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1

主演:贾宏声,王彤,贾凤森

导演:张杨

播放地址

 剧照

昨天 剧照 NO.1昨天 剧照 NO.2昨天 剧照 NO.3昨天 剧照 NO.4昨天 剧照 NO.5昨天 剧照 NO.6昨天 剧照 NO.13昨天 剧照 NO.14昨天 剧照 NO.15昨天 剧照 NO.16昨天 剧照 NO.17昨天 剧照 NO.18昨天 剧照 NO.19昨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21:22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整十年不堪回首岁月的真实再现,并由贾宏声本人及其家人回归各自相应身份参与回首。   贾宏声本是年轻有为的优秀演员,从1987年到1993年,他主演了《夏日的期待》、《银蛇谋杀案》、《北京你早》和《周末情人》等将近十部电影,渐渐小有名气。这期间,他接触并疯狂爱上了摇滚乐,视BEATLES乐队的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然而同时,他也接触了并非摇滚精神内核的大麻和软性毒品。自此,他不再接戏,性格变得极端、偏执和歇斯底里,无法再与其他人相处。其远在东北四平的父母为了不让儿子继续沉沦,提前退休把整个家搬到北京,随后的一切,都像一场似乎没有尽头的战争。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

 长篇影评

 1 ) 昨天,那个孤僻的人

       今天终于完整地看完了《昨天》,很多思考,很多矛盾。它不单单是一个关于戒毒的故事,关于家庭矛盾的故事,更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中的冲突,挣扎。
    首先我想表达一下个人对贾性格的看法。电影中他的同事和朋友提到他是一个虚荣的人。但我不这么认为。他所追求的所谓虚荣和现在人们口中的虚荣并不一样,他对于这种虚荣的追求并不是物质上的追求,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对于另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的追求。他一直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他知道他不要的是什么,那便是世俗的,物质的,被束缚的,传统观念上的东西。他一直在抵制一些东西,但是却又发现他所抵制的东西确是他一生也无法摆脱的东西。人饿了要吃饭,但是摇滚乐不能当饭吃,理想也不能当饭吃。这可能也成为他内心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艺术他总是要求完美,近于苛求,但是却有些难以到达自己内心的标准,得到的是嘲笑。他否认自己过去的影视作品,认为他们虚伪,他拒绝接戏,因为他认为那些导演拍不出什么好东西。他拒绝和别人沟通,甚至和父母沟通,因为他认为父母无法真正理解他,甚至都不能完全信任他。每当他出现精神上的波动,父母就会怀疑他又吸毒了,但他也疲于辩解。他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无法完全信任他,这种不信任也加深了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他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母的孩子,因为父母所想问题的方式,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他都截然不同。
    我最喜欢的是他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大街小巷之中的画面。只有那个时候,他才能真正找到一种存在感吧。父母总是会跟在他后面,这样相反会加深他的不安。有些路只有自己一个人去走,就算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只能自己去承担的。父母没有办法代替他完成这一切。父亲给他买了新的自行车,但是它说这车后座不好,前面也不好,铃也不好,父亲说这都是新的刚装上去的,他说不好看,全给拆了。大概他不喜欢束缚,讨厌累赘。为什么新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珍贵的呢,为什么就不能喜欢旧的,残缺的东西呢?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听长辈的话,要懂得在老师面前表现好,对同学要开朗,友善。为什么开朗的,友善的就一定是好的,沉默,内向,思维怪异的就是不好的?这都是谁定的标准呢?有人愿意说话,有人愿意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很多人的观念错了。电影中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是我觉得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没有对与错,只是很多年长的人会知道,这个社会对与孤独的,特立独行的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回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成为殉道者。
    下雨的时候就一定要躲起来,病了就要看医生,摔倒了就要哭,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有人选择躲雨,有人选择淋雨,这都是选择。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漂泊,这也都是选择,没有对与错。
他喜欢湛蓝辽阔的天空,他认为人们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知道在为什么而活,他们错过了生活中最美的片段,过着的却是苟且的生活,却全然不知。他认为别人都错了,只有他是对的。但是如果你陷入这样一种境地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事实上,在别人眼里,你才是大错特错的人。但是这个时候,你愿意选择坚守,还是妥协呢?至少,贾不是那个妥协的人。
