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

剧情片法国1959

主演:埃玛妞·丽娃,冈田英次,贝尔纳·弗雷松,斯特拉·达萨斯,皮埃尔·巴尔博

导演:阿伦·雷乃

播放地址

 剧照

广岛之恋 剧照 NO.1广岛之恋 剧照 NO.2广岛之恋 剧照 NO.3广岛之恋 剧照 NO.4广岛之恋 剧照 NO.5广岛之恋 剧照 NO.6广岛之恋 剧照 NO.13广岛之恋 剧照 NO.14广岛之恋 剧照 NO.15广岛之恋 剧照 NO.16广岛之恋 剧照 NO.17广岛之恋 剧照 NO.18广岛之恋 剧照 NO.19广岛之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3

详细剧情

  1957年,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

 长篇影评

 1 ) 广岛,影子

据费利克斯·纳达尔(Felix Nadar)记述,巴尔扎克对达盖尔摄影术怀有强烈的恐惧之情。巴尔扎克无法理解,摄影术何以能够将三维的人体转移到二维的照片上去。根据所谓的“物质守恒定律”,人类无法用非物质性的幻影制造出物质性的存在,亦即无法无中生有;但摄影术看起来却打破了这条铁律。于是乎,巴尔扎克提出了一套颇具迷信色彩的解释:一切物质性的身体都是由层层叠叠的幽灵影像(spectral image)所构成的,这些层体如同薄得近乎透明(但绝不是没有厚度)的叶片一般附着在人体的皮肤上。每当人们被拍摄的时候,其中一层就会脱离身体,转移到照片上去。由此观之,摄影术即是“摄魂术”:一次次的曝光必然导致幽灵影像的丧失,进而导致生命本质的丧失。

这番看似荒谬绝伦的言论很少有人当真。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巴尔扎克的理论竟然会以一种无比残酷的方式在现实中得到印证。那是1945年8月6日。那一天,广岛上空落下了一枚原子弹。(当然,还有长崎。)

爆炸平息之后,人们走上街头,放眼望去,遍地的断砖残瓦中间到处都是“影子”:烧焦的、化为灰烬的、甚至瞬间蒸发的有机物和非有机物,在墙壁和地面上留下了黑乎乎的影迹和污点。在邻近爆炸中心的区域,人们在银行门口的台阶上发现了一片“人影”。当时,他应该正坐着等待银行开门。极端的高温和辐射让他整个人瞬间灰飞烟灭,只在身后的台阶上留下了这片“幽灵影像”。

震悚惊惧之余,人们不禁好奇:原子弹的爆炸何以能够将影子固定下来。对此,利皮特(Akira Mizuta Lippit)指出:“原子弹的爆炸不可能容许原本意义上的摄影,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摄影。”这绝不是在隐喻或类比的意义上谈论原子弹爆炸与摄影术之间的相似性。原子弹爆炸不是“就像”摄影术,而是“就是”摄影术,一种最原始也最暴力的摄影术。广岛是一间暗室,原子弹的爆炸和变黑的天空是一台巨型相机,那些影子则是物体在表面上直接曝光形成的图像,即黑影照片。摄影术的先驱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曾将摄影术称为“固定影子的艺术”(the art of fixing a shadow)。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的确做到了“固定影子”,但跟所谓的“艺术”毫无关系。

巴尔扎克所担心的是,相机每曝光一次,自己身上的幽灵影像就会少掉一层;但他自己的物理身体,其实仍然完好无损。那些影子的主人则相反:除了多出来的一层幽灵影像之外,他们的物理身体已经荡然无存。幽灵影像不再是被牺牲掉的部分,而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部分;不再是缺失,而是唯一的剩余。它们起到了指示性(indexicality)的作用,证明了在爆炸的一瞬间,某人某物“曾在此”,而后随即“不复在此”。这是一种难以直视的指示性。广岛对指示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一种“后核时代”的指示性:“它拥抱不可想象之物:再现非物质(the immaterial)。”

