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

喜剧片大陆2020

主演:惠王军,白泽泽

导演:白志强

 剧照

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7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8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9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00:59

详细剧情

  货车司机苟仁(惠王军 饰)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白泽泽 饰)。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熊孩子”闯祸不断,“熊大人”也一路惹是生非;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大一小同嬉笑,共患难,两个孤苦无依的灵魂渐渐靠近。

 长篇影评

 1 ) 从陕北到中国的苦难

昨晚去看了《拨浪鼓咚咚响》的点映。继《隐入尘烟》之后又一部西北方言的电影。导演之前拍纪录片,这是第一次拍故事片,有点像邱炯炯。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倒影。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苦难已经太多,从柳青到路遥,都在写这片土地。柳青是榆林市吴堡县人,也是路遥敬爱的作家。而路遥正是榆林市清涧人,是本片导演和两位主演的同乡,故事就发生在清涧,片中台词也提到了这位大作家。我高中时期非常喜爱路遥,拜读了他的全集以及一本传记,他称得上是用生命写书的人。而白志强导演关注留守儿童,给本片赋予了一些温情。片中的陕北方言与风俗真的很有意思。剧本也是基于真实的记忆改编。清涧去鄂尔多斯三百多公里,去神木将近三百公里。最后一分钟我是绷不住眼泪了。和朋友一起举手好几次,终于有机会提问。关于卡车上的字画,导演是这样解释的,他本来想弄个不孕不育广告,“塬上清涧”是县领导题的字,想着宣传一下。陕西清涧白姓是个大族。而惠王军是导演小学初中的同学,本来是开出租车的,为了演戏也是成了戏痴,看完电影之后他也是止不住眼泪,情绪很激动。总之是能打动人的一部电影。能推出这样一部电影,也是极为艰难,感谢投资人与大象点映吧。

 2 ) 车不停下,拨浪鼓就会一直响

公路电影总能激发出观众的好奇心,因为在不停的前进中,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出现变化,而这类影片,比起看沿途的风光,观众们更在意的还是人之间的故事,更在意主人公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在《纸月亮》里,我们看到的父女的狡黠以及那隐藏在矜持和中二中的温情;

在《无人区》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恶;

在《末路狂花》里,我们看到的是在绝境的相互扶持以及最后的飞翔;

《末路狂花》对于穷途末路之人的默写,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在《逍遥骑士》里,我们看到的真正在寻找道路的迷路之人;

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父子真爱。

而《拨浪鼓咚咚响》里,这对如父如子的搭档,展现给我们的情感,同样真挚,真实。

影片里货车的植入广告真是值了,塬上清涧,我记得真真儿的

如果说《完美的世界》是一杯柠檬汁,让你感受到炎热夏日中甜味伴随着酸涩,这是在炙热中诞生的亲情,最终以苦涩的泪水留给观众作为回味。那么《拨浪鼓咚咚响》就是冬日中的一杯热水——

寒气刺骨,但是一杯热水入肚,你的心头是暖的。

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导演在《拨浪鼓咚咚响》里同样把我们扔到了一个全是普通人的影片中,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一方面考验了导演对非专业人士的把控力,另一面也让影片更加的生活化,仿佛在看一个隐形人拍摄的纪录片一样。

用非专业演员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让他们在镜头前不那么专业

这里不由得提一点,虽然本片是写实主义风格,但是其中导演还是加入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比如苟仁梦中,他儿子拿着拨浪鼓穿过了一个图腾门、拨浪鼓上的八卦镜…..

