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欧美剧美国2014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艾丽森·皮尔,小约翰·加拉赫,萨姆·沃特森,托马斯·萨多斯基,戴夫·帕特尔,奥立薇娅·玛恩

导演:格雷格·莫托拉,艾伦·保尔,保罗·立博斯坦,安东尼·海明威

 剧照

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2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3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4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5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6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3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4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5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6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7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8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19新闻编辑室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59

详细剧情

《新闻编辑室》主演 Jeff Daniels 今天发布推特,透露该季第三季已经确认。虽然目前 HBO 还没有官方发布这则消息,但对于很多剧迷来说,这个消息并不意外。HBO 高层曾表示对《新闻编辑室》的现状很满意,该剧也在今年获得了三项艾美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About Mac and Will

结局看到你们很幸福我也很幸福 一下午看完最终季 一直很喜欢看美剧里男女主的感情线,Mac和Will的感情真是特别精彩,让我深受触动 是旗鼓相当的搭档 在彼此的感情里却是拧巴的笨蛋成年人

丢失的电话录音里那句“I never stop loving you these years Mac.btw you look gorgeous tonight”

两个人在办公室大声脱口而出“别碰我男/女朋友” 后尴尬的小表情

Mac没钱打车时Will无奈给出的钞票和最后任她取用的一整个钱包

Will听到别人对Mac不尊重时愤怒的脸 为了保护Mac在酒吧给八卦记者签出的支票

急匆匆买来的她喜欢的Tiffany的戒指,吵架时假装自己退回去了却在Charlie的话语中醒悟 手忙脚乱地从上锁的桌子里掏出来跑去求婚 在舞台角落金牌主持人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翻来覆去地说着“I love you”和“marry me”以及让我印象深刻的“我会一直继续爱你因为这是宇宙的规律”Mac刚开始瞪的圆圆的大眼睛和那句坚定的yes 和最后甜蜜的抱怨“你怎么花了这么久时间”

在工作大厅宣布的第二件事 "meet the future Mrs Mackenzie Morgan McHale Mcv…"平板前面我和员工们一起欢呼congratulations!!

Mac接到电话后发出的欣喜的呜咽 得知Mac怀孕之后Will傻笑的脸 乱七八糟全部丢进垃圾桶的烟 看着儿童房发呆说要卖掉公寓买独栋别墅让孩子自由骑单车的新晋父亲 他终于在这一瞬间摆脱了自己的家暴父亲的阴影 他肯定可以be a good dad 就像Charlie说的那样 对助理笨拙地询问医院和全世界最好的妇产科医生 做好一切准备去成为一位父亲

引用一句别人在第二季下的影评“有些人你根本不必说出山盟海誓承诺一辈子,彼此间停下折磨就是幸福。因为他们是一对,就像宇宙定律。”

嗯 就像宇宙定律

 2 ) 我知道,我就是故意理想主义的

我收回第五集的评论。

作为学新闻的,从一开始就知道:在我国,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

我也经历了从“卧槽为什么”到“哦没办法”的过程。

铁肩担道义、无冕之王、自由战士……这些词曾让我多次在梦中意淫,揭黑、与强权分庭抗礼,要多过瘾有多过瘾。

但是,特别自然的,我毫无心理障碍的就接受了:新闻就是让你知道你能知道的‘媒体就是报道可以让你报道的。

我会从大的方面想:哦,一个国家,人心不能乱,万一媒体真的报道出惊世骇俗的真相,人心惶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做饭的不能好好做饭,开车的不能好好开车,这太危险了。

在我记忆中,有一段关于辽宁卫视曾经报道的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重要事件,我母亲曾经是受害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揭露的是当时执政者对于此事件的一场大阴谋。

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看到呆住,就在震惊中,辽宁电视台雪花了。

之后,再无此新闻后续。

大学期间翻墙YouTube,找到了更多关于此事件的视频。看得更完整,也更清晰。

但终究我还是存疑。

平时会听到很多别人口中对当前社会以及执政者的诸多负面“逼真”的信息,看他们习以为常的叙述,平静的接受这种情况,依旧正常工作生活,觉得,有意思。

但是,人们会津津乐道小道消息与政府亲属告知的那些“秘密”。

能不能广而告之,我不知道。

索金就很任性,他什么都知道,而且“明知故犯”,跟其他对抗的人不一样,他们属于带着一股火,视死如归,不能干掉你,也要好好笑话讽刺你一番的。索金优优雅雅,一副“哦我知道我也懂但是我就想这样,你说我我就消停一下,但别想让我永远妥协”。

