妙。

03

生存

必需品

当然,片中出现的“面具”还不止这些。

爱德华参军时的上司“普拉代尔中尉”是个战争狂人,在接到停战命令后,杀死自己的两名部下,嫁祸给德军,诱使双方继续开战。

中尉开枪射击队友

战争结束后,又大发战争财:把卖给牺牲士兵的棺材偷工减料、编造尸体身份随意埋葬。

但中尉也有自己的面具——迎娶豪门闺秀、出入上流社会、坐拥万千身价。

这个面具的华美程度,怕是比爱德华的“夜枭”面具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面具下的残缺也一样。

中尉的妻子,同样戴着一张“深爱丈夫、贤惠体贴”的面具。

她同时也是爱德华的姐姐

等中尉即将垮台,妻子才脱下面具,告诉他,“你的破事老娘早就心知肚明了,只是为了怀孩子才没拆穿你,现在孩子有了,你可以滚了。”

爱德华的父亲,也一直戴着“冷漠”的面具,对爱德华横竖看不惯,逼得后者离家参军,酿成惨剧。

父亲的冷漠脸

等再见到爱德华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后,才颤颤巍巍摘下面具,说了句,“你一直是我的骄傲”。

甚至,就连整个法国,也用“纸醉金迷”的面具,遮挡着“贪腐、拜金、麻木”的残躯。

爱德华的面具,灵感来自于两位艺术大师——毕加索和杜尚。

面具和毕加索作品的对比

面具和杜尚的作品对比

其他人的面具灵感,大概是来自于现实百态。

毕竟,在这个发张自拍都得磨皮半小时的人类社会,谁还不找个漂亮点的面具戴着。

至于面具后的真相什么样,有什么要紧,你不看它不就完了嘛。

-

文:涵葛格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5 ) 38张面具下的残酷与浪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大家好,我是遗憾的小仙儿。

当五一档《复联4》以雷霆之势横扫国内票房的时候,一部法国电影成为了没有名字的炮灰。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评分7.5,豆瓣评分8.0,猫眼评分9.2,在法国本土28天获得1200万欧元票房的电影在中国上映3天,票房却还不足100万人民币

当小仙儿在离家甚远的冷门时段终于看过了电影后,不禁觉得,成为炮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遗憾,反而是中国影迷的遗憾。

它是文艺电影,电影中每一帧都充满着浪漫的艺术气息,发人深省。

它是商业电影,节奏明快,紧张刺激,娱乐性十足。

在小仙儿看来,仅仅是电影中精致又艺术气息浓厚的38个面具,就值回票价了。

它就是《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新奇又残酷的故事。

爱德华在战争中失去了半张脸,他和好友艾伯特在战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们无耻的长官却飞黄腾达。

战后上流社会热衷于筹款建造战争纪念碑,但战后的老兵们却流连失所,生活窘迫。

于是,爱德华决定向世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复仇……

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它的同名原著小说。

这部牛逼的小说获得了2013年龚古尔奖,这是法国最高荣誉奖。

《天上再见》作者皮耶尔·勒梅特向媒体展示龚古尔奖奖金

有人声称,这是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史诗。

而电影,在小仙儿看来绝对没有给小说拖后腿。

影片在“欧洲奥斯卡”凯撒奖上获得了13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5项大奖。

爱德华这个名字总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简爱》、《剪刀手爱德华》的男主们都有着这样的特质。

而巧合的是他们一个失去了胳膊,一个没有双手,而今天要说的主角,失去了他的半张脸。

爱德华本来出身上流社会,但因为父亲对自己热爱绘画不理解,叛逆的他选择了参军。

在一战结束的前两天,为了搭救好友艾伯特,他被炮弹打到,失去了半张脸和声带。

具有绘画才能的爱德华为了遮住骇人的伤疤,开始为自己制作面具。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爱德华这38张面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

带着面具的爱德华,反倒比没带面具的普通人更加真诚直接。

面具,成了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在38张面具中,爱德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具,而这个面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笑脸和哭脸自由切换。

戴着面具的爱德华反正做到了我们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这也是小姑娘路易丝能够听懂爱德华声带受损声音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虚伪,善于隐藏,而是都有着很多人已经失去的童真。

顺便一提,《天上再见》在凯撒奖上获得了最佳服装、最佳美术这两项奖项。

这也让爱德华的面具更有看头。

如果想要看懂这些面具,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

20世纪初期,法国掀起了装饰主义运动,以奢华,精美的艺术作品闻名,但被战争打断。

1918年,持续了4年的一战终于结束。战争开始得稀里糊涂,结束得莫名其妙。

装饰主义运动在战后卷土重来。

这体现在了爱德华的第一张面具之上。

当半张脸被毁,无法说话,依赖吗啡忍受疼痛,进食也要通过一根橡皮管,爱德华活着,却更像死了。

艾伯特为他准备了各种绘画工具,他却看都不看一眼。

但一个懵懂的小女孩的闯入,给他带来了救赎。

看到艾伯特被毁的恐怖的脸,小女孩没有害怕没有尖叫,她只是轻柔地抚摸曾经英俊男人脸上的恐怖伤疤。

这,带给了爱德华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张面具拥有着靛蓝的底色,点缀着白色的勾线,左侧面具上蔓延出去的枝丫象征着生的渴望。

