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娜:画布人生

爱情片芬兰2020

主演:劳拉·布林,约翰内斯·霍洛佩宁,皮尔科·赛西欧,克里斯塔·科索恩,伊诺·阿霍,亚尔科·拉赫蒂,萨娜·科伊维斯托,凯·库斯曼,泰罗·雅蒂,扬·科兰德,莉莲·派妮,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

导演:安提·乔金恩

播放地址

 剧照

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2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3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4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5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6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3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4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5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6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7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8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19海莲娜:画布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6:0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15年。海莲娜是一位被遗忘的艺术家,她与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在乡下。距离她上一次办画展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海莲娜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热爱——绘画。当一个艺术品经销商发现了海莲娜和她的159幅令人惊叹的画作,并想要组织一个大型个展后,一切都会改变。但是,海莲娜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她与埃纳尔·路透的相遇带来的。埃纳尔是一位护林人,也是海莲娜及其艺术的狂热崇拜者。他成为了海莲娜的知己,也与她发展出了一段以悲剧告终的亲密关系。

 长篇影评

 1 ) 虚假的人物传记电影

“艺术家在创作时从来不预设阐述作品的立场,灵感来自事物本质,可遇不可求,只是透过艺术家之手表现出来罢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平述了海莲娜的生平,没有观众特别期待的花边新闻,只是一位女画家的微缩人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位平凡的人,这种平凡下又潜藏着不一样的悸动。

海莲娜和大多数人一样,想要一位伴侣,却迟迟没有出现,直到那一天。

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的叙事方向,这样的安排下好像有意弱化了画家本人与画作间的特殊联系,她的作品来源于她的生活,可她的生活中明确的缺少男欢女爱的成分,可本片却大比例放大关于画家与男性友人间的关系,有故意讨好观众之嫌,失去了人物传记片的准确性和特殊作用,我看完还是不甚了解这位传奇女画家,不了解她杰出画作背后的故事,两小时可谓看了个寂寞。如果我仅仅是为了看一段别样的爱情故事而来,我为什么不左转去隔壁看青春日系爱情喜剧去,看这冗长无味的爱情故事?

或许导演还是要思考一下,到底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观众想要的。而非按照自我定式,觉得观众想要什么。

 2 ) 温柔颜色下的心碎

这是一部关于芬兰国宝级女画家海莲娜的一段情感和生活的传记电影。海莲娜和母亲生活在郊外的房子里,两个男人敲开了她的门,带走了她的画,办了画展,打开了海莲娜的事业新篇章。其中埃纳尔功不可没,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海莲娜的挚友,两人一同作画一同分享,隐约的暧昧气氛让海莲娜决定全力支持埃纳尔去挪威深造。等待确认关系的海莲娜最终等来的是埃纳尔订婚的信。心碎的海莲娜甚至无法拿起画笔,她的挚友关键时刻的鼓励再次帮助她慢慢站起来,也释怀了和埃纳尔的关系。

整个故事都以一种缓慢的,冰冷的,压抑的氛围推进着,影片非常重视画面的光影颜色,整个电影都呈现着油画般的质感,既像海莲娜的画作的颜色,也同时用这样的氛围去渲染了海莲娜真实的生活状态:作为艺术家她的大器晚成,作为女性被家族男性压榨被母亲的无视。她要兼顾家务,照顾母亲,肉要男人先吃,画画赚钱要给家族分,没有勇气表达爱意,没有能力用语言表述。她的沉默,愤怒,反抗都留在了画作里。她用女性最温柔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灵魂深处的情感和声音。

作为艺术家,我非常欣赏海莲娜的作品,能够直击灵魂的深处。特别是一些肖像的眼睛,当观众和这些眼睛有连接时,能够感受到很多的情感。另一方面她的人生和情感的压抑是让人心疼,也侧面的展示出了芬兰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制和边缘化。电影用了非常精彩的颜色,配合女主贡献的绝佳的演技让这部作品用很柔软的方式呈现了残忍的大环境和一段痛心的暧昧的开始与结束。

 3 ) 帧帧美如画,让人震撼让人心疼

男女平权运动的兴盛,不仅切实改变了当下不少女性的现实困境,也让我们看到更多关于优秀女性的艺术作品。

芬兰天才女画家海莲娜·夏白克,便是在这样的大潮中被推到我们面前。前不久一部以海莲娜为题材的电影《海莲娜:画布人生》,在北影节的云观影中低调出现。

本文有剧透。

1

人到中年的海莲娜,虽然坚持每天作画,但是由于她性格孤僻,不爱和画商打交道,一直处于艺术圈的边缘,不为人所知,甚至无法以作品养活自己。

这从海莲娜给闺蜜维斯特尔所写的信件中不难看出,她的作品已经到了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步。

闺蜜是个有门路的女强人,帮海莲娜不断在芬兰的艺术圈里做宣传,鼓动画商去购买海莲娜的画作,这才让她的生活和事业出现了转机。

这天,一位穿着体面的画商来到海莲娜僻静而朴素的处所,向她询问画作的事情。但海莲娜一脸冷漠。

在了解画商诚恳的购买请求后,海莲娜终于表现出欣喜。

陪在画商身边的是一位金发小伙,他叫埃纳尔。

埃纳尔是个林业员,兼职作家,且自学绘画。他是海莲娜的忠实粉丝,虽然闺蜜维斯特尔在画商身边不断宣传海莲娜的画作,但是真正让画商下定决心收购海莲娜家中所有作品的人,其实是埃纳尔。