我在想,理想主义挺好的。当然,得经历了认可、妥协的阶段。在这之后,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贱贱的理想主义者,竭尽所能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就算不完美,我也相信,那肯定比之前要更好,要更让微笑着觉得:这辈子过得,有趣。

 3 ) 专业主义的困局,it is more than it is。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菜根谭》(通篇也许只有这句话积极向上一点)

当《Newsroom》第三季的海报上写着的"EVERY STORY NEEDS A FINAL WORD."的时候,我无比好奇这样一部理想主义色彩的剧集将会用一个怎样的方式收场作结——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群励志要把新闻做好的人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我喜欢林宥嘉版本的《查无此人》,他在唱歌之前讲了一句相信“one great show can change the world”,听那首歌的时候我大一,刚刚接触到这部剧的第一季,看着Will像个老公知一样把问蠢问题的大学生骂得不配拥有妈妈,下定决心要追完这部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剧集。三年过去了,看完最后一集的自己又把进度条拖回导播喊“60 seconds”处,然后反问自己这三年来观影的感受与成长。
在我看来显然,这是一部great show,不过也很显然的是,它并没有改变世界什么,但对于新闻从业者,准媒体人,新闻系学生,这部剧有足够的干货和三观可以参考和自省,也提出了足够多的好问题供所有人反思。这部剧中的人们对于second sources的几近变态的追求,在新闻播报的选择中坚持新闻价值而不是收视率亦或其它因素的干扰,基于职业素养宁可坐牢也不透露线人的身份,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新媒体的态度、真实性和时效性的权衡和坚守……虽然的确有说教的成分,但这些内容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反衬出一块又一块残缺的现实媒体行业。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把新闻做好,还是好的新闻本来就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被播报出来?

剧中这些人所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在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境地。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所产生的公民记者遍地开出鲜艳的奇葩,新闻专业主义这种主义,能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赛克(哦,不对)马克思主义等其他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主义一样值得人们高举旗帜为之奋斗向前么,它在如今还有存在的价值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还没死,它还有着属于它的价值,可还有多少人这么觉得?你觉得现如今的各行各业的媒体记者编辑们有在遵循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吗?作为一个媒体人或准媒体人,你觉得自己有吗?身边的人有吗?是从什么时候这样对于专业主义的追求却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理想主义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主义就是一定要满副悲壮主义色彩的与现实对着干了?追本溯源,其实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从一开始也并非如剧中那般散发着神圣光辉,那不过是一种处于绝望中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19世纪中期的美帝正是资本主义全面接管新闻业的时期,那些如Pruitt一样从未接受过任何新闻专业教育的老板们要求新闻人为了发行量、广告收入等等看得见的利益来安排新闻的采编及写作工作……新闻人们或许是出于不被他人所看低,亦或者是把自己同那些他们所鄙视的印刷工人区别开来,他们只好宣称自己因为所谓的“专业”而拥有新闻业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什么事都要站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分化明显的现代社会之中,所谓的专业主义真的能够高举维护公众利益的大旗吗?编剧Aaron Sorkin在S3E5安排了一场Will与父亲的狱中对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针锋相对的今天,公众利益所以已经分化成了一个个单独集团的利益,你很难去平衡各群体利益间的冲突,也很难去找到一个能覆盖全社会的群体利益而为之奋斗一生。正因如此Will坐牢了,ACN被拆分了,Charlie因为它并不相信的东西而去世了……我推崇这部剧是因为它虽然理想主义但并不是一味的熬鸡汤回避问题,相反的它直面了许多问题并告诉了人们现实的残酷无情。毕竟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但,认识现实绝不等于变得现实,现实的残酷也可以让人变得更懂得珍惜理想与信仰。刚当选台北市长的柯文哲医生在TED演讲中讲:“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而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却不失去对人世的热情。”

