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格纳姆制造

喜剧片英国2010

主演:莎莉·霍金斯,裴淳华,米兰达·理查森,鲍勃·霍斯金斯,理查德·希夫,Jaime Winstone,杰拉丁妮·詹姆斯,丹尼尔·梅斯

导演:奈吉·柯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2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3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4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5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6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3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4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5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6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7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8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19达格纳姆制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3:22

详细剧情

  1968年,英国达格南。福特汽车制造厂无疑是英国私营企业里的龙头翘楚。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汽车行业里,女性的地位却显得尤为低下。187位缝纫女工在条件极为恶劣的工厂车间里,汗流浃背地埋头缝纫汽车座椅衬垫。肮脏闷热的工作环境,漫长无比的工作时间,而最重要的是,她们的工资却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压榨到异常低廉。然而为了维持生活最基本的开销花费,这些女工们一直隐忍着这些不公平对待。终于,她们决定高举标语走上街头,罢工抗议在工作中受到的性别歧视,要求同工同酬。  丽塔·奥格兰迪(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无疑是这场女性权益斗争中的领军人物。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不断的尝试,丽塔带领了众多女工踏上了维权之路。很快,这次罢工席卷全英国,成为了颁布反性别歧视的“公平工资法案”的导火索。

 长篇影评

 1 ) 《达格纳姆制造》,女性的解放

故事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福特公司女工罢工、争取男女同酬的成功故事,属于时代的milestone,小故事题材很大,讲述的很戏剧很生活。把这个精彩的故事本身搁置一边不提,其中所激发的思索热情,可以让人回味很多。
故事最浅层的寓意是,权利是自己争取,敢想敢做才可以获得,不是别人给的、准许的、施舍的。诚然最开始的不公正是吸血鬼的男人领导的资本公司开始的,不公正的是他们,但是如果一直坦然于这个不公平,那么真正让自己被不公平对待的则变成了她们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就好比家庭暴力,施暴的的确是他人,但是不反抗不逃离,那么是自己对自己的施暴。
现在似乎实现男女平等了不是么?时髦词是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但是其实它们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歪曲。女权主义甚至妖魔化。有女孩得意洋洋,“男女平等不是么,所以不是我伺候你,而是该你伺候我。”令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的主义和男权至上没有本质区别。男人付出,女人付出,that is sex equality。女主角的丈夫说我不打孩子不打你我不酗酒还做家务,我这么好,你还要怎么样?她说:你觉得自己是圣人一样了是么?但是,(你说的那些)是就应该做到的呀。大家对彼此好,难道不是应该的么?
其实现在性别歧视多多少少都还存在,女人在发脾气吵架的时候也会搬出女性的弱势:他们就该让着我们一点啊,之类的。职场就更普遍了吧?好比我们公司现在开拓新市场的局面,家乡在附近的比较稳定可以优先培养,有男友在本地的比较稳定可以优先培养,丈夫在异地的早晚会走……男性雇员在这点上顾虑就不多。所以我们开玩笑说,时时刻刻跟老板暗示请把我们当男人使唤吧~为什么公司要这样不平等的对待,实在也是女性自己选择让他们有这般印象的。丈夫男友去了外地,妻子女友会选择毫不犹豫地跟着去安定。我team下面的女孩们,几个辞职的都是要去男友的城市。这在我眼里好痛心的。放弃的轻松,毫无后顾之忧,是因为一切有男人搞定。轮到我的时候,我是表态会一同去别的城市,但那一定是因为我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让我有自信在新的城市迅速安定,甚至是乐见这种变动带来的发展。爱情来的时候必然有一段冲动、迷糊的时期,上穷碧落下黄泉不至于,难舍难分还是差不多的。为什么说爱情是一场crash呢。朋友说来我的这个城市工作吧,没关系,过来的时候可以先住我这儿。这样我是绝对不会去的。
之前看文章,虽然是小种观点,说婚姻的产生是封建制度为根源的。男女之间的婚姻,是提供保护和提供服务的雇佣关系。女人因为体质上的弱小,需要男人的照顾,所以过去的婚姻稳定是因为女人总逃不开没有男人庇护的不安全感。现在男女关系趋于平等,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的生活保障逐渐减少,所以现代婚姻不稳定,甚至会走向消亡。有人觉得太绝对,但是从感官上,两个对称的同体积的方块,总感觉要分离,不规则的多边形咬合力量似乎要强。好吧这是从我不靠谱的个人感官分析的。
有人抱怨,一提结婚就提车啊房啊的,就别怪小伙子们抱怨你们女孩子势利。
有人说我,你想一个人生活,不着急恋爱结婚,是因为一个人惯了不得不靠自己,时间长了以为不需要别人。不是这样,小时候秀秀一直言传身教的东西,除了傻里傻气的性格(呵呵),就是什么都靠自己这个道理。无论是有那个人还是没有那个人,我还是靠自己多些。所以找一个人是为了交换感情和感觉,不是交换帮助。
男女平等好长路要走呢,女孩子还是喜欢矫情可爱的多,偶尔强势的就像《中央公园西路》里那样,“我们喜欢你弱不喜欢你强”。