就这样,海莲娜的事业高峰和埃纳尔一道,悄无声息地来到她的身边。

在聊到对巴黎的印象和绘画的理解后,海莲娜第一次感到内心的悸动。这样一位年轻的异性崇拜者,对自己饱含倾慕之情,让海莲娜干涸久矣的内心被唤醒了。

他们会一同在海莲娜家中的画室共同作画。

海莲娜也受到埃纳尔的邀请,前往他的海边别墅度假旅行。

而当埃纳尔因工作得在外待上一段时间时,海莲娜像少女一样,希望两人之间互通信件,倾诉心事。

可这段朦胧的恋情,在海莲娜资助埃纳尔到挪威旅行学画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海莲娜本打算等埃纳尔回来就告白,但她等来的却是埃纳尔与其他女孩订婚的信件。

从此,海莲娜陷入了一种不可收拾的孤寂状态,且常常出现心绞痛,即使在疗养院待上很长一段时间,也无法彻底痊愈,就像医生所说的,她的心碎了。

然而当埃纳尔再次回到海莲娜的身边时,两人妥协了。

成为此生中最了解对方的知己,而这份不同寻常的友情一直伴随到海莲娜去世。

2

海莲娜四岁时因跌倒而摔坏了臀部,导致她从小无法正常上学。幸而,她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使她能够进修素描和油画。

17岁时,她在芬兰艺术协会组织的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之后不久,她就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凭借《病愈的孩子》获得了铜奖。

所以将她称为一个天才女画家也一点不过分。但是此后的海莲娜,几乎就和母亲两人煎熬度日,相互敌视。

片中,母亲对海莲娜表现得毫无关爱,她只知道驱使海莲娜做家务,或者在海莲娜的画作赚钱之后,让她把所有钱都给弟弟,用来分配给全家族的人。

而在海莲娜因埃纳尔的订婚而内心受伤之后,她也只是冷眼旁观。

母亲的这种冷漠和令人憎恶的嘴脸,其实和芬兰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基督教大环境下的男权意志,让家庭中的女子毫无地位。

这从片中的一个细节就不难看出。明明海莲娜的展览成功,作品大卖,结果回到家,在她用叉子挑肉时,却被母亲冷冰冰地阻止:应该让男人先吃肉。

而在母亲这种男权主义的守墓人的衬托下,海莲娜的闺蜜维斯特尔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独立的光辉。

她不但独自一人生活,而且是芬兰女权组织成员,也对海莲娜这种女性代表不离不弃,扶持一生。毫无疑问,维斯特尔的形象,是当下男女平权主义兴盛的时代投影。

女演员劳拉·布林将海莲娜的苍老但时刻保持创作激情的神态,演绎的丝丝入扣,更重要的是,她并不只是塑造海莲娜在情感层面的欲望和失落,更以专业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女画家的日常。

据说,布林为了应对片中大量的绘画场景,特地进修了半年油画课程。所以当我们在观看海莲娜的绘画过程时,塔纳刮刀使用的分寸感,油画笔的落笔角度,以及创作过程中边凝视边窥视的小动作,都被捕捉到画面中。

正因如此,虽然本片的剧情推进缓慢,戏剧冲突偏弱,但在这些多维度的影像呈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而极富女性魅力的历史人物。

3

既然是一部讲述画家的电影,自然不可能在画面上令人失望。如同讲述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传记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样,《海莲娜:画布人生》让我们走进了在银幕中几乎不曾看到过的芬兰。

20世纪初芬兰画廊展厅的名流云集。

夕阳麦地间辽阔而苍茫的景色。

尤其令人心驰神往的,是片中在拍摄室内场景时,采用大量的“点光源”布光手法。这既符合时代的现实背景,同样让人看到如同油画般质感的家居细节和人物形象。

比如,海莲娜独自在画室构思创作的深邃感。

或者是母亲背着海莲娜偷画,产生的阴郁气息。

这些都更传神表现了海莲娜性格层面的孤独和隐秘。在艺术史上,很多人都将海莲娜和挪威画家蒙克(代表作《呐喊》)相提并论,不仅仅在于两人时代相近、地域相似,更在于海莲娜中晚期画作中,有着蒙克那不安且抽象的因子。

比如,她那幅去世前的最后一张自画像,笼罩着死亡来临前的阴翳和困惑。有评论家甚至说道:它将死亡第一次视觉化呈现。

一生未婚,且从小患有残疾的海莲娜,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走向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她对于世界越来越失去客观再现的信心,而是以扭曲抽象的方式对此质疑,这让人既为此心疼,也为此震撼。

 4 ) 用刀刻画的女人

第一次听说Helene,是在Johnathan介绍如何通过自画像来进行自我疗愈的课堂上,我被她的画深深的触动,不是因为美丽,而是:“虽然她貌不惊人,但却充满灵魂之火。” 尤其是临终前的自画像,真实到悚然。

电影描述了Helene的一段心碎爱情。刚刚度过最难熬时光时,Helene写到:“忧伤潜伏在你我的关系中,被当作了幸福。而我眈溺在爱的空壳里,既不高尚,也不伟大。因为爱终将灰飞烟灭,徒留孤独驾驭着我、禁锢着我。”

这时的Helene还没有完全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又需要面对与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母亲的离世:

我必须实话实说
这几十年来
我与母亲一直用苛刻的态度对待彼此
像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小岛上
如今她躺卧病榻
在孤岛上无声呐喊
我竟然突然感觉到迷惘
她究竟是我生命中宝贵的折磨
还是我成功道路上的终极阻碍

独白后,Helene坐在母亲的病榻前留下了悲伤的泪水,如此矛盾却又如此相爱。

Helene画的母亲

Helene活到83岁,与曾经的恋人成为挚友。我想她一定是从心碎中挺了过来,“总有一天你会重新昂扬,如同金属般清脆而坚硬。”

梦想与岁月总是一起携手
渐渐远离了我们
直到消失在地平线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遗忘
遗忘那我们曾经试图抓住的生命灵光
当抛弃了多余的追求
心中纯净如同白纸一张
然后我们终能找到喜悦

尽管画家已逝,仍然想要送上一份敬意与祝福:Helena的每一次艰难决策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份痛苦都选择了承受与面对。她的生命如画,简单深刻、真实有爱、充满了看不见的温和勇气。

 5 ) 海莲娜:我的画是用来感受的 | 北影节云影院71厅

本篇为北影节云影院第二场《海莲娜:画布人生》的映后文章,当晚,我们和艺术家潘琳、极地光影策展人王凯梅聊了聊芬兰艺术家海莲娜抽象又前卫的创作风格,坦率又执着的生活做派,并各自分享了对于女性艺术家争取平等机会的渴望。

《海莲娜:画布人生》

我的画不是用来解释的,我的画是用来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艺术家,我愿意被叫做艺术家。

映后嘉宾 艺术家潘琳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技术性的问题。她用刮刀、用画笔的时候,真实地还原一个画家作画的过程,包括她反复揣摩一张画有没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个屋探出头来,那种很复杂的心情。

映后嘉宾 策展人王凯梅

我们的都市言情剧,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个好妻子好女儿,要么因为一位男性的背弃而重新发现自己才能够成为女人。而海莲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纳尔,最后埃纳尔成了她最重要的一个批评家,她的好友,他们一生一直保持通信。这是一个100年前女性的胸怀,我希望这个电影能给我们今天在场的女性观众一个启迪。

北影节云影院观众

@nikki 选座的时候好像把三维的自己扔进了二维的世界,有趣!
@马丁 我非常期待这部片子,17年还去过一次芬兰,一直都想有机会再次回去。
可DIY的票根

简介:芬兰女性画家海莲娜

王凯梅:大家好,我是凯梅,非常开心和大家一起看这部芬兰电影。我做艺术策展,五年前创立了一个北欧电影节叫做极地光影,最近一段时间跟和观云影院做了很多合作,尤其是疫情当中,大家没有办法进电影院,我们就移步网络、在云端看了很多电影。今天很高兴介绍给大家,一位在芬兰非常有名,但是在国际画坛上还鲜为人知的芬兰女艺术家海莲娜·夏白克。

2018年开始在国外兴起Metoo运动,强调女性在各个岗位当中受到平等对待,随着Metoo的兴起,不管是艺术史上还是电影史上,历史上被忽略的女性被带回到大众的关注目光当中。比如说2019年,很多世界级的美术馆都在做女性艺术家的展览。《海莲娜:画布人生》就是让一位来自芬兰的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家走到聚光灯下的影片。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位艺术家。2019年英国皇家美院为她做了一个大型回顾展,让她的名字回到世界艺坛的主流艺术家群体。海莲娜活到八十多岁,绘画风格经历了学院派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直到她生命尽头的作品,虽然是在画人像,但是几乎在画抽象。在艺术史上她虽然和蒙克的生卒年份几乎相同,但是我们对她所知甚少。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1912.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Ateneum Art Museum, coll. Kaunisto.

电影中有个小细节知识,电影中的海莲娜讲的是芬兰语,但芬兰其实是有两个官方语言,一个是芬兰语,另一个是瑞典语。历史上,芬兰曾经有300年被瑞典殖民,所以在芬兰的所谓上流社会中瑞典语。海莲娜本人受过良好教育,母语是芬兰瑞典语。北欧电影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国家电影局给的,如果在芬兰拍一部讲瑞典语的芬兰电影,电影团队一定拿不到基金,而且国家电影局也想强调海莲娜作为芬兰人的形象,因此电影违背了史实,让影片中的海莲娜讲芬兰语。

我想问问潘老师,怎么看待电影当中海莲娜的扮演者?我看了一些资料,这位女演员劳拉·布林为了能够在影片当中展现一个真正的画家,学了半年画,一个画家一直在她身边做导师,所以整个电影当中看到的海莲娜的这些笔触,用刮刀画笔的动作,全是没有替身演员自己亲手来做的。劳拉·布林得过欧洲年轻演员未来之星的称号。她把海莲娜走路这种一跛一跛的形式出演得非常自然,而且一颦一笑之间的眼神太传神了。

细读:海莲娜作品小传

潘琳:先回答凯梅老师的问题,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技术性的问题。她用刮刀、用画笔的时候,比较真实地还原一个画家作画的过程,包括她反复揣摩一张画有没有完成,再退后躲到另外一个屋探出头来,那种看得很复杂的心情。我自己也是有一些共鸣的。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认识了一下这位艺术家。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搜索了她的信息跟作品。第二遍的时候,我对照着电影里有作品的镜头,把画简单地排了一个顺序。我现在通过图片顺序给大家说一下。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海莲娜说画家创作的时候从不考虑如何诠释他们的作品,灵感源自于内心情感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我觉得这三张照片特别能说明海莲娜说这段话时的心境。

接着,海莲娜在自己的画室里画自画像,作品背后一行是她用印刷的方式印了自己的名字到背景上,是很现代的手法。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Black Background, 1919.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Ateneum Art Museum, The Hallonblad Collection.