整个面具精致、华丽,却并不实用。毕竟,那些蔓延开的枝丫并不利于主人的行动,这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验证,这里就不做剧透。

在一战中,数百万的人丧生,而欧洲也因为战争被打烂,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战争对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于是,一种达达艺术开始盛行,即破坏理性,崇尚偶然、抽象和心理,旨在破坏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杜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位法国小伙从商店买来一个小便池,起名《泉》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他只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却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

谁也没想到,在之后《泉》竟然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泉》

而爱德华的一个面具就是模仿的杜尚的《泉》。

爱德华临摹的不仅是杜尚这位同时代的老乡,还有来自未来的毕加索。

毕加索为杰奎琳创作的《梳头发的女人》。

《梳头发的女人》

而爱德华有一个十分类似的面具。

不过,爱德华称面具是两个接吻的人,而毕加索画的是一个人。

在爱德华精心策划和艾伯特与露易丝全力协助下,他们的复仇大计获得了巨大进展。

爱德华戴上了佐罗的面具,但是这个佐罗,面部表情却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正直无畏,反而透着一种诡异和嘲讽。这正是爱德华对战后法国和上流社会的嘲弄。

战后老兵饥寒交迫无人关心,富人们却募钱打算建造纪念碑。

这场复仇,爱德华自比佐罗的正义举动,但整个计划又实在谈不上十分光彩,由来这里就不剧透了。

相比佐罗的举动,这更像是一个孩子的恶作剧。所以,这得意洋洋的笑脸除了表达对国家的失望和嘲讽,也带着对自己的嘲讽和自得。

而当他们获得了大量金钱之后,爱德华直接用钞票做了一个雄狮的面具。

爱德华带着这个面具载歌载舞,大概是战后他最开心的时刻。

对金钱的蔑视,从爱德华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只顾着给他钞票却拒绝给他一个拥抱就开始了。

对金钱的蔑视,代表着爱德华对父权的蔑视,而任意糟蹋钞票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让他感觉自己就如同雄狮一般。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爱德华最后一个面具。

它也是一个动物,一只蓝色的夜枭。

这也是整个影片中,最华丽的面具。

据闻,这款面具的羽毛来自十余种鸟类,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相应颜色的宝石,这款面具耗时16天全手工完成。

我们回忆爱德华第一个面具,金属质感的面具尽管华丽,却处处透着冷冰冰。

而爱德华最后这个面具,和第一个面具同样都是蓝色的,但用鸟类的羽毛做成的面具,华丽中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蓝色的面具遮住了爱德华的整个面部,只露出了他的眼睛。

在这华丽的面具旁边,放着爱德华无法离身的吗啡。

面具越是华丽,爱德华的痛苦越加深重。

带着夜枭的面具,就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吗?

《天上再见》被定义为商业片,但是,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性。

如果原著小说是全人类都值得看的史诗,那么电影我希望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在法国影院非首映场全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在中国不该受到如此冷遇。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6 ) 鸟

我真的好想同别人讲一个人。

他很善良,在人间炼狱中救下朋友。

他很聪明,战后的哀鸿中还能瞧见商机。

他是上帝的宠儿,一双能绘尽浮华苍凉的手,一双闪烁智慧天真的眼,他都有了。

他很脆弱,他画了戴不完的各式各样的面具。

他很勇敢,在无尽的虚妄和黑暗中,他还能拉起同伴的手摇曳。

有时他在舞蹈,

有时他伏在孩童肩上哭泣,

有时他明晃晃地摇曳身姿,面具下的牙齿也许早已紧紧咬住,也许牙齿也不咬了,去疯吧。

有时他笑的很开心,纯真的像个孩子,突然撕下面具,害怕的像个孩子。

最后他拥抱了父亲,冰释了曾今的伤痛,却纵然飞走了。

对,他好像一只鸟,

那只曾经很多人都听过的鸟,

他此生不能再落地了。

 短评

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这部电影我可能只听懂四分之一 但还是在该泪目的时候泪目

2分钟前
  • 为何为好事泪流
  • 力荐

渐渐的才理解,最起码电影中所谓的法式浪漫,不只是苏菲玛索,阿佳妮,于佩尔在荧幕上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不只是阿兰德龙,让雷诺,德帕迪约在影片中自成一派的气质。好像是一种介于萨特和加缪间的通透和无声的反抗,用人话说就是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你仍在左岸闲庭信步喝咖啡。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重要的不是实物,而是情绪” 每一张面具都是生活给你的真实面貌,华丽而忧伤,最后跟父亲的会面无疑是情绪顶点。面具男主太适合演这个了,蓝眸、脸庞都写着为这个角色而生。老头子的那句“穿两年军装会毁了衣品” 可笑死人,那是你能体会出来的感受呀,哈哈哈

