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欧美剧美国2002

主演:内森·菲利安  吉娜·托瑞斯  亚当·鲍德温  莫蕾娜·巴卡琳  艾伦·图代克  朱尔·斯泰特  肖恩·马希尔  莎莫·格劳  罗恩·格拉斯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导演:乔斯·韦登

 剧照

萤火虫 剧照 NO.1萤火虫 剧照 NO.2萤火虫 剧照 NO.3萤火虫 剧照 NO.4萤火虫 剧照 NO.5萤火虫 剧照 NO.6萤火虫 剧照 NO.13萤火虫 剧照 NO.14萤火虫 剧照 NO.15萤火虫 剧照 NO.16萤火虫 剧照 NO.17萤火虫 剧照 NO.18萤火虫 剧照 NO.19萤火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6:5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世界,此时,人类对于太空的勘探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梅尔(内森·菲利安 Nathan Fillion 饰)是太空船“宁静号”的船长,每一日,梅尔都驾驶着他的“家”,穿梭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宁静号拥有九名乘客,这九人地位悬殊,个性迥异,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不可告人的灰暗往事,而他们脱离陆地登上宁静号,亦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九人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地上世界中的“刺头”。为了维持生计,宁静号接纳一切能够赚钱的任务,其中甚至有些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合法,与此同时,梅尔船长亦要带领他的船员们设法逃脱联邦政府的追踪。

 长篇影评

 1 ) 萤火虫之墓,破灭的更是希望

抛开政治因素,只谈文艺,该片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在我心中对标题萤火虫之墓的理解,即是对节子和哥哥清太的生命和希望终结的预示,并全部都投影到了一盒水果糖里。
        片子伊始,清太一家过着中层阶级生活,父亲是有地位有权势的军队大尉,母亲则是貌美贤惠的家庭主妇,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战争前,家里还能吃到用糖水煮过的水果、肉制品罐头及贯穿全文的水果糖。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一瞬间便家破人亡,给无数家庭带去了苦难和噩梦,一醒来一切都变天了。清太和节子在轰炸中刹那间就沦为了孤儿,以前的美好




生活全都化为了奢侈而不可及的肥皂泡,一触即破。
        1937年及二战后,日本先后施行了一系列“节食助战”的行为,按照实物配给制,定量配发大米,然后顺及荞麦、大豆、薯类,糖类、火柴及纸制品更是被严格限制。而只有钱没有门道,根本买不到多余的食物,因为食物只能配给,私买私卖都是违法的。到了清太和节子投奔亲戚后,已经吃不到更好的食物了,只能吃到“杂合菜粥”(一种萝卜缨子等杂菜叶、豆腐及少许米粒煮制而成)。战争年代,自顾尚且不暇,所以姐弟俩只能喝到菜汤,沉在锅底的食物都是主人家的。受惯了宠爱的清太自然是忍受不了这些差别待遇及寄人篱下的冷嘲热讽的,带着妹妹就想着去找爸爸。然而,片中他们的父亲早就沉入海底了,他们早就是孤儿了,哪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而作为男子汉的哥哥心中想为妹妹罩起一片天也无可厚非,但是时代特殊,悲剧只是有增无减。
        躲在山洞里的妹妹年幼体弱,自然禁不起这样的折腾,他们唯一美好的念想,就是那盒水果糖,糖是有限的,无论再怎么省着吃,也还是见底了。哥哥最后给妹妹配了一小盒水果汁,那应该是妹妹生前最美好的回忆了吧!在萤火虫的“在上面,在下面,停下来了”中,妹妹笑着离开了,她不谙世事,或许还不曾领略哥哥那么多的情感撞击吧。萤火虫虽然带来丝丝光亮,但终究生命短暂,而妹妹的生命和希望也伴随着永远停在了那一刻。
        虽然人们总是在战后会总结,但当下次战争爆发时候又义无反顾。生命可贵,珍爱和平!如果可以,愿世界永无战争!