    他喜欢空旷的地方,比如地坛,或许在那样的地方他才能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当他有了自行车以后,便会经常去地坛,可是父母都跟着他,这样应该是他所不喜欢的。父母固然是爱他的疼他的,可是他们并不了解他,也不信任他。其谁现在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谁可以发自内心地说你爱自己的父母,并且赞同他们的观念么?父母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接触到的信息让他们成为了那样的人,循规蹈矩,对于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总认为儿女就应该听自己的。很多孩子们都会和自己的父母意见相左,发生冲突,但是长大之后便会发现,虽然大家观念和看法相去甚远,但是他们毕竟是爱自己的,虽然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自己,但是我们毕竟能相互关心和爱护,这样就够了。父母无法理解我们的观点,而我们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的看法,这是时代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错。彼此只要宽容一点就可以。难道贾真的不明白这一点么?他当然明白,只是一直困扰他的是,他没有遇到一个能真正和他交流,能理解他的人。爱是不够的,在贾的世界里,理解似乎比爱更为重要。
    再说到片中贾扇他父亲的两个耳光。在我看来,那个是他寻求沟通的一种方式。父母对艺术的理解仅限于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为单位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无关于艺术对人的启迪,沟通,和创造。他们不知道生活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父母的生活重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失去了个人的空间和自由,失去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恐怕也不是他所想要的样子。父母无法理解他所念得披头士的歌词,同样的,贾也没有办法理解父母那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看法。他想让父亲明白这一切,明白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自由和追求。他一直对人抱有一种希望,认为父母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他的,但是事实证明,他还是错了。
    在贾住进精神病院得那一段,一天晚上他说了这样一段独白,也就是认为他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要在那里把身上恶的东西清理出去。我完全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完全就是一个过于善良的人,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片中有一个片段,他和好友顺鑫躺在草地上,顺折起一节草捉弄草上面的蚂蚁。他说你这人无不无聊,要是你是这蚂蚁,被人家这样捉弄,你会什么感觉啊。另一个镜头,他和几个病友走在精神病院的走廊里,一个病友扔了一片垃圾在走廊里,他走上去,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他讨厌自己拍的古装戏,认为自己很假,结果把所有的录像带踩烂了,吧电视机也砸了。后来他决定组乐队,因为他认为只有摇滚乐是真的,演戏什么的都太虚伪。他想问题的方式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按他这样单纯的思维,他恐怕难以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这里的一段话一直在强调,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这里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贾恐怕永远无法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在电影的一开始,他很讨厌家里人用的肥皂,认为那是农村人的东西,认为它不干净,但是后来,在影片的结尾,他不再排斥肥皂,这其实也表示他被迫接受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世俗规律和教条。另一个片段中他因为和护士发生冲突,医院强行将他绑在病床上,怕他情绪再次激动。他叫来护士,护士问他,还狠不狠啦,他说不狠啦,护士问,还吃不吃药,他说吃。第二次医生们给他问话的时候,他终于承认自己是从吉林四平来的贾宏声,承认自己和列侬没关系,说医生护士对他很好。因为他害怕自己会一辈子待在精神病院。但是由于他声称自己见过龙,医生仍然认为他要留院观察。这时候我想起1984中的某些情节,2+2到底是等于几呢?他嘴上妥协了,但是内心,从未妥协。
    我不能把这个电影看做记录片。虽然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但是我仍然能嗅到某些台词带有导演个人的某些偏见。情节上肯定也有导演创造的成分。并不是我对于贾的偏爱大过于批判。他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他对于艺术对于生活过于认真,甚至是苛求。他没有学会妥协,或者所谓的模糊哲学。这些都源于他内心的倔强,或者说是偏执。他不够宽容,无法容忍和他不同的价值观念。他不愿意去适应社会,然而社会也无法适应他。