对现实不失去热情,首先在于认清所处的这个现实。不论你用多恶毒的语言来评价当下这个社会,明天的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不论你对于这个时代持何种观点态度,都一定会有另一批人跳出来痛斥你的愚蠢。或许我活得还不够长,但我足够已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许多人:
他们对于事不关己的事情,永远是一副高高挂起的姿态。
他们怀揣梦想,忠于理想,不忘初心,除了嘴炮啥也不做。
他们有声称自己有所追求的东西,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他们打着道听途说的旗号,在各种场合一边绘声绘色地吹着牛逼,一边对所说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
他们总是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在一群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闪闪发光,用上帝视角无情的鞭挞着社会大众。
他们喜欢站队,非黑即白,热衷对刚刚才了解的事情发表自己抄来的见解,道理说的比谁都大,道德制高点站的比谁都高。
他们否定商业化的垃圾产物,一边把小鸡腿骂得一无是处,一遍乐此不疲地转发微博段子帮着垃圾做宣传。
他们仇视一切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刻把阴谋论挂在嘴边,坚信官员没有不贪的,富人的财富都是不干净的。
他们虽然受过不算低等的教育,却常常成为反智群体的主力军,宣扬知识无用论,还不如创业去卖红薯赚得多。
他们谈起各类问题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说得好像除了他其他人都生活在古代一样。

这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我的时代,这就是现实状态下我们的时代,不经意间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为了进步,为了变得更好,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站出来,代表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Will在结尾处说自己有信心,我也有,我想这就是这部剧传达的more than it is的含义吧。

"There's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oat.That hole is never going to be fixed and it's never going away and you can't get a new boat. This is your boat. What you have to do is bail water out faster than it's coming in."

做好你自己。Good evening.

 4 ) 被误解的唐吉柯德们

看完所有的评论,那么多人,真的是那么多人,都在或贬或抑着精英主义。这他妈是怎么了?

把TNR和精英主义挂起钩的不就是国内娱乐版的写手吗?那么有多少人,那些引用精英主义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去理解过“精英主义”呢?还是仅仅凭借字面的意思和这么多年来习惯性的批判意识去下的结论呢?那不妨就百度一下来看看吧。
“以大众主义者的角度而言,常认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甚至认为精英主义是一种蔑视、嘲笑,甚至是仇视普通大众,认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的主张,而认为“奴隶”、“野蛮人”、“乌合之众”、“群畜” 等名词是精英主义下的产物(这很可能是一种对精英主义的误会与偏见)。事实上,理想的精英主义其实具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关于知识的追求更是无止境的。真、善、美的全面成长应当是身为精英的使命。然而,精英主义却常成为既得利益者作为剥削、奴役中、下层阶级的借口,以致使精英主义这个观念后来却成为 “剥削者”、“敌视大众者”的代名词,但这样的认知都是具有阶级偏见的。”
当思想在无数次的革命以后,在无数次的被禁锢以后,自然是选择一种现世安好,屈服于任何看似稳妥的环境,自然无须花费数年的努力去成为所谓的精英,对于任何不同于自身的思维立时选择唾弃。可是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的心有不甘和恶意的贬低,因为那些精英是那么地高傲和自负,是那么地“不接地气”,是被千万次和白人至上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印象有多少是亲身经历?又有多少是在受政治意图指示下的电影、电视剧和文章不断教化下的产物?因为精英主义是某些主义看来最容易树立的反面教材,所以要被摒弃要被批判。因为我们只能接受一种主义!所以我们会臆想出一个理想化的民国来安慰失落和不满,以至于臆想过了头,而沉溺于被过分美化的往昔,而无法面对现世。

那么TNR真的是关于精英主义的教化众生的失败吗?看看TNR影评下的评论吧,似乎任何认同或者对Will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悼念都被认为是一种应该被奚落的精英主义,这他妈是怎么了?

