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其它1962

主演:阿兰·德龙  莫尼卡·维蒂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利亚·布里格诺娜  帕斯托雷·罗里  迈尔拉·里恰尔迪  路易斯·塞格纳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播放地址

 剧照

蚀 剧照 NO.1蚀 剧照 NO.2蚀 剧照 NO.3蚀 剧照 NO.4蚀 剧照 NO.5蚀 剧照 NO.6蚀 剧照 NO.13蚀 剧照 NO.14蚀 剧照 NO.15蚀 剧照 NO.16蚀 剧照 NO.17蚀 剧照 NO.18蚀 剧照 NO.19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2 04:42

详细剧情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我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安东尼奥尼

我好像从刚开始看电影时就没有喜欢过安东尼奥尼。现在依然不喜欢。无论别人怎么说他的影片充满了创新。

他的摄影构图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对人与空间的互动充满了敏锐。他将人与人的冷漠疏离感表现得前无古人。So what?他更适合去做一个室内设计师、时尚设计师、建筑摄影师,而不是一个电影人。看着他那些莫名其妙切换的镜头,我想引用让·米特里对爱森斯坦《十月》中孔雀镜头的评价:如果电影中的抽象意义并未先植根于我们的具体感觉,那么这样的纯抽象镜头就是毫无意义的,观众哪怕不会一头雾水,也绝不会被打动。

我不喜欢安东尼奥尼,因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失败的形式主义者。电影美学大致可以被分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如克拉考尔所说,如果后者失去控制,就会破坏电影手段。如果表现得好,就可以展示真实,然后洞穿真实。有人说,安东尼奥尼多真实地表现了战后现代性的空虚和精神危机啊,但在我看来,空无本身是不能被空无表现的,只有周围有实有之物才可以。就如同水墨画上有墨水勾勒出来的山水,才有剩下的那些空白空间。否则,那些空白空间是没有意义的。举个栗子,从头到尾的苦情戏让人觉得无聊,而卓别林式的喜剧反而让人觉得真的悲伤。(此处又有吐槽《海边曼彻斯特》的冲动,打住)

什么样是好的形式主义?当形式本身完美无瑕地成为表意的一部分。比如早期德国表现主义对于光线和布景的贡献,比如贝拉·塔尔有着鲜明指向性的隐喻,比如罗伊·安德森大智若愚式的极简美学和自然流露的诙谐感。形式主义的空壳要浸润在生命力的生理盐水之中,才能有光芒。在这时,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还有人说,安东尼奥尼用电影传达了诗意和情绪。确实他有那么一些时候,比如《蚀》中股票交易所里那一分钟默哀是让人觉得有诗意的。但个人观点,电影的诗意处理和文字的诗意处理方式天差地别。还是那个抽象性的问题,诗歌可以通过抽象词语的叠加、反差形成诗意,而电影不擅长,电影擅长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如果电影非要这么做,效果也没有诗歌来得好。至于情绪,我的观点是,情绪真的是一种很廉价的东西,尤其是直抒胸臆式的情绪。

而在今天,观看安东尼奥尼对我们来说尤其不适合。他在电影里说出的都是真理,我们空虚,我们疏离,我们该死地从一个坟墓般的空间到另一个坟墓般的空间,但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比绝望高级,希望也是更高级的绝望啊。那么,为什么不让人看见希望?希望是壮烈的死,是带笑的泪,是《出租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用手指着自己脑袋开的空枪,是《银翼杀手》中从复制人罗伊手中滑脱飞走的白鸽。这些影片才是生命馈赠给我们为何活着的礼物,是对空虚的抗议。

而充满空虚的影片只会带来空虚的无限繁殖。想想莫妮卡再想想原节子,前者脆弱而神经质,后者优美而流长。安东尼奥尼的启示性,就让它留在那个时代吧。

 2 ) 安东尼奥尼的“空”