    另外,说说电影以外的话题。这个时代容不下孤僻的人,似乎孤僻的人从来都得不到什么好下场。他让我想到荒野生存里的亚历山大,想到窦唯,想到那些个以死来拒绝妥协的人。贾没有学会妥协。他尝试了,他尽力了,但是他失败了。他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家,一个从内心渴望自由,真相和精神生活的人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所渴望的东西,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真正实现。有的人认为他的死对他而言是种解脱。在中国人眼中,死亡不是什么值得谈论的话题,它是一个具有负面色彩的词。自杀更是不太光彩的事。但是对他而言,或许死,才是另一种生。

 2 ) 昨天的孩子你是谁

刚刚到家,听到消息,现在心里很难受,2001年看完《昨天》,曾经写的文章。前几天整理电影稿子的时候,还重看了一遍,其实前两个月,我还在网上查过他的消息,没查到,百度贴吧也去过,很冷清。后来想,没消息也许就是过得很好的意思。也许是自己淡出了,做了胖胖的火锅店老板什么的,其实查到了又能怎样呢,我们这些圈外的人,如果我真是他身边的朋友,我会恨不得像琼瑶电影里男主角抖女主角那样抓起来死命抖几下,冲他喊两嗓子: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吧!
  
  从电脑里的众多文章里翻出这篇来,不知道说什么,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他。我一直记得,是从小小的时候第一次看他的出现在电视里开始,四平人,我的老乡,在家乡是个出色的年青人,后来到了北京。这个地方是天堂,也是地狱,很多人到这里之后就沦陷了。那部电影,最后他改邪归正,我却只看到更巨大的悲哀,他没有解脱,没有快乐起来,他只是,在别人眼中看上去“正常”了而已。所以每次想到那个电影,其实心里都不好受。现在想想,这电影只是榨干了他,却没有让他起死回生。所以,不忍回头去看了。
  
  虽然现在很难过,但是如果这是你的命运,那就顺其自然吧。一个人如果始终不肯放过自己,那也许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解脱了。


————————————正文——————————————


多年来我一直记得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的一个叫“社会形象”的话剧。讲一个努力保持社会形象却又为自己的欲望所困扰的女子在报纸上发道貌岸然的征友广告的故事。结果前来应征的只有一个男人。他实际上的目的是以破坏掉女人的道德防线为乐趣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这个话剧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处。女人门廊里在阳光下怒放的那些花。和那个无赖却灿烂异常的男人。这是我所知道的一个被我们叫做演员的男人的故事的开头,他的名字叫贾宏生,他很光彩夺目的出现在门外。女人立刻就目眩了。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来抵御这一场诱惑。

我知道很多人看这个叫做贾宏生的故事的开头不是从这个话剧开始的。而是他后来的另一些东西。那些东西真的不好。空洞和苍白到惨不忍睹的程度,于是大家都反感了起来。但至少里面还有些念旧得如我一样的人。稍微能体谅他的一些自以为是和不知所措。

这就是一个人的昨天吧。其实我们这样的观众并不曾真正知道过什么,直到一个叫张扬的人真的把一切都撕开来给我们看。当然一起撕扯出真相的还有贾宏生自己。他站了出来告诉很多人他很长一段日子不见是吸毒了。

于是我们看到他如鬼魅般的黑色的影子从他的房间里飘了出来,看他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里的风筝。看他第一次听到列侬的歌声靠在立交桥柱子上哭泣的丑陋的脸。看他幻想自己是列侬的儿子。看他放下酒瓶给父亲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他问他的父亲,你为什么活着?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我们看他被绑在精神病院的床上痛苦的哀求。看他在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下给一个女病人签名,那女人说“我知道你,你是演员。你给我签个名,我给你只烟抽”,