 2 ) 批判《再见萤火虫》

相信有的朋友会注意到,尽管我的题目起得很尖锐,但我还是给出了四星的高分,因此,我希望你能认认真真地看完我全部的发言,然后再发表对我的评论的看法。 要说吉卜力当中,有哪一部作品受到最多的争议,那非高畑勋执导的《再见萤火虫》莫属。这部作品可谓是感动了不少人,也触怒了不少人。感动者多基于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对主人公的同情;愤怒者则大多出于自己的历史观。 一部作品再好、票房再如何的高,也会有人批评,这是很常见的事儿,然而《萤火虫》遭到批评,却往往不是因为它制作水平的优劣。《萤火虫》这一部作品本身的主题思想是为了反战,而不是替军国主义“申冤”,它的初衷还是想要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去思考战争的,这使人觉得,这是一部成功的反战片,可我要说:不对,这是一部失败的反战片。 呼吁和平没有错,以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无可厚非,歌颂爱与正义也是应该的,可是,对战争起因的反省和控诉也是重要的。任何战争作品都可以不提及事发原因,唯独二战作品不能,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这样,因为二战不但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场大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死伤最惨重、损失最多的一次世界大战,正由于这一特殊性,一部优秀的二战作品是不能不加入对战争起因的反思的,哪怕它与政治拉上边。如果这部作品屈从于政治,那么它就不是一部好作品,它不是真正意义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作品。 《萤火虫》是一部不考虑政治环境的影片,它以平民为基础,这也是高畑勋作品的特点,但这部作品毕竟联接到了二战,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政治因素,尤其是二战的受害国,是无法不联想到某些敏感的历史背景的。感人的东西,不代表它就成功,微笑是讨人喜欢的,但在葬礼上,你可以“笑”吗?说《萤火虫》逆着历史潮流这过火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部完全适应了时代的反战作品,他只突出了战争中平民的悲剧,却缺乏对战争起因的描述,在这一点上,它绝对是失败的,没有顾及受害国观众的感受上正是它最为失败的地方。当然,如果《萤火虫》真的反映出这一点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将无法上映,曾在“少年跳跃”上连载的《燃烧的国家》(本宫广志著)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正因为这部作品谴责了南京大屠杀而遭禁。可是我要说,本宫是勇敢的,这是对犬某人时常参拜某神社的一种有力挑战。相比之下,《萤火虫》没有突出这一点,它是一部屈从于右翼势力的反战作品。即使不描写受害国,那么也应该批评军国主义和当代的日本军人,但《萤火虫》没有,或者说是有但却暧昧不清、很模糊的,它只是一味地叫冤、再叫冤。笔者窃以为,《萤火虫》如果能够反映出对军国主义的批判的话,那么就更能表现出男女主角的悲剧,更能突出“平民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一中心点。 高老是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10岁那年,刚好是军国政府垮台之时,我相信那一年的记忆对他的触动一定是很大的,他执导《萤火虫》大概也是出自于内心深处对那段岁月的思考,呼吁人们不要再参与战争了,但是这恐怕只会引来反效果。我们中国人强调:“勿忘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当你把这句拿去问一个日本人时,他会回答你:“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历史,尤其是那两颗原子弹……”在日本人看来,他们只会同情那对兄妹,而不会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这与日本老百姓懂不懂得反省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日本人对二战的记忆是相当模糊的,就好比我们中国人对十年动乱的记忆一样,他们还要更加严重。不少日本年青人甚至还搞不清什么叫“二战”,所谓的“二战”和袋鼠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一个日本青年学生跑到靖国神社面前,责骂神社工作人员缺乏良心、对不起诸邻国时,迎接他的却是一顿挨揍,可是旁边观看的人们却半天搞不清是怎么一回事,以为只是个闹事的。被歪曲的历史所蒙蔽的日本人,是不可能真正明白受害国的心灵伤害的,这种情况,就好比你挨了某人一巴掌,整天只管喊痛,却半天也想不明白这件事的起因是由于你老头子在几年前揍了那人的父亲的缘故。 令笔者更为惊讶的是,类似的事情,竟也发生在自己的祖国。有句话是说:我们可以忘记过去,但不可以否认历史。历史没有嘴巴,她不会说话,她不会提醒你,幽默点来说,她没有身份证号码。也许,我们可以不再提那些辛酸的往事,但是,如果事情到了我下边所说的这样,那么就令人哭笑不得了。凤凰卫视曾经有这么一个片段,记者采访了一个上海的大学生,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吗?”结果那个大学生思考了很久后,缓缓地摇头说:“不知道……”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当然不能老是只活在过去,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和使自己的祖国变得富强,然而你永远都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是在承受了一场几乎是灭顶的大灾难后生存下来的。 高老的这部作品也叫《萤火虫之墓》,故事的最后,兄妹俩的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他们的灵魂伴随着萤火虫之光飞走了,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寻找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很感人的情节,这也是无数的观众——甚至是中国观众为之落泪的一个原因。但我却感到了另一股更大的悲伤,我的悲伤,不仅来自于我上边所说的种种不满,不仅来自对兄妹俩的同情,更来自对祖国英雄们的悲叹。萤火虫至少有自己的墓,但是远征军却没有自己墓碑。二战期间,在缅甸战场上,中日之间曾暴发了一场悲壮的大决战。无数的中华儿女背井离乡来到了异国,他们在最紧要的时刻背负起了沉重的使命,在祖国以外的场地打败了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机,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缅甸时,却发现当年缅甸战场上的如今,许多远征军的战士甚至是军官们,没有自己的墓碑,即使有也大多在十年动乱中遭受捣毁了,至今没什么人来打理。