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情片香港1990

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文希莲,廖峻

导演:罗卓瑶

 剧照

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4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5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6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3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4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5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6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7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8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19爱在别乡的季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40

详细剧情

  李红(张曼玉 饰)和丈夫南生(梁家辉 饰)本是生活在广东番禹的一对夫妻,后来在李红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申请到了去美国签证,南生则留在国内等待机会。李红到了美国后发生改变,写信告诉丈夫自己想回家。南生一直劝慰鼓励她,直至南生收到那封申请离婚的信,他一方面难以相信,另一方面也担心妻子,遂偷渡到了纽约。南生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因为偷渡者的身份更是连同学拒绝收留他。在走投无路之时,南生结识了一位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暂时安顿下来的南生继续寻找妻子。南生渐渐了解了一些关于妻子在美国生活的片段,南生当初的想象一点点被颠覆,本来想帮助妻子的他也快心灰意冷了。突然一天,分别多年的两人竟然偶遇,而一切都已不再如前……

 长篇影评

 1 ) 温暖仅存在于片名

这是一部一丝丝温暖都没有的电影。在那个对大洋彼岸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年代,无数人踏上了那片土地,迎来的是灰暗无助的生活。

那张床垫承载了李红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现实总是那么用力的击碎她的梦。尽管如此,这张床垫还有那个她“最贵重”的行李箱,是她对家执着的想念。

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他们都尽力释放自己的善意,只是妻子说“我受不了了,我想回去”,等到的是丈夫说“千万别回来,为了孩子。”当丈夫也接近崩溃时,等来了父母那句“千万别回来”。

他乡的爱更珍贵,在他乡才能更清楚原来不是遍地黄金,原来自己还是想读书。

 2 ) 梁家辉犹如定海神针

后89的香港是不是扎堆喜欢拍大陆伤痛题材电影? 罗卓瑶是才女导演,梁家辉张曼玉都是好演员,早期留学移民是好题材,可是... 这部《爱在别乡的季节》滋味非常奇怪。类似香港版《棋王》,强把中国式现实主义与香港市井商业风调和,加上刻板印象与用力过猛,大大削弱了审美统一性和现实主义力度。这也许是香港导演无法摆脱的文化基因。然而,还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在广东芜杂巷弄里的单车镜头,在上海乌鲁木齐路美领馆等候签证的长龙,还有签证官让人发怔的问话"你生孩子是为了拿签证吗?"。天呐,如何回答都是心酸。九十年代的张曼玉演技还稍显用力,而梁家辉演得太好啦,犹如定海神针。

 3 ) Farewell China 寓言

剛剛看完。剛好我是來自番禺,生於80年代初,頗有感觸。自己寫的影評因為keywords被刪了。因為他鄉生活的殘酷,心靈的創傷以致迷惘迷失,所以李红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說結局不好只是因為沒理解到對這種人生苦難的寓言,同時也是對那個時代社會苦難,香港對自己的迷失的寓言。就轉一篇更抽象更對味的影評,希望不算侵犯版權:
http://movie.mtime.com/10125/reviews/5387965.html

不一定是要美国,才是他乡。

影片的三个人物,都是identity边缘化的形象。亚红是经过强烈的痛苦挣扎失去identity,获得新的identity失败而错乱的形象。南生是找寻identity、串起亚红和Jane两个极端形象,起到见证、愤慨和悲悯的抒情功能。Jane是缺失identity,自己沉沦于此,自暴自弃的形象。

亚红挣扎着守卫着自我。她生活得龌龊而艰辛,但是仍然死死守着自我。当课上的同学有一点点轻佻的意思时,她就发疯地把他推倒在地尖声咆哮。她每个月写七封信回家,念念不忘自己的根。然而在美国受到各种侵犯,忍受各种苦难,不融入不行。所以虽然她后来心如死灰地为了绿卡而同别人结婚又骗走人家的钱,并且精神错乱记不起自己和丈夫孩子的事。然而到了晚上还是会不断写信回家,给丈夫孩子打毛衣,收集布娃娃。只是到了白天,又自我抑制对过往自我的回归,而把信统统扣下。

Jane则相反。她讨厌自己是中国人,讨厌说中国话。行事做人完全是美国的作风,跟中国味浓厚的南生(也就相当于同亚红)形成鲜明对比。与亚红的泪水与辛酸相反,她小小年纪离家,出卖肉体换来钱养活自己,抽着烟大快朵颐哈哈大笑,一副潇洒自在。但是这一切也最终不过是空壳。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归宿。因此最终她还是决定“回乡下”念书,做兼职过活。因为这一切都“不好玩”。