剧情,并不算本片的亮点,观众们能够尝到味道的,其实还是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放到这个片子里,就是那种在环境的压力下,只会逐渐显现的父子情感。

导演将两个人放到一个真实却又极端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而且两个主人公的社会处境也是困难重重。

影片中对于阶层差异的表达非常克制,几乎只有住大酒店那么一块,点到即止

卖货郎苟仁,被朋友骗走了儿子的救命钱,儿子也因此早早离世,于是他的儿子也就成为了他过不去的坎儿,这个坎儿的具现化物品,就是在挡风玻璃那里挂着的拨浪鼓,苟仁现在每天就在卖货、寻找骗子的循环中苟活着。

留守儿童毛豆与奶奶相依为命,更惨的是影片伊始,他的奶奶就过世了,于是无依无靠的他,贯穿全片的目标就是去寻找他失踪的父亲毛厚。

在因缘际会下,两个人因摩擦相遇,怀着不同的目的走上了这条寻父之旅。

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两个非专业出身的演员,如何演绎一段完全不同的“父子之情”。

这里最吃表演的,还是在于惠王军扮演的苟仁,他如何从对于毛豆的厌烦,逐渐转变为对于毛豆的父爱,需要在好几个关键片段上现在出人物的变化。

首先,在货车陷入泥坑这一场,当惠王军看到满身泥水和破了洞的鞋时,他必须从满是傲娇的语气里透出一些心疼和愧疚的感觉。

很明显导演也担心这一块父亲隐藏的感情过于隐蔽,所以后面加了一段为毛豆修鞋的片段。

在这里,苟仁的感情开始动摇,他因为儿子去世而冰封住的心开始融化,这种融化此刻是因为对这个小孩的怜悯,以及愧疚。

其次,在苟仁与无赖发生冲突后,毛豆毅然冲上前,两个人一块挨了揍…..

在后面苟仁一边为毛豆处理伤口,一边开始吹嘘自己过往的神勇,此时他对毛豆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变为父亲的角色了,因为这种吹嘘,往往都出现在爸爸对儿子的炫耀时。

这一段,其实白泽泽扮演的毛豆表现也非常精彩,甚至超过了惠王军——

当听到苟仁吹嘘当年如何如何能打的时候,毛豆的眼睛都是放光的,那种眼神充满了崇拜以及好奇,就是儿女看向父母的眼神,还有那种结结巴巴迫切想知道后续的语气。

二者关系的最后确认,还是要在苟仁对于儿子的死释怀的那一刻后,当在影片结尾,他亲手把儿子的拨浪鼓送给了毛豆的时候,也就代表了他对于毛豆感情的彻底开放,彻底认同了这个亲如儿子的小孩。

拨浪鼓在影片中的作用,我认为还应该近一步加强,它其实可以作为影片最后冲突爆发的导火索的

而这一些,都是在一群非专业演员的发挥下展现给我们的。

于是,我们在用一种味道来比喻的话。

就像吃到了怪味豆,有一种吸引人的味道,是怪味。

它是怪味豆,就在于它缺少电影的固有的某种醇香。

这种电影香味的缺失,我认为是剧本构架上有一些缺失造成的。

一般这种公路父子题材,固定的结构应该是相遇——冲突——相互了解——实现融洽——出现挫折——关系破裂——出现高潮冲突事件——实现最终的和解

本片正是缺少后面四个部分,使得它的节奏略显缓慢,缺少了剧情高潮。

这是一个遗憾,就像影片最后,毛豆和苟仁的分别一样。

电影又是也不会造就圆满,这种遗憾也是味道。

是咸味,眼泪的味道。

这两个人的幸福,总是只有一瞬间,在他们不幸的人生里,有这么几个一瞬间,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够了,对于银幕前的观众来说,不够

 3 ) 除了穿帮很多,别的都还挺好的

除了穿帮很多,别的都还挺好的,这么多穿帮,有些可以理解为因为缺钱剧组没法改变场景更不可能大面积外景置景,但是更多的穿帮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包括那个拍到“中国移动”门面的时候,边上那个“and”的logo,印象中是14年开始才有的,是和“4G”技术的宣传结合在一起的,当时的宣传语是“和”(and),5g之后就改门面的logo了;还有像那个三行每行四个词一组的标语,以及其他围墙上的那些标语,是在后来那个什么之后才有的;vivo手机是在09年之后才有的,也不合08年,而且那时是不是这种logo也不知道;满大街的LED红色条屏及发光字在08年小县城也是不可能的;围观群众用智能手机拍照也是完全不合08年的……(还有好多好多)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想就靠《我和你》把观众拉回2008年显然是太“理想化”了,而“没钱”也只能算借口而不是理由。

