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大陆剧中国大陆,中国台湾2002

主演:林心如  蒋勤勤  谭耀文  李立群  胡可  常铖  邢岷山  刘小锋  龚露  郑嘉昊  方舟波  郑蓉蓉  李志良  周笑莉  方圆  吕凉  丁丹妮  吴竞  张丹峰  王仕颖  王艺璇  

导演:胡雪杨  王重光  

 剧照

半生缘 剧照 NO.1半生缘 剧照 NO.2半生缘 剧照 NO.3半生缘 剧照 NO.4半生缘 剧照 NO.5半生缘 剧照 NO.6半生缘 剧照 NO.13半生缘 剧照 NO.14半生缘 剧照 NO.15半生缘 剧照 NO.16半生缘 剧照 NO.17半生缘 剧照 NO.18半生缘 剧照 NO.19半生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3 13:13

详细剧情

三十年代,旧上海。顾曼桢(林心如 饰)优雅娴静,在家里照顾母亲,在外独立工作,与同事沈世钧(谭耀文 饰)的爱情刚刚萌芽。曼桢有个姐姐曼璐(蒋勤勤 饰),17岁就出来做了舞女以养活家人,后又忍痛放弃自己的初恋嫁给有财有势能让家里过上富足生活的祝鸿才,祝鸿才并不是一个安生的主儿,婚后依然花天酒地。曼璐年华老去红颜不再,心态也变得古怪。   曼桢和世钧的恋爱开展得并不顺利,虽然彼此确定心意,却遭到世钧母亲的反对,她更希望儿子与南京的名媛翠芝结合。但她不知道翠芝其实心头另有所爱。曼桢和世钧之间苦难重重,加上试探不断,二人之间误会渐生。   这边曼璐为了留住丈夫的心,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法子,不惜赔上妹妹的终身幸福。