他说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人。我看到他在舞台最后的灯光熄灭之前对着母亲温和而谦卑的笑着,他终于是众望所归的戒了毒了。然而他的罪恶和他的光彩也一起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突然感到有一丝丝的悲哀。也许我们终究要学会自己动手把自己的灵魂拉扯下来,再踩上两脚,使它卑微如蝼蚁方能生存吧。什么也不能帮助你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之外高贵起来。什么也不能。我们是早早就学会这一点的人。而他就是那个始终也学不会的家伙。

于是我跑去和一个朋友说,朋友对此却是很是不以为然:吸毒还要找借口。明明是自己堕落的。我顿时哑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关于吸毒的故事,是关于人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故事里有我们每个人的昨天,有我们曾经爱过的东西,有我们每个人曾经追问过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我不是我,那么我是谁。我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从这个故事里看到我们曾经的彷徨,看到曾经怎样渴望过的飞翔。看到另一种生存的可能。如果当初我们不停的追问而不是及早的学会妥协。如果我们让我们的虚荣涨满心房,如果我们坚信了另一种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有怎么样的一种可能。

他的确是走得太远了。这个叫贾宏生的人,还是很多人不能因了他的坦白和忏悔就宽容他。若我只是从这个故事开始认识他,若我没有看过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他曾怎么微笑着走进一个女人的房间。我想我会以为他是一个天生的边缘人。然而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天生的边缘人的吧。他们终究是从什么人身边走开的什么人而已。可能是一个同学,一个邻居,一个小时候的玩伴,或者,一个你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的演员而已。于世界的背叛。已经早早的变成我们公事包里对昨天的记忆,我们时不时的拿出来把玩。想着昨天我们舍弃的一条路,我们此生永远不知道那条路的尽头是什么。

所以我想说这个叫张扬的家伙实际上是很会残忍的,不流一滴血的那种。他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让我们都惊出一身冷汗的存在的可能而已。就把好人们对生活理直气壮的愤怒硬生生的给堵了回去了。有时候目睹一场罪恶的生活,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让好人们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对的,至少不会更不对了。妥协是对的,投降是对的,卑微是对的。不对也不行啊。看到了嘛?那就是不对的结果。

这不是一种残忍是什么?把什么都撕开来看了。背景还要点缀上美丽的夕阳。把一条条你想到的路都堵死了,天空中却飞着自在的风筝。一个人,需要多少隐忍才能感觉到平静?需要放弃多少欲望才能得到心灵的自由?一个人,需要追问自己多少次才能知道,“我是谁。”

也许,我们真的不过只是一个,人。

当我发现自己处于烦恼之中
他来到我的身边
为我指引方向
顺其自然

当我站在黑暗的时空
他站在我的面前
为我指引方向
顺其自然

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将会有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即使他们分离
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
顺其自然

阴云密布的夜空
将会有光明
他照耀我直到明天
顺其自然

———— 约翰 列侬

 3 ) 这部片很差,但我给了4星

这其实是一部纪录片,杀人的纪录片,只是被杀的人刚刚才死罢了。

如果一起拍片的、教他爬格子的那些人对他宽容点,如果他的家人能明白他究竟怎么回事,如果医生能理解大麻和海洛因的区别,如果这些年有个导演能耐心地把他拖回来、告诉他别紧张、一切都好,如果拍这部烂片的张扬能明白这个人身上有多深重的伤口而列侬的儿子或者罗伯特普兰特只不过是伤口上的药而已

