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

剧情片法国2022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文森特·林顿  格莱戈尔·科林  布鲁·欧吉尔  伊萨·佩里卡  艾丽斯·乌里  玛缇·迪欧普  布鲁诺·波达里德斯  萝拉·克雷顿  理查德·库塞  哈娜·马吉梅尔  

导演:克莱尔·德尼

 剧照

双刃剑 剧照 NO.1双刃剑 剧照 NO.2双刃剑 剧照 NO.3双刃剑 剧照 NO.4双刃剑 剧照 NO.5双刃剑 剧照 NO.6双刃剑 剧照 NO.13双刃剑 剧照 NO.14双刃剑 剧照 NO.15双刃剑 剧照 NO.16双刃剑 剧照 NO.17双刃剑 剧照 NO.18双刃剑 剧照 NO.19双刃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36

详细剧情

  让和莎拉已经同居10年了,他们初次相遇时,萨拉和弗朗索瓦住在一起。弗朗索瓦是让最好的朋友,也是让之前打职业橄榄球时的仰慕者。让和萨拉是相爱的,一天,萨拉在街上看到弗朗索瓦。他没有注意到她,但她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可能突然改变。弗朗索瓦与让多年来第一次重新取得联系,他建议两人再次一起工作,从此,一切都失控了。

 长篇影评

 1 ) 萨特波伏娃的爱情也不能免俗

开场半小时我以为导演要给我看的是朋友之妻不客气,OK我觉得没问题,大家都是成年人,虽然现实层面很难做到那么大度,但是毕竟欧洲人的婚恋观,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男主从一开始就一直处于有心事的样子,让我误以为是男主有什么事瞒着女主和观众。耐心看下去,那种焦虑和紧张渐渐爬到了女主脸上,暴风雨前的宁静吗?

那么,大事来了,女主遇到了ex,也就是现任的好朋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劈腿了。

现在明白了,这故事讲的就是女主跟A在一起的时候劈腿了B,后来跟B在一起10年又劈回了A。

导演爱用特写,而且是怼到五官细节的大特写,由于太多的过肩镜头的特写和虚焦,整部影片气氛一直很压抑和局促,即使两人甜蜜的部分,也透着不安。

一直在想女主真的有必要偶遇ex就紧张成那样吗?看到结尾你会发现还真有必要。因为她太了解自己了,她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果然,一点就着。

那么女主是slut吗?当然不是,一个女人同时爱着两个男人,如果不是三人的心甘情愿。必然有人受伤。即便潇洒自由如萨特波伏娃,在看了两人写对方的作品后,就会明白男女情爱没那么简单。也许人性里对于不管是人或物品也好,都有排他的占有欲。这一点是很难通过理性意识去改变的。不想伤害任何一个,把自己劈成两半,捅破的那天终要伤害其中一个,或者一个都不剩,同时也撕碎了自己。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像男主那样发泄一通后果断离开。浮世男女总要在这段痛苦里撕扯一阵子,最后像丧家犬一般走开并继续暗自伤怀…

观影前,我以为是探讨婚姻情爱的主题,但其实这是一部很女性向的电影,却用一个很中立的视角去看待男女主的关系。在场观众90%都是女性,是不是在现实生活里,往往女性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感上,所以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哦不其实男性也一样

 2 ) 法国中产版的“悲情三角”

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一直名声在外,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在90 年代一度成为法国《电影手册》的宠儿,早已是地位超然的作者导演。不过,她的得奖运气欠佳,之前在欧洲三大都是两手空空。没想到在今年却先后在柏林和戛纳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导演银熊奖评审团大奖,令人拍案叫绝。这些迟来的肯定是对这位资深导演的补偿吗?看过她这两部新片的影迷,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助德尼擒获柏林最佳导演奖的《双刃剑》改编自法国作家克莉丝汀·安哥特的自传小说,这是德尼在《心灵暖阳》之后再次改编安哥特的小说。影片故事聚焦于一段三角恋,夫妇萨拉和让恩爱似漆,但让和萨拉的前度情人弗朗索瓦曾经是生意伙伴,和萨拉相恋之后,两个人分别离开了自己的伴侣,重新结合。萨拉似乎忘记了前度,却在偶遇弗朗索瓦之后,她的内心突然重新泛起了汹涌的波涛……

▲克莱尔·德尼获得柏林银熊奖最佳导演

这种中年外遇、婚内出轨的题材一点也不新鲜,特别是在性爱婚姻观念开放的法国,简直比比皆是,然而这个貌似烂俗的故事却在德尼的手中演变出吊诡悬疑的味道,情节一直游走于浪漫与惊悚之间,亲密纠缠与情感暴力的画面此起彼伏,更借女主角的经历揭示出女性自由追求爱情的艰难现实。影片以一段由Tindersticks配乐、无对白的蒙太奇(海中戏水、乘坐地铁、家中调情)刻画出一对恩爱夫妻的生活,不过很快在女主角在街上偶然前男友后,情节开始出现神秘的暗涌。这个前度男友像幽灵一样萦绕着女主角的思绪,令她逐渐神魂颠倒地走上出轨之路,亲手摧毁自己幸福的婚姻。