而相比之下,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是“阵亡”的士兵,却拥有宏伟的纪念碑——甚至他们的战马也有,而且每年都有亲属和后裔来参拜。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强烈,真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伤感的萤火虫,夺走了无数人的眼泪,可是,我们这些遭受遗忘、遗弃的无名英雄们,又会有多少萤火虫去伴随着他们呢?又会有多少人会去关怀呢?该反省的,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我们自己!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最让笔者感到生气的是,国内有些网站和文章在介绍《萤火虫》时,为了突出剧情的感人,竟给主角父亲之死用上了“牺牲”这样的字眼,敢问,作为法西斯军队的成员,他是为谁牺牲了?为太平洋战争上的美国人吗?好吧,就说在法西斯的眼里他是“牺牲”了,可是写这篇介绍文的人是中国人啊,敢问这样写的人,他到底摆着什么样的心态?如果说“战死”这种说法笔者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牺牲”则无法容忍,而且不能容忍的绝不止笔者一人。我曾去参观过“百人坑”,一块小小的破“石碑”上,却刻着几百个、上千个人的名字,诸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当你站在这些所谓的“石碑”面前,你的心情将会是怎样的,你想过吗? ……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大体上是认事不认人,我并非在全盘否定高畑勋的制片能力,高畑勋以及他效力的吉卜力的历史观还是比较开明的,高畑是个反战者,他也曾批评过军国主义,而他的同事宫崎骏甚至还歌颂过抗日战争里的中国军队,如宫老的插画集中的《中国的天空》就赞扬了中国空军的勇敢,并指责日本军国政府是“连向自己的国民宣布真相的勇气都没有的军队,亡国是应该的”。 我也不是在谴责那些看过《萤火虫》后而流泪的人。他们往往只是出于人性的善良面而感到悲伤,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观念,对战争中的某些事物发表感慨和同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来自于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恻隐之心,与《萤火虫》中的主角是哪国人、事件发生在哪个地点、时间是在哪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如果故事发生在古代某个国家,同样能够使人感动。 我承认,我对《萤火虫》批判,是加入了民族感情色彩的,而不是只从作品本身的优劣去作评价。若抛开敏感的政治话题,《萤火虫》实际上还是一部较好的作品,但这恰恰是它最该被批判的地方。《银河英雄传说》中有这么一段话,敌人的可恶,不在于他们无能,而在于他们能干。正因为《萤火虫》情节动人,它能够打动观众,所以它可恶,而在一些国人看来,《萤火虫》的成功是带有欺骗性的,它欺骗了受害国观众的情感,这简直是“有了钱就不当婊子了”。有人还认为“不过区区死了几十万个日本人而已,比起3500万个同胞,这算什么”、“凡是日本人死了,就没什么好同情的,哪怕他是受害的平民”、“看了此片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汉奸”、“日本人杀了多少别国的人,他们被炸死活该”……这些观点虽然显得偏激,但正是他们内心愤慨的一种写照,是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导致了他们无法接受《萤火虫》的内容。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也许《萤火虫》本身并没有错误,最大的错误大概就在于他是日本人的作品,而冯小宁执导的相同题材的电影《紫日》则大受好评,基本上没有被过多的非议。无论是《紫日》中被军国分子杀害的秋叶子,还是《萤火虫》里在绝境中走向死亡的兄妹,他们身上都有同样令人同情的地方,可是,在顽固的日本右翼气焰嚣张之时,《再见萤火虫》这种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控诉法西斯的作品,却能够在中国广为的流传开来,简直是一种悲哀。 如果大家看不明白我这篇文章的意思,或者持反对意见的话,那么请你去比较一下与日本同样曾经是法西斯的德国吧。 我观看和查阅了上百部二战电影,其中不乏有德国和日本的电影,深深地感到两者对待二战责任问题的态度有着天壤的差别。二战的暴发,绝非仅仅是少数军国份子的责任,法西斯国家的民众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对此,德国人勇敢地直面事实,没有将所有的罪行推卸在希特勒一个人的身上,不少德国的二战电影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反战和谢罪上,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不但思考纳粹的罪行,也思考德国民众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铁皮鼓》,这部影片是德国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隐喻的叙事手法荒诞、奇特,剧情离奇但又启人深思,可谓荒而不谬,我们会发现,主人公奥斯卡的个人世界,竟是与人类的战争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为主人公,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影片的批判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战争,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稣敲不响奥斯卡的鼓”的剧情充满讽刺意味。还有《帝国的毁灭》,片中的纳粹头目戈培尔说:“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这句台词表现出了德国人对战争进行思考的责任感,正是德国人把纳粹捧上台的。《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出色的反战片,剧中的战场就有如人间地狱,更难得的是,片中毫不避讳德军给苏联人民带来的伤害。至于其他诸如《过客》、《浪潮》等等,亦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二战的是非。与德国人的勇于认错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日本人在战后表现得扭扭捏捏,立场暧昧不清,最为令人不爽的是,偶尔还会冒出一个日右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日本拍摄的二战电影同样反映了这些特点,有些电影甚至还为日军“招魂”,偶有一部谴责军国主义的影片,又要再三地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真的缺乏对战争进行反思的能力吗?不是。像《望乡》、《新人性的证明》、《恶魔的饱食》等日本电影、书籍的反思可谓强而有力。