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

记录片英国2000

主演:西蒙·沙玛

导演:Liz Hartford,Tim Kirby

 剧照

英国史 剧照 NO.1英国史 剧照 NO.2英国史 剧照 NO.3英国史 剧照 NO.4英国史 剧照 NO.5英国史 剧照 NO.6英国史 剧照 NO.13英国史 剧照 NO.14英国史 剧照 NO.15英国史 剧照 NO.16英国史 剧照 NO.17英国史 剧照 NO.18英国史 剧照 NO.19英国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04:59

详细剧情

章节内容简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时间上横越了4000年从铁器时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国是一个兴旺的地区,罗马人称它是一个声望和财富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英国酋长已经并接受了罗马式的规则并采取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墙的建成标志着省在英国的出现。   在罗马帝国灭亡400之后,它的统一的梦想却流传了下来。Alfred公然向伪王国挑战,并且把海盗从王国的土地上赶走,最终一个王国被诺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个小时的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后,一切都改变了,诺曼人取代了盎鲁——萨克逊人,英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   当法国人到来时,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装。他率领他的最后的部队向南冲锋了187英里。最后他在Sen...

 长篇影评

 1 ) 历经十年的试探

历经至少20个小时的煎熬,终于以一分钟一分钟的推移看完了西蒙·沙玛15集(一集一小时)的《英国史》。

这部片子十年前就曾接触过,但当时限于自己英国史的匮乏,刚刚开始就望而却步,束之高阁。去年看完丘吉尔首相160多万字的《英语民族史》,没想到只是为这部纪录片打下了一个粗浅的基础,看的过程还是如此艰难。

从丘吉尔到托尼·朱特,再到西蒙·沙玛,英伦的历史写作遗续了英国传统贵族知识分子的做派,情感饱满,汪洋恣肆,文笔极为唯美。相较于美国严谨精确的叙事书写方式,英伦的这种充满个人风格的文笔显然更对我的胃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曾经说过:字幕组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运动。真的感谢网上这些字幕组背后默默无闻的翻译人员,他们的专业和考究才满足了我今天的大快朵颐。否则以我蹩脚的英语能力,真不知猴年马月才会有勇气开始这一路上知识的旅程。感谢字幕组,感谢人人字幕组!

本片结尾那段话堪称经典,但依然不如当时老同学N说给我听时那般简洁和震撼,那么,我就引用N的原文:“历史不能与怀旧混淆,记录历史不是为了给死去的人翻案,而是为了激励活着的人。”

最后,就像丘吉尔那样,历史已经成为我的信仰,读历史、写历史、创造历史,把历史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 ) 二百字说英史

本来只想写一百字,可不写二百多字瑀不让显,那我就痛快地显。英国有眞史,開拵地说进去,英国阶层其实是素材产出机制深平层的一段,为什么这么说,仅夜我饫验了,机制平层是从深到平的眞起有所谓五万limt趋度的两倍的起定量。向内的说来,英国就是从出制到券的平,那么机制平层是魂性的地底的产出体系,它为什么过去要选择的英国的地儿尼,有诡还是有汩,撤出来说,高层建构选择了我,而我的选择呢,还是方向

 3 ) 英国的精神

《A History of Britain》在 Simon Schama阐述中,着眼于Britannia 的由来以及其历史的精神所在: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对铁血统治的拿捏是一对无法离开且相吸的磁铁。