这个幽灵般的前度和现任丈夫曾经有什么过节?他们现在重组合作又会带来什么风险?这些语焉不详的情节为影片蒙上一层悬疑的气氛。不过更诡异难测的却是女主角的心思,她爱的是现任丈夫还是前度?她为何选择了现任?前度的再次出现让她恐惧还是兴奋?这些复杂的情绪与心思变化全在大满贯影后朱丽叶·比诺什的一颦一笑、漫不经心的动作手势里流露出来,可谓她近年来难得惊艳的一次表演。

▲朱丽叶·比诺什献出细腻惊艳的演技

德尼选择用大量的人物脸部、手部的特写镜头来传达这种极其微妙细致的情绪,尤其是女主角和前度重遇的一场戏,极尽浪漫与妩媚的气息,把一个女人跨越婚姻禁区的骚动展现出来。她会背叛丈夫,和前度再续情缘吗?婚姻感情中反复无常、欺骗、变心的事件层出不穷,影片高明之处在于抛却了常见的道德审视角度,完全从人性中难以抑制的欲望本能切入女主角的心理挣扎,具有鲜明的女性自况意味。

面对着两个她都爱过的男人,她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她曾经背叛了前度和现任结合,如果背叛现任找回前度,她要如何顾及面对现任的感受,如何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一面是炽热的欲望冲动,一面是惶恐不安的心理折磨,高潮一幕的夫妻吵架戏彻底将她出轨的真实心态宣泄出来,“我从未真正自由地选择过自己的人生”,这反而更能让人看出婚姻中两性观念的差异,女性更容易陷入纠结的情感、愧疚自责的情绪。

▲貌似烂俗的三角恋

除了探讨爱情自由的主题,德尼还在这个剧本里嵌入不少时事热点(黎巴嫩大爆炸、白人思考方式等等),这些未必是故事情节的核心,却和父子关系的线索有所关联。儿子一直接受认同白人思考的方式,诸如黑人和阿拉伯人是低等民族,俨然以白人的口吻评论种族问题。他无非仗着父亲的白人身份洗白了自己的肤色,却忘记自己的根源,这种隐性的种族歧视也成为了影片不可多得的亮点。

女主角最终落得孑然一身,既辜负了现任丈夫的柔情爱意,也错失了与前度复合的机会,她的命运与《心灵暖阳》中的主角如出一辙,饱含辛酸,也有点反讽的意味。这也许是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两难处境,仿佛是小心翼翼行走在两面刀锋上(这才是电影片名最准确的翻译),相信女性观众看的话会有更多共鸣。

 3 ) 柏林最佳导演颁给了这位无冕之王!

文:漫盈

公众号:抛开书本


今日,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布获奖名单。最佳影片金熊奖颁给了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阿尔卡拉斯》,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回望女导演在最近一年的三大最高奖项收获:

202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朱利亚·迪库诺导演《钛》

202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奥黛丽·迪万导演《正发生》

202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卡拉·西蒙《阿尔卡拉斯》

值得一提的是,金熊奖是女导演,最佳导演同样也给了女导演,她的名字叫做——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

或许你对她的名字有点陌生,但今年76岁的她,早已是三大电影节的常客。

作为法国众多女导演中的佼佼者,先后在杜尚·马卡维耶夫《甜蜜电影》文德斯《德州巴黎》吉姆·贾木许的电影中担任助理导演。

左一克莱尔·德尼,右一贾樟柯

她的处女作《巧克力》入选1988年度《电影手册》十佳,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好评。

1994年她的两部作品《难以入眠》《美国佬滚回家》均入选《电影手册》十佳。

2000年曾在北京上海放映她的影片《军中禁恋》。摄影师阿涅斯·高达,作为少有的女摄影师,以《军中禁恋》精美的影像赢得了多个电影奖。

下面着重聊一聊今年72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的新作《双刃剑》

主演朱丽叶·⽐诺什和导演克莱尔·德尼

⽔与⽕,幻影与欲望

由克莱尔·德尼导演、作家Christine Angot编剧、朱丽叶·⽐诺什(饰Sara)、⽂斯特·林顿(饰Jean)、格莱⼽尔·科林(饰François)主演的《双刃剑》于2⽉12⽇在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映。

开篇⽔中拥吻的Sara和Jean,向观众展示着恋⼈间的柔情时刻。

游⼷的⽔波,细碎的闪光,摇晃的镜头,暗示着这段爱情(三⻆恋)即将陷⼊不稳定抑或虚假梦幻的状态

但这不只是⼀个爱与欲的梦幻曲,德尼在其中也掺⼊了身份政治及种族问题的讨论。

重复的有轨列⻋穿⾏于忽明忽暗的隧道,镜头缓缓扫过的城市景观,伴随着Tindersticks(英国乐队)贯穿全篇的⾳乐《Both Sides of the Blade》(“刀锋”两侧),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分哀婉和迷离的意味。

(⼀)⽔与⽕

作品以⽔开端,以⽔结束。

开篇Sara与Jean沐浴在春天阳光中的⽔⾥,此时的⽔作为⼀种温柔的幻影和戏弄的想象,并未构建出真正的谎⾔,只有⼗分慌乱的⼼才会被⽔的幻影所迷惑,隐喻Sara此后的迷乱⼼境和⾃欺欺⼈地游⾛在两个男⼈之间爱欲之旅

