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坠落

战争片美国2001

主演: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金·寇兹,艾文·布莱纳,艾瑞克·巴纳,休·丹西,威廉·菲克纳,奥兰多·布鲁姆,汤姆·哈迪,詹森·艾萨克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黑鹰坠落 剧照 NO.1黑鹰坠落 剧照 NO.2黑鹰坠落 剧照 NO.3黑鹰坠落 剧照 NO.4黑鹰坠落 剧照 NO.5黑鹰坠落 剧照 NO.6黑鹰坠落 剧照 NO.13黑鹰坠落 剧照 NO.14黑鹰坠落 剧照 NO.15黑鹰坠落 剧照 NO.16黑鹰坠落 剧照 NO.17黑鹰坠落 剧照 NO.18黑鹰坠落 剧照 NO.19黑鹰坠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6

详细剧情

  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长篇影评

 1 ) 窒息

这是一部战争片,也是一部反战片。整部电影看下来,真的很揪心。不同于以往的好莱坞大片——英雄、正义的一方总是有幸运女神眷顾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对于这次的事件来说,没有所谓的正义一方,也不存在英雄这一说,电影拍出了一场真真正正的战争。子弹会穿过人的衣服进入骨肉,炮弹流弹会把人炸的四分五裂。在战争、饥饿和疾病面前,人真的是很脆弱,就像蛋糕一样,一碰就稀巴烂。

没有了以往看枪战片的爽感,只觉得无能为力。对于过往的历史也没有什么好去评判的了,反正历史也都给出了答案,但是反战是真的很必要的。在这些战火纷飞的国度,人连保障生命安全都很困难,更别提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只知道搬起枪杆,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开枪,仿佛是本能。比起家园重建,精神重建也很重要。

最后,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和国度里是真的很幸福吧。

 2 ) 什么样的电影会被我爱上?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看过《黑鹰坠落》我最大的感慨是,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拍得还是太软了。注意我说这硬软的标准不是根据片子里流出了多少花花肠子或者撒了多少袋血浆。斯皮尔伯格的风格总是很温情的,就连库布里克那么绝望的《人工智能》经斯皮尔伯格改造后,就成了别样的一种感觉。斯科特和斯皮尔伯格俩人的区别,正好和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John Williams风格的迥异相得益彰。Hans Zimmer的配乐实在是太赞了!

本片已经不是单纯的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了,其实要说这片子肯定不真实,你想想要是把当年的战地记者的新闻素材整成一部纪录片,能有这样的效果吗?不可能呀。故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导演想通过故事来说他自己想说的话。比起《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主旋律大旗的飘扬,本片要不和谐得多。导演既没有站在美国中心,也没有站在道德高位。这点着实难得。而且本片显示了导演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开场Josh Hartnett、Ewan McGregor和Orlando Bloom三位帅哥就齐齐亮相,我本来还以为是三个男人一台戏呢。没想到奥兰多连发子弹都没打就负伤了。其实这出戏说到底只有一个主角就是乔什,而且乔什演得实在要赞,完全颠覆了我对他原有的认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群像了,在花絮里导演也说了,本来是在战争开始前要多铺垫一些,给很多角色一些诠释的,后来觉得这样拉得太长了就基本上都删去了。所以整个看下来我也没分清几个人,不过这样挺好。

花絮里还有一个另外的开头和结尾,都被导演给否定掉了。事实上,现在的开头和结尾确实更好。那个开头用的是艾略特的诗句“无知使我们靠近死亡”而不是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其他不同大家自己看碟去体会吧。

最后来个小结,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赞!Hans Zimmer的配乐很赞!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赞!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长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天国王朝》最受伤了!
《角斗士》155 min / 171 min (extended version);
《黑鹰坠落》144 min / 152 min (extended version);
《天国王朝》145 min / 194 min (director's cut)。

 3 ) 黑鹰堕落

看完本片之后的一大感受,是仍然被强大的男演员阵容所震撼。 这群演员其中的很多人在当时还不太出名,到了15年之后的今天,则大多数都成了巨星、主流明星、或者至少是过气明星。在观影过程中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熟人面孔,让人感叹,这片里面居然有他?!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具有预见性的影片,堪称神棍片。 下面来掰着指头数一数,排名不分先后、总结并不全面、纯属一家之言。 游骑兵(75th Rangers)方面,包括: Josh Hartnett——在本片中是绝对主演。本片拍摄之时正是他的巅峰时代,同年和本·阿弗莱克共同主演《珍珠港》。