在阿伦·雷乃的著名电影《广岛之恋》中,第一句台词是:Tu n'as rien vu à Hiroshima. “你在广岛一无所见。”女主角去广岛的纪念馆看了四次。她看(look)了很多照片:皮肤的灼伤、头发的脱落、躯体的疤痕。但她什么也没看见(see)。

 2 ) 记忆与忘却——时间的永恒悖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作者电影”(新浪潮)与“作家电影”(左岸派)在温文尔雅、精致华丽的“优质电影”苍白无力地落下历史帷幕的那一刻,声势浩大地掀起了推翻和打碎旧存制片秩序的潮流,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无可辩驳的艺术生机阐释着一种全新的电影观念,对商业电影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作为世界电影发祥地的法国,再一次充当了电影先锋的角色,引导了一次更为宽泛和广阔的世界新电影运动。


1959年,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最辉煌的一年!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几乎同时出台,震撼了国际影坛。(《四百下》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筋疲力尽》获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广岛之恋》获戛纳电影节特别评论奖。)


雷乃无疑是“左岸派”的首领。在西方电影评论界,他与戈达尔齐名。在这部由法国新小说派大将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的影片中,他首次使用了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将现实时空和内心世界交替剪辑,开“心理结构时空”创作之先河,成为电影叙事语言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广岛之恋》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为“作家电影”在艺术领域开拓并占领了一席值可引导“艺术电影”走向的制高地,拓展了电影叙事语言的空间,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岛之恋》采用时空交错的现代派电影手法,透过一个象征性的爱情故事来折射战争的可怕与忘却的重要性。影片描述法国女演员艾曼纽·莉瓦(Emmanuelle Rive)在1957年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在回国前邂逅了日本男子冈田英次,两人相爱并发生婚外情。冈田英次的出现令艾曼纽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涅威尔跟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相爱,最后德国男人阵亡,涅威尔在一夜之间获得自由,艾曼纽也陷入了无尽的癫狂……


“他慢慢地在我身边冷了,他可是死得真慢哪……他死的时刻我真的想不起了,因为,不仅在当时,就在后来,在后来我也只能说,只能说在那尸首和我的身体之间,我实在找不到有任何的区别了,只能在那尸首和我的身体之间找到——相似的地方、协调的地方——那是我的初恋。”她对眼前的日本男人诉说着,“14年过去了,”她摸着他的手,“这双手怎么样也忘了,那种痛苦我也只记得一点了。”男人问:“今晚呢?”“今晚我记起来了,”她说,“过后我一定又不记得了,全忘了,明天这个时候我要跟你相隔几千公里了。”他抱着她:“再过几年,我会忘记你的,另外一些像这样的事情,由于那日久成性的习惯,还会发生的。我会把你当遗忘的旧恋一样,记起了你,我会怪自己健忘又想起这些事情,我早就明白……”


“太可怕了,我开始不能很清楚地记起你了,我开始忘记你了。可怕!这么深的爱都能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忘的?战争的摧残?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这里,广岛的人已不太喜欢看讲和平的戏。”战争的创伤也不能使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的过错,如同引起战争灾难的原子弹,“这是人类科学天才们的杰作,不幸的是,人类的政治智慧比科学智慧的发展要低百倍。”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呼声还能响彻多久?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忘记爱情呢?走出失去德国男人的痛苦,走出了涅威尔,走出了诺瓦河,她也走出了她永恒的幸福。到底该不该遗忘?记忆是癫狂,遗忘反而是清醒?当她遇到了这个日本男人(同样是一个法西斯的敌人!),她再一次陷入疯狂的边缘,她到底该接受还是该避免再一次的遗忘?这一次,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她渴望得到这个让她如痴如醉的男人的爱,她想以此来纪念她曾经的快乐与痛?或者她必须坚持使用她的理性以使自己继续保持清醒?拒绝纪念就是遗忘,遗忘就是背叛,而再一次陷入疯狂岂不更是对两个男人(已逝的德国兵与自己的丈夫)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背叛?她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正是记忆与遗忘的悖论。回忆是如此痛苦,以至于人们必须忘却。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纪念馆一再提醒人们,忘记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历史的重演。究竟应该忘却,还是应该记住自己的历史呢?人类就是在这两难的抉择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记忆是美好的,记忆意味着进入到过去,过去的过去,代表着混沌,如女人波涛汹涌的胴体及那温润的湿处,最原始的疯狂与罪恶。人需要理性的遗忘,也需要感官的记起。我们必须拒绝遗忘才能回到过去,才能体验疯狂;我们又必须忘却疯狂才能走向未来,才能享受清醒。