写到这里我真的是停顿了很久,愤怒地停下来,选择去理性地思考: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以至于这么批判?到底是“傻傻的”唐吉柯德的理想主义还是被过分扭曲的精英主义?
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是否早早地视唐吉柯德为异类,将其不合乎大众的理想式的行为视为愚蠢,而只有那些符合主流的思维才是唯一聪明的?
Will如同唐吉柯德一样,在一部分人眼里是愚蠢和失败的代名词,可是我们需要知道在另一部分人眼里是勇敢和不妥协和义无反顾,比如Mac,她在第一季中第一次对Willf喊出“it's time for Don Quixote!”,她非常明白唐吉柯德的结局,但是她仍选择相信,而唐吉柯德在死前的忏悔其实无需被放大。
我想索金其实从一开始就在表达这是一个唐吉柯德式的故事,结局就是这样不好,但是那支矛还是应该提被起来,那头傻驴和桑丘还是陪着唐吉柯德去前行,然后,就是现在这样。
当写到这里,索金的话又自己跑出来,他说“他们不是真正的骑士,是精神错乱的老头子,自以为是骑士,在与一个无可救药且道德败坏的世界较量”。突然间,愤怒平息了,取而代之是心酸。因为一直以来都不愿意去相信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这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世界,因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那么严肃地被教化,因为一直以来都相信社会最终会选择某些自我修复或者救赎。因为始终还抱着这样去相信的理想,所以还坚持去写真实的想法,即使不合时宜。

索金不是神,不是完人,所以他写了道歉信,满满的自我矛盾,满满的萧索失望,留给我们3季的TNR,无数的批评。可是我想,其实还是会有那么一些人在听,用自己唐吉柯德的方式在前行,即使被攻击,但是还愿意去分享,去提醒别人前头的深渊和暗坑。起码因为TNR,我学会了去辨识新闻的真伪,学会了挖掘更多的second source来交叉印证。

如果没有了唐吉柯德,那么人生会是多么得索然无味。呵呵,至少我是这么相信的。


关于精英主义,豆瓣还有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163833718/,仅供参考。

 5 ) 《新闻编辑室——传统媒体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随着《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第三季也是最终季的落幕,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悲凉。查理•斯金纳(Charlie Skinner)倒下的那一刻响起的那首Sissel演唱的《Shenandoah》一遍一遍地在耳边回响。

《新闻编辑室》是我最喜欢的美剧,该剧由被称为业界最具才华的编剧之一的阿伦•索金(Aaron Sorkin)亲自执笔并担任制片,讲述美国ACN电视台晚9点《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播和他背后工作团队的故事,2012年起由HBO播出。索金最早由《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系列电视剧声名鹊起,由他执笔的《社交网络》曾获2011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索金剧本的特点是多人场景对话矛盾冲突的完美设计,超大台词量对演员和观众都是极大的考验。如果你看过《社交网络》,一定会被其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语速所惊呆,这一方面得益于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的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索金剧本的台词量实在过大,只有用超快的语速才能读完。这一特点在《新闻编辑室》中得到更夸张的体现,由于该剧中的主演本就处于新闻媒体,剧情几乎均由对话推动,导致它可能成了历史上台词最密集的美剧,同等时长下的台词量我估计是普通电视剧的三倍。我不得不经常经常要暂停和回看才能看清全部台词内容,而其中又夹杂了大量新闻专业术语和最近几年的著名事件,50分钟一集的容量大概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基本贯通,如果想要深入探寻可能还要搭上数小时查阅资料。