结尾的⽔作为⼀股唤醒的⼒量,唤醒了Sara深眠于体中对与Jean关系的厌倦的和对François的迷思,成为抹去她错综记忆的媒介,清洁掉她与两个男⼈间的纠葛。

不恰当地类⽐同样狗⾎的三⻆恋故事《夜以继⽇》中出⾛的⻦居⻨对于朝⼦的吸引⼒,⼗年后的François不再是那个出⾛的少年,⽽是被Sara的想象⽆限丰满的完美⻆⾊。

“Love, fear, sleepless nights, the phone on mybedside, getting wet”…

Sara的镜前独⽩,宣告着她与Jean关系的坍塌,对François的浪漫幻想压倒了道德,她既⽆法舍弃亲密伴侣Jean,在François向她伸出⼿时,她⼜义⽆反顾地沦陷,开始游⾛于“刀锋”的两侧。

三个⼈物起初都⾃欺欺⼈地认为,过去会被隔离在现实之外,如同⼈们对⼤流⾏病的判断,隔离并不会消灭⼀种情感,⼀种病毒,⽕星⼀定会越出隔离区外,⽽且这团⽕还会愈燃愈旺

从Sara第⼀次决定造访François开始,⽐诺什第⼀次主动地将⾃⼰安放于男性凝视之下,以性感的装束吸引François的⽬光。

事情逐渐朝向不可控的⽅向发展,随着两⼈争吵的升级和失控,镜头开始剧烈地摇晃,最终锻造成⼀幅燃烧的肖像,三个⼈,从不同程度上,偏离正常的⽣活轨道

拍摄⼤部分都是在室内进⾏,即使是亲密的⼆⼈空间,隔阂也总是存在的,Jean和Sara之间的对话经常透过⼀个厚重的玻璃推拉⻔进⾏,暗示他们同居⽣活⾥⾮常显微的疏离感

Sara时常处于⼀个窥视他⼈的状态,她把头探进浴室的⻔框中,宛如杰克·尼科尔森在《闪灵》中的经典镜头。

François也是⼀个让⼈产⽣诸多疑点的⻆⾊,从摩托⻋⾛下,进⼊Jean奔驰⻋时François诡异的笑容,重邀Jean与他做⽣意,快速地接受Sara的情感,强迫Sara与其发⽣性关系,最后背刺Sara,这⼀切让⼈觉得太过顺利。

⼤量的升格镜头,侧脸特写和⾳乐让他的出现伴随着阴谋的可能性,他是否对Sara和Jean在⼀起⼼怀芥蒂,是否有复仇的倾向,这些都有待商榷。

(⼆)社会批判

Sara⼯作的法⼴电台,播报了黎巴嫩⻉鲁特⼤爆炸和种族问题访谈,这些尖锐的议题如同Sara的⼯作场所——多直⻆且锋利

Jean教导⾃⼰过早便放弃了理想的⼉⼦,突破⾃⼰的身份限制寻找更多的学习与⼯作机会,这段说教点破了⼀个现实问题:少数族裔的孩⼦在潜移默化地遵守着⼀种陈腐的种族主义社会规训:⽣为⿊⼈和阿拉伯⼈就该⽼⽼实实从事⽩⼈期待他们的特定的职业,接受⾃⼰的命运。

我们可以看到⽚中的底层工人们,他们⽆⼀例外都是少数族裔,快递员,⼿机维修⼯⼈,检查“健康码”的⼈员等,透视了⼀个阶级和种族壁垒鲜明的法国社会,⽩⼈端坐办公室,少数族裔从事体⼒劳动。

同时,德尼没有选择制造⼀个真空的,没有⼝罩和病毒的世界,⽽是不断强化了⽚中的⼈物穿戴⼝罩的动作。

也暗喻了,在这个因⼤流⾏病⽽动荡不安的世界,⼈与⼈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不稳定。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4 ) 随笔记录