只要有一件事发生了,他就不会死

但所有人都太忙了,像火车司机一样,事业上了轨道,前进,不管铁轨上是不是躺着人

他不是能磕,他只是太脆弱、太缓慢了,他有权利活下去么

我们有权利从那些火车上下来而活下去么

syd barrett吃着LSD活到了60岁,死得很安详,因为剑桥乡下没有火车

 4 ) 贾宏声的孤独与死亡

2010年,演员贾宏声跳楼自杀。在一栋小楼中沉寂了将近十年之后,这位“约翰列侬的儿子”终于演完了十年前的那部电影。
吸毒、酗酒、打自己的父亲,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似乎构成了这部电影的言说类型。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影片,比如《发条橙》、《飞越疯人院》、《猜火车》,抑或是张扬有意在这部影片中向其致敬的《出租车司机》。和这些电影类似,《昨天》直接地,抑或在某些人眼中隐晦地向社会抛出了自己的脏话。当贾宏声在草地上看到来往的自行车人流时,他不能掩盖自己的愤怒。这些平凡的只为了活着的生物让这个世界显得过分乏味。他们僵硬地迎合着社会的规则和训斥,偷偷隐藏起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是“顺其自然”,活在想象和激情的洪流中的贾宏声所无法忍受的。“傻boy”,只是一种无奈的抗击。贾宏声无法追随自己的心目中的英雄,去实现《出租车司机》中的谋杀,或者成为列侬。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国度,而是因为贾宏声只是他自己。
《昨天》中的贾宏声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怀疑。在他看来,这个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虚假,充满了无意义的自动行为。导演有意使影片中出现《出租车司机》的海报,并且设置出贾宏声模仿电影中德尼罗的经典镜头,似乎有意在与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成名作并置中呼应影片的悲观基调。《出租车司机》中的德尼罗也是一个希望用谋杀打破社会平庸的冒险者。但结果是社会的平庸反过来同化了德尼罗的行为。他反而被社会评为英雄,并且享受着冒险带来的声名与金钱。《昨天》中的贾宏声也最终在精神病院的规训中回归到“正常”当中。他要享受着自己父亲通过演戏带来的物质生活,而在住进医院之前,贾宏声坚决斥演戏为骗人。
当然,这仅仅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意图而已,甚至是经过张扬弱化后的表达。实际上,电影中饰演着自己的贾宏声身上潜藏着令人畏惧的恶魔性。这种恶魔性不断地驱使着这个被社会宠坏了的明星离家出走。从吸毒的那一刻开始,贾宏声已经向这种恶魔性就范,并且成为了它的囚徒。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他打自己的父亲也是对社会的单纯反抗。这位列侬的儿子被激情贯穿,并且在激情耗尽之后便陷入颓废。他说自己喜欢“死磕”,正是在表明自己的不屈服。在恶魔性的激情中,他要和任何企图征服他的人或者物对抗到底。社会的规训也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向贾宏声显示出了它的不堪忍受:它企图要求贾宏声涤除自己身上的恶魔,隐藏自己的激情,从而臣服于每一个向他问候的个人。所以,贾宏声对社会的想法很简单。但他的力量也太微不足道了。恶魔只会让患病者自我燃烧,却不会给予他摧毁世界的能力。
然而,很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并不仅仅因为这些电影背后的社会语言而受到触动。打动你和我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明确的纪录片性质,虽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虚构成分。从贾宏声坐在镜头前的那一刻起,他那怀疑的眼神,黑暗的底色已经告诉我们他将试图还原那段生活。张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来保持影片的距离。他加入对人物的采访,告诉我们里面的故事都是人物的回忆;甚至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将舞台还原出来,俯拍的镜头似乎有意提醒我们自己观众的身份。但是,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即使是在表演当中的贾宏声,常常会自然的陷入到他自己的世界当中。电影的虚构无法阻挡演员的真实,这恐怕是观看者被打动的最大原因。因此,当贾宏声说自己看到了那条龙,或者说自己是约翰列侬的儿子,我们会感动地认同他,并且情不自禁地羡慕他的想象力。
 