 2 ) 英国同工同酬法案的里程碑——女工的第一次罢工

深度剧透,慎入!

We know the feeling!!!

通过这张海报就看得出来,这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那就快来看看吧!

影片信息:

《达格纳姆制造》Made in Dagenham(2010, IMDB: tt1371155)

台湾翻译成《铁娘IN工厂》,还有不知道谁翻译成《我们需要性》(谁不需要?!)。

片长113分钟。该片在豆瓣有3,680人评价,得分8.1分;IMDB上12,796人评价,得分7.2分。该片于2010年9月20日在英国上映,因为是比较老的电影,目前网上资源并不难找,片长也适中,片中女性个性鲜明,情节设置节奏轻快,颜色明亮,看起来还是很轻松的。作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英国男女同工同酬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很值得一看的。

男人们代表女工讨论问题

导演:

奈吉·柯尔 Nigel Cole

英国电影、电视剧导演、和演员。主要作品有电视剧《临阵软脚》、《外科医生马丁》、《哈利法克斯最后的探戈》,电影《拯救格蕾丝》(2000)、《日历女郎》(2003)、《相见恨早》(2005)。

Nigel 1959年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的朗斯顿。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80年代,给英国中央独立电视台导演时事节目以及纪录片。1990年代他开始写作、导演舞台剧,并参与了电视剧集的导演。2000年,他的第一部电影《拯救格蕾丝》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得观众选择奖。本片《达格纳姆制造》获得BAFTA多项提名,但是并未获奖。

剧情介绍:

本片是根据1968年英国达格纳姆发生的福特工厂缝纫师罢工事件改编的。达格纳姆是福特汽车公司在伦敦的工厂所在地,当地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人,女人做缝纫工,男人做机械工。缝纫的厂房条件很差,闷热无比,女人们都穿着内衣做工,男人来了就会有人大喊“男人”,大家就会穿上衣服;下雨的时候,屋子漏雨漏得厉害,屋内要撑伞还要用桶子接住漏下来的水。女人们赚得很少,因为她们在评级中没有被评为“技术工”,但是这187名女工非常团结,在一起工作得很开心,她们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大家都是彼此的朋友。

穿着内衣工作的女人们

可是公会里面全是男人,他们认为女工们的问题要排在男工们的问题之后,女人也不能被当成技术工人。Rita O‘Grady在与工会的男领导无法达成共识以后,领导了她人生第一次罢工。回到厂房,Rita一声令下,大家就都停了手,开始出门写标语罢工去了。从这时开始,在公会里的女工的支持者Albert的启发下,Rita明确了罢工的诉求就是“同工同酬”。她们的罢工得到了媒体非常普遍的报道。

你说这有没有技术含量?