1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故事讲得太满,好像一点旁枝细节都不愿错过,反而是削弱了主线脆弱之美。

1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肉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美。

1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最后一个死去比第一个死去更加愚蠢。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超爱演与导俱佳的Dupontel,法国商业片里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存在。他的合作者固定,镜头设计和音画配合的模式都可见9 mois ferme的影子,依然是相当观众友好的缤纷绚烂。剧作有点问题,几条线明显看出取舍的犹豫,每条都铺开没有一个讲好。Nahuel的角色稍显薄弱,他值得更多发挥空间。

2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影片设置于一战停战前两日和战后两年内,基本上是在一个微观的小格局里,讽刺与控诉也并不如何激烈,而是以法国片那种惯常的将悲苦轻描淡写的黑色幽默,举重若轻地讲述了一个恒久的悲剧主题,微小而无力的好人与坏人都在现实中被摧毁了,真正应该负责任的罪魁祸首们却只能在游戏的幻象里被公决。我是多么希望爱画画的Edouard能和Albert带着小女孩一家三口私奔到热带去啊,在那里谁也不认识他们,炙热的太阳光也许能融化人心里的一切痛苦。但转念一想,他那严重的伤必须长期依靠吗啡止痛,也许生活对他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折磨与勉力而为的苟延残喘(多半是为了费力救他的Albert),了却恩怨后纵身一跃才是舒适的归处。

32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不是说拍成商业片范式不好,但的确拉低了这部法国版《布达佩斯》(悲剧内核极其相似)的整体格调。将奇想式荒诞喜剧,做成了一个点对点落实的“佳作而已”,最终主题表达的高度也有限。风格上穷奢极丽的美术,看起来却只是工整、缺创造力。这个故事原本可拍得更好。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部美丽而残酷的成人童话,叙事是传统而典型的“讲故事”模式,整个情节展开都是奇幻式的,各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善恶的对比格外鲜明。开篇的战争戏令人惊艳,尽管后半程进入除害段落略显拖沓,但好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讲了个心碎又让人得到慰藉与救赎的故事,在欢笑中品味泪水,在泪水中萃取欢笑。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他穷尽一生追寻自由。法式文学太美了,年度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第一次遇到不是首映场全场鼓掌的,法国人是有多喜欢这片。

43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他戴着神秘的鸟类面具,却没有华丽的翅膀,但的确自由飞翔,在空中逐渐模糊,消失…天上再见,朋友

4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浪漫的法国人哟。基督山伯爵,威尼斯商人,歌剧魅影,还有120BPM。

5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非常法国啊,残酷的战争背后,却是非常浪漫的气质,还有点法式小幽默。看到最后,略有点回不过来,是要缓一下。以及,文艺片与大片模式的结合。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59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死马口里有半口气,面具背后剩半张脸。此后他凭这口气在凄苦的世界挣扎喘息,他借这张脸在寂寞的人间无悲无喜。有的人无人知晓,籍籍无名,拿走身份无关痛痒;有的人落材入殓,长眠地底,调换棺木无人在意。他抢走吗啡,丢掉戒指,再不用挣扎喘息地活着;他跳下阳台,戴好面具,终于能无悲无喜地死去。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大眼老师也太牛逼了吧,全程几乎不露脸、不说话,就靠一双眼睛也能演得这么摄魂夺魄!阿根廷之光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奇幻而愤世嫉俗、温暖而残酷的反战电影。所以瓜分今年凯撒奖的两部电影《每分钟120击》和《天上再见》是同一个人主演的!这小子让我对着大银幕心碎了两次啊,55555555555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个人2017法语电影榜单前五。特别惊喜,终于有一部法国式的战争反思电影了,明显区别于《敦刻尔克》。精致细腻的美感与战争创伤杂糅出的一部独特的电影。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面具都想要!纳威尔目测会成为法国新生代男演员第一人。(另,小女孩的collage很达达主义,细节处都透着时代的影子

1小时前
  • 木由
  • 力荐

2013的龚古尔文学奖改编,战争创伤、父子(不)和解,影调绚丽如同差不多时代题材的《漫长的婚约》,因此幽默也是太过于法式而难以形成共鸣。

1小时前
  • seamous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