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科幻片英国1968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21:01

详细剧情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长篇影评

 1 ) 扯淡的科幻和更加扯淡的评论们

  这部电影最重大的特点是节奏拖沓——当然有人喜欢这种拖沓,这无可厚非。但是起码我很讨厌。艺术上的细节我不想多说,毕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样的讨论除了最后搞成口水仗以外不会有任何积极效果。但是看完这个片子我的感觉是我被耍了,然而看完这么多影评以后,令我惊讶的是这世上不负责任就胡说八道的怎么会如此之多。         ·技术细节的过份渲染       本片作为一部科幻,过于强调的技术细节是十分无聊的——因为很多强调的技术细节十分的不靠谱,我不想一一举出,任何一个物理系本科生都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来。我并不反感科幻的科学元素,但是你不能把它放到主要部分来渲染。基本上几乎没有科幻能够做到完全的靠谱(实际上我想说完全没有,但是鉴于我不敢保证我看过所有的科幻所以加上定语“基本上几乎),既然如此,标榜所谓的“硬”科幻纯粹就是有病。在我的理解里,真正的硬科幻应该科技元素确实比较硬,甚至很难发现什么不合理的破绽,但是在叙事过程中却对这种特质一笔带过而不进行过多的标榜,这一点本片做得很不好。一个主线相对简单的故事,光是炫耀特技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库布里克干脆该行去开发电子游戏算了。      ·所谓的深刻主题       我从来就没有搞懂,为什么很多人把不懂的东西搞得如此神圣。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非常的实验化,很多人看完以后搞不明白讲了什么,于是乎就像黑猩猩们看到了黑色的石板那样,“不懂”变成了敬畏和盲目崇拜——“深刻的主题”“沉重感”“讽喻与启示”出现在了大量的评论中。人们似乎乐于猜测“不懂”的背后那些“深刻的主题”,每每想到一个似乎有点靠谱有点道理的,或者看到一个“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评论就立马产生强烈的认同,自认为抓住了真理和本片的解读方式,殊不知大多数实验电影之所以名为“实验”,其本身就含有不成熟的意味——不论导演想要探讨怎样的主题无法跳出这个圈,有的东西靠一点点视频是根本无法表达的——这就是为什么克拉克曰:如果你完全懂了,we failed。         ·关于扯淡的评论       本片成于1968年,库布里克本人不仅戏中拖沓,拍戏的进程同样拖沓,导致制片方怒了,质问“2001”到底是影片背景的年代还是上映时间?所以请记住,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感到不耐烦,不是你的错而是导演的错——请不必理会那些指责你浅薄的评论!有人一谈起电影就每每言必称尼采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等,那些事情我不懂,所以我不敢说他们说得不对,他们有没有忽悠我我也说不清。但是对本片的评论,我看到一大堆“根据相对论”“根据平行宇宙”“根据某某物理理论”的话,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了。因此,不管你看到的影评写的多么玄乎引用了多少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名人名言名词名句,只要你看到里面谈到“根据相对论”“根据平行宇宙”“根据啥啥啥”这种话,我可以负责任的向你保证,写这篇影评的人是在胡说八道——本片“深刻的主题”我没看出来,相对论之类的东西我还懂一些。       总而言之,本片是彻头彻尾的假科幻之名拍实验电影。

——————12年后的分割线——————

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彼时还在读大学。鉴于12年后还不断有评论推送进来,在此写一小段补充。

十二年间重看2001太空漫游很多遍,也认识很多对本片赞誉有加的人。我一位编剧朋友跟我说,坊间称判断一个影视从业者是否装逼,就问他是不是喜欢2001。这么多年下来,我的感受是,99%说这片子好的人,都是因为别人觉得它好(比如刘慈欣的粉丝里有很多是因为大刘觉得这部片子好),真心喜欢的少之又少。

12年前还是一个看到别人装x就喜欢去diss一下的人。因为毕竟一边念着宇宙学专业一边听别人给你说从电影里看到了宇宙多么恐怖人生如何如何就忍不住要拍回去。对宇宙的哲学思考不如谈谈康德,物理学思考不如聊聊爱因斯坦,而就电影而言,毕竟也是人类描写宇宙的一种艺术形式罢了。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投射,它的作用只有一个,那便是情感唤醒——无论这种情感来自何处。这个定义符合一切艺术作品,这就是包括电影在内的一切艺术的上确界。因此,任何艺术都有受众,对某部艺术作品或者某类艺术作品而言,你可以直接被唤醒,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被唤醒对象,后者便是所谓的美育。在这个定义下,这些年对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宽容度变得更高,也更能理解每一部电影的特定受众的感受。所以有人会问我为啥会给《前任3》打高分,答案很简单——我虽然不是这部片子的受众,但是经过这十多年的训练,我理解了那些看着《前任3》在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人。