进入!影片即从进入开始!男人进入女人的身体,女人进入被遗忘的回忆!广岛男人疯狂地占有法国女人罪恶的肉体,法国女人拼命地占有广岛记忆中的街道、博物馆、苦难。他们交织在一起,他们的胴体足以让时间停滞!蒙太奇画面不断地从他们的裸体(有生命的身体)到战争的残骸(无生命的尸体)切割,欲望与理性开始一次次地迭错,男人与女人挣扎于死生的边缘。“不,你没去过……你没看见,你不了解。”广岛拒绝女人的入侵;男人说:“我们会再见面。”“不。”女人干脆地回答。“为什么?”男人试图再一次进入。“你走吧,离开我!”女人拒绝男人的再一次入侵。 “留下来……一周?……三天?……”“为什么留,为了活,还是为了死?”“我真恨你没有死在涅威尔……”“广岛的黑夜是没有尽头的吗?”“对,广岛的黑夜是没有尽头的!”“我喜欢这样……”人似乎又永远无法战胜现实;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即使女人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男人也因进入到女人的隐私而狂喜,影片的结尾也只能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女人到底会不会离开广岛?没有人知道。


《广岛之恋》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义的形态。从影片的主题说来,无论是“爱情”、“反战”还是关于“时间与忘却”、“理智与情感”的说法,影评者对这一问题的界定似乎都不能对这90分钟的时空交错给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标签,各种理解都无法将影片的主题阐释得淋漓尽致。也许这正是影片的价值所在。用导演雷乃的话来说,影片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的,包括必然的、可怕的遗忘的矛盾,一个在集体的、巨大的悲剧的背景上出现的个人的辛酸而渺小的命运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影片主题本身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现实永远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与体察双重类型的混合。”


现实永远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不能用人的理性来把握的,它本是一团“虚无”。阿仑·雷乃的电影用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说揭示生活中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使用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相交错,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实践并发展了巴赞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即一种以直觉的感知去把握与再现现实的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现实主义”。这种“不确定性”的电影美学直接影响了许多现代派导演的创作,电影理论家们重新回到了安德烈·巴赞对电影最深沉的设问:电影是什么?

 3 ) 配樂中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部影片的內容已經被人們談得很多了,我只談一下配樂的問題。
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是沒有配樂的,但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卻是呈現與解決在配樂之中的。
影片有兩個主導動機,第一個主導動機首先出現在片頭曲和末尾,它聽起來有些活潑、有些怪異甚至幽默,第二個主導動機出現在影片開頭兩人肉體交纏的情景中,它聽起來纏綿而憂傷,我們暫且把前者稱為A主題,後者稱為B主題。
活潑怪異的A主題被用作這麼一部偉大的愛情片的片頭曲,恐怕會讓人有些不解,而在影片末尾男主角與女主角互以廣島和內韋爾互稱的那深情一幕,卻又是以這個A主題當配樂,實在有煞風景之嫌。不過如果我們覺得纏綿的B主題還頗符合本片情調的話,就必須注意到A主題與B主題所使用的基本音樂素材其實是相同的,確切地說,A主題的核心樂句(就是用木管吹出的那個短促、跳躍的旋律)實為B主題的變形。
這意味著整部影片的進行實是為了證成A主題,B主題只是過程。

