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2010

大陆剧大陆2010

主演:江宏恩,陈仙梅,吕佳容,宗峰岩,刘博皓,高洋,顾宝明,王中皇

导演:陈朱煌

 剧照

团圆-2010 剧照 NO.1团圆-2010 剧照 NO.2团圆-2010 剧照 NO.3团圆-2010 剧照 NO.4团圆-2010 剧照 NO.5团圆-2010 剧照 NO.6团圆-2010 剧照 NO.13团圆-2010 剧照 NO.14团圆-2010 剧照 NO.15团圆-2010 剧照 NO.16团圆-2010 剧照 NO.17团圆-2010 剧照 NO.18团圆-2010 剧照 NO.19团圆-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1:48

详细剧情

  1946年,虽然国内大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不过毗邻南海之滨的厦门则照常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和平景象。经营富祥绸缎庄的掌柜刘裕生意兴隆,家和安泰,他与夫人罗衣云共同育有士杰、士文、亚琪、士华、亚萍等五个子女。却没想到,在他们最快乐的这一时刻,竟是苦难和离乱的开始。中秋佳节,士文不慎遭人拐卖,刘掌柜和妻子追查儿子下落时双双溺水身亡。在此之后,富祥绸缎庄呼喇喇如大厦倾,万贯家产星飞云散,幼小的孩子们过早的承受了父母双亡的创痛,更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中分隔海峡两岸。  此去经年,刘家的孩子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路。而大哥刘士杰(江宏恩 饰)念念不忘父母、祖母的遗愿,殚精竭虑,栉风沐雨,坚韧地等待兄妹重逢的那一天……

 长篇影评

 1 ) 成年人该有的把控都有了

因为《戏精的诞生》找到这部电影,想看看原版是如何演绎的。

中国人家的戏份都是在饭桌上升华的,老戏骨的演技很到位,失散40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哭哭啼啼,内敛控制地很好。

只不过凌峰和卢燕岁数差了太多,本想到金士杰,可金士杰年龄更小,总觉得找一位和老太太年龄相仿的会更好。

喜欢卢燕讲的上海话,就像是小时候奶奶讲的,自己听不懂,反倒说奶奶是外国人。

 2 ) 《团圆》:正午的乡愁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来。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分割而大打出手。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4日B9版)

 3 ) 细微之处见真情

我的好朋友说,她母亲前段时间去了台湾,拜访了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那位爷爷在当年的背景下,去了台湾,可是仍思念故乡的亲人。寻寻觅觅甚至登报寻亲,终于抓到了线索。故人已不在,但血脉仍亲。我问他们见面是怎样的感觉,她说他们就像两个陌生人相遇一样,见面、送礼、坐下来聊天喝茶,彼此看看对方,问候几句,心安。

那年,像这样的分别故事太多。两岸相隔的不是海,是时间。每个人都因同一个缘由分开,而每个人的“再见”故事却千差万别。《团圆》就讲述着这样一个“再见”的故事。

台湾老兵刘燕生在1949年撤退台湾时和已孕的妻子玉娥失散,未能一起登船。这样一别就是几十年。燕生再娶,玉娥也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两岸关系好转后,燕生终于有机会跟着返乡旅游团回到上海。他终于见到了玉娥。他不仅见到了她,还想带她去台湾。就这样一个念头,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平衡,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演绎极其细腻,好几场戏我都看哭了,但我最受不了地是徐才根演的老陆,在得知老婆要跟初恋回家后决定离婚,去民政局那天的早晨他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放空地默默地,好像如平常日一样吃着早餐。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心疼。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影片,也想把我所理解到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记录下来。



隔阂

在燕生抵沪的那一天,玉娥一家人全员出动帮忙准备菜肴。他们见面的第一顿饭,玉娥一个一个介绍她现在的家人:这位是丈夫陆善民,这位是大女儿……每个人的名字都带着姓,而轮到刘燕生自己的儿子,玉娥说“他叫建国”,没有提姓。儿子人已中年头发渐秃,沉默地坐着不理燕生。“姓”的缺失和无言,就如同他对儿子的爱和养育一样,是空白。

玉娥一家人讲着上海话,而老刘从台湾来,讲着一口台湾口音的普通话。语言的不同非常直白地挑明着一件事,燕生和玉娥的生活在时间的洗刷下,已完全不同。影片甚至很细腻地用泡脚来强化这种不同。老陆每晚泡脚,上海的冬天很阴冷,脚暖人暖;而燕生从来不这样做。他们自当年入伍开始,就注定面临不同的境遇,而却因为玉娥的羁绊,彼此牵扯。