那么2001呢?是不是真的只有2分?事实上,对于真正被2001艺术唤醒的观影者而言,200分都不够用。但是,就这些年与各类从业者和科幻爱好者的反复探讨和观察来看,能被2001情感唤醒的绝对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大部分是没有被此片情感唤醒的。而没有被情感唤醒而硬说自己被唤醒的人构成了本部影片奇怪而装x影评的绝大多数,这才是我不喜欢的点,十多年过去依然反感,当然 如今也没有12年前那么激烈了——因为从装x中获得满足感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投射或者说,艺术行为。

但是,2001本身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人们不管喜不喜欢,都在通过谈论它来评价人。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说评论里有很多人会说,你算老几,你看过几本书,看过多少电影等等。我觉得相比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玩味的艺术价值吧。

 2 ) 关于5分钟的黑暗和库布里克

      "是电影感觉没有小说那么好,片子沉闷,而且晦涩。与通常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开头的一段黑暗,让人以为放映机器出故障了,飞船在太空行驶一段,用了很长的时间,没有进展任何情节。人物的对话相当少而且也很简单。到后面则没有了语言。一些奇怪的事发生(对没看过小说的人而言,我看过小说也不太理解,:))。 "

      有人说"黑暗和漫长",首先恭喜你买的版本不错,但真的不希望因为这点问题让你失去再看一遍这部巨片的兴致。片头5分钟,中场5分钟的黑暗在当时都是有原因的,50、60年代的电影包括著名的《飘》《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是这样,那个时代电视这玩意竞争力太差,而到电影院看这种大片对观众来说就像看话剧或者歌剧一般。前面的5分钟是观众入场,中间5分,当然是解决前1又1/2小时的生理问题了。在这些黑暗时间里,没有字幕变化,只有影片的主旋律或配乐在回响。今天能买到的这种碟,正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原始胶片和音轨的这种形式和味道。

       原著小说是科幻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片尾的那段返老还童画面直到最后出现的婴儿躯体,已不仅是主角本人的精神历程,更是人类和宇宙关系的寓言。其中深味,老库已死,只有从他一生所摄13部题材和类型无一雷同的电影来发掘了。
     
       库没有太多著书立说,但却用影像带来震撼,从50直到90年代的13部电影,部部鸿篇巨制,而且剧情和画面上都具有丰富入微的细节。本片里老库就亲手设计了许多太空船内部的场景和家具,虽然并不会围绕它们发生什么多的故事,但从科幻来讲,是足够“硬”的。再说音乐,精心选取的两段古典音乐,舒缓中透着恢宏,壮阔,在合适的时候响起,恰到好处地渲染着宇宙这个无垠舞台的气氛。

      建议因为缓慢、因为黑屏而不愿意去完整看一遍的人,用好一点的音响,大一点的屏幕,一个晚上足够看《图兰朵》的时间,不那么燥的心情,慢慢品味,感觉会很棒。可能会让你想看他更多的电影,进一步认识这位已经故去5年多的20世纪最伟大电影人。
     
       另补充,这部电影是基于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扩编而成。阿瑟·克拉克可谓是继凡尔纳之后因对科学发展的准确预测闻名的最伟大小说家之一。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现代科学与魔法无异。” 最著名的幻想是:在发表于1945年的一篇小论文《地球以外的中继》中提出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的设想。基于他的幻想,科学家们到1967年才发明了仅用3颗卫星便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通讯系统,直到今天世界通讯卫星组织还要象征性地给克拉克支付每年1美元的版权费。当然,当然,2001太空漫游也不例外,虽然只是部几千字的短篇,但遇到库布里克,就能衍生出一充满哲思的巨作。(剧本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哨兵》)其后在他和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克拉克又陆续撰写了系列的同名小说。



----------------

2010-12-16 12:34:04
   关于5分钟黑暗的一点补充:

  IMDB上提到: Some versions have title cards on-screen during the Overture and Entr'acte sections, while other versions omit these titles and simply play the music over a black screen.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622/alternateversions )
  
  也就是说,带中场休息字样的版本有,只不过你没看到,正如我看过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和中场是全黑的一样。 Overture and Entr'acte Music是当时这种超长电影的必备,库布里克当时在退场后还安排了8分钟的黑屏和音乐。只是这些在后来的很多版本里进行了删减,美国电视台早期播放的时候前,后的黑屏全部删掉。
  
