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剧情片英国,美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5 04:59

详细剧情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再吮发条橙

  19世纪60年代,当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的时候,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以他特有的敏感将这个题材纳入到创作中。1962年,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发条橙》横空出世。这部中篇小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始终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这必须归功于是斯但利·库勃里克于1971年拍摄同名电影《发条橙》。

老伦敦人喜欢用“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如“发条橙一样怪”。

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

 

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


 

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70年代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即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既重视行为本身,也关注内在认知过程在导致障碍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它发展了原始的行为治疗理论,成为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远远超过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治疗效果。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

 

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解答。但是我们能通过《发条橙》感受到自己的倾向,就是拒绝成为政府和科学机构的实验品。《发条橙》在心理学上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如亚历克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的惊人迷恋(他认为音乐的神圣不可玷污性,进行强奸的时候有贝多芬的音乐相伴),“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电视、音响产生的大量“符号”)对人们的产生的影响等等。国内对这不影片和原著介绍并不多,这并不能影响《发条橙》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吮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语)。

 2 ) 贝多芬第九与自由意志

库神之所以是神而不是大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电影大概没人能完全看懂,但是广大大师们看了都说好,都觉得库神最对,库神最牛,那他就是永远滴神。很多电影我精读过了再看就是纯享受,导演似乎就是我的好哥们,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的把他的想法告诉我,而库神的电影哪怕精读过了,再看他老人家依然高高在上,还是有惊喜。

《发条橙》是库神作品中貌似很好懂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的一部,他用理科生的方式冷酷的分析了自由意志这个属于文科生讨论的话题。在自由和集体再次对立起来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好好看看《发条橙》。


什么是发条橙?

世界上有发条,也有橙子,但什么是发条橙?怎么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装上发条橙子能干什么?能走能跳能报时吗?如果想要一个能走能跳能报时的东西,直接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能跑能跳了,还是橙子吗?

字面理解发条橙

《发条橙》的原作者Burgess解释过发条橙的意思:“I’ve implied the junction of the organic, the lively, the sweet, in other words, life, the orange. And the mechanical, the cold, the disciplined. I’ve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this kind of oxymoron, this sour-sweet word.”

禁止套娃!

既然《发条橙》是一部关于自由意志的电影,那我们不妨把橙子理解成自由意志,把发条橙理解成用科学来操控自由意志,而决定给橙子装上发条的是权力,权力操控科学,科学操控自由意志,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金字塔结构。但操控权利的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谁来给他的自由意志装上发条呢?这就变成了一个套娃结构,可以无穷无尽的循环下去。库神的完美主义强迫症不光体现在电影中,海报也是他表达自己的舞台。在这幅海报中金字塔结构象征从上到下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套娃式的循环象征自由意志和权力循环控制的关系,这种循环只有靠自由意志能打破,所以中间冒出来一个拿着匕首的Alex和眼睛。但库神在电影中说的也很清楚,自由意志其实无关文明,无关道德,无关善恶,和一切无关,他只关乎打破循环的创造力,至于到底应不应该存在自由意志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儿。库神只是一个导演,他只是通过电影给观众一些启发,好好想想自由意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Alex对路德维希范的热爱——文明与道德和自由意志无关

路德维希范

迪厄多内说“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数学物理虽然完全理性,看起来牛逼哄哄,但他并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人类偶然发现了上帝的规律。假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人都死光光了,人类文明消失了,Pi还是3.14159265358979323846...,勾股定理仍然成立,麦克斯韦方程仍然好使,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对的.....这些东西是自然存在的,和人类的心智牛逼不牛逼没有一毛钱关系。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雕塑、绘画、甚至建筑都是自然中存在的。音乐是唯一的例外,他是完全人造的,如果人类有一天不在了,音乐将和人类一同灭亡,世上还会再出现爱因斯坦和牛顿,但不会再有路德维希范了,因此我认为音乐才是人类心智的荣耀。

《发条橙》中《第九交响乐》是作为自由意志的象征出现的。当Alex拥有自由意志时,他便能欣赏《第九》,当他的自由意志被剥夺后,《第九》便成了一种惩罚。在进行“Ludovico疗法”时,Alex大喊“It’s a sin! Using Ludwig like that! He did no harm to anyone. Beethoven just wrote music!”自由意志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如果它有对错,那意志也就不再自由了。

纳粹都爱古典音乐

《发条橙》中《贝多芬第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文明与道德无关。如果说音乐代表人类心智的荣耀,Alex如此热爱路德维希范,那他显然是有文化的,而他的道德水准一言难尽。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文化是关乎道德高尚的,会习惯性的认为位居高位的人或者有教养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我们国家有一段时期特别信这个,比如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他老人家成功了吗?好像没有,看看我们的城市现在这个样子,美育也没实现,宗教也没实现,两个都是一塌糊涂。纳粹几乎所有的高官都是有艺术抱负的,他们最热爱瓦格纳,然后就是贝多芬,元首53岁生日音乐会听的就是著名的黑色贝多芬第九。文明对提升纳粹的道德有帮助吗?显然没有。蔡元培1940年就死了,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知道纳粹的美学水平和道德水准。

库布里克式瞪眼的路德维希范

《第九交响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由意志与道德无关。如果用一个标签形容路德维希范,那一定是自由。路德维希范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热情洋溢的赞颂了拿破仑,表达了一种对普罗米修斯式自由的向往,可惜拿破仑并不是普罗米修斯,当了皇帝,走到了自由的反面。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人民必将获得胜利。《第九交响乐》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合唱的歌颂的就是自由的欢乐。在创作手法上贝多芬也是个性十足的,《第九交响乐》的第四乐章《欢乐颂》采用了合唱,这是古典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创新,首演时把当时的人震惊的目瞪口呆,有评价认为这是“疯子的音乐”。所以贝多芬的个性实际上和Alex非常相似。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Alex扼住被人的咽喉,反正都是扼住。两人分别走向创造和毁灭,但驱动他们的是一样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在《发条橙》上映之初,《纽约时报》著名影评人 Vincent Canby对他的评价是:“a brilliant and dangerous work, but it is dangerous in a way that brilliant things sometimes are”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这句话用来形容Alex的自由意志也同样合适。

蛇皮领子

在圣经中撒旦化身成蛇引诱夏娃吃下了智慧果,从此人获得了智慧,因此蛇是自由意志的象征。Alex还在家里养了一条蛇,他去唱片店穿的外套领子上也有蛇皮装饰,这都是在表示Alex拥有自由意志。

贝多芬与蛇

影片的第一部分完全是Alex的各种作恶,今天见多识广的观众再来看这些暴力镜头真的算不得什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这些部分仿佛舞台剧一样,很优雅,很美。尤其是Alex的帮派大战Billy Boys 背景音乐是The Thieving Magpie,“战场”是一个废弃的舞台,几个人的械斗有了一种宏大的战役感。这里背景音乐占主导地位,其他声音比如酒瓶敲碎,桌子折断,玻璃碎开等一系列声音做了弱化处理,增强了舞台的感觉。

禁止滥用《雨中曲》

Alex袭击作家一家时用了差不多的拍摄手法,这是《雨中曲》最恶名昭著的一次应用。他剪开作家太太衣服的方式和Cat lady家的一副画作如出一辙,说明Alex还是有一点艺术品位的。

剪开衣服

自行对比右边的画

Alex和两个在唱片店认识的女孩玩3人行时用了电子乐版的威廉退尔进行曲,两个人不停的穿衣服脱衣服,有一点喜剧感。

Alex 袭击Cat lady的时候同样用了The Thieving Magpie。最后Catlady 是被著名的装置艺术品The rocking machine砸死的,这里用了一个漫画式的镜头,并不血腥但情绪绝对到位。后来的《Kill Bill》和《天生杀人狂》都用了这种真人+动画的效果来消解暴力带来的不安感。

Knock out!