Ewan McGregor——属于拍摄本片时为数不多的大牌之一。从《猜火车》开始进入主流,历经《大鱼》、《红磨坊》成为好莱坞的一线。此外他还稀里糊涂的主演了三部星战前传,让人唏嘘……他的角色在戏中的个性鲜明、张力十足。因为是个被从文员位置上临时赶鸭子上架的战斗人员,他的视角就像大敌当前的韦小宝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色彩。例如,当观察到同袍们过于轻敌,为图方便取出了钢板防弹层、以为行动会很快结束又专门不带夜视装备,他不禁菊花一紧,这个微妙的表情他演得非常到位。

Ewen Bremner——《猜火车》中的Spud。想到《猜火车》结尾两者惺惺相惜的互动,强烈怀疑是伊万带着他一起去试镜的,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意思。然而这个上部电影中的吸毒二人组到了本片中却演出了士兵的风采,一扫萎靡颓废的气质,可谓专业!(毕竟时间也过去了好几年!)

Tom Hardy——今时今日最劲爆的英国男演员之一,各路江湖迷妹尊称“汤老师”。《疯狂麦克斯》中独挑大梁、《Legend》中更是一人分饰两角,在本片中几乎没有对白,身材也还没有太练出来,所以没有脱衣戏份。>_<

Orlando Bloom——这是最容易被看漏的一位。虽然他在戏中的对白虽然不少,也是一个能讨巧的角色(只有18岁的新兵蛋子),然而挂得太快(突袭行动正式开始时双方接火,直升飞机为了躲RPG火箭炮,大幅度倾斜机身,直接把他浪下去了(⊙﹏⊙)b),不容易被人记住。应该说导演在这个这个角色身上花的精力并不少,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小伏笔:出征前排长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我感觉放松(feel relaxed)。对于新兵来说,太放松并不是好事,果不其然,直升机一颠簸,他抓得不够紧,直接平躺着就下去了。大概三层楼的高度,摔出了自己的中文绰号“(脑袋)开花”。导演实在是太喜欢他,果断带入下部戏《天国王朝》,而那时的他经过了三部《指环王》、《特洛伊》、《加勒比海盗》的洗礼,已是顶级巨星,再度联手纯属给导演面子。

三角洲特种部队(Delta Force)方面,则有:

William Fichtner——《越狱》中的马洪,废话不多,绝对靠得住的好演员。

Eric Bana——本片中的演技担当。台词方面,作为一个土澳演员要操一口美国西部大农村口音,展现了过硬的基本功。另外在执行爆破坠毁直升机任务时还吼了两句索马里当地方言,驱散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角色属于个人能力出众的侦察兵,也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反英雄”,这些都拿捏得非常到位。所以这样的演员不红才怪,到了06年演过《慕尼黑》中的情报人员之后,关于他将取代布鲁斯南成为新一代007的传言甚嚣尘上。虽然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他的黑发和英俊外表都是加分项。

Nikolaj Coster-Waldau——这位拥有硬朗的面部线条,一看就是孔武有力的中世纪战将风格,是类似角色的不二选择。最近五六年来这应该是一张电视荧幕上最熟的面孔之一,冰与火中詹姆·兰尼斯特就是他。

绝对惊喜: Ty Burrell——这哥们是神人,因为本片是他演艺生涯第一部电影,而他当时已经34岁高龄了。谁能想到15年后的今天,他连续5年获得艾美奖提名(获奖两次),成为电视屏幕上最火的喜剧男演员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摩登家庭》!

说了这么多,结论也出来了。单从演员构成上来看,在本片中指代美利坚的“黑鹰”不是坠落了,是根本没有飞起来。上面所列举的今日明星,除了Hartnett、马洪、Burrell三位以外,完全不是美国演员。英国演员占了绝大多数,另外澳洲一位,丹麦一位。 所以,最应该嘲笑的不是游骑兵口号“Hooah”,而是这一代美国男演员令人唏嘘的现状。如果把市面上现役、当打之年的美国男演员比作黑鹰的话,那黑鹰们实在是堕落了。

 4 ) “chant”和“Mogadishu Blues ”

     《黑鹰坠落》,这部上映于真实事件十周年前夕的影片,既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也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导演斯科特给观众带来震撼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还原了1993年的摩加迪沙——一个修罗场。