  不过绝妙的是库布里克非常聪明地利用了这两段必备的黑暗,并将其延长与电影的音乐和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人认为这个黑暗还有个非常伟大的意义,40年了,发现的人不多,他认为老库之所以把原著里金字塔形状的Monolith黑石改成长方形,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段黑暗,当观众以为在听着入场和中场休息音乐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块象征着永恒和至高无上智慧的Monolith黑石正在注视这观众,甚至在接着音箱对着观众歌唱。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它的歌声。下面是此人的分析:
  http://collativelearning.com/2001%20chapter%202.html
  

 3 ) 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许久不能平静。原来想等寒假看完《悲剧的诞生》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再来写《2001》的读后感的,但是电影带给我的许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一定无法安然入睡。想到的东西不写出来,是很难受的。
    对于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的伟大,都是不为过的。我要写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许你没看懂,那就跟着我来理解这部伟大的电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这部电影归于科幻片,我不认为是恰当的,更应该是一部带有批判科学性质的哲学电影。
   开头一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禁让我想到,电影的主题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联系呢,这也使我对整部电影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
   电影的开头从古代的人猿开始,也就是进化之中早期的人类。就把猿人看成是人类吧!人类虽然收到野兽的袭击,和同类争夺仅有的水源。但是人类还是和周围的动物和谐地相处。一件事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无意中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学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人类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杀生吃肉,为了获得利益不惜杀死同类,人类走向的正是科学、理性的道路。
   沿着这条路,人类一直走到了21世纪,科学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甚至能进行星球间的旅行!物质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丽,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优美,人类的杰作!
   可是人类获得幸福了吗?人类的内心是否依然空虚?科学的理性,人类俨然成了科学的奴隶,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辉,有的只是机械的思考。
   科学是拉近了人的距离,还是更远了?主人公通过视频电话与女儿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是从我们夺走了什么?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变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饮料,享受食物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这是一个对科学、理性无比信仰的时代,人类是在为科学服务,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类对电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讽刺的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就叫HELL。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打下了伏笔。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设计出来机器可能是完美的吗?HELL表示这台9000型的计算机有完美的记录,错误只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位驾驶员表示出了对HELL的怀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惩罚,计算机代表的现代科学,关心的只是理性(任务的成败),而不是人类本身。
   主人公打败了计算机。就像尼采说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小孩。人类还是会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狮子,进化到当初出生时那最纯真的形态,一个轮回。
   后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抽象画面,就好象人类发展的道路。开始的直线,图形,正是人类所处的科学世纪,虽然华丽,但是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惧,心灵受到扭曲。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轮回中的狮子的环节。
   随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一滴红色在黑暗中散开。他的形状是否像极了天文望远镜里的宇宙景观呢?谁有知道我们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另一个世界只是水里那红色的一滴颜料呢?
   人类进化的道路进行着,却已经不是先前抽象的图形了,我们看到山脉,各种各样的山脉,道路异常险阻。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色彩越来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人类终于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脱掉科学的外衣,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人类终于还是完成了这个轮回,虽然身体已经老去,心灵却还原到那最纯洁的婴儿时期。
   到此人类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最后的婴儿所暗示的含义,表示人类完成了精神上的进化。
   至于那块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学和理性。他来来到人间,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同样背叛人类,让人的灵魂空虚。
   看完这部电影,信仰科学的你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对科学信仰进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当今时代的科学。

 4 ) 电影和小说互释的几点

  1、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小说比电影晚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剧本(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严格要求和他较真的牛劲儿曾把小说作者克拉克搞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克拉克得感谢库布里克,没有他的锱铢必较和耐烦劲儿,克拉克的《2001》绝对坐不上硬科幻小说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续三部《2010》、《2061》、《3001》就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像在下楼梯一样,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说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导进化的外部力量,这一点,库布里克是忠于小说原意的。电影和小说总的来说,还是在进行同一内容的叙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达方式本身的差别才导致小说和电影都在某些地方难以理解。说回来,电影和小说都是把人类放在大尺度时间和大尺度空间以及超越人类想象的外力作用下来探看人类的渺小,文明的被动,以及在人类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会怎样反应,这一点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并没有超越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学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他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其实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远)。其实,在小说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变幻出无数几何形状和色彩,这种变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引导一直贯穿黑石板的整个意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库布里克将透明石板换成了黑石板,这和原著小说中“飞向土星”而电影由于特技不能实现土星效果而只好飞向木星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许意识到库布里克对他的意义,所以在后几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让大卫飞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楼主说的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说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个在大房间里老死的人就是大卫。(《2010威震太阳神》这部电影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大家理解,但是这部电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气)
  4、电影最后的迷幻画面,借助小说内容可以理解:小说中说,黑石板在大卫靠近的时候,展开一个高维度缺口,大卫就是掉进这个缺口里,对于这个技术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觉大约就是进入了虫洞之类的地方,也有时间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这些在小说中有大段描写,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迷幻画面不用太纠结,库布里克可能也是在尽自己所能来表现实际上无法通过影像表现的超维度旅行的场景,那么,影像让人无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说,两者其实互为补充,但毫无疑问都是杰作。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5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6 ) 最伟大的太空科幻电影