相当nb,布尔乔亚总是刻意幻想一个神圣超越的维度,想要把它玷污,从中满足自身违禁的快感,通过将伦理层面的平等和享乐纬度的平等二元对立起来,从而获得帘幕背后的某种自由的形而上状态,本片的女主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她对前夫和现任丈夫和解感到不满(十年前她通过和现任丈夫出轨来报复前夫外面养小三的行为),而且当她在社交平台看到二人准备合作创办一家经纪公司,帮助更多高中生打进橄榄球职业联赛(装修场地),她认为丈夫是相当虚伪的,丈夫不是为了当圣人无私奉献才这么做(丈夫连薪水都没有考虑就加入到前夫Francisco的团队当中),相反他只是想要向众人灌输自己出狱的生活理念(非白左的粗暴肤色政治正确,Sara脑中意淫和前夫又重归于好,在街上牵手的场景衔接的正是丈夫苦口婆心劝导儿子不要被法国主流白左欺骗,而这一画面之前是女主被惊醒以后,对于一个本身不存在的极乐报复世界感到wet,其实这三个场景都是女主的想象,前妻的儿子之前一直不想见自己的父亲,怎么可能没过多久又见面了呢?这一想象劝导场景也符合女主嫉妒前妻儿子的人设,这一点你从女主幻想场景中冰箱上女儿和Sara的照片也可以看出,虚构女儿只是女主用来泄愤的工具,之后丈夫到银行创办公司以及Sara询问丈夫为什么每次都要去前妻小孩住的Vitry购物的场景是现实当中发生过的对话桥段),以及为了让那个他前妻生的黑人小孩将来能有一条出路(不会像他一样因为打人而进监狱)才选择当一名球探,他是在赎罪(因为自身伤病而放弃职业生涯,Sara认为丈夫只是将他当初没有完成的梦寄托在前妻生的小孩上,丈夫之前因为自身冲动而成为一名犯人,所以他不想要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而非行善,因此每次当女主Sara询问丈夫Franciaco行踪的时候,她都认为丈夫是因为想要延长婚姻时间而选择隐瞒内心当中的真实想法,把丈夫前期的犹豫当成是掩饰自身脆弱无能的借口,她不认为世界有纯善之人,因为她总是脑补有一个大他者给自己下达伦理禁令(男人就是想要霸占我女布尔乔亚),自己tm就是要突破你们设置的障碍,我女布尔乔亚就是要幻想自己偷情,来刺激梦中的圣洁丈夫,使他破防,但是没想到现实当中的丈夫真的成为了一个圣人,当男主结尾说出我尊重你个人选择的时候,(这一段也很精彩,现实当中的Francisco和丈夫在家中进行了一次交谈,吐露自己已经释怀了,这一点你从他给Sara发的短消息也可以看出,Sara当时正好准备结束工作,看到前夫的短消息以后,感慨了一句你为什么不能再爱我了,这个时候她已经感觉到前夫居然也是一个不执着于过去的人,所以之后来了一段梦境,她幻想前夫和自己又上床,满足自己的肉体享受,然后就是一段她得知丈夫和前夫在家见面以后,顿时觉得自己颜面无存的桥段,她没想到昔日的仇敌居然真的化敌为友,双方也并非因为简单的经济收益而和解,所以回到家后又开始幻想前夫和丈夫见面吵了一架,自己则当和事佬,两头吃,前夫这边一直希望让自己接电话,丈夫这边则被激怒,你看圣人伪装的面具又被我撕毁了,这一段有点儿反女权意味,非常棒,实际的呈现效果远远比婚姻故事那段单纯为了秀表演的争吵段落要出色,最后克莱尔德尼又转回现实女主在浴室当中享受脑中意淫的快感,同时导演又让现实当中的丈夫破门而入,说出了我并不想压抑你内心当中的真实欲望,和幻想当中丈夫的反应大相径庭),丈夫的从容和处事不惊反而让Sara这边不知所措,两个男人最后居然都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爱恨情仇当中,相反自己才是那个因为一阶爱欲而无法放下过往的人,所以Sara选择又一次闭眼,蜷缩在某个精神乌托邦角落幻想丈夫离去,自己胜利了,只是这一次,当手机坠入到浴缸的那一刹那起,她无法通过玷污圣徒来获得快感(手机里没有双方的号码),帘子背后居然只是更大的虚无感而已,Sara的悲剧来源于她没有认识到享乐纬度和伦理层面在爱欲角度来看其实是平等的,她认为人渣婚姻至上者占据了伦理的制高点,那我就要占据享乐纬度的高点,通过否定表面感性享乐的欲望,来达到超越伦理的快感,所以当她意识到违禁的欲望和其他欲望是平等的时候,她的爱欲观也就无法维持自身的享乐逻辑(其实幻想的部分情节应该是几年前丈夫和Sara刚见面发生过的事情,只是丈夫和前夫的角色在几年后的想象中发生了倒转),Sara这个人物应该是全片写得最棒的角色,丈夫相比之下要逊色一点儿,但也有相应的弧光转变,他并非生来就是圣人,自身也是经历了牢狱之灾、儿子出走、阶级滑落以后才醒悟到自己之前也是被欲望所困,无数磨难让丈夫最终成为了圣人。剪辑和表演同样都很棒,为了营造出真实虚幻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剪辑点往往设置在女主睡觉或者精神受到刺激以后的恍惚状态,让观众看出哪块是真实,哪块是女主的想象,同时观众也能猜测男主坐牢的原因,要做到这一点,也得要有出色的表演来做支撑,性格存在反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影片的主旨和表达,克莱尔德尼没有选择屈从于主流白左的舆论宣传,相反本片尖锐指出种族和财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双方都像女主Sara一样预设了某种不自由的状态,通过简单的违禁而非社会层面的反抗来稳固自己的阶级特权地位,女主Sara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整个布尔乔亚群体病根的集合体,导演构建起来的影像世界是非常迷人,同时也带有一定思辨性的。

 5 ) 模糊与暧昧

克莱尔·德尼的影片中一直隐藏着冷静的特质,不论是在谈论社会议题还是情感话题,她的电影都不失旁观者的清醒。

作为法国著名女性导演,克莱尔·德尼可谓是在各大电影节中活跃度很高的一位代表。

在2022年,其新作《正午之星》《双刃剑》纷纷亮相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并取得了不凡成绩,其中影片《双刃剑》,在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获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和银熊奖最佳导演。