最后用几个别着那种徽章的西装男女来代替“加一条字幕”,简直高明多了,后面的镜头追着车跑的只有小男孩,而没有那些人,足以让观众觉察到加上前面那个镜头的“目的”以及“并非导演希望”,并且从“正片”中游离出来。而且,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他们只是站在那里,也不会跟着男孩跑,呵呵,其实,也是另一种“深刻”的体现。

再补充一句,车里头放鞭炮那段,是拍的真的挺好的。

 4 ) 你我都是苦命之人,只能片刻相依为命

公路电影往往是这样开始的:两个相似的人相遇了,他们互相看不上、争吵、放弃,但在一起经历了各种事件之后又产生了依赖,互相放不下,最后共同上路去完成目标,情感达到最高点。

这部带着陕北味道的公路电影也是这样:一个没儿子,一个没爸爸,路途上发生着各种故事,情感不断升华。 对于这样的公路片来说,动机非常重要,不然故事无法合理地发生。

苟仁和毛豆的故事发生在货车后面,苟仁载着车发现车厢被烧着了,原来是毛豆钻进了车内,不小心点燃了爆竹。毛豆为了去神木找爸爸才混上了车。于是,苟仁为了让毛豆赔偿损失,开始和他一起找爸爸,一个是真的要找爸爸,一个是为了要钱找爸爸。

所以之后的一路都是苟仁都是怒气冲冲的,本来刚刚没了孩子,又破到了这个破事,就更加来脾气了,而且毛豆又是一个倔强的孩子,所以对毛豆一路都是拳打脚踢。

任何剧情里,铺垫都很重要,不然没有前因后果,转折也不是一下发生的,送毛豆回家的时候,大伯告诉了苟仁关于毛豆的身世,他开始重新发现这个倔强孩子和他的相似之处。

同样巧妙的铺垫,在后半部分毛豆有一个很让人感动的举动,给了苟仁一个东西,说是给他儿子的,他问你怎么知道儿子的名字,毛豆说你经常在做梦的时候说。这个是在前面一直被演绎的,还有一个梦中追寻儿子的镜头,本来以为只是表现他对儿子的思念,没想到在后面变成了苟仁和毛豆之间的情感爆点。

在苟仁喊了一句,”他娘的还躲不了你了。”把毛豆追回来之后,关系开始改变,一起卖东西,又让情感进一步升华。一直到找爸爸的事情结束了,发现爸爸并非真实存在,你我都是苦命之人,彼此相依为命。

在剧中,拨浪鼓是一个表现苟仁对于儿子思念的意向,这种意向天然就具有不可被伤害的属性,却被毛豆破坏了,不过并没有被揭示出来,而是作为伏笔隐藏在最后,拨浪鼓的裂缝被苟仁贴了一个胶布,也象征着伤痕愈合的过程。

整部剧情结构很缜密,果然是导演花了500多天写出来的剧本,虽然也有着公路片的惯常逻辑,却是接地气的,引人入胜的,演员的表演也是极为动人的。

与一般文艺片不同的是,本片的剪辑也很出色,不拖沓,在前半部很多让人有点感动的小情节,导演没有沉迷,快速跳过,把情感爆发点留到最后,流畅的剪辑也让这部影片具有商业潜质。

在场景选择上,有非常多的西北农村和城市边缘意向,逛庙会,把生活用品卖给建筑工人让孩子假装要饭的,建筑工人在小货车里买生活用品等等,看到这些场景,我就感觉导演对于底层有很实际的了解,果然,后来他说是自己纪录片出身,对这部片子的美术基调是现实主义。除了室内场景是特别布置的,其他都是选择比较真实的室内场景,陕北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很多状况和之前差别不大。

奇特的是,在剧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稻草人的恐怖镜头,货车的广告,充分体现了导演的趣味,映后访谈证明,导演是一个幽默的人。