影片本身是以纏綿的B主題展開的,在肉體的交織中,男女主角開始了對話,男主角說,妳在廣島什麼都沒看到,女主角說,不,我看到了那座醫院,怎麼能說我沒看到呢?在B主題憂傷的旋律中,醫院本身就是象徵,一切都無須再多言說。
接著肉體再度交織,男主角仍然說,妳什麼都沒看到。
然而配樂突然轉為一種活潑、詭異的基調,我們可將之視為A主題的一個衍生主題——A ′主題。在A′主題的推動下,女主角講述著她參觀博物館的經歷,一開始頗似與配樂相契的輕鬆參訪,但很快地我們就震驚於在此輕鬆、戲虐的配樂呈現出的種種:鮮肉般的鐵塊、雷管、皮膚、頭髮、傷殘的圖片…廣島的遺骸。
B主題的短暫浮現:男主角仍然說,妳什麼都沒看到。
A′主題繼續,而B主題被銅管以悲愴的強調吹奏,與A′主題相交織,在詭異活潑與悲慘深沉的交織中,更加真實、更加殘酷的一幕幕呈現,不似人形的難民、廢墟、荒野…然而伴隨著劫後大地的復甦,一個新的主題開始隱約浮現,我們可稱之為B′主題。B′主題並沒能那麼快出現,A′主題與B主題持續糾纏著,一個民族的屈辱、憤怒、忘卻、新生……
男主角仍在抗拒著:妳什麼都沒看到;女主角說,不,我也會忘卻,我也有一段記憶,我也忘卻了,但為什麼要否定你的記憶呢?
在女主角的堅持下,象徵生命力的B′主題終於悠悠然升起,如一首永恆的童謠,廣島在殘酷的記憶中重生。
    B主題再次浮現,肉體再次交織,而這次男主角沉默了,於是B主題——愛與相遇的主題,如一陣充滿記憶的春風穿行在這座城市的街巷,女主角陶醉於、痛苦於這場相遇。
然後配樂結束,我們回到了現實,女主角說,你皮膚真好。

以上配樂的結構是:B—A′—A′&B—B′—A′&B—B′—B
B主題勝利了,女主角終究以深情的敘述使男主角沉默,使他承認了他的記憶,他的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本是無法由個人承受的,個人只能沉默,卻最終為一個異國女人的美好情感所打動,廣島得到了新生。
然而女主角本人的記憶卻仍是一個謎:內韋爾?
接下來的整部影片都在追尋這個謎。

影片的中間部分,大多沒有配樂,但B′主題、B主題仍出現過幾次,前者用以表現現實中廣島的生機,後者則被用來呈現女主角初次回憶其初戀的甜蜜。
在這部分,男主角通過不懈的追逐,逐步揭開了女主角的記憶,關於那場不幸的愛情的記憶。決定性的進展發生在長達二十分鐘的酒吧談天中,其中女主角的回憶不斷浮現,但回憶場景本身卻沒有自己的聲音,沒有配樂,甚至在最悲痛、最強烈的記憶中,我們聽到的仍然是酒吧的背景音樂。
女主角最灰暗的那段記憶,沒有它的聲音,如同蒼白的剪影。

故事繼續進行著,關鍵性的轉折即將展開。女主角深夜獨自漫步街頭,B主題,愛的主題,這時變形為一種陰沉的旋律,由琴鍵一下一下地敲出。A′主題再次出現,與變形的B主題並行,女主角想要忘卻、飢餓著、渴望被吞噬,忍受著折磨與歡樂,幾乎已經絕望了。
B主題變形了,它仍以微弱的優勢獲得了勝利,但這幾乎已經不是勝利了。
愛情與相遇固然美好,但前者是記憶的奴隸,它承受著過於沉重的負擔,使後者成為一種折磨,無法前行。