由于在非洲的常年生活经历,塑造了导演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其中对于移民、种族话题的刻画是她一贯的思考点,在两性家庭方面,她侧重表达情感的张力和暧昧的情欲,想要探究人内心最坦诚的情感表现。

这次本文想要探讨的,也是克莱尔·德尼在《双刃剑》中对于情感关系的处理,从三角关系的表现再内缩至个人情感的丰富,力图探讨什么是情感的暧昧自由性。

一、“三角二者一人”关系的交错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中年男女(让和萨拉)的缠绵戏,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得以了解到第三个主人公弗朗索瓦的出现。

弗朗索瓦在影片中一直是偏于隐形的存在,大概而言,他虽是让和萨拉产生关联和分手的关键角色,但导演并未在影片中为他设置太多的篇幅,而是偏重于男女主在处理这段关系中的多样表现,以此来展现个人情感的复杂性与暧昧性。

不过,我们也可以来想想,弗朗索瓦这个“背后的男人”真的重要吗?

从故事完整性上来说,他确实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这段三角关系中,他既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施暴者”,他既承担了被女友背叛的角色,也成为了破坏让和萨拉两者关系的关键枢纽。

但这个角色的个人价值是必要的吗?

其实不然,从整体影片文本上来看,他的性格特点也许并不重要,他只需要存在和出场就够了,因为导演看似在讲三角关系的暧昧,实则是在探讨两性关系的复杂。她想要表明,在让和萨拉这段关系中,他们两个相爱着却又疏离着,日夜相伴着却又彼此隔阂着......

他们(让和萨拉)因何而无法坦诚交流?

通过影片前半段我们便可以得知,让和萨拉的结合是一种世俗意义上不太体面的存在,他们各自背叛了自己的好友和伴侣,他们之间的交往,注定是一场会让人不舒服的关系。

当然,让和萨拉也同样知道这段关系的尴尬之处,所以这也就有了当让多年后再见到弗朗索瓦时的不好意思,他始终无法告诉对方自己还跟萨拉在一起的事实。毕竟面对昔日的兄弟,他怎能堂而皇之地告诉对方我背叛了你呢。

同样,当之后萨拉与弗朗索瓦旧情复燃后,萨拉也无法告诉让自己内心的选择,她痛苦而煎熬,不可避免,她又再一次地陷入了痛苦情感的泥淖。

在这段三人爱情中,让和萨拉俩人一直是痛苦的,他们各自怀揣着伤痛与敏感,整体而言,本片对于个体情绪的刻画还是非常动人的。

对于让来说,背叛好友弗朗索瓦是他自始至终的愧疚点,而之后的牢狱经历更使他自卑而敏感,对于伴侣萨拉他有强大的控制欲。

对于萨拉来说,她与让是相爱的,可让的控制与敏感使她筋疲力竭,她不断地隐忍与退让,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顾让的情绪,这种照料感让她无法大胆而坦率地做自己,所以这也正对应了她所控诉的那句话:“我从未真正自由地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说故事线是围绕让、萨拉和弗朗索瓦三人而展开的,那么痛苦与暧昧则是贯穿全片的情感线

二、情感的奔放与克制

影片是在讲一个三角关系(亦可以说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的故事),但导演并没有用世俗的道德观念去批判片中的三个男女,而是站在上帝旁观角度,不带情感地展现三角关系中当事人的情感流动。

这种创作态度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毕竟人物关系可以有多重可能性,但个人的情感与脉动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让和萨拉多年前选择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激情碰撞的选择,尽管他们知道这种结合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他们选择在一起,这于他们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而浪漫过后呢,生活趋于平庸,即便彼此还在相爱,但是横亘在俩人之间无法言谈的鱼刺依旧存在,他们无法心平气和地去谈论弗朗索瓦。

当旧相识重遇后,萨拉与弗朗索瓦重归于好,但她这次无法直接地离开伴侣让,痛苦着、隐藏着、疯狂着、克制着、委曲求全着......她既不想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也不想伤害一直陪伴她的让。(但实际上她这种善良的犹疑与暧昧的痛苦,又何尝不是对她最痛的惩罚。)

单用世俗的道德观点去评判萨拉的选择是残忍的,毕竟她自身经历的痛苦是真的痛,她也并没有想要故意伤害谁的意思,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实的发生着。

而且,如果想要约束一个人,那我们固然可以用道德准则和自制力去美名其曰规范对方,但是个体内心的情感流动呢,它那么细腻与敏锐,怎么可以控制得住?既然内心已经发生变化了,那对方行为上的变与不变还有多大意义吗?从本真方面来说,尊重真实难道不是一种更体面的选择吗?

事后,当让得知萨拉与弗朗索瓦的关系重回暧昧时,他尽管痛苦,但还是选择了退出,因为他不想在萨拉面前做一个可有可无的“麻烦者”,或许,他是真的想让萨拉重新快乐。(或许,是弗朗索瓦的回归,使他更加自卑了吧,多年前他就是作为弗朗索瓦的助手而存在。)

不得不说,克莱尔·德尼对于两性关系的刻画是非常暧昧和细腻的,我们在她的影片中,看不到任何道德的话语,画面呈现的,仅仅是个体的感知与表现。

对我来说,这也是《双刃剑》富有魅力的一大特点。

三、在自由与家庭间流动的个体

我们有选择自由的权力了,就能收获幸福和快乐吗?