映后访谈满满都是干货,仿佛一次电影创作讲堂。

为了确认美学风格,导演把电影史又重新看了一遍,在各种风格中找到了一个统一的。

导演说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纪录片是要拍几百个几千个小时的素材,然后捋顺。剧情片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每个分镜头都画了出来。这其实就相当于之前听黄庆军老师所说的,是在被动在那里等待素材出现,还是说主动去创建素材之间的区别。

观众普遍疑惑一些情节,很多人和我一样注意到了最后孩子被送回家的时候站了几个带着党徽的政府工作人员,但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那里保持微笑。导演说工作人员是领导要求必须加的。其实片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因为审查才加上去的,包括抓小偷的,领导说小偷一定要被抓住,后来就补拍了一段。可见在我国拍作者电影也是很不容易。

看完这部电影你可能不会再吐槽国产片讲故事的能力,看好公映票房大卖。

 5 ) 良心之作

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的,剧情也比较好看而且有意义。支持!支持!支持! 该片呈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这段寻父之旅使充满复仇心里的苟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使寻找父亲的孩子毛豆找到了心灵归宿,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 , 我觉得很好看!

 6 ) 拨浪鼓:现实的阵痛与温暖的信标

《拨浪鼓咚咚响》由白志强执导,影片以公路片为叙事范式讲述了一个寻亲的故事: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于是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偷偷坐上苟仁的货车并造成了货物损失。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寻亲之旅。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08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去捞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所有的人好似都卡在了“去不了的远方,回不来的家乡”的地方。“分离”、“出走”、“回归”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主旋律,因而影片选择使用公路片作为叙事类型十分妥帖的。在视觉上,流动的叙事空间成为了最为显著的标识,这既是“寻亲”情节发展的动因,也为“父与子”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场所。多数公路片倾向于将“乡土景观”呈现为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他者存在,是不同于城市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想象。但在本片中,主人公始终游走于城乡之间,陕北城乡的现代化进程则构成了最大的背景板,城乡冲突推动“出走”与“回归”的叙事主题,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刻印的文化表达。

《拨浪鼓咚咚响》的影像风格是朴直而精巧的。依赖于自然光与肩抗式摄影机使整体画面质感较为粗粝与青涩,但晃动的、游离的画面也孕育着一种私人化的观看方式,也回应着影片时代背景所召唤的一种书写方式。机位高度大多使用双眼平视的高度并使用中景,景别也甚少使用大远景或特写,这样的视点无疑是诚朴的。同时,车上的广播、苟仁住所传来的ktv声音、新闻联播、工地的施工的声音、街道的叫卖声等民俗的环境声强化着每一个地景空间,也构成的谢弗意义上的城市声景,它所绵延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视听上的幻觉,而是一种集体的现实经验。

片中两位演员的表演是精准且自然的。从导演阐述中可以获知两位演员都是“素人演员”,饰演苟仁的演员惠王军是一位与苟仁有着相似不幸经历的出租车司机,而饰演毛豆的演员白泽泽也是在充满留守儿童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他们而言,表演只是用身体在实践着另一种现实,直击人性的情感表现力令两人的表演显得十分真诚与可信。例如苟仁在夜市上复仇这一桥段中,一边是苟仁与白明明激烈地缠斗着,一边毛豆怯懦地拉住苟仁的衣角,极大地强化了这段的戏剧冲突,又克制地表达着情绪,在避免滥情的前提下使人物孤光变得更加饱满。

《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真挚的作品,它将目光聚焦到民工、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身上,并以一种温暖的笔触书写着这一现实命题。让观众感到悲伤并非创作人员的本意,导演白志强想将它献给所有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中青年打工人和留守的孩子们,也可以说,影片关怀着每一位走进影院观看他们的故事的观众。就如最后那个被贴上创口贴的拨浪鼓,现实的阵痛绵延不断,但仍会迎来一个温暖的、开放的结局。