是的,这个大不列颠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联合的,也并不是一开始有联合的意愿和能力或需求的:从罗马人的入住、撒克逊人对皇权的探寻,到一代代王朝之间相对于整个世界的柔弱生存;再到漫漫的中世纪,让宗教和皇权在争斗中产生了分裂、矛盾、控制和反控制,使整个国家面临选择和如何寻求支持,于是人们开始划分、为得到支持而许诺、猜疑、杀戮。直到新教的崛起到成为国教、直到17世纪与天主教的不可开交后的“光荣革命”,统治阶级内部逐步从实质妥协到学会利用议会来实行经济调控,高举“宪政”让国家的机器也不再是皇权肆意的刀斧。这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在犹太商人的帮助下腾飞,去思考自身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有了对法国大革命中“否定皇权”后但独裁混乱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新闻出版、投票权、筹措金融资金的加以看重。怎样的国家需要怎样的政治,英国大抵找到,也因此它才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清醒、相对民主的的国家,经济腾飞。同时从埃尔伯特亲王等人开始,对穷苦的工人的体恤,也开始缓解的社会矛盾,但自由、民主的步伐需要从少数人手中交给更多的人了,否则后果就是一场场噩梦:比如曾被奴役非洲赚取暴利所蒙蔽,曾因对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经济懈怠而拖累,曾因幻想改变印度也在20世纪初意识到失败,数以百万的人死去。

到二次大战后,从帝国走向二线,贫穷、外债,工人终于走上政治舞台,工党获胜,打破阶级,自由、民主的步伐加快,妇女拥有了政治平等,皇权成了摆设,但铁血和无情依然存在,看看撒切尔夫人:这个国家的工党曾经兴旺在煤矿、痛苦在煤矿、最后在石油时代彻底萧条在煤矿。随着北海石油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新的英国历史又在进行,现在怎样,有目共睹。用英国《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的话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撒切尔带来的不仅是英国人社会的分裂,还有英国人思想的分裂。她离开唐宁街10号时的眼泪在英国民众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她带领英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反对者认为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自大狂、几乎毁掉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历史是给后人以一种激励,去认识罪恶与血泪,去认识美德与虚伪,去见证梦想与坚持,去体会穷苦和猜忌。压迫的不是肉体是精神,当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这个国家第一次没有了国王,人们还不能接受自己来管理自己,这种空虚也许不是宗教就能解决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个“背叛国家”的国王是像耶稣一样承担世间的罪恶而罹难。谁都希望能有个好日子过,可使这个谁又是哪些谁呢?看《A History of Britain》会给人很多很多的思考,这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4 ) King Geoffrey

欧洲贵族纹章的历史与讲究有哪些? //www.zhihu.com/question/23214804

从《权力的游戏》地图和九大家族看欧洲历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b8d8b0102w42u.html

【《权力的游戏》小说原著】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于1996年初问世时,便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浩瀚辽阔的视野、错落有致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迅速征服了欧美文坛。迄今,本作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迭获大奖。作品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书七卷(已出版到第五卷)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完整的画卷。目前的七卷分别为:《权力的游戏/ A Game of Thrones》 (1996)、《列王的纷争/ A Clash of Kings》(1998)、《冰雨的风暴/ A Storm of Swords》(2000)、《群鸦的盛宴/ A Feast for Crows》(2005)、《魔龙的狂舞/ A Dance with Dragons》 (2011)、《凛冬的寒风 / The Winds of Winter》、《春晓的梦想 / A Dream of Spring》。

《权力的游戏》是“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的第一部,也是HBO整个剧集的名字。在现有的系列中,作者乔治马丁已经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分为西方大陆和东方大陆。西方大陆的北方是冰墙,隔开北方的冰雪世界。南方是七个公国组成的王国。而东方大陆则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东方大陆有一些港口城市是自由城,构成联盟,并相对独立。整个系列的故事主要围绕西方大陆公国之一的史塔克家族展开。

【《权力的游戏》的故事背景】

《冰与火之歌》的故事均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世界的西方大陆被称为“维斯特洛”(地图轮廓明显为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翻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以前。后来维斯特洛被七大王国分治,直到被“征服者”伊耿一统为坦格利安王朝。

在伊耿登陆维斯特洛后的第283年,坦格利安王朝的伊里斯二世(伊里斯·坦格利安)使王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内乱,反叛军是以风息堡的诸侯——劳勃·拜拉席恩为首的拜拉席恩家族,响应的诸侯有他的好友——北境守护艾德·史塔克、他们的养父——东境守护琼恩·艾林、以及河间地的诸侯徒利家族等。最终劳勃推翻了坦格利安家族近300年的统治,夺取了象征七国统治大权的铁王座,加冕为劳勃一世。