但是,如果说反思片在德国是“主流”的话,那么在日本则只是“支流”,反思片相比起另外一些基调的片子,就显得少得可怜了。日本更多的是《啊,海军》、《自尊》这类吹嘘国军主义的“招魂片”,《山本五十六》这种立场模棱两可的“暧昧片”,还有那些控诉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喊冤片”。 德国人的“自责”赢得了欧洲人的尊重,日本人的“自辩”招来了亚洲人的反感,造成如此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德国人能够勇于自责,当然有外国在施加压力的成分,但是这也与德国人自身的责任感有莫大的关系,德国在战后组织过无数二战的谢罪活动,这些都是德国人自发组织的,外国并没有强迫他们非得这么做不可,而在日本,森村诚一因为痛批过731部队,结果得穿着防弹衣出门以免受到伤害。日本人不是真的一点也不会思考战争,也并不乏敢于说话的人,像森村诚一、田中芳树、史野浩二……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批判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但他们的声音总被右翼所淹没,纪录片《靖国神社》被禁播,漫画《国家燃烧》因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结果被强行停载,《苍天之拳》改编成动画片时被删掉了侵华战争的内容……如今右翼份子的势力太猖獗了,归根结底,还是战后的审判不彻底的缘故,让这些“余孽”得以重振旗鼓。笔者在观阅那些刑事犯罪案件的时候,常常看到,当一个罪犯侥幸逃过(或暂时逃过)惩罚时,他会慢慢地觉得自己很可怜,并认为自己杀害对方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森村诚一的小说《新人性的证明》里就记载到有731老兵高喊自己无罪,不过是“为祖国而战”),惩罚是使一个人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前提条件,在香港很少有人扔垃圾、吐口水,而在大陆的不少城市内人们想扔就扔、想吐就吐,这是因为在香港干了这些意味着几千大元将飞出口袋,而在大陆那些法规很多时候是虚有其表,没有真正有效的法规来约束,是很难强迫一个人去遵守、去反思的,所以世界上最可笑的事情,莫过于去要求一个根本没有受到惩罚的罪犯反省自己的罪行,抗战是这样,那个沧桑的“十年”也是这样。孔子曰:“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溺爱无法望子成龙,以“德”只能服人而不能屈人,正如参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法官所言:宽容是美德,但姑息是懦弱。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中国人在战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日本人妥协让步的作法显得有待商榷,比起日本人,我们更应该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战后德国人每天拿着比英国人少得多的工资,进行着比英国人多几个小时的工作,以筹备资金赔偿二战的受害国。在当时的德国,只要能证明自己曾受过纳粹迫害,就能获得赔偿,无需过多繁琐的程序。直到两德统一时,德国人还在赎罪,德国的民间在当时已经给出了900亿马克的赔偿金。与此同时,各国虽然在战后放弃了对日本索赔的要求,但在731部队已经被免于刑事起诉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依然舍不得赔偿一分钱。 德国总理勃兰特是反纳粹人士,也曾受到纳粹的迫害,可是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访问波兰的时候下跪了。而日本却频频参拜靖国神社,即便中国将要求降至最低底线——将13名甲级战犯的灵位移走就可以参拜,日本也无动于衷。德国人正视希特勒而不祭拜希特勒,日本人美化东条且还为东条唱赞歌。德国总理下跪了,德国百姓赔款了,敢问日本办到了德国的几成? 在德国,否认犹太大屠杀是会被判刑的,而在日本,政府却放纵那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并美其名曰“言论自由”。从以上的这点差别,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德国人获得了欧洲人的原谅,但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却让东亚人无法释怀。 直到今天,德国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德国人自己拍摄的二战电影中,常常透露出一股愧疚感,此外德国人还很积极地参与了其他国家关于迫害犹太人的纪录片、或电影的拍摄。而在日本,如果你向他们提到战争的责任追究的话,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带有“委屈感”的回应:“都这么长的时间了,怎么还念念不忘?日本人在战争中也受到了伤害啊,我爷爷(奶奶)就在东京轰炸(原子弹下)死去了……” 我向来很反感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我无意去美化德国,德国人再怎么严谨也会有例外的时候,像“314”中有就有两家德国媒体的报道很不可理喻;我也无意去丑化日本,日本并非真的缺乏良知,在四川地震后参与救灾的外国人,日本算是最积极的一个,而在日本本土关于“731”和慰安妇的诉讼中,也有不少日本律师和民众协助中国人向日本政府索要赔偿。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以偏概全。但是,但是在对于二战历史和影片的反思问题上,日本是远远不如德国的,德国人能够诚恳地反思,固然有外界的压力这一“外因”的成分,但即便如此,德国人自身善于思考的这一“内因”,依然无疑将原本已经很卑劣的日本右翼衬托得更加卑劣。 以上这些都是我个人在整理这篇文章时的深切感受。你可以喜欢日本文化和动漫,也可以对参与四川抗震救灾的日本表示尊重,但这些,都“绝对”不能成为你对日本右翼所作所为视而不见的理由。 ============================== 附:回应各位看官的质问 1:日本人民是否“无辜” 答:绝对不是。日本人民对二战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但不代表我依然憎恨今天的日本人,我的“仇日情绪”是有“范围限制”的,而且我敢说我比愤青们更恨日本右翼,因为愤青们是把“仇日情绪”分散到了所有日本民众当中,而我则是把全部恨意集中在了日右身上。很多国人认为当时的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但实际上,“皇军”攻克“支国首都南京”的那一刻,许多“无辜”的日本平民百姓都跑到了大街上去游行庆祝,而根据电影《拉贝日记》的说法,“百人斩”杀人竞赛的事件在当年非但没有受到日本舆论的谴责,反而被登在报纸上加以炫耀、歌颂,而按《靖国神社》的导演李缨的说法,“百人斩”甚至还被制作成邮票和明信片在民间发行,让人们竞相购买,并被视为“美”的象征,这说明当时的日本民众是认可了这种“杀人之美”的。还要提醒一下的是,不要把军国份子和日本人民区别得那么开,敢问侵华日军是如何组成?