 长篇影评

 1 ) 乱谈半生缘之小说与电视电影版

原名十八春的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言情小说形式的一部。尽管其实质仍一如她其他作品,浓郁的一片苍苍悲凉。但至少,曼桢与世钧的爱情跳脱出来,成为一抹亮色。尽管这亮色最终仍被黑暗的底色吞没。
个人认为,十八春小说原著,张爱玲在写到曼桢世钧重会时,就有点无力为继了。她不知该怎么处理人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将东北解放区作为一个新天地,打算让曼桢世钧慕瑾叔惠等人去那里寻找新生。故事在电影院里生硬地收尾,埋下了一个曼桢慕瑾将会结合的线索。这部小说好似成稿于五十年代初,不知张爱玲作此收尾是否有特殊考虑。但实际上,他(她)们的灵魂和热情已经被漫长的十八春吞噬,再也无法支撑起这无趣的人生。张爱玲作出展望未来的姿态,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未来仍在黑暗中。
不知是否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有关。张小说中,鲜有可爱的人物。她笔下的男人女人们,是一群时时刻刻被物欲情欲折磨,被琐屑庸常人生捉弄,同时又在互相折磨的可怜又可恨的人。她笔下的亲情是压抑冰冷的,她笔下从来没有友情。她唯一不曾否绝的只有爱情。尽管这爱情也总是昙花一现地消失在虚空里。她冷冷地隔着玻璃罩俯视着芸芸众生,没有一丝一毫悲悯。她看透了人生,便转手将人生的灰色一点一点展开给她的读者。在十八春原著中亦如是。
再谈许鞍华的电影版与最近播出的电视版。电影版砍去了原著的枝枝蔓蔓,只保留了主线,基本上体现出了原著的灰色精神。例如,影片以曼桢和世钧在小酒馆的重逢结尾,随着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真的回不去了”,镜头惘然地推移,没有感情地扫过人来人往的小酒馆,在苍凉的音乐中影片戛然而止。(好久没看,细节有些忘了。第一次看时我大一,坐在没有几个人的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电影版是减的艺术,电视版是加的艺术。(我才零零碎碎地看了几集电视剧,说说片段印象。)与电影相反,电视版发掘一切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尽其可能地使故事充满枝枝蔓蔓。例如,在原著中基本上只出现过两三次,连名字都不曾提到的曼桢做家教的杨姓人家,被发展成一个富商,一个对曼桢世钧爱情发展起到很大推波助澜作用的第三者。曼璐也一扫原著中角落里过气舞女的阴霾面孔,翻身成为一位泼辣能干的贤内助,开展了一段多姿多彩的创业故事。
除此之外,考虑到观众的口味,电视版半生缘被温情化了。尽管依然保持着悲剧故事的面目,但它不再是灰色的,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和电影不同,电视剧里的人物不再是阴沉的绝望的注定被人生一步步推入深渊的,他们有了积极的态度和可爱的面目。
从选角来看,电影版曼桢是吴倩莲,她有着凄苦的面相,眉梢眼底尽是把握不住幸福的无奈。而电视版曼桢是林心如,有着富家女的甜美气质,让人不忍把她和不幸联系起来。两个人的表演也很不一样。吴倩莲能很好地传达出原著中曼桢那种孤苦倔强的气质,似乎与甜蜜的爱情无缘。而林心如不同,她仍然秉承琼瑶戏女主角的纯洁浪漫,对人生的苦难绝望似乎毫无认识,唯一的打击似乎只来自爱情的小小波折。这多少减弱了电视剧的悲剧性,因为林心如往那一站,总像个幸运天使,使人觉得她会像琼瑶小说女主角那样注定最终会有幸福。
世钧自始至终只是个软弱的随波逐流的男人。他一生唯一的华彩部分就是与曼桢的恋爱。电影版的黎明勉强可以接受。电视版的那个男人太丑。(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这个男人鼻孔太大,嘴唇太肥,皮肤太黑,没有丝毫富家子弟或知识分子的气质,中国帅哥千千万,却偏选了这么个家伙来败坏我看电视剧的胃口。)
电影版曼璐是梅艳芳。她的身份经历和曼璐倒真有几份相似,那种风月场中修练多年的老辣传达得恰到好处。而电视版曼璐蒋勤勤尽管有一张悲苦的面孔,却稍缺风尘味。
倒是祝鸿才,原著中写他长相似鼠,电影版的葛优还有点靠谱,而电视版的他却像个北京老爷们,有了粗犷的风味。举动言谈有时十分可爱,不再像原著中的萎琐不堪。
还值得一提的是叔惠和翠芝。原著中的叔惠十分不可爱,对一切似乎都不上心,心不在焉地与世钧曼桢交往,心不在焉地跑到南京打乱了翠芝的心,又心不在焉地去延安投靠革命,一句话,面目模糊且无趣。他在世钧与两个女人的交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却始终只是个影影绰绰的陪衬。电影版本着简略精神,对他的处理更是无味。而电视版中,他看重友谊,对人仗义,爱上翠芝却因为齐大非偶而默默掩饰这份感情。翠芝在原著里是个完全不懂人生不懂感情的大小姐,还完全莫明其妙地爱上了叔惠,在电视里却变得很有手腕八面玲珑,并且一往情深地爱着世钧,尽管她呈现出用小手段从曼桢那里抢走世钧的倾向,但还是比原著和电影版里的翠芝可爱无数倍。因为,这里有活泼泼的生命,而不是原著里那种在命运的巨手中连挣扎一下都不肯的迟滞颓然。
因此,作为一个喜欢看俊男靓女悲欢离合充满滚滚红尘的庸俗观众,我喜欢电视剧版半生缘。它平庸而丰富,试图用大红大绿淡化人生绝望的灰色。我喜欢它,正如喜欢尘世间一切描画得当的美女的面孔。

 2 ) 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午间去食堂吃了饭出来,在学校西门外头的那条街上走了一阵,吸了一回烟。街面上清净得很。 有一部电影叫做半生缘,到底还是看了。 这阵子特地在绕开呢,结果兜兜转转还是看了张爱。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讲一双男女,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相爱过,后来分开了。 原来两个人的缘分,有时候真的是不够用上一世,只能到半生。 眉毛那么短,天涯却那么长。 若是多年后不期然又见,能说的亦不过是那句用烂了的,别来还无恙。 片尾有一个闪回,沈世钧在冬天黑暗的公园,打着手电寻找顾曼桢遗失的红手套,找到了,他笑起来,弯着嘴角。 而喜欢一个人,再喜欢也不过就是这样了。不然怎样呢? 情意好似王朝兴兴衰衰,终至湮没如同庞贝古城。 这城池存在过,只要你想看见,它就仍然在那里,无形地,然而有尊严地,存在着。但若是想在其中定居,已是不可以的了。 我实在是喜欢吴倩莲那个长相。 清淡是极清淡,而艳的时候又可以很艳。 在得知他婚讯的那天,她去看了一场电影,对着银幕上的闹剧笑起来,而面孔上尚有泪痕未干。 她同自己说,我想每一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其实好多事情不必像她这样看得那么透。她越是淡定,便越是叫人痛彻了骨。 但我知道,原本我连痛也不该觉得痛。 因为这个电影说的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2006-10-7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3 ) 放下了原来更伤感