    影片以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开篇,就向观众预示着这是一部悲剧,血腥、恐惧、死亡注定伴随电影开始、发展、结局。果然,导演在电影开头就直截了当地以一场索马里民兵抢劫联合国资助粮食并枪杀难民的戏向观众展示本片的背景,没有过多赘述,简单粗暴,一如背景索马里内战一样野蛮暴力。
    导演在双方激战之前,花了近二十分钟给了一个宁静紧张的前奏,索马里人虔诚地做着礼拜,美军则悠闲的烧烤玩闹,洁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一片风景如画,然而都藏着鲨鱼。。。
    当黑鹰直升机载着游骑兵和三角洲部队掠过摩加迪休上空,听着黑鹰的螺旋桨声,你似乎都能跟美军一样感受到那股志在必得,连水和夜视镜都不用带的士兵们认为抓到艾迪德然后回基地,只需短短半小时,然而事实是他们被困在摩加迪休整整15个小时如同身在炼狱。从行动之前,盖将军告诉士兵没有炮艇机和装甲车作掩护,只有配备机枪的黑鹰和武装悍马开始,这场行动就预示着不顺利,没有重型武器作掩护,只有部分特种部队作战,面对满城都是民兵,美军明显敌众我寡。当新兵贝朋克在落地时不慎摔伤,整个计划从出现这个小纰漏开始,各种致命打击就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接踵而至,黑鹰遭到火箭炮的袭击连坠两架,悍马车队因缺乏空中火力掩护而受到重击,作为掩护撤退的游骑兵小队陆续走散,不断有人受伤,摩加迪休全城开始围攻人数很少的美军,一个劫持计划瞬间变成了困难重重的营救行动,弹药缺乏的游骑兵被迫展开巷战,谁撑得住就可以活下去。。。经历漫漫长夜,直到第十山地师和联合国援军到来,活下来的士兵才得以离开摩加迪休,精疲力竭 。。。
    一场血腥的战争,15个小时的恐怖经历,在这些灰暗中,有一股精神伴随了整场战斗,让观众在震撼之余还有感动,“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因为这句话,当走散的游骑兵以为车队再也不会回去接他们时,他们等来了早已冲出摩加迪休回到基地却依然返回的战友;当黑鹰坠落不知伤亡情况时,狙击手自愿前往救援,就算明知等不到援军等来的极有可能是死亡。。。。

    黑鹰坠落的成功不仅在于导演的功力,其中的配乐也是精彩万分,影片开头,汉斯季默用hunger 配上饿殍千里的画面,无疑将整个影片的背景都拉入一种灰暗无望中,为全片定了一个悲剧基调,影片中如Mogadishu Blues ,chant,barra barra,still等也是配乐经典,危险诡异的战争气氛被烘托得愈加浓烈。
    

 5 ) Leave No Man behind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忧郁-Mogadishu Blues,电影《黑鹰计划》的一首原声配乐;

首都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海滨城市,历史名城,风景胜地;配乐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动听;电影则讲诉了一个忧郁、悲伤的故事。

《黑鹰计划》我以前看过N遍,可是最近我听了一遍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才感觉好
象真正懂得了电影要讲的主题。

电影的画面很美,无论是在灿烂晨曦映衬下祈祷的伊斯兰教徒虔诚身影, 还是外表
很酷的美军黑色MH60直升机在碧海白沙上面飞驶而过, 拍摄讲究的画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连最后美军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长跑,也是用了缩短景深的远焦镜头, 狼狈
的场面都拍的很艺术化。

不过,本片是忧郁的,而且这优美的画面更加重了忧郁的程度。

记得第一次看《黑鹰》时,只是满眼残酷的巷战、种类繁多的美军装备、 简陋但是
颇具杀伤力的AK、RPG,144分钟转眼既逝;第二次看细细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后是看花絮、听评论音轨,最近一次是听原声配乐。

Leave No Man behind!

这句美军的座右铭,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这句话还频繁的出现在各
种《黑鹰》海报的显著位置上,几乎就成了整部电影的浓缩标志, 但仅仅是标志,
却不是主题,这句话只是代表着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是优秀的作战部队, 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军魂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装民众, 他们没有美军的
精良武器装备,没有类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壮语,他们有的仅仅是对美军
的仇恨和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没有可以标榜的军魂,却有着顽强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当我看着这些人数多到和美军不成比例的、愤怒的人群时,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而本片就是讲述这样的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
时,由于导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 使我一开始过多
的注意了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我有机会可以避开
那精彩的画面而安静的倾听了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我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
的触到了那份忧郁。

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

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派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征战, 他们面
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反抗的民众,战斗到最后,也许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天职, 但是却
付出了生命,同样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讲都
是忧郁的,是相当沉重的忧郁,是最悲伤和痛苦的那种忧郁, 但区别在于反抗一方
忧郁的有价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给美国大兵的则好象只有忧郁,噩梦般
的忧郁。