这是由男主让的生活而延展出来的一个话题,男主角让有老母亲和儿子,可以说在世俗意义上,他是一个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而在影片中,他的生活是相对自由而有主宰权的,跟喜欢的伴侣生活在一起、将儿子交由母亲抚养,身为中年男性的他,确实拥有着单身人士的自由。

让是自由的,他已经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之前生活/家庭的束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小生活。可他与萨拉在一起后,他依旧痛苦,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我们永远也不要妄想从阴霾走向光明,毕竟生活就是缓慢循环的过程,阴暗与光明交替并存。

他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情感,这是无奈的,也是真实的,毕竟情感本就是流动的。

如果将让和萨拉的小生活看作是直观的人物痛苦,那么暗隐在这个小家背后的原始家庭场域,亦存在着杂乱的失控与不可磨合的痛苦。

年迈的奶奶在异乡独自生活,与儿子更多的联系,是靠着电话沟通。

青少年孩子叛逆且内敛温懦,长久缺少父爱/母爱的他好像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他渴望父亲的回归,可是对于父亲的关照又保留抗拒态度。

可以说,导演在此用了两个家庭来展现个体的丰富情感,不论是选择激情自由的中年人还是“被抛弃”的老人和小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且这种困境,是很难用对错来界定的。

放置在宏大的生活命题中,这种生存的无解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选。

所以,导演是想表达让选择自由的结果吗?

或许是吧,有时候我们以为自由了,实际上生活何谈自由,过后的挣扎与痛苦亦会失控地发生,但这该是后悔的吗?亦不一定,如果找不到方向了,跟随内心的选择莫不失一种出路。

从人物分析到情感表达,以上本文进行了简要解读,但作为一部影片,这片亦不乏有需要指摘的几点。

首先是细节的缺失。无可否认,情感的伤痛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感受,但剧中让和萨拉的情感表现缺少细节支撑,无论是三角关系的失控还是两者关系的复杂,几乎都是通过人物之话而明白表达出来了。

这种明白性缺少切实的细节来填补情绪的表达,作为观众的一方,我也无法更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个体的悲伤。

其次是过于直白的分手戏。通过前面的情节,我们已经知道男女主彼此是痛苦的,即便俩人还在一起,也免不了会面对再次分手的嫌疑。

但影片的结尾以俩人明晃晃的分手而结局,这种直白的关系展现,无异于把导演脑中的想法直摊开来看,完全剥夺了影片赋予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

就比如,让和萨拉俩人目前的关系是出现裂痕了,但他们之后就一定会分手吗?他们之间的分与合在影片中重要吗?或许,影片把结尾处理至跟弗朗索瓦一样的暧昧隐身状态会更有意蕴。

再者,饱满的音乐导致观影出戏。我不否认导演想要用画面与音乐的交融强化男女主关系的意图(暧昧戏也是导演的擅长之处),但是过长的情感表达难免会显得拖沓冗杂。

如果说导演如此“认真地”描绘两者前期情感的用意在于与后面俩人分手的场面做对比,那大可不必,毕竟这种首尾反衬的手法对于电影来说还是过于刻意了,也与影片本身所想表现的情感自然性相违和。

无疑,这是一部想要认真探讨情感关系的电影,但是它着实很难让我感动。故事的匮乏消磨耐心,刻意的手法又流于匠气。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本片女主人公的朱丽叶·比诺什除了是导演的御用演员之外,她也是国际知名影星,被誉为法国“国宝级”影后,在《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巴黎,我爱你》以及《新桥恋人》等佳作中亦有精彩表现。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她那明亮的眼睛——充满灵动的故事感,而在本片《双刃剑》中,她亦多了岁月的韵味,更是本片不可忽视的存在。

 6 ) 水与火,幻影与欲望

由克莱尔·德尼导演,作家Christine Angot编剧,朱丽叶·比诺什(饰 Sara),文斯特·林顿(饰Jean),格莱戈尔·科林(饰François)主演的 《双刃剑》于2月12日在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该片获得最佳导演奖,恭喜德尼,无冕之王!

本文刊载于“抛开书本”,柏林最佳导演颁给了这位无冕之王! qq.com

开篇水中拥吻的Sara和Jean,向观众展示着恋人间的柔情时刻。 游弋的水波,细碎的闪光,摇晃的镜头,暗示着这段爱情(三⻆恋)即将 陷入不稳定抑或虚假梦幻的状态。但这不只是一个爱与欲的梦幻曲,德尼 在其中也掺入了身份政治及种族问题的讨论。 重复的有轨列⻋穿行于忽明忽暗的隧道,镜头缓缓扫过的城市景观,伴随 着Tindersticks贯穿全篇的音乐《Both Sides of the Blade》,为这部电影 增添了几分哀婉和迷离的意味。

(一)水与火

作品以水开端,以水结束。 开篇Sara与Jean沐浴在春天阳光中的水里,此时的水作为一种温柔的幻 影和戏弄的想象,并未构建出真正的谎言,只有十分慌乱的心才会被水的 幻影所迷惑,隐喻Sara的此后的迷乱心境和自欺欺人地游走在两个男人之 间爱欲之旅。