黑白片的质感更放大了空间结构的“空”,而女主角空寂的神情在空间的“空”(抑或是与背景的疏离)之中被愈加放大。片头维多利亚与里卡多的分手对白可说是“索然无味”,而这时凝滞的气氛在全片都未真正消散。无论是在肯尼亚女邻居家看到新奇事物短暂玩闹、在飞机上穿行于云层间的激动还是与皮埃罗相处时的短暂悸动,最终都化为难以言说的空虚与索然无味。不冷不热的爱情、并不了解的爱人。是否只有隔着玻璃的亲吻最让人久久难忘?对永恒与生命力的追求及其不可及性之间的矛盾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更显突出。人们擦肩而过,或是匆匆一瞥,急不可耐地肉体相亲,快感与激情终将化为虚无与“空”。结尾长时间的空镜头更让这种“空”直击灵魂深处。或许该片的剧情题材已不乏佳作,但安东尼奥尼对于人物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让该片有了一种与他作区别开来的、使人观后久久不能平息的怅然之感。值得一观。

 3 ) 空间·诱惑

     近来先后看了安东尼奥尼的三部电影:

     1962年《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1964年《红色沙漠》——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7年《放大》——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以为自己会喜欢《放大》,原因是伯格曼说:他(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两部伟大的电影,其它的你可以忽略不计。一部是Blow Up,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次,另一部是La Notte。

  但这一次却不可救药的醉心于《蚀》中的“美妙瞬间”——一种空间的诱惑——如Andrew Sarris所说,某种“安东尼式无聊”的深刻。

  夏日清晨,无力的灯光,倦怠的风扇,目光游移,脚步涣散,两个人相对沉寂,凝固的空间中意欲着一场离开。
  “你不再爱我吗?还是你不想嫁给我?”
  “不知道”
  “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爱我?” 
  “不知道”
  “真的?但是肯定有原因,这些事情我懂。”
  “我知道你懂,可我不知道。”

  人物的情感是模糊的;没有言语的激烈交锋,表情的怒目冲动,行动的粗鲁野蛮。唯有犹豫的、不可逆转的空气在静止的空间中缓缓流动,演绎着电影的进行时。窗帘被拉开之后显现的更为宽广的时空,却依然是——寂静一片:沉默的树木,冰冷的建筑,甚至凝固的风——都不是拯救:她一脸漠然地走出房间,而另一个则滞留在房门滑过的黑暗之中。

  道路上随风摇曳、充满生机的野花和这一切有种不相符的别扭,素面的一席黑色衣裙,腰间右侧简单的线条装饰,女人随意地甩弄着手中的披肩,这画面很美,藏着一种摆脱后的舒心。马路上隐隐而来的汽车带着机械化的噪音有如一种纠缠,镜头的背景中又多了钢筋混凝土的痕迹。是的,摆脱不掉,想要寻找快乐是一种自私而又冰冷的残酷。

  忽然就置身于喧哗的街道,纷纷攘攘的证券交易大厅,人人都在声嘶力竭:无休止的电话、奔跑、催促、挥舞的手臂......大约这种特别的方式很能满足某类人的成就和操纵感;母亲无心聆听女儿的诉说,女人几次欲言又止。一个工作人员“心脏病突发去世”,被要求下的几分钟默哀极具讽刺意味,铃声一过会场立刻爆发出惊人的喧哗,没有人再肯多沉默一秒钟,“这里的一分钟就意味着几十亿”,大凡身处其间的人都是心无杂念的冷物。 

  女人的房间简单而精致,就像她一字领的上衣,无任何繁杂的缀饰却很好的衬托了她优雅的脖颈。很喜欢那个来自肯尼亚女友的房间,画面之外的农场、散发着野性的照片、面具般的木椅靠背、有如兽纹的布饰,女人的那段黑人舞——肢体很是极尽,闪亮的颈圈,大大的耳环,简单的裹布,在最陈陋的打击乐与质朴的人声混合之中摇摆出最原始的陶醉,也只有此刻,黑暗中才能如此放纵。意外的夜晚寻狗,灯光如繁星,时空辽阔而苍远。竖直的彩旗杆在风中打击出韵律的节奏,仿佛是来自遥远国度的回响,而我们终是不会明白在另一个时空下的同一事物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机翼掠过云端,画面清静而美好,片刻的舒心抽离了世界。
  “驾驶飞机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去你想去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终是在地面的。 