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拜拉席恩王朝建立后的第十五个年头:伴随着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多线的推进,整个维斯特洛以及东方大陆都将被卷入命运的洪流。

 5 ) 西蒙·沙玛的文笔

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纪录片!和那些只关注王室宫廷之权谋八卦的作品不同,它以一个个鲜活的主题,拍出了千百年来不列颠大地上的一幅幅特写。我体会到的,不仅是历史是什么样,而且还有历史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都有赖于西蒙·沙玛独特的文笔和才识,他温和睿智,我看到的仿佛不仅是英国的历史,还有这个讲述历史的人。 摘取一些西蒙·沙玛对有关历史的叙述: 关于玫瑰战争,他是这么说的—— “对于玫瑰战争,通常有两种感受,要么是漫长暴力的王位争夺,谱写出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大史诗,要么是让人渐渐麻木。如果你身处这片晃眼的刀光剑影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混乱之外,任由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麻木机械地拔刀相向。” 西蒙·沙玛对这些打着自由的旗号行革命暴力之实的人,嘴下毫不留情。且看他对军队和议会的批评—— “上帝一定不想用无数鲜血和财富换来的胜利,不过是让漠视神明的律师和经纪人一夜暴富,但这似乎正是议会暗中应允的做法。所谓英格兰自由的守护者,行事一贯如此。” 故事背景: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启蒙,英国国内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总体是被政府打压的状态。正此时,拿破仑入侵英国,企图实现霸权,但多次交锋后,终于在滑铁卢败北。西蒙·沙玛对这段历史的书写,是这样的—— “十多年间,战争不断,英国抵抗着拿破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着史诗般的战斗。在这场从印度到加勒比海的世界性冲突中,有着特拉法加海战这样传奇般的胜利。在这动荡的年代中,人民的困苦被忽视了,爱国主义宣传铺天盖地,淹没了民间抱怨的声音。炮声和战鼓声组成的交响乐,在滑铁卢泥泞的荒野中达到高潮。” 在讲述完两个温斯顿的往事之后,他会看过往的历史,说出的是这样的话—— “历史不应与怀旧混淆,有人写道,不要敬畏死者,而要鼓舞生者。这是我们文化的血脉,身份的真相,告诉我们放手过去,即使我们引以为傲。悲叹我们应该悲叹的,庆祝我们应该庆祝的。”

 6 ) 荡气回肠的三千年史诗

Simon Schama. 《BBC - A History of Britain》

D1

从石器时代的村落与墓葬讲起。在B.C.与A.D.的交界处,铁器时代精致的金属制品惹来了罗马的铁蹄:尤利西斯·恺撒在始料未及的风暴中两度铩羽,不料口吃又跛脚的小头目却因拿罗马奢靡的生活引诱了部落头领的子弟而得以功成。
北地的女王留下未竟的复仇事业抱憾而死,罗马军团最终因为本土的忧患撤走,东南隅的虎视眈眈的日耳曼人趁虚而入,昂格鲁-撒克逊邪恶的精英主义传统由此萌芽。
日耳曼人分而治之的策略、罗马基督教的渗透和公元九世纪的那场大饥荒扯断了撒克逊贵族与本土部落间的纽带,维京人冲着土地与奴隶呼啸而来,在海盗的铁拳下阿尔弗雷德匆匆组建的共御外侮临时同盟意外地大获全胜,一个统一的英格兰逐渐开始孕育。
历史可真是有趣啊——日耳曼人推倒了罗马的旧堡垒,却仿照着罗马的遗存建起了风格极类似的新城堡,在粗野的文明眼中,改朝换代竟可以是这样大剌剌的事么?"They make all the desolution and they call it a peace." 这颇有些耳熟的控诉怕是在所有道貌岸然的干涉者身上都同样适用吧?


