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

战争片美国1993

主演: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葛底斯堡 剧照 NO.1葛底斯堡 剧照 NO.2葛底斯堡 剧照 NO.3葛底斯堡 剧照 NO.4葛底斯堡 剧照 NO.5葛底斯堡 剧照 NO.6葛底斯堡 剧照 NO.13葛底斯堡 剧照 NO.14葛底斯堡 剧照 NO.15葛底斯堡 剧照 NO.16葛底斯堡 剧照 NO.17葛底斯堡 剧照 NO.18葛底斯堡 剧照 NO.19葛底斯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59

详细剧情

1863年7月1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相会于美国的盖兹堡;他们各自为了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抛头颅洒热血。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于寂静的麦田中;他们的生命创造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历史上的盖兹堡大战。

 长篇影评

 1 ) 谁是赢家真的很重要吗

连续观看了4部反映美国国内战争的影片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光荣战役》《冷山》观感

想走捷径,用较短时间了解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便找出《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三部曲之前两部(最后一部《终极决战》还没拍摄完成)、《光荣战役》《冷山》共4部总时长达13个小时的好莱坞电影观看,前两部主要通过宏大场面和高级将领群体形象表现历史和战争,后两部则主要通过中下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塑造来表现历史和战争。长篇巨制有点考验体力和耐心,还好终于看完。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以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这是除独立战争,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战争。在信仰着同一个上帝的同一片土地上,因效力于不同军队,亲人朋友挥戈相向,手足相残。所谓解放黑奴政治上的正确,掩盖不了人性的的悲剧,更无法弥补留给所有人的创伤。美国内战片在反映战争和历史时候,更多的是反思:

第一,生命就是生命,不分他是哪里的人,不分他的信仰有什么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和珍重。虽然可以不认同南方人的价值观,但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不是妖魔鬼怪,当残酷战争让一个个一群群活生生的人倒下的时候,就不能用他们被“消灭”了而忽视“死亡”的真相。北军和南军100多万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美国会有200多万人以上的人们流泪。真正的赢家是对政治家而言,就普通百姓而言,谁是赢家真的很重要吗》

第二、捍卫独立与自由,誓死保卫家园与解放黑奴的正义都是值得尊敬和赞颂的。南方人主张联邦制国家,他们不接受北方联邦制国家的主张,不愿接受北方的统治,排除保留黑奴制度,他们为追求实现自己独立意志而战,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仅仅就这个层面上的意义而言,与北方崇高使命的解放者又有多大区别?这类电影的成就远远就超越了传统成王败寇的歌颂的局限。

 2 ) 史上最精彩的美国南北战争电影《盖茨堡战役》

老K观点:

好电影很多是超过2个小时的,那这部4个半小时的《盖茨堡战役》就是好电影加倍了,哈哈。

■前装枪盖茨堡战役发生在1863年,正处于步枪出世500年来,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前装枪之历史行将结束的时候,尽管1860年美国首先发明了连珠枪,但是这种后装枪的实际应用却是盖茨堡战役之后,是在1877年,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连珠枪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所以在电影《盖茨堡战役》中,参战的十多万南北士兵还是得用探条把弹丸塞进枪筒里,这种前装枪除了装弹麻烦外,枪弹的射速和出膛的硝烟效果也都有其特点,这在影片中展现的很好。

影片把士兵拿枪的姿势拍的很漂亮。

■士兵的竖立扛枪方式感觉很危险,比如这个镜头,后排士兵被炮火炸的飞起来并向前排士兵落下,感觉插在刺刀上的机会比较大。

■炮兵

自己的火炮离己方士兵很近,发射时士兵不得不全部卧倒。

冒着炮火前进的南军,悲壮!

■其他精彩画面

■精彩画面之二,有点油画的感觉

这个战役相关的油画也都很精彩!WIKI上的油画。

■士兵肩章的方向

这样前后放置的肩章比较不科学,主要是从一个角度看不全肩章的内容,旋转90度和肩膀走向平行的排列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全肩章,似乎现在大部分国家军队的肩章都是和肩膀平行的。例如作为团副指挥的张伯伦的这个肩章,从正面看不全是几颗星。张伯伦本人历史照片局部。

■敬礼的姿势

这个军礼有点像古罗马,不过古罗马是握拳平击左胸,和上面截图中伸展手掌还是有区别的,电影中的这个行礼也是持长枪军礼的一种,持长枪军礼简称持枪礼,在世界各国军代近现代化后基本大同小异,只有细节上的区别。抗战时期八路军士兵向聂荣臻行持枪礼。

■南军的旗帜,十三颗星代表反叛的南部十三个州。

■战鼓除了正处历史交替的前装枪,这种和士兵一起排排被枪毙的战鼓队估计也是历史绝唱了,一看到战场上这样的战鼓手就有一种很悲壮的感觉。

■摄影之美 考究精致的摄影在本片中可以多次看到。

■角色和演员几个主演相当精彩!