南生就被夹在中间。他一开始是支持(甚至是逼迫)亚红留在美国的人。如今他自己来到美国亲眼见到这里的辛苦,自己也经历了一个identity被生生剥离的过程,痛苦无比。一反教师的面貌,开始吸烟喝酒,甚至做起了拉皮条的。后来也陷入同当年亚红一样的境地,被自己的“根”弃绝,被告知“不要回来”,无处可去,无人可依。他一路找寻亚红的轨迹,一路缅怀她的本我,为她的新我而悲慨。 最后作了这三人悲剧的一抹悲艳的葬花。

 

不一定要是去美国,人们才失去自我。在这个人人都不再有所谓的根,大家都漂来漂去的社会和年代,每一天都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人们已经渐渐习惯,而支离破碎的灵魂也慢慢消寂,不再悲鸣。这部电影代替千千万万人们消失的灵魂碎片发出刺耳的呐喊,刺痛我们的眼睛。

 4 ) 观后有感

从头至尾是赤裸裸,不加掩饰的残酷。 影片中的现实容不下半分的温情。 异乡,不是没有爱。 只是,那份爱在生存,在贫穷面前显得那样单薄又可笑。 李红,因为这份爱而错乱; 南生,因为这份爱而痛苦; Jane,看似潇潇洒洒,不过是因为从未拥有,而无所谓失去,可是渴望一样让人煎熬。 如果身处异乡,便要承受丧失尊严的妥协,承受打破良知的堕落,何不家去? 可是,温暖的家早已不复,只有冷冰冰叫你留下来的字眼。 于是,天地之大,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只余你血淋林一条命,被异乡的黑暗吞噬。 绝望处的悲剧,也是处处可见的现实。 惟愿每一个奋斗者,豁得出来,退得回去,无愧于己,藏爱于心。 《爱在别乡的季节》男神梁家辉再度封神之作,曼神尚在路上。 我不喜欢电影中的政治暗喻,我不知道是在抨击中国的政体,还是暗讽美国的自由,我是真的没有看懂,也是真的不喜欢。