离婚

玉娥与燕生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们俩在老地方依旧能很欢快哼起当年的小曲,眉来眼去满是真情流动。玉娥很快就答应了燕生回台湾的请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想为自己做个主,“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老陆听说后,不假思索地答应着。不是他想压住内心的暗涌,而是几十年的点点滴滴都不重要?他还没时间、也没反应过来消化这个事实。

和家里人不悦地“商量”完后,老陆说“我们去离婚”。去民政所的当天,玉娥特别换上漂亮的衣裳,挽着老陆。到了民政所才发现,他们当年是没有领证的,属于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不能办离婚。于是荒唐的事来了。为了办离婚,他们先办了结婚证。

在照相馆的大红布前,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尴尬微笑的结婚合影。结婚证的盖印,像是时间为他们俩几十年岁月敲下的烙印。陆善民与乔玉娥是形式上也是夫妻了。老陆忍不住嘲讽自己,我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而此时的刘燕生正在东方明珠,透着望远镜眺望着老陆和玉娥所在的民政所,他们正在结婚。




餐桌

家宴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生死、新婚,还是宴客、团聚、过节,中国人选择坐在一席席餐桌前。一席人围着坐,伸着筷子尝着满桌子的菜,男人通常还大口大口吞着酒,才能把心里喜的悲的全部掏出来。

每一次吃饭,玉娥都夹坐在燕生和老陆的中间。老陆喝了点酒,开始停不住说话讲起了往事。他当年在共产党解放时是副连长,本该有很好的发展,但看到玉娥拖着孩子实在可怜,放弃了大好的前途,在造船厂做了一辈子电焊工,一路陪着国民党兵的遗属,一起度过难关,过了几十年日子。

他说他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情,可他也不理解,玉娥要走这一路走来的几十年算什么名堂?他不敢说的被孙女喊出来了,一句“不公平”让他激动地站起来,还和隔壁桌吵了起来,结果中风,进了医院。

老陆身体好转,燕生为老陆熬了汤,三个人一起吃晚饭。左边坐着老陆,中间坐着玉娥,右边坐着燕生。他们聊起当年撤退时,燕生说当年下着雨,老陆却说当年明明艳阳高照。这些年,玉娥和老陆培养的是日子里的真情,而燕生只有在歌声中化解思念。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梦
啊 年轻的故乡
啊 最后的家园

末了,他对老陆说,我不打算带玉娥回去了。



欲言又止

老陆给燕生欢迎时,买了100元/只的大螃蟹,一买还买了四只。这个价格就算是放到今天也贵的吓人,可老陆舍得,就是要对人家好。燕生给生病的老陆熬汤补营养,也是跑遍了整个菜场。这两场戏最精彩的是买菜回来后他们分别和玉娥的对话。

刚开始玉娥其实还有勇气和老陆开口说要跟他回台湾。可是她坐在厨房里,看到从菜市场回来的老陆诚心满满地花了大钱想对别人好,就像他不顾一切地对自己好了几十年一样,玉娥想说的话就吞了回去。

而第二次在厨房,玉娥等着燕生煲汤,玉娥说有些话想对他讲。燕生说,先不用说,吃完饭再说。她没开口的应该就是她心里想好了,她不会去台湾。而燕生没有让他说,也没有再和她商量。



回别

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摆在小巷里。这场戏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燕生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站着跟大家致谢道别。到了兴致还唱起了一首歌,叫毛毛雨。大家听着,老天也听着,没几句就下起了雨,却不是毛毛雨。大家为了躲雨,慌乱地散了。告别结束,跟他当年找不到玉娥一样,突然而凌乱。玉娥一家人躲到楼里看着外面,燕生跟着尴尬地站在一边。



玉娥和刘燕生第一次失散是在码头,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告别,也是在码头。刘燕生和玉娥终于在一个码头,以“告别”的形式。燕生关照了很多话,然后拖着行李箱,回头走了。这一场想好了要带她回台湾的行程,这样结束了。

他摇着手对她说:再见,回去吧,回去吧。

 4 )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电影《团圆》
导演 : 王全安
编剧 : 王全安/金娜

英文片名 : <Apart together>

电影内大约有5个场景是与‘团圆’有关:


刘燕山[凌峰 饰演]来上海后,刘的妻子(解放前)乔玉娥
[卢燕 饰演]与
她的丈夫(解放后)陆善民[徐才根 饰演]在上海的家中设宴招待刘燕山...
(居委会的领导也在座)
---> 所有的‘矛盾’与‘家丑’皆隐而不见
(除了刘燕山/乔玉娥的亲生儿子: X建国 不与 刘燕山碰‘杯’敬酒!)
只看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刘燕山回上海...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讨论:
刘燕山准备偕同乔玉娥一起回台湾
的想法...
---> 上海人‘典型’的‘唯利[钱]是图’或
孩子们的‘尖锐’的‘批评’乔玉娥/刘燕山/陆善民“一妻二夫”的
可耻/荒唐...(除了 X建国;他尊重母亲乔玉娥的选择) 完全展示...
[例如: 大女儿的‘刻薄’攻击母亲乔玉娥与‘同母异父’的大哥:X建国]
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互相攻击/揭家丑...
[例如: X建国的好赌/败坏家门...二女儿与她丈夫的互骂:
女:“怀疑男的有外遇”...男骂女:“十三点”...]...
最后陆善民决定与乔玉娥‘离婚’...以成全刘燕山...



刘燕山在某饭店款待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孩子们:
---> 感谢陆善民同意与乔玉娥离婚---成全刘燕山/乔玉娥...
陆善民‘藉机’发挥...透过‘酒疯’...暗骂乔玉娥/刘燕山...
最后,因过火的‘大声喧哗’得罪邻桌...一阵推拉叫骂后...
陆善民‘昏倒’(轻微‘脑梗塞/出血’)...


刘的妻子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在上海的家庭外(巷子内)
设宴欢送刘燕山(一人回台湾)...
---〉一切又回到‘原点’(除了陆善民的‘行动不良’)...
刘燕山‘有所感触’的唱了<毛毛雨>...
结果,饭才吃到五分之一...就倾盆大雨...



电影结束前(刘燕山回台湾后的一年后的旧暦新年)
已搬到新居的
乔玉娥与
她的丈夫陆善民及外孙女娜娜
一共三人吃‘团圆’饭...(其他孩子们皆无故‘缺席’; 娜娜的男友去美

国...)
...


电影进行到第34分钟

歌声(女声)...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

飘荡在窗外......


当刘燕山/乔玉娥在当年见面的小旅馆内...
商量如何与陆善民‘善后’...

之后的场景是
编导安排
幼儿园的
一群小孩
唱起歌曲:
<送别>...


随后的‘荒謬’场景是
乔玉娥/陆善民两人当初是无‘结婚证’的婚姻...

两人要离婚...得先‘结婚’---两人得 拿到‘结婚证’后
才能办理‘离婚’...

-------------
电影的高潮戏是
电影进行到第70分钟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的‘摊牌’宴席...

‘民国38年’(刘燕山说起往事...)---> "1949年" (陆善民‘立刻’纠

正...)
‘...那天很冷,下着大雨...‘国民党大军撤退’...’??? (乔玉娥/陆善民

皆怀疑刘燕山‘记错’了...)

"1949年2月14日"...

陆善民说起他的‘记忆’:
"“解放军”开进上海"..."占领了码头,那天出了个大太阳...".....

乔玉娥更不解了...看着刘燕山...
“(约好)...那天在十六铺码头见面...”...
“(国民党部队撤退)在吴淞码头...那天我[乔玉娥]记得...是天上是
打雷打闪呀(上海话)...”

===> 个人的‘口述’往事 ...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何况是‘正史’!
......

接着...刘燕山开始唱歌(台湾的背景)...

更‘妙’的是

乔玉娥也唱起(周璇)<天涯歌女>...
“觅呀觅知音”(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饮酒...)...
"小妹妹唱歌郎弹琴"(看着刘燕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郎呀...咱们是一条心’(先看着陆善民...再看着刘燕山...三人饮
酒...)...

“郎呀...患难之交恩情深...”(看着陆善民...并与他碰杯...看着刘燕
山...并与他碰杯...饮酒...)...

接着...刘燕山说出(对着陆善民)...“...我不打算带玉娥走了...”......

刘燕山(只有一个最后的愿望)请求陆善民允许
他与乔玉娥合唱一首
<香槟酒满场飞>[他/她第一次见面时...的歌]...
(结果...陆善民也会唱...)...

刘燕山/乔玉娥/陆善民三人一起高声场唱着
<香槟酒满场飞>...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对对满场飞。嗨!… …”

[---> 石挥在《大马戏团》演出的慕容天锡...曾手舞足蹈地唱起了“香槟酒满场飞”来......]



电影进行到第91分钟

歌声
(<月圆花好> [周璇 唱])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 并蒂莲开
双双对对 恩恩爱爱
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
柔情蜜意满人间"


再度响起......

电影内的‘旁观者’: 外孙女娜娜[莫小奇 饰演]

在上海一直陪同老(男)人刘燕生...

似乎带领观众们...看着一连串的团圆‘梦’起‘梦’灭...
 

