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喜剧片英国2015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布隆森·韦伯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01:02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的故事,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谈及死亡

手机里有个墓碑,记录着两位陌生人。

墓碑上刻,爱妻及小女之墓。妻子生于79年,小女生于14年。于2015年11月29日故。

父亲说,可能是车祸吧。


看电影时,母亲讲起小时候胡同里的寡老太太。

老太太不能生育,无二无女,丈夫又去世的早,很早就一个人生活。

胡同里的邻居都知道她独居,对她颇为照顾。她人也很好,帮邻居照料小孩,帮忙做些家务。偶尔也接济孩子多的家庭。一个老太太终归吃的不多,但长身体的孩子确是总也吃不饱的存在。

但即使如此,老太太走时,还是街道派人办的葬礼。留下的一间瓦房,归了街道所有。


在大学读书时,偶然间听到舍友老家,村子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杀。

我大为震撼。

从抗日战争熬过来的老人,怎么就熬不过生命最后的时光,非要选择自杀不可。

说是受孙媳妇和孙子的排挤,在家憋屈受气。一起之下跳进自家水窖,活活淹死。

在当地,水尤其珍贵,水窖的多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而跳入水窖自杀的人,是不配拥有葬礼的。

每当有一个水窖被悄悄填平,就意味着有个生命从此处离去。


我一直觉得葬礼是毫无意义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哀乐吹的震天响,纸钱撒的遍地都是。长子捧骨灰,长孙举遗像。一路缓缓而行,一路不得安宁。

尤其是最后按照花名册分钱,完全不能接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葬礼作为一种仪式,似乎是正式的为生命画上句号,庄严的宣告证明的结束,也蛮好。

我喜欢戏里的悼词,尽管短小,却很用心。

总该有个人了解我的一生,哪怕了解的只有冰山一角。


高三会考同日,爷爷离世。

或许是因为是一年内第二位老人的离世,相关事宜操办的干净利索。

只是家里人一致同意,我没能出席。

尽管事后知道爷爷离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总会恍惚他的存在,然后确定他确实走了,然后又恍惚他的面容。

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了那个最后的仪式。


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

下午下课,在食堂窗口花十块钱买了一份黑椒鸡肉面筋盖饭,那饭油腻的不行。

凯哥冲进食堂抓住我的手,说班主任找你,你家可能出事儿了。

我格外淡定的把那碗饭给了凯哥,说那你吃了吧,别浪费。

本该在下午第二堂课就通知到我的消息,被他忘了个干干净净,直到饭点才想起,然后派了不知道多少人到食堂找我。

奶奶走了,爸爸的朋友在学校门口等了我许久。

直到上车,我仍然没能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

叔叔说奶奶走的挺顺利的,睡了一觉就走了。但我还是没能理解,因为我觉得上次见奶奶她还很好的,我经常见她的。

没有悲伤,挺不真实的。

回到家,吃了饭。亲戚们围坐一团,让我给奶奶磕个头,我磕了。又给奶奶烧了香,烧了纸。没什么感觉,一张相片而已,相片里的人,不太像我奶奶。

父亲守孝一夜,我没陪。第二天出殡,我抱着相片,跟在父亲后面。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好不道德的扔着纸钱。

火葬场的灵堂里,死人排队入场,比活人文明。

记不得几点,我们准时入场。奶奶躺在那里,确实走了。身上的浮肿好像退了些,7年的尿毒症确实折磨她太久了。

所有人都为今天做足了准备,只有我没有。

我看着那张脸。父亲踹我的膝盖,我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嚎啕大哭。

我无法控制自己磕完三个头。

然后不知道谁拉了我一把,我站起来,然后顺着大家走出大厅,但我只顾着哭,睁不开眼。第一个台阶我踩空了,接着第二个,踉踉跄跄的站在了空旷的场院,继续哭个不停。直到我妈的同事发现我的存在,把我叫醒了。