第一部分Alex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科学、神学、权力、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才是《发条橙》的重点。


人和狗没有区别,人没有灵魂——科学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特性的。在科学眼中,人并不存在灵魂,人只是thinking machine,是Machine那就可以操控,就不存在自由意志,因此人和狗并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Ludovico疗法不过是把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用在了人身上。

高高在上

片中有两个医生,一男一女,他们对这次治疗的态度略有不同。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女医生的表演,女医生负责Alex的日常治疗,在注射让Alex感觉不适的血浆时她面无表情,一种专业的冷酷。医生并不负责审判,也不负责惩罚,科学(医学)不关心自由意志,甚至不关心善恶,医生只是在执行政治家已经做出的决定而已。在回访第一次治疗结果时,女医生依然是一副非常职业的的态度,还使用了仰拍机位,一种掌控一切的高高在上。

优雅的暴力

第二次治疗放映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是战争和纳粹政治集会的画面,很明显有些镜头来自于《意志的胜利》,背景音乐是电子版的《第九交响乐》。人或许本能的反感杀人强奸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但是当暴力升级成为战争,虽然残暴程度以几何级数上升,但呈现方式却越发理性和优雅,不但不令人反感,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令人心情愉快的智力活动,就像《贝多芬第九》。如果说第一场放映是Alex剥夺他曾经犯下罪行的能力,第二场放映则和Alex的罪行毫不相关,毕竟Alex只是谋杀,他不是政治犯或者战犯。但是刑法中对于罪犯经常有一条“剥夺政治权利X年”,因此这次治疗目的与其说是剥夺Alex作恶的能力,不如说是剥夺他的“政治权利”。

担忧和怀疑

当Alex大喊贝多芬是无罪的时候,女医生用担忧和怀疑的表情看着主治医师,她显然同意Alex的说法“贝多芬是无罪的”,Alex的台词翻译过来是“自由意志”是无罪的。女医生不安的表情代表她也认为自由意志是无罪的。从专业角度她显然明白这会让Alex对《贝多芬第九》产生生理上的不适,这是治疗的“副作用”。但明显更有权力的男医生则对Alex的抗议置若罔闻。男医生明知有副作用,但拒绝消除这种副作用,这是医生的暴力,只是这种暴力是社会更容易接受的而已,看起来也没有杀人强奸那么残暴。这种罪行其实和画面上的纳粹高层差不多,高官们开开会,签签字就把几百万犹太人送去焚尸炉了,这个过程看起来一点都不残暴。在Alex身上这种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锋利并不能脱离刀的存在,因此剥夺作恶能力和剥夺自由意志是一回事,这个治疗手段叫Ludovico疗法,和路德维希范只有一字之差。

士可杀不可辱

最后验收治疗结果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Alex对暴力的反应,如果只是测试Alex是否丧失了使用暴力的能力,大可以找一个拳击手来和他大战,但测试中明显充满了挑衅和侮辱。Alex不但丧失了施暴能力,也丧失了自卫能力,陷入了可以被随意侮辱的境地。武力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古代日耳曼人认为用流血的方式能够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来获得,那就太软弱了。这点一直延续到核武器出现之前,一直到二战,德国人还是以在决斗中留下的疤脸为荣。西方贵族都是军事贵族,天生就是打仗的,英国皇室到现在也穿军装。穿军装的贵族提供秩序,比“辛勤劳动”提供工作机会的资本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丧失武力使用能力的的Alex在西方社会基本上宣告社会性死亡。此时台下观摩的三人表情非常有趣,女医生胸脯起伏,呼吸急促,她显然是感觉不安的;主治医生依然是一副面无表情的专业态度;内政部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三人不同的表情

第二部分是测试Alex对性的反应。这一段的镜头非常有趣,Alex像动物一样趴在地上,直愣愣的盯着裸女,让我想到《2001太空漫游》中的猿猴。台下所有的男人都看呆了,尤其是狱警,他们的想法和Alex有区别吗?只是他们能克制住自己而已。背景音乐是March from 'Funeral Music for Queen Mary'电子版,非常神圣。Alex尝试“Old in and out”失败后台下三个人的表情和第一场测试如出一辙,女医生担忧,主治医生好像预料到了一切的平静,内政部长高兴。

猿族崛起

主治医生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不探讨灵魂,只探讨物质,你没办法用医学或者物理学来分析人的自由意志,正如没法用医学来分析《贝多芬第九》一样。对医生来说Alex是一个subject,而非人类,Alex的问题和骨折没什么区别,医生不需要关心骨折的人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想,有没有自由意志,他们只需要把骨头精准的重新接上就可以了,即使这是一个坏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次治疗无疑是成功的,可复制的。

科学不光不认为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片中的医生同样也没有自由意志。Alex的跳楼可以说是第二次治疗,与第一次的Ludovico疗法相比,Alex的跳楼是一件更快捷的对暴力的“治疗”,胳膊腿都摔断了,打上石膏了不是更省事儿么。这时在内政部长的安排下,又来了一个女医生对Alex进行“治疗”,目的是让他恢复到Ludovico疗法之前的状态。与医学中心两位医生冷冰冰的面孔相比,这次的医生紫色头发,橙色衬衫,满脸笑容,仿佛女版麦当劳大叔,这种变化实际是在表示科学本身也不过是工具而已,让你哭就哭,让你笑就笑,没有一点自由意志。


自由高于善恶——基督教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如果说科学关注物质,神学就是关注灵魂。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灵魂,正因为人类有灵魂,所以人是高贵的、有尊严的,不能像动物一样被虐待,不能拿来做“Experiment”。牧师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个“选择”的重要,选择就是自由意志,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永恒的主题。我想引用一下《亲爱的叶莲娜 谢尔盖耶夫娜》里面巴沙对上帝的看法,这段对话完美的诠释了神父对自由的看法。

《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特别牛逼,上大学时候看的

巴沙:“如果说恶源自上帝,那么他不是尽善尽美,如果说恶不是源于上帝,那么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是不是?那么再进一步说,谁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不接受上帝,而是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罪恶。为什么会有罪恶?该由谁来负责?”

叶莲娜:由谁来负责?