结尾的水作为一股唤醒的力量,唤醒了Sara深眠于体中对与Jean关系的 厌倦的和对François的迷思,成为抹去她错综记忆的媒介,清洁掉她与两 个男人间的纠葛。

不恰当地类比同样狗血的三⻆恋故事《夜以继日》中出走的⻦居⻨对于朝 子的吸引力,十年后的François不再是那个出走的少年,而是被Sara的想 象无限丰满的完美⻆色。“Love, fear, sleepless nights, the phone on my bedside, getting wet”... Sara的镜前独白,宣告着她与Jean关系的坍 塌,对François的浪漫幻想压倒了道德,她既无法舍弃亲密伴侣Jean,在 François向她伸出手时,她又义无反顾地沦陷,开始游走于both sides of the blade。

三个人物起初都自欺欺人地认为,过去会被隔离在现实之外,如同人们对 大流行病的判断,隔离并不会消灭一种情感,一种病毒,火星一定会越出 隔离区外,而且这团火还会愈燃愈旺。从Sara第一次决定造访François开 始,比诺什第一次主动地将自己安放于男性凝视之下,以性感的装束吸引 François的目光。事情逐渐朝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随着两人争吵的升级 和失控,镜头开始剧烈地摇晃,最终锻造成一幅燃烧的肖像,三个人,从 不同程度上,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拍摄大部分都是在室内进行,即使是亲密的二人空间,隔阂也总是存在 的,Jean和Sara之间的对话经常透过一个厚重的玻璃推拉⻔进行,暗示 他们同居生活里非常显微的疏离感。Sara时常处于一个窥视他人的状态, 她把头探进浴室的⻔框中,宛如杰克·尼科尔森在《闪灵》中的经典镜 头。

François也是一个让人产生诸多疑点的⻆色,从摩托⻋走下,进入Jean奔 驰⻋时François诡异的笑容,重邀Jean与他做生意,快速地接受Sara的情 感,强迫Sara与其发生性关系,最后背刺Sara,这一切让人觉得太过顺 利,大量的升格镜头,侧脸特写和音乐让他的出现伴随着阴谋的可能性, 他是否对Sara和Jean在一起心怀芥蒂,是否有复仇的倾向,这些都有待 商榷。

(二)社会批判

Sara工作的法广电台,播报了黎巴嫩⻉鲁特大爆炸和种族问题访谈,这些 尖锐的议题如同Sara的工作场所——多直⻆且锋利。 Jean教导自己过早便放弃了理想的儿子,突破自己的身份限制寻找更多 的学习与工作机会,这段说教点破了一个现实问题:少数族裔的孩子在潜 移默化地遵守着一种陈腐的种族主义社会规训:生为黑人和阿拉伯人就该 老老实实从事白人期待他们的特定的职业,接受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看 到片中的essential workers,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少数族裔,快递员,手机 维修工人,检查covid-pass的人员等,透视了一个阶级和种族壁垒鲜明的 法国社会,白人端坐办公室,少数族裔从事体力劳动。

同时,德尼没有选择制造一个真空的,没有口罩和covid的世界,而是不 断强化了片中的人物穿戴口罩的动作。也暗喻了,在这个因大流行病而动 荡不安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而不稳定。

 短评

配乐摄影剧本全方位的糟糕,完全靠两个演员的爆发力撑住整场电影。ps恕我看不出什么导演的痕迹,是怎么拿的最佳导演奖?

7分钟前
  • /
  • 较差

感觉剧本可以再打磨下,现在会觉得略粗糙,但她好像一直是个不太追求剧本“起承转合严丝合缝”的导演?

8分钟前
  • 我们敏熙
  • 还行

大家打分手太紧了,贞操带太紧了,我来拉一拉。这么狗血的玩意儿拍成半路夫妻的痴缠眷恋,比诺什的脸神秘、脆弱、羞赧又风情万种,男人都只是失火女性的柴!(好了知道林顿是gay蜜的爸爸了,爸爸🔝)我对比诺什的凝视欲望太强了,觉得她劈腿、装白莲花和打扫卫生都一样好看死了。德尼啊暖暖的光。

13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笑死 開場五分鐘比諾什就在黑暗中離場了,可能她也覺得看不下去吧。放credit的時候有大哥在狠狠罵:’boo!shame on berlinale! ‘ 我同意。但是看到Claire Denis 在哭,很是心疼

15分钟前
  • 粥豆
  • 较差

和以往的剪辑状态差距不太大吧?仍然是局部观主导的电影。反而是这样平实、简单的情节推进中,情绪张力所承载的危机感、情感症结得到一次次凸显。

20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你俩吵得越激烈,我就越爱看。

24分钟前
  • Christian
  • 还行

她一边在电台里采访着种族议题,一边让自己的爱情染上了白色思考。他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选择社会等级更高的道路,一边在感情里被别人选择。当黑人考虑通过嫁给白人,生下摆脱性肤色的孩子时,女人也在通过拥有一个有责任感的新欢,摆脱不肯留下陪自己的旧爱。当你整晚眼里都没有了我,便有见血的刀刃。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演员换作刘雪华、刘德凯、马景涛就是再标准不过的琼瑶级言情狗血片,再沉重惊悚的配乐、再裸露的身体交媾、再工整的调度、再多的身份政治议题也拯救不了这一切,真不敢相信这是德尼拍的。