她反复修改画的过程中,自己很惆怅,就给好朋友写信,调侃自己的画连50芬兰马克都没有人买。朋友看到海莲娜画的作品,问她怎么想起来用银箔的方式。海莲娜开玩笑说是从日本人那偷来的。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作品的图片,它应该是用像之前宗教画那种贴金箔的方式,在背景上贴了银箔,用这种复合的材料代表了另外一个颜色或者区域。

Helene Schjerfbeck 时间/作品名不详

这是海莲娜布置展览现场的时候,几张能找到对应作品的图片。这个场景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拉天窗的帘儿,一会要左边一点,一会儿右边一点,看上去非常挑剔。我很能理解这种感受,之前做自己展览的准备也有过同样的心态。朋友之间也开玩笑,当你的作品来到画廊展览时,其实就像交卷儿,自己内心会非常纠结。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这几张都是在展览上,那时埃纳尔问了她一句,你是不是怕见到自己的作品?海莲娜回了一句,这些作品都非常拙劣。其实我不觉得这是故作谦虚,而是真实表现了矛盾的心态。

Maria

Protrait of a Girl

展览办得非常成功,海莲娜挣了一大笔钱,她的弟弟希望把钱都给家族里的人。这时海莲娜展现出性格非常倔强独立的一面。我想在当时环境下的女性有这种决定,并表达出来,是非常少的,她坚定地拒绝了。母亲非常生气,背着她偷偷找出来一张她的作品。

后来,埃纳尔走入了她的生活,两人一起去别墅画画,去海边写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转变。在这之前,海莲娜无论是自己工作,还是情感,都非常独立。只有她的画能跟她对话交流。即使是最亲的母亲在身边,也完全不能理解她。埃纳尔的出现,从情感当中打破了这种完全独立的方式。

Helene Schjerfbeck: The Sailor (Einar Reuter) (1918).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Hannu Aaltonen.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人一起画画,画着画着转向了下一个画面,埃纳尔在海里游泳,出现在海莲娜的视角前方,仿佛埃纳尔走进了她的画中。走近的同时,海莲娜将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她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专注力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接着出现了小女孩蹦来蹦去的画面,小女孩的蹦跳像是海莲娜内心声音的浮现。画完这张画的时候,她跟埃纳尔坐在那儿聊,想问清楚之前算是发生了什么,对方好像不知道是什么,之后两个人分开,埃纳尔就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在等待埃纳尔的过程当中,海莲娜跟他好朋友聊天,这张画《康复者》出现了。我之前看了一个文章说这幅作品全芬兰人投票,是排美术馆最受欢迎的第二幅。

埃纳尔回来,两人一起在市场买苹果,海莲娜看起来非常“挑剔”,我觉得是她内心中的完美。我找到的这一幅作品,跟电影的画面稍微有一点出入,作品的名字叫《黑苹果》。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画完这幅画以后,海莲娜决定资助埃纳尔去挪威,看她曾经经历过的风景。她之前画过一张画,也是埃纳尔收藏的一幅。我觉得此时艺术家内心已经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她选择了忍住,因为母亲委婉说过,小伙子还很年轻。她后来跟母亲非常严肃地说,你不要再干涉我的生活,我想她应该是有些后悔的,当初没有在他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心意。

然后,她画母亲的肖像。海莲娜画全身或者半身坐在椅子上的这种肖像构图,给我印象都是非常深的,因为她不会用之前艺术家的构图方式,而是顶天立地充满整个画面。她不给这个画面留有空间,整个人和椅子都是非常平面化的。

Helene Schjerfbeck, My Mother, 1909. Photograph: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影片最后,海莲娜又重新开始画画了。所有经历的情感伤害,像是给自己的惊喜,专注力投射到他人再遭遇破灭,回到自己,自己会变得更加坚强。

Helene Schjerfbeck: The Convalescent (1888).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上面这幅画是《康复者》,应该属于海伦娜一个偏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画作,这跟她在学院里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这之后,产生了大量自画像。她画一些人物,身边的邻居朋友,这些人物都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我还找到一些静物作品,个人非常喜欢,能从画面中也得到对我来说有用的东西。

Helene Schjerfbeck: Still Life in Green, c. 1930.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coll. Antell. Photo: Finnish National Galle

Helene Schjerfbeck, Still Life with Blackening Apples, 1944. Photograph: Didrichsen Art Museum

王凯梅:《康复者》是海莲娜很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她50岁左右也就是电影表现的这个年代,她是把原来的题材画面进行了二次创作。这个时候,作品完全使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这也是海莲娜艺术风格当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从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渐渐进入到自然主义,再过度到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风格的《康复者》

等她八十几岁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在19年的皇家美院展出的时候,卫报的艺评人说,这是一个能够把死亡视觉化的艺术家。

Helene Schjerfbeck: Self-Portrait with Red Spot (1944). Finnish National Gallery / Ateneum Art Museum, Gösta and Bertha Stenman Collection.