巴沙:我们!上帝给了我们自由。明白吗?自由!他并不打算把我们做成奴隶,强制我们向善。我们不是乌合之众,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它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在善恶之间选择。

别尔佳科夫认为,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自由地接纳基督——这是基督徒全部的尊严,是信仰,也是自由的全部意义。”不能把自由与善,与真理、与完美、与幸福混为一谈。自由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自由就是自由,而不是善。所有的混淆自由与善,混淆自由与完美,都是对自由的否定。强迫的善已经不是善,它可以再生恶。自由的善,这是唯一的善,它以恶的自由为前提。自由的悲剧就在于此。

上帝的顶光

Alex和神父的谈话中表达了他的“一心向善”,而神父则强调要忍耐和等待。“Instruct thy son and he shall refresh thee and shall give delight to thy soul.”神父之所以反对“治疗”因为他是一个信徒。如果上帝给了人选择的权力,那么人,或者说科学,有什么权力把它剥夺呢?

代表上帝的自然光

代表理性的蓝光

光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神父和Alex的对话中,光源是两个人身后的顶灯,仿佛上帝的启迪。治疗结果的验收是在一个只有很小细长条窗户的类似于堡垒的房间中进行的,开始时有自然光照进来,屋子里很亮、很温暖。当验收开始时,窗帘缓缓落下,一束象征理智的蓝光打在Alex身上,在这间屋子里,科学代替了上帝。

不太和谐的牢房

Christ Unlimited

但此片的主角并不是神父,而是Alex,重要的不是神父怎么想,而是Alex怎么想。他真的信Church of England吗?我想他确实是一个信徒。影片中有一个内政部长走进Alex牢房的镜头,如果按照电影语言的环境既是内心理解,牢房墙上挂的十字架明白无误的表明Alex确实是基督徒,但同时墙上还有色情照片和路德维希范的雕像,有点不太和谐。如果把Alex的牢房和他家里的房间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个房间的摆设并没有本质区别,同样是三件装饰:Herman Makkink的作品 Christ Unlimited,裸女和画着路德维希范的窗帘,这也暗示了监狱生活对Alex的内心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但Alex显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基督徒,他对圣经的幻想都是前基督教时代的,比如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在战场上疯狂砍人的蛮族勇士,妻妾成群的犹太人什么的,但这些也确确实实是旧约的内容。新教和罗马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允许教徒自己来解读圣经,而非通过神父。从新教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从自由的解读圣经开始,那么为什么Alex不能用他的想法来解读圣经呢?

很多人认为《发条橙》是自由意志的赞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库布里克就太简单了,《发条橙》就应该是一部宗教片了,库神当然没有这么肤浅。


啥自由不自由的,能为我所用就好——政治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政治既不关心物质,也不关心灵魂,政治只关心结果。“We’re not concerned with motives, with the higher ethics. We are concerned only with cutting down crime and with relieving the ghastly congestion in our prisons……. The point is that it works!”

影片中有权力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典狱长、医生、狱警、内政部长都是没有名字的,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权力的身份出现的。在Alex进入典狱长房间后,典狱长是这么说的:

“I don't suppose you know who that was this morning, do you? That was no less a personage than the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and what they call a very new broom.”

对于别人来说,内政部长就是内政部长,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权力。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会对权威人士说张司长,李局长,王总等等等等。在正式场合我们不习惯叫名字,没有title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儿,因为和没有权威的人谈工作是一件白费功夫的事。当带着title的人出现时,他的意志便不是个人意志,而是权力的意志。同样,权力眼中也是没有个人的,而是工具。挑选试验品时内政部长的问题不是:“who are you”,而是“What crime did you commit. ”回答问题的也不是Alex,而是狱警代他回答。内政部长不关心他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找一个有意愿配合的罪犯,Alex愿意配合,又是一个重刑犯,这就够了,没有继续挑选下去的必要了。

line就是权威

同样的,其他有权力的人也并不把Alex当做一个人来看,对于典狱长来说,犯人只是一个数字,是他向位高权重的人讨价还价的筹码,更多犯人,更多预算而已。对于狱警来说,Alex是一个机器,站在那儿,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闭嘴,仿佛都有一个开关,而这个开关掌握在狱警手里,恕我直言,他应该挺享受这个权力的。

既然权力如此重要,那么代表权力的人应该有自由意志吗?理想的政治家是没有个人意志的,比如说克林顿莱温斯基这破事儿,如果克林顿不是美国总统,他也不至于被搞得这么惨。当然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意志库神已经在《奇爱博士》中讨论过了,在《发条橙》中并不是重点。

从舔鞋底到喂饭

而当Alex自杀未遂后,内政部长再次出现了。这次亲切了很多,他为讨好选民而来,甚至和Alex称兄道弟起来:“if I may call you, Alex?”这回他不再以部长的身份说话,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帮”Alex。他告诉Alex他叫Fredrick, Alex也不客气,直接昵称他Fred。Fredrick是典型的德国名字,让人联想到元首的偶像,弗雷德里希大帝。西方政治家只有一个顶头上司就是选民,而他们只尊重作为群体的选民,而非作为个体的选民。为了选票,内政部长向Alex许以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只要Alex可配合他。在Alex答应了“be instrumental in changing the public verdict.”以后,内政部长很高兴的说“I understand you're fond of music. I have arranged a little surprise for you. ”

大音响惊喜

然后在《欢乐颂》的歌声中,记者们一拥而上。这个举动有两种解释。第一这可能是个误会,内政部长并不清楚对Alex来说《贝多芬第九》已经成为一种折磨了,马屁拍在马掌上了。另一种可能是内政部长已经安排紫色头发的女医生“治好”了Alex听不了《贝多芬第九》的毛病,但Alex还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A little surprise”。总之Alex这回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是开始幻想和一个金发美人做爱。“I was cured!”

怎么就织好了呢?怎么治好的不得而知,但他肯定不是被上帝治愈的,而是被内政部长治愈的,这又是一个讽刺。


从反抗者到帮凶——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内政部长代表右派政治家,作家代表左派政治家,但其实不是。作家代表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是指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的知识分子,前面提到的医生不在此类,关注精神的神父也不在此类。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天生反骨,是天然的造反派,必须跟任何当权派斗争到底。他们的武器是笔,所谓谁打我我骂谁。当Alexyi意外的来到作家家中时,作家满心欢喜,终于抓到现政府的把柄了,看我怎么来搞你。“The people must know!

但当作家发现Alex就是到自己家抢劫强奸的小混混时,革命理想在个人恩怨前瞬间灰飞烟灭。作家的报复还是利用Ludovico疗法的副作用,一下就变成了他所反对的现政府的帮凶。这里也挺讽刺的,精神的迫害直接导致了Alex跳楼自杀,肉体消亡。本来作家应该是引导人精神的,结果却消灭了人的肉体,这是库布里克式的黑色幽默。

结果怎样自不必说,作家自然是被内政部长干掉了,“We put him away where he can do you no harm.”内政部长的政策确实受到了质疑,政府的支持率也大幅下降了,但这和作家没有一毛钱关系,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他的文章,而是他把Alex搞跳楼了。

最没用的就是知识分子。


老百姓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作家说:“We must let the people know!”人民真的不知道吗?人民什么都知道,人民知道了会做什么呢?Alex的父母把他赶出家门;曾经欺负过的流浪汉把他暴打一顿,还把包裹抢走了;曾经的同伙把他打了个半死,这就是人民。当人变成了人民时,就更没有自由意志了,人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只关心占别人便宜,欺软怕硬。这点作家倒是没错说:“That is why they must be led.”