  证券交易大厅里依然一片繁杂,有人谩骂、有人祈祷、有人欠债、有人破产,值得安慰的是有人在丧失一切后还会画花。

  女人和股票交易人皮埃罗萌生了一段雾里看花的爱情,也许是出于虚无的寂寞,也许追求狂热后的片刻安宁。夜晚他在她的公寓楼下徘徊,她透过窗子小心观望;午时他们在草地行走,灌溉的喷水亦是极好的嬉戏,然而女人眼中神采奕奕的光芒突然就暗淡下来,阳光已经消失,乌云堆积起来,心中抹不去的虚无,即便是欢乐的瞬间也带着不能释怀的隐忧。他们在路的拐角轻轻拥吻,她很快就开始抗拒,丢了一片木屑在水中像是某种自我仪式的祭奠和一句简单的“我要回去了”,那段寂寞空间的旋律再次响起,镜头里是两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期望的回头目光相视的温馨,看到的只是不动声色的寂寥的时空。夜晚几支向日葵花插在瓶型的灯罩中,投射的影子几分妖娆的孤芳自赏,让人不安的电话占线声之后却是歇斯底里的回应,唯一可依靠的依然是黑暗中的空间。街角的等待,突然对陌生男子较好面孔称赞的异常和掩饰,公寓中撕裂的薄衫还有彼此缠绵的指尖。他们在交易所的沙发上模仿其他的情侣,也模仿曾经的自己,约好“我们明天见,还有后天,还有大后天,再大后天,后天的后天,以及今晚,八点...老地方”。交易所里的电话再次响起,声音此起彼伏,女人在楼梯间似有等待,然而终是一个人走在喧哗却寂寥的大街上。

  结尾的七分半,云淡风轻,空间交错拼接,主角再没有现身,间歇、舒缓的旋律,似有若无的画面呼应,让你相信这一切还在电影中,而时空却已变得久远,黑暗中的路灯突然释放出不相称的璀璨,画面在旋律的重强音中显示出“FIN”的字样,黑屏,时空的惆怅嘎然而止,只留下独坐桌前的我。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11783373.html#

 4 ) 面具

这两天读到一首波德莱尔的诗,让我想到了这个电影里的女主。

这是诗中的雕像:

我很喜欢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因为活着而痛苦”。一开始我觉得“活着”所带来的痛苦是生活的压迫,但后面想到了另一种解读:活着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真正活着,正如《蚀》的女主。我记得电影中间有一个情节是男主知道那个醉汉开着自己的车淹死在水里之后,只是为自己的车而感到惋惜。女主问:所以你只在意车吗?女主应该是介意男主的无情的,但下一秒又开始和男主调情,仿佛自己完全无所谓。或许她真的无所谓了。电影里也有好多女主开心大笑的镜头,比如找到朋友跑丢的小狗的时候。但我觉得她那时并不真的快乐,不是内心被填满的那种快乐,而是在尝试用快乐的外表去弥补空虚,就像那个雕像中用面具遮挡自己痛苦的女人一样。

我又想到波德莱尔另外一首诗 《致读者》的最后三节:

“无聊”在另一个译本里被译成“厌倦”。“厌倦”能用一个哈欠将生活吞没。相比实实在在的痛苦,或许它更让“活着”变得可怕和令人无法忍受。

 5 ) 但愿我不再爱你了,或者爱你更多

“但愿我不再爱你了,或者爱你更多。”——《蚀》

当我们在爱情中感到痛苦的时候,这句台词契合着我们的内心。

有两种情况:前半句“我不再爱你了”说明你加予我的痛苦不再对我产生作用,因为与你已经不再有关;后半句“爱你更多”则说明这种痛苦能够为积聚起的更多爱意承受,我选择更迁就你。

只有当痛苦的压力超过了承受能力,一种撤退或前进的策略就产生了。这种情形既可能发生在爱情开始后不久,也可能紧邻于结束;要除却热恋期、爱的开始与结尾。

在《蚀》中,发生在爱情萌生不久。

维多利亚正是在无法确定自己对皮耶罗的爱到底是否为真的情况下才说出了这句台词。这说明爱意已然萌生,正在或预感到了即将遭受的爱之苦痛,而这份苦远痛不是尚在模糊状态下的爱意所能承受的。如果她能不爱皮埃罗,她就能抽身而退;如果她能更爱皮埃罗,她就能继续爱下去。