贾宏声的真实在透露出他的恶魔性的同时也挥发出他的高贵气质:这是一个毫不媚俗的可怜的人。一百多年前,作家福楼拜就曾经在面对世界的庸俗时无力但却决绝地写出了一部《庸见词典》,他在里面将“媚俗”定义为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通病。他说,媚俗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好最大多数人的一种态度。贾宏声的高贵处就在于他以完全的不妥协姿态弃绝了任何程度的媚俗。当然,他身上的恶魔性将这种弃绝发展到极端后,也就消除了几乎任何示好的可能。所以,即使是面对自己的父亲,他也不愿意暂时回避自己的恶劣情绪以及自己的颓废而向他们示好。
另外,贾宏声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的颓废倾向。他从自己熟悉的演艺圈中出走之后,一下子便迷失了自己。90年代是一个经历了分界线的年代。如果中国的80年代意味着新一轮的文艺启蒙,那么,90年代就催生了迷惘的一代。就像影片中播放的窦唯的《高级动物》一样,九十年代的商业浪潮将理想主义挤进了垃圾场。从熟悉的领地逃出来的贾宏声没有新的理想场地供自己释放激情。
当贾宏声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时候,深夜里,他说出来了这样一段话。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 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我问他我为什么在这呢?他说这是对你的惩罚,因为你身上恶的东西太多了,必须把这些恶的东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彻底干净。我问他我干净了吗?他没有回答,两只眼睛还是死死的盯着我,然后就飞走了,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你就是一个人
一个月后,贾宏声逝世四周年。7月5号,希望大家向天堂里列侬的儿子问好。

 5 ) 傻boy

Let It Be&Let It Go
《昨天》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以真人为原型,讲述吸毒的电影。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太贴切,它却真正是当年最勇敢的一部电影。影片是对演员贾宏声在上世纪九〇年代,整整十年那段颓废岁月的真实再现。贾宏声八〇年代末开始演戏,他的主要作品有《北京,你早》(1990)、《周末情人》(1995)、《极度寒冷》(1996)、《苏州河》(2001)等,他的名字常和中国第六代导演联系在一起,2010年7月9日贾宏声跳楼自杀,娄烨、张扬、王小帅等导演纷纷表达了对其的追思和缅怀。对于外界的揣测,作为《昨天》主创的张扬说:“贾宏声最后自杀这件事,与大麻、精神分裂没有关系,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不想继续下去了。”

张扬在回顾拍摄过程时说:“这是一次痛苦的历程。”确实,重演贾宏声那段灰色的封闭的经验,并且都是真人真名出演,就好像是揭开旧伤疤,再往上撒一把盐那么残忍。影片让我们更加进入到贾宏声的心灵世界,他的痉挛、哭泣、微笑、愤怒无不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我们能得到某种感应,在某个时刻震颤到心灵,勾起自己的那部分青春回忆。这不仅仅是贾宏声的“昨天”,更是那一代成长于九〇年代的青年人的“自传”,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相互理解,总有那么多的迷茫也饱含了那么多的希望。

《昨天》的拍摄手法颇有几分实验色彩,它将个人历史复原成叙事结构的电影,采用了《公民凯恩》式的多视点结构,主客观叙述相结合。影片中贾宏声的身边人,包括父母、妹妹、朋友都有采访诉说的部分,其中就有《长大成人》的主演顺兴,作为朋友的他告诉了我们贾宏声的痛苦,以及对摇滚乐的执念等。我们从不同侧面打听到贾宏声,当然他自己也有坦露心声,只是到最后整合在一块我们仍然不了解真正的他是怎样,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懂。再有,就是它安排了“戏中戏”的部分,这是舞台和现实的交融,它扩展了戏剧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细腻的心理状态。影片中舞台剧和真实空间的场景转换很自然,甚至光线的变化都很流畅,比如疯人院里贾宏声从黑夜到晨曦的过渡。这样的真实与虚造的换位,平衡了影片的纪实性和间离性。

“她来到我身边,为我指点方向。顺其自然。当我身陷黑暗的夜空,她站在我的面前,为我指点方向。顺其自然。所有伤心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有一个答案。顺其自然。即使他们将分离,他们仍有机会看到一个答案。顺其自然。”这是甲壳虫乐队“Let it be”歌词的中译版,这正是贾宏声的心灵写照,他在片中以约翰·列侬为精神之父,进而走向偏执甚至打自己的父亲。他的房门上贴了《出租车司机》的海报,贾宏声便是又一个“房间里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日没夜循环观看这部电影和自己演的《极度寒冷》,这些都是一种富有魔力的可是糟糕的生活方式,影片中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同时表现了罗伯特·德尼罗和贾宏声的“练枪”段落,非常有魅力,包括相同的踢电视的行为,可能贾宏声就是这样不断迷失自己的。他的房间里还有约翰·列侬的画像,上头有句话是:Yesterday And Forever,张扬说那就是贾宏声。