人民就是欺软怕硬的乌合之众

如果人民都不在乎,那么自由意志还有什么用呢?


红、白、蓝——左派和右派

在政治上,红色和蓝色常被用作政党的颜色。美帝民主党是蓝色,共和党是红色;英国保守党是蓝色,工党是红色;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切都是红色的,那蓝色自然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了,演习时候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都是红军,必然会战胜万恶的蓝军。

《发条橙》的片头字幕是红蓝两色,所以颜色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之一。

奶bar

时尚

第一部分Alex和他的朋友们(Droogs是原作者Burgess根据俄语друг发明的词)以一身白衣出场,配黑色靴子和黑色帽子,他们出场的奶吧也是黑白颜色为主。一切颜色浅到了极致都是白,深到了极致是黑,所以黑白是最纯洁的颜色。书中Alex的年龄是15岁,Teenager,还在上学,黑白的颜色也代表他还没有被世界“污染”。

蓝色

红袖章

当Alex进了监狱后画面逐渐变蓝。狱警、囚犯都穿深蓝色的衣服,象征保守主义对犯罪惩罚为主的态度。后来Alex戴上了红色袖章,这显然是工党的象征,是转向左派的符号。在Alex作为“蛮族勇士”的幻想中敌人都穿蓝色,战车也是蓝色,可以理解成Alex把监狱和保守主义视作敌人。而在他妻妾成群的幻想中床单的背景是橙色为主的暖色,在色环上与蓝色相反,也代表他对激进的左派价值观的认同。

鸠占鹊巢

当Alex回到家后,家中来了一个鸠占鹊巢的“新主人”,新主人穿红,站在红墙前显然比穿蓝色的Alex更能“融入环境”,红色也排斥Alex。

除了红蓝外,色环上红色的相对色绿色和蓝色的相对色黄色也都是重要的元素。

橙色睡衣

绿色台球桌

作家在雨夜见到Alex时穿橙色睡衣,这是他左派政治立场的象征。但是当他折磨Alex时,房间的主色从明亮的白色变成了深色,作家穿上了黑色外套和浅绿色衬衫,前景变成了绿色的台球桌,他的朋友在玩弄红色的台球。这是左派作家(红色)走向自己的反面(绿色),并且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象征。

黄色领带和口袋巾

最后一次内政部长来看望Alex时穿了黄色的衬衫和领带,口袋巾也是黄色的,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这也是右派政治家(蓝色)走向自己的反面(黄色),并且也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暗示。

片尾字幕的颜色就丰富的多了,红色蓝色绿色粉色的非常好看,世界彻底乱套了,沉浸在一种库布里克式的疯狂中。

库布里克真的是神,拜!

 3 ) 发条橙

  艾力是个学生,却无恶不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和几个狐朋狗友穿上奇装异服,喝上一杯掺了毒品的饮料,然后四处寻求刺激。他们疯狂殴打在路边独自唱歌的老乞丐;他们与另一帮小混混进行野兽般的搏斗;他们开着跑车在路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他们来到了一幢郊外的别墅,戴着面具,哼着歌,打残了男主人,轮奸了女主人。回到家,打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艾力无比惬意。这就是艾力的一天。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艾力总是以领袖的面目出现,但他的强权与蛮横引起了其他伙伴的不满。他在“音乐带来的灵感的指引下”狠狠教训了那两个反对派,祸根就此埋下。在又一次寻求刺激的活动中,艾力被伙伴出卖给了警察,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在那里,他吃了苦头,当然也受到了所谓的教化。事实上,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总统选举正在进行,狱政改革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在朝党以监狱人满为患为由,主张用刚发明的“洗脑法”使犯人改邪归正。但在野党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但试验还是进行了,而对象正是艾力。试验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艾力地眼睛用器械撑大,让他持续不断的看暴力电影,背景音乐却全是贝多芬的《欢乐颂》。结果证明试验是成功的,艾力即便是面对百般凌辱他的人也无法动手——一想到暴力他就呕吐成一团;面对衣不蔽体的美女他也无能为力,想到性他就呕吐成一团;当然他再也不能听钟爱的贝多芬了,那同样让他直不起腰来。
艾利不但被释放,还成了名人,成了在朝党政绩的明证。但他的恶梦也就此开始。他回到了家,但自己的父母却已把他的房间租给了一位年轻人,他们待他如子,似乎已忘了艾力的存在。艾力含着眼泪走了,尽管他不知道向哪里去。艾力遇到了那个昔日曾毒打过的老乞丐,他带着一帮老哥们把他按倒在地狠狠的揍他。这时来了两个警察,艾力来不及欢呼,却发现他们正是昔日出卖他的伙伴。两个家伙欢呼着把他带到野外进行非人的折磨。他遍体鳞伤的漫走,却鬼使神差的进了昔日洗劫过的别墅……他的窘境被在野党发现了,他们欣喜若狂,想尽办法让艾力呈现出种种被迫害的状态,以证明在朝党的失败,直到他无法忍受跳了楼……
这就是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的大作《发条橙》。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影片为何取这个名字,但我知道这是部伟大的影片。故事夸张,荒诞,却有着强烈的批判效果。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我怀着试探的态度去揣摩作品深处的寓意,尽管那未必是导演的本意。
或许,他想刨析人性之恶。艾力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不作恶多端的理由。后来他进了监狱,那里有暴风骤雨般的拳头,却也有和风细雨 般的教士们的教诲。不过,这都无济于事。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教化,在他身上显得不仅苍白而且愚蠢。还有艾力曾迫害过的那些所谓的弱者,他们一旦成为强者又何尝不怀着仇恨表现的穷凶极恶呢?不知道极力鼓吹人性本善的孔孟二位夫子看到这样的情形会作何感想?
或许,他想刨析现代文明之恶。艾力在入狱之前为所欲为,当然是自由的;入狱之后,虽要服从纪律,但仍可神游八极趋利避害,也算是自由的。但我们看到,一旦被卷入政党斗争的漩涡,他便成了任人摆布的婴儿。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形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像踏入了一个荒诞的迷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有瞪着惊疑不定的眼睛被人抛来抛去。普通民众有幸处于迷宫之外,却无幸获得旁观者的清醒——他们相信也只能相信媒体,而迷宫的导演者对于如何驾御媒体为己服务却早已是轻车熟路。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与不是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这便是现代文明的制度设计。
或许之外或许还有更多的或许,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传递大量耐人寻味的信息。但正如一个阅读《红楼梦》的江湖郎中一样,他关注的是林妹妹的病情;而我,对《发条橙》的观感也只限于自己的学识和兴趣之内……