好像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真哭,也只有我一个人没人搀扶,哭的魂儿丢了。

那之前我不太会哭,那之后我老哭,特别容易被感动。


母亲前些天严肃的和我谈及死亡。

她同事的丈夫有天突发心脏病,同事心急如焚,找来我母亲帮忙。母亲忙前忙后,还借了不少钱交手术费和住院押金。

好在及时送医,保住一条性命。

同事家并不缺钱,只是家里的财富全部由她丈夫管理,而她作为甩手掌柜,只管花钱。

当她丈夫突发心脏病,她不仅找不到家里的银行卡再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家里银行卡的密码。两眼一抹黑,彻底抓瞎。

于是母亲问我,如果她心脏病突发,或者她和父亲车祸,我该怎么处理。

我尽可能快的回答她,我手里有些存款,应该能解决最初步的费用。家里银行卡密码还算统一,找到卡可以试试。家里有同一个城市的亲戚,也能帮上忙。我人缘还不错,还有几个能帮上忙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让她有点放心。

她告诉我她有个本子,记录着家里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每笔存款或理财的时间。她说她在电影里看一个日本老太太这样做,她觉得很有必要,她就照做了。


爷爷奶奶走后,父亲与死亡的那堵墙塌了。

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越发迷信,甚至不可理喻。

他会去抢千佛山上的头香,在手机壳里放求来的观音,每一个节日都成他祭拜的理由。我甚至觉得全天下只有我们家的春节有这么强的祭奠功能。

虽然反感,但无可奈何。

父亲算不上妈宝,他只是想在孤立无援之时,找妈妈。


79岁那年,姥姥还有乌黑浓密的头发。今年82岁,尽管每天还坚持捋头发100下,砸脚心100次,但她还是无法阻拦头发越来越稀疏花白,身体日渐消瘦。

她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的。

但她说,她从来也不胖,现在也没瘦多少。

说出来大逆不道,我能感觉到,她在给自己数日子。

她盼着我们结婚,盼着我们生孩子,她能抱上大孙子。但她这个年纪,是个只能盼着的年纪。

她悄悄地把钱准备好,包成红包压在只有她知道的床下的一角,做个盼头。

她还担心。担心她大孙子没有正式工作,担心她大孙女夜班伤身,担心外甥狗工作危险。担心她儿子糖尿病,担心她闺女忙家务太累。

不过好在,一家人兜兜转转都回来了,她再也不用同时看成都、兰州、石家庄、济南的天气预报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老人,现如今的状态已经足够好了。只是没有了自己跑去大明湖的劲头,没有爬上英雄山的勇气。把自己的生活圈从济南市,缩小到天桥区,又缩小到堤口路完胜街。

前两天讹她十块钱买了顿早餐,当着她的面狠狠的吃了顿早餐,撑的我睡不着觉。我看她还蛮高兴的,她们这代人,看别人吃饱是她们最开心的事儿。

我还蛮擅长这件事儿的。


胡说八道一大堆,跟电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最后有必要回归一下电影。


其实也没必要。

我必须写写我该怎么死。

我确实也想死的漂亮点。

比如死在登顶珠峰的路上,死在前往南极点的路上,死在探索宇宙的漫长旅程中。

但我大概率死在火车轮对之下,死于心脏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于不知道什么奇怪的疾病。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是不能土葬,直接火化比较比较简单。

我还蛮俗的,你要说临死捐个眼角膜,捐个肝脏肾脏啥的还能接受,捐给医学生没事儿解刨着玩我还是不太能接受。

墓地也不便宜,30年就20万,30年后不续约,陵园就帮你处理了,说白了还是扔了,我个俗人是不太能接受的。20万能实现多少梦想,拿来埋我可太可惜了,我是真不值20万。

随便找个地儿撒了吧,太不讲究。拿我种盆儿花,我觉得谁养都觉得膈应。而且活20多年也没配上红花,我觉得拿我养花也够呛能养好。

之前还蛮喜欢把我放烟花里,点着满天全是我,嗬,我一辈子也没这么好看过。

郭德纲相声里,百岁的郭德纲带着于谦的骨灰巡演,走到哪儿撒到哪儿也挺好。活着没能环游世界,死了满世界走走看看,也挺像回事儿。

把骨灰掺进肥皂水里吹泡泡,真是我见过最邪性的玩儿法。要是真能吹起泡泡来,吹的还又大又好,满世界飘。多少还有点漂亮,多少还有点浪漫。就是吹的这个人要有人间大爱,吹骨灰这事儿还真不是谁都能来得了的。再就是千万别说里面掺着骨灰,不然准保挨揍。