军队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无辜”的民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多重支持,这仗还能打得起来吗?有人说这是“上层的胁迫”,民众也没办法,但又要问问,“上层”人数再多,能够多得过“民众”吗?所有人都被胁迫?据我所了解,当时并不缺乏有日本母亲,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以战死沙场为天皇尽忠为荣。日本人民绝不“无辜”,实际上,他们才是侵华战争的“中流砥柱”。 2:今天的日本右翼 所有对我的文章不满、认为我批判“过头”的人,都应该去看看下边这部冷静的纪录片,看看日本右翼是如何哀悼他们的“为国捐躯的英灵”、如何歌颂他们“解放大东亚的壮举”的: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54309/ 3:我不是“仇日愤青” 你没看错,我的确不是仇日FF,相反,我是一个准“哈日”,至于我为什么会经常狠批日本,相信看了我的正文的人士,都不难明白。 4:“暧昧的检讨”比“死不认罪”更可恨 网上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日本人“已经认罪”,反倒是中国人显得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死咬着几十年前的恩怨不放,典型“狭隘的民族主义”,是盲目仇日。持这种观点的人士的论据是,日本政府领导人曾在媒体前公开对中国表示道歉(包括小犬)。这种观点实在太幼稚、太可笑,日本领导人“表示抱歉”过是没有错,但问题是,日本领导人“表示抱歉”的同时,也很积极地支持着右翼团体的活动,还不断地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英灵”的靖国神社。窃以为,日本一边装模作样、隔靴骚痒地作“自我检讨”,一边拼命地讨好那些自我陶醉的侵华老兵,做着形同“死不认罪”的事儿,这比单纯的“死不认罪”更无耻、更可恶。 5:XX不认罪,不能成为日本不认罪的“挡箭牌” 某些人说我们XX那个时代干了XX的事,自己都不敢面对历史,凭什么去指责日本?所以对日本的右翼行为应该给予理解。这种观念有够无聊,就像你的老爸虐待你,事后还不承认,是否意味着你被别人殴打时也得忍气吞声? 6:日本政府企图两面讨好的嘴脸 正如前边所说的,日本政府对待二战问题,往往既非“认罪”,亦非“不认罪”,更多的时候还是扮演墙头草的角色,这点从麻瓜太郎的话就可以看出了,记者问他8月15日那天(不明白这是什么日子的人请搧一下自己的耳光),会否亲自去参拜靖国神社,结果麻瓜太郎回答,神社里供奉的都是“为国捐躯”的战士,不应该成为被政治利用的话题。呵呵,话头之模棱两可在此可见一斑。那些士兵的确是为二战时的日本帝国战死了不假,但问题是,麻瓜太郎之流说“为国捐躯”,把二战和现在的日本混为一谈了,这是否承认了:现在的日本,其实就是继承了当年那个法西斯日本? 7:沉默是金,但对恶行视而不见则是懦弱 看过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的朋友,也许会记得影片末尾处,年老的琼格说到当年她认为自己无罪,因为她不是狂热的纳粹份子,也不支持法西斯主义,但她后来看到索菲·朔尔的墓碑时,才明白到:“年轻不是借口”。索菲·朔尔是二战时的一个德国反战女英雄,去世时年仅22岁,她的故事可谓一段传奇,但其实她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学生,这种女孩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她并非多么神通广大,却背负着无数德国人不敢承担的反战责任。索菲·朔尔能够办到的事情任何人都能轻易办到,但却很少有人这么做。德国人用索菲的故事来反思自己曾经的懦弱,正是大多数人的沉默,给纳粹的横行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这种对整个民族的反省、而不是简单地去谴责希特勒或者几个纳粹党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视历史,德国人做得很好,而日本人却经常办不到。日本动画《银河英雄传说》提到了腐败是什么,其实腐败并非某某人贪脏枉法了——这只是个人品质的败坏,所谓的“腐败”,是有人贪脏枉法时,却没有人站出来指正。越战时,美国民众上街反战,伊拉克战争时,美国民众又再上街反战,不管他们所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他们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都没有漠视自己心中认为不正确的事物,没有回避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暴行,所以美国政府给他国造成伤害时,美国民众是无辜的。因此,二战时真正无辜的日本人,只有绿川英子、原清志等少数人…… 8:请摆正你的心态 有些人对我这篇文章极其不爽,甚至还有个女网民对我说“难道感动也得分国界吗?批评日本人,你不配!”,对于这些观点,我一笑了之,不当一回事,感动固然无国界,但拿感动来作自己无知可笑行为的挡箭牌,那就太脑残了。不过,我对这种不爽的心情,却也很是理解。我曾经也是个狂热的哈日派,尤其当年日本人承办奥运会的那种认真精神,彻底地感动了我。那时对日本文化很有好感——至今这种好感也未全失,每当有人高喊“抵制日货”、“打倒小日本”的时候,我就非常的郁闷,感到自己的价值观似乎受到了污辱,隐隐觉得对方好像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而那些喜欢英国足球队的人,亦往往不允许别人说英国半句“坏话”。然而这种心态却是极为错误的,它混淆了“欣赏”与“盲从”的概念,是典型的“以偏概全”。那个骂我没资格批评日本人的女网民并不知道,我并非一个“逢日必反”的FQ,我看过的日剧和日漫上千部,玩过的日本电子游戏上百款,听过的日本音乐连自己都数不出来。“哈日”不等于“盲目地媚日”,更不等于骂日本右翼时你就得暴跳如雷,你认为一个年已八旬的慰安妇,在日本的诉讼官司上屡战屡败,是一个很愉快的事吗?!这根本就不能拿一句所谓的“不要记住仇恨”来当借口!我从一个“盲从”性的哈日派转变为一个比较“理智”的哈日派,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也受不了日本右翼的娇柔造作和自吹自擂,当看到靖国神社里一个日本老兵连续N次地高喊“中国佬滚出去!”的时候,我有着强烈的一股被伤害的感觉。 ============================== 《批判〈再见萤火虫〉》是我好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如今回过来再看,有些观点的确比较偏颇和不妥,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后,我的一些想法也有了改变。之所以保留这篇文章,只是想知道我曾经有什么观点。 在日本向来不乏反映东京空袭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拍得最好的,是与《再见萤火虫》同一时代的《战争与青春》(该片同样涉及到了“萤火虫”),这部作品最为难得的地方,就是将东京空袭升华为战争灾难,而并非日本人的一次不幸。 我对本文的一些修正的观点,也就放在《战争与青春》的观后感里吧,欢迎大家到另一篇文章里参与讨论。 《战争与青春》观后感: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14644/ ==============================