女工的罢工导致了工厂停产,男工们失去了收入来源怨声载道。Rita的老公一直对她的工作很支持,可是在逐渐没钱Rita又不事家务的情况下,有了一些情绪。女工们坚持着罢工,虽然中间有一点小插曲,在Rita的努力下仍然团结在一起。Rita在全国工会会议上面激情澎湃地发表了演讲,赢得了(全是男人的)工会的支持,还被全国劳工部部长接见,最终争取到了马上执行的92%的男工时薪,并且马上立法执行男女同工同酬。

原事件介绍:

1968年6月7日,在劳工领袖Rose Boland, Eileen Pullen, Vera Sime, Gwen Davis, and Sheila Douglass的带领下,福特汽车公司达格纳姆工厂的缝纫女工们开始罢工游行,之后哈利伍德工厂的女工们也开始罢工。这些缝制汽车座椅套的女工们的罢工最终导致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停产。

她们罢工的原因是,在工厂对工种重新评级之后,他们的工作被归类在B级——有较少技术含量的生产工作,而不是C级——较多技术含量的生产工作,在此之外她们本来就还会比同属B级的男工少拿15%的薪水。那个年代公司们普遍会给女工低于男工的薪水,而不是考虑职位所需能力。

罢工开始3个星期以后,在劳工部长Barbara Castle承诺女工立刻给她们仅低于男工8%的薪水、并且在下一年将她们的薪水增至与男工相同以后,女工们停止了罢工。当时也组织成立了质询法庭来重新考量她们的评级,但是直到1984年的再次罢工,她们的评级才达到C级。

该罢工事件成为了英国劳工关系纠纷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是1970年平等薪资法案通过的一个导火索。1975年该法案正式生效,这是英国第一次采取措施禁止针对女男的薪水及雇佣情况的不同对待。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以后,该法案马上成为1957年签订的《罗马合约》的第119条第一部分,该条规定了女人和男人从事同种工作应该获得同样的薪水。

这个小老头就是Albert

联想到真实的世界……

整部影片的气氛是非常轻松的,其中有很多篇幅描写了女工们的团结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们色彩绚烂的衣着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通过描述Rita O’grady 这个虚构人物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女工成长为罢工领袖的故事表现女工们的力量。轻松的另一面就是,该片对女工们的罢工以及应该可以称之为“女工要求同工同酬”的运动内部各方利益的博弈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不同家庭境况的女工的不同诉求,女工们丈夫的支持情况的不同对于她们参与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诉求的高度参与者之间的博弈都没有表现出来。更不用提运动群体与外部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比如男工掌握的工会,与政界代表人物的互动等等。

Rita在片中是一个近乎天生的领袖,有严格的道德底线,正得不能再正的价值观,遇到困难也从不轻易退缩,真是新时代杰出青年的榜样!但是这个人物不能说是一个层次丰富的人物,她作为一个女人/妻子/母亲/工人的身份被消减到了最低,罢工女工领袖作为一个“人”的部分被消解了,仿佛她成了竖起来的一面旗子。人的复杂性在每一个运动中都会对运动本身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占据领导地位的人们的复杂性。

片中裴淳华塑造了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她在剑桥取得了历史系的本科学位,却在毕业之后当了一个不能实现自我的主妇,这让我马上联想到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为什么中产阶级妇女作为一个身处更高的社会地位、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妇女,甚至不能像底层(低层)劳动妇女一样争取自己的权利呢?本片自然没有讨论。这让我想到我听来的日本女性的情况,与男孩一起受教育努力学习竞争着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尽力找到好工作,但是在结婚后立即放弃自己的职业回归家庭、生儿育女、照顾丈夫。

片中罢工女工的社会身份都是女性缝纫师,她们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领一份薪水——按照维基提供的数据,是同级别男工85%的薪水,这份薪水对于整个家庭——她们的丈夫通常是该厂的男工——为数不多的收入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或许也增加了她们在家庭内部的话语权。所以在被记者问到,你们的老公支持不支持的时候,她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说:他们不得不支持!同时代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是否有这个底气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桥段,想要推荐给身边的催婚父母们