环境:北欧的自然光影

@Le vin mousseux fraises:电影里的光影关系很独特,影调的独特和北欧独特的风光也有关系。

王凯梅:如果继续聊一聊技术,其实北欧与大自然接近,所以成为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方面的代表国家。很多艺术家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在巴黎学画再回到自己的故土,发展光线、色彩的关系。对于北欧人来说,光线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因素。例如后印象派的北欧代表斯卡恩(Skagen)画家群体,大多数人都是在丹麦最北边的海湾,这个地方正好是北海和大西洋交汇的地方,那里光线变化奇异,画家们凸显光和影之间的闪耀,云彩的变化,所以北欧艺术家普遍在自然中摄取灵感。

我们用印象派画家来做比较,莫奈的《日出》画的是工业化的天空,被蒸汽机、火车车轮,甚至城市的杂光混乱过的天空。而北欧艺术家完全是在大自然当中寻找灵感,除了斯卡恩画家群体,还有荷兰北部尼德兰画派,在艺术史上有时候也会被称为北方绘画。我觉得从绘画风格和要表达的内心来讲,海莲娜和蒙克之间的关系更近,以蒙克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注重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情感:女性的博大胸怀

王凯梅:《海莲娜:画布人生》让我们看到,女性艺术家在艰难的艺术世界中踽踽独行,而海莲娜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代表。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记者访问,海莲娜说,我的画不是用来解释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去解释我的画,我的画是用来感受的。我不愿意被叫做女性艺术家,我愿意被叫做艺术家。

我们来讲述一位有天赋的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家,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的时候,你会看到她是终生未嫁的女人。也就是说,女人在成为一名伟大艺术家的道路当中,要付出几百倍上千倍比男性更多的代价。如果参看男性艺术家,例如大情圣毕加索,在他62岁的时候和一位21岁的女人在一起,80岁的时候和28岁的弗朗西斯科在一起。而海莲娜与小19岁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周边的世界,还是自己,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去想一想背后原因。

尽管在女性追求平等解放的道路上,北欧一直走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仍在影片中还看到,海莲娜母亲明显重男轻女,女性缺乏选举权。北欧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国家,瑞典是1923年女性才得到选举权。在之前女性都不能和男性同时吃肉,肉是要男孩先吃的。女性争取平等的过程中,障碍不只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家庭,还来自于自己如何去克服它。

海莲娜的人生对我们今天的都市女性来说,有什么影响?大家可能看了前一阵子特别火的《三十而已》,我觉得这部剧要是出现在北欧,是可以当做“女性如何被重新异化”的思维倒退的范例。女性要么被男性塑造成一个好妻子好女儿,要么因为一位男性的背弃而重新发现自己才能够成为女人。而海莲娜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重新接受埃纳尔,最后埃纳尔成了她最重要的一个批评家,她的好友,他们一生一直保持通信。这是一个100年前女性的胸怀,我希望这个电影能给我们今天在场的女性观众一个启迪。

@🐳 yiliya 这位画家为何会被艺术史长期忽视?是因为作画风格吗?

王凯梅:为什么海莲娜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被忽略呢?首先,我认为大多数女性在和男性同样的创作当中,女性都是被忽略的,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第二点,我觉得海莲娜的绘画本身,不是讨巧的艺术家。她自己讲艺术家本身就是悲伤的。拿她的爱情观来说,埃纳尔没有办法理解海莲娜对他的爱情,因为觉得她大太多,而他俩的实际年龄相差是19岁。

上面这幅图来自一个非常著名的女性主义者艺术团体,叫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她们以表演介入来为女性艺术家发声。游击队女孩组建于1985年,当时是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鼎盛期。由于游击队(guerrilla)和大猩猩(gorilla)常被搞混,她们就错将错就错以猩猩为象征,戴上大猩猩的头套,在公众面前开展一系列艺术活动。

海报英文写着“女性要想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必须光着身子吗?”海报中横躺着的女性是安格尔画的著名的裸体大宫女,但是把头部换成了大猩猩。游击队女孩喜欢用数据指出不平等的事实,在态度鲜明的作品下面,标明了一串数据:大都会博物馆的现代艺术部分中,只有5%的艺术家是女性艺术家,但是作品当中有85%都是裸体的女人。这张黄色广告牌贴在了纽约的公共交通上,游击队女孩用这种非常强烈的方式,让城市的人都看到女性所受到的歧视。

@伊铭新仁:女性艺术家从自身性别身份出发,审视情感社会,隐藏于男性世界,游离在主流圈边缘。

王凯梅:这段话本身是不是有一些预设呢?女性艺术家从自身性别身份出发,审视情感和社会,未必如此。你看海莲娜审视情感,难道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性吗?她有那么宽大的胸怀,未必一个男性能够拥有那样的胸怀来对待情感。举到小野洋子的例子,小野洋子做了很多happening,和她同时代的这种激浪派(Fluxus)艺术家,大都会博物馆当中都收藏了作品,但是这其中我们只知道一位女性小野洋子。其实草间弥生当时也是一块做行为艺术的,日后成功反倒是自身因为精神问题画的点点。

尽管事实如此,我不认为女性游离在主流圈边缘的提议是对的。很多女性没有得到她们应得的尊敬。回到海莲娜的例子,如果芬兰最著名的女艺术家的第一个全球大展是在她死后半个世纪才发生,这件事难道不值得整个艺术界去思考一下吗?