摇滚乐、毒品、电影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标准配置,《昨天》里面,贾宏声听的是当年如火如荼的崔健和魔岩三杰,包括《假行僧》、《黑色梦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些歌都很精彩,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就这一点上来说《昨天》也是一种文艺参考。关于毒品,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有观众看到贾宏声如此的颓唐、挣扎,问到:他到底吸了什么毒品,别人回答:大麻和软性毒品,当时他就感到惊讶。确实,真正摧毁贾宏声的并不是毒品,而是他自己说的:和自己死磕。

关于死亡,王小帅作品《极度寒冷》里的贾宏声是个行为艺术家,他自导了一场“假死”,想要观察自己的死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最终发现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种濒临绝望的生活态度保留到了《昨天》,一直到他的自杀。也许吧,他的选择是一种理想之死,希望他能在天堂找到宁静的土壤,不用再面对我们这些每天庸庸碌碌、不知生活为何的“傻Boy”了。

 6 ) 昨天之前,你什么都不是;今天以后,你却一无所有

贾宏声死了,跳楼自杀了。我跟我爸说,贾宏声死了。他哦了一声,又问,怎么死的?吸毒?我说不是,跳楼了。他没有说话,要是在以前他肯定就啰啰嗦嗦说开了,大概比如什么“毒品害人啊,儿子你什么都可以做,千万别沾毒啊”诸如此类的,如今他大概也明白如果我真打算去做什么,是劝不住我的。他这个儿子,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已经做了,逃课挂科早恋喝酒抽烟,给他惹了一鸡巴麻烦。过了好长时间,我去倒水喝,我爸在厨房里炒着菜,突然抄着锅铲叹了一口气:人真想开了要寻死,也拦不住啊。我这就想起了余华在《兄弟》里描写孙伟那反革命父亲自杀的情景:寸把长的铁钉,用板砖硬生生敲到自己颅骨里。李光头他妈说,人要是真想死了,总能有办法。
贾宏声就这么死了,在这之前我基本上对他一无所知,知道他演过一些戏而已。他拍银蛇谋杀案出名的时候我刚出生;98年00年拍《苏州河》和《昨天》的时候,我刚被亲生爹娘狠心的推入应试教育的火坑在里面挣扎;在接下来近十年内,他的这两部作品又因为涉及爱情和毒品的缘故理所当然地被屏蔽在我的生活之外。
现在我终于知道,他20岁开始演戏,演话剧话剧,是个前途无量的演员。92年25岁的时候嗑药吸毒,成了一个混蛋。这个混蛋却是一个天才,我喜欢看他在《昨天》里在毒瘾发作那一段,浑身抽搐,脸色苍白,瞳孔急剧收缩,全身痉挛却又轻的像一片纸扑在地上。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天,指甲深深陷入草皮;还有他打自己父亲前跟他的那段对话:你们这代人从来就没活明白过。我今天就让你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是快乐。然后他又跪下来:“你是我爸,我今天打了你了,我给你磕头!”砰砰砰……
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里反应的他,他不孝顺,忤逆,乖戾,混蛋。但我却被他感动了,那个消失在大雨里的孤独的背影,背着晚霞,不停地走,就这么走了一整晚,清晨来到了天坛,他趴在回音壁上,大声吼出:贾宏声,坚持住!看到这一段,我他妈差点没飙出泪来。操。
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住。
看完电影后,我就说,这样的家伙,自杀是迟早的事情,10年他没有自杀,10年后终究也要自杀。他不去跳楼那才见了鬼了,天才不长命呵。毕竟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我最近总是想起海子,但是贾宏声和海子的死又不一样。海子的性格中始终有一种自杀情节在那里,仿佛自杀是人生中一定要经历的一个环节。《昨天》里面这样说贾宏声:他就那样,挺较劲的,做什么都比别人过。他这人比较极端。
极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怎么在这个现实到极端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者也好,虚无主义者也好,无政府主义者也好,在这儿是必然会死的。哪里有什么意外死亡,全是一刀又一刀的慢性谋杀。活在这世界上,就是这社会的狗崽子,读了那么多道理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歌,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讲,一点意见都不敢有。贾宏声这一跳,解脱了,可是接下来还有谁会跳呢。再过几年十几年的,还有人记得这个骑着破车逆着夕阳展开双臂的家伙呢,明天又会怎样呢。我不知道。