福特工厂的高层——当然都是男性——在一开始对女工的要求置之不理,首先就是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他们认为男工的事情更重要,男工更可能惹麻烦,男工们的要求更应该满足,而女人搞不出什么大事情来。但是在发觉自己预判失误,女工们仍坚定地主张自己权利的时候,他们恼羞成怒,表示不能被女工们牵着鼻子走,不然全世界的女工就要翻天了。我当时非常不理解,如果从经济学的理性人角度来看待的话,福特高层应该赶快解决属于绝对少数的187个女工的问题,防止它扩大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因为女人应该听男人的,应该安于现状,应该不要反抗,而男人如果听任女人成为领导他们就失去了“男子气概”,这让我觉得资本除了有逐利的性质以外,还有一种霸权性男性气质。R. W. 康奈尔在她的《男性气质》一书中提到过“霸权性男性气质”这个概念:符合当前主流性别刻板影响期待的男性气质,或许50年来霸权性男性气质都没有本质的改变,而且中国和英国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异,都自大且愚蠢。

在女工们的罢工导致了整个福特工厂的停工以后,男工们对罢工领袖Rita表示了作为家里的经济供应者不能再提供经济支持的不满,甚至Rita的老公Eddie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是一个普遍而有趣的现象:男工们明明知道罢工事件产生的原因是资本家们肆意压榨女工,不给她们应有的尊重和公平;但是男工们不会跑到福特高层的办公室去表示不满,而是对身边的女工们表示不满。女工们是身边可以控制的,地位可能比自己还要低一点的人们,而男性公司高层不是;而且男工们自己虽然也是在被资本家们剥削着的,但是没有女工们被剥削的那么厉害,他们似乎可以因此产生某种扭曲的优越感。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除了性别,还有阶级。

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英国劳工部部长Barbara Castle也是一名女性,是个红头发的爱尔兰人,片中的角色塑造是有点干瘪和反复的。在实际的状况中,她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或多或少会帮助到罢工的女性,因为她至少听得到也听得懂她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本片的娱乐性和知识性都很强,但是作为一个电影的艺术性和深度是不够的,我个人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是不满意的。片中有很多经典的场景,很多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对白,但是组合到一起却并不完整。建议你去看看,告诉我你的想法。

与君共勉

备注:

-导演介绍改编自Wikipedia该导演页面

-影片海报及相关照片/图片来源于豆瓣该电影条目

-截图组合是小编自己弄的

-1968大罢工的介绍://en.wikipedia.org/wiki/Ford_sewing_machinists_strike_of_1968

-罢工情况介绍为作者野生翻译,如有错误请指出。

-如果有槽要吐,欢迎留言吐出来。

---------------------------------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我们与平权”,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3 ) 生活本该如此

要不是林奕华在围脖力荐,我也不会看这个。

毕竟不是30年前了,sally field演罢工女领袖直接拿奥斯卡,无悬念。

现在的时代,帝国主义的工人们痛恨的不是资本家,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可恶的全球化。

看着看着,立刻明白了,林奕华多少有点穿越到米克传了吧,反正我是穿越了。

虽然这里的主题不是同性恋权益而是女人要求同工同酬,核心是一样的,公平。

导演先生曾经拍摄过很成功的反映蓝领妇女的电影《拯救格蕾丝》、《日历女郎》,这种题材他拿手。

但是和以往不同,他并没有把所有焦点放在女主角身上,而是忠实的从事件本身出发,每个人物都有戏,不管戏份多少,人人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

虽然调子并不苦大仇深,但煽点一个接一个。虽然都是小细节,一点不过火,但个个是我的点。

比如bob hoskins扮演的罢工支持者讲述母亲的影响;比如一心做明星梦的女工在被厂方收买后毅然以身体为武器写下equal pay;比如厂方高层的太太,高学历的知识女性却无奈在家做主妇,冲到女工家里表达敬意。每个点都无比动人。

但最动人的应该是所有观众都认同的一刻,当女主角的丈夫终于因为老婆的罢工忍无可忍奋起“示威”:

我是个好老公啊,我不酗酒不玩女人我不打老婆孩子。。。。。。

话未结束女英雄呵斥,

对!你不酗酒不玩女人不赌博不打老婆孩子,

你就以为你是圣人了?

