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

战争片美国2008

主演:汤姆·克鲁斯,肯尼思·布拉纳,比尔·奈伊,汤姆·威尔金森

导演:布莱恩·辛格

播放地址

 剧照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3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4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5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6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3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4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5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6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7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8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9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00:59

详细剧情

1944年,二战如火如荼,战争局势波谲云诡。纳粹德国四面出击,但在盟军的合力反击下,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此时此刻,德军一部分高级军官意识到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希特勒(David Bamber 饰)的战争策略将引领德国走向灭亡。越来越多的军官相信,只有除掉希特勒及其支持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通过和谈与盟军达成协议,才能最终拯救德国。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一个名为“瓦尔基里”的计划应运而生。在整个计划中,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Tom Cruise 汤姆•克鲁斯 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身贵族的施陶芬贝格一度倾心希特勒及其纳粹纲领,他于1943年率装甲师驰骋北非突尼斯战场,并在此失去右手臂、左手两个手指以及右眼。战争的残酷令他的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回到德国后他作别妻儿,与刺杀组织高层军官共同开始策划谋杀最高元首希特勒的危险任务……©豆瓣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

  这部影片结局其实已经没有悬念,恐怕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军官所策划和亲身实施的刺杀活动,终究只是一次徒劳。尽管如此,影片所释放出的紧张气氛仍不时地让人产生屏住呼吸的感觉,观众知道希特勒不会因此而死,其所暗暗盼望的,只是汤姆克鲁斯也不会因此而死。总之,在让观众从情感上卷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刺杀”的这一点上,影片做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想这得益于编导对叙事节奏和细节的出色把握。有一个细节在此值得一提,即汤姆克鲁斯在上级要求之下被迫喊出“希特勒万岁”时所伸出的那只断臂。它表明主人公对所谓“元首”的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向观众暗示出这种“崇敬”无非只是一种残缺的情感、一种终将自毙的政治癫狂。将人物的政治理念转化成如此简洁而又意蕴丰富的视觉语言,真的不由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结尾,当汤姆克鲁斯被“处决”之前喊出“德国万岁” 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这才是一部地道的爱国主义影片。西方有句名言:“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当纳粹政权露出狰狞的法西斯面孔、当伟大的德意志民族面临被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名义将其毁灭的时候、当爱国的情感被独裁者别有用心地同拥护元首混同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爱国者,我想就应当如影片的主人公这样,用自己的胆识和牺牲来叫停暴政,将国家还给人民。

 2 ) 层面很多,回味无穷

跟踪这片子几个月有余。先前的几个有趣的消息,什么阿汤哥的UA公司要破产,急需一部叫座片子来救济啊,什么为了保证美国票房,把原定的主演“纳粹专业户“Kretschmann换成五短身材的阿汤啊,什么为了做宣传,不惜把Stauffenberg的照片按着阿汤哥的英俊面孔PS啊,还有美国人民因为阿汤哥的scientology对其冷嘲热讽....种种令人尴尬的消息,实在让我对这片子的效果担忧。

影片

但Bryan Singer毕竟是讲故事的第一高手。他大概最擅长讲一个时间线比较短的惊险故事,所以这个发生在一天内的刺杀希特勒计划,让他讲的绘声绘色,有张有弛,着实过瘾。

讲这个故事其实很困难:人人都知道希特勒没死,大多历史迷也都知道从技术角度讲,他为什么没被炸死。如何把这个众所周知的事情讲述得让人喘不过气来,Singer的功力果然不一般。影评到底是主观的东西。对我而言,精彩之处在于烘托气氛的手法,细节的处理,和整个影片统一的冷静客观的“军法“( Martial)风格。

从烘托气氛讲,每次看现代二战电影,总有种老照片复活过来的感觉。但和Der Untergang的复活不一样,这次“复活“颇有些美国风范:那郁郁葱葱的东普鲁士森林,镜头从半空中划过,活似美国的弗基尼亚;那人流穿行但井井有条的柏林指挥部,皮靴在光洁的地板上踏出性命攸关的节奏,活似中情局;那在机场,“狼穴“和柏林严阵以待的卫队,和“石破天惊“中的海豹特种兵整装待发时的震撼有的一拼。而在党卫队总部门口那如森林海洋般的飘飘万字红旗,简直是革命浪漫主义大爆发,强迫观众接受这样诱惑而危险的视觉冲击,和隐藏其后的怂恿。导演镜头下的纳粹德国,突然向观众展现了这架战争机器的迷人魅力 (虽然此时的德国在东西夹攻下狼狈不堪)。