 4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

这是电影史上最奇特的影片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惹来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讨论,而且其中暴力场面还被许多青少年争相模仿。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国家它一直被禁演,例如在英国,它便遭遇了近30年的禁演——直到这部影片的导演库布里克导演辞世之后,它才得以与英国观众见面。
除了涉及到暴力问题,这部电影也与“洗脑”有关——在西方世界,“洗脑”好像是最为恐怖的话题,甚至比变态杀手还要让人谈虎色变,因为“洗脑”意味着对个性的完全抹杀,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涉。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都表现了这一话题的恐怖,最著名的例如《飞跃疯人院》。而这部《发条橙》更是将这一问题放到一种极端的形势下进行拷问:即使对象是无耻堕落的小流氓,是不是也应该维护他的自由选择权利?是不是就像电影中的神父所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当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看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之后,他极力说服华纳电影公司于1969年斥资20万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随后他带着仅200万美元的预算,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库布里克借鉴了许多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随后英国禁止此片在其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在影片的开始,是一张脸的特写。它似乎在微笑着,可笑容邪恶而扭曲,它像是在欣赏着自己。随后镜头慢慢拉远,近景,中景,全景。我们看到超现实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弥漫着性与毒品的气息。这近乎达利式梦境的场景,就像是弗洛伊德的本我天堂,同影片中另外一些典型场景设置一样,这里有着浓重的超现实风格,陈设怪异,色彩浓烈,充满着性暗示的意味……
故事发生于未来社会,几个充满暴力倾向的青年在亚历克斯的率领下,在刚喝过据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人奶后,他们开始到处去寻欢作乐。他们先是痛打了一个街边的流浪汉,而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为报私怨大打出手。库布里克用慢镜头表现着双方的恶战,音乐声中桌椅飞舞,玻璃破碎,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暴力美学”了(对比这段“暴力慢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随后的那段“性爱快镜头”:亚历克斯将两个少女猎物领回家进行乱交,库布利克用快镜头表现着整个性爱过程)。
一场恶战后,亚历克斯和同伙驾车飞驰,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在郊外的一处寓所,亚历克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这里的户主作家亚历山大夫妇借用电话,当门打开时,他们就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并当着作家面轮奸他的妻子……

第二天,亚历克斯痛打对自己不忠的手下,从而确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们就又一起准备以相同的方法进入富婆“猫夫人”家中,不料“猫夫人”早有防范,不但没有开门,还在亚历克斯离开后给警察通了电话。亚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而当他慌忙逃出“猫夫人”的公寓时,被意图报复的手下当场击昏,最后被赶来的警察逮捕。亚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
大概是由于那个时代像亚历克斯这样的恶性青年太多了,监狱资源异常紧张。为缓解这一问题和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当时的政府对这些青年采取了一项实验性的治疗措施。方法很简单:在对“实验品”注射某种药物后,用个人电影的方式将一些极端残忍和血腥的犯罪事件放大、加压,不停地给“实验品”看。而在药物的作用下,“实验品”的原欲与身体指涉着不同的方向,先天的快感与药物的恶心感使他们的身体无所适从,这种难以忍受的分裂状态将有效且强力抑制住“实验品”的一切恶欲……
不知底细的亚历克斯自告奋勇,自愿充当这项政府新实验的“实验品”。实验很成功,亚历克斯在实验结束后如政府所愿,变成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有性欲且绝对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

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而从事着魔鬼般罪恶勾当的亚历克斯就在这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中生存,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而可怕的上帝或是魔鬼,以及日益完善的,发挥着比他们更大作用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它们操纵一切的手,它们在黑暗中不动声色地为发条玩具们拧紧发条,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些玩具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库布里克在这部有意隐去时代特征的关于未来社会思考的电影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库布里克的这个疑问似乎永无答案。

 5 )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一. 故事简介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邪典电影,它改编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不久的将来,以主人公阿历克斯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阿历克斯率领几个和他一样游手好闲而又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到处寻欢作乐,他们首先痛打一位流浪汉,随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将他们痛打一顿,又一路驾车飞驰进入一乡间别墅借故进入家里轮奸女主人并将男主人打残。第二天,阿历克斯教训了手下一顿以确立自己的威信,晚上几人想用相同方式进入独居的富婆“猫夫人”家中,“猫夫人”报警,阿历克斯进屋二人争打起来,阿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欲逃离时又被手下报复当场打昏以致被警察逮住。阿历克斯入狱后急切想缩短刑期,于是自告奋勇去当一项名为“路德维柯”计划的实验品。此计划是为了改造罪犯而发明的,其原理是让实验者在观看暴力淫乱法西斯的恶性的电影片段同时为其注射某种药水使其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实验很成功,阿历克斯从此成了一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善人”。然而重返社会已毫无危害性的阿里克斯却遭到了家庭父母的抛弃,同时更遭到以前他的恶行受害者的一一报复,最终阿里克斯不堪折磨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自杀未遂在医院时以前的政府高官为了政治目的要求阿历克斯配合作为成功治疗典范,阿历克斯欣然与其达成肮脏的交易。