对我而言,则是发生在结束前夕。

正是一种不被深爱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我,我希望自己能不再爱她了,那样我就能从这种痛苦中脱离出来。又或者,我还能更爱她一些,这样我就不会在意她还喜欢着别人的事实。但也许我过于自私或过于爱她(两者难道不是一体?),我做不到后者;我只能垂死地选择前者来让自己放弃。如果我做到了后者,我可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博爱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虚假实则与“不再爱”的情形类似。

这说明,当“爱更多”从一种“有私”不断加剧变为“无私”时,它的尾巴就与“不爱”的头连接在了一起。爱的经过,就是从“不爱”起步,不断地“爱更多”,最后突然“不再爱”的过程。持续的“爱更多”,就是不断试探自身抗击爱之苦痛的韧度,一旦崩解,爱将不负存在。

 6 ) 《蚀》:空镜头,等待不再空无的开始

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水桶里的水没有波纹,堆砌在那里的材料不曾移动,苍茫的天空一望无际,木栅栏围着正在建造的那幢建筑……打破寂静的是走过的人,是吹过的风,是开过的车,是树上爬行的蚂蚁,但是即使被打破,依然还是寂静:水桶里的水向外流淌,连同上面漂浮的纸片一起进入了小水道;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继而几架飞机,它们尾部喷出的气体组成了平行线;对面的建筑伸出一角的阳台,起先是空无一人,之后是一对夫妻站在那里,看着远处……

空间在转变,但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车子急速而过,留下的依然是空空的街道;护理人员推着婴儿车慢慢前进,身后留下的是空空的广场;马车拉着坐着一个人的小车,从那条路上经过,嘚嘚的马蹄声之外再无其他。时间也在转变,但像平常的一天一样,没有起伏:夜慢慢覆盖了,街灯渐次亮起,转角的那个公共汽车站亮着比其他地方都明亮的灯,似乎再没有人经过。从此处到彼处,从黄昏到夜晚,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仿佛时间在别处,仿佛城市在别处。

从1小时58分07秒到2小时05分06秒,七分钟时间,是长长的空镜头,但也并非是完全的空,那里有等车的女人,有下车的男人,有留着背影的女人,有特写在面部的老人,当然还有护理人员和婴儿,还有马车上的男人,还有阳台上的夫妇,他和他,她和她,或者他和她,她和他,又或者只是她,他——组成的“他们”是独立的,疏离的,彼此不再交错,和那里呈现着静态的物,那里有着运动轨迹的物一样,在空镜头里成为某种风景。

那个留着背影的女人,如果不转身,像极了维多利亚,但不是;如果那个下车的男人,没有出现面部表情,像极了皮耶罗,只是一种相像,只是一种错觉,在回归到空镜头的叙述中,反而增加了疏离感:维多利亚去了哪里?皮耶罗去了哪里?那个车站在木栅栏的转角处,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却从来没有等到维多利亚或者皮耶罗上车,仿佛空空如也的存在,而那幢被特殊材料包着的建筑,应该有人在上面施工建造,但是在空镜头里变成了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延伸开去,是一种不确定的茫然……

疏离的人,空寂的物,茫然的时间,七分钟的空镜头里,是一种压抑,但是当最后的街灯变成耀眼刺目的光,仿佛一轮太阳在天空中,是不是反而变成了更强烈的刺激?而这也正是“蚀”这个片名传递的意义:一种天文现象,从太阳被月亮遮掩逐渐消失,到从太阳的耀眼中复原,整个过程是一种“蚀”——而在七分钟的空镜头之后,那耀眼刺目的光里,何来挣脱出来的月亮?似乎还在“蚀”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看见结束的迹象,疏离,茫然和空寂,或者就是没有终结的“蚀”。