加上片头那段毛骨悚然的铮铮誓言,陌生的语言造成魔咒般效应,我猜Singer真的处心积虑把这种魅力作为卖点。没办法,这种铁血军国的魅力无穷,无怪乎过不了几年就成长出新一代炮灰。

细节当然有很多。Singer最成功的,莫过于利用细节解释了这个故事的内涵背景,而且面面俱到,也没有令人感到拖沓。对于密谋者的政治立场,导演试图用“穿军服还是穿西装“的细节来解释。对于Stauffenberg的挣扎,导演用了一个没有顶,对天空敞开心扉的壮阔天主教堂来表现。对于底层德国军官的立场,导演用了几个小人物的短暂镜头。其中有接到电报后泪如雨下的秘书,看着Stauffenberg匆匆离去,一脸困惑的司机,还有看到顶头上司的纳粹礼,立刻恍然大悟的副官... Singer用了隐讳的手法,阐述道,即使希特勒死了,结束二战的路途也不会一帆风顺。

从Stauffenberg的最后一次挥别妻子起,整个影片就挥手告别残留的一点温情,告别了由“女武神“这个词带来的一丝浪漫和感动,开始白描这一场干净利索的军事行动。政治家们可以高喊消灭恶魔,给德国争来最后一丝尊严和自由。他们可以争论,此刻的刺杀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但落实到执行上,还是需要几个军人来沾染些血腥才能成事。

历史

回味密谋行动的背景,不觉有些悲哀。你可以看到,虽然密谋的一方计划结束战争,停止迫害犹太人(感谢好莱坞,这字眼简直成了定义红脸白脸的关键字),使得千万德国人不再受一个疯子的折磨。但追根到底,这是军队和政党之间的斗争;这是老贵族和纳粹新贵之间的斗争。这些名字上多担待着“冯“这一高贵字眼,毕业于骑兵学校的军政要人们,有没有想过,懵懂的德国老百姓,大概不会领你们的情吧?

咱们也来个厚颜无耻,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后诸葛: 首先密谋者忽略了底层军官,甚至那个柏林“京兆尹“对希特勒的忠心耿耿。即使希特勒被炸死了,等慌乱过后,在前线的官兵这么一琢磨,咦?怎么感觉像“又”被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的感觉呢?一战的委屈重演了!当然,即使大家真的接受了现实,一心一意认定希特勒是个王八蛋,那么提着他的脑袋去和盟军谈判,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结果。美国人肯定要扶植完全忠于美国的傀儡政府,不会让以密谋者为首的德高望重的老贵族坐稳总理府。英国人已经被折腾得灯枯油竭,一肚子苦水怨气没得找人出呢,不会让德国这么轻易“谈判投降“。总而言之,即使希特勒死了,新政府在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闹不好还会在东线跟斯大林在纠缠几年,死伤更多炮灰。美国人出钱,欧洲人出肉;真要是谈判成功,就可以省略雅尔塔,直接进入北约华约时代,说不定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田,就改建在波兰。这是他们的敌人决定的,和德国人无关。

再说了,据说希姆莱对刺杀是睁只眼闭只眼,等着趁乱窜权作新德国的元首呢。这么一来,Stauffenberg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背后是无数黑暗中的炯炯巨眼,包括命运女神对德国前途的仲裁。但是,至少他最实际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世界人民看到,德国人还是有自己的理念和历史责任感的,不是一帮没头苍蝇,更不是机器。对于英雄们而言,刺杀希特勒,是一篇宣言而已。

知其不可为而为止,执著总是英雄们最感人的品质之一。(虽然要论执著,丧心病狂的小胡子独占鳌头)

国防军因为其历史立场原因,也保持了这种奇特的“闭眼“态度。普鲁士军队不参政的传统,被羽翼足够丰满的希特勒改成了“要么你是我的朋友,要么是我的敌人“的新教条。隆美尔选择了旧规则,被希特勒干掉了。Keitel选择了新规则,被盟军干掉了。如此看来,还是古德里安,龙德施泰德这些人有城府,因为后者虽然也想发牢骚,但他拖到战争的最后一刻,才开始放倔词。那个时候希特勒已经顾不上他了。

包装

这片子里的演员真是一道盛宴,有无数英伦老戏骨,德国型男和金发正太。老戏骨们无论演狡诈也好,懦弱也好,心惊胆战大义凌然种种,都让人觉得那岁月的风霜,眼角的皱纹,在讲述着超越银幕的故事。我是附庸风雅:看到一堆老头儿团团乱转,我一个劲儿称赞:你看人家狼狈得多么有风度...