要是觉得上面的都太麻烦,撒海里吧,海里凉快。


我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真的。

 2 ) 傍晚看了寂静人生

梅的still life,不能用寂寞来描述,确实有扑面而来的孤独。

无法想象身处的快节奏中如何安放一个这样的生活,他太严谨、仔细了,不会因为“这样做我们都不用睡觉了”而有一丝的失职,不会因为“给你最后三天时间”而在寻找亡人所有的亲朋中表现出一丝紧迫感。时间在梅的身上仿佛是静止的。

剧情中他有三处仅有的慌乱,第一个是恳请布拉奇让自己把最后一个case处理好,第二次是和史托克的女儿结束会面之后有一丝悸动慌乱——还以为他要走出孤独了,结果第三次,买了带有狗狗的杯子之后(史托克的女儿应该是训狗师)着急过马路,却因此,永远地走进了时间里。

整个电影有一种极度安静的力量,包括色调,都看不出任何情绪喜怒哀乐,只是在埋葬了梅之后,色调更加的阴沉了,梅送行过的亡人都来给他送行,就无法控制的泪崩。

看到热评里面有人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而因此才有了殡葬。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既原始,又高级。

 3 ) 《寂静人生》: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如果你死得比我早,我活得比你久,我会去参加你的葬礼。”

我跟彼得潘说,他发来一个搞笑的表情包,一如他的风格,这是个乐观的人,应该也算是个朋友吧,虽然连面都没有见过。

“你不要再蠢啦,你出门结识那些人,再有趣也是萍水相逢的人,也可能正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才会相处愉快,还是脚踏实地,好好想想怎么搞钱吧。”

这是我在济南的朋友怼精说的话,细想一下,他也算能够打个车就见着面的好友了,但,我现在越来越少见面,最近一次互动,也是上个月他豆瓣回复我,问我上次我答应送他的书,可能我们的关系更像他偶尔的调侃,

我们不是朋友,充其量算个网友呢。

细想一下,我有过很多朋友,挚友也有不少。曾经二十几岁,也认真设想过,如果马上要告别这个世界,希望再见哪些人,那时候,不怕你们笑话,我的朋友是top级的顺位。

现在,想来哪怕见面变得容易,又何苦去给人家添麻烦呢?而且,死了就不是一了百了吗?不管是不舍还是后悔,又有何分别。烧成灰,活着的会痛苦,死了的还知道什么呢?

一直下意识回避的问题是,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又有谁会为了我的永远消失而悲伤,悲伤的时长又有多久呢?

我听过关于死亡的版本是我姥娘,经常听到老家那边熟人传来零碎的消息,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村头的菜地里哭泣,那个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疯跑过的地方,我姥爷辛勤劳作的地方,我知道她在怀念谁,全家人也都知道,但无能为力只能视而不见,直到她也追随她的悲伤而去。

《寂静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个从事社区服务人员的大龄单身男约翰,他的工作就是为那些独居死去孤独的人处理后事。可能是同病相怜,也可能是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认真活着的人,主角非常走心地对待他的工作——那些孤独活着,悄悄死去的人。

即使无人投诉,上司嘲讽,约翰也尽量留给这些无名死者更多的冷冻时间,更多的骨灰暂存时间,期待或许会有远方的亲朋好友来认领。哪怕无人出席,只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冷清葬礼,他也根据死者留下的物品,尽可能拼凑出一篇走心的祷文,直到因为工作效率太低,花销太大,他被裁员。

约翰平静地接受这个噩耗,告诉上司,手里还有一单业务没有处理。他从要求一周时间,再到找借口延期,再到不惜无薪用自己的时间,去根据死者留下的一本相册去寻亲。

短暂相爱过的酒吧招待,叛逆的继女,曾经一起喝酒聊天的工友,广场上分享过大麻的流浪者,断联很久的女儿,住在疗养院的战友。固执的男主抽丝剥茧地拼凑着这个永远消失的陌生人的一生。