拜托,这是你他妈的本来就该做到的!!!

 4 ) 对女人而言,结婚生子才是正经事

我就是想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姑娘最tm讨厌有人跟你说这话。
说这话的可能是催婚的长辈,也有可能是嫁了个有钱佬的正在家里专业带孩子的同辈,无论是谁,这话听起来都有种就像女人的唯一价值只存在于当家庭妇女的感觉。
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时,听到所有反对女性争取平等的人的说辞时的感觉。

"为什么女人要同工同酬,她们又不用养家。"

呵呵,是啊,因为她们的工作只是小打小闹,因为她们的本职是相夫教子。

那个剑桥毕业的嫁了好人家的姑娘让我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面的姑娘读完书出来的目标就是嫁个好人家,大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因为当时的价值观告诉她们,t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女性自我意识过剩的产物,但里面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家庭妇女,女人最想要的无非是有权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可是女人到底喜欢怎样的生活呢?反正据我所知,还真有不少女的觉得嫁个好人家才是正经事。

对我来说,呵呵,bullshit!

我不敢说这些猪队友或是怎样,但是,如果真是这种情况,所有女人都认为女人就应该回归家庭的话,我倒是能理解职业上的性别歧视了。一个女孩进了公司,公司栽培她,给她好福利好待遇让她升职,结果三十多岁,正当好年华给公司创造价值的时候,辞职回家带孩子了,我要是老板我也吐血。

扯远了,就电影来说,同工同酬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虽然我当时也很能理解政府面对的压力。就这样的平等人家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做到,当时的中国早就开喊妇女能顶半边天了。从这点看来,足够甩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们和公知们一脸。




 5 ) 不简单的女人

故事发生在1968年,一个名为达格南的工业小镇上。当地福特汽车工厂的187名女工为了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闹起了罢工,领头者名叫瑞塔,有胆有识且口才一流。很快,这场罢工就掀起了举国风潮,电影则展示了这场风潮下女工们所面临的种种境遇和她们精彩的应对与表现。

电影里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女人都不简单。

首先是女主角瑞塔,那自不待言。她有两番言论令我记忆犹新。一次是电影后半段她与丈夫的争论,她反驳他,不要觉得自己做了一些丈夫应该做的事情就自诩为圣人了,那只是本该如此而已;另一次则是在全国工会的会议上,瑞塔义正言辞地表示,争取男女平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在这些话语中,我感受到一股力量,它无关男女,而仅仅出于对正义、平等美好愿望的信念与力争拥有的决心,这种信念与决心给予瑞塔和她所带领的女工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尽管在这过程中,她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与诱惑。

电影是通过瑞塔的其他两名同事对此予以表现的。

一位入厂时间久、资历老,在瑞塔之前一度是女工们的代表。电影开头拍摄女工们在工厂上班,只有她一人姗姗来迟,因为忙于照顾爱人——一名罹患心理创伤的退役军人和料理家务。她不善言辞,但全力支持瑞塔的罢工运动,在这场风潮中,他的爱人自杀,无疑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一度让她濒临崩溃、企图退却。

(有关老军人的自杀,电影交待的不多,我猜想他可能是战争后罹患了某种心理创伤——这从他总是做噩梦和平日不苟言笑、显得忧郁寡欢中可以窥出端倪——而在罢工风潮影响下导致的失业、闲居令他无法忍受,于是决定自我了结吧。)