 3 ) 哪里让人感动了

观影感受如标题 然后看见影评里对姨妈的谩骂 谴责对待亲戚的小孩不该这么冷漠是害死兄妹俩的元凶balalala之后 倒是很想为姨妈说几句

不管是不是本着有利可图的心理收留了兄妹俩最初还是对他们很好的。之后姨妈拿清太妈妈的衣服换了米自己拿了一部分补贴家里也无可厚非吧。住个招待所都要钱还每天有人给你做饭洗碗做家务什么的。。别说亲戚间这样太过分,没有人应该对你好的又不是欠你的何况当时战乱时期姨妈家也过得不容易啊。再想想自己在家干活家人出门拼命工作的时候看见俩无所事事的人占着自己家愉快地唱歌弹琴晃来晃去还不知道他们要呆到什么时候是个人心里都堵得慌吧?节子还小就算了,如果清太听姨妈的话参加工作姨妈也不会对他们越来越冷漠啊。什么怕节子有危险所以清太不工作这种理由就别拿出来扯淡了= =。。节子住在姨妈家就算姨妈对她不如自己孩子,到了有危难的时候也不会丢下她去死的好不好。。

看到姨妈晚上去厨房看见清太他们吃过的脏碗丢在池子里然后叹口气边帮他们洗碗边说俩孩子真没家教的时候第一回觉得兄妹俩很过分。寄人篱下这点事儿也不能做吗?