   书,十八春,看过好多遍,每次小心翼翼设着防,生怕被张先生拐进她的伤感里,每次还是会长吁短叹,即便当时小小年纪也跟个小怨妇似地咒骂梅艳芳和葛优,满脑子都是如果……要不是……的假设。
    看完碟反而放下。电影里的葛优没有书里那么让人讨厌,看书的时候恨不能掐死他和曼露,恨得咬牙切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缘故,电影里这对黑夫妻甚至比世钧、曼桢还要可爱一点,真实一点,人性一点。

    或许是因为电影太过于主干,没有了那些枝枝蔓蔓让人窒息的牵跘。

    小时候的梗在心头的东西突然放下了,觉得还是性格的悲剧。两个人的性格使然,那些强戏剧的百转千回不过多了些凄怆。
    没有葛优、梅艳芳,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没有了借口抱怨,反而能放下了。仿佛命中注定的不可更改,我们只有顺势接受。

    等我放下了,我才发现,我这才刚刚掉进张先生的陷阱里。
    

     

 4 ) 青天无片云

1997年
我18岁
1998年
我19岁
我,开始看电影了。
自由地看我想看的,电影。
那一年,我看了《女人四十》。灯光亮起,我走出很久,才感觉到,心口紧紧的疼了。晚上,在自己的小床上,暗暗哭泣。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的不美却这么的美。我哭泣,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女人。

2005年
我26岁
在北京
遇到了我二姐
她是我一切女性主题的导师。从张爱玲,到亦舒。从李嘉欣,到梁洛施。她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女性的门。因为她,我才知道古诗的美,因为她,我才知道有个特倒霉的女人叫萧红。也因为她,我有了今天的一切。可能还会有未来的一切。
在那几年,很多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跟她,踱着步子,聊着。记忆里,她的手里总是捧着升腾热气的茶杯,映的她的脸,落在今天的记忆,有一种梦幻般的水汽。
我跟她很不同。
如果她是粉色的,我只能是棕色。
如果她是蓝色的,我只能是红色。
如果她是一杯红酒。我,就是那碗褐色的醋。
我跟她,很不同。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她才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很多时候,我觉得,上天似乎给她的不够多。
但是,无论如何。
我知道。
她就在那里。
不曾离开。
每每回头。
知道她在。
这颗心就有种活在人间的温暖跟温柔。
是的。
她是我的小伴儿。

我看过《半生缘》很有些年头了。
但是没走心。
对于一个满心都是朋克,都是机车,都是美国色彩的女孩。这故事,黏软,憋屈,不美好,很下里巴。
但是在某个日子里。
二姐跟我谈起了世钧。
我又在多年后的某个夜里再次看了这部电影。
泪如雨下。
但人生的愁苦,永远都在岁月的背后。
年轻不是财富。年轻,只能用来挥霍。

如今。
我步入中年。
身为人母也为人妻。
百转千回一番。偶尔坐在寂静里。也会想起很多。
比如北京夏季的暴雨。
比如夜晚的破旧车站。
比如家乡的小河边。
比如那些躺在二姐床头的小时光。
……
当年,何曾珍惜过。
大把的青春就那么过去了。

很多年后,我才懂得。什么是女人。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自己曾经多么张狂。
做不到任何事。这才是人生。