二. 后现代影像风格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那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开头一段的影像风格给观众的震撼效果无疑是强烈的,同时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与风格。影片首先从阿历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那夸张、诡异的造型,那淫荡、邪恶的神情令人不寒而栗,在接近10秒的定格后镜头开始向后拉,随即整个背景——科洛瓦奶吧缓缓呈现,镜头以对称构图的方式展现奶吧那极其黑色邪恶充满性暗示的布景造型,再配上风格化的独白,一举奠定本片后现代影像风格。
接下来痛打流浪汉一段,先是流浪汉头部以下(包括酒瓶)的特写,展现其落魄,然后又是一个拉镜头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夜晚的一条死胡同里,光线昏暗,老人落魄不堪。再来是从右侧出现闪动的人影——未见其人,先见其影。四个人影由于光线将几乎整个胡同覆盖——也包括老人,随着人影走近,画面被无比压抑。然后镜头转相反方向,四个年轻人缓缓走来。
与比利男孩打斗那一段是从一幅油画的特写开始,库布里克总是以特写开始场景我猜想就是要让观众看不到背景,猜不到接下来发生什么,同时又以后现代风格造型的特写加强这种诡异、疯狂的气氛。随后镜头向后拉同时向下移,才发现原来油画与另一个雕塑是歌剧院的顶部,破败的歌剧院舞台上比利男孩正欲轮奸一个少女。镜头转向另一方,阴影当中隐约能见到四个人徐徐从阴影中走出,这里的灯光又一次给人感觉以压抑乃至神秘。之后的打斗在影像上通过快速犀利的剪切,配上进行曲和人物表演性的动作,仿佛一场后现代风格的戏剧表演,极富暴力美学特色。
之后阿历克斯四人开车一路狂奔,采用强光直打人物脸部,展现出他们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阿历克斯回家后一段在影像上极为精彩,随着贝九音乐的缓缓响起,先是房间墙上壁画与蛇的特写,再来是一段快速剪切一组对裸体耶稣雕像各个部位的特写,接下是对阿历克斯脸部神情的特写,此时的他抽搐着几乎癫狂。于是画面从现实进入到阿历克斯的精神世界,人被吊死、原子弹爆发、爆炸、火山爆发、山石滑落的画面与阿历克斯吸血鬼般造型的疯狂而邪恶的笑容画面的特写交叉剪辑展现出来,将人物内心癫狂,对暴力、色情崇拜等反社会的心理特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再下来影像的特点则在于其影像叙事节奏的变化。先是用快镜头展现阿历克斯与两个女孩做爱的场景,配上进行曲,使整个画面显得无比滑稽,丝毫没有性爱场面的诱惑感。这是导演对当代年轻人性开放随意的性观念的一种嘲讽,将他们的性爱表现的小丑的表演一般。再下来是河边阿历克斯对同伙的教训,这里采用慢镜头,同样配上古典乐,而在暴力场面时对人物表情的特写,对人物动作的缓慢播放,将现实声音的消去放大进行曲的声音使这一段暴力镜头的极富表现力,而这后一快一慢的节奏对比不仅使影片具有对称美,更体现后现代的影像叙事风格与传统电影的极大不同。
随后的谋杀猫夫人的场景中,在表现人物打斗场面的时候,库布里克采用了手提摄相机的拍摄方式,展现打斗场面的混乱。同时又出现大量主观镜头,通过镜头展现人物神情,使气氛更加紧张。猫夫人被“性器”杀死时的主观画面与一副油画(一个女人张开的巨大嘴巴)剪辑在一起既巧妙避免了直接表现血腥场面,又是影片后现代的调侃与无厘头风格的体现。
监狱一段中导演采用大量景深镜头与全景画面展现监狱里压抑封闭的环境,其中最明显的是监狱长廊中一个景深镜头,对称的画面中部长缓缓走向镜头方向,这种对称构图的镜头是库布里克的挚爱,在《闪灵》中的走廊里这种展现压抑环境的镜头随处可见。再后来阿历克斯出狱前的两段表演,多采用低位仰角的主观镜头,阿历克斯蹲在地上任人凌辱,此时的他经过改造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变得无比渺小,甚至是无助与可怜。而裸女在昏暗的灯光中缓缓出场后对剧场人物神情的特写,对裸女身体的特写,仿佛仙女下凡般给人以震撼,配上诡异而神秘的背景音乐,迷离的灯光下似乎某种神秘宗教仪式正在进行。
影片后面的部分影像上不及前面富有特色,唯有在Home那一段对老人神情的特写以及结尾展现阿历克斯想象中天堂里人们交欢场景令人难忘。这一段给人带来的关于社会伦理以及人性的思考可能更震撼。
总之,整部影片影像十分华丽,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很好体现了库布里克对视觉风格的追求,他的电影可能因为晦涩而看不懂,但其中的画面绝对令你难忘。通过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主义的灯光,还有影像叙事节奏快慢的变化使整部影片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在电影上最佳展现。
         
三. 后现代美工风格
后现代的风格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是影片独具特色的另一大关键。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各种风格化的道具,各类浓艳色彩的布景,兼具超现实主义风格与表现主义风格。
首先回到开场的科洛瓦奶吧,让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人物造型与布景上。据库布里克本人说,整部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外景拍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来自专业的摄影棚,其中就包括这座临时搭建的奶吧。“我看过一个雕塑展,里面把女人的手指作为家具展示。从那里我得到了个灵感,用玻璃丝构成人体形状的桌子,放在牛奶吧里。晚年的John Barry,我们的影片制作设计师,他设计了这个场景。为了得到这些人体形状的准确位置,John拍摄了同一个人体模特尽可能多角度、形态的照片,”库布里克如是说。库布里克对视觉效果完美主义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场景:阿历克斯那饰着半边的假睫毛、充斥着不羁与邪恶的眼神,袖口上血红的眼珠装饰。他与三个同伙坐在装横颓废的奶吧中,喝着掺入了迷幻剂的牛奶,手执着黑色的长棍,外穿着内裤以示性感。而奶吧则到处都是裸体的白色的女性,配以各种浓烈色彩与不同造型的头发,各种姿势的放置——有的向上平躺,有的跪在柜台上,她们的乳头是出奶口。背景是纯黑色的墙壁对比着白色的写法诡异的文字,整个场面的艺术设计不仅效果浓烈令人不寒而栗,更因为其大胆与肆意的风格而名流史册。
让我们再回到阿历克斯的家中,这一段的布景同样表现力十足。他那充满独特怪异装饰的卧室是由他自己的创造的,独属于他的领地,他养着大蟒蛇,墙上挂着他最爱的贝多芬画像,还有标记着穴位的女人裸体像,四个连在一起的耶稣雕像,头戴荆棘,表情疯狂,身上到处是血迹,还有充满浓艳而淫俗色彩的家具,壁纸。出了卧室,客厅中同样后现代的装饰,母亲艳俗的打扮,爆炸着的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一切的布景、化妆、造型营造一个未来的超现实的家庭环境,符合原著中near future的背景设定。
提到后现代的场景,还不得不提就是两处惨案的发生地——Home与猫夫人的家。Home中女主人那身艳丽的红色紧身衣,她躺着的那个像潜水艇外部白色内部紫色的沙发,奇怪的灰色雕像,墙上巨大的画着各种植物的画像,男主人凌乱的发型,突出的眼球,色彩鲜艳的衣服……更明显的是猫夫人的家中,无疑就好像是一座后现代艺术展览馆:各种充满性暗的画像,那根硕大的银白色的“阴茎”,“猫夫人”暗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紧身衣,乳白色的丝袜,脸上浓艳的妆容。
整部电影后现代风格的装饰数不胜数,美工效果卓越。这些充满着性与暴力意味的布景装饰让整部电影有种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未来世界。这些装饰令人不由想起了《恶之花》中的描述,暂时忘却了的道德标准中美与丑,使暴力、色情拥有了美感、成为了一种艺术。在这些布景中,暴力与色情无关道德,成为美学范畴里摇曳多姿的一支,充满了表演性、舞蹈性、与戏剧性,使影片里人物内心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凸显。
        