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 。

历史上的朗斯特里特将军。

历史上的李将军。

配角也很精彩!

就连这个只有一个镜头的老号手都令老K过目不忘。

■战役结果和影片拍摄地 南北军超过53000人在战役中死去,而整个南北战争在盖茨堡战役2年后才彻底结束。

影片是在盖茨堡国家军事公园拍摄的。

■原著小说三部曲小说原著作者是Michael Shaara和Jeff Shaara父子,小说是三部曲,分别是《众神与将军》、《杀戮天使》、《最终战役》。三部曲英文原版小说封面。

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杀戮天使》英文原版封面。

小说的前两部已经拍成长篇电影,本贴介绍的电影是根据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杀戮天使》拍成的《盖兹堡战役》,电影最初的片名就是小说的原名“The Killer Angels” 杀戮天使,小说第三部的《最终战役》听说过有拍摄计划,但目前还没有确切消息。

小说的中文简体版目前只看到有译林的《决战葛底斯堡》,翻译自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杀手天使》,2013初版定价38元,2015再版换个封面就52元了,看来老K收的初版已经自动保值了,呵呵。这部中文版有个明显的缺点,没有相应的作战地图,不知道原版有没有。

资料来自豆瓣

■电影配乐精彩!由曾创作出《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的配乐名家Randy Edelman操刀。

OST封面,来自VeryCD

■其他时光网语:因为影片长达4个多小时,所以影院只能一天上映两场,但即便如此,本片依然成为票房榜中的Top10。时光网没说是哪个定义或哪个地区范围的票房榜前十,但是对于一部一天只可以翻台两次的长片,能有任何一个票房上的突出成绩都实属不易,老K也是纳闷,这样一部描写美国人自己窝里斗的,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战争片之一的酷片,票房也是不错,但却没有获得美国奥斯卡的任何提名,在老美自己的IMDb上也只有7.7的得分,参与投票的人数才两万多,这与一般有影响的美国大片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票数也是反差巨明显,莫非美国人也不愿意自揭疮疤?资料来自IMDb。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IMDb上参与每部电影投票的基本是非美观众要比美国的多,因为IMDb是面向全世界吗,正常情况下肯定是非美参与投票的要比美国的多,只是很多时候非美电影的美国投票数的绝对值过少,似乎可以佐证一下美国人对非美电影的忽视,这个之前老K论证过。不过这部《盖茨堡战役》的投票数是美国投的比非美的多了,而且还是多了很多,这就令老K对这片7.7的得分更加困惑了,片好题材还重大,票房也好,从投票数上看老美也重视,可为啥8分都还没到呢?有点儿费解。资料来自IMDb。

■电影《盖茨堡战役》的观影建议这片如果感兴趣想看的话,最好选择画面素质较高的版本看,最佳选择当然是在电影院看,还得是千席以上的大厅、大银幕的那种,退而求其次就是蓝光版了,显示器最好是FULL HD的,尺寸越大越好,这样才能从质感的层面淋漓尽致的体验影片的精彩,最好不要从网上随随便便的看流媒体,那样的话就是暴殓天物啊。 资料来自豆瓣。

~战役结束~

精彩回复摘抄:

风正一帆悬

关于前装枪处,硝烟效果并非前装式线膛枪独有。在无烟火药应用于装药之前,战场硝烟一直存在。

火炮距离己方士兵的问题,前装滑膛的加农炮弹道平直,但是士兵卧倒并不是为了躲避己方炮火为主要目的(南军的炮兵在己方步兵行军时是停火的)。而是以没有加高到胸墙高度的石墙为掩护,准备应对南军步兵的徐进射击和最终的冲锋。

最后,美国内战仍然是敏感因素。尽管说已经过去了将近160年,但邦联的同情者和支持者仍然大有人在。我在拜访堪萨斯和阿拉巴马的农场主时,其家中都悬挂有邦联旗帜。在西点军校的内战纪念碑处,讲解员也说过“任何关于内战的话题被抛出来公开讨论,总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但我们知道一点——就像纪念碑里炮口冲天嵌入的火炮一样——我们永远不要再进行内战了。”而美国人本身对于美国自己的历史的了解,虽然教育上有,但一如任何国家的学校历史教育一样,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绩点而学,了解的人有限,感兴趣于一部作品的更是如此。在纽约和波士顿的美国国家公园景点(西奥多罗斯福故居和邦克山纪念碑),讲解员都曾跟我感叹过,真正有一大堆问题(question list)的参观者往往是外国人而不是美国人。