后来他们住到防空洞里,节子身体越来越虚弱,清太去求农民爷爷给他们食物。。那个时候农民爷爷不也说了吗当时最好的出路是带着节子回姨妈家去。清太不听于是又去偷。。好吧。。妹妹肚子痛你去偷甘蔗这就不吐槽了。。如果说之前他俩的未来还有转机那到现在也注定改变不了了

清太节子第一次从姨妈家出来可以说是小孩子的赌气但是到后来节子明显有病重而且有会有生命危险可能的时候还不回姨妈家这说的难听就是两人的死是咎由自取了,有个家收留绝对比自己住在防空洞要有生活保证的多,看见他俩满身的湿疹痱子有点儿慎得慌在姨妈家不会生这些病吧= =战乱的时候也有和他们处境一样困难的吧人家怎么活下来了呢所以这点倒真怪不了其他人

清太完全可以及时回姨妈家把节子交给姨妈照顾 自己出去工作把部分钱给姨妈作为收留他们的报答。或者你暂时不想工作吧银行里不还有钱吗分点给姨妈又怎么样呢?她不该要回报的吗,还是那句话没人就应该零条件对你好。也别说因为节子不喜欢呆在姨妈家所以不回去这理由,真说不过去。。。命重要还是心情重要。。

很多人说“清太还小啊!他才14岁啊!他能做什么啊!”“他从小就生活的很好啊,他懂什么啊?”之类的话。。也对,毕竟是两个小孩子嘛,清太害死人的自以为是也没什么好被人责备的。所以片名叫富二代兄妹的落难生活是不是更贴切呢。

以上各点让泪点不高的我觉着此片毫无泪点,槽点也很多。。不过制作得是真不错,恩,评分这么高也充分证明此片合了大多数人的口味,挺成功的

 4 ) 看着这哥就火大

这哥十四岁了,不算小,遭受父母双亡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却还不知长大,虽寄姨妈篱下,但至少有地可寄,却不懂为人做事,还把自己当少爷,我说哥,当下世道这么难,好歹你得主动做个家务什么的,也不至于姨妈这么难看你。其实就这哥害死妹的,让妹妹住山洞,还偷窃,最后自己沦落成乞丐死掉.混成这样不叫感人叫愚蠢至极.
当年看的时候,这片打是是宫崎骏的名号,我还把这部片子归为我最不喜欢的宫崎骏作品,因为宫崎骏作品里的主角小女孩往往年纪虽小却知道先隐忍努力最后自强自立,这才叫感人,这才叫流泪。
谢天谢地,原来这片不是宫崎骏的。



后记: 是的,我们这一代没饿过肚子,但是中国经历的饥荒年代还少吗?说说最近的一次, 50年代左右出生的,我们身边的长辈,经历3年饥荒时,如剧中的哥妹这样的年纪。你可以去听听他们怎么过来的。难道饿了肚子,不用帮家里做家务活了?还有在中国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最小的女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又是怎样?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长辈: 她12、3岁时父亲就过世了,然后到另外一个省去帮比她大10几岁的姐姐带孩子,那孩子,也就是她的外甥女,老是揪她头发。 回来后书也念不了了,因为文化大革命她哥哥沦为右派,受牵连,再加上她母亲极其重男轻女,也不会再让女孩读书。 于是她去绣品厂学绣花,做了很多年, 攒够了嫁妆钱,并且她的绣花技术使得另一绣品厂请她去做师傅。 就是这样一点点地靠劳动,现在生活得也很好。

其实看过的那些宫崎骏动画,基本已经忘记讲什么了,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千与千寻和哈尔移动城堡里的女主人公遇到逆境时尽心尽力把家务活先干漂亮的态度。

 5 ) 阿姨骂得好。

哥哥:看,中午就吃饭团了。忍耐一下把稀饭给吃了。
阿姨:不要得寸进尺!
   中午只有稀饭可以吃!
   为了这个国家辛苦工作的人跟一整天游手好闲的你们,
   吃的东西怎么会一样?
   清太,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要想想出点力帮帮忙。
   没有赚到半点米回来,居然还想吃白米饭。
   哪有这种事?这点说不过去。
   要是再让你们继续吃白饭的话,你们的胃口就会被我养大了。
=====================================================
真解气。