 5 ) 大洋彼岸没有爱

       最近都在到处搜刮当年获奖的影片来观摩学习,先是看了金像奖的,然后去找华语电影成立最早的奖项——金马奖获奖电影,无意间发现了这部《爱在别乡的季节》,以为是类似于《秋天的童话》那样讲的是异乡爱情的故事,结果发现大错特错,而且影片要表达的内容也远不止片名里的“爱”字。
        穿着类似蓝色工作服的服装的夫妻俩,妻子李红,丈夫南生,生活条件略微简陋,体现的是80年代我国普通家庭的一个状况,其实在《省港旗兵》里边所描述的广东普通家庭基本差不多,相比于同时期香港电影里的公寓简直是天壤地别,交代的背景其实也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主人公命运悲剧注定的一些线索(省港旗兵是大圈仔入港打劫最后和皇家警察激战,与本片同样写实但是关注的人群不同)。关于在80年代要去美国的困难程度,其实在《中国合伙人》里边就有侧面表现,除了英语要好,有经济保证之外大使馆还会关注你到美国的目的,显然80年代的中美差异之大,很多人借一些借口得到签证就会在那边“黑”下来并等待时机得到“大赦”(本片中一个香港偷渡来的纽约的女子是李红的同学,也可能是老师说自己也是没有身份只能等待“大赦”结合她所在的学校环境应该属实),因而开头所描述的夫妻二人大老远跑来上海办签证很困难,又提到了之前在广州办签证多次失败,讲明李红最后去到纽约实在是历尽千辛万苦,然而苦难才刚刚开始。
       刚开始一个月有七封信,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而南生收到的最后一封信竟然是妻子要求和他离婚!这个年代,离婚对于他根本就是晴空霹雳!他出差去巴拿马的时候便以去墨西哥旅游为名从美国南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这种执着和坚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那辈人普遍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找到答案,然而这一路同样是苦难无数。
       影片用丈夫的行动为主线,沿途根据线索逐渐去寻找失踪的妻子,同时影片利用配角们的回忆描述出妻子在美国的各种艰辛或者是改变,达到一种触景生情的效果。首先是南生的画家老同学热切接待了南生,听说了南生从墨西哥走入美国本土“十五个人,四个被抓,一个去了别的城市,自己到了纽约,剩下九个死了”的遭遇,画家十分沉重,当即答应南生可以吃住全归他直到找到李红。入夜之时他看着入睡的南生狠狠的抽烟,最后大抵是对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居然大半夜把南生推出了公寓,说:“自己也要吃饭撒尿,对不起”,结果南生只能睡大街,还被流浪汉偷了鞋。
       邂逅了一个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女孩,看打扮就知道是当年纽约的不良少年,关于纽约8090年代的华人帮会可以看去年刘伟强新作《青龙复仇》,讲的就是当年华人帮派和一些关于非法移民的命运的故事。这个女孩10岁吃避孕药,14岁堕胎,还对南生强调了abortion(堕胎),u know?一口标准美式英语和发音根本不准的广东话听得实在压力(我下的是无字幕版),以及她根本不识汉字,和南生相遇时可以说是鸡同鸭讲,虽然都是广东话但是由于思想不同根本无法沟通,她不理解什么叫文革,却听得懂revolution,似懂非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还用肉体得到的收入给南生提供开销,那时的南生已经经历了钱财耗尽,而一路寻找妻子无果的困境,开始穿上牛仔裤皮夹克融入那种放荡的社会角落,最终在一群光怪陆离奇装异服的社会废物狂欢中晕倒........
       最后,那个15岁的ABC女孩Jane决定回乡下继续读书,还调侃南生说虽然很无聊但是我还是想回去读书,做个part time job应该没问题,你都能一块面包吃七天,我也行的(刚开始南生初到美国可谓省到了极致,背后是深深地无奈)。而南生也决定好好在这个城市先生活下来,剧情开始进入大转折和高潮。
       南生送货居然重遇了自己的妻子李红!夫妻二人似乎能够重回国内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尽管双方历尽千辛万苦,流着热泪抱在一起时,背景音乐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简直是无比的悲怆和压抑,李红遗憾自己遗失的大箱子里有送给南生的西装还有给孩子的衣服,其实南生早就拿到了那个箱子,还被里边发霉而爬满虫子的披萨而恶心到吐以至于晕倒后看见Jane送来的东西都不敢吃。李红的反应只是害怕,只是还在一直紧张之中,我以为一切都会变好,然而一切朝着失控的方向而去。
      在最开始时候画家老同学回忆自己在画展上见过李红,影片中表现的是一个衣着光鲜的时尚女性,而且根本不说广东话一个劲的说英语,此时的李红我认为早已经是变了样子,换句话说是最后的阶段;而在中餐馆夫妇回忆的李红则是差点被黑人街仔强奸而且生活在地下室及其困顿的阶段的李红;洗衣店老板回忆的李红则是从中餐馆辞工后(也可能还在台湾人开的中餐馆里工作)的李红,希望能够通过和那个上了年纪的洗衣店华人老板结婚而拿到绿卡,结果是她的护照上写着已婚,最后希望落空(和开头南生收到妻子要求离婚的信对应)。期间台湾夫妇和南生一些对话也是很反应的当时的环境,比如黑人区的治安夜晚得拿着枪上街,还有什么现在的台湾人过来都不洗碗了,都来搞金融云云,突出一代代华人的差异。还有就是保荐李红来美的一个上海的远方亲戚用上海话说:”这是人家的国家!“让南生不知所措。整部电影可以说从不同的华人嘴里说出不同的话,把一整个华人眼里的美国描述地无比真实。上海人,台湾人,广东人,香港人还有ABC,不同的来历不同的阶层(那个上海人49以前就来美,生活条件相当好,住在长岛富人区(《秋天的童话》里Jennifer去长岛的一个华人家里当家教,也是有钱人);香港女是偷渡过来的;台湾夫妇则是有了一些积蓄开中餐馆,等待着攒够钱搬到治安好的地方;李红则是申请过来学习的,一开始在语言学校学习后来则变成到华人区做老人生意的类似经纪的职业)。
       南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妻子坐在梳妆台前化妆,对他的早安态度非常恶劣,他简直是大惊失色,妻子满口英语的咒骂他并急着出门,他提着裤子追出门去却被绊倒,还把柜子上的东西搞掉了,那些写着”中国 广东省 番禹“的信其实都是李红没有寄出去的信!然而她却声称自己寄了那么多信南生都没收到!还怀疑是不是有人偷偷藏起来了!(这个桥段在去年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里杨千嬅说自己烧给死去妈妈的包裹居然都被拒收了,结果是自己抑郁过度自己给自己的包裹盖的章,所以我认为此处李红已经精神分裂,白天就是一副美国上流社会人的样子,夜晚却无比害怕无比脆弱)。南生一路追到华人区公园拉着李红说自己是她的丈夫并要重头来过,结果先是被刺伤,接着强吻自己的妻子被刺穿心脏最后死在了彰显自由主义的雕像之下,菊花被雨水打残,疯癫的李红拿着死去南生身边的相片开始发呆.......令人揪心而又无比唏嘘的结局用两人的还在广东的年幼的孩子在巷子里兀自玩耍的情景结束。