"并包畜养,无异细钜"

"斥遣浮华,好此绨纻"

2013年2月16日 观影
2013年2月18日 整理
---------------
卢燕 饰演 乔玉娥

徐才根 饰演 陆善民
凌峰 饰演 刘燕生

郁百杨 饰演 大儿子 X建国
马晓晴 饰演 大女儿 陆爱华

莫小奇 饰演 外孙女娜娜

金娜 饰演 二女儿 陆新华

薛国平 饰演 女婿 李麒

-------------------------

在1938年,百代唱片公司就出版了一张唱片《满场飞》,流行于灯红酒绿的

上海滩。

歌中唱道:
“香槟酒气满场飞,钗光鬓影晃来回;爵士乐声响,跳伦巴才够味;你这样

乱摆我这样随,你这样美貌我这样醉……”

《满场飞》的演唱者为张帆,
曲作者为黎锦光(笔名金钢)——
他后来的代表作有李香兰唱红的《夜来香》、
欧阳飞莺唱红的《香格里拉》。

《满场飞》定位于“舞蹈歌曲”,旋律吸收了伦巴舞曲的欢快节奏。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6541.htm

 5 ) 生活在当下 爱情在远方

电影《团圆》开篇就是一家三代围着饭桌,孙女边吃饭,边读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其他人则在她吃饭的间歇点评信里的内容。

信来自台湾,是外婆玉娥的“国民党”前夫刘燕生寄来的。大意是,当年因为离开大陆比较匆忙,自此一别三十多年,现在有个机会,可以回大陆参观,想来看看玉娥。信中最关键一点是提到在台湾的老婆已经去世,自己孤身一人。这封信像个炸弹,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信并不是征求意见,反倒更像一份通知。老兵刘燕生如期而至,自然免不了吃饭接风洗尘。在那个组织生活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年代,这个上海的小弄堂也吹起小号敲起鼓,小学生穿新涂红地站在弄堂口对台湾访客表示欢迎,甚至于街道领导也列席家庭聚餐。这样的席间除了客套的欢迎,两个旧情人几乎没有交流。

玉娥的现任老公老陆作为大方的主人地邀请刘燕生住在家里,柴米油盐开门事,接下来又是一顿顿的家常饭。老陆这个省了一辈子的人居然花400元买了4只大螃蟹招待刘燕生。在东方明珠还没有建起来的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普通人也不过刚刚温饱没几年,这样的四只大螃蟹仿佛一种贿赂,希望刘燕生能够吃好喝好——走好。这顿饭也吃得和气,因为刘燕生和玉娥还是没有私下谈心的机会。

终于找到理由两个人出去走走,在孙女的带领下,两个人来到玉娥和老陆用拆迁补偿款在外滩边上买的在建房里参观。玉娥多年的疑惑终于问出来,当年我去你要我和你会合的码头,为什么没见到你,乌泱泱的都是人,但就是没见到你?

刘燕生的解释是,我们当时走得急,那天天气也不好,国民党的军官士兵及其家属一共只有两艘船,一艘军舰,一艘客轮,客轮很小,挤上去的人很少。后来军舰还被击沉了。我能活下来实属幸运。

这看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并没有回答玉娥的困惑。孙女也适时地因一通电话离开了,两个人又去寻找当年定情的小旅馆。在逼仄的楼梯上,刘燕生说,自己在台湾的老婆是个很喜欢吃醋的女人。玉娥紧接着就问,那么是不是如果她没有去世,你也不会想到我?刘燕生没有回答。

两个人找到当年的定情的房间,回忆起恋爱时的美好。刘燕生顺势提议,带玉娥回台湾,去宜兰的海边买栋房子,冬暖夏凉,一起度过余生。被生活摧残得完全没有自我的玉娥终于等来了解救自己的“王子”,虽然是老王子,但不妨碍带自己去别处生活。

玉娥答应了,两个人像一对初恋定情的年轻人怀着热切的心情回去和老陆谈。老陆这个一生因为娶了国民党“遗孀”的共产党军官而窝囊了一辈子的男人,居然爽快的答应了,还安慰玉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操劳一辈子,是时候该为自己活着了。

接着,两个人开始去办理离婚手续。到了民政局因为没有结婚证办不了离婚,两个穿着簇新的人只好去拍结婚照,办理结婚证。拿到结婚证后马上去隔壁的房间办离婚,这下却因为夫妻共同购买的期房没有拿到房产,无法进行财产分割办理不了离婚。