女主角在車站的長椅上坐著,男主角坐在另一頭,中間隔著一個老婆婆。
女主角獨自展開了回憶,這次先是A′主題活潑地出現,似乎代表著一種新的可能性,接著變形的B主題又來試圖延續它的統治,但很快地,A主題首次在影片本身中出現了!
那個小女孩已經在記憶中死去了,女主角決定忘卻,在今晚忘卻一切,A主題正是忘卻本身。
在咖啡館,一個陌生男子找女主角搭訕,男主角咬著嘴唇在斜對面看著。第三者的介入,似乎成了一個藉口,男女主角在僵硬的凝視中跳出了自身。
這時,A主題明確、完整地響了起來:天開始亮了。
最後一幕:
女主角回到旅館,男主角尾隨,女主角哭喊:我會把你忘卻!
廣島,廣島才是你的名字。
男主角說,對,廣島才是我的名字,
(這時A主題再次出現)
而妳的名字是內韋爾,法國的內韋爾。

A主題即忘卻,忘卻個體自身的名字,從而屬於一個城市。
A主題勝利了。

 4 ) 别了,《广岛之恋》

         昔日,闻讯朝鲜国试爆核弹,给这一地区带来新的危机,不禁想起了广岛。就看了看电影《广岛之恋》 。
         影片《广岛之恋》由爱情故事引出战争往事。讲述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在描述广岛遭原子弹袭击的惨状时,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二战时,在法国小城与一名德国士兵的一段爱情往事。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像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时空交错、转换的意识流手法,展示人物的活动。同时,也充分的运用了象征意义的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回忆,现实和幻想,梦境和现实交错、混杂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扑所迷离,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限的灾难,和平是永恒的期盼。

 5 ) 用电影补偿往事

在2006年的时候,已是87岁高龄的阿伦•雷乃以他依然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敏感拍摄了电影《心之所属》。

可能在大部分的电影史著作中,阿伦•雷乃的电影创作止于《我的美国叔叔》,而对于他近二十年的创作,却很少有人关注。数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文字、流行音乐、漫画、滑稽戏和现代戏剧等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浓厚兴趣,1980年后他的电影里他不断地在自己电影进行着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创新,于是1980年来,他依然保持着法国影片的良好成绩,成为新浪潮导演的标志。1980年后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部《向死之爱》,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几度风雨几度秋》、《吸烟/不吸烟》、《老调常谈》以及《心之所属》有名,却在形式创新以及主题的深度挖掘上达到了统一,堪称晚年阿伦•雷乃电影的总结。

 

言归正传,在阿伦•雷乃众多的电影中,《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左岸派”的代表作品。

这里首先引出的一个议题是关于法国“左岸派”电影的定义以及颇具争议的界定。

“左岸派”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形成于上个世界50年代末,由于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像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伦•罗伯—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斯•瓦尔达等,代表作除了以上提及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还有1960年的《长别离》,1966年的《横越欧洲的快车》等。

但是,因为“左岸派”几乎是与“新浪潮”同时被人发现的,而且“新浪潮”的汹涌浪潮似乎裹挟了“左岸派”电影,所以基于此的结果是有相当多的人将其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某些电影学书籍亦有将《广岛之恋》等归入“新浪潮”旗下的。即使二者在艺术的求新求变上体现了某种法国式的一致,但是它们在美学、电影观念和叙事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一般认为,“左岸派”在这些方面的探索较之“新浪潮”更为激进极端。它本身所带有的实验特征也更为明显。这种现代主义电影的先驱性,亦被之后兴盛时期的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以及德国新电影运动所继承,甚至在亚洲的日本新浪潮式的电影革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以杨德昌、侯孝贤等电影导演为代表的新电影运动也可窥见其一二。

“左岸派”的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者他们深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导的过程中,对话和人物内心的独白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他们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平衡文学文字和电影影像。