约翰甚至试验过他在牢里用牙齿咬住皮带试图自杀的场景,作为一个一直跟死人打交道、同样孤独活着的人,可能这最后一个客户,也可能是约翰的未来吧,正如同路口那个每天站在露台抽烟的老者,作为观众的我们,甚至剧中人约翰,都曾经以为,约翰会像以往那样,帮他处理身后事。

谁想到,最后客户的女儿突然找来,说她愿意参加父亲的葬礼,甚至表达了主动约会的意愿,约翰也鼓起勇气,尿到极品上司车上来泄愤,他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生活突然开始绝处逢生,有了一点亮色,木讷的他,第一次露出微笑,去商店精心挑选送给约会女孩的礼物,然后是突然的一场车祸。

又是一场冷清的葬礼,除了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亲友,只不过,这一次没有约翰,他变成躺在棺木的那一个人。木然的工作人员拉着他的棺木走向墓地,与另一对热闹的葬礼擦肩而过,一个女孩扫了一眼他的棺木,然后木然地转身,那是他最后的客户,他努力很久换来的温情葬礼。

这一次,他的前女友,短暂生活的过继女,他的女儿,他的战友们,甚至是只有约酒之交的工友,广场上一起流浪的伙伴,他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一个我们永远不知道死者是否知晓的葬礼,一个每一个在场的活人都充满悲伤和怀念的真正的葬礼,来自于一个热心肠的陌生人——约翰的努力。

而讽刺的是,这位天使一样的好心人——约翰,他却孤独的死去了,他的葬礼空无一人,只有导演为了催泪强加的四处而来的鬼魂,那些他奉献一生,送别最后一程的孤魂野鬼。

作为一个90%的无神论者,比起死后的世界我更在意活着的时候,也正因为此,做很多事我都是抱着就当作人生最后一次机会,去狠狠努力的。对于葬礼我也很反感,觉得就跟所有节日一样,只是愚蠢的人类假惺惺的安慰剂罢了,毕竟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不应该每一天都好好爱他(她),哪需要搞个特殊的情人节?

但矛盾的是,我是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事的,我想郑重送别我在意的人,也希望一些人能够来参加我的葬礼,或者准确说,我渴望跨越生死,极致的感情。

可事实上,哪怕只活了三十多岁,按照人类平均寿命计算,可能也就在半山腰的位置,很多人就跟狗熊掰玉米一样,不管曾经多炽热的情感,都变成笑话。

到现在,我甚至对萍水相逢的朋友,都可以轻易说出,有机会我会出席你的葬礼。

可能我也开始认命,我发现,曾经觉得可以把生命交付给他的挚友,跟这样只是有一点有趣的陌生朋友,其实都没差的,反正,我们都无法确认,哪个人是永远不会走的,那些感情是多少年都不会去后悔的。

是吧,既然无比亲近的那个人都可能消失在人群,变成最熟悉的路人甲,那萍水相逢的朋友为什么不能许下诺言,反正都没差啊。

我们不过是寂静人生里,总不愿意认命地,非要杜撰出什么梦幻岛,非要假装,有些人活着可能太忙,可能有他的难处,所以才没有机会好好对待你。而你又愚蠢地以为,你死了,化成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捧灰,他反而会,为你悲伤到不能自已。

面对这一切,我也不知道该狠狠嘲笑,或者痛快大哭一场,毕竟38岁的我,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我100%的快乐或者悲伤了。

 4 ) 《寂静人生》:在“无缘社会”中,他们所面临的是孤独的绝境

01

当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群居性的社会结构,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独自生活时,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无缘社会”(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社会)的形成呢?