可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美剧,却遭遇收视率的滑铁卢。该剧前两季均在10集左右,但收视率极其惨淡,导致仅仅第三季就成为最终篇章,而且也腰斩为6集。第一季采用的方式是常见的主线递进但每集独立成故事的结构,第二季更是制造了一个庞大的悬念,用9集的长度逐渐揭开谜团,到了第三季,不仅再度进行了全面颠覆性的叙事方法,几乎超越了该剧最初的设定,更加入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棱镜门斯诺登事件等今年的热点新闻元素。可惜无论索金如何努力,观众就是不买账。根据统计,第三季首播收视人数仅有120万,相比另一部同样由HBO出品的大热剧集《权力的游戏》的1800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在金球奖和艾美奖上均斩获几项提名,却避免不了被砍的命运。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剧情中许多背景资料太过深奥难懂,但由Netflix出品的《纸牌屋》(The House of Card)中同样具有大量政治专业术语却受热捧,显然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最致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无法塑造出一个大众喜爱的角色——和电影不同,由于电视剧本身具有分集的特点,在下周同样时间还会切换到同一频道收看,除了剧情紧张吸引人,更重要的是有大众喜爱和关心的角色,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破产姐妹》中的Max,《绝命毒师》中的老白,《纸牌屋》中的木下议员等等,而《新闻编辑室》中虽然聚集了许多出色的演员(能按索金要求语速念台词的演员),也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且各异的角色,但他们都仿佛变身成了伟大的新闻道德传教者,显得不够讨喜。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部剧中充斥着太过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剧中被角色们反复提及的一个人物是堂吉诃德。实际上,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解读,最早在塞万提斯笔下,他被塑造成一个受骑士精神荼毒的疯子,遭人嘲讽,批判了中世纪的黑暗;而到了十八世纪,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堂吉诃德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绅士,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代言人;越向近代发展,堂吉诃德又越成为与现实抗争却又如此无力的悲情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的化身。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剧中《晚间新闻》的主播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和他的团队可说是一群当代堂吉诃德。他们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信息爆炸、信仰缺失的年代,坚守媒体从业者的道德底线,做着传统的严肃新闻,客观公正、不卑不亢,既不会做八卦新闻只为博人眼球,也不会随意发布不严谨的消息,不少人甚至还是人们眼中还在用着黑莓手机的老古董。他们与只看收视率的资本家作对,与侵犯人民知情权的美国政府作对,与社会中的不正义力量作对,甚至似乎与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在作对,而在最终季中,这些矛盾冲突达到巅峰。在当代这场由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Weibo们领导的碎片化信息社会洪流中,可以看出编剧阿伦•索金是怀疑、纠结、无奈而又迷茫的。尽管本剧的最终结局是相对美好的,但电视剧毕竟不是现实,而且结局的美好也并不代表索金找到了一条传统媒体理想主义的光明未来之路,他们仍然是一群堂吉诃德,在世人嘲笑与怀疑的目光中前行,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荆棘丛中前行,或许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迎来和堂吉诃德同样的结局。剧中有一段情节,当节目制作组迫于各种压力无法发布他们已经制作完成的新闻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所做的全部努力秘密交给美联社的一位他们都信赖的记者,希望她能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将事实的真相公诸于众。现实中,并不存在ACN这样一个电视台,即便真在某处有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存在,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又真的会有一个正义使者化身的记者出来前赴后继吗?在塞万提斯去世的400年后,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难以回答。

而与剧情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相对应的是,《新闻编辑室》停播的结局无疑也是理想主义的坟墓。索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我之所以这么设定,是因为不想编造假的新闻事件,我希望剧里的世界能映射出你所处的当代社会。而且这样,观众总能知道得比剧中角色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所以,我并不是在试图教育专业的新闻记者们,我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在剧情临近结尾时,索金所设计的两个桥段也很好地表明了他对自己之前所充满的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反思和怀疑。主人公威尔在看守所中与自己的父亲“隔空对话”,却被父亲斥责为精英主义的推崇者(指美国东北部波士顿、纽约等地的新英格兰白人后裔),而ACN易手后的新网络编辑所制作的APP也对老的女主播和制片人的传统新闻道德思想尽情嘲讽。在《晚间新闻》制作组为自己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的报道感到骄傲时,却被告知他们的收视率从第二跌到了第四,而ACN易手后做着老员工们不齿的娱乐八卦和名人跟踪等新闻后,他们的收视率却一路冲回第二……索金在剧中将自己化身为老牌新闻理念的卫道士,与新思维展开论战,并仿佛获得了胜利。但这种精神胜利却无法改变社会的潮流,而索金本人对这种胜利又持何种态度,其实同样是值得玩味的。正如冯小刚的《天下无贼》,虽然最后成功地保留了傻根对世界的美好印象,但刘德华在站台上对刘若英的那一番“为什么他不能受到伤害”的斥责恐怕才是编剧王朔的真正心声。

我在媒体行业从业近十年,也目睹了中国传媒业的许多兴衰起落。在20世纪前的中国,新闻媒体只是喉舌,是发声工具,从来都不具有独立客观的思想。而正当进入新世纪的我们开始逐渐觉醒后,又遭遇了社交媒体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变革,使得我们还没有形成严肃的新闻价值观,就被汹涌的时代潮水所裹挟,不由自主地向前。在上有有关部门监管,下有时代变革推进的这场洪流中,媒体们纷纷失去自我。传统纸媒日渐式微,新媒体只顾点击率,自媒体风起云涌但良莠不齐,导致在现在人们经常接受信息的渠道中,电视无法获得年轻人信任;门户网站争夺流量缺乏深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又遍地谣言。曾经中国媒体人的骄傲《南方都市报》也有堕落的迹象,开始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报道,而南方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更是爆出新闻敲诈丑闻,随着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们纷纷被招安或镇压,中国严肃传媒的未来走向何处迷雾重重。