D2

迎来公元的第一个千年,维京国王将王冠交给成长在诺曼底的撒克逊的Edward。他暗地里将王位许诺给所庇护的那个年幼失怙的孩子William,政敌的长子Harold于是领命渡英吉利海峡远去颁布这项诏令。这个蠢蠢欲动的小子迫不得已向未来的王宣誓为骑士,却从未放弃篡权的野心。
病重濒死的Edward将手覆上Harold的手背,有时候权力的交接就是这样一件subtle的事情。暴怒的William带着教皇赐予的大旗发起圣战讨伐Harold the Prejure。可怜的撒克逊人在斯坦福桥击退了北来的维京人,却终究在Hastings一役为诺曼人所剿。
William the Conquerer在花甲之年死在捣毁的村庄里,死在燃烧的坠落的梁木下,死在惊起的战马上。历史虽然一点也不酷却有板有眼地闪着光:那个被胜利者的史书称作篡权者的撒克逊人的尸骨进了教堂,而那个引领圣战开启了诺曼王朝的诺曼底人却在生后众叛亲离一无所得。所以,Justice才是个闹心又迷人的话题呀。


D3

转眼就两千年过去了啊。William的孙女Eleanor把自己嫁给法国安茹的贵族亨利·金雀花(真的不是按照爹的名字挑的丈夫么?/偷笑/),借丈夫的剑夺回了表兄Stephen从父亲那里抢来的王位,是为亨利二世。他有个亲自拉拔起来的平民兄弟Becket,却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站到了他的对面;他有个在政治联姻里一见钟情的妻子,却因为他的情妇和私生子而鼓动儿子们从父亲那里篡取王冠;他有四个儿子,两个死在反抗他的战役里,两个联手将他打下王座又陷入内战。他死时,身边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只有一个私生子。
是啊,诺曼王朝的开国者William原是靠着教皇赐予的圣旗赶走了英格兰的“叛国者”Harold,民众又怎会允许金雀花用国王的司法权审判教士呢?
当狮心王Richard被赎回王都被贯穿了因鲁莽而为着护甲的赤裸的脖子,当胆小的John为了重塑民心出海打击法国入侵者却在接连的胜利中死于胃口大开而来的痉挛,后者年仅九岁的孩子被贵族拥戴上位,从《大宪章》看来,虚君可不是17世纪才有的新鲜玩意儿。


D4

关于独立、自由和重名者的一百年。亨利三世的王位传给了爱德华一世,这个金雀花的继承人却重修了哥特风的威斯敏斯特,企图重现昔日罗马不列颠的万丈光芒。他殖民了威尔士,扶植苏格兰内战中的两大贵族,然而他亲手扶上王位的Blinniol为备倍感屈辱的民众推翻,他像父亲那样率军亲征,死在途中,留下真正的孩子孤独地坐上王座,是为二世。二世往往无能,他抵挡不住Wallace(竟然是《勇敢的心》的context)和Bruce的同盟,失掉了苏格兰也同时放任属地爱尔兰险些被Bruce家族策反。
历史总是repetitive:爱德华一世和亨利二世的妻子都叫Eleanor,他们婚时都很恩爱,不过曾经那对终究反目,而这一对则因为姑娘的早亡而留下查令十字的佳话;金雀花和布鲁斯家的孩子都叫Edward,他们都曾南征北战斩获功勋渴望创立帝国,不过一个死在由解放者变为侵略者的屠场上,一个死在妻子捅入直肠的滚烫的火钳里。
council几乎已代替了prince,dynasty让位于nation。宗教的势力依然强大,然而仅凭将sacred mark带回伦敦实则无法消解民族认同,每当这种时候,都跪伏于东方的龙。