 短评

“昨天才知道。海子的妈妈,还会每天坚持读海子的诗,试着一点点的去理解他。”

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电影一开始看得我很慌,因为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偏执、极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这样的,虽然当时我很痛苦,但这也不是我如此对待他们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当初在安定住院的时候也是和这很像,不过条件有好很多,但是远没有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无数次充满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满希望,重新开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败了,好在我有在慢慢变好,而贾宏声却永远的离开了。

10分钟前
  • hana
  • 力荐

虽然贾宏声确实让人感觉很装,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样。这电影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15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该有困惑 就该浑浑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着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个正常人。这部片不该有这样给人以希望的结局。我恨这结局

17分钟前
  • 蓝麦田
  • 力荐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

19分钟前
  • 傑尼同學
  • 力荐

【SAME展映】胶片版。由贾宏声与父母朋友亲自扮演自己,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真实的生活,非常先锋。电影布景与话剧舞台的切换,带领观众由影院座椅抽离到剧场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让我想到《囚》。再次思考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决定权。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是传记音乐片,是先锋实验片,是摆拍纪录片……就绝对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依窝看就是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低情商儿子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节,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让又不会隐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实比贾宏声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护自己以及对别人保有尊重。

23分钟前
  • 球宝宝
  • 力荐

确实是张杨最牛逼的片子,伪纪录片、话剧与电影的形式交织,让人物原型触碰不堪回首的曾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表演。永远忘不了那场戏:贾宏声叩问生活的意义,然后打了父亲两个耳光——镜头拉远,灯光亮起,舞台出现,人生如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剧力万钧的场面调度,成为我私影史的重要时刻。

2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电影式话剧,或者话剧式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形式还是挺特别的。

3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买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试试 能行 这不是行了吗

34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力荐

不做文艺青年。不嫁文艺青年。不生文艺青年。

35分钟前
  • 筷喜旺
  • 推荐

人言钱难挣屎难吃,可钱再难挣,也是相对最容易得到的,而贾宏声想要的,偏是这世上最难强求的东西:自由、信任、被理解。『昨天』成全了一大批人的审美和思考需求,却毁了贾宏声,这电影撕开的伤口,看电影的人可以躲,贾宏声躲不掉

39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力荐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这才是结尾。

42分钟前
  • lo-fi.akai
  • 力荐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現在發福成那樣~哎~不靈了~人生要把握好自己呀~再看看她的同學鞏俐`再看看她以前的女朋友周迅吧~

44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贾宏声的死是必然的。绝对的人格独立造成个性的孤独,从而表现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点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导演却没着重描写主角的精神世界。这挺失败的。还有结局也不够好。主角不应该对世界妥协的,他应该死在精神病院里。

47分钟前
  • xiaoV
  • 还行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49分钟前
  • 張不吃
  • 推荐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这一段反复看了十多遍

52分钟前
  • Cross
  • 力荐

一个有理想没方向,与现实死磕却显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装逼耍酷,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决父子间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结尾并不是结局,一出彻底没有出路的悲剧,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结局,贾宏声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理想主义者。

53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1、他没装B也没装酷,他就是个人2、顺其自然3、最后他听到婴儿哭声的笑声有种过来人面对新生生命的悲悯

56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名叫贾宏声的青年想追求一种纯粹的文艺,却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乐是虚伪而短暂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颓唐而无意义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还不知何为终极解脱,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虚无又如何。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亲无力的哀恸令人落泪。

60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