老K回复:

借用一下,纪念碑前真正有一大堆问题(question list)的参观者往往是外国人而不是本国人。

 3 ) 葛底斯堡

1863年7月1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相会于美国的盖兹堡;他们各自为了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抛头颅洒热血。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于寂静的麦田中;他们的生命创造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历史上的盖兹堡大战。四个多小时.我略掉中间一半的时间.或许导演要述个完整的.就电影来说就算是史诗也不要那么久.

 4 ) 盖茨堡之役

罗纳德F麦克斯韦尔的“内战三部曲”的第一部,《盖茨堡之役》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战争史诗电影。4小时20分钟的电影完整再现了5天的盖茨堡战役: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北方军队,南方军队共计15万军队在小小的盖茨堡展开了厮杀,这场战役成为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影片客观真实,气势恢宏,小人物刻画生动。非历史爱好者勿看,非战争电影控勿看!
在这里我们不过多的对战争过程加以分析,我们要讨论的是从这部战争电影中我们能够得到一点什么。与《光荣之役》不同的是,此作属于大场面大制作的史诗级战争电影。史诗级的电影不仅指的是看几万人打仗,这类电影一定能够将战争的波澜壮阔像诗歌一样展现出来,4小时20分钟的《盖茨堡之役》无疑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客观,5天的战斗导演尝试着从各种不同人物的的视觉来诠释战争,最后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内战反思类电影是成功的。一个国家的内战,无论战争的结局如何,牺牲的战士都应该获得尊重,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献身,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不同,但是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同《太极旗飘扬》一样,我们从这部电影中也看到了难得的人性的光辉,导演将战士,各级军官还原成了一个个“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想法的人,无论你是黑人、白人,无论你来自南方还是北方……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无奈的,同窗好友反目成仇,望远镜中熟悉的身影经成为射击的目标,这一幕幕无疑是令人心酸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此刻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战争电影,这才是内战题材战争电影的魅力所在。
正题过后要给大家推荐的是《盖茨堡之役》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它收录了Dixie,Bonnie Blue Flag,Yankee Doodle之类的南北战争歌曲

 5 ) 战争的真实

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史诗片,除了4个多小时有点过长,从场景到武器到战术都很符合历史真实。可能你会觉得战争场面非常搞笑,但这是受武器条件制约下的真实战术的再现。李将军可能在整个内战中只犯了这一个错误,可却是致命的。中国的电影应该好好借鉴人家的拍法,同样是主旋律片,不能仅仅是统帅部的真实,更应该有敌人的真实以及士兵的真实。

 6 ) 当你的家乡反抗祖国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战争,独立战争诞生了美国,而南北战争则奠定了美国成为超级强权的基础。《盖茨堡之战》就是反映南北战争的,也是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比较全面的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受官方历史书教育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带来的震撼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勇敢的心》被我们奉为经典,那一声freedom让不少人潸然泪下,但是对比这部片,勇敢的心就是一部娘娘腔的史诗。用网友的话,好莱坞要是想感动人,那么绝不仅仅是勇敢的心那种程度。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有四个多小时,完整看下来也是一项考验体力的事情,很多观众还没等到高潮就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这也影响了它的传播。
    《盖茨堡之战》主要描写了盖茨堡战役,北军的波多马克军团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伟大的lee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使得南军元气大伤,lee将军再也没有能力北上。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lee将军,他的祖先是英国的贵族,而他则是华盛顿家族的族长,而华盛顿家族就生活在弗吉尼亚,讽刺的是,正是在弗吉尼亚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对于弗吉尼亚人来说,这是第二场独立战争。而我们的课本基于某些目的把这场战争解释为解放黑奴的统一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开始和黑奴压根没什么关系,解放黑奴不过是打击南方经济的策略而已。而北军在进攻的南方的时候,对南方就像是对待敌对国一样,烧杀抢掠一样不落。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chamberlain上校,他是大学教授,为了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他走上了战场,并在这场战役中以一个步兵团阻挡了三个步兵团的进攻,子弹打光后还发起了刺刀冲锋。即使战损达到了80%以上,他的阵地也没有丢。《盖》对北军着墨并不算多,影片描写的北方将军们也远没有南方将军们那般魅力十足,chamberlain上校算是北军唯一的亮点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的皮克特冲锋,1.5万人要穿过1200米的空地,面对是北军的200多门大炮和数千只步枪,最可怕的是北军还占据着高地,使得他们的武器的射程和精度增加,而且他们还有一道石墙作为掩体。无疑这次冲锋简直就是自杀,但是这些士兵还是挺着胸膛前进,并最终突破了那道石墙,最远的一个冲到了石墙后90多米,并长眠在那里。但是最后南军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被反扑的北军夺回了阵地。如果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士兵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冲锋,他们的勇气来自于家庭,来自于自己出生、成长以及坠入爱河的家乡,为了不让家乡饱受战火,为了使后代能生活在自由的空气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其中有人的祖先曾对英国国王说过,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我想这句话也是很多南军士兵的心声,也最反映那些清教徒们搭乘五月花号到达这片自由土地的精神。
    很幸运的美国对于内战的反思很深刻,各种思想都可以出现,所以美国才能成为美国,才能在文化上如此的强势。而我们则很不幸的打着五千年文明的口号到处宣传文化却没人鸟我们,因为我们除了老祖宗那点事之外对世界的文化又有什么贡献呢。