D5

爱德华三世的王冠在黑死病肆虐的一百年里于其儿孙手里兜兜转转几经易主。娇生惯养的贵族们都倒在瘟疫里,而那些干惯了力气活的无产者们则在并不太平的日子里享起了幸存者的特权。距离John the gutless允许非王室的有产者登堂入室组建议会尚不太久,而今无产者亦化身为了乡绅。在面对反叛者的当口,14岁的理查德二世和他的被称作Lionheart的同名祖先一样英勇,他们也一样都带着金雀花家族神经质和多血质的特征——鲁莽、暴躁、阴晴不定又野心勃勃。好在,这位理查德有位王后安妮,他的不安全感和被害妄想在爱人死后终于崩发,甚至不耐烦找个理由便流放了堂兄弟,也因此被夺了权、囚在伦敦塔里、starve to death。
国王、主教、议会和乡绅的四维架构终究在历史的车轮下压出了模,虚君的传统源远流长,人们在称颂艳羡之时,可曾也喟叹过一个虚弱的发挥从不稳定的君主和出于私欲参与管理国家的各方势力带来了多少动荡。咳咳,这里是一张平民牌。


D6+7

今天的故事是Elizabeth & two Marys。在天主教与新教的世代恩仇里,亨利八世的三任妻子留下两女一子。极激进的新教徒弟弟和极保守的天主教徒姐姐将英格兰撕成碎片,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时,一条温和的通往新教且允许天主教徒携手共进的中间道路成了唯一选择。在遥远的北地苏格兰、亨利八世的姐姐的孙女成了另一个女王玛丽。她即位、嫁了酒鬼丈夫、诞下幼子、被raped、prisoned、终于只好投奔英格兰的表姑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曾因生母的缘故被姐姐玛丽以叛国罪囚禁,而今她大概是出于一种更为冷酷理智的政治家的考量(当然或许也有不得不将不可得的爱人介绍给玛丽的妒火)将侄女玛丽以同样的叛国罪囚禁。
故事的最后她们都死了,都以不列颠诞生前伟大圣洁的女王的面目被铭记,然而不论何其伟大,她们也都同样是婚嫁与生育的傀儡——流产该死、婴儿夭亡该死、诞下女婴该死、子宫瘤该死、丈夫是酒鬼和色鬼都该死。瞧见这些,总免不了庆幸生活在这个虽然平权运动依然风起云涌但女性总算不完全被子宫绑架的年代。前些日子还在讨论artificial womb是否ethically justified,现下想来,好歹女王们的悲剧人生是为这个命题提供了些许合法性的。


D8+9

关于宗教的纷争依然在延续——斯图亚特王朝始于詹姆士,历经两代查尔斯,又复归并终结于詹姆士。激进的清教徒始终站在贵族与议会身边,无数次指摘天主教为僭主背书,连绵的看似因信仰而起实则由权力驱动的内战诱使家族支离、兄弟阋墙、同袍反目。
前一个克伦威尔被君主送上了断头台,这一个克伦威尔则将君主送上了断头台。他行独裁者之实却自诩护国者,他被新教大军奉为神明却自称是上帝的仆从,和霍布斯所想的一样,他是Levithian的政客,只对权力虔诚。
进入共和国时代的不列颠看似彻底把王冠抛在身后,然而北有天主教的保皇派盘踞在苏格兰,南有保守的西班牙与法国掂量着收益随时可能派强兵侵犯,当两股旧时代的力量在英格兰本岛汇聚,皇室卷土重来,议会与教会的裂痕在伦敦1666的大火和圣保罗大教堂在数学家的重建中被撕扯地越来越不可弥合。
统一的不列颠还仅仅是个名号,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伤痕在等待愈合,国王、议会与教会的三角关系远未被理顺。你看呐,所有权力的和平共处都背负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D10