而从七分钟的空镜头,回溯向前,似乎整部电影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空镜头开始的时候,是另一种状态的结束,1小时58分07秒,是仰视的镜头,维多利亚慢慢从镜头里走出去,于是便留下了那几株雪松的树枝,再往前,则是维多利亚从皮耶罗的公寓里出来:她说了一句“太晚了”,于是打开了门,皮耶罗在门口紧紧抱住了她,她似乎接受了最后一个吻之后又推开了他,然后从楼梯上慢慢走下去。一个向下,一个回屋;一个犹豫着迈步,偶尔停在楼梯上,一个快速回屋,然后将所有搁掉的电话机放回原处;一个在走到门口的时候迟疑了一下,最终迅速离开了,一个在电话响起时,却没有再接起来……维多利亚最后走出了门,像是在逃避一种东西,她开始奔跑,不小心撞到了经过的一个女人,然后她站在雪松下面,静静地站立,对面是那幢没有完工的建筑,对面是围起来的木栅栏,之后,她仰着头离开了镜头,于是空镜头便成为最后观望世界的方式。

离开,最后一个吻完成之后的离开,犹豫着离开,撞到人之后的离开,以及完全从镜头里消失地离开,对于维多利亚来说,这一次离开仿佛真的是最后的离别,那些空镜头倒变成了一种离开的仪式,物还是物,却已没有人——那些木栅栏曾经是他们第一次相吻的地方,那时候他们经过了玛塔的房子,维多利亚将一个气球放飞,然后对阳台上的玛塔说:“射中它。”玛塔手里的枪射出的子弹让气球在空中爆破,维多利亚告诉皮耶罗,他们曾在非洲射杀过大象。然后两个人走到了木栅栏那边,皮耶罗说:“走到那里之后,我会亲你。”皮耶罗先是走向木栅栏,然后回过头来,维多利亚似乎没有再上前,皮耶罗又走出来一些,那时候的风吹着树叶,于是维多利亚终于转身朝向皮耶罗,两个人终于吻在了一起。

是的,这几乎就是他们之间的第一个吻,充满了仪式感,但是在这个满是仪式的接吻中,维多利亚却总是想起了什么,她说:“我该走了。”于是他们分开。接吻的约定是一个仪式,分开也变成了仪式,因为仪式,所以看起来是确定的过程,却夹杂着太多自然之外的东西。维多利亚和皮耶罗之间是爱情吗?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日久生情,却在不断遇见中变成了一个事实:在证券交易所里,维多利亚只是因为找妈妈而走了进去,她和那里吵闹、疯狂的氛围格格不入,而皮耶罗作为工作人员却投身其中。之后皮耶罗告诉他,有人亏了500万,维多利亚尾随着那个人,男人买了安定片,喝下药之后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张纸,维多利亚拿起来,纸上画着不同形态的花,给皮耶罗看,他似乎不屑一顾,后来就将它扔了;再次相见,维多利亚问皮耶罗,那些亏损掉的钱去了哪里?皮耶罗给他讲了一些股票的常识,似乎维多利亚并不懂得这些。

但是那次维多利亚却带着皮耶罗来到了自己家里,那个镜框里是父亲,维多利亚说:“妈妈心中已经没有爸爸了,我也不记得他了。”这是家庭的某种缺失,当母亲现在热衷于炒股,实际上也是疏离的表现,出入交易所的母亲把赚钱当成了第一要务,所以维多利亚说:“妈妈最害怕的东西是:贫穷。”那一次当维多利亚躺在自己曾经睡过的小床上的时候,坐在那里的皮耶罗俯下身去,想给她一个吻,维多利亚却避开了。这是皮耶罗第一次表示,却变成了一种拒绝。之后的一个夜晚,皮耶罗去找维罗利亚,在房间里的维罗利亚看见了皮耶罗,却故意躲在窗帘后,当一个醉鬼经过看见了维多利亚,她终于现身在皮耶罗面前,皮耶罗正想上楼,他的车却被醉鬼开走了,第二天从河里打捞上来正是皮耶罗的车,那个醉鬼死在里面;当木栅栏的第一次接吻之后,他们再一次相约在那里,只是先来的是维多利亚,皮耶罗却迟到了15分钟,皮耶罗告诉维多利亚自己买了新车,维多利亚看见经过的一个男人说:“这男人好帅。”之后他们去了皮耶罗的公寓,皮耶罗拿出巧克力,打开盒子却是空空如也,两个人大笑,然后隔着那扇铁门,两个人吻着,而皮耶罗从铁门那边过来,才第一次和维多利亚激吻,只是维多利亚还是在抗拒着——那件裙子的吊带终于断了,维多利亚一只手护着吊带,然后关上门想要缝好,这时她看见了桌子上可以让女人脱衣成裸体的钢笔,看到了墙上挂着的皮耶罗家族的照片,开窗看见底下经过的修女和士兵,于是她警惕地穿好了衣服,但是皮耶罗却从另一扇门进来,然后抱住了她,两个人躺到了床上……