 短评

一个丧子,一个寻父,非典型父子档公路片,视听有想法,表演立住了,情感出来了,各方面都很稳的处女作。

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文本底子很好的剧情片,导演的逻辑很清晰。首先这是一部公路片,失孤卖货郎大叔和留守毛孩子之间的故事,两人结识于一场意外,这场意外伴随着烟花,所以电影最后以一场特意的烟花燃放作为故事的结尾而画一个圆满的句点就显得尤为动人。其次陕北黄土地上绵延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道路,以及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白色小货车,也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让故事和背景交融在一起,天然且有亲和力。对于小孩子来说,在一个特别的旅程后,虽然最后并没找到生身父亲,但原本已经模糊的父亲的形象反而变得更加具象了,Like Father And Son ,胜似亲情的情感是足够有力量的。

6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如果它配拥有正常的宣发,那将会是比尘烟更大的爆款,也更值得。导演自己说拍这部的使命感在于为这片土地代言,我很难说他真的有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但我终于看到一个站在土地上讲故事的人,能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这样的故事大概才能称得上观众的福报。它最可贵的东西恰恰是主线以外的,也许这些所谓的众生构不成什么有体系的批判,但是把摄影机对准辽阔边缘上的一角,不加粉饰,已经超越这片土地上九成的作者。结尾一排明晃晃的党章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是小偷家族双人成行版,回想起来的确有不少摆不脱和是枝裕和的干系,前三分之一不时保持的克制最终为了类型考量也没能贯彻。但没被覆盖的这层青涩和粗粝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

8分钟前
  • 伥鬼
  • 力荐

单从故事上看是没什么特别新鲜的,基本上看十分钟就能猜到后面的走向,但是架不住情感自然真挚,俗套的地方也让人不反感,两位演员为影片确实增色不少,小演员太灵啦!导演常年拍纪录片的功底放到这个片子里,很多镜头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很多剧情片导演玩不来的。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剧作比较常规的情况下,导演花了很重的笔墨去写人,埋情绪,写关系,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常年浸染在那个环境下,真的不一定有把握的。所以导演说他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声的时候,你就觉得他是发自真心的,不是在消费他们啥的。而且仔细想想故事背景,这里面有些地方还挺不好过审的,不知道积压这么多年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吧,整体倒不是说就有多完美,但现在这样的片子真的越来越少了,挺不容易的。不确定会有特别好的市场反馈,但还是想支持一下这个片子,三星半。

1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被戳破的拨浪鼓以为只是颗定时炸弹,每每出现都令人揪心着那好像随时都可能炸裂的“父子”关系。却不知何时已被善意修补,所有的紧张与担忧也被瞬间化解,以无比温柔的形式,甚至让人愧疚于自己妄意揣测的小人之心。这枚普通的创口贴不仅赋予了拨浪鼓能够重新摇出咚咚响的生命力,它的贴合比黑夜中骑上肩头仰望的绚烂烟花更为热烈且治愈。

17分钟前
  • 张猫大
  • 推荐

想了很多该说什么,最后只剩一句。有人认认真真拍一些东西,就会有人认认真真看一些东西。

20分钟前
  • 戈多今天不来
  • 力荐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2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你能看出一些桥段设置的地方,没是枝裕和看起来那么高级,甚至结尾你也都能猜的到。可,看到毛豆说,这真的是为我放的吗?以及毛豆为了跟上苟叔,喊着那些卖货词的时候,还是枪枪击中我的泪点。年龄大了,看不来这些……人性的共性是,干涸,孤独,贫瘠的心灵呀,一丢丢的善意和浪漫,就魂飞魄散啦~

25分钟前
  • 悉卡夫达多
  • 推荐

故事很动人,有笑有泪,演员非常棒,完全是专业级的表演,只是视听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些陈旧,基本上是上两代华语电影的路子。可以看出导演从多年的纪录片拍摄中积累了不少东西,映后交流感觉到他为了过审做了不少妥协(和自我审查)。最后再次盛赞导演的选角功力。7分左右,给4星鼓励下 / 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29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本质上是一部公路片,也是“父与子”式的情感故事,以两人的年龄差、羁绊展开,从不和谐到和解。背景选择在西北农村,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特殊地貌与朴实的风土人情形成人物个性的基底,拨浪鼓好似藏地“酥油灯”一样扩大到一种社会隐喻之上。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导演是编剧出身,所以对剧本的掌控还是很扎实的。不过,拍底层,并不意味着就是关注现实,用素人演员,并不意味着就能卖动情怀,全片能看到的只有对苦难表层的捕捉与堆砌。作为电影来说,故事不可谓不陈旧,影像质感更是接近于无