这其中,“记忆与遗忘”是编导们发展的最经典的叙事主题。

以《广岛之恋》为例,剧中女主人公(“她”)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内韦尔的痛苦恋情,她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可是当她来到日本广岛这个布满战争回忆与伤痕的时空之中,记忆却如潮汐般汹涌袭来,而影片易被人们理解的她与日本男子新建立的爱情,也无情地消失在过去的创伤中。

阿伦•雷乃试图让人们了解的肯定不是她与他的那段婚外恋似的爱情,透过这层外表,导演希望人们了解,遗忘是为了告别过去,以期获得渴望的心灵宁静。但残酷的一面是,记忆虽然可以被人用所谓的理智压住,却已经深深烙在了人的内里,用弗洛伊德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化作了潜意识,成为每个装载它的生命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导演强化的其实是记忆与遗忘的痛苦对她的一生的萦绕与折磨。

“左岸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对电影艺术表现上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创作中彻底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将西方人(欧洲人)拿手的逻辑的、线性的(电影)时间改变为近乎令人费解的“心理时间”,这也给“左岸派”电影在时空跳跃转换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广岛之恋》的结构就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事结构,影片中令人应接不暇的大量闪回和画外音的手段,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以编导思考的跳跃性结构娴熟地联结起来,或者用通行的说法叫“平行结构”,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概念是平行发生的,在她的思绪中,导演用“闪切: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从这一点分析,“左岸派”的编导们将人们熟悉的电影带入了人的内心,所以在电影史上,“左岸派”的贡献的确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观念,虽则艰涩,实为深邃。

有趣的是,“左岸派”的编导们自称是“电影剪辑派”,这颇与苏联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强调镜头组接有某种内在的继承性。

其实,“左岸派”电影固然强调自身在剪辑方面的重视,这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影片超过六七成的价值是剪辑赋予的。所以在文章最后,可以讨论一下“左岸派”电影在电影语言的独特探索思考。

《广岛之恋》的片头显得十分特别。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于镜头里面,导演让现在的他们与广岛核爆的画面交替出现,渐渐地将男女主人公显现在画面中,这种光线的压抑感处理,使观众对这段现实与历史的交替出现没有任何突兀之感。“左岸派”电影摄影强调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在摄影机的运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一个静止的物质(或人),摄影机是缓缓拉回或推进的,细节被不断地放大及至充斥整个画面,思考一下,这不正如人的眼睛一样。但是“左岸派”的眼睛却是十分的冷峻与严肃的。

声画处理在“左岸派”看来应该是同时的,如前文提及的平衡文字与影像,他们也关注平衡声音与画面。《广岛之恋》却也暴露了至少是阿伦•雷乃的倾向,即将声音置于一种优先的地位,《广岛之恋》中声音在画外空间中的运用,男女主角对记忆的描述与过去的画面同时行进,当然这也是对白、独白和旁白的魅力所在,“左岸派”编导手中的声音被拓展到广阔的空间中。

在“左岸派”电影中,《广岛之恋》成为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冗繁的理论和说教,《广岛之恋》其实应该理解为比“一般新闻纪录片更具说服力”(玛格丽特·杜拉评价)的具有纪实风格的电影,是阿伦·雷乃在用电影补偿我们对于和平与战争、爱情与失落的往事。

 6 ) 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

    一九五七年。夏。八月,在广岛
 
    一位三十多岁的法国女人来到广岛。她是一个演员。
    这次拍摄的是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大家来广岛都是拍摄和平。
    广岛是一座在灰烬中复活的城市。在广岛,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返回法国的前夜,她认识了一位日本男人。
    男人有家庭、孩子。法国女人有丈夫和两个子女。
    可是他们邂逅在广岛。只有在广岛。
    比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城市、任何一个不是死亡保存下来的地方,
    更能让人绝望。
 
    彻夜的缠绵更像是一场垂死的挣扎。
    他们谈到广岛。谈到战争和死亡。
    在做爱的时候,谈论爆炸和废墟。
 
    我到广岛的博物馆去了四次。我看见人们在那里散步。人们沉思着,徘徊在一组组照片、一件件复制品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好徘徊在一组组照片和复制品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好徘徊在一些说明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
 