当并不那么高贵优雅的曼桢遇到世钧的时候。
卑微的小女人渐渐的发现,原来这个世上,会有个男人,真的对自己好。淡淡的好着,细水流长,家长里短。
原本她跟他,都是那么淡淡的好着。就像那各自低头的嘴角笑容。你说不出什么精彩,却那么真实。
原本这样的故事,就是寻常。过起来日子,生孩子,照顾家。岁月会静悄悄的带来一切带走一切。
可是,那就不是电影了。
正如她同自己说,我想每一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年轻的时候,看不起曼桢。
觉得如果是我自己,拼了死也要活出个自己。
可是我又错了。
怀胎十月。又岂是一死了之一走了之。
人总是经过一些才会明白一些。
人总是不得不接受之后才学会接受。
曼桢也曾经想过,有朝一日,倾倒而出。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给他。为什么?因为觉得这个世上,有个人,真的对自己好的。这种好,可以托付,可以,生死依托。
那股劲,可想而知。
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全部的渴望以及出路。
然而,时光会抹杀一切。
人生往往如此,你以为你可以,但是,你不可以。

如今再想曼桢。
却是她生儿之后那副低眉顺眼的好样子。
见到世钧。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什么爱恨。对,就是见到你。对,就是我还在。
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过期了。过去了。
人还是那个人。
但也不是那个人了。

所以。
今天,我才懂了。

是真的,回不去的。

在那间有些吵闹的小馆。
她跟他,生死有命。即便面对面的坐着,也再也不是对方的那个人了。
爱过的人。我们不能看着他死,看着他活。未曾共同经历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正如那日感动我良久的歌词,还未与你饮过冰

人,不可能做自己。
我们艳羡一些人。
甚至恨一些人。
其实想一想,不过只是我们做不到那种人。
背起一个背包的重量,我们不是承担不起。
走一段独自的岁月,也不是过不下去。
我们做不到,仅仅就是因为,我们还不那么想做到。或者,我们没有信念做得到。或者,我们早已经知道了,做得到做不到,根本没差别。
有时候看到很多女人。
过着各种生活。
有人喜欢说快乐的事儿。
有人喜欢说不幸。
想来想去。
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呢?
吃饭睡觉。
睡觉吃饭。
有时候,我也想生命的价值跟意义。
什么叫做价值呢?
你为别人带来的那一切么?
跟自己有关吗?
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虚名吗?
或者是那些闪闪发光的生活呢?


有些事,想一下,就会潸然。

有些路,你转进去就再也出不来。

被拷问的灵魂,不会快乐。
那些道德优越的人,那些施与人恩惠钱财的人。
甚至那些给出爱的人。都像手握皮鞭的行刑者。
其实更多的时候。卑微不是可耻的。
卑微甚至可以让人更真实。
像个乞丐那样的知足安然。

被看不起或者被忽视。
接受生命的一切美与创痛。
接受所有的甜蜜瞬间与长久折磨。
人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平静。

她问他,你好吗?
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有人说世钧不够好。
有人说世钧不是爱。

我笑了。

知道什么是爱么?
知道什么是爱人么?
就是那个人。
那个你看到他,就知道自己不会孤独的人。
他的好坏,善恶,与人无关。
就算他是个混蛋,暖的,也是一颗心。
这才是爱情。
会换灯泡的,那是楼下的民工。
会挣钱混迹的,那是隔壁的酒保。
那都不是唯一的恋人。那是旁人的心爱之物。
对于曼桢。
她只是爱着,这样的一个世钧。
而爱,只不过就是寒夜里那一口对方呼出的暖气。
不过就是,黑夜等待,那一眼诚恳的凝望。
不过就是,走过泥泞时握紧的手指。
不过就是,明知道不够好却依旧觉得好的,那一股子,浓香。

曼桢写给世钧的那封信:
    世钧,我要你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

 5 ) 邂逅忧伤,邂逅张爱玲

邂逅张爱玲,你一定不能错过《半生缘》。
有时候觉得爱情太多理想化,现实冲散童话,面目全非。
从没有什么力量能强大到主宰命运,相逢、重逢,仅仅是缘分。
所谓凄凉的满足,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曼祯、曼璐姐妹俩,谈不上谁比谁更悲惨,老于世故和不近人情,结果都令人唏嘘。
爱恨挫折,看书的时候就体会到了,看电影则更为直观。
当文字邂逅影像,一样的平淡苍凉,连喜怒哀乐也毫不张扬。
悲凉是张爱玲作品一贯的基调,没有一丝的违和感。
浮生若梦,已经半生
半生沧海桑田的无奈,这一生的叹息。