德国型男有进口两只,其中演过8次纳粹的Kretschmann是裸着上身出场的,毛色俱佳。另外一个Berkel也在Der Untergung里人气飙升。如果让这两个继续纳粹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金发正太是招引女性观众的杀手锏之一,大都一脸未脱童稚的无辜,尤其配上笔挺的军服,杀伤力胜过那颗没完成任务的炸弹。强力推荐给赏花人士。

不幸的是,“靓汤“是这里面最不入眼的,也是导演Singer最成功的筹划。剧本给了阿汤哥很多聚光灯,但Singer很聪明的没有选择一枝独秀,而是成功塑造了一组群像。波澜壮阔的历史题材,本应该采用多层面而有机的表现方式,而不是把镜头对准好莱坞的一张老脸。唯一可惜的,就是由于时间限制,导演必须在开头5分钟内表明Stauffenberg的立场。于是Stauffenberg迫不及待的蹦出了“保护更多生命,结束战争“的高大全口号,不免让人觉得突兀。

这片子塑造的最艺术,最成功的形象,却是非希特勒莫数。元首大人出场不多,而且很少露正脸。但每次出场都有乌云压顶,风云变色的烘托,比黑勋爵还黑勋爵:音乐因此而揪心,谈话因此而沉寂,银幕转入深色调,黑压压一片金属光泽的皮大衣....唉,你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出场,那伙跟班儿的真他妈的帅死了。



为了找个好结尾,从谢苗诺夫同志那里抄来一点文字。据好事者分析,谢苗诺夫同志是KGB一员,提审柏林的战犯比盟军那方更方便些。如果KGB都看不透,那世上真没什么人能看透了。

“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观点分析密谋者们在夺权企图中的失败,那么显然,还应该作三点说明:第一,这与德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对他们来说,命令即是宗教。已拟定好的”Valkyrie”命令(该命令允许军队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尚未下达。第二,反对独裁者的密谋只有在所有参加者都准备为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 实现。将军密谋的参加者们远不是每个人都象他们起来反对的那个人那样狂热。最后,第三,若要在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统治的国家里实现密谋,只有那些熟悉 这一机构全部隐秘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将军们却认为:作为”国中之国”的军队可以决定一切。这是他们的失算。军队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之间准备多年的厮 杀是以军队的失败而告终的。“

 3 )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1944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拉斯滕堡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狼穴”里发出了一声爆炸巨响,这就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实施的著名的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很多人把这次行动看作是一次正义行动,看作是德国人民反抗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实,史学界对这次行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褒贬不一。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先生甚至评价这次行动是“狗咬狗”。

我是一个二战历史的爱好者,从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描述看,我比较倾向于丘吉尔的观点。我认为,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代表的一群德国人之所以要刺杀希特勒,其实并非是想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其发动的战争,而是要从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国当时已经不可避免的败局。因为受到这次事件牵连被处以绞刑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一段话,可以为我的这个观点做一个旁证,——他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而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个人看法。对于历史真相的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持。只是,历史往往没有真相。

布莱恩·辛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瓦尔基里Valkyrie》,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而且,很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歌颂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德国军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当然,可以原谅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好莱坞式的设计无疑可以让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也可以让电影变得悲壮、好看,而且也让广大观众看得不那么累,——毕竟大家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非沉重地思考点儿什么。

所谓“瓦尔基里行动”,本来是一个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计划,但其实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以此为幌子,实施的一次暗杀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行动。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写过一部歌剧《Die Walküre》,译作“女武神”或“英魂传唤使”,是其四部曲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飞翔的女武神”,脍炙人口,在影片中,这段音乐在施陶芬贝格上校家里的唱机上播放过,也是他命名该计划的灵感所在。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推崇的音乐家,在影片中,当希特勒签署这项行动计划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于是,《瓦尔基里》这个片名也因此变得意味深长。我今天逛街的时候路过一间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译成了《行动目标希特勒》;我所买的D碟上,汉译名字是“刺杀希特勒”。老实说,这两个含义片名,都没有原名“瓦尔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无非是文化差异,毕竟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看见“瓦尔基里”这个名字基本上会一头雾水,反倒不如“刺杀希特勒”来的直接。

对于这类电影,我的兴趣其实不大,与其看这样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反倒不如去读两段相关历史记录。但人总是这样,我就是想看看拍过《X-men》这样电影的布莱恩·辛格能把这样的题材搞成啥样儿,也想看看阿汤哥究竟怎样演绎这样一个历史真实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结论是,好莱坞实在不适合搞这种题材,这故事如果让德国人自己拍,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而这部《瓦尔基里》,除了阿汤靓、军服帅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演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亦即把施陶芬贝格上校正义化、悲壮化,与该事件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干净,一切都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更像是一部传奇剧,而非历史剧。甚至连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戏”,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紧,以至于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过客,即便是主角阿汤哥也没有很出彩的戏,于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样,阿汤只是个明星,只是个招牌,而非演员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欢的,是《雨人》和《大开眼界》里的阿汤,因为那人物身上有戏。