在电影工业当中,通常有两类作品会被冠以“伟大”的名号,一类作品是以内容题材开拓人们的视野、启发人们的思想,另一类作品则是以手法技术提升电影的创作层次与创作空间。前一类作品由于涉及主观判断和文化差异,因此常常引发争议,但相对来说,后者较为客观,比较容易取得大众的共识。

就后一类作品来说,最经典的范例便是《公民凯恩》,在这部美国片推出之前,电影叙事大多都采用单线、正叙方式来开展,但《公民凯恩》引入多人视角、倒叙与正叙穿插的方式,大幅度拓展了电影这项艺术工具的创作空间。另外一部经典范例则是《2001太空漫游》,今日我们看到的太空科幻电影当中使用的元素,很大一部分都能在《2001太空漫游》中找到。

《2001太空漫游》是美国导演史坦利-库布里克耗时四年、完成于1968年的作品。库布里克这位导演很特别,作品不多,但大多被奉为经典,凡是最伟大导演的评选,总能看到他的名字,但他本人却从未获得任何像样的奥斯卡奖项。他的作品常常遭到卫道人士和主流人士的批评,引发持续不断的争议。

库布里克的作品总是挖掘人性的阴暗面、揭发人为体制在本质上的矛盾与丑陋。例如他拍摄的越战电影《全金属外壳》,没有像其他导演那样对战争场面进行残酷写实的刻画,而是特意呈现军队训练的去人性本质,其他导演批判的只是某一场战争或战争的总体,他却站在更高的视角,批判军队体制的不道德特性,既然军队存在的目的便是训练一群性格坚毅、杀人不眨眼的士兵,那么战争如何残酷及为何残酷,便无需多言。

另外一部备受争议、直到2000年才被英国解禁的作品《发条橙》,则挑战教化体制的反人性本质。影片中刻画一个无恶不作的邪恶青年,在接受调教和训练后,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好人,但这种调教和训练的过程却极其不人道,引起普罗大众的不满声浪,当局不得不撤回这些调教和训练,让青年回复他的“本性”。当人们谈及人道时,主张的是不应当违反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例如逼迫一个好人违反本性去做坏事。那么相同的,逼迫一个坏人违反他的本性不去做坏事,本质上也是不人道。由此推之,社会里所有的教育制度、感化系统在本质上都是反人性、不人道的。

正由于库布里克的作品提出的观点和视角极为前卫,不免引发许多人的不满与不安,但就本质上来说,他的观点和视角并没有错误,只是与主流的声音不同,听来有些刺耳罢了。也因为如此,库布里克的作品虽然难以获得奥斯卡奖这种主流机构的认同,却被电影人士奉为经典,历久不衰。

■《2001太空漫游》是太空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可说是奠定了今日太空科幻电影的“标准”,它与《公民凯恩》的相似之处除了这点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好看”。《2001太空漫游》的节奏非常慢,一部2小时的作品,给人长达四小时的心理感受,而且绝大部分人看完后的评论是:看不懂。

《2001太空漫游》的英文名称是《2001: A space Odyssey》,其中2001指的是新世纪的头一年,Odyssey则引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名称,这部史诗讲述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获得胜利、返家的故事,当中充满冒险、试炼、死亡和新生的片段,常常被用来象征“回归”之旅。

《2001太空漫游》的原文名称多少点出库布里克对宇宙、对未来、对科学、对生命的观点:一个回归本源的往复循环。因此,库布里克所创作的太空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并不以某此的太空任务或太空旅行为主题,而是从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出发点,看待生命演化的本质和最终的归宿。