《寂静人生》这部电影就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

故事的主角约翰是一名从事社会服务的员工,而他的工作内容很特殊,需要为那些在孤独中逝世的人寻找亲朋,办一场体面的葬礼。但对于处事严谨且执着的男主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约翰所要服务的对象几乎都是与群体社会脱节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匮乏,以至于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无人知晓他们的离世。至于他们的家庭关系,要么极为简单,其本人就是家庭中最后一位成员,要么极为复杂,其家人都不愿与之来往。

无论是何种情况,它们都将给约翰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然而约翰的工作性质并不允许他付出如此之多的时间成本。尽管死亡这一议题相当沉重,尽管约翰想要将每一位死者的后事处理地尽善尽美,但那些逝世之人,终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土为安。

对于约翰来说,活人的世界并无多少值得关注的新闻,因为有太多的死者需要照顾。

02

他们所生活的“无缘社会”,是群体关爱的盲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社会之所需要约翰来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上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也有能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来规划自我的生活。而这也意味着,独居的生活状态不再仅是一种因人生变故而引发的被动结果,还可能是一种个体在拥有相关条件以及诉求下的主动选择。

其正面是自由,而其反面则是孤独。当众人看到前者的自由而心驰神往时,是否会想过自己会落入后者预设的陷阱呢?

《寂静人生》在表面上将镜头对准了从事社会服务行业的约翰,但通过男主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样一群独自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没有工作,也可能没有儿女,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他们与家乡以及家庭脱离了联系。总之,他们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独自生活,也正因如此,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种与个体、与族群甚至与社会逐渐剥离联系的过程。

当越来越多人面临这般孤独的绝境,且当他们作为个体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联系的时候,这将会在一个整体的社会框架之下产生一个分散的“无缘社会”,而这注定是一个群体关爱所触及不到的盲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片自己主动或被动编织的黑幕之中。

而最为残忍的是,这种孤独与痛苦,往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都是沉寂的。

在电影中,约翰在工作时有一个习惯,他喜欢收集那些死者生前的照片,他用这样一种方式试着拼凑出死者生前的生活。在照片中,他们大多都带着笑容,而他们的周围都是他们的朋友、恋人、亲人,这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生活,但一定有某种原因,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

03

社会关系是如何被切断的?

物理距离+心理距离

对于约翰来说,接到一份工作通知,那就意味着可能又有一位“无缘社会”的人独自离世,而他如同摆渡人一般,要将死者生前可能存有的眷念收拾完善。他所追求的最好结局是每一个在孤独中死去的“客户”都能举行一场不孤独的葬礼,但大多都事与愿违。

在工作中,约翰曾接到过一位死者儿子的电话,他本以为来电者会在知晓自己的父亲死亡后会亲自过来料理后事,但他得到的却是拒绝前来处理的回复。

看到这里,我起初与男主一样,不能理解那位男子为何会拒绝出席自己父亲的葬礼,即便没有任何规定让他承担葬礼的费用。然而,这种不理解其实是源于一种站在道德至高的批判,但当我们将问题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进行探讨时,“无缘社会”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往往会被忽略,甚至被我们有意识的搁置。

约翰所经手的死者中,他们不乏有在世的亲人,但他们与这些亲人仅仅拥有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却并没有建立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任何外在的手段都无法动摇血缘关系的存在,但对于社会关系来说,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便足以决定其关系的强弱,甚至是有无。

由那通电话得知,那名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曾与自己的父亲有过联系,他甚至可能不知道其父亲的住所。

这也就意味着,在物理距离上,他与自己的父亲从某一天开始便不再拥有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不再出现在彼此的身边。而一个总是在你需要时缺席的人,你又该如何维系双方的感情呢?当我们堂而皇之地指责那个未曾出席自己父亲葬礼的人是如何绝情时,我们是否考虑过面对这份亲情,当事人在情感上曾受过多大程度的伤害呢?而这种局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复杂情感,便直接决定了他与其父亲的心理距离。

亲情是如此的,而其他类别的感情同样如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缘社会”的人便是在物理距离以及心理距离上与他人疏远乃至于隔绝的人,他们的人生也因此陷入一种寂静的环境之中,而死亡只不过是这种寂静的延续。

约翰在大多数时候都无力打破这样的寂静,直到最后,他取得了两次成功。

04

什么才能打破人生之寂静?