 6 ) 一半大环境一半自作孽

依旧拷自松哥的电脑,没看之前听说挺感人的。看过之后,也就那样。看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地方处理地比较“硬”,果然上豆瓣才知道原来是二十年前的片子。

看完最大的感受,还是关于尊严的。片中的哥哥跟妹妹因为战乱,所以只得寄住在亲戚家里,时间长了,自然没有好脸色看了。于是为了所谓的尊严,负气出走搬离了亲戚家,自己讨起了生活。在短暂的快乐时光之后,终因没有生活来源,双双故去……

悲剧,可真是悲剧啊!表面上看,两兄妹是因为战争的关系,失去了父母,所以才导致最后的悲剧收场。可是如果哥哥懂得人情世故,找份活做并把一部分收入交给长辈,那他们还会这么讨人厌吗?

你整天什么都不做,吃人家的、用人家的。又不愿意被人家说,那你不是自己找死啊?一冲动就搬走,好像很有尊严。最后没东西吃了,还不是靠偷东西为生,一样没尊严?既然无所谓尊严,那索性就做“啃老族”待在那亲戚家不走了,让人家随便骂。这一走倒好,不光害死自己,还把妹妹的命也给搭进去了。真是作孽不可活啊!

所以说,人一定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哪怕是父母都有不在的一天。这做父母的,也不应该让孩子整天“缠着”自己,没准靠着靠着就靠一辈子了

8.8.23下写于甘韦肆
感谢点击

 短评

忘不了哥哥怀抱饿死妹妹尸体那一幕,真是悲凉,饥荒战乱真的太可怕。自古战争遭殃的都是老百姓,贱民又算得了什么呢?对日帝政府无条件崇拜的人们又何辜又何荣?终归是坟头草没了。本片细节处理真是好。8.5

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1.通过兄妹俩的所见所遇来体现战时战后日本社会的惨状与人性的私利,以小见大,悲伤的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战争是对所有平民的不公平。2.兄妹俩的亲情,他们是彼此坚强的理由。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我发誓我再不敢看第二遍

1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我不太喜欢此片的论调,因为我觉得这种结局完全是男主咎由自取。这种缺乏自我奋斗精神的男主,就算境遇如何悲惨,也无法引起我强烈的同情,有的只是厌恶罢了

13分钟前
  • 香草冰激凌
  • 推荐

日本人博取同情的功利 是中国的N倍。

15分钟前
  • 大兒童
  • 力荐

看得人真难受。PS为啥标签是宫崎骏?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能看啊。会流很多眼泪的。。。

18分钟前
  • susu/苏酱
  • 力荐

其实我非常想给两星。给这剧情。给这劣作。

22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

27分钟前
  • Weiming
  • 推荐

画面是挺美的,兄妹亲情也感受到了,但这一切都是他们国家的选择应该承受的。

28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又精致又催人泪下。可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一点也不值得让人那么同情

29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即使他们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阀的家属……但看到他们的遭遇还是会感到心酸与难过,吐血!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圣母婊!!想抽死自己!!唉唉唉……战争使人不得开心颜不得开心颜(ฅ́дฅ̀)

33分钟前
  • ZWW
  • 推荐

看完之后很难受 战时的百姓都是最痛苦的 虽然觉得他们可怜 可是没法同情他们 在他们遭遇战争之时 我的家乡重庆的先辈们也经受着这个国家对我们的迫害 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了 战争最受难的永远是百姓

36分钟前
  • 焰熠
  • 推荐

虽然事先知道这是个煽情的片子,知道它注定是个悲剧,还是哭了。告诉你这是个悲伤电影,在你准备好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效果,的确是个好片子

40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我们做错了什么?”这话应该由日本人说么,即使是平民?妹妹的神态、动作、配音都绝了。

4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虽然很悲惨,但是一想到是在二战的背景之下,对于罪魁祸首的日本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有同情之心。想当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千千万万比这更凄惨的悲剧上演过

48分钟前
  • Eclipse
  • 较差

薄弱而刻意的煽情……实在没煽到我

51分钟前
  • Anubis
  • 还行

一直在想这对兄妹要是活下来了以后会不会发展成特别畸形的兄妹关系。

54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反战毛啊这分明是反战败!

58分钟前
  • 这个姑娘太扯了
  • 很差

【B-】一个日本骚年,他妈死了,他爸死了,因为不想工作也不想当兵更不想洗碗做事(俗称废物)所以流落街头没钱吃饭,于是他妹也死了,他自己也死了,啊,太感人了。

1小时前
  • 掉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