《海莲娜:画布人生》剧照

同代:抽象画先驱者希尔马

王凯梅:我再介绍另一位鲜为人知的女艺术家,瑞典艺术家希尔马·阿夫克林特(1862-1944),她的生卒年跟海莲娜(1862-1946)几乎是同时的。2019年10月12日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了抽象派艺术的先驱者希尔马·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的作品。这些绘画都创作自1910年代到1920年代中,这么大的体量,这么神秘的抽象意识,比被称为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要早将近20年。

如此重要的艺术家完全被艺术史忽略了,甚至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做“给未来的画(Paintings for the Future)”。希尔马曾说自己的画太超前,没有人能够了解,她把画留给侄子的时候,就说不要给外人看,留给50年后的世界。其实她等了将近80年才公之于众。

希尔马·阿夫克林特“给未来的画”

女性艺术家并不是游离在主流艺术之外,抽象艺术一直是西方艺术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今天艺术史是由男人来写的,所以康定斯基被看作是抽象艺术的发起人。左边是瑞典女画家希尔马·阿夫克林特在1907年画的,右边是被称作抽象艺术的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1923年画的,你们觉得谁应该是抽象艺术的领军者?

左:希尔马·阿夫克林特作品 右: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信心:选择艺术领域的女性

@Angelina:两位嘉宾作为女性,在选择艺术领域作为职业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阻力?

王凯梅:我选择做策展人和写作者,是因为我一直和文字、影像、视觉做工作,所以把视觉、影像和文字加在一起,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这个行业中的女性从业者也是非常多的,基本上不太受自己生命变化的影响。相对而言,女性艺术家要在艺术世界打拼,其实是单枪独马去工作的。

潘琳:我从初中开始上了一个艺术相关的学校,高中美院附中,再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最后去美国念波士顿大学绘画系硕士。2016年正式回国,那时决定以艺术家为职业,以画画的方式来生活。其实刚回国的时候,靠的就是勇气和坚信。我觉得自己成熟得比同龄人晚一些,也就是认定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来生活,选择做艺术家这条道路晚一些。我真正有非常强的意识,是到了美国的时候,2014年底到2015年初,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个低谷,是画画像朋友一样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海莲娜:画布人生》电影最后,海莲娜经历痛苦再走出来,以及之前跟自己长达十几年的郊外独处,都是非常坚忍的状态。我在2015年左右是非常能感受到那种力量的,这种力量是画画给予我的,所以坚定了我以后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努力去画画的愿望。

要说阻力的话,我自己不太能想到,展览的机会我觉得还是个人的机遇,或者说作品的状态。其实朋友之间聊天也会说到困难,但是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本身给予的极大反馈,对于我来说那个东西就足够了。

王凯梅:我和很多艺术家在聊天当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共鸣:道路虽然艰难,重要的是有信心。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坚信,一旦陷入虚无的话,就会觉得我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些颜料放在布上这么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所以不能陷入虚无,而是先相信它的意义。还有潘老师讲的这一点,当这种意义给你带来幸福的时候,它不是用金钱或者荣耀来回报的,它是对你自己内心的一种洗礼。我想一个艺术家如果有天赋在内心召唤的话,是不可阻挡的,只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这一点对我们越来越世俗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美的境界,不要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用金钱来作衡量。

@萍子:怎么看现代女性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冲突,以及爱情对一个女艺术家的作用和两面性?

王凯梅:对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有一个英文词叫Muse(缪斯),这是罗马神话当中的艺术之神,给予所有艺术家灵感。有人说毕加索有粉色时期、蓝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是因为他的一场恋爱,我觉得这个对所有人都一样。对于海莲娜来讲,她和埃纳尔的这场爱情诞生了她这幅少有的以男性为主题的绘画,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情感的这种冲动以及最终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在艺术当中得到表达。

我觉得追求理想和追求爱情的冲突,也不只是现代女性的问题。当年李清照追求爱情,最后人生也过得非常凄落。我们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最终就是你选择什么的问题。有的选择简单一些,比如说吃面包还是吃米饭,但是有些选择就是一个人生的抉择。对于艺术家来讲,一天要做很多的选择,到底是要画蓝色的天还是画紫色的天,到底是把这块黄色的颜料放在前景还是后景,时时刻刻都在做一个人生的选择。我是这样认为的,冲突才让生活变得精彩。

延展:艺术家的传记片

@larry 同样描述女画家,这部影片和《燃烧女子的肖像》有何异同、孰优孰劣?

王凯梅:我没有看过《燃烧女子的肖像》,看到介绍说是故事片,《海莲娜:画布人生》是确有其人,算是传记片。其实这种艺术家的传记片有很多,从卡拉瓦乔到透纳到鲁本斯等等。如果未来开一个艺术家传记题材的线上观影,你可以看到从古典派的伦勃朗,维米尔,一直到现代的杰克逊·波洛克,包括最新的梵高的动画片等等,都是可以从电影的角度走进艺术家的人生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海报

《至爱梵高》海报

《透纳先生》海报

延伸阅读:

海莲娜作品网站:

//ateneum.fi/nayttelyt/through-my-travels-i-found-myself/?lang=en

//www.wikiart.org/en/helene-schjerfbeck

了解更多北欧国家的影片,参见往期极地光影x和观云影院映后交流,也可关注「极地光影」公众号:

「北极短片展映」

「北极短片展映 | 感官世界」(上)

「北欧短片展映 | 坠落时间裂缝」(下)

「药不能停:北欧黑色幽默电影赏」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我聘请了一位职业杀手》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

原文详见「和观映像」://mp.weixin.qq.com/s/QF9kVOW7-taQ1E_WSSqmdQ

 6 ) 痛苦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还是束缚的枷锁

痛苦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还是束缚的枷锁

这是一个终极问题,我们究竟该沉迷其中,还是挣脱枷锁

只有白墙,让人可以发挥想象力

海莲娜是痛苦的

她的痛苦来自于很多方面:

显而易见的痛苦来自于身体的残缺,却有着坚韧的意志和不愿被束缚的灵魂的自由

不愿被贴上女性画家的标签,而时代的背景与家庭时刻提醒着女性的身份,和弟弟一起的饭桌上母亲会告诉她”男人先吃肉“

独自和母亲幽居在乡下十年,避世创作,潜意识里却还残留了想要组建家庭的愿望

而面对突然降临的明明带来了内心如此炽烈情感的爱情,却压抑了内心的冲动和波澜,她以为他会懂,用着自己的方式爱着他和表达爱,却注定是个遗憾

遭遇感情的重创,鼓起最大的勇气平复,继续创作,母亲问她为什么还要画画,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手艺去为纺织女工做图样

所有的最痛苦的时刻都化作愤怒、悲怆、那些压抑而不得释放的情感都被宣泄在了画布上……

而最深层次的痛苦其实是来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冲对方喊叫……不过她究竟只是我可贵的烦恼,还是我成功的终极障碍

在一幕场景中,海莲娜为母亲作画,她们都在抱怨对方没有真正爱过自己,回顾整个影片,其实她们是深爱对方的。母亲在生日的时候,私下为女儿邀请了埃纳尔,并且想要按照VOGUE的样式,为女儿做一条裙子,却是一条黑色的长裙,与埃纳尔未婚妻鲜亮明快的粉色小礼服产生了鲜明又压抑的对比。

这些痛苦,乃至终极的痛苦最终随着母亲的离世而似乎被放下,随着埃纳尔在未婚妻家庭晚宴上的演奏里,与海莲娜的对视而得到和解。

这些烦恼和痛苦是真实的,有力的,也是可贵的,究竟应该沉浸其中乐享这灵魂洗礼的宝贵财富,挣扎着,还是去寻找那沁人心脾的快乐。

 短评

电影用绚丽的色彩讲了一个其实很寻常的故事,关于爱情里的辜负,关于亲情里的偏心,关于时代背景下的女权。但是寻常后依然很有后劲,我把这归为helene最后获得的白纸般快乐带来的能量。上个月去看alex katz的展,他讲道,能量是艺术的一切,而绘画是消耗能量的过程。看helene的故事更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她把她的情绪付诸于画里,而在片尾她的画里可以感受到如此强大的能量,我想她做到了希望成为的强大的人,也挺好。

3分钟前
  • 也可以清心
  • 推荐

读诗便能想起你在海边沐浴霞光的裸背,绘画便能嗅到你正午后颈汗湿的气味。你是我挑到最完美的苹果,是我画布上的全部灵感,是我生命唯一的光。而我只是你人生里的误解,是你放弃的选择。这些年来我与母亲在两座孤岛彼此喊叫,知晓痛苦才是艺术的归宿。你说只能给我写一封信,便寄给我独一无二的遗憾。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爱奇艺上看北影节云上展映电影第七部,芬兰传记片。用像古典绘画一样的优美光线色彩,再现了这位芬兰女画家的孤苦一生和艺术画作。疫情逼出来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对我这样的老年影迷来说真是大好事,不出家门,看到了不少各国佳作,扩大了视野,又得到艺术享受。赞一个!

1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又来了 我建议大家不会写片尾字幕就别写。她终身未嫁又难道是她这一生最特殊的地方吗 又女性主义又反男性凝视然后讲了这么个搞不成对象就要死的故事你们自己寻思是不是不大对劲。白瞎了这个美术摄影音效水平。

12分钟前
  • 黑夜与白昼共存
  • 还行

灯光摄影和美术做得太好了,在家里的每一帧都像油画。喜欢作画过程,颜料的涂抹。对于艺术家悲伤寂寞、烦躁空虚生活的描摹很准确。但是没有把空间引入到叙事中来,空间和剧本是割裂的,也没有100%发挥这些场景的优势。这就是优秀电影和大师的区别吧。anyway,剧本结构不大好,主题也有些意味不明,中间一度失去推进的动力。ps克里斯塔太帅了,翻领衬衫(尤其银色丝绸那件)+西装/格纹外套真的太喜欢了。

16分钟前
  • 溺水小靴
  • 推荐

看到了久违的煤油灯下透出的昏暗的古典美,钢琴配乐时而轻盈时而沉重恰到好处,摄影也是如诗如画般美丽。片子截取了海莲娜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遇到了令她心动的年轻男画家, 却迟迟没有表达爱慕之心,直至他和别的女人订了婚,女画家心碎大病了一场,尔后终生未嫁……不过最后还维持住了这段互相写信的友谊也是厉害了!和重男轻女的母亲共处一室,相互争执和羁绊,到母亲临终时刻才和解。正如她自己所言,"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悲伤的,即便是幸福的艺术家",是这些生而为人的琐碎和苦痛成就了她,她的画风简单却也“粗暴”,那些面目狰狞的自画像就是最好的诠释。即使情路不顺,但她还是幸运的,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无人知晓的女画家Alf Klint 相比,还有人愿意买她的画,有关心她的艺术经销商,还有一位互相通信时常来看她的好知己。