34分钟前
  • 来年樣
  • 还行

寻父和念子的两个男子汉踏上旅途。留守儿童的题材非常有意义,也拍出了动人和真实的力量,克制,粗粝,生猛,悲悯,有趣的互动也消解了一些沉重。两个演员都非常好,特别喜欢小演员!小成本制作有这样的成色太不容易了,很适合爸爸带着儿子去看,如果爸爸能抽出时间的话。

37分钟前
  • 大妇女
  • 推荐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作品,相继入围国内几个重量级节展,充分体现出这部小成本院线电影自身的实力和潜力。虽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特质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却并没有削弱其他地方观众观看的兴致。摄影沉稳,表演自然,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观影时,有看到同类型伊朗电影的影子。听说,除了公映版,还有导演剪辑版,故事整体性会更完整,很是期待。

41分钟前
  • 陈晨B2M
  • 力荐

今天是拨浪鼓正式全国公映的日子,如果从2月4日北京的全国首映礼开始算起,我已经陪同导演白志强一共在22天的时间里走过了全国20座城市,累计城际交通也近13000公里,而此刻正在这部电影诞生的地方陕西路演的奔波过程中,后续还有一个礼拜的行程。我想我和导演是否也打破了中国小成本文艺院线片路演的一个纪录?人数最少,城市最多,预算最少,距离最远!这些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平均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确非常非常辛苦和疲惫。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取得怎样的市场反响,但是至少已经拼尽全力努力过了。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从来不缺英雄和奇幻的故事,而拨浪鼓愿意把镜头对准最底层的普通人自然非常难得,毕竟他们完全没有发声渠道,被彻底边缘化,能有电影为他们立传,真正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属性。愿本片播撒更多的善意。

4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整体都很有那个创口贴的感觉,留疤也无所谓的那种

43分钟前
  • アキラ
  • 推荐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45分钟前
  • btr
  • 还行

#FEFF23,6.8/10,非常规整且偏旧的叙事结构,方言是加分项,节奏挺舒服的

4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真是上辈子欠了他的债,才会边骂骂咧咧边在后视镜追他的背影。定是这辈子亏了我的情,才会边指着胳膊边告诉我受了伤会好的。他欠了一屁股债,还知道把零钱给乞丐。我不会什么魔法,却能为他点燃烟花。砸了人家车窗,害了我被打,却不怪他。鞋底会亮,伤口会好,吃方便面就能果腹,卡车里就能熬过严冬。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陕北留守儿童版《菊次郎的夏天》,类型框架中规中矩,不过故事蛮有趣的,比预想中好看不少,作为小成本公路片值得鼓励。一路记账、越记越多,经常还顺便卖个货的暴躁大叔,又皮又莽又暖心的熊孩子,两人之间产生不少好玩的喜剧火花,叙事、摄影、剪辑都很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一些细节留白(比如拨浪鼓上的创可贴)、前后呼应能看出剧本的用心。时间背景多次明确指向08年,让这个底层题材更有现实意义。开头部分两人生活的平行叙事再精简一点,记忆闪回和结尾分别再克制一点会更好。看幕后花絮,因为剧组没钱(片中有个货车上写着‘电影招商广告’...是真没拉到赞助)一些主创都不要酬劳甚至倒贴钱,这片也是拖了五年才上。两位素人主演表现不错,司机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名司机,小朋友被王宝强签了,两人后来都开始演其他影视剧了,赞。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没有想到全片让我止不住流泪的地方不是分离,而是一场在陕西荒凉的道路上的烟花。小孩,总会有人放一场给你一个人的烟花,你要好好长大。

52分钟前
  • 沙一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