大航海、殖民与贸易的时代终于开启了。
昨儿个还在和狐狸先生讨论Islam:不列颠的专家们煞有介事地批评Muslin,“是它本身的问题”,他们说。可是反观不列颠的18世纪,新教和天主教的信仰之战和当今什叶派与逊尼派的血战究竟又有什么分别?恪守天主教的苏格兰部落首领两度搀扶着斯图亚特的国王们南下,他们在Darien Scheme的狂热梦想中变得贫穷、在英格兰威胁关闭出口口岸的大棒下奋起复又软弱,最后的Catholic Bastion为什么是苏格兰不是别地?对着漆黑的屏幕想了很久,觉得答案只能是这一个:因为贫穷。当人们在贸易的洪流中拥有了私产,信仰便不复如利益那般重要了。所以在现代中东的乱局里,那些也不全然世俗化的国家,譬如沙特或卡特尔,鲜有为了宗教头破血流的时刻,而赤贫的、无奈的、也因而愈发狂乱的伊朗、伊拉克、约旦或其他,却只好也必须诉诸他们的弥赛亚。
我原以为,亚欧的差异就像梦游,蹒跚过后又自行醒来的梦游人总会比那些梦游到半途便被人粗暴拍打醒来的更知道自己现下在哪里。然而再看一看,却又觉得不尽然。这差异,恐怕更在于自救原来是有隐形条件的事——苏格兰的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走投无路时刻,却在18世纪突然崛起,成为拉动不列颠在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再次腾飞的金马车,内驱力是人们对于追求财富的希望与欲求。可美国大兵把类似的欲望从中东的教众那里剥离了,他们耗费全部心神想要满足的欲望甚至不是生存,而是从现世体面离开的解脱感,而那种实为苦难而非享乐的“体面”,只可能从教义里找到So what的答案。


D11

修整了一整个周末以后重新出发~争取这周的weekday结束时结束和BBC的战斗!
汉诺威王朝唯一一位会说英语的国王享受着祖先的遗赠:独立审慎不完全受贵族私欲控制的议会、在与法兰器连年的麇战中日益壮大的铁骑铁舰,以及,稳固繁荣的大后方和不断滋长的迈向世界的雄心。
这才有了对北美的、对东印度的、对西印度的所谓“移民”。从不愿使用西印度这样标榜中心主义的称谓——加勒比的蔗糖田、西非来的黑苦力、坐享其成钱袋子叮当响的盎格鲁撒克逊庄园主和富商所构成的图景是财富伴着污血滴答作响的铁证。美利坚国父们在高得吓人的土地税、掩耳盗铃的印花税(也是神奇,收税收到识字的那群人头上,起义的领袖们可不就纷纷奋起吗?)和desperate的茶税面前选择挺直腰杆抗争,于是波士顿(再一次想起大雪中那个令人神魂颠倒的美妙城市)倾茶、莱克星墩鸣枪便都不再是令人觉得突然的事了。唯有东印度,那个曾凭借东印度公司低眉顺眼与强悍辽阔的莫卧儿帝国建立商贸往来的不列颠如今改头换面趁虚而入想要成为主人,地主和富商们争抢着效忠献媚,曾经被层层加码层层克扣的高昂的税收到头来也反噬了每一个层级上曾经蝇营狗苟借此营利的人们。
所以这真的是关乎自由的理念之战吗?所追求建立的真的是所谓trade empire吗?在庞大的占有欲与强力保证下的税收的蛊惑里,目标只有一个:Modern Rome。唉,谁又不是不自觉地kidnapped by past,并最终跪倒在关乎历史的空想与虚妄里呢?


D12

读18、19世纪之交的不列颠,总能觉出一种青春期热血奔腾下的鼓噪的气氛。Nature这种在思想史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连同Rousseau、Burke、Paine这些很不陌生的名字,在这个语境里读到,都不免唏嘘。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解放,什么是美好的生活?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人给出的答案是效仿他从不曾看得起的近邻和宿敌法兰西——既然没有巴士底狱可以攻陷,就索性在乡野里搞起一场接一场猛烈的革命,倘若还不过瘾,就诉诸笔下见诸报端以唇舌为枪剑痛痛快快地干架。而那些已经在权力的宝座上变得也许冷静也许世故的前辈们(the Whigs,历史这样称呼他们),而今从攻城者变作守城人,他们规劝、威慑、直至镇压并痛下杀手。就在那个法兰西的矮子和巨人于Waterloo倒下的不久后,不列颠的前革命派们在Peterloo交出了一份相仿佛的答卷。
前不久才到过湖区,而今听到Wordsworth从青年阵营转向中年阵营的故事还是不禁称奇。女权主义的先声Mary女士,为婚姻所救又死于生育,她虽终其一生鼓吹男女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却生死都受缚于长久以来女性被符号化了的绝对的义务。
这是大变革的年代,人人有梦想人人有野心却也人人都屈从于命运。在无数个被社会改良改造地面目全非并不得不改换阵营的个体里,谁又能昂首挺胸骄傲地自称为历史的主人呢?