21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推荐

【BRTV影视/BJIFF2021电视展映】芬兰女画家的传记电影,有点像法国的《Séraphin》。艺术家要么流芳百世万人敬仰,要么籍籍无名潦倒一生,很多天生都有着一颗悲悯济世的灵魂和内心。摄影很美,摄影本身就散发着油画之韵,钢琴配乐也增添了几分古典气息。

2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2020上海主竞赛入围。导演前作[恶之花]曾获上影节最佳导演奖。芬兰女画家传记,重点是几幅自画像(镜子高悬这个点很有趣,自恋+自怜)和代表作“水手”,以及与“水手”的原型Einar之间的一段感情。基本上是用现代的女性主义观点重新塑造了这个故事,原生家庭的问题,与画商和仰慕者的交往,等等。作为时代剧美服化道还是不错的,不少tracking镜头比较欠考虑。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三星半。精雕细琢的临摹了海莲娜的一生,她的冷静、严格、疏离和渴望,还有掩藏在这个下面的她的激情。画面极尽所能的重现了她画作中冷峻不乏生命力的氛围。但终究也只是远远观看,并未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她如何用刻刀画出柔情,看透一切却又一无所知。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那些浅淡交织的颜料足以站立我的一生。

30分钟前
  • 零余者
  • 推荐

海莲娜是这样形容巴黎的:烤热的石头,腐烂的花,未经清洁的皮肤,所有味道交织在一起。她爱脏污不堪的巴黎,那种败落,又是某种意义或写照。痛苦似乎总要在真正的艺术家心头预留一席之地,眼见要开花的感情太像琉璃,美好如斯,却像是静等摔碎的声响。画布上的人生,抛弃了现实主义许久,千百副面孔浮光掠影,唯独你那肖像,熠熠生辉得彷如一道绝世的伤疤。如此忧伤的故事,上好的摄影与配乐是绝配。@ 天幕,#北影节#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喜欢配乐摄影,故事较琐碎。# 我不想与你保持这份友谊,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见。

37分钟前
  • xoyabc
  • 推荐

非常隽永的传记片,没有大的戏剧冲突,情感起伏也极为克制,镜头有点琐碎但捕捉的光影很美,悲伤和爱都隐藏在淡淡的配乐中了。/ 艺术家想常人所不想,她们独自拥有一个世界,从不欢迎,只待偶遇。

42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BJIFF 2020】剪辑、声音都和海莲娜手中的颜料锉刀一样简洁、锋利,太喜欢质感,就是太集中于感情这条线上,和朋友、和母亲、甚至和弟弟的线都没有充分展开,那中文所谓的“画布人生”的翻译就没有很恰当。想知道海莲娜为什么在画中表现战争、她和好友的腿是不是在战争中受伤(《布莱切利四人组》)、她让护林员去的小岛到底长什么样、她在岛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47分钟前
  • 工凡
  • 推荐

虽然有命题作文之嫌,(讲女性意识,女画家,反男性凝视,灵魂伴侣,情感羁绊等)但我毫不犹豫把它选作我的上影最佳。非常工整的好看的电影,画面布景配乐剧情演员真的太绝。每一幕都如油画,每一个眼神都望进我心里。拍的很克制,但情绪铺的够足,话到嘴边终究选择不表,更让人难受。其实在我看来,故事和主题都是完整而能理解的,一些普世的主题有认真描述,男女主的你来我往意难平,母亲的“母权”,与女权组织成员好友的互相支持,浪漫而真实。和男主共处的时光,我隔着屏幕也仿佛恋爱到眩晕了。“感谢你曾给予我的这么多关注”,刻画他的骨骼时每一笔染料都如同抚摸过他的肌肤。但对于艺术家的身份,她获得过的真挚又短暂的幸福、归属和永伴她的痛苦、虚无、烦躁,还有很多值得思辨讨论的空间。

50分钟前
  • saterachy
  • 力荐

海莲娜的每幅画都透着刀刻般的愤怒,但她的愤怒最后征服了我。我觉得这个电影用长达一个半小时优美的画面,契而不舍地告诉我们不要试图跟男性艺术家谈恋爱,不管你们聊得有多投机……只有悲伤的不幸的人们才能拥有艺术,这倒是真的。

54分钟前
  • 阿祯
  • 力荐

摧毁即是创造,摧毁即是新生。海莲娜将她对生命的检视磨刻在画布之上。最终,她突破了黑暗和痛苦,超脱了普世爱情价值观,达成了与埃纳尔的和解、与欲望的和解,真正通晓了“欣赏即拥有,占有即失去。”伟大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段非人的经历。

59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人生而痛苦的原因之一是,不得不承受情感的破碎及其不可修复,比如亲情的不公、爱情的不得。梦想与时间手牵手,一步步离我们远去...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心破碎的声音。惊喜的是女主实际年龄并不大演技了得,感到失望的部分是故事偏生活化,对艺术风格的刻画太少,始终没有揭开Helene关于那抹红色的心事。#Helene Schjerfbeck#

60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2020年最特殊的一次上海电影节,抢到的唯一一张票。节奏缓慢的文艺片,画面非常美。导演想说的很多,有点碎片化,后半程观察了下很多人睡着了,我也迷瞪了10分钟。

1小时前
  • stefanie
  • 推荐

#SIFF2020# @梅龙镇广场电影城 第二场。入围了今年的金爵奖最佳影片,比预想中好一些,至少是一部很舒服的作品。只是非常可惜,再精致的布景和构图都拯救不了这个贫瘠的故事,主要是导演能力有限,特别是在进入后半程,节奏全线崩溃

1小时前
  • Scot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