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周子龙

导演:宋媚

 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7

详细剧情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长篇影评

 1 ) 为梦想,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2 ) 阿浪,且继续流浪;诗,在远方,有多远走多远......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3 ) 举头红日屋梁低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垃圾又被扔在哪里?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 2018年10月22日

 4 ) 梦想与远方的力量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5 ) 《阿浪的远方》:知否知否,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电影《阿浪的远方》是一部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0的作品。

影片中,空灵秀丽的山区风光,原生状态的侗族生活,淳朴天真的孩童,天籁之音般的清唱等,确实让观众耳目清新。影片蹭着高晓松“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名言的热度,赋予男主角李阿浪两个光荣使命:一是以诗词为名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拯救山区小学教育。如此崇高立意,如此重要意义的社会议题,为影片渡上了一层金光,获得了众多赞誉。


但是,透其表思其里,你就会发现,影片在光芒之下,是掩不住的尴尬 。

一、《阿浪的远方》,打起关注教育的旗号,却打了教育的脸。

且看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王校长与他的对话:

王校长:娃娃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教学大纲来讲,他们还要学英语,学数学,将来还要升学。

李老师:这个我也要管?

......

王校长:将来他们还要参加中考。

李老师:难道孩子们除了升学,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吗?

众位看官,听话听出什么音来不?愚寻思:身为二郎村小学唯一的老师,是否连自身的职责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追求升学的境界就比追求诗词的境界更低? 影片台词的潜台词,仿佛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教育,似乎按“教学大纲”教学(关于片中“按教学大纲上课”这个说法,本人亦觉得别扭。据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教育界一般的说法,大多是按“根据新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就是死板守旧的教学;如果追求升学,那就是物质的、功利的。李老师把话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该让如今多少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无地自容啊!

但是,李阿浪老师的教育理念适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吗?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可行吗?

小学教育,不是大学专修。把大学教育理念放到小学去实践,那绝对的错误的。想必李阿浪这个名牌大学生,即便是小从开始接受了诗词,爱上诗词,也不是只凭诗词就考上了名牌大学的。阿浪老师,你想让学生深研诗词,想必还是得让他们先走出深山,再进入大学深造吧!

再说,“教学大纲”和诗词教学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足以证明。两者不能共存吗?当然可以,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诗社,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研读诗词的精神,这完全不矛盾的。这是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也正因如此,李阿浪的诗词教学才得以保全啊。

剧情的走向,最后让李阿浪老师的教育教学在二郎村小学取得了全面胜利。暴雨遇险中,征服了王小花,让深陷丧亲之痛的困境的王小花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参加合唱比赛,征服了全场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第一名。二郎村小学在李阿浪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李阿浪被任命为校长。

李阿浪之所以走向胜利,凭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教育观念在老校长的开导之下改变了吗?他改变了教学内容,是他对教育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吗?不然也。 尽管李阿浪最后“按教学大纲”来上课,但那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让他极其痛苦、郁闷、委屈,只能到河边去吟诗以抒知音难遇之情。

不知道李阿浪当了校长以后,会怎样推行他的诗词教学,会怎样落实教学大纲式教育。教育不是只凭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待人真诚就可以的做好的。理念错了,教育就偏了。

李阿浪老师,对教学纵有满腔热情,对教育却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非他莫属。这不是狠狠地打了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二、《阿浪的远方》以传承诗词为名,却行不了传承诗词文化的实。

且看李阿浪老师教的是哪些诗词。

在原来城里的学校,校长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可以看到教育的黑板上写着两首,一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北朝民歌《剌勒川》。

在二郎村小学,第一节《静夜思》,第四节《春夜喜雨》; 其后,便是《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然后准备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宋词。

各位看官,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很显然,李阿浪教诗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果说在二郎村小学,是先诗后词,似乎有点道理;但短短几天,廖廖几节课,唐诗与宋诗混杂,咏怀诗与禅理诗混杂,似乎又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了。请各位恕我学浅,另外,我更是想不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剌勒川》是基于什么联系放在了一起。

其次,李阿浪教诗词,选材太过刻板,不会根据教材而变,不会根据环境而变。

先说《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这几首诗,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小学不同年级却是必学的篇目。二郎村小学的16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李老师的教学这些诗词是温故?还是知新?该如何兼顾已学和未学的学生呢?如果不考虑教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恐怕还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有效果啊。比如,来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孩子们感受所居大山的秀美风景是不是更真切?比如,大黑牛扫地王就在眼前,来一首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或者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还有,看到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可有陆游的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来应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这些诗,尽管古今略有不同,但不也有山里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吗?读之学之,孩子们更易爱之吧!

第三,李阿浪教诗词,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不切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先说他准备要教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吧,在这剧中也是重头诗词,后来的情节中,师生共同抵抗风雨的力量正是来自这首词。但是,这首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以及苏轼复杂的情感,这些小学们是否真正能认知和体会?这首诗,可是到了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篇目。如果说典故还能让他们了解,但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的辛酸,恐怕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能理解的。

再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吟诵儿女私情的词,为什么会成了王小花不能解开丧母之痛的心结的代言?仅是因为李清照“是个女的“,仅是因为”此情无计可消除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之于失去至亲之痛,未免太轻了吧?!

纵观李老师对诗词真意的理解——原单位校长说“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李阿浪回道:”对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被迫按大纲教学后,李阿浪在河边吟诵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怎么品怎么解,都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让李老师教诗词,真怕学生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地品读出诗词的深意啊!

反观我们的教材,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莫不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相契合的。这个事实,上过小学的你,不会不知道吧?诗词的内容,多充满童真童趣,展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才是应该给孩子们呈现的诗词世界吧!

立意很高,画面很美,感情很真,但是以诗词为名,却不谙诗词之境;以教育为题,却不明教育之本。传承经典文化,聚焦当代教育,《阿浪的远方》,其实难负盛名!“青山诗社”为什么改名为“扫地王诗社”?接地气才站得稳、行得远啊!

《阿浪的远方》,你可知否,如你所示,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6 ) 有情怀的人远方是附带诗歌的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短评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

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9分钟前
  • 敲钟小和尚
  • 力荐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11分钟前
  • 微苒
  • 还行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16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19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24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29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31分钟前
  • llao
  • 还行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32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三星

34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还行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39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42分钟前
  • 白木香
  • 还行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46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48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53分钟前
  • 云烟过雨
  • 还行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54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不好看

57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59分钟前
  • Sahara
  • 推荐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1小时前
  • 纤纤
  • 还行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1小时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