    我观察参观的人们。我自己也思绪万千的凝视着一块铁。一块烧焦的铁。一块破碎的铁。一块变得像肉体般脆弱的铁。我还看见一簇簇庖囊,以前谁会想到这一切呢?飘动的人皮,仿佛还活着,正在生生的遭受苦难。还有石头。烧焦的石头。爆裂的石头。还有不知是谁脱落的头发,广岛的女人清晨醒来,发现满头秀发都脱落了。
 
    妇女们有肯能生出畸形的婴儿,甚至生出怪物。但是,这一切仍在继续。
    男人们有可能丧失生育能力,然而,这一切仍在继续。
    雨水令人恐惧。
    原子灰烬落入太平洋。
    太平洋的海水能致人死命。
    一些在太平洋上捕鱼的渔民死于非命。
    食品也令人心悸。
    人们扔掉一座又一座城市的食品。
    整座城市都愤怒了。
    许多城市都愤怒了。
 
    二十万人遇难。八万人受伤。仅仅发生在九秒钟之内。
    地面温度达到一万度,就好像一万个太阳。
    沥青也会烧起来。一切都将陷入混乱。
    整座城市从地面上被掀起,落下来化为灰烬……

    她说,她看到了广岛所经历的一切。
    在这个原子弹轰炸过的广岛,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日本男人。
    他们相逢、做爱,然后永别。
    就像女人年轻的时候,和一名侵略法国的德国士兵在纳韦尔的爱情。
    在纳韦尔,她曾经疯过。谈论过去,就像谈论死亡。
    一九四四年,女人二十岁。她在老家纳韦尔被剃了光头,游街示众。
    因为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士兵。一九四四年,德国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
    那是她的初恋,一段没有光明的爱情。
    那个士兵在战争中死去了,在法国获得了胜利后。
 

    再过几年,等我忘记了你,等习惯的力量让我又有了其他相同经历。我会想起你,就像想起遗忘的爱情一样。我会回忆这段经历,如同回忆可怕的遗忘。
 
    她:广岛的夜,难道没有尽头吗?
    他:广岛的夜永远没有尽头。
    她:我喜欢这样……喜欢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人醒着的城市……
 
    离开之际,她在城市里面到处游荡。
    男人跟着她,就像跟着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他终于开口。请你留下。留在广岛。留在我身边。
    她拒绝了。男人没有再坚持。命运已定。
    离开。逃避。遗忘。
 
    她:离开我吧。
    他:天还没有亮呢……
    她:没有亮。也许我们到死也不会再见面了。
 
    我们真心实意的痛哭逝去的日子。
    我们别无他事,除了痛哭消逝的白昼。
    时光流逝。消逝的只有时光。
    时光又会到来。
    时光到来,那时候,我们再也不知道是什么把我们合在一起。
    这个字眼慢慢将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最后。它完全消失。
   

    杜拉斯说,这确实是爱情。但他们在这份爱中只能选择缄默不语。
    爱情早已被丢弃在属于纳韦尔的遗忘中。
    广岛。纳韦尔。
    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
    而你的名字是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
 

 短评

第一次看是很久之前了,这次修复版重映再看,感觉就像从没看过一样。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有人在你心里产生过一次核爆,那残留的废墟注定终生无法消弭。有的人选择寻找新的裂变,试图掩盖过去,但偶然的沉渣泛起,还是会勾起回忆。除非当量更大。有的人选择坐地自爆,塑造新的自己。但有时会坠入地狱。除非置之死地。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呵呵。新浪潮要是先看阿伦雷乃真TM就亏大了。每次看到这种类似廊桥遗梦调调的片子我就J8恶习。

14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原諒我吧。后半段我睡著了。但是開場真的很BT。很有日本人的骨風。