配乐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忧郁>,其实应该题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忧郁>。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名翻译作《黑鹰计划》并不合适, 而是原意的《黑鹰坠落》更
切中主题,更符合全片悲剧的忧郁气氛,能浓缩全片的并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这句:

Black Hawk Down (转自mov8)

 6 ) 以正义的名义杀戮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美国陆军游骑军与索马里民兵巷战15小时的故事。

片首引述柏拉图语: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经考证,柏拉图老先生并没有说过这句"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虽出处待考,但意味深长,死者的战争已结束,生者的战争不会停止。战争,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自盘古开天地,及至而今民主和自由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仍不可避免整体或局部的战争。如智者言,和平不过战争的间隙。

影片将战争的残酷激烈表现地淋漓尽致,堪称巷战经典之作。

1993年,政局动荡的索马里,军阀首领艾迪德(محمد فرح حسن عيديد)屠杀民众,扣押人道救援物资,公然与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叫板。由于线人情报失误,美军独自策划绑架艾迪德两名政府要员的军事行动,陷入当地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在火力交锋中,美军两架黑鹰战机遭到火箭弹袭击坠落于索马里首府摩加迪沙艾迪德武装控制区。

美军特种兵三角洲部队与陆军游骑军计123人(引IMDB数据,Wiki数据为160),突入由艾迪德5000余名全副武装民兵重重包围坠落的黑鹰战机,营救困在战机中受伤的驾驶员。战机,翱翔于天为九天之龙,坠于地则形同棺木。手持AK47的非洲兄弟如潮水般涌入战机坠落地点。战斗陷入胶着拉锯状态,场面血腥惨烈。

基本上,战争之残酷面均体现于本片视角者——美国大兵身上。战友情深,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袍;舍身搭救战友,身负重伤;无吗啡,战友徒手插入伤者血肉之中,按住动脉止血;下半身炸裂,奄奄一息;暴徒扫射,美国大兵弹尽而亡,勿忘在千疮百孔的瓦砾中庇护家人的照片。

然而,片尾字幕惊人地提示,美军在此次行动中牺牲19人(包括马来西亚1人),而对方——非正义的索马里民兵,竟伤亡1200人!黑鹰战机在空中扫射,地面上抱着步枪乱窜的非洲兄弟如蝗虫般乱窜,死伤大片。美军悍马,坦克,战机,机枪,夜视火箭筒,各式武器轮番上场。暴徒,步枪,血肉之躯。他们没有台词,没有特写。军阀暴徒在自己的土地上屠杀同在这片土地上的另一群人,很难定义这些被屠杀的另一群人就是正义的一方,因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拿起屠刀的人。

在影片里,以至在现实中,观众并不复杂的心理斗争后的结论相当简单:这些暴徒死有余辜。在残酷血淋林的战争面前,隔着报纸和屏幕的圣母情怀不过虚伪而虚幻的理想主义。不过,由本片观众不妨多一些思考,相信也为主创者在片末(舞蹈的非洲少年,劫后余生士兵的对白)所暗示:可以避免战争吗?美国人的民主,真的适合索马里(乃至全世界)吗?这些战死负伤的1200名索马里民兵,他们的牺牲值得吗,罪有应得吗?这些艾迪德的民兵,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他们以死所维护,或仅仅出于对领袖的恐惧?

突袭行动失败。美军在艾迪德控制区捅出篓子,最终在联合国军(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军)的掩护下,撤出战斗区域。主事少将引咎辞职。克林顿决定从索马里撤军。索马里至今政局动荡,索马里海盗猖獗,此为后话。

电影里战士自问,为什么要参与别人的战争?中庸文明提出互不干涉内政,各家自扫门前雪;世界警察,山姆大叔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不断碰壁。世代生活在非洲大陆部落文明间,连绵不绝残酷灭绝的种族斗争,前脚踏入载满黑奴的双桅船,后脚又接上上世纪末全球化民主浪潮。独裁不得人心,于是镇压,反抗,屠杀,维和,反战,撤军,混乱。

谁该为这些负责?这本就是别人的战争。难道任由杀戮继续?无解的问题。索马里至今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石油,没有资源,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短评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3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经典巷战

6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8分钟前
  • |
  • 力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9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11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20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30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3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41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46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47分钟前
  • HD
  • 力荐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52分钟前
  • Reno
  • 力荐

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56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60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1小时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