我曾经也满怀理想,以为自己从事着改变世界、记录历史的伟大事业,但后来屈服于种种压力也不得不发布大量吸引眼球的新闻,其实要说服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何其容易,但正因如此,像剧中人物那样依然坚持自己原则才显得更难能可贵。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美剧后,就像忽然进入了一个真正美好的乌托邦,有一种“如果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做新闻那真的是死而无憾了”的感觉。但乌托邦本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还有多少记者坚守誓言的纯洁,还有多少读者和观众关心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这种坚持还有多少意义,是否还像堂吉诃德那样无论多努力都只会遭到更多的嘲笑呢?索金的这部美剧,能给人以思考。但事实上还有多少人愿意思考?我曾经把这部剧推荐给几个同行,之后就如泥牛入海,他们再未对此剧给过任何回应。是太忙没时间看,还是早已对所谓的新闻理想麻木,只把它当做一份糊口营生,我不得而知。

乔布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仿佛是命运的注定,将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乔布斯传》的剧本交给了那个同样足够疯狂的索金。但理想主义者也不总会成功,有时他们同样会输得很惨,乔布斯在Macintosh上的失败让他被赶出了苹果,索金的《新闻编辑室》同样被唱响挽歌。乔布斯最终东山再起,索金仍有机会重获市场认可,而信守传统价值观的新闻媒体是否还有明天,却无人知晓。

 6 ) 藐兮斯人,谁谓痴愚

“藐兮斯人, 勇毅绝伦, 不畏强暴, 不恤丧身, 谁谓痴愚, 震世立勋, 慷慨豪侠, 超凡绝尘, 一生惑幻, 临殁见真。”——堂吉诃德的墓志铭,也是当年《峥嵘》的创刊词

无论这部剧收视有多差编剧同学有多任性,我依旧是这部剧的铁粉,以下是第一集的功课/观后/摘录。

S3EP1

1、 Neal发现的发生暴乱的虚拟国家叫做Equatorial Kundu, 曾出现于West Wing第二季第四集,记得是这个国家的总统来美国谈判希望获得更低价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几乎谈了整整一集,最后达成协议要回国的时候,国内趁他离开发生了军事政变,他拒绝了Bartlet提供政治庇护的邀约执意回国,随后直接在机场被叛军处决。后来第四季该国发生了大屠杀。有群众兴奋的表示这证明Newsroom和West Wing是处于一个世界设定中的,不幸的是在Newsroom第一季第三集提到了布什政府,这与Bartlet政府时间是冲突的。可是,我宁愿相信他们CJ,Sam, Josh与Mac,Maggie等人都使用着快速英语and/or手语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
2、 CNN John King犯那个错误的时候,现实中只有NBC没有跟着犯错。
3、 可怜的被错认为波士顿爆炸案第二嫌疑人的Sunil Tripathi已于2013年4月22日死亡,死亡原因似乎与这件事无关。最先辟谣其不是嫌疑人的也是NBC的Twitter.
4、 Mac提到的第九个伴娘Diane Sawyer 是ABC的当家女主播,她的World News with Diane Sawyer一直在我的podcast订阅项中。
5、 Will说我不干了收视率这么差还不如回家做体育节目大概是索金大人自嘲回去做Sports Night吧(他98年起开拍的喜剧,哟据说里面第四季开始还有Will,是不是可以追一下。)
6、 本集中我最爱的两句对白分别是来自Will与Sloan,且都是对自己的partner说滴:
Will McAvoy: [to Mac] I worked very hard at cultivating no friendships outside of work. And to be honest, I was doing fine cultivating no friendships inside of work until you came along.

Sloan Sabbith: You know how there are tall women who don't mind dating shorter guys? I don't mind that you're dumb. And, Don, I mean that.

 短评

不完美的完美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如果一个国家的影视工业和意识形态已经强势到一部美剧就可以让每个国家的知识阶层都患上精神家园的思乡病,那当它真的拍起统战宣传片时该有多可怕?或者说,正因为每部电影和剧集都已作为主旋律的声音被世界各地无障碍接受,它又何须再费力去拍什么统战宣传片呢?