指望电影给你历史的真相,当然是不靠谱儿的,即便是当年苏联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场面恢宏的二战历史电影,也是有其立场、角度和篡改的。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主要功能还是娱乐大众,如果真的把电影拍成历史典籍,估计也没人捧场。而历史,又偏偏是这么个往往没有真相的玩意儿。至于施陶芬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还是“狗咬狗”,其实不必太在乎,毕竟刺杀往往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毕竟他的刺杀失败了,而历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来设想。就是这样。

 4 ) 不是历史片的历史片

  昨天电影票要到期,去看了阿汤哥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强烈向大家推荐这部片子。

      说实话选这部片子是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片子看,纯当消磨时间。但影片开始没多久就把我吸引住了,情节非常紧凑,但是不像好莱坞大片的风格,有点历史片的感决。虽然我们早就知道了这段历史的结局,但是整部片子,都让人不自觉地感觉到紧张,完全被情节的发展所吸引。看完之后,让人深深感到历史的残忍,不胜唏嘘!

 5 ) 片名:女武神

翻译成刺杀希特勒真傻。

很早以前,刚看到英文片名,我就凭直觉判断,这个valkyrie是女武神的意思。
熟悉希特勒和纳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地位无比崇高。
而了解瓦格纳的人就会知道他的作品 尼伯龙根的指环。顺便说一下 指环王 和 尼伯龙根的指环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第二部正是女武神,其中 女武神的骑行是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以色列乐团除外)。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在北欧神话里女武神负责骑着白马,用盾牌运送死去的人间英雄到天堂。暗指影片中刺杀未遂的英雄们。

另外在歌剧中,女武神布仑希尔德因反抗了父亲大神沃坦的命令,保护一对乱伦的兄妹齐格蒙德、齐格林德而受到惩罚长眠不醒。正像主人公反抗德国人民的父亲希特勒的命运。

纳粹对于北欧神话情有独钟。从党卫军的ss标志到很多党卫军部队的标识使用的都是北欧古文字符号。

关于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详见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3%A6%E6%A0%BC%E7%BA%B3&variant=zh-cn
对我而言,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甚至看过saga的节目分析为什么刺杀失败,主要原因在影片中全有反映,就不多说了。据说那个去吃午饭的将军耽误了政变。
收获是看到了当时希特勒参与规划的柏林政府区以及一些建筑。

还有,德国国防军因为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和牺牲,多少洗脱了一些罪恶。当然也付出了代价,例如隆美尔将军。