有人说结局有些不解,我觉得还好,李红精神分裂误杀了南生其实并不出奇,片中她险些被黑人拉到草丛里强奸,受到惊吓的她还不敢报警因为自己没有身份(估计是签证早已过期),去差馆肯定被遣送回国。李红来到美国后想回国却被身处国内的南生劝阻,只身寻妻未果的南生打电话归家希望回去却被自己的父母劝阻,多么的可笑和讽刺,回家其实哪要那么多理由?但是家中的人认为大洋彼岸满是黄金,还回来做什么!?南生此时终于体会到了妻子的心酸,然而一切已经太迟。台湾妇女数落南生:”你还有脸找你老婆?把她一个女人送来美国,就一条命,什么都没有!“南生无言以对。

       家辉哥凭借该片拿到了1991年台湾金马奖影帝,实至名归。家辉穿着80年代那些白衬衫简直是高度还原了那时候的教师(我看过父辈那个年代的许多照片),再加上他初到纽约那种迷茫,苦寻无果的无奈和彷徨,最后再一次被自己心爱的人所伤致死,这一切的悲剧被他演绎得非常出彩。从1984的《垂帘听政》成为金像奖最年轻影帝后被台湾文化局封杀了好多年,无论在台还是在港都受到打压或是雪藏,甚至只能跟人做点小生意,七年后的金马影帝可谓是突破阻碍为自己正名,好的演员总会发光。

最后推荐一本描述当代纽约华人实录的书作为参考——《飘在纽约》。

 6 ) 这种异乡与咱无同款。。

这不是散文,是一部电影。
在目前《南京!南京!》档期,谈这等小情小调似乎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不去看南京因为怕胸闷,看别乡季节是为能安静的寻靠一点温暖。
然而还是打错了算盘——除了片名,没有一丝的温暖。
残忍、残酷和冷冰冰的世界。


一对广东番禺的夫妻,赶上了八十年代末的出国热,女的(李红)拼命学英文,每三个月去领馆申请一次签证。穿的是文革结束后的服饰,讲的都是一个时期落下的阴影,听来可笑也悲哀。
终于在上海美国领馆拿到了签证。
刚到美国,她不时写信,说想回家,她丈夫南生叫她挺下去千万别回家。
信越来越少,终于,南生收到一封信,要他立即办理离婚。此后是n多的退信。
……
李红舍弃了这个贫穷的家庭?李红究竟发生了什么?
丈夫南生于是偷渡到纽约寻找他的妻子。


南生到达纽约的时候,带了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红本子,六十年代的搪瓷杯,一身破旧的中山装。语言不通,他去找过去认识的灾纽约的同学(画家),结果画家同学表现得异常热情,让观者一度不知道导演将如何导下去,一度认为李红一定是另嫁了他人……然而画家同学碰着酒杯大称:“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别谈钱,放心住着”,却在当夜在南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他突然推出门外。
南生流浪街头的时候皮鞋也被乞丐偷走了。却因乱认识了具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他根据点滴的线索寻找他的妻子李红。于是随着不同认识李红人的讲述,一节节、一段段,李红过去一年的非人生活出现了。

影片充斥着大量美国街头的冷落景色,完全不是以往的灯红酒绿,这也许更接近真实的美国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
华人与黑人居住的破旧地区,灰黄的大楼,从英语教师到台湾人的便利店,南生一点点的了解到妻子的生活状况,许多是他不忍卒读的。李红由于贫困所迫,生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简直像个牢房,一张结婚照却清晰的挂在墙上。

在某一日送信的过程中,邂逅来得措不及防。
李红的关爱与无助,南生得喜悦与震惊……一晚上的温存与过往的艰辛苦水一并融合。仿佛还是过去的样子,仿佛还是那么的充斥着贫穷和幸福。然而跟许多的悲剧一样,幸福嘎然而止。第二天,李红忽然变成另外一个人,凶巴巴的大声呵斥然后凶巴巴的离开。纽约已完全改变了她。而南生也终于在这个早上死在李红慌乱的手下。
影片的结尾,浓妆艳抹的李红不知所措,血泊中是南生与李红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而地上南生那本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本子和一支旧钢笔随着血印在阴雨天里兀自淋漓。。。


“思乡起,祖先坚心离唐山,不知离乡背景是安怎?”
“心疑虑能圆满?这种异乡与咱无同款” ……悲戚弥漫。哭。
   

导演:罗卓瑶ClaraLaw
主演:张曼玉MaggieCheung
     梁家辉TonyLeung
     廖峻JunLiao...
上映:1990年12月6日香港
奖项:1990年第二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短评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3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还行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6分钟前
  • 骑猪_追奔驰、
  • 力荐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11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1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2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29分钟前
  • Kuit
  • 推荐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31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35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39分钟前
  • 東郷柏
  • 还行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44分钟前
  • 弥岛
  • 推荐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52分钟前
  • 吉野君
  • 推荐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5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1小时前
  • Muto
  • 推荐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1小时前
  • 蓝色薄荷
  • 较差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1小时前
  • llxx8023
  • 力荐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1小时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1小时前
  • lakeblur
  • 还行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