D13

终于行进到维多利亚时代。还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听了太多次的名字:她是零差评的女王,是阿尔伯特最忠贞的爱人,那些赭色的精美雕塑都是这对眷侣投喂的狗粮。
那个时候我并不曾听说这个故事的其他面向,譬如阿尔伯特是她的堂兄(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维多利亚诞下九个孩子皆无缺陷也算证明了这是段诸神眷顾的天选姻缘),譬如婚后廿余年阿尔伯特便死于风寒,譬如维多利亚雕下的两人黄金年代同榻比肩而卧的雕像在她经历了悠长的等待于下一个世纪死去的时候并没能如愿一并置入墓穴。我亦想不明白,何以这个对女性解放抱有保守成见的、其治下并不祥和康泰甚至频繁卷入萧条、饥荒、传染病和远征的女王能在其生前身后获得如此盛大的adulation。是历史终究带领女性迈出家庭走入职场使这个老妇人的执拗羽化成了某种女性的柔美和圣洁吗?是治理不善的大锅由于虚君的缘故被彻底甩给了Glastone和他的政府吗?还是,在战争和接连的苦难里人们需要一团光,而这个曾有过且始终怀恋着美满爱情的、向民众贩售着天伦之乐的安逸幻景的、有坚韧却不野心勃勃、有智慧却不玩弄阴谋权术的妇人恰好是所有可以依靠的光芒中最柔和也最纯净的那一束?


D14
还剩最后一天了,内心隐隐有些小激动呢~
这是一场殖民者不列颠与被殖民者The Raj之间的斗争吗?在BBC的讲述里,不是。它是自由党头子Gladstone与保守党头子Disraeli的理念之争,是辉格与托利在一块远离母国的土地上的政治实验,不,恐怕连实验室都算不上,印度在来自英国的高谈人民福祉与自由公正的政治家眼里,大概只是个游乐场。被争论得死去活来的自治和他治又有什么分别呢?反正饥荒、瘟疫、宗教纷争、宗派战争从来都是人祸。The Raj 在这一视角的讲述里所具有的唯一价值,恐怕只是提供testing reaction,就好像小白鼠面对不同烈度的电击或其他种类的惩罚会给出不同反应那样。
这位英国的历史学家说,这段历史虽然miserable,但这一惨状的锅不该全让英国人背着,何况它依然为世界提供了某种east-west dialogue的先例。良心不会痛吗?尽管Indian landlords,那些跪舔殖民者的所谓本地的新贵们恐怕也有锅,但真正在饥荒和战乱中遭罪的印度平民何罪之有?倘若他们也须遭到控诉,则某种发生在1840s的关于“自己不争气所以才要我们来帮忙打开国门”的荒谬的伪饰便算是找到回声了。还要再问一遍,良心不会痛吗?这段黑漆漆乱糟糟的历史的唯一贡献,恐怕是在于给出了一个关于用west value给东方洗脑的错误示范,然而从现今的乱象看,相似的myth似乎一点都没有因这段先例而松动的迹象。至于堂而皇之宣扬的复兴east civilization,借着对这段文明一无所知甚至心有鄙夷的眼高于顶的白人的手吗?DEFINITELY DOUBT IT!