《2001太空漫游》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人类的诞生,这部分当中没有任何对白或旁白,只是如同国家地理频道一般,长时间地记录一群猿猴的作息。第二部分则直接跳跃到一段太空旅程,一群科学家到月球出任务,去观察新发现的生命痕迹:一座黑色石碑。第三段则是相隔十八个月后,一艘太空船航向木星,去查探月球上黑色石碑所发射能量的指向之处。第四段是太空船抵达木星后,其中一名太空人穿越时空隧道后的经历。

影片当中最大的看点自然是库布里克站在1968年这个时间点,对未来太空科技和发展的描绘:人类登陆坑疤荒芜的月球(现实发生于1969年)、在外星球上发现生命迹象、电脑成为人类依赖的太空工具、太空舱内的状态和运作模式、冬眠下的航行与无重力下的漫游、可以看见过去和未来的时光隧道。无论当中的描绘内容与现实的发展是否符合,这些描绘方式和对太空里声光效果的处理,都广泛地被后来的太空科幻电影复制和引用。

影片的另一个看点是库布里克的宇宙观,也是至今仍然备受争议和探讨的部分。在片中的四个部分中,“黑色石碑”反复出现且象征意味浓厚。在第一部分中,黑色石碑突然出现在猿猴之中,此后便有猿猴学会使用长形股骨作为猎捕食物、攻击他人的工具。在第二部分是科学家围绕在偶然发掘出来的黑色石碑周围拍照,却受到石碑的电磁波攻击。在第三部分中,太空船上的电脑为了确保任务--查探黑色石碑的本质,竟然对船上的太空人发动攻击,造成伤亡。第四部分中,则是黑色石碑引发生命的更替和新生。

无论黑色石碑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非自然形成的事物,在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并延伸到无尽的未来,而且每次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演化与进步。这是象征上帝的存在吗?相较于这个问题,更有趣的其实在第三部分,电脑对人类的攻击。太空船上装设一部性能高超的完美电脑,在航行过程中,这部电脑突然发出信号告知太空人,船上有一个设备出现问题即将故障,然而基地另一部同款电脑却表示设备没有问题。于是太空人们担心船上的电脑有问题,讨论着要将它关闭,不料引发电脑的反扑,停止运作休眠装置,导致太空人死亡。

太空船上的电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在太空船启航之初,有记者采访当中的一名太空人,问道这款功能强大、近似完美的超级电脑是否有感情。太空人则回答这只有电脑自己才知道。从电脑后来的杀戮行为和被终止运行时的反应可以看出,电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感觉,它进化了。而在太空人们讨论到电脑为什么会出错,电脑回答,这款电脑从来没有错过、绝对不会出错,每次有错误发生,最终都证明是“人为疏失”。

船上这款电脑是人类制造的完美产物,就像人类是大自然的完美产物,电脑出错后产生自我感觉、衍生杀戮,就像人类进化出智慧、航向太空、却也杀戮异己、杀戮同类。这一切既是进化、也是出错。当情况到了失控的地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毁掉再重来。因此那块黑色石碑是上帝的象征、促进人类的进化,还是一个纠错的机制,监控着人类的出错行为?见仁见智。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里头,幸存的太空人穿过超现实的通道后,终于抵达目的地。他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巴洛克风格的房间里头,看见年纪苍老许多的自己坐在饭厅里吃饭,而这个苍老的自己一个回头,看到一个更加苍老的自己躺在床上。没多久后,这个更加苍老的自己转变为一个穿着太空衣的婴孩,伸出手触摸浮在眼前的黑色石碑,之后便漂浮在太空中仰望无垠的星空。

在这当中,巴洛克风格的房间象征自己回到过去,但穿着太空衣的婴孩又象征着去到未来。与之呼应的,是片尾再次播放影片最开头的配乐: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段<日出>。生命如同一个循环,源起--进化--毁灭--重生,在走向未来的同时,又走向源头,而人类航向太空、航向未来的旅程,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段回归之旅。

以《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作为电影开头和结尾的配乐,也是《2001太空漫游》的一个趣味点。《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是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进行创作的一首交响诗,当中描绘的是一个唯心的宗教信仰者转变为唯物的科学追求者的过程,第一段<日出>则描绘的是世界诞生、日出之时,人类感觉到上帝能量的磅礴气势。因此,库布里克究竟在《2001太空漫游》中表现对宗教的信仰还是讽刺?还是见仁见智。

就像很多事物,我们可能并不一定喜欢,但总能找到一些欣赏它们的角度,而可以欣赏库布里克作品的角度,恰恰比一些又多了一些。

 短评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6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1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16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21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23分钟前
  • Luna
  • 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2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29分钟前
  • Kuba
  • 力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32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45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50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5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56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57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59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1小时前
  • 彦夕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