因为出入股票交易所而认识,两个人在一起却总是隔着某些东西,夜晚的窗帘、冰冷的铁门、迟到的约定,经过的他人,似乎都成为一种障碍,即使他们拥抱,他们亲热,也是不彻底的,有一个皮耶罗问她是不是不想嫁给自己,维多利亚说:“没想过结婚。”然后他说:“只要彼此深爱就能理解。”实际上她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确定的结婚,甚至在提示自己,他们根本没有彼此深爱,“我希望没爱过你,或爱你更多一点。”维多利亚似乎把自己放在一种矛盾的世界里,希望没有爱上他,又希望爱他多一点,但是这种矛盾在深层次上却是同一的:每一个希望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没有真正深爱的现实。

因为没有深爱,所以想要深爱,因为想要深爱,所以根本没有深爱,这便是维多利亚的困境,而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场半推半就的爱情本身就带着太多相异的东西,维多利亚说交易所像格斗场,在她看来里面的人如此疯狂完全是不理智的,而皮耶罗不仅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其中,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他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远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皮耶罗更关注直接的利益,就像他的车被偷,醉鬼被淹死,他想得更多的是车体还好没有太多损坏,之后也急着去买了新车。在和维多利亚相处的时候,他将房间里所有电话机都搁置在无法接通的状态中,而当维多利亚离开,一切又恢复如初——维多利亚在楼梯上的犹豫,或者正在等待什么,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两个人还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于是,最后只有空寂、茫然和疏离中空镜头,像极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

维多利亚的犹豫,徘徊,叹息,看起来是一种不确定,当她和里卡多分手的时候,也像是对于爱情的不确定,里卡多问她:“你不想结婚了吗?”维多利亚说:“不知道。”里卡多再问:“你什么时候不爱我了?”维多利亚的回答依旧是:“不知道。”但是当里卡多问:“是不是有了另外的男人?”维多利亚却很明确地说:“没有。”不知道指向的是茫然,而“没有”却指向了对于感情的某种坚定,无论是把交易所称为“格斗场”,还是说“彼此深爱就能相互理解”,维多利亚的确定是对于自己的确定,而在爱情中,她所要面对的其实也是自己,她喜欢自然,喜欢激情,喜欢把自己放在不被遮掩的世界里:她会在非洲鼓点的音乐声中变身为肯尼亚女人,在玛塔的房间里激情起舞;她会在飞向高空的飞机上让自己彻底投入,“我们飞到云里去。”非洲和天空提供了另一个空旷的所在,那里没有束缚,没有阻碍,没有患得患失。而回到现实,只有嘈杂而疯狂的交易所,只有人们口中的阴谋论,只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跑车,只有没完没了的电话。

被太阳遮掩住的月光,在耀眼的世界里其实丧失了自我,“蚀”的状态之最后完成是复原,是找到自我,所以在维多利亚走出镜头开始,她像是开始了新的寻找,寻找什么是深爱,什么是理解,什么又是必须离开的一切,而当那个空镜头里一切的相遇和交错都缺席了,它其实在等待一个不再空的开始:水桶、建筑、木栅栏、天空、车站、经过的人,它们都是其所是,它们都在位置上成为自己,它们都知道自己的运动和寂静,它们都是深爱并且理解着这个世界。

 短评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7分钟前
  • 还行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11分钟前
  • F.L
  • 较差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14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18分钟前
  • 57
  • 推荐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21分钟前
  • |
  • 力荐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26分钟前
  • TWY
  • 力荐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27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推荐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3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37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42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47分钟前
  • yuςii
  • 推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50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54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5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60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