闹了这样的乌龙后,两个原本不受法律保护的夫妻此刻才终于成了夫妻。一家人又去饭店聚餐了,席间老陆自嘲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混了一辈子领结婚证,居然是为了离婚。回忆了自己因为娶了玉娥还早早结束的仕途生涯,而文革期间自己也因此所受的委屈。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终于肯让所有人看看自己的付出,却不幸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中风了。



中风的老陆终于留下了玉娥,刘燕生做了一顿十全大补汤和几个菜犒劳老陆,三个人吃吃喝喝似也解开了心结。这是整部戏中最妙的一段,老陆客气的坚持让他们俩去台湾,刘燕生和玉娥愧疚地拒绝提议。又回忆当年分别的事情,才发现刘燕生当年离开的码头和他要玉娥来会合的码头根本不是一个码头,而老陆作为解放军接管上海登陆的码头,才是玉娥最终去的那个码头。动乱的年代,爱情是最后一个被邀请上船的。

电影是典型的四段式故事讲法,要说缺点还是剧本稍有些弱。很多需要追问的地方,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比如如果台湾的妻子没去世,是否刘燕生还会想起来寻找玉娥等,这些关键问题因为没有解释,也让观众无法理解玉娥愿意随刘燕生去台湾的理由,除了一条,玉娥以为,那段和刘燕生在一起的不到一年时间的自由恋爱是自己一生仅有的美好岁月,也是心向往之的爱情。而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想找个依靠而结合的老陆,在往后庸常的岁月里,因为苦难大于幸福,所以最终也没能培养出爱情。

这是一部成本极低的小电影,因为几乎所有的情景都是围绕着吃饭。七顿饭的功夫讲完了三个老人的一生,生的貌美的玉娥依旧老来俏,一口吴侬软语让乡音难改鬓毛衰的刘燕生念念不忘,更是让寡言少语的老陆为她默默付出一生。

留下来的玉娥,封存起的往事。那个在玉娥心里住了一生的男人,临了也无法给她最后的温暖;倒是老陆,这个放弃一切只为了保护玉娥的男人,陪着她走完了所有的艰难与幸福,最后还是没能换到一条通往玉娥内心的路。

 6 ) 月娥这个老逼登

这个老死太太,抛开想表达的想法不说,就单从她想和前任去台湾来讲这月娥就不是啥好货,老陆为了她付出了一辈子,年轻时被批斗,工作时被说成政治有问题,可以说为了这个老娘们一辈子就这么废了。更可气的几十年对她的感情都不如当面跟台湾人快活的一年,这几十年对于她白活啦?几十年里的亲人都是空气?台湾那个如果不是老伴死了估计永远不会想死这个月娥,这个老死太太竟然这么任性。

 短评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5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6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10分钟前
  • 暴蓝
  • 推荐

重要的情节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论聚餐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1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在华语圈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都会懂这种电影,根植于东方伦理,很有味的华语片。王全安对此片的意境拍出来了,就是总感觉远远不够的样子。7.5

1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题材老套,手法陈旧。剧情中原本戏剧感十足的冲突都没有拉出张力。从头到尾充满刻意和做作,甚至还浪费了几位老戏骨。王全安近年最差作品。

2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24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2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大概是因为有我熟悉的城市气息……我真的很喜欢T T

34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无关现实主义,就是情节剧。跟《纺织姑娘》类似的题目,一个女人在理想的爱情和日常的生活之间的选择,可是这部电影成了政治的图解:坐在左边的共产党和坐在右边的国民党老兵争夺作为女性/客体的中国,然后共产党赢了。后半段三首歌联唱,导致本该放在结尾的《送别》被挪到中间。有向老上海电影致敬。

3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40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43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啊呀最后真是扫兴啊,那一年后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全片的戏剧冲突的最高点明明就是下雨的那场,各种呼应,荒诞感,无奈感和回味都刚刚好,直接结束多好。除此之外完成度很高,很细致,拍结婚照那段真是哭笑不得。卢燕好棒啊!饭桌戏都特别好看。

4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5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55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6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一部几乎由饭桌戏组成的电影,一点不闷,戏排得好,其他都成立,唯独刘燕生的动机,一般回家探亲的老兵不会抱着要接老伴儿回台湾这么强烈而明确的目的的,看到自己原来的老婆已经成家并且儿孙满堂,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这老小子怎么不懂事呢!

1小时前
  • 赵启辰
  • 推荐

又爱又恨的观感,如果去掉那些牵强造作、悖离常情的设置,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影史的和民族史的。可惜……

1小时前
  • zitsunari
  • 推荐

有着王安全与生俱来的做作劲:导游的“看这边看那边”,几次奇怪的歌唱,故意制造码头再离别……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1小时前
  • 层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