四. 后现代配乐风格
提到库布里克的电影,提到《发条橙》,就不能不提库式标志性的配乐,他很少为影片专门创作音乐,几乎全部使用古典管弦乐,体现在《发条橙》中尤为明显。对此库布里克解释道:“除非你需要一个现代的配乐,我非常喜欢使用管弦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可以使用原版或改编版,就像《发条橙》里很多场景出现的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觉得请一个作曲家是没有必要的,无论他有多优秀,他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贝多芬。你有如此广泛的古典乐的选择,包括同辈人和先锋音乐。这样让你有很多机会在最初的剪辑阶段去试验各种音乐,在一些时候为了配合音乐而剪辑影片。这在普通的镜头组里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在《发条橙》中,光说古典乐的使用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有时是音画对位,但更多时候是音画对立,使整部影片独具意味,也极具颠覆性与创新性。
歌剧院内,罗西尼的歌剧《贼鹊》序曲的旋律中,比利男孩正欲强奸一名少女,双方互相拉扯着。这时,阿历克斯一帮出现,少女逃走,双方大打出手,在音乐声中厮杀着。整幅场景仿佛不是现实,而是正在上演的一出歌剧,人物舞台化的表演与对白更使现实与戏剧,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疲惫的阿历克斯回到家中,放起了他挚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镜头快速切换,配合着音乐起伏,受难耶酥的塑像 ,血,钉子,荆棘,血。。。扭曲的灵魂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因此脑中所幻想就是这些场景。华丽的音乐,变态的美。
        Home中,阿历克斯们利用男主人公的同情心赚进家门,却恩将仇报,举起女主人,踢倒男主人,开始了他们的邪恶表演秀。阿历克斯唱起了动听而又轻盈的《雨中曲》,多么悠扬的歌声,可是此时画面中阿历克斯却捆绑起那对男女,然后伴随歌声一边痛打男人,一边剪开女人的衣服,还踢翻书桌、书架。歌声结束,真正噩梦开始…
        欢快的《威廉退尔进行曲》响起,音乐是用合成器加快的,画面也是快镜头播放的。阿历克斯正与两位少女交欢,三个小人在音乐声中走来走起,在床上动来动去,各种超快的姿势很具喜剧效果与新鲜感,令人发笑。在欢快的进行曲中,性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
        依然是《贼鹊》,阿历克斯自述式的旁白。泛着磷磷波光的湖水,柔和的光线,四人走在河边,镜头被故意放慢了速度,缓缓的,细节放大。阿历克斯的平静表面下酝酿着的是一场内战。旁白结束,急速的小提琴曲一下子突出,伴随着阿历克斯挥向同伴的铁棍,落入湖中的人挣扎着。他想要站起身,阿历克斯邪恶狰狞的微笑,背后亮出一把匕首,长号和定音鼓开始共鸣!鲜红的血从同伴的手背上流下来,恐惧的眼神、失声的痛苦表情,我们听不到任何暴力的声响,只有交响乐,掺杂着暴力的旋律,暴力美学…
 以上是五段音画组合形成的电影片段,每一段都极富感染力。库布里克的绝佳创意在影片中时常闪现,而以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来表现邪恶称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独门绝技。贝多芬的《欢乐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贼鹊》以及埃尔加的《威风凛凛的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称得上大名鼎鼎,在影片中却成为配合亚历克斯等人的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库布里克通过最辉煌和最欢乐的乐章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跟经典音乐开了一个大玩笑。

五. 后现代表演风格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演与其说是在演电影,不如说像是在演一台舞台剧。人物夸张的表演,舞台化的对白,说话时的考究的用词,拿腔拿调的语气,仿佛在朗诵戏剧,一些台词更仿佛是在表演一台诗剧。
首先是阿历克斯的表演与对白,本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以有大量阿历克斯内心独白,而他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嘲讽性。例如阿历克斯在施暴的同时称观众为朋友、兄弟,称自己为“您忠实的叙述者”、“您忍受折磨的朋友”,还有其他一些文学腔的独白加重了这种嘲讽,例如阿历克斯在家中床上一边性幻想一边作诗,阿历克斯入狱前的有一段独白等。除去语言外,阿里克斯扮演者那夸张的形体动作与杂糅着邪恶、淫荡、癫狂、无辜等等多种心理的神态表情为影片风格的形成增色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段表演例如在Home时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踢踏舞,一边尽情虐待着房主;还有河边教训兄弟时那优雅而又敏捷的身手,疯狂到极致的咆哮让几个兄弟完全被震慑住,毫无还手之力。当然还有出狱后失去反抗能力遭人报复时的无助的神情与惹人怜悯的话语,被囚禁被迫听贝九时仿佛被撕裂一般痛苦表情,还有影片结尾与部长交易的典型小人式的洋洋得意与得寸进尺。主演麦克道威尔的表演几近完美。
当然影片的配角表演的出色也是影片成功重要因素,许多人物出场时间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配角的表演都抓住了人物的特色,表演得活灵活现:之前憨厚愚笨任由阿历克斯玩弄之后残忍报复仗势欺人的蒂姆,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乔治小子,毫无限度的娇惯溺爱孩子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呆板严肃却在裸女出场时露出着迷神情的警卫,体态臃肿却又坚持真理的牧师,由于不幸而内心走向极端与疯狂的左派作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满脸虚伪的政客...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难忘。
纵观整部影片,人物夸张的表演与对白增强了影片的不真实感,如果光听对白,会以为剧中人物有足够的文明程度,这无疑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其实他们是以一种看似文明优雅的方式干着野蛮人的行径,这种对比加深了影片的讽刺与批判力度。

    六.结语
《发条橙》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后现代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力,更在于其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而不像很多电影精致的画面下包裹着的却是空洞的灵魂。《发条橙》是一部内涵无比丰富的电影,其中对于人的本性的无情揭露,对工业文明扼杀人类天性的深刻反思,对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探讨,对善与恶相对性的思考都极具挖掘研究的价值,由于本文主题是影片的艺术风格,所以就不对主题进行更多深入的探讨。这里只想说明的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一定要宣扬正统的价值观,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一定非得抛弃形式去追逐形而上,但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不一定非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的社会影响、教育意义,但一定要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独立的思考。而这一切的伟大诞生的前提都要有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环境与具有理性与思辨能力的观众,《发条橙》在英国禁了30年,在中国更是不可能上映这种影片。我想说的是,只有我们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到了能让这种影片上映的阶段之时,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才会贡献出令世人惊叹的伟大作品。
                     