一颗炙热且滚烫的心

由于工作效率过低,约翰被所在的机构裁员,但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善始善终,他还是决定亲自完成正在着手的一位死者的善后工作。经过他的调查,这位死者还有一位女儿在世,为了能够让她参加自己父亲的葬礼,他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与之面谈的机会。而这最后一次,他获得了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满足。

这位死者并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他缺席了其女儿的大部分生活,以至于后者在情感上疏远了她的父亲。而那位性格执拗且易怒的父亲最终没有选择与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同生活。但这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轮廓,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来填充我们的想象。

我们可以通过死者生前的生活状态来推演其陷入“无缘社会”的轨迹,但我们却很难体会他在整个陷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但男主约翰是个细心的人,他察觉到了死者在生前脱离家庭后的痛苦。

作为一位父亲,无法原谅其过错的不仅是他的女儿和妻子,还有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仅让他无法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毁掉了其所在家庭的生活。而这或许也是他离开自己的家庭、独自生活的原因,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不爱他的女儿,只是由于物理以及心理的距离,让他们彼此的爱无法在一定的空间内产生共鸣。

而至此,约翰终于知道,原来那些“无缘社会”的人在沉寂之下也会有一颗炙热且滚烫的心,但当这颗心无法获得任何回应时,其痛苦比常人更深,其孤独比常人更甚。

当约翰将死者生前珍藏的照片交给其女儿时,后者同样感受到了其父亲的痛苦,也正因如此,她也拥有了一颗与父亲同样炙热、同样滚烫的心。

尽管物理上的距离无法弥合,但心理上的距离在此时却无限拉近。至此,死者生前断裂的社会关系重新建立起来,他解救的不是他自己,还有她的女儿。后者的人生在父爱这一层面上,将不再寂静,也不再孤独。

而同样不再寂静的,还有完成这最后一项任务的男主。

在电影中,约翰其实也处于“无缘社会”的边缘,他的人际关系极为简单,他没有他的家庭,朋友也不多,而他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没有多少机会能够结交新的朋友,所以他也早已习惯自己过着一成不变且寂静的生活。但在最后,他的生活动摇了,因为他拥有了爱情,这种莫名的悸动让他手足无措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和兴奋。

我想很多观众都不能原谅这部电影的结局,为何男主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明明他们很快就要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了。

尽管这个故事不算完满,但当看到男主在血泊之中脸上仍挂着那种满足的微笑,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的人生在此时已经圆满,只是很遗憾,他的那颗炙热且滚烫的心在打破其人生之寂静时,却不得不迅速冷却。

但当这种戏剧性的残忍,将一种痛苦传递给了正在观影的你我时,我更愿意将这种安排当做是导演留给我们的礼物。原来,我们的心也同样炙热,同样滚烫。


当独居老人的比例不断攀升,当单身社会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便不能不重视“无缘社会”的存在与扩张,它提醒着我们有越来越多人将要面临孤独的绝境。

而如何修补处于断裂边缘的社会关系,以及如何重建已然断裂的社会关系便成为了现代社会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好在,《寂静人生》这部电影给出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5 ) 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与日本电影《敛葬师》《彼时生命》及奥地利电影《呼吸》一样,意大利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前往英国拍摄的《寂静人生》(又译《继续活着》2013),也是直接与逝者有关的影片。死亡永远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只是时空不同而已。而片中的“寂”与“静”,犹如两块墓碑,横亘在观者的面前。阴阳相隔,只是一条无形的忘川与冥界而已。

温和的约翰·梅(埃迪·马森饰),可谓极简主义者,饮食清淡,无欲无求,一直孤独生活。他的工作只是伦敦宁肯顿区的一名社区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为那些孤独故去的逝者整理遗物、寻找在世亲人、筹办追悼及丧葬仪式等。

单单寻找逝者亲属,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常常寻而无获。他时常呆立,不置可否。徘徊、伫足而坚定,构成了他疲于奔命的现实光景。但他二十多年来,从无怨言,默默勤快。

即便如此,负责人普拉切特还是告诉他,单位将裁员,他离开之前,只有三天工作时间,去寻找一位名叫比利·斯托克逝者的亲属工作。明知自己已经被“辞职”,梅仍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比利的遗属。只是不想比利的葬礼,如他孤零零的生前,依然冷落无人。

或者说,梅操办了太多冷冷清清的葬礼,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死者求证,乃是他的使命。让在天之灵的他们感知,哪怕他们生前一文不名,终没有枉度一生,仍有亲朋记挂着他们。他希望攥紧天国通往现实的这根易朽的绳索。