另一名女工叫桑德拉,有着当明星、模特的美丽愿想,梳着流行的短发,穿着风靡一时的迷你裙,是整部电影中最能体现60年代英国时尚风潮的女子之一。她在这场罢工运动中面临的是诱惑的考验。总公司派来的高层手段硬、花样多,他利诱桑德拉,答应以她为模特拍摄一组汽车平面广告,代价只是要求她回厂工作,面对梦想的诱惑,桑德拉心动了。但最终没有背叛姐妹们,似乎在她心里,友谊和忠诚还是高于其他,于是她在肚子上以彩笔写了大大的“Equal Pay”字样,然后问摄影师“这个造型怎么样?”显得戏谑味十足。

和这些普通的、没有什么学养的女工相比,达格南汽车工厂负责人的美丽妻子有着更高的学养和素质,她没有这些底层人士的蓬勃生机,她对整个社会体制的反抗最远只是走到了以联名信的形式使学校开除体罚学生的无良老师的地步,但她依然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瑞塔的运动。在影片尾声,她还借了一套芘芭时装给瑞塔,好让她穿上得以体面地觐见国家工业部长。

说起这名工业部长,可能是整部电影里最具有喜感的演员了。面对两名无用的窝囊废手下,她的讽刺、挖苦与咆哮、怒斥往往令人忍俊不禁。而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她在政治谈判上也有着异于平常的克制力,在影片末尾那场同时面对福特公司高层的胁迫以及女工代表瑞塔咄咄逼人的双面压力的会谈中,她从容应对、不失风范,显示了高超的政治素养与性格涵养。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国轻喜剧,举重若轻,却不失稳重,让我从头至尾领略了一场女性的风采与魅力,而我想,从中获得力量与感动的,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女性观众。

 6 ) 连续三年TY Musical,这次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胜利

你校太牛逼了!!!!

今年的TY Musical选的题材真是完完全全的Alex Talk风格,最后的一幕幕都令人热血沸腾。女主光是记那么多台词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歌又唱得好,连动作表情都演得那么到位,Alex果然人才辈出;隔壁学校借来的男主真是酷来西,刷新我对隔壁校只会泡妞打rugby的观点,这位老哥长着一副nerd脸可却演得一手好戏(nerd脸大概只是我一人的感觉哈哈哈哈),他们在互诉情话长凳亲吻的情景都让高三的阿姨老脸一红;ensemble就那水平,还是一群爱凑热闹的二缺上去发呆神游对口型;好友她妹vic小姐真是太酷了,一人分饰四五角,每次上台衣服都不一样。

自己感觉大概musical和普通电影的剧情不太一样,只有主线,可回想当时女性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那份热血,被熏陶了近三年的我依旧没把女权根植在心,是否该检讨自己。

 短评

要不要这么励志啊!

8分钟前
  • 呼笑成疯弗雷德
  • 力荐

俗套和狗血总是难免的,但英国人就是能拍出这种温情脉脉又激动人心的励志小品,身为女同胞看得真爽啊!cast也很有爱,铁娘子女部长帅死了,Sally Hawkins一如既往的温婉坚韧,Rosamund Pike复古美女范儿好迷人,Rupert Graves叔又猥琐地酱油了...

9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推荐

一切自由平等的权利,得来不易。有梦就有未来,喜欢这个说法。

13分钟前
  • strelizia
  • 力荐

拍得好看,但太像童话,里面有太多通情达理的男人。我相信真实的斗争过程远比影片展现的艰难,遭遇远远大得多的阻挠。男人总认为自己不嫖不赌不家暴出轨,愿意给家用且下班回家就是女人应当知足并感恩的福气,可就像丽塔所言:这一切本来就是应该的。可惜时间过去近半世纪,男女同工同酬依然是个神话。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只要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成功留给有行动并坚持不懈的人儿,女权运动,平等薪酬

17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还行

60年代,英国福特汽车工厂的女工,为了男女同工同酬进行罢工,从而改变了历史。虽然是很大的题材,看这部电影却不会讨厌,英国口音、60年代的时尚、BOBO头、迷你短裙、Cafe....很喜气洋洋。