19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BJIFF2018#开头无比震撼,文学埋伏于影像背后上演暗度陈仓的妙计;激活回忆的是化石的空间(广岛与内韦尔)而非柏格森意义上绵延的时间(十七年);普鲁斯特的apathy and forgotten:“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22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今年修复的版本,片中讲的法语还算适合裸看。最后一段的情绪没有看进去。另外被隔了一个座位的男生假装无意伸手过来碰手臂,明显躲开后,他开始一遍遍抚摸起中间质感还不错的布椅,好像沉浸在影片伟大的开头里无法自拔了……

23分钟前
  • fro🌈t
  • 力荐

别说是50年代末,现在有多少人敢这么拍片!无怪当时这片子引起影坛震动!同年的四百击一比真的是相形见绌了。现代主义意识流不说,雷乃和杜拉斯其实是把爱情的幻觉和广岛的幻觉并置,把战胜国法国和战败国日本的共同的伤痛连接起来,进行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哲学性思辨,远远超出了反战的范畴。

2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我知道这个电影很有历史意义什么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作什么的但是它确实不好看。

29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SIFF2014#重看,四星半;简直是马里昂巴的先声,从时空断裂到破碎叙述,从回忆的不确定到自我说服,两位大牌编剧都撼动不了雷乃的固定风格;雷乃是意识流影像呈现的最佳人选;我害怕会忘记你,我已经在忘记你,我们不同踏入时间的同一条河流,今夜你的名字叫广岛,我叫内韦尔。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对“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追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更是心理上的伤害的揭露;2.爱情是牺牲品。爱情是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象征。整部影片就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3.在广岛这个适合恋爱的城市里,关于你的记忆在焚烧;4.总有一天,往事总将被我遗忘,你也一样。

3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她唤他Hiroshima,他唤她Naville,他们不知彼此姓名。她的灵魂漫溢着战争弥留在她身体里的伤痛,她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是一个无底深渊。他们的邂逅与爱情无关,不过是关于战争与无法弥合的过去的短暂而苦痛的遗忘。世界上每一处战争幸存下来的地方,都残留着这样的伤痕。文学气息浓重,一首悲伤的散文诗。

41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阿伦·雷乃长片处女作。本片标志着西方电影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由同属左岸派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雷乃在片中将广岛原爆纪录片与情欲段落交叉剪辑,并通过倒叙式闪回与跳跃性剪辑,将个人的苦难与战争浩劫相结合,对记忆与遗憾、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作了探讨,达到电影与文学的平衡。(8.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仅代表我个人表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做作,就像周璇在唱天涯歌女 = =

47分钟前
  • 某四
  • 还行

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把左岸搬到广岛后,城市与城市发生的禁忌恋情。放下旧爱的方式不是拥抱新欢,而是讲述记忆。看完最大感触——嗯、杜拉斯的文字很适合拍成旁白体...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量闪回画外音,回忆梦幻遗忘想象潜意识,西方电影古典转现代的里程碑,文学电影开山之作,现代主义涟漪的原爆点。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心理结构时空,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新小说人文关怀。法日场景两套班底分别拍摄,无主镜头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去资料馆看的配音版!!真想骂人啊配音真是最可怕的电影产物!!!!!性高潮的时候一个大妈冷淡的中文配音:弄死我吧。。我喜欢通奸。。(还有一些矫情的台词用中文说出来真是连琼瑶都要闭嘴了

58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看到了,看到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我什么也没看到。

6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回忆让我歇斯底里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左岸派”代表作。大量的意识流回忆显得文学意味太重。一些长镜头实在冗长,配乐也很怪(一部文艺爱情片用的光怪陆离的配乐)。我对这电影的表达意象,反倒觉得张洪量的那首同名曲最是贴合本片的意味(可能二者没啥关系)。这种审美需要训练,如有兴趣,先看经典影史教材。非发烧友不建议浪费时间。7.9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这片子我看不进去,还不如自己YY呢。

1小时前
  • mon bab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