 6 ) 半生缘之所以为半生

重温旧片,无比悲伤。
在曼桢的悲剧开始之前,我对电影赞叹有佳,觉得它抓住了张爱玲一贯的琐碎生活之感。尤其是他和她第一次牵手的那场戏,她连看表都不肯松手,来来回回牵着手走在夕阳的街头,那个街头,几乎可以看出是张朴素的背景纸,大概在简易的摄影棚里。这让我感到整部电影都是平淡的口气,叙述平凡的故事。因为情节到了那里,尚且还算平凡。
然而曼桢说,如果我真的和世鈞结了婚,生了孩子,那故事就不叫故事了。这句话放在片尾,尤其的妙。

从曼桢的悲剧开始,我的失望一点一点聚积,丝毫没有在电影里看见那种歇斯底里的沉痛。从省略曼璐的流产说起,祝鸿才态度的急转直下直接导致她甘愿低头舍弃自己舍弃曼桢。我记得书里说,她决意操纵这个阴谋的时候,脸上疯子般的笑,连她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曼璐是歇斯底里的。而曼桢,那是骨子里的歇斯底里,虽然通过肢体不过是给曼璐一个耳光。然而到她被锁在房间里迫产,隔着墙听到世鈞到访的声音,而歇斯底里地想要挣脱出去,这苦大仇深的一段在电影里被掠去了。只有她背着窗,而镜头慢慢移到窗外,世鈞孤独离去的背影。还有她被家人围赌在医院最后设法逃脱的那一段,终于挣脱出牢笼的一刻,更是省去了。
那些深仇大恨的心路都被导演抹去了,那半生缘还剩下什么呢。我一向认为,张爱玲的故事,都是在当中饱含了泪水,因而在结尾才能饱经沧桑地红了眼眶,却流不出泪来。因为泪都在当中流尽了。

再后面,慢慢的影片又找回了书中的感觉。爱情褪色了,婚姻世俗了。年轻人们老去了,满足于表面的幸福。“故事”的痕迹又淡去了,而更像平凡人家的生活。
直到他们再次相遇。在隔间里的拥抱,十八春,以及十四年的别离,所有的宣泄就在这一刻。书里说,曼桢回顾往事的时候原以为自己会痛苦不能自拔,然而真的说出来的时候,倒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可是何尝不是到最后紧抓住世鈞,沉痛地一句,世鈞,我们回不去了。那一刻,无比悲伤。

看完思考良久,忽然悟出了导演的视角。这是一个纯粹站在十八春以后的视角。她始终记得初见,恋爱时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感人至深。而那些曾经记忆中如血般惨痛的印记,却只是模糊。被玷污的一晚只如映在窗上纠打在一起的人影,不计其数被剥夺自由的日子却只如一日。
痛苦短暂,思念绵长。恨且可被时间抹平,爱只会愈演愈烈。人在尽头回看人生,就仿佛曼桢久病初愈后看的那场电影,即便是喜剧仍让你泪流满面,更何况你的人生若能算得上是个“故事”。
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爸问我,既然两个人无缘,为什么又要叫半生缘。问者无意,听者有心。
若无缘,可怜,因为故事从未开始。一生缘,可喜,但曼桢说,那就不是故事了。
半生缘,虽是可悲又可叹。可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短评

怎么可能不遗憾?你没见过他单膝下跪求婚的样子,为你做饭的样子,为你和儿女赚钱养家的样子,老了还爱你的样子……

9分钟前
  • 董小姐
  • 推荐

张爱玲的字总是有深深的哀怨…… 深深爱过,重重阻隔,而后终究错过,从此记忆里被痛和酸弥漫。我爱你,无法忘记你,但我们都没有在一起。曼桢说:“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但我们都宁愿我们的爱情中少些故事,也不愿错过你。

10分钟前
  • 莹小慢
  • 推荐

“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其实我是跟在了她的后面”。真可怕。张爱玲的现实主义作品,电视剧处理成琼瑶味了,电影版许鞍华处理的恰到好处,特别叔惠和翠芝,寥寥几个镜头,却表现出了极汹涌隐忍的感情,有类似体验的人都会懂。黎明版的世钧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11分钟前
  • 蜉蝣渡海
  • 力荐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他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很久以后仍旧是个寒夜,沈世钧才知晓顾曼桢当年的遭难。但又有何用。知道或不知道,重逢或无重逢,终究遍地都是最俗套的,回不去了,四个字。正如小酒馆内人声喧沸。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不如电视剧呢,林心如演的更像曼桢= =

20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许鞍华拍张爱玲的东西总有舞台感,看《倾城之恋》也是如此,不知是同期录音还是灰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灯光?偏写实的处理让这个故事更生活了。最后一场是神来之笔,再也回不去的感情。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发现以前的剧真的都特别的经典,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艳芳的表演,特别棒,里面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刚好,让人看的特别入迷,挺感动的!