30分钟前
  • LOOK
  • 较差

莫名其妙,一会儿如胶似漆,一会儿恶语相向,在两男之间反复横跳。另外为啥加Marcus这条线,形同虚设。【NOGRP/4.9G/sub英字】(本来今天要搬家,结果出不去了,干脆看个电影吧,电影也不好看,真是bizarre的一天)

3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B+. 开场两个镜头便为全片定调:在数字感极强的画面里,波光荡漾如狂舞的电流。于是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酥麻、抽搐、疼痛与灼烧,都是人体被“爱”击穿后的触电反应。比诺什和林顿赋予了冲突无限的痛感,德尼用镜头紧锁肢体与五官,即便是唇枪舌战,发力的也始终是面部肌肉的张弛。相比之下,对种族问题的探讨因为依赖“解说”而流于苍白,但这种力量间的对比,倒也成为电影本身的有趣脚注:我们是感觉而非语言的动物。2022.2.12 Berlinale

38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搞破鞋搞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绝对已入化境,人戏合一,泥牛入海,无声无息,必须加一颗星。

39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我死去的爱情突然攻击我的故事,恭喜克莱尔·德尼拿下银熊奖,水与火的镜头真的很棒。Tindersticks同名歌曲莫名契合这个想爱又不敢爱的故事,在刀锋游走的比诺什阿姨太婊了太婊了太婊了!(虽然已经习惯了口罩每一天,但大银幕看到依然很down,什么时候这该死的世界才能回复正常...)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让人失望的一部德尼,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故事文本都相当平庸老套,唯有零星时刻能予人转瞬即逝的跃动情感。比诺什和林顿正常发挥。政治与种族议题植入得比较突兀。配乐实在用得过滥。(5.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劇作與人物精准得可怕。Zara的播音工作用「narrative」形成並操控一切,真實的人只是畫面,或许Post-COVID的虛擬促成了更多故事)。Jean似乎是更加與「責任」和真實生活有關的:孩子、母親,社會的種族問題艱辛現實在他的生活里投上陰影,勇敢掙扎卻依然得有些卑微、蒼老。Zara與他之間的依戀是深刻的,但缺乏「幻想」。而Fançois充滿慾望,有些可笑幼稚,讓人感受到年輕時純情的凝視、不安與嫉妒,看起來無比年輕;在與他相處的時候,一切生活與社會現實的陰影徬彿都被排除在外,「可以相愛卻無法一起生活」,我不知道這些感受起來是否有性別壁壘,總之我是毛骨悚然了。德尼依然用盡辦法來放大感官,無論是海,浴缸,暴露在城市中的陽台,跟隨手的鏡頭和誇張的手套,爭吵時的面孔,唯一的可惜是有用力過猛之嫌。

51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5.8/10 #FLC 开场即巅峰,然后一路崩坏。高核心的表现手法对上中心松散的剧本(儿子线,母亲线,还有直到最后也未被揭晓的男主入狱原因),再加上吵架部分文本的空泛,一切张力最后也沦为吵闹,试图用过量的慢节奏的延绵的配乐来缝合这撒落一地的玻璃渣。偶尔蹦出来的女主的工作又引出社会事件的探讨,但过于流于表面。作为表现三角恋的情节剧而言,男性第三者的视角和形象都极为干瘪,两位男性的对峙也被省略,留下从一个空有毫无章法的存在危机的女主来连接,事实证明并不有效。爆发段落的肢体表达被各种嘶吼与手持镜头撕裂开来,难以见真情真感。

53分钟前
  • 鲍勃粥
  • 较差

并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包裹着如此多愠怒、郁结和无可奈何的能量,实在让人不再有心,也不再屑于营造出任何叙事向自己和旁人作出解释。

54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Berlinale72 非常细腻,但是形式和内容都无甚新意,最有趣的地方可能就是剧作中两性关系的twist ——影片前半部分令我们以为是她更爱他,而她是弱者,导演将这种微妙的power dynamic转变处理得非常好。但女性版的「渣男背叛痛哭流涕下跪求原谅」的故事,也并不就更有意思。不过反正,法国人还能再就亲密关系和个体的复杂性拍上一百年。(看比诺什女神的演技还是很值得!)

55分钟前
  • CosmoCandy
  • 还行

前段的情感悬疑、中段的欲望摇摆、后半段的老实人发飙,不擦眼镜看成中老年版《夜以继日》。不同的是林顿说我还有青春期小孩要教育,不和女人玩了。

56分钟前
  • Methy
  • 还行

吵什么吵,三人行蛮好的,多正常的事,女人又不可能同时只爱上一个男人。

59分钟前
  • 寺司_
  • 力荐

3.5,本届柏林主竞赛的质量全由法国队扛下来了。德尼姜老辣,虽然前半部分各怀心事张力过大以为后面要杀人,结尾却故意戛然而止。一颗心劈成两半的自我告白,令人不齿又感到无常。演员自不必说了,这种角色对比诺什和林顿还不是手到擒来。

1小时前
  • 蓝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