    《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始思考独立问题。我们一直以为统一是个无需证明的真理,以至于网络愤青甚至扬言要用核武器统一台湾,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统一呢?我想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而且确实也非常的有道理,也是最符合我国的利益。但是难道寻求独立错了吗?比方说你加入一个俱乐部,当你不想继续参加时,你是否有权利退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如同《洞穴奇案》虚构的那个案子,一群人被困在一个洞穴里,快要饿死时,一个人提议抓阄,抽到的人就要被吃掉,结果抽到自己,这时他反对被吃,但是还是被吃掉了,那么吃他的人是否应该受处罚?如果不吃那个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死,吃了则触犯了刑法。这样的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人利益不同当然立场不同,并没有对错,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答案本身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而这自由才是真正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才是美国南北战争最宝贵的遗产。

 短评

美国内战主旋律片,太长了 ,制作还算精良吧!

4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四个多小时.我略掉中间一半的时间.或许导演要述个完整的.就电影来说就算是史诗也不要那么久.

9分钟前
  • 古鼓北宸-🌧️
  • 推荐

比起《众神与将军》一口气讲五场战役而言,这部只讲一场战役,对于战略战术目讲述更为详细。战争的愚蠢以及挥枪向故友同胞的无奈展现的也更深刻。遭遇战,小园顶战役,皮克特冲锋三场战役拍摄的非常细致壮观。那个时代火器不发达只能靠命堆胜利也挺残酷的,但那个时候好歹可以拉司令一起感受命运无常,现在就只能自己当炮灰了。被过分寄托期待并且确实有改变别人命运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幸福的事,选择很多,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能承担失败的打击并重新奋起真的很难,这也是李将军即便是败军之将也被尊崇的原因之一吧。现在恐怕也不能拍对畜奴的南军有客观同情的片子了,真不希望以后美国讲南北战争也只说是为了解放黑奴,那样太悲哀了。之前太忙断续花了几天才看完,其实应该是泡茶吃点心,静静的抽几个小时认真看的,希望未来有这个机会重温。

12分钟前
  • 豆友189957096
  • 力荐

2004/1,New Haven,下载

13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线列战术时代的最后一场大型排队枪毙,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生活方式的自由,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黑人的自由。

16分钟前
  • 曼特宁
  • 力荐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21分钟前
  • 看我的手势
  • 力荐

这部片的名气很大呢,怎么会看的人这么少。个人看的版本是148分钟,和公映版比几乎是剪掉了一半的剧情。有点地方叙述模糊不清,分辨南北军都不太容易

22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罗伯特·李,率领“叛军”反抗联邦的败军之将——"perhaps the most beloved general in American history"

24分钟前
  • 弗雷泽
  • 推荐

空有史诗的野心,却无史诗的气场——但至少展示了什么是有礼节的战争,南北破裂但永恒的兄弟情谊让人动容

26分钟前
  • 安魂
  • 推荐

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荣耀与关怀,还有那种最真实的无人掌控全局的战争不确定性都拍出来了,关于内战缘起表达得也很平衡,可以说很客观,州权利与联邦权利的对抗这场战争过后也没能取得平衡,但我们不能抹杀历史。这场战役是内战的转折,但它没有提供一个非黑即白的历史观,反观当下美国抗议的过火行为,只能感叹某种倒退。