20分钟前
  • 假仙女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伟大瞬间的背后,改变历史的照片中,曾隐藏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就像她对丈夫说的那样,不是因为你不打女人我就幸运了,因为平等是本来夫妻之间就该有的。可叹吧,她们不顾一切想要赢得的,是她们本来就应得的权力,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世界上不分性别,只有甘愿接受不公的人”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想我中华悠悠五千年,虽说底蕴丰厚,然丰厚的更多的是五千年的自大君性和自卑的奴性。里面Sally Hawkins发飙时说That's as it should be! 一切本应该如此。天朝的子民从来没有意识到,规则,非革命不能解脱。冲啊。呃,如果明天没上豆瓣,基本就是被跨省了。

28分钟前
  • 只能修改一次
  • 还行

剧本虽然没有预期那么精彩,不过幽默励志与细腻情感并存,仍算好看。另外莎莉霍金斯真是全身都散发着戏感,单是她的表演就已值得一看,罗莎蒙德派克戏份不多但真是个美人啊...

3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最近对于宗教,种族,革命题材电影偏爱越来越严重,当她老公骑摩托追过来在海边说那番话时我突然就哭了。

35分钟前
  • 亚瑟
  • 力荐

男女平等

38分钟前
  • 宁静的风
  • 力荐

没有了解过真实情况,不知道电影是把罢工言过其实还是轻描淡写了。也许事实就是那样,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激烈冲突,没有什么特别严密的组织,罢工初始大家很没经验不知该干什么,也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大的风波,但更像是一场聚会。就像片尾经参加罢工的老太太说,我们是淑女,不是泼妇

42分钟前
  • Tao
  • 推荐

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总是需要那么多的勇气,会有多少次以为坚持不下去。女权主义大概从来都不是完全与男性对立,而是争取更多的男性同盟。再一次确认rosamund pike实在是太气质了

46分钟前
  • 口袋_肥力士
  • 推荐

这明明是一部争取人权的大片,哪个孙子给翻译成了“我们需要性”?

51分钟前
  • 采药
  • 力荐

片子朴实有意义,在那个时候这些女性很了不起了,改观了我对英国片只会那种虚无/隔骚/乏味感,SALLY有点像JLH尤其是一笑,而且服装造型方面也很养眼!

53分钟前
  • ★冰凌宫★
  • 力荐

反映了60年代英国那场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罢工运动。影片里励志与细腻情感并存,每个主要出场人物都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性格和时代定位,群戏拍得非常漂亮,主线清晰,副线的社会与家庭完全围绕着主线来阐述,主角和佩姐演技精彩,剧情幽默感人励志,时代氛围营造绝佳,合力打造了五星佳片!

58分钟前
  • 喵小有为来欧欧
  • 力荐

相比同类女权题材,本片欢乐又时刻振奋人心,去他的苦难家庭矛盾,去他的文艺强调,导演的敏感和对群戏的精彩掌控让这一切看起来就像一场女性大联欢。这就是一场伟大的行为艺术!★★★★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影片故事主線是嚴肅的女工爭取同工同酬的性別鬥爭,但編導卻賦予詼諧輕鬆的氛圍,頗有當年《Erin Brockovich》的風範。影片所呈現的復古風格很美,而更美的是女性骨子裡的堅韌、包容與勇氣。Sally Hawkins渾身都是戲,愈發討人喜歡了。最後一句,如果女性都能做正確的事就好了。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ODEON网站上给了四星,所以决定去看。口音有些不适应,但如果出了DVD版,会考虑屯一张慢慢看。基于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的英国小镇,场景极具年代特色,男性主权世界里人数少得仅像点缀一样的女工们,简陋的工作环境,不平等的待遇,最爱女主角说“EVERYBODY~ OUT"

1小时前
  • wei
  • 推荐

我并不是女权主义者,甚至不百分百推崇男女平等。但还是俗气地喜欢这种励志女性电影。碎花连衣裙糖果色大耳环曼妙曲线精致洋装,这些美好表象之下,更吸引我的是坚韧,包容和勇气。顺便一说,同样的红色穿在不同人身上气场差异真大,复古风格果然是优雅的最好体现。

1小时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