9分钟前
  • 芝麻糊糊大尾巴
  • 力荐

波士顿爆炸案。本集再次讨论了一个问题,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传统的新闻应该怎么运行?特别是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各种社交媒体点对点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电视台,但同时也导致真假信息的参杂,需要我们更有一双慧眼来看清。。。。个人评价:A。

11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这剧从开播就不招人待见,等到了第三季就只剩下索金一个人在战斗。No matter how much I dis/agreed with him, I don't want to fight against him, or beside him. I just want to stand there watching and admiring. Because no one else can fight like Aaron Sorkin.

12分钟前
  • Iberian
  • 力荐

岸边观望者的脸上写满畏惧和嘲讽,而真正活在洪流里的人们只顾日复一日孤勇搏击。

14分钟前
  • 安纳
  • 力荐

只有两种办法可以实现艾伦·索金的世界:1. 人人都是理想主义战士 2.人人都吸毒过量,语速惊人脑袋不清白。

16分钟前
  • Fantasy
  • 力荐

虽然总被说理想主义,但每次还是看的热血沸腾

21分钟前
  • 唐真
  • 推荐

一个完美的环,看完立刻重返一季循环直到第三遍,可见对此剧方方面面的倾心。客观地说剧集整体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确而突出,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更凸显出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契合。无论是否新闻人,对理想主义的忠贞以及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都令人无限敬佩加慨叹,也甘愿成为剧终那个奔走相告的孩子。

2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作为臭屌丝却在为身患精英癌晚期的索金倾倒,就像一个男的幻想着自己得了子宫癌一样有戏剧效果,普遍上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喜剧。

28分钟前
  • The 星星
  • 力荐

艾伦·索金的编剧水准依旧很高。能让人看得既欢乐又伤感,既激昂又感动。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可爱而鲜活,让人敬佩,让人喜欢。即使有坑没填,但闪回的结尾配上动听的插曲,依旧让人潸然泪下,依依不舍。再见了,新闻编辑室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向懂得见好就收的美剧致敬。

31分钟前
  • A-sun*
  • 力荐

"他并不想诅咒没有英雄的时代会如何堕落,但他希望所有人都看到,你们到底在失去什么"。最后一集突然很伤感,回首往昔,让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怎么死的,在这个时代里,精英主义是如何的沦为大众的笑柄的,我们的英雄最后都已经死了,好在这群理想主义者依旧战斗着。★★★★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悬念迭起,酣畅淋漓。迷这剧不仅为唇枪舌战的交锋和妙语连珠的犀利,更重要的是敬畏它传递的勇气、信仰和气节。也许它理想化得不合时宜,信仰和节气这东西可能我已经没有了,但看别人有,也是极大的满足和欣慰。

37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力荐

理想主義到最後還是貫徹到了底 Aaron Sorkin還是沒有讓它走悲劇結局 Charlie用了三年時間將這群理想鬥士聚集起來變成了瘋子 他卻先行離去了 謝謝這群飛蛾撲火的浪漫理想主義者 Thank you Don Quixote. Good Evening.是時候重頭再看

42分钟前
  • Xaviera
  • 力荐

这就是那种每句台词都深深回荡在你心里的好剧,看得我都想含一片硝酸甘油。一个英雄倒下了,一个时代逝去了,一种理想失据了,一部神剧终结了,我也好像失恋了。艾伦.索金大人,请收下我的膝盖儿。整部剧都像是他的夫子自道。而英雄们,什么时候才能从树上走下来呢?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Sorkin的理想主义还是不如他的自恋来得明显。整剧里的女性角色靠Sloan和Leona挽回,自打把ex糗事写进自己剧本后,他剧里的女性角色就全是槽点。

48分钟前
  • \t^h/
  • 还行

"He identified with Don Quixote, an old man with dementia, who thought he can save the world from an epidemic of incivility simply by acting like a knight. His religion was decency. And he spent lifetime fighting his enemies." This is not just for Charlie, this is for all of you.

50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我們都在笑話Don Quixote,實際上我們都羨慕Don Quixote。

51分钟前
  • 三三.
  • 力荐

“你知道堂吉诃德么?那个骑士,好吧其实他是个疯子,他自以为自己在拯救世界,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傻蛋。”

5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依旧好看到哭!燃到哭!爱每一个人!

56分钟前
  • 戚阿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