29分钟前
  • i小筑
  • 力荐

美国人用一次“关税战争”完成了殖民地独立建国(法兰西两肋插刀力扛英国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用另一次“关税战争”达成了国家统一并确立了“普世价值”的核心主旨,其实转化过来和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他们又多了个自由之精神和信仰之坚持(民有、民治、民享),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可以参看“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南北双方的阵亡将士获得了同等对待,幸存者在战后也未遭受大规模大清洗运动的迫害(对比超级大佬托洛茨基被暗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被枪决等)。影片的视角很客观,并未偏向于哪一方,比起天朝的量产钢铁侠横扫一切全无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要客观许多。在“爱憎分明”的“仇恨教育”的引导和灌输之下,许多人连自由(自主)思想的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才是真·悲催。

31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荐

剧情上紧接着《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南方联盟军和北方联邦军的大会战,罗伯特·李太有范

36分钟前
  • 悲哀的亡灵
  • 力荐

看了一个多小时,才分清楚大胡子们;原来冲锋号和熄灯号都是美国人弄出来的;Lee感觉很业余,Longstreeet很牛逼。

38分钟前
  • BURN·E
  • 推荐

4个半小时再次突破单部影片观看时长记录。总体故事性稍偏弱,有点纪录的风格,能做到公正客观从双方各自视角来描绘人物还是非常难得的。南北战争中共有75万士兵死亡,远超二战中美军阵亡人数,许多前晚还一起喝酒的好兄弟,转眼就成了敌对阵营在战场相见。影片对于战争双方都给予了同样的描绘和尊重,这也是美国人对于这场内战的态度,战后南军的罗伯特李将军也依然受到优待和尊崇。至少在对待内战的态度上,美国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39分钟前
  • 传说北美狗鱼
  • 推荐

电影很长,花了几个晚上才看完,不过还是值得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描写南军和北军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颇。

42分钟前
  • 天兵
  • 推荐

9分。4个半小时。史诗作品,豪迈配乐,气势细节都很棒。片中不乏哲理性台词,或激动人心或耐人寻味。这场战争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信念,参战的军兵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和贫民。博弈双方又不乏兄弟好友,这就是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无法忽视的胡子,片中的胡子真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

46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节奏很好,虽长达4个多小时,但不觉无聊,并不避讳战争的血腥残酷,也不吝于表现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视角并不只偏于北方,事实上对邦联的正面描绘更多,当你看到众人激动地向李将军欢呼握手和请战,很难不为此动容。甚至我觉得拍得更好的是文戏,从士兵到将军,无不体现出南军的家园归属感(强调为弗吉尼亚而战,反感外部势力左右弗吉尼亚),也体现出北军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我觉得太过理想化,电影中对军官与士兵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理想化,南北都如此,南军尤甚,我觉得开头那段逃兵体现出的隔阂可能更符合当时战场实际),而这种观念的巨大鸿沟甚至影响到了今天。虽然电影中每每感慨同室操戈,但不同理念又紧密联系的人,不是最为彼此恨之入骨了么。

48分钟前
  • 雪莱
  • 力荐

270min的加长版,比起《众神与将军》里的几次战役,对葛底士堡的战役背景熟悉得多,不知不觉间竟然完整看下来了。 也许是美国史上动用志愿群众演员最多的一部电影,虽然组织调度起来困难,场面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可这排队枪毙的效果还是CG来得有质感的多。史实还原高,可惜对北军高层的描写太少,8分。

50分钟前
  • 子安
  • 力荐

表演场面都是史诗级的。 影片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反正坏的一面,完全看不到... 美国人也是很会掩饰啊... 算你牛

53分钟前
  • bugz
  • 力荐

7.0 【271min】看了一个月。更多以南军视角描绘战争,以歌颂的方式刻画南军将士或许是属于南北战争的主旋律,渲染战役重头戏皮克特冲锋这一悲壮的大失败调动观众的悲悯之情,在这场看起来只要最高指挥官不一意孤行就能避免的集体自杀之前甚至不忍心看下去,但是真到战争场景,场面却并非很有感染力,或许是十九世纪的作战方式辜负了电影,然而突然想到苏联《战争与和平》,又觉得还是水平不行。而文戏则是以一种后知的视角回望,甚至台词都明显如后来人所写的而非当时人口中应说的,最过分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起你感情波澜的配乐,规模甚至不逊于战役本身,太让人厌烦了。

5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