打算搞尼伯龙根的指环来听听看看,据说根本听不懂,没关系把故事背下来。

 6 ) 不会政变的德国人

    昨和朋友去看了《刺杀希特勒》,呵呵,还是不怎么习惯《行动目标希特勒》这名字。对纳粹德国的历史还算比较熟悉,所以说剧情上不存在任何悬念,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如何把悬疑片拍好,这就要靠导演的功力的。还好,在大笔美金的投资下,效果做的还是不错的,刚开始施陶芬伯格被美军飞机被炸的那段还真把我给吓了一跳……随后的刺杀过程也还算得上扣人心弦,没有因为过早的知道结局而睡着。
    其他的就不说了,什么演员的表演啊我也不懂。就说说这个政变吧,看了真是心急,想不通,这帮政变的也算是德国的精英了,像那个贝克还是原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怎么就弄了这么一个蹩脚的政变呢。
    首先,这只是政客的游戏。一帮人还没开始政变,元首、三军总司令、总理都已经安排好了,真正像施陶芬伯格这样有理想的太少,干才太少。而这些人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更不是什么伟人了。连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个道理都不懂,狼堡那边炸都已经炸了,柏林的奥尔布李希特却还优柔寡断不敢行动。其实,这个时候是否炸死希特勒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狼堡和外界断了联系,外界不知道希特勒死了没有,行动还有机会,不行动,希特勒怎么也不可能放过这帮政变者。
    其次,没有真正的死士。有这么个可以和公文包里的炸弹与希特勒一起上西天的人,希特勒怎么也不会只被烧了几根头发。看来这帮人是不懂荆轲刺秦王啊。如果说施陶芬伯格是政变的主要指挥者,不能就这么和希特勒一起挂了,那他的副官总可以吧。候在那,等炸弹炸了,趁乱弄把枪直接就把希特勒给解决了,在那总混乱的环境里,做到这个并不算难。千万别告诉我不想让别人付出生命什么的,政变当然要流血,要留当权者的血,也要留政变者的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的多明白。
    再次,抓不住政变的核心。在当时而定情况下,希特勒的影响了还大得很,公开反对希特勒得不到军队的支持。那么就是要打着希特勒的旗号反对希特勒了。怎么做呢,炸死了当然好办,炸不死,也是有办法。控制通讯和电台就可以控制德国。在炸希特勒的时候给狼堡的通讯处也来这么一炸弹,至少在若干个小时内和希特勒死了的效果是一样的。控制了那个什么帝国战争部的通讯处,向部队下的指令不就都是你们的指令了么,还有什么好怕的。控制了电台,宣传就在政变者的手中,就算希特勒还活着,让他发不出声音,不就和死的没什么两样么。
    第四,没有自己的力量。别看政变的有这么多将军,但是真正可以控制的一兵一卒都没有。去抓戈培尔也不是自己的人去的,我还真没看见过所有的政变者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不知道是妇人之仁还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下的命令是把党卫军都给抓了,如果是命令把党卫军头子都给杀了,相信政变就停不下来了,那个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手上已经有了党卫军的鲜血,还可能倒向戈培尔吗?别说是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就是希特勒站在面前也照抓不误。
    最后,用我党的话说就是没有动员人民。靠原来国民革命军的那些部队,只能来个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取得不了革命的胜利,因为,没有动员起根本的力量。用国民党的军队反不了国民党,还是得有自己的武装,老毛早就有论断。用希特勒的军队反希特勒本来成功的希望就是只有百分之十,而况这帮家伙又都是秦舞阳这样平时吹牛到天,真有事就手软的家伙。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有钱,一定拍部《玄武门》教育教育这些日耳曼人,什么叫做政变。

 短评

《行动目标希特勒》这部电影里的一群人,篡权夺位的意思绝对大过反抗纳粹、拥抱正义,小汤死的时候可以喊:“德意志万岁!”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充当人体炸弹?

2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唯一的亮点是刺杀结束后的有秩序的反叛行动,为人民起义、恐怖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5分钟前
  • 麦田
  • 较差

可以用来学习如何干事。。。

7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9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战争和政治实在太恐怖。

11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操着流利英语的德国鬼子 看着真别扭

14分钟前
  • 手机永远快没电
  • 还行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此话不假,咱在《第三帝国的灭亡》里瞧得其中玄妙,看来这电影的说教就忍受一下吧,真正应该讨论的民族性问题有点含糊,不喜欢

16分钟前
  • StanGoD
  • 较差

汤哥的制服虽然诱惑,但是腿真好短啊……(妈的和这个电影有关系么)

18分钟前
  • Abe
  • 推荐

6/10。可以删去30分钟,举黄牌和枪决几幕硬生生搞成了主旋律。本以为剧情会纠结于策划行刺的过程,没料到两方通讯战和继续控制柏林的打算对我这种历史盲而言还有点张力,只是叛变结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再玩简单的事件铺陈毫无悬念。应该重点放在主角暗杀失败后的心理,妻子停车吻别的闪回简短但感人。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两小时的片长做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压缩饼干”。对历史有兴趣的,建议先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助于消化。

2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only watched the first twenty-six minutes

27分钟前
  • hospitality
  • 还行

德国人,策划一次暗杀如交响乐般庞大,只可惜没有事先把执行部队和通讯渠道的头头拉拢过来,结果这两人奉命行事坏了全局。但说回来,阴谋只能限制在小圈子里,何况当时的大环境,即便小圈子都不坚定,难怪会失败。

28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多好的素材,拍的这么好莱坞式稀烂......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政治事件有时候就是瞬息万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4分钟前
  • 择日而王
  • 还行

★★★半 ~ !

38分钟前
  • Ariza
  • 还行

太他妈好看了。。。

42分钟前
  • Charlie
  • 力荐

靓汤的电影,即便内容不好,也算饱了眼福。比起条理性,逻辑性,节奏性,视觉听觉性,更喜欢同期的《黑皮书》

44分钟前
  • 神诺诺
  • 还行

阿汤哥信科学教后果然傻了,然后导演大概也是个二逼,使得整部片子成功俱备了一种傻不叽叽不知所谓的诡异气质

48分钟前
  • Mr.D
  • 很差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电影院看,很幸福。

50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悲剧了

53分钟前
  • feent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