可比利老头生前性情暴躁,少有亲朋,只能通过一本遗留的相册,寻觅丝丝生迹。对于这位生前“暴力,拒绝援助”的爷来说,可谓举目无亲,至少表面上的印象及可供的线索,就是如此。但外表平和内心坚定的梅,相信比利一定有他牵挂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玛丽餐厅”,老板娘琼斯,就是比利生前的情人,还跟火爆的比利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已结婚成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琼斯说比利生前并不知道她的女儿,也拒绝参加比利的葬礼。

梅仍然不甘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打听到了比利生前唯一还牵挂的女儿住地。他买来新相册,换上比利抱着女儿等所有的老照片。焕然一新的相册,抚摸上去,让人感到比利并非只是一个蛮横、绝情、酗酒的醉汉,他还是一个内心有纤细之爱的人。

从不饮酒的梅,还请来当年跟比利一起流浪街头的两个流浪汉喝酒,只是为了多了解比利生前的情况。这段时间,梅要么伫立车站,要么赶向远方。他来到比利女儿生活的小镇。

凯莉·斯托克,是个漂亮的女人。可她一提起爸爸就愤怒不已,稍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她接过那本崭新的相册时,她哽咽了。她说她爸爸还有个老战友,一直惦记着他。只是凯莉仍如之前的琼斯那样摇头,拒绝参加爸爸的葬礼。

无奈的梅依然安慰她请求她,但不强求她。凯莉看着他默默而去的背影,表情明显起了微妙的变化。梅来到当年比利的老战友嘉伯住处,老头非常高兴。他说当年他们在福克兰群岛上,生活艰苦,比利怕得要命,只希望早点返回英伦。梅告别了老头,接到一心要开掉他的普拉切特的电话,让他别再过问比利的事了,自有别人来做,不用他操心。

面对挤压、嘲弄与奚落,他解下自己的皮带,系在铁窗上,正准备尝试下比利“自栽”的可能性时,恰好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过,凯莉的电话,希望能见上一面。他急忙赶到站台,凯莉微笑地说她准备参加爸爸的葬礼。她临上火车时,笑着说,如果有时间,想请他周五去咖啡厅坐坐。梅微笑地点头。目睹着凯莉的火车远去,恍惚时间如一条彩带,紧紧维系着他们。以前的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还弥漫着浓浓爱意。

梅兴奋异常,来到小店,精心挑选了一对印有狗狗图形的茶杯,多欢快的一对狗狗。可就在他出门时,正看到对面他要坐的大巴,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结果飞来横祸,他被另一辆车撞倒,血流如注……

弥留之际,他露出了平静的微笑,想必这是他一生少有的欣然一笑。他终于可以彻底放下这人世间的一切,不用再为寻找别人而苦恼,也不用为失去工作而揪心,何况他还带着凯莉的爱意一同飞向远方。

原来梅一直为别人的葬礼奔忙,形同为自己举办一个个葬礼。这是多么寂静的人生。活着从没人注意,死了依然默默无闻。就在比利老头的葬礼举办之时,安葬梅的工作也在悄悄进行,只有两个安葬他的工人,这与对面比利隆重的葬礼形成强烈的对比。

凡是梅生前拜访请求过的亲朋,悉数参加了比利的葬礼。凯莉和琼斯只是往对面看看,她们哪知道那个刚刚寂寂安葬下去的会是梅呢。凯莉还期盼着与梅在咖啡厅会面呢。

所有的人离开墓园,天色渐暗,那些故去的灵魂,纷纷而起,他们一同凭吊这位帮助过他们的人。影片风格异常寂静,如同片名,有时不免沉缓,但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通过梅的人生,反观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生前无论怎样过活,死后也只是一块墓碑。或者没有墓碑,只是一张照片。或者照片都没有,就只是一个编号。或者连编号都没有,就只是一团升起的火焰,然后寂灭无声,如一团混沌远去。

2015、6、2

 6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短评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6分钟前
  • 力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0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14分钟前
  • 🥨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1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22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27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32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34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39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44分钟前
  • \t^h/
  • 还行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51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5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5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1小时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