                                                                                 2011.5.23

 6 ) 对《发条橙》的心理学、伦理学分析

   无法言说的一部片子。至少在刚看完5min以后,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也理不清自己心中的感受或者看法。
    看完《发条橙》马上就来豆瓣看影评,希望能有别的人已经说出了心中的共鸣。但是没有。It's not on the point.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从我个人来看,看影片的时候在看剧情的同时也欣赏拍摄表现手法。于形式于内容都耐人寻味。是一部好电影。
   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影片开头Malcolm McDowell的眼神就深深吸引了观众(我)。那是我见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眼神,就像透过屏幕,他站在你的面前,直直地望进对方的内心。那是我见过的最直面的直视。微微扬起的右嘴角透露出一种挑衅。影片在这个神情上定格了很长的几秒钟,我甚至不敢直视回去这一双眼睛。他在说什么。从低低的帽檐下迸射出来的咄咄逼人的目光。“你能把我怎么样”
    影片一开始就赤裸裸地展现暴力,以舞台剧的形式,人物对话也如同在舞台上一般,一字一句,抑扬顿挫。至少,主人公是以这样的形式在对世界说话。联想到后来伴随暴力时的贝多芬乐曲,实施暴力时的一尘不染的击剑服,雨中曲,甚至Alexander自己所述“horror show”,"in and out game",也许他是把暴力当做一场游戏,一场自己是施暴方、迫害者,从血和哀嚎中获得快感的一场“演出”。从心理学上来说,也许他缺乏正常的感知别人痛苦的能力,可以称之为社会情绪缺陷,良知缺失(这里不指一种道德批判,而指生理心理功能上的缺陷)。——如果他真的对此毫无察觉,毫无愧疚的话。至少在电影中,从未表现他对暴力或罪恶有过一丝的后悔或内疚。那么我们假定为Alexander确实是有心理缺陷的。跟《新警察故事》里饰演变态小坏蛋的吴彦祖不同,吴彦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识的,他是在有意无意地报复自己的父亲。在发条橙里,Alexander的父母似乎对他没什么特别的父母影响,最多就是有钱人家放任不管、没有教养罢了。那么我们假设这些“恶”是来自于他的本性,或者一种社会情感缺失(心理不正常)。他那么自然而然地寻求暴力可以带给他的快感和刺激,就像人们寻求美食,寻求性的满足一样。而不像是在用叛逆性的行为来反抗父母,或者反抗社会。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或不在乎)自己的满足是以别人的受伤害为代价。就像后来在医院接受矫正治疗时Alexander喊到“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大意如此)。我们不知道他真的知错了吗,还是仍像监狱里对圣经表面的顺从一样;又或者,他一直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不在乎。之前没有什么惩罚让他意识到要放弃这样的信念。直到为时已晚。
     Alexander第一次哭泣是在接受治疗后回家时,不被父母接纳的时候。这一次可能是他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伤心和悲伤。走在河边上,望着桥下幽深浑浊的河水,他似乎在思考。Homeless,hopeless and helpless.他似乎头一次意识到再也没有希望。以前是出狱,重返自由的希望支撑着他撒谎、口是心非、忍受屈辱。但现在出来了,确不是他想的那样,再也不能回到寻欢作乐的过去。父母抛弃了他,朋友依然背叛。他似乎头一次考虑到该何去何从。那时候我想,这就是从小到大被骄纵的孩子,他从未长大,直到生活给了他重重一击,才会学会反思和迷茫。这给我们教育小孩子一个启示,必要的教育和惩罚是必需的(保证是出自于爱而不是出自于发泄),否则他不会学会原则性的对错。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假定Alexander不是心理变态的话,那么人的天性也许有恶的一面。一定程度的社会教化是必要的,让小孩学会“选择”善与恶。在这一点上,影片中也通过那个监狱的牧师表达出来,free will 与 behavior.如果人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他就不再是一个人了。我也同意这句话。
    说到这里,那场Alexander出院前的毕业秀堪称十足的反讽。台上台下,谁更邪恶? Ale在台上被故意殴打(作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检验的受虐者),台下端坐着医生护士、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警官(他终于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谁更漠视一个人的尊严和痛苦?Alex可以说是个心理不正常的男孩,但是台下的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方,或者带着自己的私心私利冷眼旁观,或者怀揣报复性的心理享受着观看公开合法的暴力的快感--不能不说,人的本性中有着破坏性的冲动(恶)。差别只是在这个舞台前面,是带着面具的权威一群人,心安理得地欺压着弱小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演员优雅地退场,观众起身热烈地鼓掌,只剩下Alex痛苦地蜷缩在舞台上呻吟和干呕。这于他也许仍仅仅是无数为了未来的自由所必须忍受的痛苦中的一种。但是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呢,你在观看暴力的时候感受到了快感了吗?不,甚至不用为你有这种感觉而自责。合法性、道德性在于你我采取了正确的行为,那就是放弃暴力,并不将那样可能的快感付诸实际行动。我们和Alex的差别在于,我们会衡量后果,我们能够假想到对方遭受的痛苦的感觉。 但是虚伪就更可恶了,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官、护士和医生,电影拷问他们(我们)的良知。是否在面对借法律或道德之名打压的弱者时,内心已经对人类的尊严麻木?或者,甚而,在内心深处还享受着观看暴力时的暗爽?
    人心有多黑暗。变态无极限。因此一个人可以想象得到的对他人的折磨,就可能发生在历史上。比如集中营,比如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某些罪恶。这些漠视另一个人存在的权利和尊严,并不仅仅是某些人的罪恶,这样的罪恶之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存在集体的心中。(那也是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集体丧失理性)。我说,应该对人的这些恶根保持警惕。人生下来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善,向上,即使提供给TA一个充满爱、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环境里,仍然可能成长为一个“坏”人。他可能顺着天性中破坏性的一面成长,成长为反社会的人(不符合群体生活的善的原则),而自己从未得到教训。 Alex就是典型的不自知的人,他没有意识到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或者他“学会”强烈的快感超过了考虑别人的必要性。然而,生活总会教会他一些教训的。不如父母早些教会他,因为生活会以更残酷更猛烈地方式去“塑造”他成为适合社会的人。
     
2 ————踹口气的分割线————

   从影片开始,一直默认尝试跟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他看世界的方式去看,去理解他应对世界的方式。虽然不认同他实施暴力、伤害别人,但是仍然能做到比较客观地“从他的角度看世界”。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然而到最后,曾经不可一世我行我素的他也逃不过被人利用被一群人伤害(报复)的下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那么渺小,在群体面前总是那么微不足道的。有能力对抗社会的人一定非等闲之辈。客观来说,我是很佩服有这种能力和气魄的人的。因此,强制性的改造的确有悖于这一部分人(反抗社会的少数人)的利益和尊严。那么也就违背了公正。所谓公正,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少数和弱者。因为,某一天,你我有可能被成为“那一小撮人”,被推到多数派的对面,成为某些以道德之名的勾当的牺牲品。
   医院的新实验人道吗?显然其过程非常不人道。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本身,认为政府(社会)有权利对个体实施头脑、思想改造,就是不人道的。它不是正确的。个人应该有这样的自由,即使一切都被剥夺,他仍然有选择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是人所成其为人的最基本的要件。设想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犯罪率降低为零,是因为采取了诸如行为矫正或脑蛋白切除手术这样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社会的安定河蟹的话,那一定是被群体阉割的人性。
   这也说,圣经好过专制(不是指法律,法律仅仅是规定了一个行为底限,法律之下人仍然有部分选择的权利)。前者提供了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行善,而不是去从恶。即使万能的神,也把最后思想和感受的权利留给了人类,作为最大最珍贵的自由。(即使那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恶。)
   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莫过于主演McDowell的传神演出了。他那一如既往的直视任何人的眼神,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对对方微微扬起的一丝坏笑。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就是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 当然,他干过一些--很多坏事。但是似乎我常常可以忽略这种颓的影片中主人公的堕落和罪恶行为而去关注他的内心表达、主观建构。似乎恶行只是表面,或者说,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对世界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他的选择。好与坏都得由他自己最终来承担行为的结果。看电影,道德评判真的是被放在最低层面了。又不是上思政课。~
   PS:McDowell很帅,无论是从桀骜的金发、犀利的五官还是身材,还是我行我素不可一世的举动行为,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角色。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后来落到了法制手里(当然是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的结果),就多么任人宰割、微不足道啊。
   就说这么多,拍得很好的一部片子。无愧是与《猜火车》并列的几大颓片之一。因其舞台剧的表现风格更具特色一些。这样的 电影,长时间地耐人寻味,总有些东西很有深意但是一时说不出来理不清楚,总有“there's more”的感觉,但是你(meaning我)永远不会愿意再看第二遍。

看一部电影如同读一本书,仍然是一个私人化的旅程。终不足与外人道矣!
  
   
   



 短评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5分钟前
  • 🐷🐷
  • 推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1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19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23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2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28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37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3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4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43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44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49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5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55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1小时前
  • 思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