26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选角皆入戏出彩。葛优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梅艳芳“该死!这肉还带血的怎么吃啊!”。黄磊民国一小生。黎明温吞水脾性。民国暮色黄昏里,浮世的悲欢,南京玄武湖清凉山上,荒烟漫草的年头,梧桐将故事染色,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2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为选角赞一个,黄磊年轻的时候太帅了,不亚于剧中的黎明,梅艳芳戏路太广了,总觉得演什么都是对的

31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最杀人的不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是王志文那句“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一听就彻底黑化,连锁反应毁了一串人生活。爱的往昔,你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只有梅艳芳够张爱玲,长篇小说的脚本拍得太赶

3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黎明是真帅,沈世钧也是真温吞。他说有人来抢曼桢也不会被抢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发生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就算没有祝鸿才,我也并不看好这种不去争取的感情。顾曼桢头也不回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她的苦难就此结束了,文学作品热衷描述的无条件的母爱终于不再出现。但她最后还是回去,我感到悲伤。似乎所有人都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推手,但最大的黑手是时代。女人的性命如草芥的时代,她最大的价值是她的身体。她用她的身体去战斗,她因她的身体而坠落。曼桢是,曼璐亦如是。

38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推荐

目前来说是张爱玲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中表现最佳的一部,演员的选择气质非常精准

42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45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我们相见是缘,但无份,注定的半生缘

48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浩君,我们回不去了。

50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是个伤心故事,但不知为何看到最后都觉得提不起劲,也不知道是因为演员不来电,还是看厌了有钱人家瞎折腾。。黎天王演个温吞的窝囊男人倒像量身定制的似的... 另外,这是个时装大片啊!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选角非常棒,本以为都不是心中的样子,却在看的时候一刻不能挪开视线。像是读小说时那样想哭,待到结局的时候,还是痛的难以呼吸。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改编至此,我无可指摘

5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重看#3.5;11年后重温降分,本片最大成功之处无疑是无比妥帖的神选角,堪称张爱玲影视化最完美的卡司;原著底子实在是好,即使许鞍华只是将情节流水化地呈现了一遍,即使没有原著中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也足够催泪。六人山中行拍得好,各种欲言又止。十年空白后,你望着那个人仿佛演绎梦境般走下楼,唯有“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当中分秒的煎熬、心死的绝望、挣扎的重生,通通隐匿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时间残忍而公正的伟大无情力量,更多是由角色本身的悲剧属性固有,而非以影像达成。大量以门缝窥内的镜头,你望见的是一眼也是半生,然后很快一生就过去了,前面也并没有什么路可走。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然是改编张爱玲原著,但传达的还是许鞍华的寻根动机,属于她口述近代史作品的序列。在作品整体的立意上,许鞍华是较少见的华人眼界,跟王家卫杜琪峰的香港立场还是区别明显的。演员阵容里除了梅艳芳是配音说的都是国语,能想象说戏上做的很细致,黎明和吴倩莲天台晾衣服,黎明不小心弄掉了袜子又捡起来,状态很自然,整个人是在戏里的,全片演技大体都这种。李屏宾的摄影很出色,用镜近似日本电影,不过丰富的老上海物件、布景给这片子一种侯孝贤早期的乡愁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特殊年代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乍然起落无有规制,但这份经历交错心意割舍的决然,是古今一般同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多年之后我好像终于知道了从来都讨厌这个故事的原因,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凭空消失,而周围的至亲甚至都不去深究,只自顾自在脑海中编一个借口,然后继续无事般生活下去。这个版本略去了许多痛苦挣扎的部分因而显得有些轻飘,但光阴流逝的物是人非之感又格外沉重。许多唯有恋人才会注意的细节相当动人,譬如目光悄悄聚焦在手上爬行的小虫。对我而言最好的部分是结尾:咫尺之外,人人都在笑语笙歌,三步之内,你却与他各自落寞。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