D15

长达半个月的和自己的约定终于如约行进到最后一天。
惯常总被连篇累牍地叙述的WWI和WWII的炮火在此处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政客和小说家被作为那个信仰多元的年代里两大对立阵营的缩影交错着呈现——几番进出保守派阵地的帝国坚定的捍卫者和杰出的演说家丘吉尔,信仰过又憎恶过最终站到信仰彼端冷眼旁观的渴望依靠一支笔解构帝国重塑社会的作家奥威尔。他们是抱持着不同方略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responsible citizens,当战争的硝烟淡去、英帝国往昔辉煌不再,只好任凭美苏的铁蹄雄踞于欧洲大陆并对新世界的版图划分指手画脚,在不列颠插不上脚的战后秩序密谈中,对立阵营的两位清醒者们竟不约而同地选择诉诸历史与回忆以辟出重握主动权的蹊径。
回望这动荡的血迹斑斑的也时常回荡着田园牧歌和宫廷舞乐的三千年,渐渐就明白了,何以在美利坚的学者们用急功近利和咄咄逼人毁掉了诸多values的价值的今天,大西洋对岸的英国人们却依然对诸如liberty, freedom, justice这样的notion恋恋不忘甚至孜孜以求——因为它们之于他们,不是苍白单薄的舶来品,也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棍棒和武器,它们是从血与火的灰烬和历史的尘埃里开出的花呐。
感谢半个月的跌宕和偶尔的情绪化,感谢字幕组三年的艰辛,感谢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人们不懈的战斗,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它还没有写完。

 短评

正好给我以前看过的丘吉尔英国史加脚注。

7分钟前
  • 万十三
  • 推荐

片子剪得很好,很比较客观

9分钟前
  • E
  • 推荐

看看英国人眼里的英国史,最重要的是什么

14分钟前
  • 小车
  • 推荐

口音好标准,内容太罗嗦,画面中等

15分钟前
  • 逐青
  • 还行

Simon Schama & BBC 有比這更好的人文紀錄片組合嗎(好多G詞 看起來比較累)

17分钟前
  • Ravenclaw
  • 力荐

Schama大叔的肩抖得我直想冲进去抽他

19分钟前
  • 白熊大王™
  • 还行

不愧是说史纪录片的经典

22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2009-05-01 想看 3.贝克特怎么说呢,心眼小不识时务/认死理不会收买人心,当不了政治家| 2019-07-23 在看 很严肃也很闷的风格,第二次试图看还是没看完。

26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在看。讲解大叔皱着眉头讲英国历史中的冷笑话,很认真地在笑。

28分钟前
  • 专程路过
  • 推荐

什么时候cc*v能和bbc学学,这也是奢望原来cc那啥v是禁用的= =

32分钟前
  • 角质紧猫
  • 推荐

經典之作

37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一天只能消化得了一集,因为太过浓缩所以不得不额外自主找资料来丰富这个简单的骨架;希望九月见面的时候,我能多了解你一点。

38分钟前
  • Sunyl
  • 推荐

要搞定欧洲史!~

39分钟前
  • ilia
  • 推荐

第一部

41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推荐

为什么人家的王位传男也传女?为什么人家高高在上的老大做得不好就会被拉下神坛被各种批斗各种骂?为什么人家同样权倾天下的老大想花钱还得看议会嘴脸?为什么在人家那“自由、平等”成了民族图腾精神专利产品!真是太能闹腾了!看着就气!

45分钟前
  • 女巫与花
  • 力荐

讲解大叔满搞笑的

50分钟前
  • 丰无涯
  • 推荐

学习文化。

53分钟前
  • 银蛋伴小猫
  • 力荐

57分钟前
  • 冬虫夏草血燕窝
  • 较差

历史学家之于人类的作用就是讲故事,而Schama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叙述者,何不静下来享受几小时的故事时间,一如我们小时候一样,只是这个是讲给大人听的。

59分钟前
  • 望望
  • 力荐

Britannia... 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 now seems to be a great legend. I do admire Elizabeth I, always and forever. Bravo!

60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